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Waxy Crude at a Low Temperature in the Presence of Pour Point Depressants 被引量:7
1
作者 Jiang Qingzhe Zhao Mifu +1 位作者 Song Zhaozheng Ke M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2-65,共4页
Pour point depressants (PPD)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theology of waxy crude. The a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t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waxy crude treated by PPD have been invest... Pour point depressants (PPD)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theology of waxy crude. The a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t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waxy crude treated by PP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PPD can reduce the pour point and abnormal point of waxy crude, broade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Newtonian fluid of waxy crude, and lower greatly the viscosity of non-Newtonian fluid of waxy crude. The influence of reheating and high-rate shear on the effect of PPD mainly depends on their temperature. When the reheating temperature is more than the abnormal point of crude by 10℃, the reheating process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f PPD. However, when the reheating temperature is below the abnormal point of crude, the reheating process will reduce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f PPD. When temperature is above the abnormal point of crude, the high-rate shear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f PPD. At a temperature range where a lot of wax is precipitating, high-rate shear will greatly reduce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f P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ur point depressant temperature-viscosity curve REHEAT high-rate she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nanocomposite pour point depressant EVAL/CNT on flow properties of waxy crude oil
2
作者 Yang Liu Zheng-Nan Sun +3 位作者 Sheng-Zhu Ji Yi-Hai Yang Jian-Qi Xu Guo-Lin J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807-3818,共12页
The nanocomposite EVAL-CNT was produced by chemical grafting in the solution system through the esterification of ethylene-vinyl alcohol copolymer (EVAL) and carboxyl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O-MWCNT), and i... The nanocomposite EVAL-CNT was produced by chemical grafting in the solution system through the esterification of ethylene-vinyl alcohol copolymer (EVAL) and carboxyl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O-MWCNT), and its structural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waxy oil system by the novel pour point depressant was investigated using macroscopic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VAL-CNT nanocomposite pour point depressant (PPD)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our point and improve the low temperature fluidity of crude oil and had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EVAL-GO at the same addition level. The best effect was achieved at the dosing concentration of 400 ppm, which reduced the pour point by 13 ℃ and the low-temperature viscosity by 85.4%. The nanocomposites dispersed in the oil phase influenced the precipit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wax molecules through heterogeneous crystallization templates, which led to the increase of wax crystal size and compact structure and changed the wax crystal morphology, which had a better effect 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waxy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ur point depressant Carbon nanotubes NANOCOMPOSITES Waxy crude oil Rheological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Pour Point Depressant for Diesel Fuel
3
作者 Zhang Baoj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08年第2期19-22,共4页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crude slate processed at the refiner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reasonable combination and blending of crude oils. In order to cope with high wax content in diesel fuel it is proposed to ...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crude slate processed at the refiner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reasonable combination and blending of crude oils. In order to cope with high wax content in diesel fuel it is proposed to appropriately regulate the refining process scheme and add additives to refined products. This measure after being applied i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has brought about good results and has met the needs of commercia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ur point depressant for diesel fuel high-wax diesel BLENDING commercial appl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of comb bipolymers and their pour point depressing properties
4
作者 Zhang Changqiao Gao Congcong +4 位作者 Gao Fengfeng Wang Jian Zhang Dawei Wang Yan Xu Dawe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55-160,共6页
A bipolymer maleic anhydride-methyl acrylate (MAMA) was synthesized from maleic anhydride and methyl acrylate based on molecular design.MAMA further reacted with oleylamine or octadecyl alcohol to generate two comb ... A bipolymer maleic anhydride-methyl acrylate (MAMA) was synthesized from maleic anhydride and methyl acrylate based on molecular design.MAMA further reacted with oleylamine or octadecyl alcohol to generate two comb polymers called Oleamide-MAMA (NMAMA) and OctadecanolMAMA (OMAMA),respectively.The structure of both the polymers was confirmed by their infrared spectral analysis (IR),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GPC)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Moreover,the pour point depressing (PPD) properties of these comb polymers were examined experimentally.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besides the molecular weight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polymers,the length of side chains and the number of functional groups also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ur point depressing performance.The π bonds and hydrogen bonds between depressants were the key factors for improving the pour point depressing propertie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OMAMA and NMAMA are potential pour point depressants for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eic anhydride comb polymers pour point depressant hydrogen bonds molecular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osition of Polymer of n-Alkyl Substituted Acrylate and Vinyl Amine and Their Performance on Pour Point Depression
5
作者 Jiang Qingzhe Luo Fangmin Song Zhaozheng Ke Mi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05年第3期27-32,共6页
Polymer of n-alkyl substituted acrylate (PA) with the alkyl side chains C16- 30 were synthesized. Their crystallinity, solubility and effect on pour point depression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carbon ato... Polymer of n-alkyl substituted acrylate (PA) with the alkyl side chains C16- 30 were synthesized. Their crystallinity, solubility and effect on pour point depression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carbon atoms located far away from polar groups of PAL pour point depressants participated in crystallization. When th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that participated in crystallization is about three fourths of the average carbon number of wax in crude, the effect of PA is the best.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PA pour point depressant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effect of pour point depression, and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PA in the range of ( 1.5- 2.2)× 10^4 shows the best effect. The introduction of polar groups into the molecule of PA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However, a too high content of polar groups in PA would cause deterioration, and even lead to loss of PA's performance for pour point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ACRYLATES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pour point de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添加剂桐油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
6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3 位作者 钟又皆秀 梁生荣 钟汉斌 徐海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抗磨和降凝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比m(EA)∶m(BzMA)为2∶8、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EBz收率为52.98%,相对分子质量为3.388×10^(4),多分散性指数为1.5。在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1.0%的PEBz后,磨斑直径降低0.584 mm,凝点降低14℃。PEBz抗磨和降凝效果均优于PTBz,可作为一种兼有抗磨和降凝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代替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桐油酸 甲基丙烯酸苄酯 共聚物 抗磨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某油田群台风模式原油降凝剂筛选及现场应用
7
作者 王翔 张国欣 +4 位作者 陆原 魏强 胡廷 张妙玮 刘言霞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9期28-31,共4页
南海某油田群为应对台风模式停输再启动难题,针对现场工况,开展了7种降凝剂的评价筛选,优选出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降凝剂PPD-03,现场评价结果表明,当加剂浓度为1 500 mg/L时,混合原油凝点为13℃,降凝幅度为10℃;以1 000 mg/L的加剂起始... 南海某油田群为应对台风模式停输再启动难题,针对现场工况,开展了7种降凝剂的评价筛选,优选出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降凝剂PPD-03,现场评价结果表明,当加剂浓度为1 500 mg/L时,混合原油凝点为13℃,降凝幅度为10℃;以1 000 mg/L的加剂起始浓度开展的浓度梯度降凝剂现场应用试验表明,加剂混合原油凝点在17℃(海床温度)以下的范围内稳定波动,降凝剂PPD-03对于保障台风模式下原油低温流动性具有明显效果;配伍性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原油在上游加注降凝剂PPD-03时,下游综合处理系统的一级分离器、二级分离器和外排水的水中含油(OIW值)均在范围内波动趋于稳定,降凝剂的加注基本未对平台处理后的水质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油田群 降凝剂 台风模式 现场评价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对长庆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机理
8
作者 刘峻峰 石磊 +3 位作者 杨飞 闫锋 李其抚 聂超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0-1725,共6页
基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良好的有机相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将PMMA微球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28)降凝剂复合制备了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以长庆含蜡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变实验评价了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对原油流变... 基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良好的有机相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将PMMA微球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28)降凝剂复合制备了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以长庆含蜡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变实验评价了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对原油流变性的改善效果,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偏光显微镜法考察了添加降凝剂前后原油的结晶特性和蜡晶形貌变化。结果表明:与纯EVA28降凝剂相比,加入质量分数20 mg/kg 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使长庆含蜡原油的凝点从8℃降低到5℃,5℃时的黏度从40.96 mPa·s减小到35.56 mPa·s,屈服值从0.527 Pa减小到0.224 Pa。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可以进一步降低长庆含蜡原油的析蜡点,增溶石蜡的正向作用更加显著,利于改善原油的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降凝剂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流变性 黏度 蜡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降凝防蜡剂的合成、复配及其性能评价
9
作者 丁秋炜 崔国亮 +3 位作者 周柄男 张宇 滕大勇 张昕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20-26,共7页
以丙烯酸十八酯、乙酸乙烯酯和烯丙基磺酸钠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三元聚合物,将其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后的蒙脱土进行纳米复合,得到纳米复合降凝防蜡剂,复配10%石油磺酸钠后,考察了该剂对模型油的降凝防蜡效果。... 以丙烯酸十八酯、乙酸乙烯酯和烯丙基磺酸钠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三元聚合物,将其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后的蒙脱土进行纳米复合,得到纳米复合降凝防蜡剂,复配10%石油磺酸钠后,考察了该剂对模型油的降凝防蜡效果。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40%,引发剂质量分数1.4%,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100℃,n(丙烯酸十八酯)∶n(乙酸乙烯酯)∶n(烯丙基磺酸钠)=8∶1∶1。在用量500μg/g下,防蜡率、凝固点分别为93.6%和21℃。与三元聚合防蜡剂相比,纳米复合降凝防蜡剂的性能有所提升,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降凝防蜡剂 三元聚合 改性蒙脱土 油品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油田转输系统降凝剂优选及经济性对比
10
作者 邓家胜 梁立宝 +2 位作者 高志君 吴洋 刘宇涵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11期56-61,共6页
为改善MH油田转输系统原油的流动性,确保原油安全流动的同时减少运行能耗、提高转输系统的经济效益,对MH油田转输系统进行现场调研取样,开展了原油降凝剂实验研究,实现转输系统常温集输。根据原油凝点降幅的物性筛选出适用于MH油田转输... 为改善MH油田转输系统原油的流动性,确保原油安全流动的同时减少运行能耗、提高转输系统的经济效益,对MH油田转输系统进行现场调研取样,开展了原油降凝剂实验研究,实现转输系统常温集输。根据原油凝点降幅的物性筛选出适用于MH油田转输系统的降凝剂类型2#降凝剂(聚丙烯酸酯类)。与现场使用的阻垢剂、缓蚀剂、破乳剂进行配伍性实验,该降凝剂与各化学药剂间的配伍性良好。结合现场流动运行工况,最终确定MH油田4个转输系统中降凝剂的经济加注质量浓度,MA18和MA131转油站为10 mg/L,MA2和AI2转油站为20 mg/L。通过分析现场加热情况发现,加降凝剂输送冬夏季的运行能耗费用均大幅降低,直接减少了加热炉耗气量,由此也减少了加热输送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了MH油田转输系统的安全、经济、环保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凝点降幅 配伍性 经济加注浓度 运行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C-130加氢改质降凝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
11
作者 董松涛 任亮 +2 位作者 张奎 胡志海 杨清河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2期52-55,共4页
为满足市场对低凝柴油的需求,提升柴油降凝装置的经济效益,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了新型加氢改质降凝催化剂RHC-130。中型实验表明:选用催化剂RHC-130,产品性质基本稳定;生产-20号和-35号柴油,均可同时满足对凝点、冷滤... 为满足市场对低凝柴油的需求,提升柴油降凝装置的经济效益,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了新型加氢改质降凝催化剂RHC-130。中型实验表明:选用催化剂RHC-130,产品性质基本稳定;生产-20号和-35号柴油,均可同时满足对凝点、冷滤点和十六烷值的要求。结合工业应用情况,基于催化剂RHC-130的加氢改质降凝技术,可以在较为缓和的反应条件下,仅通过调整工艺条件灵活生产-35号、-20号、-10号低凝柴油,同时实现降低凝点、冷滤点,提高十六烷值等多重目标。催化剂RHC-130对柴油中高碳数重馏分的转化选择性更高,从而使产品收率得到了保障。采用该催化剂及相关降凝技术,可在降低柴油凝点的同时,解决降冷滤点效果不理想和十六烷值、收率降低等问题,大大提升了柴油降凝装置灵活性、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C-130 加氢改质降凝 催化剂 活性稳定性 低凝柴油 十六烷值 高凝点组分 萘系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混合原油流变性及其添加降凝剂输送技术实验研究
12
作者 袁瑞华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11期24-30,共7页
由于陕北地区各地方原油物性和流变性均有差异,且陕北地区四季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导致原油管道输送中摩擦阻力增大,管道内腐蚀、内磨损严重,不安全、不节能、不经济事件频发,因此,对陕北地区原油物性和流变性进行长期实验研究非常必要。... 由于陕北地区各地方原油物性和流变性均有差异,且陕北地区四季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导致原油管道输送中摩擦阻力增大,管道内腐蚀、内磨损严重,不安全、不节能、不经济事件频发,因此,对陕北地区原油物性和流变性进行长期实验研究非常必要。选取陕北延安地区的吴起、永宁、西区、下寺湾四个油区混合原油为对象,采取实验法、比较法、筛选法对四个油区混合原油组成、物性、热处理、加降凝剂及其改性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原油属于轻质含蜡原油,其热处理效果明显,当加热温度在45~60℃范围内时,凝点最高为22~24℃;当热处理温度在65~80℃时,混合原油的凝点最低可至13℃,降幅可达11℃。通过实验筛选,混合原油添加GY3型降凝剂运行效果比添加其他类型的降凝剂效果好,最佳添加浓度为50 mg/kg,最佳热处理温度为65℃,混合原油的凝点由24℃降到9℃,反常点由27℃降到18℃,低温下黏度也有大幅度降低;混合原油最低允许重复加热温度≥55℃。实验结果揭示了陕北地区混合原油物性、流变性、热处理、加降凝剂等变化规律,给含蜡混合原油管道低输量运行制定了新工艺技术方案,对吴起至延炼原油管道安全、平稳、经济运行及今后再建复杂管网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原油 流变性 热处理 降凝剂 磨损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凝原油降凝剂的制备及其降凝机理 被引量:32
13
作者 张拂晓 方龙 +1 位作者 聂兆广 张晓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1-806,共6页
以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和醋酸乙烯酯三元共聚物的胺解改性物(MAVA)和乙烯-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EVA)为原料,通过复配制备了1种高凝原油降凝剂(PPD),并对其降凝效果和降凝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高凝原油降凝剂对凝点为43... 以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和醋酸乙烯酯三元共聚物的胺解改性物(MAVA)和乙烯-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EVA)为原料,通过复配制备了1种高凝原油降凝剂(PPD),并对其降凝效果和降凝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高凝原油降凝剂对凝点为43℃的胜利原油具有明显的降凝效果,在加剂质量分数为400μg/g时,原油的凝点降低了11℃;由原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所形成的聚集体结构是原油的蜡晶成核剂,降凝剂可以同原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结合形成新的沥青质-降凝剂-胶质聚集体结构,该聚集体结构作为加剂原油的蜡晶成核剂,可以改变蜡的结晶方式,延缓蜡晶的析出速率,大幅地降低了原油的凝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凝点 蜡晶 成核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组分与降凝剂相互作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蒋庆哲 宋昭峥 +2 位作者 葛际江 柯明 赵密福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4,共6页
利用红外光谱探讨了原油中各组分与降凝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降凝剂的极性基团与沥青质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降凝剂和沥青质分子结合在一起,降凝剂高分子链转动和扭曲,减少沥青质平面分子结构的重叠,减少堆叠体的... 利用红外光谱探讨了原油中各组分与降凝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降凝剂的极性基团与沥青质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降凝剂和沥青质分子结合在一起,降凝剂高分子链转动和扭曲,减少沥青质平面分子结构的重叠,减少堆叠体的形成;另一方面,降凝剂中的极性基团也可以与胶质的极性基团发生氢键作用,降凝剂高分子分子链转动和扭曲,减少胶质本身的氢键结合,减少胶质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密集胶束的趋势。由于沥青质堆叠体和胶质密集胶束的减少,原油的粘度的降低,达到了降低原油粘度的目的;原油的凝点主要由蜡的含量和组成决定的,胶质和降凝剂能够参与使蜡的结晶,使蜡晶的形态和尺寸发生改变,达到降低凝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原油组分 降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凝剂对蜡油中蜡析出与溶解影响的物理化学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传宪 张春光 +1 位作者 孙德军 孙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51-1455,共5页
用 DSC热分析仪研究了合成蜡油的加热与冷却过程 ,测定了蜡油在不同蜡浓度下 ,添加降凝剂前后的平衡蜡溶点和析蜡点以及溶解度和饱和度 ,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含蜡油的平衡蜡溶点高于平衡析蜡点 ,降凝剂使平衡蜡溶点进一步升... 用 DSC热分析仪研究了合成蜡油的加热与冷却过程 ,测定了蜡油在不同蜡浓度下 ,添加降凝剂前后的平衡蜡溶点和析蜡点以及溶解度和饱和度 ,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含蜡油的平衡蜡溶点高于平衡析蜡点 ,降凝剂使平衡蜡溶点进一步升高 ,析蜡点进一步降低 ,导致含蜡油凝点较大幅度降低 .在实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 ,该过程符合 Van′t Hoff方程 ,降凝剂使蜡的溶解焓和溶解熵增大 ,析出焓和析出熵减少 .降凝剂提高了蜡晶析出的临界半径 ,增大了成核位垒 ,使蜡晶析出困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蜡油 蜡析出 溶解 物理化学 原油 管道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蜡原油降凝剂发展概况 被引量:47
16
作者 宋昭峥 葛际江 +1 位作者 张贵才 张国忠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7-122,共6页
在高蜡原油输送中 ,添加降凝剂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蜡原油的低温流变性 ,是实现原油常温输送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国内外高蜡原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作用机理、结构特征、常用降凝剂的种类以及国内外降凝剂的现场应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论述。指... 在高蜡原油输送中 ,添加降凝剂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蜡原油的低温流变性 ,是实现原油常温输送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国内外高蜡原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作用机理、结构特征、常用降凝剂的种类以及国内外降凝剂的现场应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论述。指出了降凝剂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作用机理 结构特征 现场应用 高蜡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凝原油降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本芳 吴一昊 +4 位作者 徐承中 李颖 段林林 张宗兵 张昶明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3,共5页
针对我国中部某油田凝点高达56℃的高凝原油(Y14)对市售降凝剂感受性差的现状,合成了新型高效降凝剂——三元共聚物(LMZ)中探索了降凝机理。优化合成工艺条件为:m(溶剂)∶m(引发剂)∶m(链转移剂)∶m(总单体)=5∶0.05∶0.1∶1,反应温度11... 针对我国中部某油田凝点高达56℃的高凝原油(Y14)对市售降凝剂感受性差的现状,合成了新型高效降凝剂——三元共聚物(LMZ)中探索了降凝机理。优化合成工艺条件为:m(溶剂)∶m(引发剂)∶m(链转移剂)∶m(总单体)=5∶0.05∶0.1∶1,反应温度110℃。在LMZ-6加剂量w(LMZ-6)=0.4%及热处理温度75℃的条件下,可使高凝油Y14凝点降低6℃,优于市售降凝剂EVA。研究发现聚合物的降凝性能不仅与其组成结构有关,还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凝油 降凝 降凝剂 共聚物 合成与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凝剂对蜡晶晶格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蒋庆哲 宋昭峥 +1 位作者 葛际江 赵福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8-122,共5页
实验考察了丙烯酸二十二酯降凝剂对原油中蜡相变过程的蜡晶晶格参数的影响。分离出的蜡结晶为正交晶型的晶体,晶面距为0.415 6 nm,结晶度为70.5%,表现为长程有序;原油组分中胶质和沥青质的存在增大了蜡晶转化成斜方晶型的趋势,使蜡晶的... 实验考察了丙烯酸二十二酯降凝剂对原油中蜡相变过程的蜡晶晶格参数的影响。分离出的蜡结晶为正交晶型的晶体,晶面距为0.415 6 nm,结晶度为70.5%,表现为长程有序;原油组分中胶质和沥青质的存在增大了蜡晶转化成斜方晶型的趋势,使蜡晶的晶面距增大,蜡晶表现为短程有序,这种转化依赖于原油组分的性质和含量;降凝剂降低蜡晶体的有序度,晶面距增大到0.419 0 nm,57%的蜡转化为斜方晶型,降低了蜡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原油凝点和粘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蜡晶 正交晶型 斜方晶型 晶面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木生物柴油及其低温流动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蒲志鹏 王卫刚 +2 位作者 蒋建新 杨婷 马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6-61,共6页
经分析,黄连木种子含油率49.3%,种子油酸值为每克油含41.04 mg KOH,含有较高的游离脂肪酸。种子油中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榈酸、亚油酸和油酸,其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2.4%。由于游离脂肪酸含量高,黄连木种子油采用酸碱催化剂分步... 经分析,黄连木种子含油率49.3%,种子油酸值为每克油含41.04 mg KOH,含有较高的游离脂肪酸。种子油中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榈酸、亚油酸和油酸,其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2.4%。由于游离脂肪酸含量高,黄连木种子油采用酸碱催化剂分步甲酯化制备生物柴油。HPLC分析表明:第一步H2SO4催化反应主要转化游离脂肪酸,第二步碱催化通过酯交换完全转化为脂肪酸甲酯和甘油。黄连木生物柴油的燃油性能指标符合美国ASTMD6751-02生物柴油标准,表明黄连木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木本油料。研究评价了3种柴油降凝剂和乙醇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其中BJN-B降凝剂和乙醇能够有效降低黄连木生物柴油的凝点、倾点和冷滤点,加入1.40%BJN-B时能将黄连木生物柴油的冷滤点降低6℃。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生物柴油的结晶情况,结果表明BJN-B降凝剂能够有效抑制晶体变大,并且分散晶体,从而改善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木 生物柴油 降凝剂 低温流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丙烯酰胺共聚物降凝剂的制备及其对润滑油的降凝效果 被引量:9
20
作者 郑万刚 汪树军 +3 位作者 刘红研 熊文峰 李彦山 高耘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1-468,共8页
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了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丙烯酰胺二元共聚物润滑油降凝剂(AA)。考察了AA的最佳反应条件及其对燕山350SN、150SN,大庆150SN等润滑油基础油的降凝效果,以及对基础油其他油品性质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IR)对单体甲... 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了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丙烯酰胺二元共聚物润滑油降凝剂(AA)。考察了AA的最佳反应条件及其对燕山350SN、150SN,大庆150SN等润滑油基础油的降凝效果,以及对基础油其他油品性质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IR)对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四酯(A14)和AA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A14和丙烯酰胺(AM)摩尔比为3、引发剂BPO质量分数0.8%、溶剂甲苯质量分数70%、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质量分数1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聚合所得降凝剂AA对润滑油基础油具有最佳降凝效果;加入AA质量分数为0.75%时,可使燕山350SN基础油凝点降低28℃。所制降凝剂不仅对燕山350SN有良好的降凝效果,而且对燕山150SN、燕山500SN、大庆150SN和河南500SN也有很好的降凝效果,并且表现出良好的降黏作用。对基础油其他性质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降凝剂 共聚物 凝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