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对异性鸣声的趋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孔维泽 张志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2-88,共7页
为探求稻飞虱鸣声在预测预报和物理防治上应用的可能性,室内引诱试验结果表明:1)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鸣声是性成熟个体用以识别、联络同种异性,刺激性兴奋,完成交尾的求偶信号,其沿固体介质(寄主植株)传播,试虫可感觉距离在60—80cm 以内... 为探求稻飞虱鸣声在预测预报和物理防治上应用的可能性,室内引诱试验结果表明:1)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鸣声是性成熟个体用以识别、联络同种异性,刺激性兴奋,完成交尾的求偶信号,其沿固体介质(寄主植株)传播,试虫可感觉距离在60—80cm 以内,45cm 以内较为敏感。2)性成熟的雄性及未交尾的雌性个体均常主动鸣叫,在听到异性鸣声时,雄虫表现为兴奋、骚动并积极循鸣声寻觅雌虫;雌虫亦以鸣声相和但很少移动。3)求偶鸣声具有种的专一性,两种飞虱均只对同种异性鸣声敏感。4)以相应的鸣声录音代替活虫,其引诱效果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白背飞虱 鸣声 趋性 交尾 性成熟 雌虫 求偶 引诱 鸣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十种水稻主栽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2
作者 许明 李大邦 +3 位作者 林璐璐 谢明惠 肖青青 陈浩梁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0-74,80,共6页
采用经过改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和成株期鉴定法,对安徽省内主栽的10个水稻品种的褐飞虱抗性进行了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0个品种中,高感褐飞虱9级的品种7个,感褐飞虱7级的品种3个。成株期的鉴定结果与苗期... 采用经过改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和成株期鉴定法,对安徽省内主栽的10个水稻品种的褐飞虱抗性进行了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0个品种中,高感褐飞虱9级的品种7个,感褐飞虱7级的品种3个。成株期的鉴定结果与苗期存在一定的差异,10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的成株期抗性等级鉴定高于苗期,其余4个品种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主栽品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BPH) 抗性鉴定 抗性等级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急流对中国褐飞虱重大北迁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包云轩 谢杰 +2 位作者 向勇 徐希燕 刘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773-5782,共10页
低空急流是褐飞虱远距离迁飞的理想空中通道之一,为了揭示低空急流对褐飞虱北迁的动力作用机制,在全面分析2007年中国褐飞虱虫情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背景资料,对低空急流在褐飞虱北迁中的动力影响进行了系统的... 低空急流是褐飞虱远距离迁飞的理想空中通道之一,为了揭示低空急流对褐飞虱北迁的动力作用机制,在全面分析2007年中国褐飞虱虫情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背景资料,对低空急流在褐飞虱北迁中的动力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1)低空急流作为一种大尺度天气系统,对2007年中国褐飞虱的重大北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虫源输送和降虫上;(2)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和强度变化对褐飞虱降虫时段、降虫范围、降虫量多少和主降虫区位置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3)逆推轨迹计算的结果显示:迁入主降区的褐飞虱是由低空急流输送的,这与其动力作用相吻合;(4)低空急流中的下沉气流对降虫区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低空急流 北迁 特征参数 迁飞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及优势功能集团的组成与多样性动态 被引量:109
4
作者 郝树广 张孝羲 +2 位作者 程遐年 罗跃进 田学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3-353,共11页
该项研究通过系统调查,把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和取食关系划分为三个营养层(基位物种,中位物种,顶位物种)和不同的功能集团,在物种、功能集团和营养层三个组织层次水平上探讨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较全面地考察了... 该项研究通过系统调查,把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和取食关系划分为三个营养层(基位物种,中位物种,顶位物种)和不同的功能集团,在物种、功能集团和营养层三个组织层次水平上探讨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较全面地考察了整个群落中物种和功能集团在时间上的结构动态、功能关系和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功能集团多样性与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在群落研究中似乎可以用对功能集团的研究代替对种的研究,从而简化物种间复杂的网络关系,认为这是研究群落物种间功能关系的途径之一。营养层多样性在时间序列过程中波动性较小,所以可用于群落相似性和稳定性的分析。研究分析了中性昆虫对害虫调控的意义,认为对于天敌作用的评价应以整个群落为基础,全面考虑天敌、害虫、以及中性昆虫的数量、丰盛度、空间时间生态位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节肢动物群落 功能集团 稻田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褐飞虱寄主定向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朗 黄凤宽 +2 位作者 曾玲 黄立飞 梁广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06-5114,共9页
从褐飞虱的抗虫与感虫水稻品种植株中提取挥发性次生物质,分析其对褐飞虱的定向选择、生长发育及成虫触角电位反应影响。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褐飞虱生物型Ⅱ若虫的取食及生长发育未表现不良作用,对其定向选择有引诱作... 从褐飞虱的抗虫与感虫水稻品种植株中提取挥发性次生物质,分析其对褐飞虱的定向选择、生长发育及成虫触角电位反应影响。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褐飞虱生物型Ⅱ若虫的取食及生长发育未表现不良作用,对其定向选择有引诱作用;而抗虫品种IR36的挥发性物质对褐飞虱为负作用,表现为褐飞虱取食添加挥发性物质的人工饲料后,其死亡率均增加,生长发育受阻,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不良影响加大。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的电位反应总的趋势是对相同浓度的TN1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比IR36大,且触角电位值基本都随着挥发性物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短翅型成虫电位值强于长翅型成虫,雄性成虫的电位值强于雌性成虫。挥发性物质气质联用检测分析结果发现抗虫与感虫水稻中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相差较大,从抗感两个品种的挥发性物质中共检到44种已知化合物,部分化合物对褐飞虱有引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挥发性次生物质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燕芳 张扬 +3 位作者 崔百元 张振飞 廖永林 肖汉祥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9-543,共5页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广州市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室内毒力,评估褐飞虱对其的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广州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LC50分别为0.2857mg/L和0.5022mg/L,分别是敏感品系LC50的2.67倍和1.06倍,仍属...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广州市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室内毒力,评估褐飞虱对其的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广州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LC50分别为0.2857mg/L和0.5022mg/L,分别是敏感品系LC50的2.67倍和1.06倍,仍属敏感水平。室内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经过30代的连续筛选后,噻虫嗪的抗性上升829.80倍,达到极高抗性水平,烯啶虫胺的抗性上升31.70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表明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存在抗性风险的可能。根据试验结果,对褐飞虱噻虫嗪和烯啶虫胺抗性的预防治理提出了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噻虫嗪 烯啶虫胺 抗性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稻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8
7
作者 肖汉祥 刘明津 +3 位作者 李燕芳 张扬 张振飞 李怡峰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69-1373,共5页
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南雄、雷州、连州、海丰、怀集和大埔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呋虫胺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敏感性LC_(50... 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南雄、雷州、连州、海丰、怀集和大埔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呋虫胺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敏感性LC_(50)值为2.3187-7.1489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93-15.21倍,南雄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仍处于敏感阶段;广州、海丰和雷州等3个地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大埔、连州和怀集等3个地方褐飞虱已对烯啶虫胺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的敏感性LC_(50)值为3.6696-11.8093 mg/L,抗性倍数为26.21-84.35倍,表明广东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建议在防治褐飞虱时,对于低水平抗性的烯啶虫胺应轮用、混用,对中等水平抗性的呋虫胺应限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褐飞虱 烯啶虫胺 呋虫胺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2005年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思考 被引量:45
8
作者 高希武 彭丽年 梁帝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25,共3页
针对我国2005年水稻褐飞虱暴发成灾,从药剂使用角度分析了我国褐飞虱成灾的原因。外来虫源大量迁入、种植制度和水肥管理对褐飞虱有利、农药的诱导作用是3大主要因子。农药诱导褐飞虱猖獗主要包括对非靶标生物的杀伤、施药技术不尽合理... 针对我国2005年水稻褐飞虱暴发成灾,从药剂使用角度分析了我国褐飞虱成灾的原因。外来虫源大量迁入、种植制度和水肥管理对褐飞虱有利、农药的诱导作用是3大主要因子。农药诱导褐飞虱猖獗主要包括对非靶标生物的杀伤、施药技术不尽合理、药剂品种使用不当、耐药性或抗药性增加等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褐飞虱 抗药性 害虫再猖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齐会会 张云慧 +4 位作者 蒋春先 武俊杰 孙明阳 杨秀丽 程登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39-2049,共11页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0年桂东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褐飞虱迁入、迁出峰次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桂东北稻区第7代褐飞虱每年都会出现2—3次迁飞高峰,虫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2)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江西中西部和湖南中东部稻区,从本地起飞的部分褐飞虱飞行24 h或36 h后能到达广西南部沿海、越南北部和海南等越冬区。(3)925 hPa的温度高则褐飞虱虫量高;盛行东北气流较多的年份,褐飞虱发生严重;微弱的下沉气流和无雨天气有利于褐飞虱的迁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迁飞 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啶虫胺和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小磊 李建洪 +1 位作者 朱福兴 周锋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4110-4112,共3页
试验测定了10%的烯啶虫胺水剂、1.8%的阿维菌素乳油及其复配药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的阿维菌素乳油[18 g(a.i.)/hm2]对褐飞虱3 d和7 d的防效分别为70.51%和81.63%;10%的烯啶虫胺水剂[36 g(a.i.)/hm2]对褐飞虱3 d和7 ... 试验测定了10%的烯啶虫胺水剂、1.8%的阿维菌素乳油及其复配药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的阿维菌素乳油[18 g(a.i.)/hm2]对褐飞虱3 d和7 d的防效分别为70.51%和81.63%;10%的烯啶虫胺水剂[36 g(a.i.)/hm2]对褐飞虱3 d和7 d的防效分别为84.92%和96.58%;烯啶虫胺和阿维菌素有效成分以1∶4混配药剂[22.5 g(a.i.)/hm2]对褐飞虱3 d和7 d的防效分别为76.79%和9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 烯啶?胺 阿维菌素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进退和转换对中国褐飞虱迁飞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包云轩 黄金颖 +1 位作者 谢晓金 陆明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864-4877,共14页
利用近30年NCEP/NCAR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 利用近30年NCEP/NCAR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迁入 始终见期 季风指数 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 被引量:39
12
作者 庞雄飞 侯任环 包华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把褐稻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2龄若虫(S)、3-4龄若虫(L)和成虫(A)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staltes),在稻田调查中分别记录其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换算,计算卵、1-2龄若虫和3... 本文把褐稻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2龄若虫(S)、3-4龄若虫(L)和成虫(A)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staltes),在稻田调查中分别记录其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换算,计算卵、1-2龄若虫和3-5龄若虫的存活率(Sg,Ss,Sl)及各作用因子相对应的存活率(S1,S2,S3,S4,S5,S6),同时通过实验种群的产卵量(FPfP),成虫逐日产卵概率(Pn)和自然种群成虫逐日存活率(AAa)组成的下代卵量概率,∑Pfl(SAa)′组成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各个组分,如果包含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St,则根据生命表组分建立的种群趋势数字模型(Morris-Watt种群数学模型^[7,10,11])可扩充为:I=SESSSLFPFP♂St∑Pfl(SAa)协′I=S1S2S3S4S5S6FPFP♀St∑Pfl(S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系统 种群生命表 褐稻虱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水稻次生物质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碧球 黄所生 +7 位作者 李成 孙祖雄 周君雷 凌炎 蒋显斌 黄芊 龙丽萍 黄凤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71-2378,共8页
研究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3个水稻品种稻株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关系。结果表明,稻株中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不同。其中,总酚和单宁含量变化与IR56抗褐飞虱生物型... 研究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3个水稻品种稻株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关系。结果表明,稻株中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不同。其中,总酚和单宁含量变化与IR56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及RHT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密切相关,草酸和单宁含量变化与RHT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密切相关,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变化与570011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密切相关,而草酸含量变化与570011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密切相关。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对不同水稻中次生物质含量有明显影响,但品种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IR56草酸和单宁含量、RHT和570011总酚和单宁含量及受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影响显著,IR56总酚含量受苗龄和光照强度的影响显著,RHT草酸含量受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影响显著,570011草酸含量受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素 水稻 次生物质 抗虫性 褐飞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扑虱灵对褐稻虱若虫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贤进 杜正文 许大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26-31,共6页
新型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扑虱灵对褐稻虱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组织学影响。对褐稻虱五龄若虫触杀中浓度比常用药剂叶蝉散和甲胺磷等低3倍左右,内吸活性更高,室内测定50%残效期长达20—30天,对低龄若虫效果更佳。扑虱灵破坏了虫... 新型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扑虱灵对褐稻虱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组织学影响。对褐稻虱五龄若虫触杀中浓度比常用药剂叶蝉散和甲胺磷等低3倍左右,内吸活性更高,室内测定50%残效期长达20—30天,对低龄若虫效果更佳。扑虱灵破坏了虫体体壁内表皮层几丁质片层结构和一些富含几丁质组份的组织器官,导致虫体在蜕皮过程中死亡。因此,扑虱灵对体壁几丁质生物合成和沉积过程的破坏是该农药引起褐稻虱若虫死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虱灵 褐稻虱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在中国东部秋季回迁的雷达观察 被引量:32
15
作者 程遐年 张孝羲 程极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4-32,共9页
1988和1990年秋季,在南京市郊江浦县用超高频雷达、气球拖带空中捕虫网及田间笼罩,对褐飞虱秋季回迁进行了研究。江浦县位于中国东部江淮稻区,以种植单季中、晚稻为主(中稻占70%),随着水稻的灌浆,成熟,褐飞虱长翅型... 1988和1990年秋季,在南京市郊江浦县用超高频雷达、气球拖带空中捕虫网及田间笼罩,对褐飞虱秋季回迁进行了研究。江浦县位于中国东部江淮稻区,以种植单季中、晚稻为主(中稻占70%),随着水稻的灌浆,成熟,褐飞虱长翅型成虫迁出从8月末到9月末逐渐增多。9月中旬,季风转为东北风占优势时,正待迁飞的虫群数量达到高峰,东北风被台风加强时,回迁尤为加快。9月间季风风向的这一转变,对褐飞虱后代的存续是重要的,它保证了迁飞虫群大部分被带到适宜冬春季繁衍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迁飞 雷达观察 秋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水稻害虫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6
16
作者 耿鹏 杨柳 +1 位作者 胡美英 安国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64,73,共3页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667 m2使用8 g处理对三化螟的防治效果达92.12%,明显高于其单剂及对照药剂,使用量8、10 g处理对稻飞虱连续两年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使用量8 g处理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其单剂及对照药剂...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667 m2使用8 g处理对三化螟的防治效果达92.12%,明显高于其单剂及对照药剂,使用量8、10 g处理对稻飞虱连续两年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使用量8 g处理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其单剂及对照药剂,表明其对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噻虫嗪 三化螟 稻飞虱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田条带间作大豆、玉米对稻飞虱和缨小蜂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凤銮 郑云开 +1 位作者 林胜 尤民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9-464,共6页
选择在闽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玉米和大豆与水稻条带间作,利用吸虫器进行取样调查,探讨多样化种植对稻飞虱及其卵期寄生蜂缨小蜂种群动态和雌性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间作大豆或玉米既不能显著减少稻飞虱的个体数量,也不能显著... 选择在闽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玉米和大豆与水稻条带间作,利用吸虫器进行取样调查,探讨多样化种植对稻飞虱及其卵期寄生蜂缨小蜂种群动态和雌性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间作大豆或玉米既不能显著减少稻飞虱的个体数量,也不能显著增加缨小蜂的种群数量;间作系统中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及缨小蜂的雌性比例与水稻单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多样化种植模式不能有效抑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多样性 间作 白背飞虱 褐飞虱 稻虱缨小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抗药性机理及其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8
作者 王彦华 沈晋良 王鸣华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5年第4期24-28,共5页
褐飞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对许多杀虫剂都产生了抗药性。化学药剂的大量不合理使用是导致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褐飞虱的抗药性机理主要包括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本文对褐飞虱的抗药性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对该虫的抗性治理进... 褐飞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对许多杀虫剂都产生了抗药性。化学药剂的大量不合理使用是导致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褐飞虱的抗药性机理主要包括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本文对褐飞虱的抗药性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对该虫的抗性治理进行了探讨。褐飞虱的抗性治理策略应包括抗性监测、使用新型药剂、合理使用杀虫剂及抗虫品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抗药性 抗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的氨基酸含量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红星 吕仲贤 +2 位作者 陈建明 郑许松 俞晓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25-928,共4页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褐飞虱在"IR26"上取食第2代时体内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升高,从第3代开始下降。饲养在"TN1"上的褐飞虱转移到"IR26"上取食后,其蜜露中氨基酸除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上升。而在"IR26"上取食3代的褐飞虱转移到"TN1"上取食,其蜜露中的苏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下降,但氨基酸总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抗性品种 适应性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ABCG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闸雯俊 王芳芳 +6 位作者 李三和 胡刚 陈志军 刘凯 周雷 杨国才 游艾青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5871-5874,共4页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ABC)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中,是最大的膜蛋白家族之一。在昆虫中,ABC转运子不仅在分子转运过程中有重要的功能,同时在杀虫剂抗性、代谢和发育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克隆和鉴定了褐飞虱(Ni...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ABC)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中,是最大的膜蛋白家族之一。在昆虫中,ABC转运子不仅在分子转运过程中有重要的功能,同时在杀虫剂抗性、代谢和发育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克隆和鉴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BPH)ABCG基因(Nl ABCG),结果表明Nl ABCG基因全长1 222 bp,含有一个长度为78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63个氨基酸。Nl ABCG蛋白与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ABCG的同源性最高,达到69%。利用q RTPCR检测Nl ABCG基因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发现Nl ABCG转录本在褐飞虱的所有发育阶段都有表达,在1龄若虫中表达量最低,随着生长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Nl ABCG在褐飞虱5龄若虫的中肠中表达量最高。Nl ABCG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谱非常保守,为其功能的分析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BPH) NlABCG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