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穗粒数基因Gn1a的等位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智超 常龙学 +9 位作者 艾鑫 金龙 张丰勇 李志永 王以锋 童晓红 黄捷 张健 金健 应杰政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QTL精细定位;基于近等基因系(NILs)验证目标QTL的遗传效应;结合目标基因的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及多序列比对解析功能变异位点;进一步开发功能分子标记并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型精准鉴定。【结果】在中嘉早17、中早39(常规早籼主推品种)、华占、R173(杂交晚籼核心恢复系)4个背景与粳稻吉资1560构建的BC_(3)F_(3)群体中,1号染色体短臂Gn1a位点共同定位到控制穗粒数与二次枝梗数的QTL。Gn1a测序分析揭示,中嘉早17与中早39携带新型Gn1a等位变异(命名为Gn1a-i),与粳型等位基因Gn1a-j相比,在5'UTR区存在16-bp缺失。4套近等基因系的分析结果表明Gn1a-i增加每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基于该InDel位点开发的共显性功能标记ZC51,对9类39份水稻材料(涵盖常规早籼、常规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北方粳稻、南方粳稻、农家品种及野生稻)进行Gn1a等位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显示:籼型群体(常规早/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100%携带Gn1a-i等位基因;野生稻与农家品种携带Gn1a-j等位基因;粳稻群体(南/北方)携带Gn1a-i和Gn1a-j双等位基因。【结论】明确了Gn1a-i等位基因通过增加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Gn1a-i有利等位基因在当前粳稻品种的改良中具有较大利用潜力,Gn1a功能基因标记ZC51能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粒数 等位基因 数量性状座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对籽粒形态和充实的影响及其与粒重的关系
2
作者 王梦宁 谢可冉 +6 位作者 高逖 王飞 任孝俭 熊栋梁 黄见良 彭少兵 崔克辉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7-1362,共16页
以热敏感型品种两优培九(LYPJ)和晶两优华占(JLYHZ)、耐热型品种汕优63(SY63)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常温和高温2种温度处理,探究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对穗分化期颖花和籽粒大小、灌浆期籽粒充实的影响及其与粒重... 以热敏感型品种两优培九(LYPJ)和晶两优华占(JLYHZ)、耐热型品种汕优63(SY63)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常温和高温2种温度处理,探究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对穗分化期颖花和籽粒大小、灌浆期籽粒充实的影响及其与粒重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与常温处理相比,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导致LYPJ和JLYHZ的千粒重、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产量显著降低,但对SY63无显著影响。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显著降低LYPJ和JLYHZ颖花和籽粒大小(长度、宽度和厚度), SY63的降幅低于热敏感品种。高温导致LYPJ颖花OsLOGL2基因表达降低、JLYHZ颖花OsCKX5基因表达增加,并显著降低两品种颖花活性细胞分裂素含量。高温对2个热敏感品种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收获指数,降低抽穗期至成熟期单粒增重和平均灌浆速率,对SY63则无显著影响。高温显著降低了LYPJ和JLYHZ籽粒灌浆相关基因(OsFLO2、OsFLO4和OsGIF2)表达和籽粒酸性/中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以及LYPJ籽粒淀粉分支酶活性,对SY63无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降低了收获指数,降低了颖花内源活性细胞分裂素含量从而降低颖花和籽粒大小,也抑制了籽粒灌浆相关基因表达和相关酶活性;因此,高温导致粒重和产量下降可能是由于同化物向籽粒分配减少和库活性受到抑制,表现出高温处理的后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幼穗分化期-抽穗期高温 粒重 籽粒形态 籽粒充实 颖花细胞分裂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大穗突变体hry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3
作者 陈佳丹 林涛 +3 位作者 王弯 金成 左建儒 粘金沯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7-812,共16页
水稻的单株产量主要由分蘖数、穗粒数和粒重等三要素决定,并且这3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尤其是穗数和每穗粒数有较大的负相关,只有在各因素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由于调控途径和通路之间的复杂性,水稻穗发育的... 水稻的单株产量主要由分蘖数、穗粒数和粒重等三要素决定,并且这3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尤其是穗数和每穗粒数有较大的负相关,只有在各因素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由于调控途径和通路之间的复杂性,水稻穗发育的调控机制仍未得到全面解释,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东北优异粳稻品种空育131的EMS诱变体库进行筛选,鉴定出2个株高和每穗粒数均显著增加、分蘖减少的突变体,将其命名为hry1-1(height,reduced tiller,yield 1-1)和hry1-2。与野生型相比,hry1-1和hry1-2突变体的株高、单株产量、穗长、每穗粒数、粒长、粒宽和粒厚等性状均显著增加,而分蘖数显著下降。遗传分析结果显示,hry1-1和hry1-2为等位变异突变体,其表型是由单个核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基于重测序的MutMap分析和图位克隆,本研究将HRY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号染色体上M33~M28标记之间576 kb物理区间内。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hry1突变体幼穗分化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细胞分裂频次。此外,hry1突变体中细胞周期蛋白相关基因CycAs、CycBs、CycDs和CDKs等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表明HRY1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分裂影响水稻的穗发育和产量。综上所述,HRY1基因在水稻穗分化和发育调控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将为水稻高产稳产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新基因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粒数 产量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穗肥对杂交籼稻籽粒灌浆影响及其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间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子牛 何丽梅 +5 位作者 熊莹 陈凯瑞 杨志远 孙永健 吕旭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为明确氮素穗肥对杂交稻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两个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锦优1319(高直链淀粉)和蓉优702(低直链淀粉),在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下(设0、60、90和120 kg/hm^(2)4个纯氮水平... 【目的】为明确氮素穗肥对杂交稻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两个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锦优1319(高直链淀粉)和蓉优702(低直链淀粉),在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下(设0、60、90和120 kg/hm^(2)4个纯氮水平,分别用CK、N1、N2、N3表示)研究氮素穗肥水平对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穗肥处理下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差异显著,且不同类型品种表现各异,其中氮素穗肥的施用显著降低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锦优1319的Gmax和Gmean随氮素穗肥水平的变化均表现为N2>CK>N1>N3,而蓉优702则表现为N3>N2>CK>N1;施用氮素穗肥显著增加了花后5~25 d籽粒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ADPG)和淀粉分支酶(DBE)的活性,降低了花后5~15 d籽粒GBSS活性,降低了花后5~25 d籽粒淀粉合成酶(SSS)和SBE活性。【结论】高直链淀粉品种锦优1319籽粒灌浆的最佳氮素穗肥施用量低于低直链淀粉品种蓉优702:其中锦优1319的最佳氮素穗肥施用量为90 kg/hm^(2),蓉优702为120 kg/hm^(2)。施用氮素穗肥显著降低了GBSS、SSS的活性,加之SBE活性下降,DBE活性提高,最终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条件下,籽粒ADPG活性未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穗肥 籽粒灌浆 淀粉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分化末期-灌浆初期干旱胁迫对优质食味粳稻根系形态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景秀 周苗 +8 位作者 王晶 王岩 王旺 王开 郭保卫 胡雅杰 邢志鹏 许轲 张洪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7,共15页
【目的】研究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土壤干旱对优质食味粳稻根系形态生理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水稻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供试材料,分别在穗分化末期至籽粒灌浆初期20 d(BAH)、穗分化末期10 d(BH)与... 【目的】研究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土壤干旱对优质食味粳稻根系形态生理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水稻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供试材料,分别在穗分化末期至籽粒灌浆初期20 d(BAH)、穗分化末期10 d(BH)与灌浆初期10 d(AH)设置轻度干旱(LD,ψsoil=−20±5 kPa)、重度干旱(SD,ψsoil=−40±5 kPa)及常规水分(CK)处理。【结果】1)在处理结束当天、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干质量与根系活力均表现为SD<LD<CK,根冠比呈相反趋势。在处理结束时,BAH时段SD、LD均与CK差异显著,除根冠比外,BH、AH时段SD与CK差异显著,LD与CK无显著差异。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BAH时期SD与CK差异显著,除根尖数外LD与CK差异不显著,BH时期SD根系部分指标与CK差异显著,AH时期水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在处理结束时、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剑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表现为SD<LD<CK,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相反趋势。在处理结束时,BAH时段SD、LD各指标均与CK差异显著,除Ci外SD、LD间差异也显著,BH、AH时段SD各指标均与CK差异显著,LD与CK差异不显著。在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BAH时段SD与CK差异显著,LD与CK差异多不显著,BH时段SD的Pn、Tr、Fv/Fm较CK差异显著,而AH时段各指标在水分处理间差异多数不显著。3)三处理时段下各胁迫处理间产量均表现为SD<LD<CK,BAH、BH时段不同水分处理间差异显著,AH时段LD、CK间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与SD差异显著。【结论】BAH时期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均会抑制根系生长与叶片光合能力,显著降低产量,其中轻度干旱影响较小。BH时期土壤重度干旱时,根、叶形态生理指标在处理结束后难以恢复至对照水平,AH时期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处理各指标在处理结束后能较快恢复。可见,在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水稻根系和叶片生长对穗分化末期干旱胁迫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 优质食味粳稻 干旱胁迫 根系形态生理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州野生稻重组自交系的构建及穗粒数性状QTL鉴定
6
作者 霍兴 于咏梅 +4 位作者 邱树青 刘迪林 孔乐 柳武革 王丰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69-77,共9页
【目的】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通过构建野生稻重组自交系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鉴定控制水稻穗粒数的QTL,进而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基础和遗传资源。【方法】通过高州野生稻和‘中花11’的杂交和多代自... 【目的】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通过构建野生稻重组自交系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鉴定控制水稻穗粒数的QTL,进而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基础和遗传资源。【方法】通过高州野生稻和‘中花11’的杂交和多代自交,构建了具有野生稻血缘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高密度基因芯片对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基于分子标记分析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进一步对群体穗粒数表型进行2年考察,结合表型数据和SNP标记信息,利用QTL IciMapping软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316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表型观察显示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在改良穗粒数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检测到10个调控水稻穗粒数的QTL,其中2022年检测到4个QTL,2023年检测到6个QTL,第11号染色体上的1个QTL表型贡献率最高、为13.78%。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QTL在两年中均可被稳定检测到。2年检测到的10个QTL中,有9个加性效应为正值。【结论】成功构建了高州野生稻重组自交系,揭示出高州野生稻在改良水稻穗粒数中的应用潜力,通过QTL分析揭示了控制水稻穗粒数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重组自交系 穗粒数 高密度基因芯片 QTL分析 遗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粳稻籽粒中砷、镉、铬、镍、铅等重金属含量的品种和粒位效应 被引量:40
7
作者 程旺大 张国平 +2 位作者 姚海根 Peter DOMINY 王润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279,共7页
选用籽粒着粒密度差异较大的密穗型品种秀水63和散穗型品种秀水11,种植于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研究了晚粳稻籽粒中有毒重金属As、Cd、Cr、Ni、Pb含量的品种与粒位效应。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的粒位间差异秀水63明显大于秀水11,As、Cd... 选用籽粒着粒密度差异较大的密穗型品种秀水63和散穗型品种秀水11,种植于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研究了晚粳稻籽粒中有毒重金属As、Cd、Cr、Ni、Pb含量的品种与粒位效应。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的粒位间差异秀水63明显大于秀水11,As、Cd、Cr、Pb含量粒位间差异显著,Ni含量差异较小。穗上部籽粒As、Cd、Ni含量高于中部籽粒,穗下部籽粒最低,而Cr、Pb则正好相反。稻米中几种重金属含量与粒重的关系因重金属种类不同存在着差异,籽粒As、Cd、Ni含量与粒重呈正相关,而Cr和Pb含量与粒重呈负相关。秀水63和秀水11不同粒位的籽粒灌浆模式存在差异,下位粒灌浆速率较低,使粒重较上、中位粒低,导致粒重有较大的粒位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与穗部着粒密度有关,秀水63明显大于秀水11。籽粒As、Cd、Ni含量与最大灌浆速率(GRm)呈正相关,与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Tpoi)呈负相关,而Cr和Pb含量与以上两个籽粒灌浆特性参数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说明籽粒As、Cd、Ni的积累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模式,而Cr和Pb表现为不同的积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含量 晚粳稻 粒位 品种 效应 灌浆速率 籽粒灌浆 有毒重金属 碳水化合物 正相关 负相关 密度差异 轻度污染 差异显著 含量差异 特性参数 As Cd Cr Ni Pb 粒重 模式 积累 穗型 土壤 稻米 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穗型品种穗颈节间组织与籽粒充实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3
8
作者 马均 马文波 +4 位作者 周开达 汪旭东 田彦华 明东风 许凤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5-220,共6页
本文用 7个不同穗型的中稻品种 ,研究了重穗型、中穗型、轻穗型品种的穗颈节间组织特性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结果表明 :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 ,维管束、韧皮部面积 ,茎横切面、茎壁、髓腔面积 ,均是重穗型 >中穗型 >轻穗型品种。... 本文用 7个不同穗型的中稻品种 ,研究了重穗型、中穗型、轻穗型品种的穗颈节间组织特性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结果表明 :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 ,维管束、韧皮部面积 ,茎横切面、茎壁、髓腔面积 ,均是重穗型 >中穗型 >轻穗型品种。穗颈节间输导组织特征与空壳率的大小无关 ,但它是籽粒充实的重要前提和解剖学基础。穗颈节间茎的粗度、茎壁的厚度与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韧皮部面积、每穗总库容量、单穗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茎壁面积与茎横切面面积之比与籽粒充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此外 ,还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型 穗颈节间组织 籽粒充实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及籽粒灌浆动态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张强 李自超 +2 位作者 傅秀林 吴长明 金京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98-1206,共9页
对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及籽粒灌浆动态的研究表明(1)株、穗型较好的半直立穗型品种上、中、下三部籽粒收获重量相差无几,分布均匀,灌浆速率高,灌浆物质充足,弱势粒得到了较好的充实;直立穗型品种,中部籽粒重... 对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及籽粒灌浆动态的研究表明(1)株、穗型较好的半直立穗型品种上、中、下三部籽粒收获重量相差无几,分布均匀,灌浆速率高,灌浆物质充足,弱势粒得到了较好的充实;直立穗型品种,中部籽粒重量较小,弱势粒灌浆不足;大散穗型超高产品种为明显的异步灌浆,上、中、下部籽粒灌浆速率罪大值的时间相差较大,下部籽粒收获时籽粒重量不到上部的一半,灌浆动态最不合理。(2)半直立穗型品种倒三叶、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在抽穗至穗后20d内始终高于剑叶,其他类型品种的剑叶叶绿素含量在穗后10d高于其他叶片;同时半直立穗型品种不同叶龄剑叶叶绿素含量变化为理想的“升快降慢”型,直立穗型品种为“升快下降较慢”型;对照小穗多蘖形品种为“升慢降慢”类型,大散穗型品种为“升快降快”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籽粒灌浆 株形 穗型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嘉宇 范淑秀 +1 位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66-1371,共6页
为了揭示直立大穗型水稻品种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的灌浆特性,以沈农265等5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用Richards方程W=A/(1+Be-bt)1/N对不同粒位籽粒的灌浆过程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 为了揭示直立大穗型水稻品种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的灌浆特性,以沈农265等5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用Richards方程W=A/(1+Be-bt)1/N对不同粒位籽粒的灌浆过程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存在较大差异,直立穗型品种沈农265差异最大,相对一次枝梗籽粒和上部二次枝梗籽粒而言,中下部二次枝梗籽粒灌浆峰值低且达到峰值的时间晚,但是达到峰值后下降缓慢,因此籽粒增重曲线接近直线,最终粒重也与其他粒位接近。可见尽管供试的直立大穗型品种不同粒位籽粒灌浆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但是中部和下部二次枝梗籽粒完全可以正常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型 粒位 籽粒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期不同光强对水稻不同粒位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董明辉 惠锋 +3 位作者 顾俊荣 陈培峰 杨代凤 乔中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为探讨灌浆期光照强度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及在不同品种类型和粒间差异,揭示弱光下水稻籽粒充实不良和米质变劣的生理机制,本文以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扬两优6号"和"武运粳23"为材料,以穗中部不同粒位籽粒为研究对... 为探讨灌浆期光照强度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及在不同品种类型和粒间差异,揭示弱光下水稻籽粒充实不良和米质变劣的生理机制,本文以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扬两优6号"和"武运粳23"为材料,以穗中部不同粒位籽粒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光强为对照,设置3种弱光处理(光强分别为对照的71%、55%和40%),研究了灌浆期不同光照强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浆期光照强度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大,光强减弱稻米品质变劣,光照对米质形成的影响因光照强度大小、品种类型和籽粒着生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枝梗上迟开花籽粒稳定性较差,早开花籽粒稳定性较好。2)随光照强度降低,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度增加,不同光强下一次枝梗籽粒变化幅度大于二次枝梗籽粒;光强越弱,崩解值越低,消减值和粗蛋白含量越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差。3)生产上应因品种类型合理安排播期,通过栽培措施改善稻株受光条件,减轻光照不足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期 光强 粒位 品种类型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穗型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28
12
作者 丁位华 冯素伟 +3 位作者 王丹 孙海丽 李婷婷 茹振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7,97,共6页
以多穗型品种矮抗58、中穗型品种百农4199和大穗型品种周麦18、周麦22为材料,研究其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渐增期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表... 以多穗型品种矮抗58、中穗型品种百农4199和大穗型品种周麦18、周麦22为材料,研究其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渐增期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表现为大穗型品种>中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穗型品种平均灌浆速率最高,花前积累的干物质转运到籽粒的质量及对粒质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实现反超,表现为中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是产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表现为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的积温>干物质贡献率,另外,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2个拐点出现的时间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的积温间接地对产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籽粒灌浆 干物质积累 LOGISTIC方程 物质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粒数及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肖应辉 周倩倩 罗丽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1-227,共7页
大穗是水稻高产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揭示大穗形成遗传机制是品种选育的理论基础。综述水稻穗粒数基因/QTL定位和克隆以及与穗粒数有关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等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关键词 水稻 穗粒数 穗长 枝梗数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穗型水稻R1126及其组合穗颈输导组织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 被引量:18
14
作者 周红英 张桂莲 +2 位作者 肖应辉 唐文邦 陈立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1-418,共8页
以汕优63为对照,对超大穗型水稻父本R1126及所配4个组合产量、籽粒灌浆充实特性和穗颈输导组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1126所配的杂交组合产量比汕优63高7.43%~24.23%,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途径。R1126所配杂交组... 以汕优63为对照,对超大穗型水稻父本R1126及所配4个组合产量、籽粒灌浆充实特性和穗颈输导组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1126所配的杂交组合产量比汕优63高7.43%~24.23%,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途径。R1126所配杂交组合穗颈粗度、茎壁面积、茎壁面积与节间横切面积之比、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面积、韧皮部总面积、韧皮部总面积与维管束总面积之比和输导组织活性均高于汕优63,其颖花数/维管束面积、颖花数/韧皮部面积、总库容/维管束面积、总库容/韧皮部面积、实粒重/维管束面积、实粒重/韧皮部面积均低于汕优63,有机质向穗部的转运也较通畅,强、弱势粒籽粒灌浆起始生长势(R0)大、最大灌浆速率(GR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Rmean)高,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早,活跃灌浆期(D)和有效灌浆期(T99)短,籽粒灌浆迅速,动态合理,强、弱势粒(SG、IG)生长终值量(A)差值小,籽粒充实良好。相关分析表明,颖花数/韧皮部面积、总库容/韧皮部面积、实粒重/韧皮部面积与强、弱势粒的GRmax和GRmean负相关,与谷粒充实率负相关,与D、T99和Tmax正相关;输导组织活性与强、弱势粒GRmax和GRmean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充实率正相关,与D、T99和Tmax正相关。穗颈输导组织与籽粒灌浆结实关系密切,改善穗颈输导组织特性有利于籽粒灌浆结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大穗R1126 穗颈输导组织 灌浆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米质形成的生理生化特性差异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大勇 金军 +3 位作者 蔡一霞 胡曙鋆 杨建昌 朱庆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67-1172,共6页
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和淀粉磷酸化酶及Q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供试品种在4个氮素水平下叶绿素含量变化及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直立穗型品种,由于每穗粒数多... 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和淀粉磷酸化酶及Q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供试品种在4个氮素水平下叶绿素含量变化及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直立穗型品种,由于每穗粒数多,着粒较密,在籽粒灌浆前期,起始生长势低(GR0),全穗籽粒平均灌浆速率较低,而后期相对较高,穗上、下部籽粒的异步灌浆现象明显,这可能是引起其外观品质差的重要原因;籽粒淀粉磷酸化酶和Q酶的活性,在不同穗型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穗位籽粒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籽粒充实前、后期灌浆速率快慢相吻合,外观品质较差的直立穗型品种,同穗不同粒位间籽粒酶活性差异大。抽穗期和成熟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对稻米品质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剑叶叶绿素含量高的品种,有胶稠度偏硬、蛋白质含量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品种 穗型 灌浆 酶活性 叶绿素含量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华北两熟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孔凡磊 袁继超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12-1618,共7页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09—201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免耕(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4种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09—201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免耕(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4种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TS、CTS和CT处理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籽粒灌浆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而NTS处理推迟了小麦生育进程,造成明显的贪青晚熟。在基本苗差异不大的情况下,NTS处理的单株分蘖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群体数量和有效穗数不足,降低了干物质积累量,最终产量最低,较CT处理有效穗数低14.4%~16.9%,产量低16.4%~18.3%。虽然NTS处理推迟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分蘖少穗数不足导致减产,但其籽粒灌浆时间较长,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通过增加播种量和选择分蘖能力强的品种,保证免耕小麦群体数量,是华北地区冬小麦免耕技术研究应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覆盖 单株分蘖 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实期土壤水势对水稻籽粒品质及其粒间差异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董明辉 谢裕林 +3 位作者 刘晓斌 吴翔宙 赵步洪 杨建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5-311,共7页
为探讨结实期土壤水分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势(0 kPa、–15 kPa、–30 kPa、–45 kPa)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粒... 为探讨结实期土壤水分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势(0 kPa、–15 kPa、–30 kPa、–45 kPa)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粒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结实期土壤水分对稻米籽粒品质有较大影响,且影响程度因品种、粒位不同而异。与对照(0 kPa)相比,土壤轻度胁迫(土壤水势在-15~-30 kPa之间)籽粒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崩解值增加,垩白度和消碱值降低;不同粒位间比较,土壤轻度胁迫对水稻穗上二次枝梗或同一枝梗上较迟开花籽粒的影响较大。随土壤水势进一步降低稻米品质变劣。在0~–45 kPa范围内,随土壤水势的降低,粗蛋白含量和胶稠度增加。灌浆期土壤轻度落干(土壤水势在-15~-30 kPa)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实期 土壤水势 粒位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石春林 骆宗强 +6 位作者 江敏 侍永乐 李映雪 宣守丽 刘杨 杨沈斌 于庚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8-664,共7页
【目的】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之一。为明确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的可能影响,构建其定量估算模型,【方法】于2014-2015年以两优培九和南粳45为供试材料,于减数分裂期设置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高温处理,以自然无高温环境为对照... 【目的】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之一。为明确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的可能影响,构建其定量估算模型,【方法】于2014-2015年以两优培九和南粳45为供试材料,于减数分裂期设置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高温处理,以自然无高温环境为对照,分析了减数分裂期不同高温强度和高温持续时间对穗粒数的影响,建立了减数分裂期高温与穗粒数的定量关系,最后根据温度日变化特征,构建了自然环境下的减数分裂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定量影响算法。【结果】减数分裂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影响程度与高温强度、持续时间有关。同样高温条件下,穗粒数随高温持续天数增加呈指数减少;日相对穗粒数随温度增加而减少,可用二次曲线进行描述。穗粒数对高温敏感的终止时间大约为抽穗前5 d。利用2015年试验资料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检验,两优培九和南粳45穗粒数模拟值的相对均方根差为0.094和0.085,说明模型可很好地模拟减数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影响。【结论】对完善高温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定量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数分裂期 高温 穗粒数 定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穗部解剖特征及其与结实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木英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进行穗部解剖构造和籽粒结实分布的研究 ,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组合1 2 86S/ 2 41 0在穗颈节上的维管束数和面积均大于其它组合 ,但其韧皮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则小于汕优 6 3和两优培特 ;结实颖花主要分布在一...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进行穗部解剖构造和籽粒结实分布的研究 ,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组合1 2 86S/ 2 41 0在穗颈节上的维管束数和面积均大于其它组合 ,但其韧皮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则小于汕优 6 3和两优培特 ;结实颖花主要分布在一次枝梗和中上部二次枝梗上 ,空秕粒分布在中下部二次枝梗上 ;穗颈节上可分配给每朵颖花的韧皮部面积 ,1 2 86S/ 2 41 0 >鄂粳杂一号 >汕优 6 3>两优培特 ;上部二次枝梗上的结实颖花平均占有的韧皮部面积大于下部二次枝梗 ,1 2 86S/ 2 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穗部 维管束数 韧皮部面积 结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任三学 赵花荣 +1 位作者 姜朝阳 谭凯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169-174,共6页
冬小麦全生育期设计人工灌溉1~6次水的6种处理和对照(不灌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株高与灌水次数成正相关,而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以灌4水处理最多(大),凸显出穗大粒多的产量优势;处理间产量呈“s”型曲线变... 冬小麦全生育期设计人工灌溉1~6次水的6种处理和对照(不灌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株高与灌水次数成正相关,而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以灌4水处理最多(大),凸显出穗大粒多的产量优势;处理间产量呈“s”型曲线变化,灌水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呈抛物线型变化。分析不同灌水次数冬小麦的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合理调配灌水期,推行3~4水的灌溉制度,亦即在自然降水偏多年份灌3水,正常偏少年份灌4水,就可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穗数和穗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