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神木店塔村汉代积炭墓发掘简报
1
作者 胡春勃 程威嘉(执笔/摄影) +4 位作者 梁璟怡 崔启龙 王倩(摄影) 李中敏(绘图) 陈春娟(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F0002,共15页
2024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发现于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店塔村的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M1。该墓为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圹木椁积炭墓,出土了一批陶、铜、铅、玉、骨及漆木器,级别较高。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该墓... 2024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发现于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店塔村的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M1。该墓为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圹木椁积炭墓,出土了一批陶、铜、铅、玉、骨及漆木器,级别较高。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该墓年代应在西汉昭帝至宣帝时期。该墓的发掘为河套地区西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埋葬习俗、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神木市 西汉 木椁积炭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列侯墓葬封土及有关设施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尊志 柴怡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4,101,共9页
西汉时期,具有相对较高等级的列侯墓葬获得较多地发展,封土的普遍使用即是内容之一。封土的形状与尺寸、筑建与配套设施、功能与作用及和封土有关的陪葬墓与陪葬坑等,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西汉列侯墓葬的内容内涵及发展演进,较好反映出与墓... 西汉时期,具有相对较高等级的列侯墓葬获得较多地发展,封土的普遍使用即是内容之一。封土的形状与尺寸、筑建与配套设施、功能与作用及和封土有关的陪葬墓与陪葬坑等,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西汉列侯墓葬的内容内涵及发展演进,较好反映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对应的墓葬封护与措施、制度和要求、设施修建与功用等有关的内容,对认识汉代列侯墓葬的发展可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列侯墓葬 封土 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茂苑小区一期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3
作者 谢高文 刘卫鹏(摄影/执笔) +4 位作者 王长虹(摄影/绘图/执笔) 武杰(摄影/绘图/执笔) 魏嘉黎(摄影/执笔) 邱雅暄(绘图) 谢雪菲(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咸阳茂苑小区一期范围内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其中M1、M9和M4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随葬有陶器、漆器、铜牌饰、石祖及幼布三百、差布五百等... 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咸阳茂苑小区一期范围内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其中M1、M9和M4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随葬有陶器、漆器、铜牌饰、石祖及幼布三百、差布五百等王莽货币,推测墓主为居住于茂陵邑南部郊区的普通民众。这为探索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关中地区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咸阳市 汉代墓葬 石祖 王莽钱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清涧桑树坪汉代墓葬发掘简报
4
作者 闫宏东(摄影) 申宝发(绘图) +1 位作者 何家欢(绘图/摄影) 郝志国(摄影/执笔)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9,共17页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于1996年和2001年两次对榆林市清涧县桑树坪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1座,墓葬年代大致为西汉时期,延续时间较长,应属于平民墓葬。其葬俗葬制、随葬器物等方面体现出一定地域特色。这批墓葬为探讨陕北地...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于1996年和2001年两次对榆林市清涧县桑树坪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1座,墓葬年代大致为西汉时期,延续时间较长,应属于平民墓葬。其葬俗葬制、随葬器物等方面体现出一定地域特色。这批墓葬为探讨陕北地区西汉时期丧葬习俗和物质文化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清涧 西汉 木椁墓 石室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长西汉墓出土部分金属器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晏德付 秦颍 +1 位作者 陈茜 张中云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6-61,共6页
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安徽天长三角圩西汉墓出土的部分铜器和铁器样品进行检测分析。XRD物相分析显示,青铜器及铁器表面锈蚀均为无害锈,可予以保留;XRF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件青铜容器一件为锡青铜,两件为铅锡青铜;金相显微镜结合扫面电镜... 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安徽天长三角圩西汉墓出土的部分铜器和铁器样品进行检测分析。XRD物相分析显示,青铜器及铁器表面锈蚀均为无害锈,可予以保留;XRF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件青铜容器一件为锡青铜,两件为铅锡青铜;金相显微镜结合扫面电镜观察可知,三件青铜样品均为热锻而成,组织均匀,铁剑材质为铸铁脱碳钢,铁釜为白口铁铸造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墓 天长 青铜容器 铁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双包山西汉墓出土漆、木器文物保护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韦荃 金普军 +1 位作者 冈田文男 吉田秀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2期39-44,i003-i004,共8页
为了保护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漆、木器文物 ,中日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对漆、木器文物进行树种、漆膜等分析研究 ,采用高级醇对饱水漆、木器文物进行加固实验 ,该方法具有加固时间短、器物变形小、资金投入... 为了保护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漆、木器文物 ,中日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对漆、木器文物进行树种、漆膜等分析研究 ,采用高级醇对饱水漆、木器文物进行加固实验 ,该方法具有加固时间短、器物变形小、资金投入少等特点 ,其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阳市 西汉墓 漆、木器保护 高级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尊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5-72,共8页
西汉诸侯王墓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多用棺椁,并有相关配套用具,体现出与身份地位相符的棺椁制度。棺椁在质地、重数及装饰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差异,反映了多样化的特点。棺椁是盛放墓主尸身的重要设施,在置椁下棺时会使用较多的工具以达到... 西汉诸侯王墓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多用棺椁,并有相关配套用具,体现出与身份地位相符的棺椁制度。棺椁在质地、重数及装饰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差异,反映了多样化的特点。棺椁是盛放墓主尸身的重要设施,在置椁下棺时会使用较多的工具以达到要求,保证安全。相关工具的使用一方面是对旧葬制、葬俗的继承,另一方面又与墓葬形制、结构,棺椁自身特点等密切相关,体现出丧葬礼俗的演进、相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诸侯王墓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诸侯王墓 棺椁 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4
8
作者 肖健一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2,共5页
为了考察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研究存在的问题,运用学术史阶段分析与洛阳地区汉墓研究比较等方法,认为长安城郊中小型汉墓研究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20世纪初以来,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时至今日,研究题目已涉... 为了考察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研究存在的问题,运用学术史阶段分析与洛阳地区汉墓研究比较等方法,认为长安城郊中小型汉墓研究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20世纪初以来,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时至今日,研究题目已涉及到西汉墓葬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区域的分期编年体系也已基本建立,但还存在着对早期早段的中小型西汉墓葬文化面貌认识不清、缺乏其演变规律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与周边及其他地区西汉墓葬关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的突破需借鉴一些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城郊 中小型西汉墓葬 分期编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古堆汉简《算术书》校释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序林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7-280,共14页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简牍,其中有损坏严重的数学简,整理者共辑得30余枚残简,并据内容拟题为《算术书》,还释读了其中4枚残简简文。在前人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所有已刊布残简进行了释读,并重新编联。结果显示,仅有3组(枚...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简牍,其中有损坏严重的数学简,整理者共辑得30余枚残简,并据内容拟题为《算术书》,还释读了其中4枚残简简文。在前人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所有已刊布残简进行了释读,并重新编联。结果显示,仅有3组(枚)残简简文文意相对清晰完整,即残简1、残简28+27+21+20+5、残简24+25。对比《九章算术》相关算题,确认它们分别与《九章算术》“均输”章第25题、第1题和“少广”章第8题相合。考察《九章算术》的删补者张苍与双古堆1号汉墓墓主的情况,认为二者有条件并有可能在算学方面有交流。双古堆汉简《算术书》与其他简牍算书有着不一样的血统,张苍在整理《九章算术》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本子可能是它的一个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古堆汉简 《算术书》 《九章算术》 张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音乐学研究
10
作者 王清雷 张玲玲 +1 位作者 李文欢 徐长青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00,168,共14页
该文首先对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调音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然后对这套编钮钟的测音采样和机测做了简单介绍。其后,该文根据《海昏侯刘贺墓青铜乐器测音报告》一文,对这套编钮钟的音列以及其与同均三宫的关系、音准做了深入探讨。从这套... 该文首先对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调音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然后对这套编钮钟的测音采样和机测做了简单介绍。其后,该文根据《海昏侯刘贺墓青铜乐器测音报告》一文,对这套编钮钟的音列以及其与同均三宫的关系、音准做了深入探讨。从这套编钮钟测音数据的乐学分析来看,其音列可以构成“同均三宫”:?A均?A宫正声音阶(古音阶)、?A均?E宫下徵音阶(新音阶)、?A均?B宫清商音阶(俗乐音阶)。但从这套编钮钟的演奏痕迹可以确知,这套编钮钟在当时并没有使用“同均三宫”,仅使用了?A宫正声音阶(古音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 刘贺墓 编钮钟 西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耳杯的髹漆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佳佳 姚政权 +2 位作者 徐靖 杨娟 李华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4,共7页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膜组成。木胎耳杯以榆木为胎,夹纻胎耳杯中的纺织品为麻类。红色漆膜的呈色物质为硫化汞。木胎耳杯漆灰层薄而细腻,填料主要为石英、钠长石和云母,夹纻胎耳杯漆灰层掺杂了大颗粒无机矿物,填料主要为骨灰、石英和钠长石。不同胎体的耳杯体现了不同的工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一号汉墓 夹纻胎 木胎 耳杯 漆灰 髹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西汉壁画墓颜料分析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冯健 夏寅 +1 位作者 Catharina Blaensdorf Susana Greiff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1-776,共6页
目的为了科学分析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内发现西汉壁画墓颜料的组成和进一步探讨汉代壁画彩绘颜料使用状况与秦代、唐代颜料的关系。方法采用粉末偏光显微法、剖面观察、激光拉曼光谱法、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彩绘颜料进行了分析... 目的为了科学分析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内发现西汉壁画墓颜料的组成和进一步探讨汉代壁画彩绘颜料使用状况与秦代、唐代颜料的关系。方法采用粉末偏光显微法、剖面观察、激光拉曼光谱法、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彩绘颜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壁画颜料的成分:红色为朱砂,白色为以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白土,绿色为石绿,紫色为中国紫和中国蓝,蓝色为石青,黄色为钒铅矿。结论汉代壁画墓中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颜料,这些颜料因为性质稳定、材料易得,在汉唐时期的壁画制作中均有沿用,其中紫色颜料为中国蓝、中国紫,在汉代以后的壁画中尚未发现,可能与原料与工艺的变化等因素有关。黄色钒铅矿仅在秦俑彩绘颜料中有所发现,应与陕西当地矿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墓葬壁画 颜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战国西汉中小型墓葬形制演变探析--以长安-咸阳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家欢 段清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91,共11页
本文通过对战国西汉时期长安—咸阳地区中小型墓葬的统计与分析,梳理出各阶段墓葬形制演变规律,认为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存在两次转变,第一次在战国中晚期,竖穴墓道洞室墓迅速普及;第二次在西汉中晚期,砖室墓及同室、多室合葬兴起。并且... 本文通过对战国西汉时期长安—咸阳地区中小型墓葬的统计与分析,梳理出各阶段墓葬形制演变规律,认为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存在两次转变,第一次在战国中晚期,竖穴墓道洞室墓迅速普及;第二次在西汉中晚期,砖室墓及同室、多室合葬兴起。并且关中各地区、关中与周边陕县、雒阳地区的墓葬形制演变有所差异。这些变化与差异可能与秦人东进及中央集权郡县制的社会治理体系确立有关,而西汉中期以后受到“忠”“孝”理念下家庭观念增强的影响,家庭合葬墓逐渐增多。墓葬形制的变化体现出当时政治体制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战国西汉 中小型墓葬 形制演变 思想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西咸新区西石羊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6
14
作者 许卫红 张杨力铮 +4 位作者 王颉 狄明(绘图/照相/拓印) 许广健(绘图/照相/拓印) 王会利(绘图/照相/拓印) 考古志愿者团队(绘图/照相/拓印)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3,F0002,共22页
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西石羊村发掘西汉中晚期墓葬65座、陶窑2座。墓葬有竖穴墓道洞室、斜坡墓道洞室、斜坡墓道土圹墓室等不同形制,部分使用空心砖类建材。在2439件(组)出土遗物中,有一批与... 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西石羊村发掘西汉中晚期墓葬65座、陶窑2座。墓葬有竖穴墓道洞室、斜坡墓道洞室、斜坡墓道土圹墓室等不同形制,部分使用空心砖类建材。在2439件(组)出土遗物中,有一批与江浙地区所见器类相同的青瓷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石羊汉墓 西汉中晚期 青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汉鞋履构型及工艺特征补遗 被引量:3
15
作者 夏添 王鸿博 崔荣荣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7-94,共8页
通过对16座楚汉墓葬出土鞋履的制作工艺进行二维平面结构模拟,总结了鞋履制品的外观造型和编织工艺的异同。结合遣策、先秦文献、人俑图像等多重证据,针对鞋履部件的二维结构、构制技巧、工艺特征进行了阐释分析。结果表明:鞋履系带存... 通过对16座楚汉墓葬出土鞋履的制作工艺进行二维平面结构模拟,总结了鞋履制品的外观造型和编织工艺的异同。结合遣策、先秦文献、人俑图像等多重证据,针对鞋履部件的二维结构、构制技巧、工艺特征进行了阐释分析。结果表明:鞋履系带存废可能与征战、燕居功能分化相关,装饰鞋面可拆换是出于节用目的;鞋帮的绞编组织适合足部曲线;结合楚鞋底线结排布秩序比对,秦俑鞋底乳钉线结编织工艺得到证实;先秦编织鞋履的生产分工为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墓 西汉墓 荆楚地区 鞋履结构 编织工艺 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南郊上塔坡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连华 张小丽 +4 位作者 郭昕 雷婷婷(整理) 刘聪娥(整理) 张蕊侠(绘图) 呼安林(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8,F0003,共18页
为配合清凉山居建设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西安南郊上塔坡村北侧发掘古墓葬223座,其中有10座汉墓为竖穴墓道土洞墓,葬具为单棺或一棺一椁,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以鼎、盒、钫等陶礼器和罐、缶、钵... 为配合清凉山居建设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西安南郊上塔坡村北侧发掘古墓葬223座,其中有10座汉墓为竖穴墓道土洞墓,葬具为单棺或一棺一椁,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以鼎、盒、钫等陶礼器和罐、缶、钵等日用陶器为主,并出土陶璧。这批汉墓的发现,可为当时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上塔坡汉墓 西汉早期 仰身直肢葬 棺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视域下西汉王侯墓出土乐器分析
17
作者 陈艳 王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6-133,共8页
汉代国力鼎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期,诸侯王等高级贵族生活奢靡,同时汉代崇尚“事亡如事存”的生死观,王侯死后陪葬品亦极尽奢华。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繁荣鼎盛阶段,西汉承袭了秦朝制度,也受到周礼的影响,随着大一统政治经济... 汉代国力鼎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期,诸侯王等高级贵族生活奢靡,同时汉代崇尚“事亡如事存”的生死观,王侯死后陪葬品亦极尽奢华。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繁荣鼎盛阶段,西汉承袭了秦朝制度,也受到周礼的影响,随着大一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为礼乐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契机。音乐方面,钟磬之乐依旧是王权贵胄的身份象征,被用于庙堂之上,然而金石之礼乐或是祭祀仪礼等都呈现出衰落迹象,以笙、瑟为主的“丝竹乐”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新的特征。区别于先秦“重雅贬俗”的音乐文化,西汉时期出现了雅乐与俗乐共荣发展的局面。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为西汉吸纳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先决条件,多元的音乐文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王侯墓 雅乐 俗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杨家湾西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昕 张小丽 +4 位作者 李雨 杨本硕 程永静 刘亚峰(摄影) 马志敬(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3,共11页
2019年10月,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杨家湾村发掘古墓葬3座,均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出土随葬品78件(组),器类组合主要有陶鼎、盒、钫、缶和灶等。墓葬排列有序,保存较完好,随葬品较丰富,其中M... 2019年10月,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杨家湾村发掘古墓葬3座,均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出土随葬品78件(组),器类组合主要有陶鼎、盒、钫、缶和灶等。墓葬排列有序,保存较完好,随葬品较丰富,其中M3出土一枚“杨嘉”玉印,推测此处应为西汉早中期杨氏家族墓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 杨家湾 西汉 墓葬 家族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海昏侯墓“孔子画像”蠡测西汉《史记》的流传形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9-78,共10页
由《史记》和司马迁外孙杨惮的联系,与盐铁会议上朝野两类人士的征引,以及文献关于在朝学者与《史记》关联的记录,可知探讨《史记》的流传需要区分两个底本、两条渠道。其中,家传本在杨悴宣布之前,只有部分篇目对外流出,全本仅限于家内... 由《史记》和司马迁外孙杨惮的联系,与盐铁会议上朝野两类人士的征引,以及文献关于在朝学者与《史记》关联的记录,可知探讨《史记》的流传需要区分两个底本、两条渠道。其中,家传本在杨悴宣布之前,只有部分篇目对外流出,全本仅限于家内传承;官藏本由朝廷秘府所收藏,在朝的一般官员往往选择部分篇目加以阅读;学者型官员所接触的则通常为全本。即便凭借人际关系再次对外传播之时,大体也是以单篇的形式而发生,海昏侯墓“孔子画像”依据《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和《太史公自序》而创作的事实就是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墓 孔子画像 《史记》 西汉 流传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杨家庄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赟 王晓阳 +1 位作者 乔国平(绘图) 孙广贺(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43,共15页
2009年,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宁夏固原杨家庄清理了12座汉墓,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铁器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墓葬时代为西汉早期至东汉中晚期。本次发掘为研究固原地区两汉时期的墓葬习俗提供... 2009年,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宁夏固原杨家庄清理了12座汉墓,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铁器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墓葬时代为西汉早期至东汉中晚期。本次发掘为研究固原地区两汉时期的墓葬习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固原 杨家庄汉墓 两汉时期 墓葬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