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组学研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晓静 张越 +1 位作者 许衍辉 陈志敏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3-409,共7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DM)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多变,涉及多方面因素。DR在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个组学层面上均展现出独特的表征,为探索并开发DR新型治疗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DM)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多变,涉及多方面因素。DR在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个组学层面上均展现出独特的表征,为探索并开发DR新型治疗策略开辟了崭新路径。然而,单一组学方法固有的局限性,仅能从单一维度剖析疾病背后的生物学与分子机制,难以全面捕捉DR的复杂本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进步,多组学联合分析融合了不同组学技术的优势,能够从多维度、多层次深入探究DR的发病机制。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多组学技术在揭示DR发病机制及其复杂分子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多组学技术为DR研究带来的新机遇、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多组学技术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技术辅助胶质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孙翌朔 张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3,共8页
胶质瘤的高异质性和耐药性使其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多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对胶质瘤分子机制、耐药特征及潜在新药靶点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多组学数据用于药物筛选、作用机制解析和临床试验指导,从而加速新型和精准治... 胶质瘤的高异质性和耐药性使其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多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对胶质瘤分子机制、耐药特征及潜在新药靶点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多组学数据用于药物筛选、作用机制解析和临床试验指导,从而加速新型和精准治疗策略在胶质瘤治疗中的转化应用。本文重点介绍近年多组学技术在胶质瘤药物研发中的最新进展,通过揭示胶质瘤的遗传变异、基因表达、蛋白质功能及代谢重编程等特征,辅助胶质瘤分子机制、耐药性和微环境复杂性研究,并为新药靶点的挖掘、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药物筛选提供重要支持,推动胶质瘤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多组学技术(非mesh词) 药物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测序技术在公猪精液品质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毅 马剑峰 +2 位作者 沈林園 朱砺 甘麦邻 《中国畜禽种业》 2025年第5期11-22,共12页
该文介绍了组学测序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简述了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代谢组等组学测序技术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组学测序技术在公猪精液品质研究的应用情况,在精液质量和精子保存能力的研究中,组学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精液中的生物分... 该文介绍了组学测序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简述了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代谢组等组学测序技术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组学测序技术在公猪精液品质研究的应用情况,在精液质量和精子保存能力的研究中,组学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精液中的生物分子、细胞和遗传信息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并且指出了多组学技术相较于单一组学测序技术的优势,旨在为改善公猪精液品质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猪精液质量 组学测序技术 多组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多组学技术在胃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爱佳 隋昌盛 +2 位作者 乔吉灵 张泽平(综述) 杨婧(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2-378,共7页
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疗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多组学技术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算法的结合为胃癌的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多组学技术涵盖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 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疗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多组学技术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算法的结合为胃癌的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多组学技术涵盖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影像组学等多个层面,能够全面揭示胃癌的生物学特征;而AI算法,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能力,能够从海量复杂的多组学数据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助力胃癌的早期筛查、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本文就基于AI算法的多组学技术在胃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其在不同诊疗环节的应用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组学技术 人工智能 早期筛查 个性化治疗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技术在植物代谢通路解析中的联合应用
5
作者 唐游 赵俊伟 +1 位作者 孙兰茜 李翔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7,共12页
多组学技术是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学,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或代谢组学,分析不同生物分子层次的批量数据,建立不同层次生物分子间的关联,以对生物样本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方法,是研究复杂生物体系的良好工具。植物的代谢通路极为复杂... 多组学技术是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学,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或代谢组学,分析不同生物分子层次的批量数据,建立不同层次生物分子间的关联,以对生物样本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方法,是研究复杂生物体系的良好工具。植物的代谢通路极为复杂,包含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主要代谢通路以及产生各种各样小分子的次级代谢通路。相关代谢产物不仅支持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些代谢物质也是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的重要来源。另外,从植物代谢产物中发掘出的众多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分子或先导化合物,为人类生命健康贡献了巨大价值。近年来,组学联用技术因其通量高、检测全面的优势,在植物代谢通路解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本文从抗环境胁迫、农艺性状研究及天然产物合成三个方面,对组学联用技术解析植物代谢通路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类阐述,最后探讨了组学联用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代谢通路解析 组学分析技术 组学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近10年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趋势
6
作者 江宇慧 朱明玉 +4 位作者 张景景 刘义飞 刘合刚 余坤 森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9,共12页
目的以图谱的形式直观对比近10年植物组织培养领域国内外的发文情况,并深入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原因;同时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大框架下重点聚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指出其发展短板,为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CNKI与WO... 目的以图谱的形式直观对比近10年植物组织培养领域国内外的发文情况,并深入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原因;同时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大框架下重点聚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指出其发展短板,为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CNKI与WOS数据库近10年收录的植物组织培养领域文献,利用Bibliometrix、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期刊、发文作者、发文机构与国家、高被引论文、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同时以药用植物为检索词对结果进行二次检索并深入分析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结果共筛选出902篇中文文献与7658篇英文文献;发文最多的期刊关于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占比较高;中文发文最多的作者韦坤华专注药用植物研究,而英文发文最多的作者对药用植物也有涉猎;发文最多的机构在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中均主要研究组培体系的建立;我国产出在发文国家中居于首位;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热点集中在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的研究中,而药用植物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基础应用中。结论植物组织培养领域国内的发展相对于国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应加强各单位间的合作交流;国内外虽然都关注到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但其研究多数仍停留在基础应用中,可以通过与多组学技术结合研究促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 文献计量学 研究热点 多组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群微生物的多组学技术在儿童龋病研究中的应用
7
作者 侯明 李昕伟 +1 位作者 孙书恺 吴礼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88,共6页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不仅妨碍患儿咀嚼、发音等功能,还会影响口颌面部发育和全身健康。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口腔菌斑微生态失衡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的“生态菌斑学说”已成为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然而,由于儿童菌斑微生...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不仅妨碍患儿咀嚼、发音等功能,还会影响口颌面部发育和全身健康。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口腔菌斑微生态失衡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的“生态菌斑学说”已成为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然而,由于儿童菌斑微生物的组成及功能会随乳牙萌出与替换、饮食习惯改变和社交活动的增加具有高度可变性,使得传统的分离培养方式难以适用于其复杂微生态系统的研究。近期,多组学技术的进步为研究复杂微生态带来了契机。高通量测序技术如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学不仅能探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还能解析基因组功能及其与龋病的关系;质谱平台技术如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通过分析差异代谢产物和通路可揭示龋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文章从多组学技术的应用出发,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状态与儿童龋病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探究口腔微生物作为龋病诊断和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以期将来为儿童龋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方案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龋病 多组学技术 口腔菌斑微生态 龋病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的单细胞多组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霍志远 周金萍 +2 位作者 马秀敏 周严 黄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27,共12页
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细胞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质谱已被广泛用于检测细胞群代谢和蛋白组,单细胞质谱多组学技术结合微观生物学和尖端质谱分析,为在单细胞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进... 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细胞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质谱已被广泛用于检测细胞群代谢和蛋白组,单细胞质谱多组学技术结合微观生物学和尖端质谱分析,为在单细胞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进一步阐明了细胞微观复杂性.特别是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单细胞质谱多组学有助于细胞图谱绘制、生命现象分子机制探究及精准医学的发展等.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基于质谱的单细胞代谢、蛋白组及其整合组学技术研发中面临的挑战与突破,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 质谱技术 代谢组学 蛋白质组学 多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多组学在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研究应用
9
作者 潘志辉 郭荣荣 +1 位作者 张又月 谭韬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00-2015,共16页
啮齿类是研究胚胎发育的重要模型,然而啮齿类与灵长类在发育过程中存在巨大的种属差异,啮齿类中的研究并不能简单推广到灵长类中,因此灵长类生殖发育研究亟待开展。早期胚胎细胞数量稀少且复杂多样,通常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揭示其发育... 啮齿类是研究胚胎发育的重要模型,然而啮齿类与灵长类在发育过程中存在巨大的种属差异,啮齿类中的研究并不能简单推广到灵长类中,因此灵长类生殖发育研究亟待开展。早期胚胎细胞数量稀少且复杂多样,通常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揭示其发育过程及调控机制。然而仅依靠单细胞单组学分析并不能有效全面地解析细胞间编码的复杂网络信息。单细胞多组学有效地联合转录组、表观遗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进行分析,使研究者能够在同一细胞水平上系统地解码不同细胞类型的异质性及发育轨迹,从多维度去理解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事件。本文总结了单细胞RNA治疗发展到多组学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概述了多组学技术在深入解读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及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多组学技术 灵长类 早期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晨光 许文涛 +1 位作者 朱鹏宇 付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88-295,共8页
转基因技术备受世人关注,且转基因作物关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地位极其重要,各种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组学分析技术成为安全评价工作的新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转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的必要性,组学分析... 转基因技术备受世人关注,且转基因作物关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地位极其重要,各种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组学分析技术成为安全评价工作的新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转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的必要性,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世界主要转基因作物组学评价发展情况及未来转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对转基因安全评价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组学分析 组学策略 多组学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网格NoC中资源-网络接口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宁 高明伦 +3 位作者 杜高明 张多利 耿罗锋 汤益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55-1158,共4页
通常把使用片上网络通讯的多核SoC称为NoC,各类资源(处理器、存储器等)与片上网络之间的接口称为资源-网络接口。文章基于二维网格的通讯方式,设计了其间的资源-网络接口,讨论了基于FPGA的实现技术。使用具体应用实例——轨迹显示方案,... 通常把使用片上网络通讯的多核SoC称为NoC,各类资源(处理器、存储器等)与片上网络之间的接口称为资源-网络接口。文章基于二维网格的通讯方式,设计了其间的资源-网络接口,讨论了基于FPGA的实现技术。使用具体应用实例——轨迹显示方案,对设计进行验证。实验表明,在60 MHz的频率下,使用该接口的NoC系统原型能够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网格NoC 资源-网络接口 多核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DS算法与嵌套网格技术的多段翼型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江涛 高正红 赵轲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5-409,共5页
基于MADS算法、嵌套网格技术以及刚性动网格技术,以求解RANS方程为气动特性分析方法,对某大型客机带增升装置的多段翼型着陆构型下的缝道、重叠量和偏转角等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结果显示,该方法有较高的优化效率及计算精度。
关键词 MADS算法 多段翼型优化设计 正基 嵌套网格 网格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介质问题分析的前处理程序PreGenGrid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瑞利 林忠 闫伟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5-546,共12页
概述了多介质问题数值模拟前处理程序PreGenGrid的主要功能,着重介绍了该前处理程序网格自动生成功能和多介质问题多块网格生成后的无缝拼接技术,给出了多介质问题网格实例,验证了前处理程序PreGenGrid的特点.PreGenGrid是科学计算和复... 概述了多介质问题数值模拟前处理程序PreGenGrid的主要功能,着重介绍了该前处理程序网格自动生成功能和多介质问题多块网格生成后的无缝拼接技术,给出了多介质问题网格实例,验证了前处理程序PreGenGrid的特点.PreGenGrid是科学计算和复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数值模拟的理想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介质问题 网格生成 多块无缝拼接技术 前处理程序 PreGenGr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人脸切割的三维人脸识别算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星 达飞鹏 杨乔生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0-264,共5页
为克服表情变化对人脸识别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人脸切割的三维人脸识别算法.首先,采用一种自动预处理技术来去除离群点、填补孔洞和归一化姿态,以提高三维人脸数据的质量;其次,通过简化meshSIFT特征的规范化方向并加入形状直径... 为克服表情变化对人脸识别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人脸切割的三维人脸识别算法.首先,采用一种自动预处理技术来去除离群点、填补孔洞和归一化姿态,以提高三维人脸数据的质量;其次,通过简化meshSIFT特征的规范化方向并加入形状直径函数描述符,讨论了方向分配和特征描述符的设计问题,改进了meshSIFT特征;最后,通过运用字典构造、压缩与自适应区域切割稀疏分类,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任务稀疏表示分类最小残差和的自适应人脸切割算法.FRGC v2.0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对三维人脸识别具有较高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人脸识别 自动预处理技术 改进的meshSIFT特征 自适应人脸切割 多任务稀疏表示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段联合开采围岩扰动效应及采矿进路支护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孟庆彬 王锐 +4 位作者 韩立军 李兴权 陈轲 黄小忠 刘发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0-943,共14页
受多次开采扰动影响,多中段联合开采过程中采场围岩稳定性差,地压显现剧烈,采矿进路支护难。以白象山铁矿-470,-430和-390 m中段联合开采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大型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及采场围岩数字照相变形量测技术,揭示多中段联合开采采... 受多次开采扰动影响,多中段联合开采过程中采场围岩稳定性差,地压显现剧烈,采矿进路支护难。以白象山铁矿-470,-430和-390 m中段联合开采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大型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及采场围岩数字照相变形量测技术,揭示多中段联合开采采场围岩应力变化特征及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中段逐分层向上回采对上覆岩层产生了累积叠加扰动效应,导致采场围岩反复承受荷载(多次扰动)而失稳破坏;各分层矿体下沉量随开采步的推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采空充填区中部位置附近覆岩的下沉量最大,采场围岩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增长特征。各中段保留矿体(顶柱)对维持采场围岩稳定、减弱相邻中段间的采矿扰动和降低上覆岩层的变形破坏有积极的作用,受多中段联合开采扰动影响较大、完整性破坏严重的中段保留矿体中的应力可突然释放,出现了局部或整体失稳,威胁采场围岩整体稳定性。确定多中段联合开采扰动条件下采矿进路切圆拱断面形式,其拱高为2.0 m,提出锚网索喷联合支护技术,有效控制采矿进路围岩变形与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段联合开采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 围岩应力 变形规律 锚网索喷联合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刻追踪多介质界面运动的动网格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兵 司海青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2-368,共7页
在对可压缩多介质流动的数值模拟中,定义介质界面为一种内部边界,由网格的边组成,界面边两侧对应两种不同介质中的网格。通过求解Riemann问题追踪介质界面上网格节点的运动,同时采用局部重构的动网格技术处理介质界面的大变形问题,并将... 在对可压缩多介质流动的数值模拟中,定义介质界面为一种内部边界,由网格的边组成,界面边两侧对应两种不同介质中的网格。通过求解Riemann问题追踪介质界面上网格节点的运动,同时采用局部重构的动网格技术处理介质界面的大变形问题,并将介质界面定义为网格变形边界,以防止该边界上网格体积为负。运用HLLC格式求解ALE方程组得到整个多介质流场的数值解。最后从几个多介质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的动网格方法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时刻追踪介质界面的运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压缩多介质流 运动网格 网格局部重构 ALE方程组 HLLC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节能减排调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裴旭 黄民翔 徐国丰 《机电工程》 CAS 2012年第3期353-358,共6页
在节能减排背景下,综合考虑最小化机组煤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提出了求解多目标节能减排负荷调度的模型及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该改进算法引入半可行域的概念处理约束条件,避免了惩罚因子复杂的选取过程;采用精英归档技术构建了外部精... 在节能减排背景下,综合考虑最小化机组煤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提出了求解多目标节能减排负荷调度的模型及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该改进算法引入半可行域的概念处理约束条件,避免了惩罚因子复杂的选取过程;采用精英归档技术构建了外部精英集和个体非支配解集,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解的质量;采用了自适应网格法维护外部精英集,获得了分布均匀的Pareto前沿;并提出了基于半可行域概念的个体极值和全局极值选取规则。利用该方法对某电厂6台机组系统进行了节能减排最优负荷调度,获得了分布良好的Pareto最优解,有效降低了系统煤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负荷调度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半可行域 精英归档技术 自适应网格法 高斯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及装备发展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温维亮 郭新宇 +2 位作者 张颖 顾生浩 赵春江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7-238,共12页
集成自动化平台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取多尺度、多生境、多源异构的作物表型组大数据,将极大地促进作物功能基因组学、数字育种、智慧栽培的研究进程。本文分析了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及装备的应用需求、产业发展形势,从物理、传输... 集成自动化平台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取多尺度、多生境、多源异构的作物表型组大数据,将极大地促进作物功能基因组学、数字育种、智慧栽培的研究进程。本文分析了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及装备的应用需求、产业发展形势,从物理、传输、数据、知识、应用5个层面详细梳理了相应研发现状;从作物表型组大数据高通量获取、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智能解析技术两方面着手,剖析了我国相关技术、装备、产业应用方面的问题和态势。研究建议,从底层芯片层面突破作物表型传感器关键技术,在可控开源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化的表型解析技术体系,加强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及装备标准体系建设,提出基因–表型–环境多维大数据驱动的数字育种和智慧栽培创新模式,建设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及装备人才队伍和协作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表型组学 表型大数据 表型技术及装备 多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接触力理论与仿真分析
19
作者 卢淑群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104,共4页
针对普通齿轮泵存在振动、噪声及变排量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型结构多齿轮变量齿轮泵。基于Hertz静力弹性接触理论对其轮齿接触力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对两种齿轮泵轮齿啮合运动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新... 针对普通齿轮泵存在振动、噪声及变排量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型结构多齿轮变量齿轮泵。基于Hertz静力弹性接触理论对其轮齿接触力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对两种齿轮泵轮齿啮合运动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新型结构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轮齿接触力及其脉动值较普通齿轮泵要小,并且具有错开从动轮接触力同时到达幅值的特性,表明所设计的新型结构多齿轮变量齿轮泵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 虚拟样机技术 啮合运动 接触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技术联用在传统发酵乳品风味代谢调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钺 李键 +4 位作者 张玉 王洪伟 赵欣 刘士健 索化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38-243,共6页
传统发酵乳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营养价值和丰富的菌种资源。由于发酵微生物的区系复杂多样,传统发酵乳制品的风味品质形成机理不清,质量安全无法保证,阻碍了传统发酵乳制品的规模化生产。基于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多组学技术联用... 传统发酵乳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营养价值和丰富的菌种资源。由于发酵微生物的区系复杂多样,传统发酵乳制品的风味品质形成机理不清,质量安全无法保证,阻碍了传统发酵乳制品的规模化生产。基于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多组学技术联用为分析传统发酵乳品的风味形成条件与菌种代谢通路提供了有利手段。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多组学技术联用在传统发酵乳品的风味代谢调控中的研究应用并对此展望,为传统发酵乳品的品质调控和生产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酵乳品 多组学技术联用 特征风味成分 代谢通路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