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闫宇 郭强 +5 位作者 党晓宏 蒙仲举 高永 翟波 王紫薇 刘子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5,154,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为原生草原与荒漠过渡带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以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红砂(Reaumuria soo... [目的]对比分析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为原生草原与荒漠过渡带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以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方法对四合木和红砂灌丛沙堆形态与生长状况进行系统测定,探讨沙堆形态发育及阻沙能力与四合木和红砂灌丛形态的关系。[结果]①四合木和红砂灌丛沙堆均呈半椭球型发育,四合木灌丛沙堆形态参数显著大于红砂灌丛沙堆(p<0.05);②四合木、红砂灌丛与沙堆形态参数间(灌丛高度除外)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四合木灌丛沙堆长轴、短轴、半径与高度之间均呈二次函数关系,表明四合木灌丛可能进入衰退阶段,而红砂灌丛沙堆长轴、短轴、半径与高度之间均呈线性关系,表明红砂灌丛沙堆仍在发育;③当冠幅面积(S_(p))≤1.44 m^(2)时,红砂灌丛沙堆的体积大于四合木灌丛沙堆,当S_(p)>1.44 m^(2)时,四合木灌丛沙堆的体积一直大于红砂灌丛沙堆。四合木和红砂灌丛单位冠幅面积所拦截的沙物质体积分别为0.13和0.06 m^(3)。[结论]可以初步判断四合木的阻沙能力大于红砂。整体来看,四合木对风沙环境的适应性较红砂强,随着冠幅面积的增长四合木灌丛拦截沙物质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四合木 红砂 灌丛沙堆 西鄂尔多斯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泊江海子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闫国振 张征 +1 位作者 梁康 娄华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93-1706,共14页
土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其利用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种类和强度。泊江海子流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近十几年严重退化。本文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1... 土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其利用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种类和强度。泊江海子流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近十几年严重退化。本文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1990—2015年间的6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显著。空间变化上呈东西部及中北部耕地增加、南部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及转换特征不一。草地整体处于动态转换平衡状态,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0%。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呈增加和减少的趋势,变化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05%和7.62%,其各自的主要来源或去向均为草地。水域面积减少了总面积的1.45%,主要转出去向为滩地。1995—2000年是土地利用转换最为频繁的时段,2005—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呈动态不平衡状态的表现最为突出。研究期内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受降雨减少、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综合驱动影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限制种植高耗水树种及作物,减少河流上游汇水区耕地等,是保障研究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江海子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趋势与状态指数 驱动因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遗鸥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犁丽 汪党献 王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38-145,共8页
对鄂尔多斯遗鸥国家自然保护区遗鸥繁殖生境——尾闾湖泊湿地,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项"和"准整体"两种角度出发,分别采用现行的价值评估方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以及2005... 对鄂尔多斯遗鸥国家自然保护区遗鸥繁殖生境——尾闾湖泊湿地,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项"和"准整体"两种角度出发,分别采用现行的价值评估方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以及2005年全国粮食及其他产品的价格水平,评估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分别为0.93亿元和1.48亿元,约为1.4万元/hm2和2.2万元/hm2。通过对两个结果的分析比较可知,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在(1.0~1.5)亿元之间,其价值量的大小受选用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各部分的认识及价格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价值评估 湿地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泊江海子流域土壤重金属分布与生态风险探讨
4
作者 辛展 娄华君 +3 位作者 张征 梁康 李颖 杨晓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1081-1087,共7页
以泊江海子流域的土壤为对象,采集表层土样54份,对7种重金属(Cu、Zn、Pb、Cr、Ni、Hg、As)含量进行了分析,利用Arc GIS 10.1获取各重金属在该流域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单因子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的土... 以泊江海子流域的土壤为对象,采集表层土样54份,对7种重金属(Cu、Zn、Pb、Cr、Ni、Hg、As)含量进行了分析,利用Arc GIS 10.1获取各重金属在该流域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单因子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的土壤质量及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样中7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Zn(79.60 mg/kg)、Cr(56.40 mg/kg)、Ni(12.89 mg/kg)、As(12.48 mg/kg)、Cu(8.34 mg/kg)、Pb(6.60 mg/kg)、Hg(0.03 mg/kg),均达到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其中Zn、Cr、Pb含量均值高于内蒙古土壤背景值,Ni、As、Cu含量低于内蒙古土壤背景值;7种重金属空间变异系数均达到中等变异程度;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指数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As、Zn、Cr、Ni、Cu、Hg、Pb,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95,说明整个研究区土壤为尚清洁状态;相对于标准,约1/3土壤存在轻微以上污染,Zn含量的高低是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Hg、As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主要贡献元素,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值为85.98,该流域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国家级遗鸥自然保护区 泊江海子流域 土壤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对水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宋秀敏 王瑞平 +3 位作者 王立宇 刘利平 王新程 郝有成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8-435,共8页
2016—2019年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同时对水质指标进行了年度监测。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51种,隶属于9目13科,其中夏候鸟23种,旅鸟24种,留鸟4种。在鸟类区系方面,古北界鸟种1种,广... 2016—2019年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同时对水质指标进行了年度监测。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51种,隶属于9目13科,其中夏候鸟23种,旅鸟24种,留鸟4种。在鸟类区系方面,古北界鸟种1种,广布种50种。湿地鸟类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从2016年开始呈下降趋势,2018年开始回升,但未恢复到初始水平。水质指标测量结果显示,保护区水环境总体质量较差。虽然鸟类多样性和污染物综合指标变化相关性并不显著,但是从总体上看,2018年以来开展的多项环境改善项目成效明显,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扭转了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降低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水质评价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