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理白族自治州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海拔的关系
1
作者 李丽丽 杨永明 +4 位作者 李亚徽 陈明坤 万斌文 王大为 马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52-56,共5页
基于MODIS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估算大理白族自治州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植被WUE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植被WUE为1.93~2.22 g/(m^(2)·mm),平均值为2.07 g/(m^(... 基于MODIS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估算大理白族自治州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植被WUE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植被WUE为1.93~2.22 g/(m^(2)·mm),平均值为2.07 g/(m^(2)·mm),研究区植被WUE年均值在2019年出现波峰。大理白族自治州植被WUE东西分布存在差异,东部近5年WUE主要呈上升趋势,在东南区域WUE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西部WUE上升与下降面积基本相同,在西北区域WUE上升趋势较为缓慢。不同海拔植被WUE变化不同,研究区植被WUE年均值随海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正态分布规律,海拔>2500~3000 m区域WUE年均值达到最高,为2.14 g/(m^(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时空变化趋势 MODIS 海拔 大理白族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城地区雷暴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高婧 井立军 +5 位作者 李新东 王飞 井立红 秦榕 张士海 魏小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4,共8页
运用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1961-2005年实测雷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中部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雷暴高发区,多发中心为庙尔沟,(2)雷暴主要发生期为5月-8月,约占总数的92.8%,其中7月最多,6月次之,... 运用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1961-2005年实测雷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中部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雷暴高发区,多发中心为庙尔沟,(2)雷暴主要发生期为5月-8月,约占总数的92.8%,其中7月最多,6月次之,(3)塔城地区雷暴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多出现在16-23时,(4)塔城地区雷暴异常偏少年为1974年,雷暴活动频繁年为1961、1964、1966、1990年,少雷暴年为1986、1996、1997、2004年,(5)近45 a塔城地区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显著减少的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4 d/10 a,(6)小波分析显示塔城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存在着6-7、3 a的振荡周期。在塔城地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中各选取1个昼夜守班的基准(本)站,做为塔城地区的代表站(塔城、托里、乌苏),对塔城地区雷暴日变化进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塔城地区雷暴日变化十分明显,雷暴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塔城、乌苏峰值范围较托里大,且峰值出现时间比托里晚3-6 h。托里站雷暴多发时段出现在14-20时,占总数的67.6%,峰值出现在16、17时,占12.1%;塔城站多发时段为16-22时,占57.5%,峰值出现在20时,占总数的9.3%,次高峰值出现在18时,占总数的8.9%;乌苏站多发时段出现在19-01时,占总数的69.6%,峰值出现在23时,占总数的11.6%,次高峰值出现在21时,占总数的11.3%,与相关研究所述北疆沿天山一带的雷暴多在傍晚至午夜(18-24时),高峰期在晚上(21-22时)的结论一致。乌苏站01-03时雷暴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塔城、托里两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塔城 雷暴 时空分布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雷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3
作者 高留喜 杨成芳 +1 位作者 冯桂力 吕环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4期239-242,共4页
根据1966-2005年山东省的雷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对山东省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泰沂山区多、半岛沿海和山东西部平原较少的特点;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有... 根据1966-2005年山东省的雷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对山东省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泰沂山区多、半岛沿海和山东西部平原较少的特点;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有明显的日变化;在过去40a中,山东雷暴日数具有较强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方法 雷暴 时空变化特征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3年来乌鲁木齐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预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德龙 曹兴 万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0期165-168,共4页
利用1981—2013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逐月雷暴日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趋势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3年来乌鲁木齐... 利用1981—2013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逐月雷暴日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趋势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3年来乌鲁木齐地区雷暴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南部山区为雷暴多发中心,城区、北部平原区及达坂城谷地为低值区域;乌鲁木齐地区雷暴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7 d/10 a;山区下降最为显著,其次为平原区,城区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过程;雷暴主要集中在5—8月,7月雷暴频率最高,10月—次年3月基本无雷暴发生。突变检验分析表明,近33年来各区均未出现显著性下降的突变过程,却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变化趋势存在较强的持续性,即仍将维持下降的态势,城区的持续性强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时空变化 突变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天水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5
作者 李晓鹤 胡利平 +2 位作者 赵宁 李侠 陈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3期4007-4009,共3页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市 雷暴日数 时空变化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46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韦丹 肖稳安 陈红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6362-16364,共3页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46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雷暴的空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低,东南地区的雷暴频率较高;雷暴强度等值地区总体呈水平分布。雷暴活动20世纪60年代...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46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雷暴的空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低,东南地区的雷暴频率较高;雷暴强度等值地区总体呈水平分布。雷暴活动20世纪60年代相对较高,直至80年代后期呈逐渐减少趋势,而近年来雷暴天气呈逐渐上涨趋势,雷暴活动开始频繁;每年的3~8月,雷电在各区域发生概率迅速递增,9月以后又呈递减趋势;一天中16:00~20:00为雷暴发生的高峰时段。河南省雷暴分布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雷暴频率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雷暴的年际变化呈一个不太明显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时空变化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强玉柱 刘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5期4752-4754,共3页
为了研究天水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周期性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天水市7个观测站1971~2010年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天水市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 为了研究天水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周期性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天水市7个观测站1971~2010年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天水市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2 d,一年中雷暴发生在4~10月,7、8月份最多,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过去的4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52d/10a;Mann-Kendall检验得出,在1995年天水雷暴日数开始明显减少,突变点出现在2008年,2008年后雷暴日数显著减少;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雷暴日数同时存在3、6、12及22年的准周期变化;根据EOF分析,天水雷暴异常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全市一致型和经向型,其中关山区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渭北区,河谷区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时空分布 气候特征 周期变化 天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曲地区雷暴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8
作者 央美 旦增格列 +1 位作者 达瓦泽仁 边玛拉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1-760,共10页
利用1966—2011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所辖7个气象站的雷暴天气历史观测资料,综合运用天气学及线性统计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分析那曲地区雷暴日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雷暴日数存在显著减少趋势,减... 利用1966—2011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所辖7个气象站的雷暴天气历史观测资料,综合运用天气学及线性统计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分析那曲地区雷暴日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雷暴日数存在显著减少趋势,减少趋势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变化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5 d;那曲地区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部多南部少,东部高山峡谷多于西部湖盆;雷暴日数高值出现在东北部,低值出现在东南部。季节分布为夏季最多,春、秋季相对较少,冬季很少出现雷暴;雷暴初日推迟,而雷暴终日提前,雷暴期有缩短趋势。多雷期、少雷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西伸脊点的经度位置、巴尔克什湖东部至青藏高原处高压脊和高原短波槽的位置和强弱上。那曲地区5—9月雷暴日数存在5~10年、20年两种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从不同时间尺度周期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那曲地区将逐渐进入多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区 雷暴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时观测的1971-2010年中国大陆雷暴气候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恒进 郑永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6,共13页
目前尚没有研究给出中国大陆长时间序列的小时分辨率雷暴气候特征。基于1971-2010年全国796个国家级基本基准站逐时雷暴观测数据,给出中国逐时雷暴的时、空演变和持续时间等气候分布特征,获得了一些新的事实。中国总体年平均雷暴时数与... 目前尚没有研究给出中国大陆长时间序列的小时分辨率雷暴气候特征。基于1971-2010年全国796个国家级基本基准站逐时雷暴观测数据,给出中国逐时雷暴的时、空演变和持续时间等气候分布特征,获得了一些新的事实。中国总体年平均雷暴时数与雷暴日数空间分布形态较为接近,但年平均雷暴日数高值区的青藏高原地区不同,其年平均雷暴时数较小,表明其对流活动持续时间比平原地区更短;还发现,年平均雷暴日数和时数高值区的年相对变率明显小于低值区。在四个季节中,冬季雷暴时数最少,且多发于前半夜,夜雷暴在全天雷暴时数中的占比最高;而夏季夜雷暴时数在四季中最多,但其在全天雷暴时数中的占比最低;而四川盆地夜雷暴全年都很显著。各个站点雷暴时数日变化峰值以下午最多、上午最少,前半夜多于后半夜。对于以胡焕庸线为界以南以东地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雷暴日的平均雷暴发生时数不低于3 h,而该线以北以西地区则显著小于3 h。对于不同的雷暴持续时数,中国总体和各个区域持续2 h的雷暴时数为最多。中国总体和各个区域雷暴时数的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但2000年以来,夜间雷暴时数明显增多。中国总体雷暴时数的明显减少主要归因于下午时段雷暴时数的明显减少,2000年以来中国总体雷暴时数的增多趋势是由于夜间时段雷暴时数增多而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时数 气候 时空分布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湖南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明薇 万协成 +1 位作者 唐瑶 聂新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507-513,共7页
根据湖南省74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的雷暴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多、北部少,最大值出现在南部山地(65.38 d/a),最小... 根据湖南省74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的雷暴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多、北部少,最大值出现在南部山地(65.38 d/a),最小值出现在北部平原(21.92 d/a),月平均雷暴日呈单峰值分布,3—9月为雷暴高发期;2)湖南省年平均雷暴日数存在8、16、24和30 a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8 a周期振荡最显著;3)多雷期和少雷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的位置以及青藏高原短波槽的位置和强弱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日 时空变化 小波分析 Mann-Kendall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州高寒天然草地生长状况遥感监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陆荫 杨淑霞 李晓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3,共12页
以甘南州高寒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6-2019年草地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和MOD13Q1植被指数产品,构建了甘南州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分析了近20年(2000-2019年)甘南州高寒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MODIS EV... 以甘南州高寒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6-2019年草地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和MOD13Q1植被指数产品,构建了甘南州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分析了近20年(2000-2019年)甘南州高寒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MODIS EVI植被指数适宜于甘南州高寒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监测研究,模型决定系数R^2=0.5249,均方根误差RMSE=527.9 kg·hm^-2;2)20年间甘南州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的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而沼泽类草地地上生物量呈减少趋势;3)近20年来甘南州草地呈现出整体恢复、局部恶化的趋势,全州66.04%的草地呈稳定或恢复趋势,33.96%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呈减少趋势,其中18.08%的草地呈持续性恶化趋势。研究结果为甘南州草地植被动态监测和高寒草地退化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地上生物量 植被指数 变化趋势 高寒天然草地 甘南州 时空分布 遥感反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2年湘西自治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逢春 石燕清 +2 位作者 张丹丹 朱国光 刘宝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1期181-184,244,共5页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分别出现3次峰值,80年代及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缓;暴雨最多的是1996年的62站次,最少的是1961年的7站次;2—11月均有暴雨发生,4月暴雨开始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5—8月,其中以6月最多,7月次之,其他月份依次下降;暴雨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点,按旬统计也大致可分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2个峰值,2个时段分别占全年暴雨和区域暴雨总数的39.9%和44.3%。暴雨中心和大暴雨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出现频次由东部向西南部递减,永顺、古丈、泸溪县是暴雨中心,凤凰暴雨出现频次是州内最少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时空分布 变化特征 湘西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3
作者 王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4-36,共3页
选取1971—2009年河南省120个站点的逐日雷暴资料,利用数学统计分析和信息熵两种方法,对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雷暴日数空间分布呈山区多、平原少的显著特征;39 a来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 选取1971—2009年河南省120个站点的逐日雷暴资料,利用数学统计分析和信息熵两种方法,对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雷暴日数空间分布呈山区多、平原少的显著特征;39 a来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7 d/10 a;每年6—8月为雷暴活动旺盛期;雷暴活动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增强,自南向北减弱,而在西南东北方向和自西向东方向则没有明显的规律,总体上山区较强,平原较弱;1976年、1989年、2003年、2009年的雷暴活动空间分布较为均匀,1975年、1995年的雷暴活动空间分布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熵 不确定性 时空分布 雷暴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北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黎永鹏 赵国蓉 赵占秀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2期76-77,109,共3页
利用灾害性天气统计数据,对海北藏族自治州2009—2018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海北地区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依次是冰雹、暴雨和大风;汛期(5—9月)是灾害性天气的高发期,同时也是气象灾害的集中期;近... 利用灾害性天气统计数据,对海北藏族自治州2009—2018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海北地区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依次是冰雹、暴雨和大风;汛期(5—9月)是灾害性天气的高发期,同时也是气象灾害的集中期;近年来大风天气呈减弱趋势,而冰雹、暴雨天气呈现波动的趋势;刚察地区是3种灾害性天气的高发区,气象灾害却主要集中出现在门源地区;近年来海北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都呈增长趋势,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冰雹灾害对海北地区影响最大,其次是暴雨洪涝灾害;2016年是海北地区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时空变化特征 海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