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7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培养过程参数对霉菌Rhizopus oryzae IFO细胞催化植物油脂合成生物柴油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曾静 杜伟 +2 位作者 徐圆圆 刘心怡 刘德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7-20,24,共5页
采用脂肪酶催化可再生动植物油脂合成生物柴油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利用全细胞催化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中直接利用霉菌R.oryzaeIFO细胞催化植物油脂甲醇解反应合成生物柴油,系统研究了培养过程参数对细胞生长和该细胞催... 采用脂肪酶催化可再生动植物油脂合成生物柴油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利用全细胞催化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中直接利用霉菌R.oryzaeIFO细胞催化植物油脂甲醇解反应合成生物柴油,系统研究了培养过程参数对细胞生长和该细胞催化剂催化甲醇解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细胞培养过程中所添加的油脂不同,细胞在后续反应中催化特定油脂进行生物柴油制备时所表现出的催化活性也会有所差别;由某种油脂作为碳源得到的细胞催化剂催化对应油脂与甲醇转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时,表现出比催化其他油脂和甲醇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更高的催化活性。在优化的操作参数(大豆精制油20g/L,蛋白胨70g/L,NaNO31.2g/L,KH2PO41.2g/L,MgSO4·7H2O0.5g/L,培养温度35℃,摇床转速130r/min)下,培养得到的细胞催化剂能有效催化大豆油与甲醇三步转酯化反应,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最终得率可达到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脂肪酸甲酯 RHIZOPUS oryzaE IFO 全细胞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RYZA2000模型模拟水稻产量及吸氮量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俊 徐绍辉 +2 位作者 刘建立 张佳宝 范晓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8-432,共5页
通过田间实验,对模拟水稻生长的作物生长模型ORYZA2000的参数进行了校正。然后,应用ORYZA2000模型对不同施N水平下水稻的生物量、产量及地上部分吸N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生物量、产量及吸N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均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 通过田间实验,对模拟水稻生长的作物生长模型ORYZA2000的参数进行了校正。然后,应用ORYZA2000模型对不同施N水平下水稻的生物量、产量及地上部分吸N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生物量、产量及吸N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均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8、0.9511和0.8791,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水稻的生物量和产量。但是,在穗分化-抽穗期地上部分吸N量的模拟结果欠佳,需要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 水稻 氮肥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种群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梁燕理 陈淼 +9 位作者 刘驰 黄金艳 马增凤 陈英之 张树林 杨新庆 黄大辉 李丹婷 刘丕庆 李容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439-4441,4447,共4页
[目的]研究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核心种质构建,为普通野生稻种群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24对SSR标记对243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4对引物均表现出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10... [目的]研究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核心种质构建,为普通野生稻种群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24对SSR标记对243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4对引物均表现出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100%;24个多态位点共检测出103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4.291 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是2.511 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3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72 0。根据聚类结果分析,从243份材料中筛选出31份核心种质,包含了24个SSR位点检测到的所有的遗传变异,其平均期望杂合度He是0.595 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是0.586 3,基本上可以代表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邕宁 广西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SSR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气孔臭氧通量和产量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继双 唐昊冶 +1 位作者 刘钢 朱建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57-1866,共10页
基于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_3-FACE(Free-Air Concentration Elevation of O_3)实验平台,利用前期水稻O_3-FACE试验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水稻产量与不同评价指标(累积气孔O_3吸收通量PODY和O_3浓度指标AOTX)的响应关系,比较了水稻产量损失... 基于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_3-FACE(Free-Air Concentration Elevation of O_3)实验平台,利用前期水稻O_3-FACE试验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水稻产量与不同评价指标(累积气孔O_3吸收通量PODY和O_3浓度指标AOTX)的响应关系,比较了水稻产量损失与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差异,通过对暴露剂量、吸收通量相关参数取值与产量损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的比较,找出更为合理的农作物臭氧风险评估阈值。结果表明:随着通量阈值Y[0~11 nmol O_3·m^(-2)PLA·s^(-1)(PLA:projected leaf area,投影叶面积)]和暴露浓度阈值X(0~50 n L·L^(-1))的增加,回归分析R^2值逐渐增加,当Y为11 nmol O_3m^(-2)PLA·s^(-1)和X为50 n L·L^(-1)时,气孔臭氧吸收通量POD11和累积暴露剂量AOT50与水稻相对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当通量阈值Y为8~13 nmol O_3·m^(-2)PLA·s^(-1)和暴露阈值X为46~58 n L·L^(-1)时,可获得较高的R^2值取值范围,分别为0.70~0.75和0.70~0.745。参考文献发现,目前地表臭氧污染可能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范围为5%~8%,对照圈中POD9~10和AOT40~45产量损失的预测值亦在这区间,但前者R^2值(0.73~0.74)明显高于后者R^2值(0.64~0.69),表明基于气孔臭氧通量的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水稻产量的变化。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通量阈值Y为9 nmol O_3·m^(-2)PLA·s^(-1)时,能更准确地评估水稻产量损失,且其R^2值(0.73)高于通量指标POD6(0.5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量指标POD9更适合评估亚热带地区O_3污染对水稻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导度 水稻(oryza SATIVA L.) 臭氧 通量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YZA2000的稻田水量平衡及地下水埋深对水稻灌溉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亚龙 崔远来 李远华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48,共4页
应用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ZA2000分析了淹灌、间歇灌溉、雨养3种稻田水分管理模式下田间水量平衡和水分生产率,以及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淹灌模式巨大耗水量主要是满足稻田深层渗漏损失,间歇灌溉可以减少田间渗漏量... 应用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ZA2000分析了淹灌、间歇灌溉、雨养3种稻田水分管理模式下田间水量平衡和水分生产率,以及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淹灌模式巨大耗水量主要是满足稻田深层渗漏损失,间歇灌溉可以减少田间渗漏量,从而达到节水的效果,雨养栽培不仅可以减少深层渗漏,并可以利用地下水,以维持水稻蒸发蒸腾需要;3种灌溉方式以雨养模式水分生产率最高,其次为间歇灌溉,淹灌最低;地下水埋深对雨养模式的产量、水分生产率和水量平衡影响最大,对间歇灌溉相关指标影响较小,而对淹灌模式则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 水稻 节水灌溉 水量平衡 地下水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YZA 2000模型的鄂北地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丽红 刘路广 +2 位作者 谭君位 陈道英 董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4-78,共5页
湖北省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有限降水难以满足水稻需水量,需要实施灌溉以补充水分。为此,根据长渠灌溉试验站水稻灌溉试验成果,基于ORYZA 2000模型构建了鄂北地区水稻生长模型。根据不同受旱阶段及受旱水平设置了多种受旱方案,利用构建... 湖北省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有限降水难以满足水稻需水量,需要实施灌溉以补充水分。为此,根据长渠灌溉试验站水稻灌溉试验成果,基于ORYZA 2000模型构建了鄂北地区水稻生长模型。根据不同受旱阶段及受旱水平设置了多种受旱方案,利用构建的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受旱方案水稻需水量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受旱程度的增加,水稻需水量与产量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模拟成果分析基础上,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分析得到了Jensen模型中不同生育阶段敏感系数,构建了鄂北地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对指导当地水稻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北地区 水稻 受旱方案 oryza 2000模型 需水量 水分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ZA2000及其在中国应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亚龙 余维 +1 位作者 张平仓 童晓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8-81,87,共5页
详细介绍了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ZA2000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功能,概括了该模型在亚洲主要水稻种植区的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该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最后指出该模型不仅可以为水稻田间管理提供灌溉、施肥和栽培制度的优化,还可以... 详细介绍了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ZA2000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功能,概括了该模型在亚洲主要水稻种植区的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该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最后指出该模型不仅可以为水稻田间管理提供灌溉、施肥和栽培制度的优化,还可以为区域水稻产量预测、农业水资源利用和配置提供技术手段。因此该模型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ryza2000 模拟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华北地区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薛昌颖 胡程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9-185,212,共8页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以及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5~0.45之间,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指数值在各生育阶段中最高。干旱灾损指数变化在0.24~0.50之间,其中河北的西北部、山东北部及河南的南部较高。就干旱强度风险及灾损风险而言,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风险指数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等地风险指数较高;就综合风险指数而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和南部、山东北部以及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东大部以及河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总体上看,华北大部地区旱稻干旱综合风险较低,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仍不能忽视高风险区的干旱应对及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oryza2000模型 干旱强度 产量灾损 风险评估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氮肥管理的ORYZA-0模型之理论及验证 被引量:6
9
作者 郑志明 Ber.,HFM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6期611-616,共6页
ORYZA-0模型系统能分析氮在土壤-作物-大气复杂系统中的复杂行为,包括土壤供氮力、作物氮吸收和氮在器官间的分配、叶片氮转化太阳辐射为干物质的能力等,ORYZA-0模型与Price的规则系统优化程序结合,可以制订取... ORYZA-0模型系统能分析氮在土壤-作物-大气复杂系统中的复杂行为,包括土壤供氮力、作物氮吸收和氮在器官间的分配、叶片氮转化太阳辐射为干物质的能力等,ORYZA-0模型与Price的规则系统优化程序结合,可以制订取得最大生物量或经济产量所需的优化氮管理方案。田间氮试验材料验证模型表明,ORYZA-0模型推荐的氮肥应用曲线能真实地反映当地不同氮水平下的氮管理策略;文中还就模型参数的敏感性问题和模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管理 oryza-0模型 优化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ergillus oryzae IF-39蛋白酶水解玉米醇溶蛋白
10
作者 刘波 芦明春 +2 位作者 李志锐 刘英新 金风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6-187,190,共3页
Aspergillus oryzae IF-39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酶,利用该蛋白酶水解经碱处理的玉米醇溶蛋白,以蛋白的水解度为指标确定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底物质量浓度10%、加酶量7500U/g、pH7.0、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h,在此最佳条件下水解度可达... Aspergillus oryzae IF-39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酶,利用该蛋白酶水解经碱处理的玉米醇溶蛋白,以蛋白的水解度为指标确定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底物质量浓度10%、加酶量7500U/g、pH7.0、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h,在此最佳条件下水解度可达到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RGILLUS oryzaE IF-39 固态发酵 玉米醇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固定化Aspergillus oryzae脂肪酶催化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被引量:7
11
作者 谷思云 李阳 +1 位作者 卢蓉蓉 冯凤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0,共6页
旨在评价自制固定化sn-1,3专一性脂肪酶Aspergillus oryzae L03(AOL)替代商业固定化脂肪酶酸解法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可行性。以棕榈硬脂和油酸为原料,在正己烷体系中,得到AOL最... 旨在评价自制固定化sn-1,3专一性脂肪酶Aspergillus oryzae L03(AOL)替代商业固定化脂肪酶酸解法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可行性。以棕榈硬脂和油酸为原料,在正己烷体系中,得到AOL最适反应参数为: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1 h,棕榈硬脂和油酸的底物摩尔比为1∶8,正己烷与底物混合物质量比1∶6,AOL水分含量3.5%(w/w)。该条件下,OPO含量44.9%,三棕榈酸甘油酯(PPP)含量为3.23%,sn-2位棕榈酸占所有棕榈酸比例为68.86%,符合国家标准。同时,AOL和LipozymeRM IM、LipozymeTL IM两种商品酶对比,AOL的催化速率最快,1 h达到最大OPO生产峰值。经过8次循环使用,AOL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研究表明,自制的新型廉价固定化酶AOL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固定化脂肪酶Aspergillus oryzaE L03 操作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固态曲参数对酱油曲中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晋维 李斌 +3 位作者 俞东阳 万茵 刘成梅 付桂明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33,46,共6页
以5种米曲霉为出发菌株,筛选获得产蛋白酶活力最强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麸皮豆粕比、加水量、接种量、时间和培养温度等酱油固态制曲因素对Aspergillus oryzaeNCFEC03产蛋白酶的影响。选取影响较大的... 以5种米曲霉为出发菌株,筛选获得产蛋白酶活力最强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麸皮豆粕比、加水量、接种量、时间和培养温度等酱油固态制曲因素对Aspergillus oryzaeNCFEC03产蛋白酶的影响。选取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麸皮豆粕比、加水量和接种量进行正交试验。经极差和方差分析发现,对酱油曲中蛋白酶活力影响的先后顺序为:麸皮豆粕比>加水量>接种量,其中麸皮豆粕比具有最显著的影响。最佳制曲条件为麸皮豆粕比1∶1、加水量80%(V/W,干曲)、接种量0.8%、30℃条件下培养48h,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产蛋白酶活力为(1687.6±4.9)U/g干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固态制曲参数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 蛋白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FAFU)淀粉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贾瑞博 胡荣康 +6 位作者 周文斌 刘斌 饶平凡 倪莉 陈绍军 田玉庭 吕旭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1-76,共6页
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FAFU)发酵产物中提取淀粉酶,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柱层析等纯化步骤,回收活性组分,结合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纯度鉴定... 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FAFU)发酵产物中提取淀粉酶,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柱层析等纯化步骤,回收活性组分,结合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纯度鉴定,共分离纯化出3种酶:酶Ⅰ、酶Ⅱ、酶Ⅲ。通过酶解淀粉实验,酶解产物经薄层层析(TLC)分析,鉴定出酶Ⅰ、酶Ⅱ为液化酶,酶Ⅲ为糖化酶,经SDS-PAGE电泳确定分子量大小分别为:48.6、49.7、93.5 k Da。对酶Ⅰ、酶Ⅱ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的探究:酶Ⅰ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温度在50℃以下稳定性好,55℃的半衰期是40 min,最适反应p H为6.0,在p H7.2~9.6范围内稳定性好;酶Ⅱ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温度在45℃以下稳定性好,50℃的半衰期是30 min,最适反应p H为6.6,在p H8.6~10.0范围内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淀粉酶 分离纯化 酶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inomucor elegans、Aspegillus oryzae和Rhizopus oligosporus产蛋白酶条件及蛋白酶性质的比较 被引量:13
14
作者 钟晓敏 付静 +2 位作者 蓝嘉 李理 杨晓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4,共5页
比较了腐乳生产菌株Actinomucor elegans、豆酱和酱油生产菌株Aspegillus oryzae以及天培生产菌株Rhizopus oligosporus产生蛋白酶的条件和所产蛋白酶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产酶条件及蛋白酶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少孢根霉主要产生... 比较了腐乳生产菌株Actinomucor elegans、豆酱和酱油生产菌株Aspegillus oryzae以及天培生产菌株Rhizopus oligosporus产生蛋白酶的条件和所产蛋白酶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产酶条件及蛋白酶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少孢根霉主要产生酸性蛋白酶,在pH2.5-4.0的酸性介质中、32℃条件下培养时产酶能力较强,所分泌的蛋白酶系在pH5.0时酶活力最高,在pH5.0附近最稳定;米曲霉可以产生酸性、中性及碱性蛋白酶,所产生的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少孢根霉和毛霉,米曲霉在酸性条件下产酸性蛋白酶能力强,在中性条件下产中性蛋白酶能力强,在碱性条件下产碱性蛋白酶能力强,在28-32℃时产酶能力强,所分泌的蛋白酶系在pH5.0-9.0的广泛范围内有很强的活力,在pH6.0-8.0的范围内稳定性强;毛霉可以产生酸性、中性及碱性蛋白酶,但酶活力明显低于米曲霉,毛霉在中性偏酸性(pH5.5)的介质中产酸性蛋白酶的能力较强,但介质的酸碱度对毛霉产中性及碱性蛋白酶没有影响,在28℃时产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的能力都比较强,毛霉所分泌的蛋白酶系在pH5.0-9.0的广泛pH范围内有活力,在pH5.0-6.0时酶活力最高,在pH5.0-7.0时稳定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致放射毛霉 米曲霉 少孢根霉 蛋白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As-W.6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降解效果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娱 王开萍 +2 位作者 唐正江 汤飞 刘国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85-189,共5页
研究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As-W.6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降解作用。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不同初始质量浓度的DON经菌株As-W.6发酵7 d后,降解率均在35%以上;发酵1... 研究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As-W.6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降解作用。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不同初始质量浓度的DON经菌株As-W.6发酵7 d后,降解率均在35%以上;发酵14 d后,降解率均在90%以上;同时该菌株中提取的降解酶对不同初始质量浓度DON的降解率均达70%以上。对降解产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ass spectrometry,HPLC-MS)分析检测,结果显示DON经该降解菌降解后,相对分子质量从原来的295.1变为281.2,减少了13.9,说明DON确实被该菌降解成为另一种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米曲霉 生物降解 降解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M法优化Aspergillus oryzae AO-01产糖化酶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旺军 方华 +2 位作者 谢广发 曹钰 陆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22-327,共6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固水比对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01产糖化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以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固水比对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01产糖化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以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分别为培养时间32.8h,培养温度31.2℃,固水比1:1.24时,糖化酶的产量从最低值656.2μ/g干曲提高到1645.1μ/g干曲。验证实验证实了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糖化酶 BOX-BEHNKEN设计 响应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基因转化水稻(Oryza sativa L.)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慧中 卢德赵 +2 位作者 颜美仙 钱前 黄大年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41-445,共5页
以水稻品种秀水 1 1的幼胚为外植体 ,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MS+2 ,4- D 2 mg/L作培养基 ,愈伤组织诱导率达 1 0 0 % ,愈伤组织在 MS+6- BA2 mg/L+NAA 0 .1 mg/L的培养基上 ,分化频率高达 75.3% ;在... 以水稻品种秀水 1 1的幼胚为外植体 ,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MS+2 ,4- D 2 mg/L作培养基 ,愈伤组织诱导率达 1 0 0 % ,愈伤组织在 MS+6- BA2 mg/L+NAA 0 .1 mg/L的培养基上 ,分化频率高达 75.3% ;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因枪转化技术 ,将外源的 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基因 (gut D)导入水稻基因组 ,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对 Na Cl较强的耐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磷酸水梨醇脱氢酶 水稻 组织培养 基因枪转化 转基因植株 耐盐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对松前水稻(Oryza sativa cv.Matsumae)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及其残留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丽 盛连喜 +1 位作者 何春光 范建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97-2004,共8页
以松前水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浓度萘污染土壤对松前水稻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植物成熟期时土壤中萘的残留。结果表明:①萘浓度低于20mg·kg-1时促进幼苗茎径、茎长、株高的生长,高浓度对其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②萘... 以松前水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浓度萘污染土壤对松前水稻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植物成熟期时土壤中萘的残留。结果表明:①萘浓度低于20mg·kg-1时促进幼苗茎径、茎长、株高的生长,高浓度对其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②萘胁迫对水稻叶片游离脯氨酸和蛋白质代谢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以苗期最为明显,其次是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幼苗阶段萘的高浓度组MDA累积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水稻幼苗阶段受到膜脂过氧化影响较为显著,分蘖期次之;拔节期水稻开始新生器官,抗性较弱,萘胁迫产生的过氧化作用超过了水稻的承受范围,使SOD活性显著降低。③在试验所设萘浓度范围内,水稻各生长期叶片叶绿素和光合作用速率均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变化幅度均不超过对照的±5%,说明萘胁迫对松前水稻的光合作用没有显著影响,水稻对萘胁迫有一定的耐受性。④经过水稻一个生长周期,萘在种子中的残留量最多,其次是根部,且土壤中萘各浓度组的残留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水稻根部和种子中萘的含量均随萘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趋势,但各浓度组均高于对照组,20mg·kg-1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0.37倍、4.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前水稻 生长指标 生理生化指标 萘的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液体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敏 厚华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0,共3页
文章以米曲霉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子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米曲霉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显示,米曲霉生长最适碳源是麦芽糖20.0 g/L,最适氮源是酵母粉25.7 g/L,最适pH是6.5,最适温度是37℃。在此条件下,米曲霉菌体量达到23.8 g/L。
关键词 米曲霉 碳源 氮源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属种间杂种(Oryza sativa×O.officinalis)回交世代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代彬 罗利军 +3 位作者 郭龙彪 梅捍卫 王一平 应存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169-173,共5页
两个组合(中86-44×YD1785、中156×3-66)的种间杂种(O.sativa×O.officinalis)F1植株,完全不育。以栽培稻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结合胚拯救技术,获得两组合回交一代(B... 两个组合(中86-44×YD1785、中156×3-66)的种间杂种(O.sativa×O.officinalis)F1植株,完全不育。以栽培稻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结合胚拯救技术,获得两组合回交一代(BC1F1)植株。两组合回交一代(BC1F1)群体中分别出现6个和7个类型的植株,完全不育。通过继续回交获得的组合中86-44×YD1785回交二代(BC2F1)植株中,出现了4个类型的植株,株型似栽培稻,大部分植株可育。经自交获得株型好,结实正常,抗性强的中间材料。结果表明:(1)栽野杂种回交世代出现疯狂分离,药用野生稻遗传上存在较大异质性;(2)通过连续两次回交,结合胚拯救技术,可改变杂种野生性状,获得具有药用野生稻优良基因的中间材料,如75-2、79-1、79-11三个株系;(3)证实胚拯救技术在种间杂交转移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野生稻 种间杂交 形态学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