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缺血后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ATP酶失活致神经元自噬流障碍的病理机制
1
作者 雷倩 邓仪昊 何红云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4-1042,共9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血管梗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发现,过度自噬或自噬不足均可导致细胞损伤。自噬包括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底物在自噬溶酶体内的降解和清除,这些过程...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血管梗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发现,过度自噬或自噬不足均可导致细胞损伤。自噬包括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底物在自噬溶酶体内的降解和清除,这些过程呈连续状态则称为自噬流。研究发现,脑缺血可导致自噬体与溶酶体间发生融合障碍,从而引发自噬流损伤。细胞内膜融合由3种核心组分介导,即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N-ethylmaleimide sensitive factor,NSF)ATP酶、可溶性NSF黏附蛋白(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SNAP)及可溶性NSF黏附蛋白受体(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SNAREs)。当SNAREs介导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以非活性的复合体形式存留于自噬溶酶体膜,须被NSF再激活为单体后方可发挥新一轮的膜融合介导作用,而NSF是唯一可再激活SNAREs的ATP酶。新近研究表明,脑缺血可显著抑制NSF ATP酶活性,导致其对SNAREs再激活减少,这可能是自噬体与溶酶体间发生融合障碍并导致神经元自噬流损伤的病理机制。本文就NSF ATP酶失活导致SNAREs互作失调、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障碍,以及蛋白水解酶向溶酶体的转运不足引发神经元自噬流障碍的病理机制进行阐述,并针对NSF ATP酶失活改善神经元自噬流的方法进行探讨,为提高脑卒中治疗提供参考并指明深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n-基马来敏感因子ATP酶 自噬 神经元 自噬流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连接N-乙酰葡萄糖胺糖基化修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余婷 刘海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0-376,共7页
O连接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糖基化是一种由O-键连接的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胞内蛋白上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形成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脑内普遍存在,其与转录、翻译和蛋白稳态等关系密切。O-GlcNAc糖基化修饰参与多... O连接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糖基化是一种由O-键连接的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胞内蛋白上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形成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脑内普遍存在,其与转录、翻译和蛋白稳态等关系密切。O-GlcNAc糖基化修饰参与多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现就O-GlcNAc糖基化修饰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连接n-葡萄糖糖基化 神经退行性变 O连接n-葡萄糖糖基转移酶 O连接n-葡萄糖糖苷酶 糖基化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O连接N-乙酰半乳糖胺糖基化与心血管疾病
3
作者 李世杰 周露露 +1 位作者 王艺凯 郭利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6-348,共3页
蛋白质O连接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糖基化是在多肽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GalNAc-T)的催化下将糖供者尿苷二磷酸GalNAc(UDP-GalNAc)的GalNAc连接到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上,以α异构键形成Tn抗原,是O连接GalNAc糖基化蛋白质生物合成... 蛋白质O连接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糖基化是在多肽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GalNAc-T)的催化下将糖供者尿苷二磷酸GalNAc(UDP-GalNAc)的GalNAc连接到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上,以α异构键形成Tn抗原,是O连接GalNAc糖基化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第一步^([1])。从目前研究可以发现,作为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O连接GalNAc糖基化不仅参与正常细胞的代谢活动,还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在内的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有望在临床上获得广泛的应用^([2])。我们围绕近年来O连接GalNAc糖基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总结,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糖基化 O连接n-半乳糖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分子印迹介孔硅聚合物的制备及识别机理研究
4
作者 李小兰 周芸 +1 位作者 黄世杰 朱晓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6-131,共6页
采用表面印迹法在介孔材料SBA-15表面合成对N-乙酰半胱氨酸分子具有较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小棒,对该聚合物的形貌进行了光学表征,并用XRD和13 C NMR对其识别机理做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表面存在对印迹分子选择性识别... 采用表面印迹法在介孔材料SBA-15表面合成对N-乙酰半胱氨酸分子具有较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小棒,对该聚合物的形貌进行了光学表征,并用XRD和13 C NMR对其识别机理做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表面存在对印迹分子选择性识别的官能团,此项研究为N-乙酰半胱氨酸分子的分离富集提供一种新型识别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半胱氨酸 分子印迹介孔硅聚合物 SBA-15 表面印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酰胺-胺阳离子树状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絮凝脱水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彭晓春 彭晓宏 +1 位作者 赵建青 林裕卫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86-989,共4页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以乙二胺为核心的0.5~4.0代聚酰胺-胺(PAMAM 0.5~4.0)树状聚合物.通过Micheal加成反应,用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对4.0代聚酰胺-胺(PAMAM 4.0G)树状聚合物分子外围末端基进行修饰改性,制备了一种PAMAM 4...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以乙二胺为核心的0.5~4.0代聚酰胺-胺(PAMAM 0.5~4.0)树状聚合物.通过Micheal加成反应,用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对4.0代聚酰胺-胺(PAMAM 4.0G)树状聚合物分子外围末端基进行修饰改性,制备了一种PAMAM 4.0G-DMC新型阳离子树状聚合物.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FTIR和NMR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产物为改性的阳离子树状聚合物.絮凝脱水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阳离子树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絮凝脱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树状聚合物 甲基丙烯氧基基三甲基氯化铵 絮凝 聚合 阳离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减轻大鼠纹状体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 被引量:14
6
作者 宋健文 刘增甲 +1 位作者 谭晓辉 王慧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5-769,共5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甲基苯丙胺(METH)中毒大鼠模型纹状体神经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中毒模型,在METH前30min腹腔注射(ip)NAC,应用二氯荧光乙酰乙酸盐作为荧光指标检测纹状体ROS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DA浓...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甲基苯丙胺(METH)中毒大鼠模型纹状体神经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中毒模型,在METH前30min腹腔注射(ip)NAC,应用二氯荧光乙酰乙酸盐作为荧光指标检测纹状体ROS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DA浓度,TUNEL方法观察神经元损害情况,并计算神经元的凋亡率。结果NAC预处理能降低纹状体内ROS的含量,减轻DA浓度的下降程度,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结论NAC通过抑制METH诱导纹状体的氧化应激,减轻METH多巴胺能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 神经毒性 氧化应激 n-半胱氨酸 多巴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5-羟色胺(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婷婷 赵岩松 +4 位作者 王海宇 杨明 程丹丹 牟青杰 王晓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1-704,708,共5页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6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6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30只)与药物组(30只),药物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5 mg·kg-1NAS,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缺血再灌注组与药物组按RIRI后时间,分为6 h、12 h、24 h、48 h、72 h五个亚组。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各层细胞排列紧密;缺血再灌注组大鼠RIRI后6 h、12 h视网膜各层高度水肿,24 h后水肿逐渐减轻,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分布较紊乱,随着时间延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大片缺失;药物组6 h、12 h较缺血再灌注组细胞水肿明显减轻,24 h、48 h、72 h组较缺血再灌注组细胞排列规整,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减轻。缺血再灌注组视网膜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在灌注后6 h开始表达增加,阳性细胞数为(561.15±37.19)个·mm^(-2),24 h达到较高水平,阳性细胞数为(1522.61±84.36)个·mm^(-2),随后逐渐下降,药物组视网膜各时间点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Bcl-2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组RIRI后6 h Bcl-2阳性细胞开始下降,12 h后继续减少,24 h降至较低水平;药物组各时间点Bcl-2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几乎未见Bax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组RIRI后6 h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可见Bax阳性细胞,24 h达到较高水平,48 h开始下降;药物组各时间点Bax阳性细胞均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NAS可促进RIRI大鼠视网膜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降低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减轻细胞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羟色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Caspase-3 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和氯胺酮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虞希冲 陈醒言 +2 位作者 周红宇 林丹 朱桐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28-431,共4页
目的:研究巯基供体物质N 乙酰半胱氨酸(NAC)和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KT)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0 .0 1L·g- 1)、氯胺酮组(15mg·kg- 1)、N 乙酰半胱氨酸组... 目的:研究巯基供体物质N 乙酰半胱氨酸(NAC)和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KT)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0 .0 1L·g- 1)、氯胺酮组(15mg·kg- 1)、N 乙酰半胱氨酸组(75mg·kg- 1)和联合组(KT 15mg·kg- 1+NAC75mg·kg- 1)。参照蒋晓帆等建立的方法,制备局灶性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MCAO) ,再灌注后6、2 4h测定神经行为缺陷评分,处死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制备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 VO) ,在再灌注0 .5、2和6h时取全脑制成10 %匀浆,比色法测定MDA含量、SOD和GSH Px活力。结果:(1)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6、2 4h ,各组小鼠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梗死灶、神经行为缺陷明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药物联合组可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小鼠的神经行为缺陷(均为P <0 .0 1) ,减少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均为P <0 .0 1) ,药物单用对以上指标有轻度的改善作用(P >0 .0 5 )。(2 )联合用药可明显改善脑细胞损伤。(3)与假手术组比较,不完全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0 .5、2和6h后,生理盐水组小鼠MDA含量显著升高(均为P <0 .0 1) ,SOD活性(均为P <0 .0 1)和GSH Px活性均显著降低(均为P <0 .0 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n-半胱氨酸 酮: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呢基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Ⅰ)——N,N-二(酰氧基乙基)茄呢基胺的合成 被引量:13
9
作者 宋金勇 王超杰 +3 位作者 赵瑾 唐艳丽 黄晓琴 孙心齐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0-602,共3页
Solanesyl bromide(Ⅱ) was reacted with diethanolamine to give solanesyl diethanolamine(Ⅲ) which was acylated with 3,4,5 trimethoxybenzoyl chloride, acetic anhydride, benzoyl chloride and cinnamyl chloride to give N,N... Solanesyl bromide(Ⅱ) was reacted with diethanolamine to give solanesyl diethanolamine(Ⅲ) which was acylated with 3,4,5 trimethoxybenzoyl chloride, acetic anhydride, benzoyl chloride and cinnamyl chloride to give N,N di[(3,4,5 trimethoxybenzoyloxy)ethyl]solanesylamine(Ⅳ), N,N di[(acetyloxy)ethyl] solanesylamine(Ⅴ), N,N di[(benzoyloxy)ethyl]solanesylamine(Ⅵ), N,N di[(cinnyloxy)ethyl]solanesylamine(Ⅶ)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Ⅲ~Ⅶ were confirmed by IR, 1H NMR, MS and elemental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呢基类化合物 合成 N n-二(氧基基)茄呢基 茄呢醇 心血管治疗药物 辅酶Q10 抗衰老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评估N-乙酰-5-羟色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闫少珍 王晓莉 +3 位作者 赵月华 牟青杰 王海宇 赵岩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75-1479,共5页
目的采用DWI观察N-乙酰-5-羟色胺(NAS)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脑水肿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n=28)和NAS组(n=28)。对MCAO组和NAS组大鼠IR后6h、24h、72h、7天,对假... 目的采用DWI观察N-乙酰-5-羟色胺(NAS)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脑水肿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n=28)和NAS组(n=28)。对MCAO组和NAS组大鼠IR后6h、24h、72h、7天,对假手术组于72h,分别行DWI和病理学检查,比较3组不同时间点脑梗死区相对ADC值(rADC)、相对指数ADC值(reADC)、水通道蛋白4(AQP4)阳性细胞数的变化。IR后72h,测量各组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MRI检测未见异常信号。NAS组与MCAO组大鼠DWI图均可见损伤侧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异常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eADC图为高信号。IR后6、24、72h,NAS组rADC值均高于MCAO组(P均<0.05),reADC值和AQP4阳性细胞数低于MCAO组(P均<0.05);IR后7天,各组rADC值、reADC值及AQP4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R后72h,NAS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低于MCAO组(P<0.05)。结论 NAS可减轻急性IR脑损伤大鼠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QP4蛋白的表达有关;DWI对评价NAS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扩散磁共振成像 n-羟色 水通道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改善色斑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艳 仲少敏 +9 位作者 Joe Kaczvinsky 赵俊郁 乔圆 邓琳 Chieko Soh Cindy Berge Michael Marmor Donald Bissett Larry Robinson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28-631,共4页
目的:比较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在改善色素沉着方面的效果。方法:双盲、基质对照人体试验。采用REAL3.0系统采集所有图像,用相关软件分析色斑面积百分比、L*a*b值、黑素相关的色斑面积百分比、平均黑素含量(灰度)和黑素相... 目的:比较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在改善色素沉着方面的效果。方法:双盲、基质对照人体试验。采用REAL3.0系统采集所有图像,用相关软件分析色斑面积百分比、L*a*b值、黑素相关的色斑面积百分比、平均黑素含量(灰度)和黑素相关的皮肤颜色均匀度;Chromameter测量非色斑部位皮肤颜色改变;由皮肤科专家分析使用护肤品前后照片改善情况和受试者自我比较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与基质相比,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可以抑制色斑面积的增加,减轻紫外线引起的肤色加深和肤色不均匀。结论:正常人皮肤对含烟酰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的护肤品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基质相比,该护肤品有一定的减轻色素沉着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葡萄糖 色素沉着 护肤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及作用部位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淑慧 胡德耀 +1 位作者 李晓辉 王正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26-528,共3页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20mg/kg、Mel+Pt(10+10mg/kg)及溶...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20mg/kg、Mel+Pt(10+10mg/kg)及溶媒,于创伤前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0min、40min、80min、120min观察痛阈(50℃刺激举尾潜伏期)变化情况。观察创伤后3d侧脑室注射Mel(0.25、0.5、1.0mg/kg)后20min、40min、80min、120min的痛阈变化情况。结果:创伤后3d痛阈降至最低,7d恢复至正常。腹腔注射Mel(30—120mg/kg)或侧脑室注射Mel(0.25—1.0mg/kg)均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创伤大鼠的痛阈,且于给药后40min达高峰,持续至120min仍有效。Mel(10mg/kg)与Pt(10mg/kg)合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结论:Mel对创伤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Mel与哌替啶有明显协同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甲氧色 创伤 疼痛 镇痛作用 哌替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5-羟色胺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明 刘建晓 +4 位作者 徐宁 李光祖 王俊 王晓莉 赵岩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54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RIRI组...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54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RIRI组(24只)与NAS组(24只);采用高眼压法建立大鼠RIRI模型,依据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将RIRI组与NAS组大鼠又分为6 h、12 h、24 h及72 h四个亚组。NAS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NAS(5 mg·kg-1),RIRI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通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并记录各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AS对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分界清晰,形态正常,神经细胞排列整齐; RIRI组大鼠再灌注后6 h视网膜各层出现水肿,以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较显著,神经节细胞数较正常组减少;随后视网膜水肿进一步加重,神经节细胞继续减少; NAS组大鼠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视网膜水肿程度较RIRI组轻,NAS组在再灌注后72 h视网膜厚度较RIRI组厚,NAS组各时间点神经节细胞数均较RIRI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组几乎未见Fas^+细胞。再灌注后6 h,RIRI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内核层开始出现少量Fas^+细胞;再灌注后12 h,RIRI组视网膜Fas^+细胞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后24 h视网膜Fas^+细胞数达到高峰,棕色阳性染色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纤维层;再灌注后72 h视网膜Fas^+细胞较再灌注后24 h减少。NAS组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72 h视网膜Fas^+细胞数均较RIRI组各时间点减少,再灌注后24 h,Fas^+细胞数达较高水平,随后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正常组视网膜可见FasL全层低表达。RIRI组再灌注后6 h,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存在少量FasL^+细胞;再灌注后12 h FasL蛋白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后24 h FasL^+细胞数达高峰,可见深棕色的细胞膜及细胞质染色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纤维层;再灌注后72 hFasL蛋白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少。NAS组再灌注后6 h、12 h、24 h、72 h视网膜FasL^+细胞数均少于RIRI组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结论 NAS可通过抑制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视网膜细胞造成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羟色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FAS FASL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小干扰RNA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勇 刘岩 +1 位作者 杨水祥 王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67-970,共4页
目的探索腺病毒介导的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小干扰RNA(NSF-siRNA)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实验组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目的探索腺病毒介导的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小干扰RNA(NSF-siRNA)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实验组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成功后,大鼠心脏左心室壁梗死区周围局部注射NSF-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2周后,通过无创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LVEF;用BL-420生物功能实验系统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随后取心脏,连续切片行TTC染色,沿分界线剪下梗死区,测量心肌梗死区质量占全部心脏组织质量的比例,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2周时,实验组LVEF较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46.0±7.5)%vs(34.0±9.0)%和(27.5±4.5)%,P<0.05];LVEDP较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18.5±5.9)mm Hg vs(39.5±24.0)mm Hg和(26.6±24.0)mm Hg(1mm Hg=0.133kPa),P<0.05];+dp/dtmax较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9.7±1.2)mm Hg/s×103 vs(4.3±2.2)mm Hg/s×103和(5.2±2.5)mm Hg/s×103,P<0.05];与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肌梗死范围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周围注射NSF-siRNA腺病毒表达载体,能显著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心功能,但对心肌梗死范围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基顺丁烯二-敏感蛋白质类 RNA 小分子干扰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羟乙基乙酰乙酰胺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浪 邓剑如 徐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4-117,共4页
二乙醇胺与乙酰乙酸甲酯反应合成了硼酸酯键合剂原料N,N-二羟乙基乙酰乙酰胺。通过均匀设计与SPSS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确定了N,N-二羟乙基乙酰乙酰胺收率与各反应因素的回归方程;最佳反应条件为:n(乙酰乙酸甲酯)/n(二乙醇胺)=1.3,催化剂w(... 二乙醇胺与乙酰乙酸甲酯反应合成了硼酸酯键合剂原料N,N-二羟乙基乙酰乙酰胺。通过均匀设计与SPSS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确定了N,N-二羟乙基乙酰乙酰胺收率与各反应因素的回归方程;最佳反应条件为:n(乙酰乙酸甲酯)/n(二乙醇胺)=1.3,催化剂w(ZnAc2.2H2O)=0.25%(以二乙醇胺的质量计,以下同),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2.5 h,减压蒸除未反应原料得产物。在该条件下,N,N-二羟乙基乙酰乙酰胺收率达84.9%。以N,N-二羟乙基乙酰乙酰胺制备的硼酸酯键合剂BA-5-2在5 L高能丁羟四组元推进剂装药实验中的应用结果显示:推进剂常温、高温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高于发动机设计要求15%,高温黏附指数φ=1.037,其综合力学性能优于醇胺类键合剂LAB-303B、二乙醇胺硼酸酯键合剂BAG-5及海因三嗪类键合剂BA6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羟 均匀设计 硼酸酯键合剂 解反应 酸甲酯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5-甲氧色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对阿片类镇痛药依赖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淑慧 周见至 +2 位作者 唐渊 张海港 李晓辉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0期1247-1250,共4页
目的观察N-乙酰-5-甲氧色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对哌替啶依赖动物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建立创伤痛模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观察创伤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目的观察N-乙酰-5-甲氧色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对哌替啶依赖动物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建立创伤痛模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观察创伤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以及N-乙酰-5-甲氧色胺对其的影响;以连续递增给药建立哌替啶依赖小鼠模型,观察N-乙酰-5-甲氧色胺对哌替啶依赖动物戒断反应的影响。结果大鼠创伤后第3天,脑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则显著降低。N-乙酰-5-甲氧色胺(30,60,120 mg.kg-1)腹腔注射能剂量依赖性降低脑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性。连续腹腔注射哌替啶7次,用纳洛酮催促后小鼠跳跃反应百分率达90%,N-乙酰-5-甲氧色胺2 d 7次给药累加剂量达840 mg.kg-1,小鼠未出现跳跃反应;N-乙酰-5-甲氧色胺(5,15,20 mg.kg-1)与哌替啶合用,能明显地抑制哌替啶依赖小鼠戒断跳跃反应(P<0.01),使小鼠跳跃反应百分率分别减少61.4%,72.8%,84.8%,且N-乙酰-5-甲氧色胺抗哌替啶依赖作用强度均有剂量相关性。结论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大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N-乙酰-5-甲氧色胺无明显身体依赖性,且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抗哌替啶依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甲氧色 哌替啶 抗氧化应激 戒断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D-乳糖胺、抗CD28单克隆抗体对肺癌患者来源的CIK细胞增殖及杀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晓娟 乔永涛 +5 位作者 杨黎 杨双宁 黄建敏 赵璇 李红 张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观察N-乙酰-D-乳糖胺联合抗CD28单克隆抗体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增殖及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提取32例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对照组、抗CD28单克隆抗体组、N-乙酰-D-乳糖胺组及抗CD28单克隆抗体和N-乙酰-D... 目的:观察N-乙酰-D-乳糖胺联合抗CD28单克隆抗体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增殖及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提取32例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对照组、抗CD28单克隆抗体组、N-乙酰-D-乳糖胺组及抗CD28单克隆抗体和N-乙酰-D-乳糖胺联合组(联合组),依据CIK细胞培养流程培养和分组处理后于第4、8、10、12、14天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第14天测定IL-2、IL-10、γ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抗CD28单克隆抗体、N-乙酰-D-乳糖胺单独作用均能促进CIK细胞增殖及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增加效应细胞(CD3^+CD8^+细胞)的比例,增强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能力(P<0.05),但二者联合没有协同效应(P>0.05)。结论:N-乙酰-D-乳糖胺与抗CD28单克隆抗体均能增强CIK细胞增殖及杀伤功能,但二者无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乳糖 CIK细胞 抗CD28单克隆抗体 细胞增殖 杀伤功能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食品添加剂N-乙酰-D-葡糖胺的理化性质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黎明 夏文水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7-361,共5页
N-乙酰-D-葡糖胺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功能性质的重要氨基糖 .实验研究了NAG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和加工稳定性 ,为NAG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 ,NAG易溶于水 ,微溶于乙醇 ;NAG晶体在 1 2 0℃、6h下保留率大于 98% ,性... N-乙酰-D-葡糖胺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功能性质的重要氨基糖 .实验研究了NAG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和加工稳定性 ,为NAG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 ,NAG易溶于水 ,微溶于乙醇 ;NAG晶体在 1 2 0℃、6h下保留率大于 98% ,性质稳定 ;在 1 0 0℃、6h、pH 3 .0~8.5的条件下 ,NAG水溶液稳定性好 ,pH超过 8.5则保留率大大降低 ,并伴有颜色变化 ;NAG在牛奶杀菌条件下性质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n--D-葡萄 理化性质 溶解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念珠菌菌相转换基因HYR1上游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的初步定位
19
作者 陈江汉 温海 +5 位作者 汪晓军 顾菊林 潘炜华 刘晓刚 陈孙孝 廖万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94-796,共3页
目的:对白念珠菌菌相转换基因HYR1上游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进行初步定位,探讨菌相转换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DNAssist 2.0软件分析HYR1基因上游1 800 bp内可能的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片段,选择-1 800^+43bp、-1 400^+43 bp、-1 000... 目的:对白念珠菌菌相转换基因HYR1上游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进行初步定位,探讨菌相转换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DNAssist 2.0软件分析HYR1基因上游1 800 bp内可能的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片段,选择-1 800^+43bp、-1 400^+43 bp、-1 000^+43 bp、-600^+43 bp-、400^+43 bp-、200^+43 bp这些区域作为分析目标,PCR扩增这些片段,将其分别克隆至含β-半乳糖苷酶(LacZ)报告基因的载体PNG17中构建质粒重组体,分别命名pHYR1.8、pH-YR1.4、pHYR1.0p、HYR 0.6、pHYR0.4、pHYR0.2,测序确认后转化酵母菌EGY48,培养含有不同重组体的酵母转化子,将不同的酵母转化子接种于含有N-乙酰葡萄糖胺和β-半乳糖苷(X-gal)的培养基上,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变化。结果:成功构建6种重组体pHYR1.8、pHYR1.4、pHYR1.0、pHYR 0.6、pHYR0.4、pHYR0.2,经测序,插入片段与预期序列完全一致。酵母菌转化子生长良好,在N-乙酰葡萄糖胺作用下,含pHYR1.8和pHYR1.4的转化子使培养基成蓝色,含其他重组体pHYR1.0p、HYR 0.6、pHYR0.4、pHYR0.2的转化子不使培养基显色。结论:N-乙酰葡萄糖胺可能通过HYR1上游-1 400^-1 000 bp区域内的启动元件激活HYR1基因诱导白念珠菌菌相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菌相转换基因 n-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N-乙酰-5-羟色胺(NAS)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20
作者 徐宁 殷慧文 +3 位作者 张宁 刘建晓 王晓莉 赵岩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与尾静脉注射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两种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组织病理学、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 目的探讨腹腔与尾静脉注射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两种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组织病理学、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无眼疾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RIRI腹腔组(n=12)、RIRI静脉组(n=12)、NAS腹腔组(n=12)和NAS静脉组(n=12),后四组采用升高眼压法建立大鼠RIRI模型。NAS腹腔组、NAS静脉组于建模前30 min分别经腹腔、尾静脉注射NAS(10 mg·kg^-1),RIRI腹腔组、RIRI静脉组于造模前30 min分别经腹腔、尾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RIRI后24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各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RIRI后7 d,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规则;RIRI后7 d,RIRI腹腔组与RIRI静脉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稀疏、紊乱,形态不规则,视网膜内层厚度变薄;NAS腹腔组视网膜细胞形态较规则,排列较规整;NAS静脉组视网膜各层形态及细胞排列均趋于正常。NAS静脉组视网膜内层厚度(91.67±1.43)μm显著高于NAS腹腔组(87.80±1.33)μm、RIRI腹腔组(82.37±1.09)μm和RIRI静脉组(82.81±0.90)μ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NAS静脉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616.90±79.51)个·mm^-2显著高于NAS腹腔组(529.25±92.05)个·mm^-2、RIRI静脉组(434.42±87.17)个·mm^-2、RIRI腹腔组(390.72±72.12)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RIRI后24 h,NAS静脉组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145.01±22.54)个·mm^-2少于NAS腹腔组(221.34±30.84)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静脉组(380.54±41.25)个·mm^-2和RIRI腹腔组(387.79±26.72)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染色结果示,RIRI后24 h,NAS静脉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1468.03±128.40)个·mm^-2少于NAS腹腔组(1968.96±254.98)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静脉组(2122.77±165.76)个·mm^-2和RIRI腹腔组(2140.53±177.96)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腹腔及静脉注射NAS治疗均可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减轻RIRI大鼠视网膜损伤,且静脉注射给药的疗效优于腹腔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羟色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Caspase-3 细胞凋亡 视网膜内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