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城市化作用前后华中区域气温对比分析
1
作者 张玉翠 赵琳 +2 位作者 谭江红 闫彩霞 秦鹏程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0-822,共13页
城市化水平不同,其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为明确华中区域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基于1964-2023年华中区域26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选取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 城市化水平不同,其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为明确华中区域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基于1964-2023年华中区域26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选取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和邻站选取等方法选取了参考站;构建了城市化偏差、城市化偏差贡献率、城市化偏差订正的计算公式;分1964-2023年和1979-2023年两个时段,对比分析了城市化对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的影响,并对上述台站年、季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偏差进行了订正。结果表明:两个时段城市化对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影响均为增温,且1979-2023年上述台站三类气温城市化偏差较1964-2023年均略有升高,而大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三类气温的城市化偏差贡献率却有所下降。就平均气温而言,两个时段城市化对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对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程度;就季节而言,1964-2023年,城市化对冬季增温作用最明显,而1979-2023年冬季城市化增温速率显著减弱;就不同等级台站而言,1964-2023年城市化对大城市站的影响最显著,1979-2023年一般城市站年平均气温的城市化偏差贡献率较大城市站高出5.6%,两个时段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城市化偏差为0.040~0.041℃·(10a)^(-1)。城市化偏差订正后,1964-2023年华中区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分别减少了0.044℃·(10a)^(-1)、0.010℃·(10a)^(-1)、0.070℃·(10a)^(-1);城市化程度最显著的河南省中东部增温趋势下降最明显,因此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其对气候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性检验 城市化偏差 城市化偏差订正 气温序列 华中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日循环过程对南海碳汇的影响
2
作者 朱玮婷 韩博 +4 位作者 刘长炜 王小婧 陈枫壕 李雅如 杨清华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6-816,共11页
南海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其与大气之间的CO_(2)交换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已有研究估算了全球大洋海表环境变量(海表温度、10 m风速)昼夜变化对海气CO_(2)通量的贡献,但却忽视了边缘海地区(例如南海)。本研究利用基于走航观... 南海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其与大气之间的CO_(2)交换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已有研究估算了全球大洋海表环境变量(海表温度、10 m风速)昼夜变化对海气CO_(2)通量的贡献,但却忽视了边缘海地区(例如南海)。本研究利用基于走航观测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月尺度南海海表CO_(2)分压数据、由海洋混合层模型模拟的全球每日大气CO_(2)分压数据和小时级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结合块体公式和高桥公式计算得到2003~2020年南海逐小时的CO_(2)通量,基于此评估了海表环境变量日循环变化对南海碳汇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南海海表环境存在显著的日循环变化,会产生平均振幅接近0.5 mmol/(m^(2)·d)的CO_(2)通量日变化,这与短时观测结果一致;但是,由于南海海表温度和10 m风速的日循环超过一半日数都处于正交相位,二者协变作用下产生的净CO_(2)通量比南海月平均CO_(2)通量小两个量级;综合来看,除了在近岸海域,南海海表日循环过程在长时间平均只贡献了较弱的大气CO_(2)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碳汇 海气CO_(2)通量 日循环 海表温度 10 m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深井水位对飑线天气过程的水力响应
3
作者 杨小林 冯静 +1 位作者 苏利娜 杨锦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3-676,共14页
为探讨华北地区飑线天气对深井水位干扰的特征和影响机制,以2017年9月21日发生在华北中部的一次飑线事件为例,使用时频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系统地诊断了此次飑线对无极、辛集、永清和宁晋等四口千米级深井的水位扰动特征。结果表明:在... 为探讨华北地区飑线天气对深井水位干扰的特征和影响机制,以2017年9月21日发生在华北中部的一次飑线事件为例,使用时频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系统地诊断了此次飑线对无极、辛集、永清和宁晋等四口千米级深井的水位扰动特征。结果表明:在宏观层面,飑线过境各深井时会引起气压快速涌升,在气压的激励下,深井水位出现了即时的脉冲状波动,该干扰的持续时间可长达127 min;此次飑线过程中周期性气压波动的主频段为15—25 cpd,在该频段内,各深井水位与气压扰动的形态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均低于-0.95,气压系数主要集中在-4.9—-6.9 mm/hP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深井水位 水位波动 飑线 气压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49
4
作者 陈隆勋 朱文琴 +2 位作者 王文 周秀骥 李维亮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作为第一部分,分析了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中国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将在第二部分中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日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被引量:110
5
作者 张慧智 史学正 +4 位作者 于东升 王洪杰 赵永存 孙维侠 黄宝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4,共8页
土壤温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其区域分异和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本研究根据中国1971~2000年地面气候资料中年均和月均土壤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其区域分异和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本研究根据中国1971~2000年地面气候资料中年均和月均土壤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特征,并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土壤温度从春季到夏季变化最大,20℃等温线的纬度跳跃接近25°,而由冬季到春季土壤温度的变化最为缓和。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区域中土壤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相关性也各不相同,在温带区域和青藏高原区,气温是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区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季节变化 区域分异 气温 降水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611
6
作者 任国玉 初子莹 +15 位作者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a和0·08℃/10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a和-0·22℃/10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中国20世纪气候增暖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回答。一些迹象表明,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中国的地面气温变化产生了影响,但太阳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现代气候变暖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城市化影响 高空温度 中世纪温暖期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近50年气温及降水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24
7
作者 赵传成 王雁 +2 位作者 丁永建 叶柏生 姚淑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5-390,共6页
利用1959-2008年间的实测地面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计算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量分析了西北地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年来该区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2℃.(10 a)-1的幅度升高,全年和四季气温都在上升... 利用1959-2008年间的实测地面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计算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量分析了西北地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年来该区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2℃.(10 a)-1的幅度升高,全年和四季气温都在上升,冬季升温最明显,达0.37℃.(10a)-1,夏季升温幅度最低,约0.24℃.(10 a)-1。20世纪60年代初气温较高,60年代后期气温有所下降,80年代中期显著上升,90年代以后上升更明显。气温升高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在青海西北部、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和内蒙古中部;增幅最小的地区为青海海南和甘肃西南部。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北地区西部和中部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而东部区域降水呈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增加较显著的地区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阿尔泰山和天山、青海北部和甘肃河西的中东部;年降水量减少区为青海南部、甘肃河东(黄河以东)、宁夏、陕西及内蒙古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气候变化 气候趋势系数 气温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在中国沿海的质量评估 被引量:16
8
作者 高志刚 骆敬新 +4 位作者 刘克修 张庆河 范文静 武双全 李响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105,共14页
本文采用1979~2012年的中国沿海台站观测数据对ERA-Interim(简称"ERA-I")的气温、气压和海温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1)从常年平均来看,ERA-I气温、气压和海温多年月平均变化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可以反映气候态的季节变化... 本文采用1979~2012年的中国沿海台站观测数据对ERA-Interim(简称"ERA-I")的气温、气压和海温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1)从常年平均来看,ERA-I气温、气压和海温多年月平均变化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可以反映气候态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台站观测数据相比,ERA-I气温平均偏高0.19℃,气压平均偏低0.17 h Pa,海温平均偏高0.70℃。(2)从年际变化情况来看,ERA-I和台站观测的气温、气压和海温变化趋势一致,气温和海温呈上升趋势,气压呈下降趋势。但在海南岛附近使用ERA-I气温做年际变化分析和在东海台湾海峡至北部湾沿岸使用ERA-I海温做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时要谨慎。(3)从月均变化分析来看,ERA-I月均气温、气压和海温数据与台站实测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误差空间分布来看,ERA-I气温在黄海沿岸平均误差最小,ERA-I气压在渤海沿岸平均误差最小,ERA-I海温在南海沿岸平均误差最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ERA-I月均海温在渤海和台湾海峡附近沿岸平均误差较大(部分站均方根误差超过2.5℃),在上述区域使用ERA-I海温数据时应考虑其产品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沿海 ERA-Interim质量评估 气温 气压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被引量:66
9
作者 张爱英 任国玉 +3 位作者 周江兴 初子莹 任玉玉 唐国利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在中国大陆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 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 在中国大陆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 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的月、季、年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国家站和参考站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国家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在44年间线性增温率为0.278 C/10 a,而由参考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同期增温率为0.202℃/10 a。就中国大陆平均来说,1961 2004年国家级站城市化增温率为0.076 C/10 a,占全部增温率的27.33%。在6大区域中,除北疆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均非常显著。其中城市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江淮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为0.086℃/10 a,其后依次为东北华北区、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和西北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分别达到0.060、0.059、0.042和0.042℃/10 a。各区域年平均热岛增温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江淮区55.48%、青藏高原区23.23%、华南区23.20%、东北华北区15.35%、西北区13.73%、北疆区-1.57%。因此,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城市化造成的国家站地面气温增暖偏差非常显著,今后应予以订正,以便建立代表背景气候变化的区域平均气温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家气象站 气候变化 城市化增温 地面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气溶胶在天气尺度上的辐射强迫和对地面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廖礼 漏嗣佳 +2 位作者 符瑜 常文渊 廖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82,共15页
本文应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Chemistry)模式研究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及其部分组分(硫酸盐、硝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在天气尺度下的辐射强迫和对地面气温的影响.5个无明显降水时间段(2006年8月23~25日、2008... 本文应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Chemistry)模式研究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及其部分组分(硫酸盐、硝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在天气尺度下的辐射强迫和对地面气温的影响.5个无明显降水时间段(2006年8月23~25日、2008年11月10~12日、2008年12月16~18日、2009年1月15~17日和2009年4月27~29日)的模拟显示,气溶胶浓度呈现显著的白天低,夜间高的日变化特征,且北方区域(29.8°~42.6°N,110.2°~120.3°E)平均PM2.5近地面浓度(40~80μg m-3)高于南方区域(22.3°~29.9°N,109.7°~120.2°E,30~47 μg m-3).气溶胶对地面2m温度(地面气温)有明显的降温效果,在早上08:00(北京时,下同)和下午17:00左右最为显著,最高可降低约0.2~1 K,同时气溶胶的参与改善了模式对地面气温的模拟.本文还通过对2006年8月23~25日一次个例的模拟,定量分析了气溶胶及其部分组分(硫酸盐、硝酸盐和黑碳气溶胶)的总天气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对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和地面气温的影响.北方区域平均气溶胶直接效应所造成的短波辐射强迫要高于南方区域,分别为-11.3 Wm^-2和-5.8Wm^-2,导致地面气温分别降低了0.074 K和0.039 K.南方区域平均气溶胶间接效应所产的短波辐射强迫高于北方区域,分别为-14.4 W m^-2和-12.4W m^-2,引起的地面气温的改变分别为-0.094K和-0.035K.对于气溶胶组分,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作用相当,其总效应在北方和南方区域平均短波辐射强迫分别为-7.0 Wm^-2和-10.5 Wm^-2,对地面气温的影响为-0.062 K和-0.074 K,而硝酸盐气溶胶的作用略小.黑碳气溶胶使得北方和南方区域平均到达地表的太阳短波辐射分别减少了6.5 Wm^-2和5.8 W m^-2,而地表气温则分别增加了0.053 K和0.017 K,相比于间接效应,黑碳气溶胶的直接效应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气溶胶 辐射强迫 地面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探空观测与多套再分析资料气温序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郭艳君 张思齐 +2 位作者 颜京辉 陈哲 阮新 《气象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1-284,共14页
为比较中国探空观测与再分析气温的差异,利用中国118站850—30hPa经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后逐月气温和NCEPv1、NCEPv2、ERA-40、ERA-Interim、JRA55、20CR、MERRA和CFSR等8套再分析月平均气温,通过对比1981—2010年探空观测与多套再分... 为比较中国探空观测与再分析气温的差异,利用中国118站850—30hPa经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后逐月气温和NCEPv1、NCEPv2、ERA-40、ERA-Interim、JRA55、20CR、MERRA和CFSR等8套再分析月平均气温,通过对比1981—2010年探空观测与多套再分析气温序列的平均偏差、相关系数、标准差和变化趋势,分析两者在数值、年际变率、离散度及长期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探空温度原始序列存在较为显著的非均一性,均一化对原始气温序列总体为负订正,对流层上层至平流层下层(200—100hPa)订正值最为显著。均一化气温去除了原始序列中由仪器换型和系统升级等因素导致的系统误差,与再分析气温相关较原始序列明显提高。再分析气温与均一化气温偏差约1℃,多数再分析气温较均一化气温在对流层偏低、平流层偏高。再分析与均一化气温年际变率较为一致,正相关达到显著。多数再分析与均一化气温均在对流层中低层呈上升趋势、平流层中层呈下降趋势。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不确定性较大。总体上,ERA-Interim、JRA55和MERRA与其他再分析相比更相近中国均一化探空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空观测 再分析 中国 原始气温 均一化气温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及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气温异常变化分析 被引量:65
12
作者 孙凤华 任国玉 +1 位作者 赵春雨 杨素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1,共5页
利用6个代表站1905-2001年较长时期的月平均气温,对缺测年代的数据进行了插补,建立了东北地区近百年平均季、年气温序列。对所建温度序列与同一区域内26个代表站平均温度序列的近46年同期资料做了相关分析,检验了序列的代表性。在所建... 利用6个代表站1905-2001年较长时期的月平均气温,对缺测年代的数据进行了插补,建立了东北地区近百年平均季、年气温序列。对所建温度序列与同一区域内26个代表站平均温度序列的近46年同期资料做了相关分析,检验了序列的代表性。在所建序列基础上,分析了东北百年气温的年代、年和季节等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点和地域分布特征,采用谱分析方法探讨了序列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和Yamamoto方法对经过滑动平均的气温序列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东北近百年年平均温度表现为明显的增暖趋势,但为起伏式增暖;冬季增温非常强烈,夏季在1995年以前不仅没有升温,反而有明显降温趋势,但1995年以后夏季气温明显升高,春秋季的升温趋势与冬季类似,但幅度小得多;在区域内,增温强度似乎并不随纬度增大,纬度较低的沈阳增温最强;三种典型下垫面中以山地的增温幅度最强;功率谱分析表明了百年气温变化的2.3年和4.2年的主周期,其中2.3年周期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气温 变化规律 突变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盛夏气温主模态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9
13
作者 袁媛 丁婷 +1 位作者 高辉 李维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5-1262,共18页
利用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Had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160站气温数据等,通过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南方盛夏气温异常的主导模态及其所对应的关键环流系统和可能的海洋外强迫信号。结果表明:我国南方盛夏气温偏高有两... 利用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Had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160站气温数据等,通过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南方盛夏气温异常的主导模态及其所对应的关键环流系统和可能的海洋外强迫信号。结果表明:我国南方盛夏气温偏高有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以江淮地区为中心的江淮型高温,二是以江南和华南为中心的江南型高温,导致这两种高温型发生的环流影响系统和海温外强迫因子均有显著差异。影响江淮型高温的关键环流系统是高低空正压结构的高度场正距平和偏弱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而影响这两个关键环流系统的海洋外强迫因子包括热带印度洋至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分布型及北大西洋中纬度的暖海温异常。2016年盛夏江淮型高温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均表现出典型江淮型高温年的特征,更好的证明了统计分析的结论。而江南型高温的关键环流系统主要是加强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其海洋外强迫因子包括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和春季—盛夏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暖海温异常,其中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影响更为持续和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南方高温 海温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CIS对华南地区气候模拟能力的验证 被引量:11
14
作者 许吟隆 黄晓莹 +2 位作者 张勇 温之平 黎伟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97,共5页
分别采用ECMWF 1979-1993再分析数据作为准观测边界条件和由HadAM3P模拟的大尺度场驱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将华南地区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验证PRECIS对华南地区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并检验... 分别采用ECMWF 1979-1993再分析数据作为准观测边界条件和由HadAM3P模拟的大尺度场驱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将华南地区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验证PRECIS对华南地区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并检验GCM模拟的大尺度边界场的误差对PRECIS模拟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RECIS模拟的年平均气温、降水的区域分布和频率分布与实测数据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95,降水超过0.6。通过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表明PRECIS能较好的模拟出华南地区气候的周期变化和时空特征分布。通过比较分析GCM模拟的大尺度场作为边界条件驱动PRECIS的模拟结果,显示GCM产生的边界值的偏差对PRECIS的模拟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 华南地区 模式验证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42
15
作者 陈少勇 郭江勇 +2 位作者 郭忠祥 高蓉 石圆圆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372,共9页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38个测站,近46年历年平均地面月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近46年...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38个测站,近46年历年平均地面月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近46年增温率为0.34℃/10 a。新疆西部、青海高原东部的部分地方受大地形背风坡影响有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余大部分区域增温显著,同步响应全球变暖。(2)年平均气温标准差分布不均匀。除南疆和海东-陇南一带相对较小,该区其余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稳定性差。(3)蒙陕甘宁-塔里木盆地是该区气温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年平均气温的演变在干旱半干旱区一致性程度较高。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发生降温-升温转型,1986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全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大多数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从15年以上的变化层次来看,气温趋势还在偏高的位置。(4)年平均气温存在演变的地域差异,蒙新区和陕甘宁青区南北变化相反。(5)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年平均气温异常细分为北部区、高原区、南疆区和东部区4个分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的转折存在区域差异,高原和南疆区单调增暖,无明显转折,北部区的转暖时间比较低纬度的东部大致要早5年左右。受高原"启动区"影响,其它区的突变比高原要晚3~10年,其它区的年代际变化比高原要晚1~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年平均气温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被引量:126
16
作者 马柱国 黄刚 +1 位作者 甘文强 陈明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1-681,共11页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干湿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和分析, 突出了在全球增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 揭示了中国北方四个不同时段干湿变化趋势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由于受温度升高的影响, 近100年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尽管增加但并不存在变湿趋势, 而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增加的地区明显呈现出变湿趋势, 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增加的范围大, 且强度明显增强, 这与这个地区温度的降低有关.在近50年, 100°E以东的北方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化趋势; 西北西部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增加的范围为小, 而东部干旱化区域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减少的区域大.这充分说明了增暖能够减弱降水增加对地表水分收支的贡献, 也就是加剧降水减少的干旱化程度.在近20年, 新疆北部尽管降水量有所增加, 但并未改变该地区干旱化的时空格局, 也未发现显著的变湿趋势存在, 这个时段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干旱化趋势为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有些地区干湿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在20年和近100年时段上,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在一个干旱化的进程中, 而华北地区在20年和50年时段上均表现为一个干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和气 温增 暖干湿指标 变化趋势 中国北方 变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未来地面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情景分析 被引量:34
17
作者 黄晓莹 温之平 +1 位作者 杜尧东 许吟隆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4-258,共5页
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模拟分析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年发布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设计的B2情景下华南区域2071~2100年的温度和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结果显示:2071~210... 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模拟分析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年发布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设计的B2情景下华南区域2071~2100年的温度和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结果显示:2071~2100年均地面温度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上升约2~4℃;华南区域未来夏季降水量在22°N以北区域较气候基准时段增加,而以南区域减少;冬季降水则表现为华南区域较气候基准时段减少。2071~2100年华南区域的温度气候趋势系数为正值,年均降水气候趋势系数为负值。2071~2100年的高温事件和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均比气候基准时段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 SRES B2情景 华南地区 地面温度 降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的气候变暖特征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少勇 郭忠祥 +1 位作者 高蓉 韩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8-485,共8页
利用我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1961—2006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冬季气温异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年增温率为0.39℃/10a,增温... 利用我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1961—2006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冬季气温异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年增温率为0.39℃/10a,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黄河南部气温的稳定性高于北部,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季风区的南部,川东和云南局部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冬季气温异常细分为南、中、北部区3个分区,各区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5年和22年周期,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转为上升,普遍在1986—1987年发生了突变,在21世纪初气温开始回落。异常偏暖年大部分出现在1990年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季风区 冬季气温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9
19
作者 李栋梁 彭素琴 姚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2-199,共8页
本文对我国西北五省(区)135个测站、1960-1990(代表站1951—1990)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资料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就西北区冬季气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 本文对我国西北五省(区)135个测站、1960-1990(代表站1951—1990)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资料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就西北区冬季气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冷空气入侵路径等的不同而引起气温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分析认为,30-40年来西北地区冬季气温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变暖的。60年代最低,70年代较60年代升高0.4℃,80年代较70年代升高0.6℃,较60年代升高1.0℃,冬暖趋势明显。青藏高原及个别高山站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特别是80年代气温下降明显,表现为冬冷。西北区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具有8年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气温变化 冬暖 冬季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区域气温变化的模拟评估及未来情景预估 被引量:6
20
作者 任永建 万素琴 +2 位作者 肖莺 刘敏 孙善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8-1106,共9页
利用WCRP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阶段3的多模式数据(CMIP3数据),模拟分析基于A2、A1B、B1排放情景下华中区域2011—2100年平均气温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结果可较好地反映出气温线性变化趋势。模拟冬季增温速率略高于夏季,但夏季... 利用WCRP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阶段3的多模式数据(CMIP3数据),模拟分析基于A2、A1B、B1排放情景下华中区域2011—2100年平均气温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结果可较好地反映出气温线性变化趋势。模拟冬季增温速率略高于夏季,但夏季增温速率与观测序列呈相反变化趋势;总体能模拟出华中区域气温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模拟数值偏高。3种情景下21世纪末华中区域平均气温的增幅(相对于1961—1990年)分别为3.7、3.4、2.0℃。21世纪中叶前夏季增幅大于冬季,21世纪末冬季增幅大于夏季;两个时间段内春、秋季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数据 IPCC 华中地区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