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quipment damage measurement method of wartime based on FCE-PCA-RF
1
作者 LI Mingyu GAO Lu +2 位作者 XU Hongwei LI Kai HUANG Yiso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707-719,共13页
As the“engine”of equipment continuous operation and repeated operation,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plays a more prominent role in the confrontation of symmetrical combat systems. As the basis and guide for the pl... As the“engine”of equipment continuous operation and repeated operation,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plays a more prominent role in the confrontation of symmetrical combat systems. As the basis and guide for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tasks, the equipment damage measure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maintenance support. Firstly,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to damage measurement from the enemy’s attributes, our attributes and the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problem of wartime equipment damage measurement. Secondly, this article determines the key factors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 and perform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n the key factors. Finall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representing more than 85%of the data features are taken as the input and the equipment damage quantity is taken as the output. The data are trained and tested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and random forest (RF). In a word, FCE-PCA-RF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equipment damage estimation in war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TIME equipment damag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random forest(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储层岩石化学损伤及力学性质劣化试验研究
2
作者 梁冰 李磊磊 +4 位作者 郝建峰 孙维吉 秦冰 刘强 郭春雨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3-1131,共9页
为了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咸水层后储层岩石的化学损伤规律,利用自制的恒温恒压超临界CO_(2)-水-岩石热流固化耦合试验系统,测试反应前后储层岩心矿物组分、微观结构、矿物元素及氧化物的变化,分析反应溶液pH值和钙、钾、镁离子浓度... 为了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咸水层后储层岩石的化学损伤规律,利用自制的恒温恒压超临界CO_(2)-水-岩石热流固化耦合试验系统,测试反应前后储层岩心矿物组分、微观结构、矿物元素及氧化物的变化,分析反应溶液pH值和钙、钾、镁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反应前后储层岩心试样质量、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物理力学参数演化规律,揭示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咸水层后储层岩石的化学损伤特征和力学性质劣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方解石和钾长石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少,钙元素、钾元素及其氧化物的质量分数也随之减少,试样表面粗糙度增大,产生了溶蚀孔;反应溶液的pH值从7.19降至5.68,方解石溶解速率最快,其次是钾长石,最后是伊利石;反应时间内,试样的质量溶蚀率、泊松比逐渐增大,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此外,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化学作用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弹性模量、泊松比与化学作用时间呈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据此建立了化学损伤作用下储层岩石的强度预测模型。以弹性模量为损伤变量,得到了岩心的单轴抗压强度和损伤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储层岩石的化学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地质封存 矿物组分 化学损伤 力学参数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虫漏沉香香气成分HS-SPME-GC-MS分析
3
作者 黎贵卿 刘炜祺 +5 位作者 江燕 李开祥 陈文 陈迎迎 汤星月 杨素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3-1137,共15页
为探究不同虫漏沉香的香气成分并揭示其香气特征,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 为探究不同虫漏沉香的香气成分并揭示其香气特征,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评价体系,系统解析了广西北流产区三种典型白木香天然虫漏沉香:普通虫漏沉香(common insect-damaged agarwood,CIDA)、奇楠虫漏沉香(Qinan insect-damaged agarwood,QIDA)、黄油格虫漏沉香(Huangyouge insect-damaged agarwood,HIDA)的挥发性特征组分及其关键呈香物质。实验共鉴定出19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性组分53种。分析表明,酮类、醛类和醇类为三类沉香的主要挥发性组分,其相对丰度呈现显著类型特征:QIDA以酮类物质为主导(60.50%),CIDA与HIDA虽组分相似但HIDA含有更高比例的醛类(14.77%)和酚类(8.30%),而CIDA则富含酯类物质(6.08%)。OAV解析揭示,相较于海南、广东及东南亚产区,广西北流虫漏沉香特征性地含有α-紫罗兰酮(OAV>1),该组分赋予CIDA清甜花香特质;HIDA则通过α-紫罗兰酮与松柏醛(OAV>1)的协同作用形成独特的花香-烟熏复合香韵;QIDA虽香气组分复杂却缺乏高活力呈香物质(OAV均<1)。本研究首次从化学组分角度阐明了广西北流虫漏沉香的特征香气形成机制,为沉香产地溯源与品质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漏沉香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 香气活力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
4
作者 吴文龙 林东晖 +9 位作者 牛龙飞 熊迁 王振国 刘建国 陈文棋 吴悦 刘勇 王琳 姚轲 陈林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共7页
在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运行过程中,泵组润滑油在真空环境下产生的分子污染可能扩散沉积在光学系统元件表面,在高通量激光辐照下诱导损伤,降低光学元件负载能力。针对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开展研究,构建了包括真空泵组优化、增加低温冷... 在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运行过程中,泵组润滑油在真空环境下产生的分子污染可能扩散沉积在光学系统元件表面,在高通量激光辐照下诱导损伤,降低光学元件负载能力。针对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开展研究,构建了包括真空泵组优化、增加低温冷阱吸附、增加冷阱在线加热再生工艺的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系统经过120 h连续运行后,平均24 h非挥发性残留物表面沉积量维持在2.86×10^(-9)g/cm^(2)洁净水平,熔石英光学试片考核组和对照组在350 nm处的透过率以及12.3 J/cm^(2)通量以下的损伤密度曲线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激光装置 真空系统 洁净度 光学元件 透过率 损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砾岩力学特征及损伤劣化机理试验研究
5
作者 陈绍杰 薛守振 +3 位作者 尹大伟 王亚博 屈晓 马宏发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共17页
为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砾岩试样力学特征及损伤劣化机理,开展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0~4次,干湿循环周期10 d)下砾岩试样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试样强度、变形破坏等特征,明确砾岩试样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建立了干湿循环前、后及过程中砾岩试... 为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砾岩试样力学特征及损伤劣化机理,开展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0~4次,干湿循环周期10 d)下砾岩试样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试样强度、变形破坏等特征,明确砾岩试样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建立了干湿循环前、后及过程中砾岩试样损伤劣化模型,从细观结构和组分变化方面揭示了砾岩试样损伤劣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1)砾岩试样力学性能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峰后阶段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由陡峭式下降转变为延展性下降,试样塑性破坏程度增大,其破坏模式由拉伸破坏向剪切弹射式破坏转变。(2)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砾岩试样形成变形局部化带时间提前且数量增多,试样声发射振铃计数突增;在峰前阶段弹性能密度下降导致试样峰值应力降低,在峰后阶段释放能密度上升导致试样破碎程度增大。(3)在干湿循环过程中,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被溶蚀,砾岩试样内部缺陷不断扩张、收缩,与XH–0d组试样相比,破裂断口处平均孔隙率分别上升了6.96%,14.41%,24.00%和48.10%;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砾岩试样损伤加剧,有效承载结构面积下降,导致其力学性能劣化。研究成果能够为保障煤层安全开采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 强度特征 变形破坏 能量演化 组分变化 劣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技术对海洋环境中金属构件腐蚀损伤与腐蚀疲劳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文彬 陈秀玉 +5 位作者 蒋文君 许志龙 刘菊东 郭必成 黄国钦 黄舒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7,共21页
海洋环境中金属构件在服役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腐蚀疲劳。概述了金属腐蚀损伤和金属腐蚀疲劳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影响因素和构件表面质量),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给海洋环境中金属构件的腐蚀损伤和腐蚀疲劳性能所带来的影响,如高盐度环... 海洋环境中金属构件在服役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腐蚀疲劳。概述了金属腐蚀损伤和金属腐蚀疲劳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影响因素和构件表面质量),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给海洋环境中金属构件的腐蚀损伤和腐蚀疲劳性能所带来的影响,如高盐度环境会加剧构件腐蚀损伤和腐蚀疲劳,良好的表面粗糙度、表面晶粒细化和高表层残余压应力可以减缓构件腐蚀损伤和腐蚀疲劳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表面改性技术(包括表面涂层、机械喷丸、激光冲击强化、超声表层改性等)有效提升金属构件耐腐蚀性和腐蚀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从隔离腐蚀环境和改变表面性能两方面归纳了不同表面改性技术的特点,重点综述了通过改变表面性能提升构件耐腐蚀性和腐蚀疲劳性能的技术手段,提出了目前表面改性技术所面临的难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构件 腐蚀损伤 腐蚀疲劳 表面改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构件震害影响的城市桥梁震后通行功能损失评估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天翊 张东昱 张晓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5,共11页
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网络重要节点,其车辆通行能力在震后救灾和重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城市桥梁震后损失研究多集中于结构损伤维修成本方面,对桥梁震后车辆通行功能损失研究关注不足,难以为震后紧急救援和桥梁修复决策提供... 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网络重要节点,其车辆通行能力在震后救灾和重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城市桥梁震后损失研究多集中于结构损伤维修成本方面,对桥梁震后车辆通行功能损失研究关注不足,难以为震后紧急救援和桥梁修复决策提供有效指导。因此,本文提出了综合考虑桥梁构件震害破坏及其对车辆通行影响的桥梁震后通行功能损失评估方法。首先,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地震对桥梁结构整体系统的影响,采用copula函数,开展了考虑桥梁构件破坏相关性的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其次,提出了地震导致桥梁车辆通行能力损失的评估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桥梁结构损伤、承载力下降导致的开放车道减少以及桥梁伸缩缝损坏导致的车辆行驶速度降低等因素影响,因而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震后桥梁车辆通行能力;最后,通过一个4跨连续梁桥算例发现相较于现有评估方法,本文提出的城市桥梁震后通行功能损失评估方法具有准确度更高、离散程度和不确定性更小的特点。与传统的定性和主观震后桥梁功能损失评估方法相比,本项研究提出的分析方法从物理层面考虑了桥梁构件震害对桥梁车辆通行能力的具体影响,为震后决策过程提供了一个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易损性 构件破坏相关性 车辆通行能力 桥梁通行功能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际震害数据机器学习的构件损伤预测研究
8
作者 靳格 王自法 +2 位作者 党浩天 王昭栋 李兆焱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准确识别构件层面损伤是提升建筑物地震韧性的关键;但以往研究中缺乏震后详细损伤数据,构件损伤传统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以及模拟真实复杂的地震情景较为困难。因此,根据新西兰建筑破坏记录,建立构件损伤数据库,筛选出影响构件损伤的18... 准确识别构件层面损伤是提升建筑物地震韧性的关键;但以往研究中缺乏震后详细损伤数据,构件损伤传统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以及模拟真实复杂的地震情景较为困难。因此,根据新西兰建筑破坏记录,建立构件损伤数据库,筛选出影响构件损伤的18个关键特征,包括地震动参数(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peak ground velocity, PGV等)、建筑特性(建筑年代、建筑价值等)以及场地是否液化等。分别使用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LightGBM(Light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和CatBoost(Categorical Boosting)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并采用贝叶斯超参数优化算法调整超参数,构建分类模型来预测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的损伤等级;并使用SHAP算法分析易损性构件的敏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四种机器学习模型中XGBoost模型精度最高。2)结构构件中的桩基础和板式基础,以及非结构构件中的墙面饰品和墙面覆层为易损性最高的构件。3)结构破坏中最重要的五个特征参数分别为建筑价值、建筑面积、谱加速度(spectral acceleration, SA)、PGV和V_(S30),而非结构破坏中最重要的五个特征分别为:建筑价值、建筑面积、SA、PGV和PGA。研究结果为快速准确识别损伤构件和指导建筑物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构件 结构构件 损伤状态预测 机器学习 实际损失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时效损伤的炭质泥页岩分数阶蠕变模型研究
9
作者 徐心语 胡斌 +2 位作者 董承旺 张红军 李海英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为探究边坡失稳的内在致灾机理,针对软弱夹层这一重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炭质泥页岩软弱夹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炭质泥页岩的分级剪切蠕变试验,揭示其蠕变规律,确定了其不同法向应力水平下的长期强度。通过对传统Maxwell体进行改进,... 为探究边坡失稳的内在致灾机理,针对软弱夹层这一重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炭质泥页岩软弱夹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炭质泥页岩的分级剪切蠕变试验,揭示其蠕变规律,确定了其不同法向应力水平下的长期强度。通过对传统Maxwell体进行改进,将传统黏性元件替换为分数阶元件,引入考虑时效损伤的黏塑性体,建立考虑时效损伤的炭质泥页岩分数阶蠕变模型;基于1stOpt软件中的优化Levenberg-Marquardt法对炭质泥页岩试验蠕变曲线进行拟合,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西原模型相比,改进的模型对试验数据有更好的拟合度,能够完整表征炭质泥页岩的减速、等速和加速蠕变阶段,尤其与加速蠕变阶段蠕变曲线的表征高度吻合;蠕变曲线变化由参数γ、A、v控制,材料参数A、v反映了炭质泥页岩的物理力学强度。研究结果可为含炭质泥页岩软弱夹层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失稳 分数阶元件模型 时效损伤 蠕变损伤模型 1stOpt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和镁吸收量及因冻害减产程度的影响
10
作者 李炳霖 叶晓磊 +6 位作者 肖红 肖国滨 吕伟生 刘君权 任涛 陆志峰 鲁剑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50-1860,共11页
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一半以上土壤缺镁,影响油菜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并可能加剧冻害对油菜的危害。为探究科学施镁肥对提高油菜产量和抗寒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22/2023和2023/2024年在江西进贤及湖北武穴开展的不同镁肥用量(0、15和45... 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一半以上土壤缺镁,影响油菜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并可能加剧冻害对油菜的危害。为探究科学施镁肥对提高油菜产量和抗寒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22/2023和2023/2024年在江西进贤及湖北武穴开展的不同镁肥用量(0、15和45kghm^(-2)MgO)的田间试验,以2022/2023年作参考,对比了2023/2024年遭受低温冻害天气后的油菜籽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不同部位生物量、镁含量和地上部镁累积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不施镁肥处理相比,随着镁肥用量的增加,油菜籽产量呈上升趋势(增幅为6.2%~34.9%),同时施用镁肥降低了因低温冻害导致的产量损失(降幅为1.3%~8.9%)。与2022/2023季相比,2023/2024季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和镁累积量平均降低了38.0%~47.4%和41.2%~50.6%,施镁肥有效缓解了低温冻害对植株生物量的不利影响(降幅为4.0%~9.4%),同时增加了油菜地上部的镁累积量(增幅为16.9%~46.0%)。施用镁肥主要通过减少低温冻害对直播油菜收获密度和每角粒数的不利影响来提高籽粒产量,而对于移栽油菜而言,则通过有效保证植株的单株角果数来提升油菜产量,从而减轻低温冻害造成的影响。综上,油菜遭受冻害后其产量和镁累积量显著下降,施用镁肥可有效缓解低温冻害的不利影响,且当镁肥用量为45 kg hm^(-2)MgO时,油菜增产及对低温冻害的抵抗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肥用量 冻害 油菜产量 产量构成 镁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具有抗氧化活性茶源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与绿茶共发酵研究
11
作者 陈洲琴 杨煌建 +5 位作者 程贤 郑木创 吕婉琪 罗立津 张祝兰 连云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7,共7页
该研究采用涂布分离法从新鲜黄金桂茶叶中分离筛选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力的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考察其对绿茶发酵产物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 该研究采用涂布分离法从新鲜黄金桂茶叶中分离筛选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力的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考察其对绿茶发酵产物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力的内生真菌,编号为T12。经鉴定,菌株T12为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绿茶经菌株T12发酵后,pH降低至4.37,多酚、总黄酮和总儿茶素含量分别提高34.01%、25.13%和63.60%,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35.52%,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升高,抗氧化能力增强;显著促进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增殖活性,提高了紫外B(UVB)辐射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了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生成。综上,菌株T12对绿茶的功能成分和生物活性有明显影响,为绿茶接种发酵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逊德巴利酵母 绿茶 分离 鉴定 活性成分 抗氧化能力 HACAT细胞 细胞损伤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融合特征矩阵和CNN模型的管道埋藏微裂纹超声导波定位
12
作者 颜劲夫 艾星 +3 位作者 何其骏 李佳惠 胡碗铷 李义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7,共10页
针对石化行业管道中埋藏微裂纹的检测和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特征矩阵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的新方法.首先,使用ABAQUS软件建立包含埋藏微裂纹的三维管道仿真模型,并部署传感器阵列采集超声导波... 针对石化行业管道中埋藏微裂纹的检测和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特征矩阵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的新方法.首先,使用ABAQUS软件建立包含埋藏微裂纹的三维管道仿真模型,并部署传感器阵列采集超声导波信号.然后,提取并融合两类特征因子来构建融合特征矩阵:反映微裂纹非线性特征的零频分量和表征微裂纹位置信息的损伤指数.最后,将该矩阵输入到构建的CNN模型中进行训练和测试,实现了对管道中埋藏微裂纹的精确定位.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高次谐波分量相比,零频分量对微裂纹的非线性效应更敏感;损伤指数可以放大原始信号中包含的损伤信息,对埋藏微裂纹的定位具有重要价值;CNN模型可以有效地从融合特征矩阵中提取微裂纹的位置信息,确定其空间坐标,为无损检测领域管道微裂纹的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频分量 损伤指数 融合特征矩阵 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单晶的钢构件裂纹损伤监测
13
作者 孔虎 马杰 +1 位作者 孔宪振 王旭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1,共5页
钢构件损伤监测可及时获取结构健康状况,保证结构建造和后续使用阶段的安全。基于弛豫铁电单晶(PMN-PT)设计了一种新型压电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宽频响应、实时性好的特点。然后搭建了基于PMN-PT传感器的裂纹实时监测系统,开... 钢构件损伤监测可及时获取结构健康状况,保证结构建造和后续使用阶段的安全。基于弛豫铁电单晶(PMN-PT)设计了一种新型压电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宽频响应、实时性好的特点。然后搭建了基于PMN-PT传感器的裂纹实时监测系统,开展钢构件拉伸断裂损伤监测试验,对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及自振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N-PT传感器对细小损伤十分敏感,通过分析信号曲线的变化特征,可定性识别构件损伤状态;不同位置处PMN-PT传感器输出信号波形一致,证明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结构的刚度和自振频率随着裂缝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对构件自振频率信号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确定损伤位置与发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单晶 裂纹监测 损伤识别 钢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莉佳 刘振晖 +2 位作者 尹晓静 严文强 郝兆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14-224,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也对轨道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实际服役工况环境对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的强度、刚度尤其是疲劳寿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开展接近轨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也对轨道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实际服役工况环境对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的强度、刚度尤其是疲劳寿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开展接近轨道车辆零部件真实服役环境(如复合载荷、高/低温)下的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对传统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尤其对基于临界平面法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就有限元模拟技术在传统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其在新兴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具体应用。最后,讨论了目前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这对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 多轴疲劳寿命预测 有限元模拟 临界平面法 损伤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关键切割部件研究现状及趋势
15
作者 刘继峰 宋月鹏 高昂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对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研究现状与趋势,分别总结国内外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与国外相比,我国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国产机... 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对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研究现状与趋势,分别总结国内外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与国外相比,我国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国产机械的关键切割部件可靠性低、作业效果差、使用寿命短,成为我国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卡脖子”技术难题。分别从关键切割部件材料研究与应用、结构及工作参数优化设计及切割过程仿真模拟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当前我国研究学者在关键切割部件材料研究与应用、结构及工作参数优化设计及切割过程仿真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当前关键切割部件研究的突破与局限,提出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关键切割部件对饲草料高效率切割、低功耗切割、低损伤切割的三方面研究趋势,对提高国产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产品质量,突破关键零部件“卡脖子”技术瓶颈,促进我国畜牧业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 关键切割部件 高效率切割 低功耗切割 低损伤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树复小波包变换的机械零件激光超声损伤信号增强方法
16
作者 王燕萍 易茜 汤华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88,共7页
机械零件的损伤检测对于保障机械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针对因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机械零件激光超声损伤信号特征模糊的问题,提出基于双树复小波包变换的机械零件激光超声损伤信号增强方法。采集机械零件激光超声信号,采用自适应策... 机械零件的损伤检测对于保障机械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针对因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机械零件激光超声损伤信号特征模糊的问题,提出基于双树复小波包变换的机械零件激光超声损伤信号增强方法。采集机械零件激光超声信号,采用自适应策略择取恰当的频带和频谱推算激光超声信号能量,通过双树复小波包变换提取激光超声损伤信号特征。根据提取到的信号特征运用可变模态分解得到信号低频段模态函数,利用剩余分量重构方法实现机械零件激光超声损伤信号增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处理后的信号波形不仅很好地抑制了噪声干扰,且最大程度保留了信号中的有用信息,对数谱距离在1.2~1.7之间变化,信源失真率在2.1%~3.1%之间变化,增强后信号峰值信噪比最大值为41.35 dB,波形保真度均值为0.86,信号增强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树复小波包变换 机械零件 激光超声 损伤信号增强 可变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损伤机理作用下汽轮机部件缺陷安全性评定方法
17
作者 史进渊 谢岳生 +3 位作者 徐佳敏 邓志成 杨宇 范雪飞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63-1378,共16页
提出了在多种损伤机理作用下汽轮机部件基于裂纹扩展寿命的制造缺陷安全性评定方法,介绍了汽轮机部件缺陷安全性评定的多种损伤机理。提出了低周疲劳、高周疲劳、蠕变与应力腐蚀等单种损伤机理作用下裂纹扩展寿命及多种损伤机理作用下... 提出了在多种损伤机理作用下汽轮机部件基于裂纹扩展寿命的制造缺陷安全性评定方法,介绍了汽轮机部件缺陷安全性评定的多种损伤机理。提出了低周疲劳、高周疲劳、蠕变与应力腐蚀等单种损伤机理作用下裂纹扩展寿命及多种损伤机理作用下不同阶段低周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寿命损伤评价理论模型,构建了汽轮机部件基于裂纹扩展日历寿命、允许初始裂纹尺寸、允许初始缺陷面积的缺陷安全性评定方法。给出了1000 MW等级核电汽轮机高压转子、低压内缸与低压转子在多种损伤机理作用下缺陷安全性评定的工程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按照传统方法判定报废的缺陷当量直径为2 mm的核电汽轮机转子与汽缸可以安全服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多种损伤机理 部件 缺陷 安全性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环境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18
作者 王海良 李振华 +2 位作者 孟庆领 田春艳 张鹤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5,共8页
为提高变温环境下桥梁动力响应损伤识别精度,提出引入主成分分析的小波包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将原始信号F(t)进行小波包变换,再将小波包变换得到的小波包系数进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得到小波包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 为提高变温环境下桥梁动力响应损伤识别精度,提出引入主成分分析的小波包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将原始信号F(t)进行小波包变换,再将小波包变换得到的小波包系数进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得到小波包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各个节点能量,最后引入主成分分析,消除变温环境的影响,构建损伤指标进行损伤识别。以樟树市药都大桥为背景,按缩尺比1∶130制作该桥缩尺模型,进行变温环境下主梁动态损伤识别试验,分析未引入和引入主成分分析时的小波包变换、小波包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2种方法在不同温度下对主梁损伤的识别情况。结果表明:未引入主成分分析时,采用小波包变换、小波包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2种方法,温度变化对损伤指标影响较大。引入主成分分析后,2种方法均能明显剔除温度变化对损伤指标的影响,可准确识别损伤位置并反映损伤程度;不同工况下,采用小波包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方法时,93%以上的损伤指标的极差率和96%以上的损伤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小波包变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变温环境 损伤识别 小波包变换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 主成分分析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村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永强 田健叶 +4 位作者 周宝峰 聂桂波 王宏伟 谢贤鑫 戴君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积石山地震对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房屋建筑造成了严重破坏。调查了地震烈度7度和8度地区的11个调查点的村镇建筑震害。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区主要为乡镇和农村地区,房屋结构类型主要为土木、砖木和未设防砖混结构;在烈度8度地区,土木结... 积石山地震对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房屋建筑造成了严重破坏。调查了地震烈度7度和8度地区的11个调查点的村镇建筑震害。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区主要为乡镇和农村地区,房屋结构类型主要为土木、砖木和未设防砖混结构;在烈度8度地区,土木结构房屋主要表现为严重破坏或倒塌破坏,砖木结构和未设防砖混结构房屋主要表现为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设防砖混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主要表现为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在烈度7度地区,土木结构房屋以中等破坏为主,砖木结构和未设防砖混结构房屋以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为主,设防砖混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以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为主。此次地震震害较同级别地震偏重,与震区复杂地形、地震动峰值放大效应、建筑砌筑质量差和结构受力不合理等因素相关。建议进一步开展复杂地形场地放大效应及频谱影响研究,重视建筑非结构构件抗震宣传与实用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村镇建筑震害 构造措施 场地放大效应 非结构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mb波损伤特征融合模型的金属结构件疲劳裂纹扩展预测
20
作者 王晓龙 金韩微 +3 位作者 张博文 杨秀彬 何玉灵 慈铁军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69,共6页
针对动态载荷环境下机械装备金属结构件疲劳裂纹扩展延伸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amb波损伤特征融合的疲劳裂纹扩展预测模型。首先从Lamb波信号传播特性出发,分析对比对称模式下Lamb波损伤信号和基准信号传播过程中的特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提... 针对动态载荷环境下机械装备金属结构件疲劳裂纹扩展延伸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amb波损伤特征融合的疲劳裂纹扩展预测模型。首先从Lamb波信号传播特性出发,分析对比对称模式下Lamb波损伤信号和基准信号传播过程中的特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取能够敏感表达结构损伤的相关系数和相位差异特征,通过变量标准化变换后进一步构建出疲劳裂纹扩展预测模型,最后利用金属结构件全寿命周期疲劳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动态载荷环境下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与其他预测模型相比优势明显,可为机械装备关键结构件合理检修计划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b波信号 损伤特征融合 金属结构件 疲劳裂纹 扩展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