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P和S波接收函数成像 被引量:10
1
作者 沈旭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5-503,共9页
利用玉树固定地震台站和7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对2010年4月14日发生MS7.1级地震的玉树地震震源区下方地壳及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进行了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方存在明显的双地壳结构;主震所在的金沙江缝合带可能... 利用玉树固定地震台站和7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对2010年4月14日发生MS7.1级地震的玉树地震震源区下方地壳及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进行了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方存在明显的双地壳结构;主震所在的金沙江缝合带可能错断了地壳和岩石圈;错断的地壳在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下,发生了叠置,导致金沙江缝合带下方呈现双地壳结构;根据发生在金沙江缝合带上的历史地震进一步推断,印度板块对金沙江缝合带这种深大走滑断裂的向北推挤,为断裂带上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闭锁条件,这可能是巴颜喀拉地块周边地震孕育的一种典型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模式;在玉树地震主震区所在深度附近,发现局部存在高速夹层,这种局部高速结构,可能是积累引力,孕育地震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p和s波接收函数成像 双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震Sp转换波到时和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研究华北盆地浅部结构
2
作者 朱冰清 王伟涛 +5 位作者 谢俊举 李志伟 姚新强 黄翔 卞真付 林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2-2290,共19页
收集2017—2020年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华北地区布设观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采集的高信噪比近震远震地震波形,采用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对华北沉积层厚度进行了估算.由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近震Sp转换波和... 收集2017—2020年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华北地区布设观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采集的高信噪比近震远震地震波形,采用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对华北沉积层厚度进行了估算.由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近震Sp转换波和S波到时差方法推断的华北地区沉积层厚度在6~7 km,燕山造山带区域沉积层厚度较小,结晶基底埋深一般小于1 km,华北盆地中部和东南部盆地结晶基底埋深较厚,厚度普遍大于3 km,局部厚度可达7 km.盆地内地垒式隆起区邢衡隆起有3 km厚度的沉积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厚度6~7 km;沉积层厚度与地质构造相对应,坳陷区沉积层厚度较大,隆起区沉积层厚度较小,体现了沉积盆地内部不同二级块体的沉降差异.震相拾取误差、震源方位角和震中距对沉积厚度计算结果影响不明显;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一维速度模型准确性对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影响.总体来说,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可以研究沉积层厚度,能够可靠、有效地确定沉积层厚度结构的特征,为地震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 近震sp转换到时 远震接收函数p峰值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深部地壳结构——来自宽频地震P波接收函数成像的证据
3
作者 赵荣涛 刘沙沙 +3 位作者 杨艳 黄什 郑凯 史大年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5-976,共12页
铜陵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矿集区地壳结构对于认识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过程,以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乃至整个华南中生代成矿的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6个宽频地震... 铜陵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矿集区地壳结构对于认识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过程,以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乃至整个华南中生代成矿的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6个宽频地震台站记录的49个远震事件,通过P波接收函数成像方法获取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的地壳结构。结果显示,地壳浅部存在一个深度2~3 km的速度不连续界面,可能是浅部盖层与基底之间的分界面。在铜陵南部的蛤蟆岭地区,该界面向永村桥背斜两翼有加深趋势。铜陵地区Moho面深度约为29~32 km,横向略有变化,且有一定厚度,表明Moho面可能是速度逐渐增加的“过渡带”。地壳平均纵横波速比约为1.79,相对较高,说明该地区地壳基性成分较高。该区较薄的地壳厚度和较高的波速比,表明铜陵地区经历过地壳减薄和底侵过程。我们认为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可能与上地幔物质上涌并底侵到下地壳的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矿集区 地壳结构 p接收函数 速比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贝叶斯联合反演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峻 刘启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8,共10页
S波接收函数对于研究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技术研究了S波接收函数的动力学特征.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结果表明:(1)适用于S... S波接收函数对于研究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技术研究了S波接收函数的动力学特征.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结果表明:(1)适用于S波接收函数反演的震中距范围约为55°~80°,S波接收函数反演要求所用远震事件的震级大于5级;(2)与陡变的岩石圈底部界面(LAB)相比,梯度带类型LAB上生成的SLP转换波相对较弱,台站下方的沉积盖层有助于相对增强SLP震相;(3)由于S波接收函数径向分量不符合δ脉冲,不依赖于等效震源假定的三分量接收函数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更适合S波接收函数的估计;(4)数值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初始模型速度参数偏离真实模型20%的情况下,本文的方法能够预测300km深度范围内的P波和S波速度结构;(5)观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由于P波接收函数低频分量相对不足,本文的联合反演方法对于大于100km深度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约束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和s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贝叶斯理论 岩石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波接收函数揭示的华南陆块岩石圈结构及构造启示
5
作者 沈旭章 陈萌萌 +2 位作者 程思远 王岳军 黄斯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本研究利用华南陆块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地震波资料,构建适合研究LAB的S波接收函数,基于接收函数波形分析和偏移成像结果对华南陆块岩石圈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华南陆块下方70 km深度存在最明显且连续性相对较好的低速界面,结... 本研究利用华南陆块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地震波资料,构建适合研究LAB的S波接收函数,基于接收函数波形分析和偏移成像结果对华南陆块岩石圈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华南陆块下方70 km深度存在最明显且连续性相对较好的低速界面,结合其他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我们认为70 km深度低速界面反映了和软流圈上涌相关的构造事件导致的华南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在华夏地块的东部较大范围探测到100~150 km深度内存在南倾的低速界面,结合区域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研究成果,推测该现象可能表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楔入到了华夏地块,是新元古代早‒中期以来,华南陆块俯冲聚合、陆内造山以及陆内构造变形等地球动力学事件留下的重要痕迹;在华夏地块中东部和江南造山带局部发现了LAB缺失区带,该现象可能与岩石圈拆沉导致的热物质上涌密切相关,可能对应了地块拼贴薄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陆块 LAB 地震 s接收函数 岩石圈拆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接收函数的淮安地区地壳厚度及S波速度结构研究
6
作者 朱霞 李涛 陈德兴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2期323-325,共3页
利用淮安区域地震监测波形资料,有效提取P波接收函数,计算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并反演出S波速度结构,获取较为可靠的地下深部结构和一维速度模型。从结果来看,淮安市地壳厚度较薄,且具有较大的波速比,速度结构在上地壳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利用淮安区域地震监测波形资料,有效提取P波接收函数,计算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并反演出S波速度结构,获取较为可靠的地下深部结构和一维速度模型。从结果来看,淮安市地壳厚度较薄,且具有较大的波速比,速度结构在上地壳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和淮安市近年来的发震特点,认为淮安地区上地壳是区域能量释放的主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淮安市 地壳结构 s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动力学含义——远震接收函数提供的证据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洪双 高锐 +5 位作者 田小波 滕吉文 李秋生 叶卓 刘震 司少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82-3992,共11页
利用青海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相邻地块下方0~10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下地壳之间普遍存在一个S波速度低... 利用青海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相邻地块下方0~10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下地壳之间普遍存在一个S波速度低速层,其深度由南端的约35km向北变浅约为20km,推测该低速层为一壳内滑脱层,表明东北缘地区的上地壳变形与下地壳解耦,从滑脱层的深度分布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缩短自南向北进行,现阶段以上地壳增厚为主;(2)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厚度较北侧的祁连地块薄,一种推测是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抗变形能力更强,也可能这种差异在块体拼合前已经存在;(3)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块的下地壳S波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正梯度增加的S波速度结构反映较高黏滞性的下地壳,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结构不利于下地壳流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s速度 接收函数 壳内低速层 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接收函数反演得到的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峻 刘启元 +3 位作者 陈九辉 李顺成 郭飚 李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72-2482,共11页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根据得到的各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并综合刘启元等(1997)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的延怀盆地15个宽频带流动台站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模型,给出了39°N-41°N ,114°E-7.19. 5°E区域内沿不同走向、不同深度S波速度分布.由于综合了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台站以及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本文给出了较前人同类研究空间分辨率更好的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特别是怀来以东的速度结构十分复杂.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研究区地壳具有高速和低速异常块体的交错结构.研究区中上地壳速度结构主要被与张渤地震带大体重合的NW向高速条带和穿越唐山大震区的NE向高速条带所控制,而其中下地壳的速度结构主要为延怀一三河一唐山地区上地幔隆起所控制.(2)研究区内存在若干壳内S波低速体,它们主要分布在唐山,三河及延怀盆地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壳内低速体伴随着壳幔界面的隆起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3)地表断层分布与地壳速度结构分区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断层对不同块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宝坻断裂,香河断裂和唐山断裂均为超壳断裂.(4)首都圈内大地震的分布与壳内低速体及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有密切关系.对于唐山大地震的成因,仅考虑板块作用引起的水平应力场是不够的,有必要充分重视由于上地幔变形引起的地壳垂直变形和上地幔物质侵人造成的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接收函数反演 流动地震台阵 地壳上地慢s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反演青藏高原西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
9
作者 武振波 徐涛 +3 位作者 武澄泷 张明辉 田小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6-527,共12页
相对于宽阔的腹地,青藏高原西部南北向宽度仅约600km,却记录了印度和欧亚板块汇聚的深部过程及其响应.本文用22台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在西缘构建了一条南北向探测剖面(~80°E,TW-80试验).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剖面下方S波速度结构,综... 相对于宽阔的腹地,青藏高原西部南北向宽度仅约600km,却记录了印度和欧亚板块汇聚的深部过程及其响应.本文用22台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在西缘构建了一条南北向探测剖面(~80°E,TW-80试验).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剖面下方S波速度结构,综合西部已有的宽频带探测结果,分析认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可能已到达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俯冲过程中下地壳发生榴辉岩化;喀拉昆仑断裂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阿尔金断裂带均为切穿地壳的深断裂,莫霍面发生错断;喀拉昆仑断裂带和龙木错断裂带之间的中上地壳没有发现连续的S波低速体,说明可能缺乏解耦层,支持青藏高原西部地壳为整体缩短增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 s速度结构 印度板块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区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反演 被引量:27
10
作者 贺传松 王椿镛 吴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8,共8页
腾冲火山区临近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俯冲的边界 ,火山活动与构造环境关系密切 .采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的方法揭示了该区域的深部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腾冲火山区S波低速结构明显受到NE向大盈江断裂的影响 ,断裂的南部存在明显的S波... 腾冲火山区临近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俯冲的边界 ,火山活动与构造环境关系密切 .采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的方法揭示了该区域的深部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腾冲火山区S波低速结构明显受到NE向大盈江断裂的影响 ,断裂的南部存在明显的S波低速结构 ,断裂的北部低速结构不十分明显 .火山区存在浅部的低速结构 ,低速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存在对应关系 .证实了低速结构是火山区热活动的直接因素 ,并认为腾冲火山区存在再次活动的基本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速度结构 热活动 接收函数 腾冲火山区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速度对接收函数H-k搜索叠加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翠芹 沈旭章 秦满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0-490,532,共11页
从公式推导、不同模型数值试验和实际资料处理等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P波速度vP对接收函数H(地壳厚度)-k(波速比)叠加搜索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P的变化与H正相关,与k负相关;且地壳模型越复杂,vP对H的影响越大.
关键词 p速度 H-k搜索叠加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瑞丽—龙陵断裂两侧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傅竹武 王苏 +1 位作者 刘建华 胥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利用研究区(23.9°~25.1°N,97.8°~99.0°E)内瑞丽—龙陵断裂两侧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细结构。结果如下:(1)... 利用研究区(23.9°~25.1°N,97.8°~99.0°E)内瑞丽—龙陵断裂两侧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细结构。结果如下:(1)在研究区内,以瑞丽—龙陵断裂为界,其西北侧Moho面深度为38~40km,东南侧Moho面深度约为38km。(2)断裂两侧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西北侧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均存在大范围低速区;东南侧台站下方上地幔中无明显低速层,地壳内存在低速层,但范围和速度差都较小。(3)断裂两侧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较大差异,证明它们分属不同的构造单元。(4)研究区内的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丽-龙陵断裂 接收函数 s速度结构 地壳 上地幔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接收函数反演甘肃测震台网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6
13
作者 安张辉 吴庆举 周民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3-267,共5页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甘肃测震台网下方的一维S波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甘肃测震台网各个台站下方地壳内部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深度为20~25km之间;第二层为Moho界面,其平均深度约为50km,界面上表面的速度约为3.8km/s,界面底部的...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甘肃测震台网下方的一维S波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甘肃测震台网各个台站下方地壳内部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深度为20~25km之间;第二层为Moho界面,其平均深度约为50km,界面上表面的速度约为3.8km/s,界面底部的速度约为4.5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测震台网 接收函数 s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研究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14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茶文剑 张天继 叶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207,共18页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的S波速度在横向和垂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特性,近地表处有2~4km厚的低速沉积层;中上地壳的S波速度呈高、低速相间分布;在20~35km的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低速层,主要间断分布于小江断裂以西的川滇菱形块体和红河断裂以南的印支块体内部,另外在师宗-弥勒断裂附近也有局部分布。2)小江断裂带中、北段壳内低速层较为发育,以中段最为突出,最厚约达28km;南段在15~25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区。3)研究区的泊松比普遍较低(平均为0.24),呈不均匀分布,且横向变化剧烈,小江断裂带的泊松比总体呈北段较高、南段次之、中段低的分段特征;研究区壳内低速分布与泊松比间的对应关系不明显,大部分低速层似乎缺少发生部分熔融的条件,其地球物理结果的差异和不一致说明壳内低速层的变形演化机制及物理特性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p接收函数 两步反演法 s速度 中下地壳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华南块体的岩石圈结构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耀阳 陈凌 +3 位作者 艾印双 姜明明 许卫卫 申中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本文基于跨越华夏块体至四川盆地西部的130个线性流动地震台站及其附近90个固定台网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S波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开展了华南大陆岩石圈结构研究.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复杂,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差异显著,... 本文基于跨越华夏块体至四川盆地西部的130个线性流动地震台站及其附近90个固定台网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S波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开展了华南大陆岩石圈结构研究.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复杂,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差异显著,构造边界带附近小尺度变化强烈.150km以上的厚岩石圈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不足100km的薄岩石圈主要分布于川东褶皱带和华夏块体.雪峰山下方岩石圈厚度显著增加,且以雪峰山为界岩石圈结构和性质存在着显著的东西差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观测得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信息,我们提出:(1)四川盆地还保留着厚而冷的克拉通岩石圈根,且岩石圈地幔具有结构分层特征;(2)雪峰山可能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块体在西南部的边界;(3)雪峰山以东区域可能经历了岩石圈的减薄和改造,且华南岩石圈的减薄与华北相似,都主体发生在东部地区,造成现今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强烈的结构差异.研究结果为认识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及其深部动力学提供了地震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接收函数 岩石圈结构 华南块体 岩石圈底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波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转换带结构 被引量:8
16
作者 白一鸣 艾印双 +2 位作者 姜明明 何玉梅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0-583,共14页
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结构对于理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机理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布设在研究区域内566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77853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应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 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结构对于理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机理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布设在研究区域内566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77853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应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域下方精细的地幔转换带间断面起伏形态及转换带厚度变化图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南北方向上具有两个明显的转换带增厚异常区,南侧异常区位于滇中次级块体与印支块体下方,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板片与上部印度板块间断离并部分滞留在转换带底部的结果;北侧川西地区异常增厚可能与上方岩石圈拆沉并降至转换带有关;腾冲火山起源可能是板块俯冲过程中发生断离造成软流圈物质部分熔融,湿热物质上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转换带 青藏高原东南缘 p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确定青藏高原东北缘近地表S波速度 被引量:7
17
作者 钱银苹 沈旭章 +2 位作者 李翠芹 梅秀苹 焦煜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51-3963,共13页
公式推导和数值实验都表明远震接收函数直达波幅度对近地表S波速度比较敏感,可以用于确定近地表(如沉积层)的S波速度值.本文利用该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数字地震台网36个台站的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近地表S波速度分布特征.研... 公式推导和数值实验都表明远震接收函数直达波幅度对近地表S波速度比较敏感,可以用于确定近地表(如沉积层)的S波速度值.本文利用该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数字地震台网36个台站的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近地表S波速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深度5±2.5km范围内,祁连山—河西走廊区域近地表S波速度均值较小;位于地形梯度带的甘东南区域近地表S波速度呈现较为复杂的分布.通过与该区域沉积层厚度结果对比,发现近地表S波速度与沉积层厚度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本研究是对目前接收函数方法的有效补充,在探测研究近地表速度结构方面,相比人工地震方法其成本几乎可忽略且环保.在目前地震波观测数据海量增长的背景下,该方法对于确定不同区域近地表结构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北缘 近地表s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V分量接收函数反演地壳横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8
18
作者 邹最红 陈晓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23,共9页
详细讨论了远震体波SV分量接收函数的特点及其在反演地壳S波速度结构中的优势.与径向接收函数类似,SV分量接收函数可通过对远震体波的SV分量直接反褶积P分量获得.研究分析表明:与径向接收函数相比,SV分量接收函数的振幅随震中距的变化... 详细讨论了远震体波SV分量接收函数的特点及其在反演地壳S波速度结构中的优势.与径向接收函数类似,SV分量接收函数可通过对远震体波的SV分量直接反褶积P分量获得.研究分析表明:与径向接收函数相比,SV分量接收函数的振幅随震中距的变化更加稳定,波形简单且突出了对结构最敏感的PS转换波信息.理论数值实验显示:在反演地壳S波速度结构时,SV分量接收函数比径向接收函数具有更好的收敛性.作为实例,利用SV分量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反演了海拉尔台下的S波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分量接收函数 反演 地壳 速度 s速度结构 振幅 震中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广西北流M_(S)5.2级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盼 沈旭章 黄强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120个短周期流动台站和4个固定台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面波频散曲线,采用线性阻尼最小二乘反演算法联合反演了研究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①研究区S波速度具有明显横向不均匀性,上下地壳速度在断裂附近存在明显差异性,新丰断裂南侧及东侧上地壳整体S波速度较高;②石窝断裂附近存在一条NW向连续性较好的低速带,震中区位置10 km深处存在明显局部高速异常,并随着深度减小异常逐渐增加,在浅处其与焦林断裂和新丰断裂附近的高速异常汇聚成一条NNE向连续异常带;③结合研究区地质调查结果和余震分布,震中区的局部高速异常可能是NW向石窝断裂南西盘发生右行走滑,并受到新丰断裂高速体的限制和互相作用发生了应力积累,从而引发此次中强地震;④地壳厚度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NE向明显地壳增厚(26~30 km),结合华南地区应力场分析,地壳增厚可能与中下地壳局部的NE向挤压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流地震 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频散 联合反演 三维s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Wiener滤波方法提取台站接收函数 被引量:25
20
作者 吴庆举 田小波 +2 位作者 张乃铃 李卫平 曾融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7,共7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时间域用Wiener滤波方法提取台站接收函数的方法 ,用远震P波波形的垂直分量为输入 ,接收函数作为滤波因子 ,远震P波波形的径向和切向分量作为期望输出 ,通过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的均方误差达极小 ,来提取接收函数。接收...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时间域用Wiener滤波方法提取台站接收函数的方法 ,用远震P波波形的垂直分量为输入 ,接收函数作为滤波因子 ,远震P波波形的径向和切向分量作为期望输出 ,通过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的均方误差达极小 ,来提取接收函数。接收函数的计算可归结为Toeplitz方程的求解 ,可以采用Levinson递推算法。Toeplitz方程的非奇异性保证了Wiener滤波反褶积方法的稳定性。合成地震图与观测地震图的检验表明 ,用Wiener滤波方法测定台站接收函数是一种有效的时间域反褶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ener滤方法 接收函数 时间域 远震p 合成地震图 观测地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