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乙酰基转移酶10通过催化赖氨酸残基和胞嘧啶碱基的乙酰化修饰在多种生物学过程和疾病中发挥作用
1
作者 周锐 隋亚奇 赵文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是一种具有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核仁蛋白质,可催化蛋白质赖氨酸残基和RNA胞嘧啶碱基的乙酰化修饰。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这些乙酰化修饰在端粒酶活性调节、细胞基本且核心功能的调节、细... 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是一种具有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核仁蛋白质,可催化蛋白质赖氨酸残基和RNA胞嘧啶碱基的乙酰化修饰。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这些乙酰化修饰在端粒酶活性调节、细胞基本且核心功能的调节、细胞胁迫响应、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核糖体RNA的生物学合成、mRNA稳定性及翻译效率的调节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人类癌症、Hutchinson-Gilford早衰综合症(Hutchinson-Gilford premature aging syndrome,HGP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然而,关于NAT10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NAT10完整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对其功能的影响仍未知,由NAT10调控的细胞基本功能也尚不清楚,并且NAT10对人类癌症和HGPS发展的具体影响机制也待阐明。本文从NAT10的结构、酶活性、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NAT10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基转移酶10 乙酰化修饰 rRNA生物学合成 mRNA稳定性及翻译效率调节 Hutchinson-Gilford早衰综合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和朊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郑军 徐江 +4 位作者 余芯乐 张杰 杨洋 张凯楠 曾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3-486,共4页
目的:检测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aa10p)和朊蛋白(PrP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白斑、口腔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OSCC(112例)、白斑(42例)及正常黏膜组织(11例)中Naa10p和PrPc的表达情况,并... 目的:检测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aa10p)和朊蛋白(PrP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白斑、口腔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OSCC(112例)、白斑(42例)及正常黏膜组织(11例)中Naa10p和PrP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Naa10p和PrPc在OSCC表达最高,白斑次之,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最低。Naa10p在3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rPc分别在白斑和OSCC组织,正常口腔黏膜与OSCC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Naa10p的表达水平与OSC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PrPc表达仅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rPc在OSCC中的表达强度随组织学分化程度下降而明显升高(P<0.05),而Naa10p的表达强度随组织学分化程度下降而明显下降(P<0.05)。结论:Naa10p和PrPc与OSCC的发生和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 朊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唾液和血清中N-α-乙酰基转移酶10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余芯乐 郑军 +1 位作者 徐江 曾妍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N-α-乙酰基转移酶10(Naa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和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和血清中Naa10的水平,并分析Naa10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目的探讨N-α-乙酰基转移酶10(Naa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和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和血清中Naa10的水平,并分析Naa10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性别、族别、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瘤转移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唾液、血清中Naa10水平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唾液和血清中Naa1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无论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还是正常人,唾液中Naa10水平都高于血清中。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Naa10水平在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中Naa10水平在不同分化程度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评价唾液和血清中Naa10水平,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4、0.713,此时两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4%、85.0%、85.3%和74.2%、65.0%、72.1%。结论检测唾液和血清中的Naa10水平可用于协助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且其在唾液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优于血清。唾液中Naa10水平与分化程度相关,可能为判断口腔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唾液 血清 n-α乙酰基转移 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褪黑素限速酶N-乙酰基转移酶表达与年龄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海伟 黎海蒂 +2 位作者 范晓棠 吴旋 龚发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07-909,共3页
目的 观察从胚胎期到老年期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中褪黑素 (Melatonin ,MT)合成限速酶N 乙酰基转移酶 (ArylalkylamineN acetyltransferase ,AANAT)表达的变化特点。方法 ①引物设计 ,②RT PCR方法 ,③酶联法。结果 ①大鼠额叶皮层和... 目的 观察从胚胎期到老年期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中褪黑素 (Melatonin ,MT)合成限速酶N 乙酰基转移酶 (ArylalkylamineN acetyltransferase ,AANAT)表达的变化特点。方法 ①引物设计 ,②RT PCR方法 ,③酶联法。结果 ①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中AANAT在胚胎和幼年期表达较高 ,成年后有一定下降。②在老年大鼠 ,海马中AANATmRNA明显降低甚至消失。③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中褪黑素水平在胚胎和幼年期较高 ,老年大鼠海马中褪黑素水平降至最低。结论 胚胎期额叶皮层AANAT有较高的表达 ,生后 3周~18月组降低 ,而老年大鼠海马中AANAT表达的降低和消失 ,可能是老化时中枢神经系统褪黑素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叶皮层 年龄 褪黑素 n-乙酰基转移 海马 老化 逆转录-聚合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检测N-乙酰基转移酶2多态性的新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冷伟卫 李金恒 +1 位作者 曹晓梅 朱志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482-486,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快速方便的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N-乙酰基转移酶2(NAT2)的多态性,并研究NAT2基因型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方法:用两步PCR-RFLP法直接检测来自18个省市的150名中国健康人NAT2基因类型及其发...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快速方便的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N-乙酰基转移酶2(NAT2)的多态性,并研究NAT2基因型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方法:用两步PCR-RFLP法直接检测来自18个省市的150名中国健康人NAT2基因类型及其发生率,同时用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ASA)检测其中20%的样本,用Hardy-W e inberg平衡计算NAT2基因型的分布频率。结果:两步PCR-RFLP法与ASA结果完全一致。中国人野生型(*4)和*5、*6、*7三种突变型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63%、4.3%、18.3%和14.3%,符合Hardy-W e in-berg平衡(χ2=7.89,ν=9,0.7>P>0.5)。结论:两步PCR-RFLP法测定NAT2代谢类型准确、方便、经济,为临床个体化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基转移 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基因分型多态性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N-乙酰基转移酶1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
6
作者 徐张巍 梅俏 +2 位作者 许建明 胡乃中 胡咏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 探讨N 乙酰基转移酶1(NAT1)基因型检测方法及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方法 在140名汉族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多重PCR技术,进行NAT1等位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应用PCR- RFLP+多重... 目的 探讨N 乙酰基转移酶1(NAT1)基因型检测方法及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方法 在140名汉族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多重PCR技术,进行NAT1等位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应用PCR- RFLP+多重PCR方法避免了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之间相互干扰,可准确区分NAT1基因型。在140名检测标本中,NAT1* 3,NAT1* 4,NAT1* 10和NAT1* 11的发生频率分别是8 .2%、49. 6%、40%和2 2%。NAT1* 4发生率明显低于欧美人群,但高于东南亚人群;而NAT1* 10的发生率高于欧美人群,NAT1* 3和NAT1* 11的发生率较低,与大多数亚洲人群基本一致。结论 PCR RFLP+多重PCR方法检测NAT1基因型特异性高;NAT1基因型分布与其他国家检测情况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基转移 基因多态性 中国汉族人群 检测分析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聚合链反应(PCR) 多重PCR技术 NAT1 PCR方法 限制性内切 基因型分布 发生率 检测方法 分型研究 等位基因 相互干扰 检测标本 发生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BmNA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7
作者 程旭升 李斌 +1 位作者 聂作明 盛清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8-236,共9页
N-乙酰基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NAT)是昆虫体内一种催化乙酰基团在乙酰辅酶A和胺之间转移的酶,主要与色素沉积、生理节律等有关。对已公布的家蚕(Bombyx mori)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Bm NAT(Gen Bank登录号:NP_001040401.1)进行生物... N-乙酰基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NAT)是昆虫体内一种催化乙酰基团在乙酰辅酶A和胺之间转移的酶,主要与色素沉积、生理节律等有关。对已公布的家蚕(Bombyx mori)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Bm NAT(Gen Bank登录号:NP_001040401.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序列全长763 bp,ORF为564 bp,编码187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质量21.4 k D;多序列比对表明Bm NAT与脐橙螟(Amyelois transitella)同源蛋白质的序列相似性最高。通过原核表达的方法制备了融合Bm NAT蛋白,经蛋白质纯化并免疫新西兰兔获得多克隆抗体。亚细胞定位显示Bm NAT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m NAT在家蚕不同发育时期和5龄幼虫各组织器官的表达谱,结果表明Bm NAT在蛾、卵期以及5龄幼虫的头部表达量较高,与Bm NAT的qRT-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初步推断Bm NAT可能在家蚕的这些组织或发育时期发挥一定的生物学功能。流式细胞实验显示Bm NAT对细胞周期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n-乙酰基转移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时空表达谱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调节α-微管蛋白乙酰转移酶1抑制矽肺纤维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巧丹 牛思宇 +6 位作者 李耕旭 陈建星 汤庆南 徐洪 杨方 耿玉聪 李世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597-3601,共5页
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能否通过对α-微管蛋白乙酰转移酶1(α-TAT1)调节而发挥抗矽肺纤维化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矽肺模型组、Ac-SDKP处理组,每组6只。原代培养大鼠的肺成纤维... 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能否通过对α-微管蛋白乙酰转移酶1(α-TAT1)调节而发挥抗矽肺纤维化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矽肺模型组、Ac-SDKP处理组,每组6只。原代培养大鼠的肺成纤维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诱导组、Ac-SDKP预处理组(TGF-β1+Ac-SDKP)、α-TAT1沉默组(α-TAT1-siRNA+TGF-β1+Ac-SDKP)、α-TAT1过表达组(α-TAT1-cpDNA+TGF-β1+Ac-SDKP)。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肺组织中α-TAT1的表达与分布,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及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中I型胶原(Col 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乙酰化微管蛋白-α(Ac-Tubα)、α-TAT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矽肺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中出现矽结节,α-TAT1在矽结节中表达缺失,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矽肺模型组和TGF-β1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中Col I和α-SMA蛋白表达上调,Ac-Tubα和α-TAT1蛋白表达下调。Ac-SDKP治疗可抑制该变化。Ac-SDKP对Col I、α-SMA表达抑制效应可被α-TAT1-siRNA阻断,而α-TAT1过表达可加强Ac-SDKP对Col I、α-SMA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Ac-SDKP通过调节α-TAT1的表达抑制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发挥抑制矽肺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肺 肺纤维化 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 微管蛋白 α-微管蛋白乙酰转移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病
9
作者 张韶君 张蕴惠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5年第2期93-95,共3页
N-乙酰基转移酶是体内生物转化的重要酶系,在芳香胺类和肼类外源性化学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其活性和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相关,本文着重讨论了N-乙酰基转移酶与牙周病易感性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牙周病 n-乙酰基转移基因 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 体内 外源性 疾病 芳香胺 胺类 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酶体系催化从1-磷酸葡萄糖和N-乙酰基葡萄糖胺合成N-乙酰基乳糖胺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仙海 张惟杰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5期635-637,共3页
本文以1-磷酸葡萄糖和N-乙酰基葡萄糖胺为原料,经过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半乳糖4-异构酶、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等多步催化,一系列反应同时进行,最后获得产物N-乙酰基乳糖胺.
关键词 糖基转移 寡糖 促合成 n-乙酰基乳糖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pp-GalNac-T10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11
作者 姜浩元 潘星华 高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26-929,共4页
目的研究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0(pp-GalNac-T1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20例ESCC患者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p-GalNac-T10在ES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 目的研究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0(pp-GalNac-T1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20例ESCC患者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p-GalNac-T10在ES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ESCC组织中pp-GalNac-T10表达与癌旁组织类似,但pp-GalNac-T10表达的阳性率与ESCC淋巴结受累、TNM分期情况相关,pp-GalNac-T10在发生转移患者的癌组织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患者的癌组织。结论 pp-GalNac-T10的表达与ESC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10(pp-GalNac-T10)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a10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口腔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洋 郑军 +5 位作者 徐江 顾永清 黄瑾 王丹妮 朱茂祥 曾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07-711,共5页
目的:构建人N-α-乙酰基转移酶10(N-α-acetyltransferase 10,Naa10)基因有效的慢病毒RNAi载体并转染人口腔鳞癌细胞SCC-15,研究其对口腔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根据人Naa10基因mRNA序列设计合成3个siRNA片段,转染人口腔鳞癌SCC-15... 目的:构建人N-α-乙酰基转移酶10(N-α-acetyltransferase 10,Naa10)基因有效的慢病毒RNAi载体并转染人口腔鳞癌细胞SCC-15,研究其对口腔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根据人Naa10基因mRNA序列设计合成3个siRNA片段,转染人口腔鳞癌SCC-15细胞株并进行验证,将最有效的干扰序列克隆至pLV-shRNA载体上,测序正确后进行包装,测定病毒颗粒滴度后,将慢病毒感染SCC-15细胞以测定Naa10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生长曲线研究干扰Naa10对SCC-15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3个靶点的siNaa10均能有效抑制Naa10基因的表达,其中2号靶点最为有效(P<0.005);重组RNAi质粒pLV-shNaa10经测序证实构建成功,pLV-shNaa10可在293T细胞中成功包装;测定病毒颗粒LV-shNaa10、LV-NC滴度分别为1.2×10~9 TU/mL和1.0×10~9 TU/mL;SCC-15细胞感染LV-shNaa10后,Naa10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5);干扰Naa10可促进人口腔鳞癌细胞SCC-15的生长。结论:成功构建了Naa10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口腔鳞癌细胞SCC-15后,有效抑制了内源性Naa10基因的表达,干扰Naa10可促进SCC-15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α-乙酰基转移10 慢病毒 RNA干扰 口腔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a10p表达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平阳霉素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军 杨洋 +3 位作者 徐江 赵娟 张凯楠 曾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0-353,共4页
目的:观察N-α乙酰基转移酶(Naa10p)表达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平阳霉素(PYM)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体系分别构建干扰及过表达Naa10p的Tca8113细胞株,并设立相应的对照细胞Tca8113-LV-NC,鉴定干扰和过表达效率,MTS法检测药物处理... 目的:观察N-α乙酰基转移酶(Naa10p)表达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平阳霉素(PYM)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体系分别构建干扰及过表达Naa10p的Tca8113细胞株,并设立相应的对照细胞Tca8113-LV-NC,鉴定干扰和过表达效率,MTS法检测药物处理后各处理组细胞对PYM的敏感性。结果:干扰Naa10p的Tca8113-LV-sh Naa10p细胞、过表达Naa10p的Tca8113-LV-Naa10p细胞与对照细胞Tca8113-LV-NC对平阳霉素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0.772±0.106)μg/ml、(2.157±0.123)μg/ml、(6.301±0.069)μg/ml(组间比较,P<0.05)。结论:下调Naa10p表达可降低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对平阳霉素的敏感性,上调Naa10p表达可增强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对平阳霉素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α乙酰基转移(Naa10p) 舌鳞癌 平阳霉素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直接进样测定咖啡因代谢物评价三种药物代谢酶活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军 彭向前 +1 位作者 张鉴 郭瑞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7期768-771,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尿中咖啡因的5种主要代谢物:5-乙酰氨基-6-甲酰氨基-3-甲基尿酸(AFMU)、1-甲基尿酸(1U)、1-甲基黄嘌呤(1X)、1,7-二甲基尿酸(17U)和1,7-二甲基黄嘌呤(17X)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评价N-乙酰基转移酶(NAT2)、细胞色素P450酶1A2... 目的:建立测定尿中咖啡因的5种主要代谢物:5-乙酰氨基-6-甲酰氨基-3-甲基尿酸(AFMU)、1-甲基尿酸(1U)、1-甲基黄嘌呤(1X)、1,7-二甲基尿酸(17U)和1,7-二甲基黄嘌呤(17X)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评价N-乙酰基转移酶(NAT2)、细胞色素P450酶1A2(CYP1A2)和黄嘌呤氧化酶(XO)三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直接进样测定尿液内咖啡因代谢产物AFMU、1U、1X、17U和17X的相对含量,计算AFMU/(AFMU+1X+1U)(、AFMU+1X+1U)/17U和1U/(1X+1U),绘制概率分布直方图,分别反映NAT2、CYP1A2和XO的活性。结果:NAT2活性呈两态分布,快、慢乙酰化代谢表型的临界点为0.26,CYP1A2和XO酶活性呈近似正态分布。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快速,适合于尿中咖啡因代谢物的测定及NAT2、CYP1A2和XO等药物代谢酶活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因代谢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n-乙酰基转移 细胞色素P4501A2 黄嘌呤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泮托拉唑对人肝脏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和XO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军 彭向前 +2 位作者 张鉴 郭瑞臣 徐济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对人肝脏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和XO活性的影响,预测泮托拉唑与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法:以咖啡因作为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和XO的探针药物,以反相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测定30名受试者服用泮...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对人肝脏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和XO活性的影响,预测泮托拉唑与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法:以咖啡因作为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和XO的探针药物,以反相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测定30名受试者服用泮托拉唑前后人尿液内咖啡因5种主要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采用代谢物的比率分别评价人肝脏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和XO活性的变化。结果:受试者用药前CYP1A2、NAT2和XO平均活性为3.37±1.22、0.50±0.09、0.49±0.09;服用泮托拉唑7 d后CYP1A2、NAT2和XO平均活性为3.50±1.23、0.48±0.12、0.48±0.13;服药前后3种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泮托拉唑对人肝脏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和XO活性无明显影响,泮托拉唑可能不会影响与之合用的需经CYP1A2、NAT2和XO代谢的药物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托拉唑 咖啡因代谢物 高效液相色谱 细胞色素P4501A2 n-乙酰基转移 黄嘌呤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a10p和CEA在唾液中联合检测对口腔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芯乐 郑军 +1 位作者 徐江 曾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N端α位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α-acetyltransferase 10 protein,Naa10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联合检测在口腔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口腔鳞癌患者、30例癌前病变患者、40例正常... 目的:探讨N端α位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α-acetyltransferase 10 protein,Naa10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联合检测在口腔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口腔鳞癌患者、30例癌前病变患者、40例正常人唾液中Naa10p、CEA的含量。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口腔鳞癌组唾液中Naa10p、CE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唾液中Naa10p、CEA单项和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00%、82.50%和78.00%,70.00%、74.28%和72.00%,92.50%、72.79%和84.62%。Ⅰ、Ⅱ期口腔鳞癌患者Naa10p、CEA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5.76%、69.69%,二者联合检测诊断的阳性率为90.91%。Naa10p、CE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0.736,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P<0.05)。结论:唾液中的Naa10p作为肿瘤标志物检测口腔鳞癌更优于唾液中的CEA,唾液中Naa10p和CEA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口腔鳞癌的诊断性能和早期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n-α-乙酰基转移10蛋白(Naa10p) 癌胚抗原(CEA)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片对人药物代谢酶CYP1A2与NAT_2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卢新建 张鉴 +1 位作者 初建设 翟蕾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2期1540-1542,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人肝脏药物代谢酶CYP1A2和N-乙酰基转移酶(NAT2)活性的影响,预测银杏叶片与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咖啡因作为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的探针药物,以反相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测定30例受试者服用...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人肝脏药物代谢酶CYP1A2和N-乙酰基转移酶(NAT2)活性的影响,预测银杏叶片与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咖啡因作为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的探针药物,以反相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测定30例受试者服用银杏叶前后尿液内咖啡因5种主要代谢物的相对含量,采用代谢物的比值分别评价人肝脏药物代谢酶CYP1A2、NAT2活性的变化。结果受试者服药前CYP1A2、NAT2平均活性分别为2.976±1.428,0.447±0.172;服用银杏叶片28 d后CYP1A2、NAT2平均活性分别为3.021±1.318,0.391±0.147;服药前后CYP1A2的活性差异无显著性,NAT2的活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银杏叶片对人药物代谢酶CYP1A2活性无明显影响,但是对NAT2的活性有明显影响;银杏叶片可能不会影响其他经CYP1A2酶代谢的药物临床疗效,但是可以影响与之合用经NAT代谢的药物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片 咖啡因 细胞色素P4501A2 n-乙酰基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D/FOXA2信号通路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18
作者 肖红艳 方芳 顾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6-644,共9页
目的:基于N-α-乙酰基转移酶D(NATD)/叉头框蛋白A2(FOXA2)信号通路探讨其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对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系(人细胞系MDA-MB-231及其对肺转移衍生物LM2、MCF10CA1h及其转移性等基因系MCF10CA1a)进行了质谱组... 目的:基于N-α-乙酰基转移酶D(NATD)/叉头框蛋白A2(FOXA2)信号通路探讨其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对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系(人细胞系MDA-MB-231及其对肺转移衍生物LM2、MCF10CA1h及其转移性等基因系MCF10CA1a)进行了质谱组学分析。构建NATD过表达和敲减的MDA-MB-231和LM2细胞模型,并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在不同时点使用生物发光成像测量了肺转移负担。通过高通量反相蛋白质阵列和RNA免疫沉淀测序(RIP-Seq)分析鉴定NATD靶标。对于救援实验,MDA-MB-231细胞与FOXA2和NATD过表达质粒体共转染48 h。通过Transwell测定评估细胞侵袭和迁移。分别进行免疫荧光或Western blot测定NATD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质谱组学分析确定NATD是受调控的蛋白质之一,并且Western blot证实了NATD蛋白在LM2和MCF10CA1a转移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MDA-MB-231和MCF10CA1h亲本癌细胞。NATD过表达MDA-MB-231细胞显著加剧了小鼠肺转移负担并缩短了动物的存活期;相比之下,NATD敲减LM2细胞减少了小鼠的肺定植并延长了无转移生存期。通过高通量反相蛋白质阵列和RIP-Seq分析鉴定FOXA2作为NATD靶标。在NATD过表达的MDA-MB-231细胞中,FOXA2表达明显降低。NATD过表达介导的对MDA-MB-23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促进作用被FOXA2过表达逆转。此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NATD过表达介导MDA-MB-231细胞的EMT过程,而FOXA2过表达逆转了NATD对EMT过程的诱导作用。结论:NATD通过控制FOXA2介导的EMT来促进乳腺癌转移。因此,靶向NATD/FOXA2轴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基转移40 叉头框蛋白A2 乳腺癌 肿瘤转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改善ASMT基因敲除小鼠抑郁行为的海马蛋白质组学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章森 刘文彬 +5 位作者 夏杰 李玲侠 黄卓淳 邹勇 漆正堂 刘微娜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8,共13页
目的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N-acetyl-5-hydroxytryptamine-methyltransferase,ASMT)基因敲除及运动干预对小鼠抑郁行为及海马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将雄性ASMT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安静... 目的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N-acetyl-5-hydroxytryptamine-methyltransferase,ASMT)基因敲除及运动干预对小鼠抑郁行为及海马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将雄性ASMT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5周的游泳运动干预结束后全部进行抑郁行为学检测。行为学结束后进行麻醉处死取海马组织。采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海马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果ASMT基因敲除后小鼠具有显著的抑郁行为表型,游泳运动干预后可以显著改善。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功能集中在突触信号通路、突触化学传递的调控、突触囊泡循环、神经发生、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长时程突触增强、SNARE复合体聚集等。结论ASMT基因敲除可能会通过海马突触前膜的SNARE家族蛋白过度表达诱导谷氨酸的过度释放并产生神经毒性,进而产生抑郁行为;游泳运动可能通过调节突触转运相关蛋白SNAP25维持神经递质稳态,促进神经发生水平和突触可塑性,进而使ASMT基因敲除小鼠抑郁行为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 游泳运动 抑郁行为 海马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MT介导运动抗抑郁的炎症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卓淳 漆正堂 刘微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4,共9页
目的:探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ASMT)基因敲除和运动对小鼠抑郁行为及神经炎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7周龄雌性野生型小鼠和ASMT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12周的有氧跑台训练结束后,所有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 目的:探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ASMT)基因敲除和运动对小鼠抑郁行为及神经炎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7周龄雌性野生型小鼠和ASMT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12周的有氧跑台训练结束后,所有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训练期间收集小鼠粪便,然后将小鼠麻醉处死后取前额皮质和下丘脑。采用RT-PCR检测前额皮质促炎与抗炎因子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下丘脑TLR4、p-IKBα、p65、p-p65和IL-Iβ的蛋白水平;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检测小鼠运动干预第四周及第八周的粪便样本中菌群组成和丰度。结果:ASMT基因敲除会诱发小鼠的抑郁行为,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小鼠的抑郁行为。ASMT基因敲除后促炎因子水平和TLR4/NF-κB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增加。肠道菌群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ASMT基因敲除后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发生改变,细菌群落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持续的运动干预可以减少炎症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稳态。结论:ASMT基因敲除可导致小鼠的抑郁行为,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神经炎症及肠道菌群有关,运动可以通过调节“微生物-肠-炎症-脑”轴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进而缓解ASMT基因敲除导致的抑郁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褪黑素 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ASMT) 运动 神经炎症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