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针刺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7和Nav1.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程凯 陈前 +2 位作者 袁慧伦 程连芝 江爱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42-47,共6页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足三里”针刺治疗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7和Nav1.8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养联合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足三里”针刺治疗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7和Nav1.8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养联合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检测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缩足反应时间判断DNP模型是否复制成功。将DNP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针刺组针刺“足三里”20 min,中药组予以益气活血通络方(9 g/kg)灌胃,针药结合组予以针刺“足三里”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方灌胃,另设空白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4周。治疗结束后取大鼠L_(4)—L_(6)背根神经节,Western blot法检测Nav1.7和Nav1.8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的荧光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大鼠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0.05),热缩足反应时间显著延长(P<0.05),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针刺组、中药组比较,针药结合组大鼠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0.05),热缩足反应时间显著延长(P<0.05),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DNP的效果优于单一疗法,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 益气活血通络方 针刺 背根神经节 nav1.7 NAV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N9A基因突变引起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及文献复习
2
作者 孙翠翠 杨赛 +3 位作者 郑航 梁云生 林志淼 陈永锋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 报告1例以双小腿、双足灼痛伴潮红、皮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并寻找其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遗传皮肤病基因二代测序,并用... 目的 报告1例以双小腿、双足灼痛伴潮红、皮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并寻找其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遗传皮肤病基因二代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可疑致病基因突变。对该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抗炎,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局部注射肉毒毒素镇痛,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以及冷却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在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检测到SCN9A:NM_002977.3:c.688+142G>A或SCN9A:ENST00000375387.4:c.626G>A(p.Gly209Asp)杂合变异,其姐姐、叔叔2、堂兄检测出相同突变。结合致病基因及临床表现,患者被诊断为PEM。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结论 SCN9A基因的NM_002977.3:c.688+142G>A内含子突变或c.626G>A(p.Gly209Asp)错义突变是本例PEM的致病原因。阿司匹林、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及局部治疗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PEM症状,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 SCN9A基因 nav1.7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寿雯婷 张世红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7-221,229,共6页
多种钠离子通道亚型在初级感觉神经元中的表达及动态调节,影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及维持过程。SCN9A基因(编码Nav1.7)的多个位点突变被认为与人类多种可遗传的疼痛疾病密切相关。转基因技术和特异性敲除技术的应用发现,Nav1.3、... 多种钠离子通道亚型在初级感觉神经元中的表达及动态调节,影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及维持过程。SCN9A基因(编码Nav1.7)的多个位点突变被认为与人类多种可遗传的疼痛疾病密切相关。转基因技术和特异性敲除技术的应用发现,Nav1.3、Nav1.8和Nav1.9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有利于揭示该种疾病的发生和维持机制,也可为开发新一代镇痛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通道/代谢 钠通道/遗传学 神经痛/病理生理学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压依赖的钠离子通道 nav1.7 NAV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蝎毒素BmK M2的分离鉴定及其电生理活性研究
4
作者 桑明 陈永根 +2 位作者 周谦 曹鹏 卢悟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8-506,共9页
从东亚钳蝎蝎毒中分离鉴定出新型的Na~+通道毒素,采用Sephadex-G-50分子筛、高效液相色谱、多肽指纹图谱及氨基酸测序等技术从野生东亚钳蝎毒液中分离鉴定了一种长链多肽毒素BmK M2,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 235.5,由64个氨基酸组成,包含4对... 从东亚钳蝎蝎毒中分离鉴定出新型的Na~+通道毒素,采用Sephadex-G-50分子筛、高效液相色谱、多肽指纹图谱及氨基酸测序等技术从野生东亚钳蝎毒液中分离鉴定了一种长链多肽毒素BmK M2,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 235.5,由64个氨基酸组成,包含4对二硫键。序列比对显示,BmK M2的序列与已发现的Na~+通道毒素BmK M1、BmK M3、BmK M9等具有较高的序列和结构相似性,是一种潜在的新型Na~+通道调节剂。全细胞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BmK M2可显著增强电压门控Na~+通道Nav1.7的激活,延迟Nav1.7的稳态失活及关闭状态失活,但对Nav1.8无活性。实验结果表明BmK M2可作为一种新型的Na~+通道探针,用于Nav1.7结构功能研究以及靶向药物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钳蝎 BmK M2 nav1.7 全细胞膜片钳 电生理活性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压门控钠通道Na_v 1.7抑制剂的结构与选择性
5
作者 席磊 刘霞 白占涛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3-38,共6页
电压门控钠通道Na_v1.7高选择性表达于外周神经系统,是疼痛药物诊疗新靶点,促使Na_v1.7抑制剂成为镇痛新药发现和设计的热点领域。本文比较磺胺类化合物、三嗪类化合物、肽类化合物三类Na_v1.7抑制剂的靶向结果与功能选择性,以期推进对N... 电压门控钠通道Na_v1.7高选择性表达于外周神经系统,是疼痛药物诊疗新靶点,促使Na_v1.7抑制剂成为镇痛新药发现和设计的热点领域。本文比较磺胺类化合物、三嗪类化合物、肽类化合物三类Na_v1.7抑制剂的靶向结果与功能选择性,以期推进对Na_v1.7结构与功能的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门控钠通道 nav1.7 抑制剂 疼痛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