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谢思宁 蒋忱冠 +4 位作者 李享佳卉 韩如泉 杨舟 李秉心 石林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06,共7页
目的探究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neuropsychic dysfunction,PN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1月—202... 目的探究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neuropsychic dysfunction,PN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就诊的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拟行以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为靶点的DBS手术。收集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并结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汉密尔顿抑郁与焦虑量表、3 min意识模糊评估量表判定患者术后3 d内是否出现PND(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PND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招募216例PD患者。DBS术后3 d内出现PND 77例(35.6%),其中包括出现抑郁或其程度加重24例(31.2%),出现焦虑或其程度加重16例(20.8%),认知功能评级下降13例(16.9%),出现谵妄表现24例(3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硬脑膜开放方式、硬脑膜开放时间、术中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分改善率、术后颅内气体体积在PND患者与非PND患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468,95%CI:1.077~5.657,P=0.033)、术后颅内气体体积(OR=1.217,95%CI:1.096~1.351,P<0.001)是PD患者DBS术后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术中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为其保护性因素(OR=0.894,95%CI:0.863~0.925,P<0.001)。结论DBS术后PD患者具有较高的PND发生率,性别、术后颅内积气量和PD运动症状改善程度可影响PND发生风险,提示针对性别进行个体化管理、提升手术技巧并加强患者神经精神状态监测在优化DBS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进展
2
作者 白宇彤 杨岸超 张建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脑深部电刺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帕金森病是其最早应用的适应证之一,在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以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优化为主线,聚焦手术技术革新与神经回路机制研究两大方... 脑深部电刺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帕金森病是其最早应用的适应证之一,在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以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优化为主线,聚焦手术技术革新与神经回路机制研究两大方向,分别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手术技术创新、硬件设备优化、程控策略改进、神经回路标志物识别与应用,不仅显著提高疗效,而且为神经调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长期疗效研究进展
3
作者 蒋忱冠 刘演 +3 位作者 杨舟 李秉心 张建国 石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3-741,共9页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近40年来飞速发展的神经外科干预手段,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其中,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尤以突出,在药...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近40年来飞速发展的神经外科干预手段,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其中,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尤以突出,在药物疗效减退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中,其对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的改善,以及对运动并发症的管理作用均获得广泛认可与应用。然而,STN-DBS对PD患者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的长期疗效仍存在争议,相关问题亦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文系统综述STN-DBS对PD患者各类NMS的长期影响、潜在机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便深入解析STN-DBS对人脑及疾病的作用机制,为完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认知功能 情感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深部脑刺激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
4
作者 张玉凤 王玮 +2 位作者 陆子骏 吕娇娇 刘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6-1205,共10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无创深部脑刺激技术为P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主要包括相位干涉电场刺激、低强度经颅聚焦超声、经颅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无创深部脑刺激技术为P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主要包括相位干涉电场刺激、低强度经颅聚焦超声、经颅磁声刺激、非侵入性光遗传学调控、非侵入性磁电刺激等。这些技术通过非侵入性方式精准调控大脑深部区域的神经活动,展现出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的潜力。尽管已有一些初步研究显示其疗效,但在刺激参数优化、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长期疗效评估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验证、设备的优化及技术的个性化应用,以推动这些技术的临床转化,为PD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无创深部脑刺激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峰 孟凡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0-515,共6页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非运动症状,发生率高,涉及多系统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帕金森病晚期的主要症状,也是患者病残的主要原因。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是帕金森病...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非运动症状,发生率高,涉及多系统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帕金森病晚期的主要症状,也是患者病残的主要原因。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是帕金森病中晚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对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STN-DBS对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提高临床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的重视程度,并对术前评估、靶点选择、刺激参数设定、药物调整、术后疗效判定等得以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自主神经系统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对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6
作者 王云鹏 杜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6-70,共5页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是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运动症状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其对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本文综述了STN-DBS治疗PD患者情感...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是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运动症状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其对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本文综述了STN-DBS治疗PD患者情感和认知功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短期研究显示,STN-DBS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同时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然而,长期随访研究表明,情感改善效果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弱,认知功能可能出现显著下降。此外,丘脑底核不同亚区的刺激对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前外侧区域的刺激在情感改善方面效果更好,而腹侧区域的刺激则对认知功能保护作用更强。本文强调了在实施STN-DBS治疗时,应持续监测和管理患者的心理和认知功能,并考虑不同亚区刺激的精准定位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帕金森病 情绪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的侵入性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曾志童 黄鹏 +1 位作者 孙伯民 李殿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8-551,共4页
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最常见的中轴症状之一,严重损害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神经调控是PD步态障碍药物、运动和康复治疗之外的重要疗法,其中侵入性手术是常采用的调控手段。鉴于步态障碍的高发病率和现有... 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最常见的中轴症状之一,严重损害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神经调控是PD步态障碍药物、运动和康复治疗之外的重要疗法,其中侵入性手术是常采用的调控手段。鉴于步态障碍的高发病率和现有疗法的疗效局限性,近年来侵入性神经调控出现了许多针对新靶点和新模式的研究。本文对侵入性神经调控在治疗PD步态障碍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步态障碍 侵入性神经调控 脑深部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苗苗 刘泉源 +2 位作者 任庆发 徐东昊 李祥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0-205,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中老年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为显著特征,其患病率预计将在未来三十年内增加一倍。随着药物治疗的弊端逐渐显现,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中老年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为显著特征,其患病率预计将在未来三十年内增加一倍。随着药物治疗的弊端逐渐显现,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一种新型辅助疗法受到广泛关注。MRI可在活体状态下无创地提供脑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信息,对评估DBS治疗PD后的效果及指导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就结构MRI(structural MRI,sMR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RI,BOLD-f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多模态MRI技术在DBS治疗PD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协助临床选择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正确评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深部脑刺激 脑结构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抑郁改善率相关脑功能连接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常博文 梅加明 +3 位作者 熊赤 陈鹏 蒋曼丽 牛朝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32-539,共8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脑功能连接(FC)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后抑郁改善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STN-DBS的38例帕金森病患者(包括帕金森病伴抑郁25例和帕金森病...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脑功能连接(FC)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后抑郁改善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STN-DBS的38例帕金森病患者(包括帕金森病伴抑郁25例和帕金森病不伴抑郁13例)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2例健康志愿者,均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术前和术后2年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抑郁程度,计算抑郁改善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功能连接与抑郁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 帕金森病伴和不伴抑郁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存在34个差异功能连接(均P=0.000)。帕金森病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存在4个差异功能连接,分别为左侧枕下回-右侧辅助运动区(t=6.028,P=0.000)、右侧岛叶-右侧外眶回(t=5.525,P=0.000)、左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枕下回(t=5.545,P=0.000)、右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枕下回(t=5.578,P=0.0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右侧枕上回-右侧岛叶zFC值(r_(s)=-0.544,P=0.009)和左侧颞下回-左侧岛叶zFC值(r_(s)=-0.765,P=0.010)与抑郁改善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右侧枕上回-右侧岛叶和左侧颞下回-左侧岛叶的功能连接与抑郁改善率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抑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型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长期随访一例
10
作者 何平 徐欣 凌至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5-558,共4页
患者男性,51岁,因肢体僵硬、运动减少8年,加重伴静止性震颤2年,于2016年3月13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患者于2008年(36岁)发病,表现为左上肢活动减少,以手部动作不灵活为主,后逐渐进展至左下肢,出现行走困难,2010年外院诊断为... 患者男性,51岁,因肢体僵硬、运动减少8年,加重伴静止性震颤2年,于2016年3月13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患者于2008年(36岁)发病,表现为左上肢活动减少,以手部动作不灵活为主,后逐渐进展至左下肢,出现行走困难,2010年外院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多巴丝肼187.50 mg/次(2次/d)和吡贝地尔50 mg/次(2次/d)口服,运动迟缓明显改善,四肢活动基本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苍白球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控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灿芳 钟传钰 曹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3,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巴胺能药物是治疗PD的主要药物,但长期使用会使患者出现药效减退,甚至发生异动症、“开-关”现象等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巴胺能药物是治疗PD的主要药物,但长期使用会使患者出现药效减退,甚至发生异动症、“开-关”现象等不良反应。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通过电能、磁场、超声等方式来兴奋或抑制大脑神经元活动、调节神经可塑性变化,从而达到治疗、改善疾病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PD的非药物治疗方面,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类新型的治疗手段,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并具有不良反应少、易耐受等优点。基于此,该文针对脑深部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聚焦超声等常见神经调控技术在PD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技术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聚焦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频刺激模式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轴性症状的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轶峰 尹绍雅 +3 位作者 崔德秋 王春娟 赵光锐 冯珂珂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47-554,共8页
目的 重点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采用变频刺激模式治疗帕金森病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大学环湖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并于术后采用变频模式刺激1年以上的1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轴性症状的评... 目的 重点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采用变频刺激模式治疗帕金森病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大学环湖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并于术后采用变频模式刺激1年以上的1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轴性症状的评估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步态姿势、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时间及冻结步态次数、冻结步态问卷(FOG-Q)、Berg平衡量表(BBS)。并记录脑深部电刺激术前1周且处于药物“关”期(基线),高频刺激结束时(HFS结束)、变频刺激随访1个月(VFS短期)、变频刺激随访1年及以上(VFS长期)上述指标。结果 与基线相比,HFS结束患者BBS评分增加(t=-2.845,P=0.008);VFS短期和VFS长期患者UPDRS-步态姿势(t=12.703,P=0.000;t=11.737,P=0.000)、TUGT-时间(t=8.923,P=0.000;t=8.025,P=0.000)、TUGT-冻结步态次数(t=4.448,P=0.000;t=4.181,P=0.000)、FOG-Q评分(t=9.186,P=0.000;t=8.186,P=0.000)均减少,BBS评分增加(t=-7.686,P=0.000;t=-6.106,P=0.000)。与HFS结束相比,VFS短期和VFS长期患者UPDRS-步态姿势(t=11.583,P=0.000;t=10.618,P=0.000)、TUGT-时间(t=6.922,P=0.000;t=6.022,P=0.000)、TUGT-冻结步态次数(t=3.612,P=0.001;t=3.344,P=0.002)、FOG-Q评分(t=7.915,P=0.000;t=6.915,P=0.000)均减少,BBS评分增加(t=-4.842,P=0.000;t=-3.262,P=0.003)。结论对于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采用高频刺激但轴性症状疗效欠佳的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变频刺激后可显著改善多种轴性症状,且长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运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周晓平 胡小吾 +3 位作者 姜秀峰 王来兴 曹依群 郝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行脑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2004年期间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和DBS治疗帕金森病62例,其中脑核团毁损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行脑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2004年期间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和DBS治疗帕金森病62例,其中脑核团毁损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91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进行同期双侧PVP 8例,分期双侧PVP 10例,分期双侧PVP+Vim术4例.DBS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TN)61例和Vim 1例,其中单侧31例,双侧31例.结果:脑核团毁损组于术后进行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23.4%.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平均随访11.6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6.8%).DBS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改善率为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为25.7%,平均随访11.8个月,其中40例于1个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结论:根据患者的症状合理选择不同的脑核团毁损靶点,可明显控制患者症状.DBS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电极记录 苍白球毁损术 脑深部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疗效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金龙 陈玲 +3 位作者 柯春龙 张中伟 陈昆 裴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的治疗效果和良好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采用核磁共...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的治疗效果和良好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采用核磁共振(MRI)、微电极记录(microeleetrode recording,MER)技术和术中测试结果共同确定最后靶点,并经过MRI复查验证位置准确,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比较手术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评分(UPDRSⅢ)。结果12例共植入22根电极(单侧2例,双侧10例),刺激电极植入靶点均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MRI复查电极均位于STN背侧,全部术后早期有微毁损效应,无颅内血肿出现,无感染及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随访时间2—28个月,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结论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近期疗效显著,严谨的手术流程是DBS良好疗效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帕金森病 微电极 丘脑底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方法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小吾 周晓平 +4 位作者 王来兴 姜秀峰 曹依群 徐波涛 金爱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总结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17例,双侧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25例P... 目的 总结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17例,双侧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25例PD患者术后随访5~34个月,平均8.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50.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丘脑底核DBS是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底核 脑深部刺激术 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 手术方法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小吾 周晓平 +5 位作者 王来兴 姜秀峰 徐波涛 曹依群 金爱国 曾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双侧立体定向手术的术式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5 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 ,其中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PVP)或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 4 1例 ,分期一侧 PVP或 Vim毁损术、另一侧丘脑底核(STN)...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双侧立体定向手术的术式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5 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 ,其中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PVP)或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 4 1例 ,分期一侧 PVP或 Vim毁损术、另一侧丘脑底核(STN)或 Vim脑深部刺激术 (DBS) 6例 ;同期双侧 PVP5例 ,同期双侧 STN DBS4例 ,同期一侧 PVP,另一侧 STN DBS2例。平均随访 6 .2个月。 结果 :UPDRS评分显示双侧术后帕金森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以同期双侧 STN DBS效果最佳 ,无并发症。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 ,尤其是分期双侧 Vim毁损术和同期双侧 PVP。结论 :双侧 DBS是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 ,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疗效分析 帕金森病 脑深部刺激术 苍白球毁损术 丘脑毁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安全性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曦 陈剑春 +3 位作者 王万璐 郝斌 陈鑫 胡小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790-794,共5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安全性,以规范操作步骤。方法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362例帕金森病患者,共植入613根电极,记录围手术期和最后一次随访时手术相关和硬件相关并发症。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中术后嗜睡和谵妄21...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安全性,以规范操作步骤。方法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362例帕金森病患者,共植入613根电极,记录围手术期和最后一次随访时手术相关和硬件相关并发症。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中术后嗜睡和谵妄21例(5.80%),颅内出血4例(1.10%,2例为无症状性皮质少量出血、2例为基底节穿刺针道周围少量出血),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例(0.55%),尿路感染4例(1.10%),呼吸系统感染7例(1.93%),胸部脉冲发生器囊袋内血肿11例(3.04%),脉冲发生器囊袋内血清肿3例(0.83%),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2~146个月,中位值34个月,硬件相关并发症中切口感染和(或)皮肤破溃9例(2.49%),脉冲发生器移位致延长线断裂、脉冲发生器固定线断裂致下移至腹部、因摔倒致电极轻度移位、自觉耳后切口肿胀不适各1例(0.28%)。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长期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海姣 陈邓 +3 位作者 朱丽娜 谭戈 徐达 刘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目的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subthalamic nucleus、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STN、Parkinson disease、random等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6年10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 目的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subthalamic nucleus、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STN、Parkinson disease、random等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6年10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量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3245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6项高质量(Jadad评分≥4分)临床试验共958例帕金森病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帕金森病患者服药(SMD=-0.570,95%CI:-0.710^-0.430;P=0.000)和未服药(SMD=-1.170,95%CI:-1.500^-0.850;P=0.000)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以及UPDRSⅠ评分(SMD=-0.150,95%CI:-0.290^-0.010;P=0.030)和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评分(SMD=-0.510,95%CI:-0.660^-0.370;P=0.000);但增加严重不良事件(RD=0.140,95%CI:0.090~0.190;P=0.000)和构音障碍不良事件(RD=0.070,95%CI:0.010~0.120;P=0.020)发生率,而减少运动障碍不良事件发生率(RR=0.450,95%CI:0.330~0.620;P=0.000)。结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但术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构音障碍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深部脑刺激法 药物疗法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9
作者 孟莉 郑德利 +2 位作者 刘娜 李艳敏 王铭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6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分别予常规药物治疗(30例)和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30例),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UA...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6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分别予常规药物治疗(30例)和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30例),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UALIF)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 DBS组患者UPDRS量表之精神、行为和情绪(P=0.02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P=0.005)、运动功能(P=0.025)和运动并发症(P=0.008)以及PDQUALIF评分(P=0.016)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UPDRS量表之精神、行为和情绪(P=0.00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P=0.016)、运动功能(P=0.001)和运动并发症(P=0.016)以及PDQUALIF评分(P=0.000)亦低于治疗前。DBS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6.67%(23/30);χ~2=5.109,P=0.000]。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疗效(术后2年随访) 被引量:17
20
作者 钱浩 刘金龙 +11 位作者 符小丽 冼文彪 柯春龙 刘妍梅 陈杰 郑一帆 叶小帆 陈曦 陈玲 裴中 黎锦如 刘焯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4-290,共7页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Schwab&Englan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中文版(PDSS-CV)等评价其临床情况;术后半年、1年及2年定期随访,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抗PD药物的剂量及DBS的刺激参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满2年,开机未服药及开机服药状态与术前未服药状态相比,UPDRSⅢ、震颤、强直、迟缓及中轴症状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术前服药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期时间由术前(6.3±0.8)h/d缩短至(2.8±0.6)h/d(P=0.008),术后2年H&Y及PDQ-39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运动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抗PD药物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了44.4%。刺激参数:电压由开机时的(1.6±0.2)V增加至(2.3±0.3)V(P=0.001);脉宽由开机时的(61.9±5.1)μs增加至(71.3±14.0)μs(P=0.007);频率由(131.7±5.6)Hz增加至(146.0±18.5)Hz(P=0.006)。结论 双侧STN-DBS术后2年对中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疗效肯定,能有效减少抗PD药物用量,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且可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