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S温度预报中最优训练期方案 被引量:82
1
作者 吴启树 韩美 +1 位作者 郭弘 苏同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6-434,共9页
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细网格地面气温为预报因子,设计多种训练期方案进行2014 2015年福建省气象站每日两次1~7 d的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MOS(model output statistics)预报,并进行检验和改进。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 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细网格地面气温为预报因子,设计多种训练期方案进行2014 2015年福建省气象站每日两次1~7 d的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MOS(model output statistics)预报,并进行检验和改进。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方法为取预报日之前和前1年预报日之后相同日数的样本混合而成,分1年期或多年期。结果表明: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方案优于滑动训练期方案和传统季节固定期分类方案,且2年期优于1年期。以不同周期确定最佳训练期日数的方案应用对比显示,以年为评估周期优于以月为评估周期以及更短时间周期。在2015年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MOS预报中,基于上年度评估所得最佳训练期日数,2年期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方案较ECMWF模式细网格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优于预报员预报,有较好的应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预报 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 训练期 准对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最高、最低气温Mos预报的检验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希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9-104,共6页
本文根据1987年11月—1988年9月中央气象台气温Mos预报的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19个台站的预报情况进行了检验,并做了误差分析,取得了一些有用的结果。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 预报 mos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ECMWF模式2 m气温订正方法研究
3
作者 吴胜刚 赵声蓉 +1 位作者 王玉 张焱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37-1248,共12页
综合考虑模式气温预报、模式地形和实况气温、真实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了随时空演变的动态近似垂直变率2 m气温订正方法,开展2023年重庆地区订正试验。ECMWF模式预报的评估结果表明:2 m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性能的空间分布相似,最高... 综合考虑模式气温预报、模式地形和实况气温、真实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了随时空演变的动态近似垂直变率2 m气温订正方法,开展2023年重庆地区订正试验。ECMWF模式预报的评估结果表明:2 m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性能的空间分布相似,最高气温预报性能明显弱于最低气温,且预报性能随预报时效延长而降低;模式地形高度偏差与气温预报偏差关系密切,在模式地形高度偏差较小的地区,气温预报性能较高,反之亦然。对比研究发现: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订正方案,订正能力显著优于基于固定垂直变率的订正方案,二者都能改善ECMWF模式气温预报,对最高气温的订正效果优于最低气温。与ECMWF模式预报相比,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订正结果,10 d平均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2.71%、8.30%,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了0.68℃、0.30℃;月平均的24 h预报时效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0.34%、14.44%,订正后的气温预报性能更加稳定。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订正方案,能有效降低气温预报偏差;模式地形高度偏差越大,天气过程波动幅度越小,订正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模式地形高度偏差 动态近似垂直变率 预报准确率 预报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50
4
作者 陈隆勋 朱文琴 +2 位作者 王文 周秀骥 李维亮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作为第一部分,分析了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中国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将在第二部分中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日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有宏 韦淑侠 +1 位作者 王青川 史津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4-37,共4页
针对青海省 4 2个预报站点 ,利用信息化资料统计的结果 ,根据预报员的预报思路 ,由常规资料给出各站最高最低气温的初始预报值 ,再结合数值预报产品和实时常规资料对初值进行客观订正 ,最后得到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值 ,依此来建立一种青... 针对青海省 4 2个预报站点 ,利用信息化资料统计的结果 ,根据预报员的预报思路 ,由常规资料给出各站最高最低气温的初始预报值 ,再结合数值预报产品和实时常规资料对初值进行客观订正 ,最后得到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值 ,依此来建立一种青海省最高最低气温客观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预报方法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信息化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极端气温的主客观预报能力评估及多模式集成网格释用 被引量:26
6
作者 吴乃庚 曾沁 +3 位作者 刘段灵 陈炳洪 赵声蓉 张红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1-590,共10页
精细格点天气预报是我国未来几年天气预报业务发展重点。利用ECMWF、GRAPES等业务数值模式和广东站点观测资料,对日极端气温的主客观预报能力进行了多角度综合评估。统计结果表明,T_(max)、T_(min)的主客观预报误差均存在明显季节差异,... 精细格点天气预报是我国未来几年天气预报业务发展重点。利用ECMWF、GRAPES等业务数值模式和广东站点观测资料,对日极端气温的主客观预报能力进行了多角度综合评估。统计结果表明,T_(max)、T_(min)的主客观预报误差均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在系统误差相对平稳的夏半年主观预报具有较明显订正能力,模式预报呈现一定流依赖特征,温度越高(低),负(正)偏差越明显;主客观预报误差空间分布均受地形影响,随着时效延长误差总体增幅不大,主观订正能力也较稳定。根据以上评估特征和网格预报特点,研究开发了一套多模式动态集成网格释用技术方案(McGF)。结果表明,相比单个模式的预报和主观预报,McGF较明显提升了T_(max)的预报技巧;T_(min)的模式预报偏差总体较T_(max)偏小,McGF提升幅度相对较小;网格释用后的广东区域预报能较合理反映气温空间和强度特征,较周边未经释用区域明显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低)气温 预报评估 多模式集成 网格释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近48年来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77
7
作者 赵春雨 刘勤明 李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2-35,共4页
利用 1 95 1~ 1 998年辽宁全省 2 5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等资料 ,对辽宁省近 48年和近 1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平均气温 降水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气候变暖的进一步认识: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 被引量:35
8
作者 闫敏华 陈泮勤 +1 位作者 邓伟 梁丽乔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利用三江平原17个站1951-2000年的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几种突变检测方法,定量研究了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比较了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的差异性。结合前期的相关研究结果... 利用三江平原17个站1951-2000年的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几种突变检测方法,定量研究了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比较了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的差异性。结合前期的相关研究结果,对研究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三江平原气候变暖过程和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75-2000年的变暖时期主要由两个阶段构成:1975-1987年为第一阶段,以夜间升温为主要特征,相对应的是气温日较差明显减小,超过一定面积的湿地开垦是该阶段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1987-2000年为第二阶段,以白天和夜间同时升温且幅度相当,气温日较差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为特点,这一阶段的升温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同步的区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三江平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湿地开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最高最低气温求算的平均气温对我国年平均气温序列影响 被引量:40
9
作者 唐国利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7-192,共6页
针对研究全国近百年平均气温长期变化的实际需要,利用603个测站1961—2002年气温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最高最低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和4次观测记录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差异,讨论了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种统计方法得到的平均气... 针对研究全国近百年平均气温长期变化的实际需要,利用603个测站1961—2002年气温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最高最低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和4次观测记录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差异,讨论了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种统计方法得到的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及增温速率的差异均不明显,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替换。此外,最高、最低气温变化普遍存在不对称现象,且可分为4种类型,这种不对称性对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并没有明确一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序列 最高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求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日最高最低气温估算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伟燕 孙睿 +2 位作者 周爽 金志凤 胡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4-350,共7页
气温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分析及灾害预警等多个领域.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气温的估算趋向于遥感或遥感和GIS结合的方法.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利用了36个站点2013年逐日每10min一次的自动气... 气温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分析及灾害预警等多个领域.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气温的估算趋向于遥感或遥感和GIS结合的方法.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利用了36个站点2013年逐日每10min一次的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及其他参数产品,选用多元线性回归(自变量为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经度、纬度和高程)、温度植被指数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方法进行气温估算,建立了研究区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估算模型,并比较了几种气温估算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最高气温估算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0.91、0.97,均方根误差(R_(MSE))分别为1.84、2.75、1.49℃;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最低气温估算的R^2分别为0.87、0.91,R_(MSE)分别为3.33、2.93℃,两者均为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得到的结果最好.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能很好地反映由地形不同所带来的细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遥感 MODIS 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1-2007年澳门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冯瑞权 吴池胜 +5 位作者 王安宇 何夏江 王婷 梁嘉静 黎婉文 梁必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1期12-17,共6页
利用澳门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澳门1901—2007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近107a的升温率为0.066℃/10a,明显低于全球平均升温率。季节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最大的增暖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的增暖最小;冬... 利用澳门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澳门1901—2007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近107a的升温率为0.066℃/10a,明显低于全球平均升温率。季节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最大的增暖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的增暖最小;冬、夏季的变化分别有明显的时间尺度约为60a和30a的振动。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仅为最低气温的一半左右。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缓慢的气候波动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升幅与历史上的增暖大致相当;最低气温近20多年来的增暖趋势可能是其长期(变暖)趋势的延续。年平均日较差整体来说是趋于减少的,但近30a却趋于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变化 气候变暖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春季最低气温和霜冻精细化格点预报产品的检验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豫英 陈楠 +3 位作者 杨银 张磊 苏洋 聂晶鑫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8-206,共9页
为了满足本地实际业务和服务需求,利用0.125°×0.125°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逐3 h最低气温预报产品和1 km×1 km逐时气温格点实况场资料,使用三种Kalman滤波方法订正贺兰山东麓144 h内逐3 h最低气温和霜冻1 k... 为了满足本地实际业务和服务需求,利用0.125°×0.125°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逐3 h最低气温预报产品和1 km×1 km逐时气温格点实况场资料,使用三种Kalman滤波方法订正贺兰山东麓144 h内逐3 h最低气温和霜冻1 km×1 km的格点预报,并对比检验订正前后四种产品的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经过Kalman滤波方法订正后,贺兰山东麓最低气温预报误差和霜冻预报准确率及稳定性明显提高,三种Kalman滤波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较ECMWF降低了0.76℃、1.04℃和1.12℃,霜冻预报准确率提高了3.2%、3.9%和5.3%;三种Kalman滤波方法对于1 400 m以上的高海拔山区订正效果显著,误差降低了2~5℃,霜冻预报准确率提高了10%~30%,且海拔越高,订正效果越明显,而对于1 200 m以下的低海拔平原地区,由于ECMWF模式预报效果较好,订正能力有限;相较而言,最优集成Kalman方法的订正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东麓 Kalman滤波方法 春季最低气温和霜冻 格点预报产品 对比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预测及其概率估计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文 李栋梁 程国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4-310,共7页
根据实测月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建立了1955—2000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序列,最低气温在1975年以前偏冷,最冷的1960年代,比多年平均偏低1.4℃;1975年以后偏暖,到2000年气温距平达+1.4℃;最高气温的变化大体与前者相反,1960... 根据实测月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建立了1955—2000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序列,最低气温在1975年以前偏冷,最冷的1960年代,比多年平均偏低1.4℃;1975年以后偏暖,到2000年气温距平达+1.4℃;最高气温的变化大体与前者相反,1960年代比多年平均气温偏暖约0.1℃,1970年代和1980年代偏冷约0.2℃,进入1990年代后才逐渐升高,2000年气温距平达+0.8℃。利用近1000年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约有41,58,76,90和200年的5个显著周期及均生函数正交化筛选方案,预测21世纪SCL比20世纪平均长1年,在2055年达到极长年份12.4年,2068年转为极短年份10.6年。根据IPCC报告中未来100年大气CO2浓度的估计值(B2方案),研究了未来50~100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同时,作为试验,利用事件概率回归估计模式预测,相对于1990年代而言,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到2050年升高0.4℃(2.4℃)的概率为66%(74%);到2100年升高1.4℃(6.9℃)左右的概率为85%(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沿线 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超长期气候变化 概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递归小波神经网络的江苏城镇夏季最高气温预报预警技术 被引量:7
14
作者 樊仲欣 陈旭红 谭桂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9,共14页
针对目前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方法上所存在的释用因子固化,无法应对特殊转折性天气的问题,应用一种基于动态因子检验的递归小波神经网络(Recurrent Wavelet Neural Network,RWNN)对江苏城镇夏季最高气温进行释用。该方法可以自动选取... 针对目前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方法上所存在的释用因子固化,无法应对特殊转折性天气的问题,应用一种基于动态因子检验的递归小波神经网络(Recurrent Wavelet Neural Network,RWNN)对江苏城镇夏季最高气温进行释用。该方法可以自动选取气象要素且无需建立回归方程,具有泛用性好、灵活性高的特点。使用该方法基于T639的2017-2018年6-8月资料建立了江苏省南京、徐州、射阳、常州、苏州5地的最高气温预报预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南京、徐州、射阳3地模型的TT2和HSS35评分较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平均提高了9个百分点和0.15,同时较卡尔曼滤波方法分别平均提高了17个百分点和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夏季最高气温 数值预报产品释用 动态因子检验 递归小波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园生态系统调节系统内温湿度的功能与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谢贵水 蒋菊生 +3 位作者 林位夫 陈俊明 蔡明道 李维国 《热带农业科学》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橡胶园生态系统调节自身温、湿度的功能与机制。进行了近5a的定位观测,对橡胶园生态系统内和系统外的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等气象因子的数据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橡胶园生... 研究了橡胶园生态系统调节自身温、湿度的功能与机制。进行了近5a的定位观测,对橡胶园生态系统内和系统外的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等气象因子的数据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橡胶园生态系统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极显著高于系统外,5a平均比系统外高2.9个百分点;②系统内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极显著低于系统外,年平均气温低0.5 ℃,平均最高气温低1.6 ℃;③系统内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高于系统外,5a平均比系统外高0.2 ℃;④系统内各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系统外无显著差异,但大部分月的最高气温显著降低。与橡胶园生态系统外的气温和湿度相比,橡胶园生态系统内气温较低,气温变幅较小,相对湿度较高。这正是橡胶园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发生作用的结果。这种调节机制在于白天橡胶树冠对太阳光能的截留和反射,从而降低了橡胶林中的气温;而在相同的实际水汽压条件下,相对湿度与气温成反比,因此,橡胶园生态系统内的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就相应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园 生态系统 空气相对湿度 平均气温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调节功能 调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制作哈尔滨市七日天气预报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艳华 张少锋 张治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5-190,共6页
阐述了利用已有数值预报产品和NCEP历史资料通过相似方法制作哈尔滨市24~168h的七日天气预报(包括降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根据高空形势场、地面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相同条件下,其天气现象一般相同的天气学原理,将高空预报形势场与历... 阐述了利用已有数值预报产品和NCEP历史资料通过相似方法制作哈尔滨市24~168h的七日天气预报(包括降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根据高空形势场、地面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相同条件下,其天气现象一般相同的天气学原理,将高空预报形势场与历史形势场作形、值相似比较,筛选出关系较好的相似个例,导出相似个例的要素,以其作为预报日的要素预报参考,并结合T639降水量预报和日本降水数值预报作出降水的综合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天气预报 最高/最低温度 预报场 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西藏中短期温度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17
作者 马学款 普布次仁 +1 位作者 唐叔乙 林志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1-495,共5页
根据2003年11月—2005年10月西藏自治区32个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动态学习率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在ECWMF、T213等模式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基础上,进行1-7天逐日最高、最低温度模拟预测。模型业务试用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 根据2003年11月—2005年10月西藏自治区32个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动态学习率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在ECWMF、T213等模式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基础上,进行1-7天逐日最高、最低温度模拟预测。模型业务试用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自适应学习和非线性映射能力,其预报结果能够满足实时预报的精度要求,对西藏中、短期极端温度的实时业务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BP算法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数值预报产品释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沈阳市气温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康敏 姜晓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650-9651,共2页
利用沈阳市1960~2009年各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对近50年来沈阳市的气候变化特征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沈阳增温趋势明显;随着气温的上升,沈阳市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沈阳气候变化 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未来日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统计降尺度分析
19
作者 王洁 王浩 王彬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446-453,共8页
大气环流模型(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空间分辨率低,不能满足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进行评估的需要.利用统计降尺度模型可以解决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空间分辨率低的缺陷.在白洋淀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选取日平均气温作为预... 大气环流模型(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空间分辨率低,不能满足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进行评估的需要.利用统计降尺度模型可以解决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空间分辨率低的缺陷.在白洋淀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选取日平均气温作为预报量,根据NCEP再分析数据与站点实测数据序列的相关关系选择合适的预报因子,建立大气环流因子与各站点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统计关系.将数据序列分为1961—1975年和1976—1990年两个时段,对SDSM进行率定和验证.最后将Had CM3输出的未来情景降尺度到站点尺度,模拟白洋淀流域未来时期三个时段2020s(2010—2039年)、2050s(2040—2069年)和2080s(2070—2099年)的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间序列.结果表明:SDSM在白洋淀流域的模拟效果较好.白洋淀流域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A2和B2两种情景下均呈现上升趋势,且A2情景下的增幅高于B2情景,山区的增幅高于平原,日最高气温的增幅大于日最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白洋淀流域 统计降尺度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华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105
20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8-1166,共9页
利用华北地区255个一般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的实测资料,经过质量检验和均一性订正后,将所有台站根据人口和台站地理位置分为5个类别,分析了这5个类别台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趋... 利用华北地区255个一般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的实测资料,经过质量检验和均一性订正后,将所有台站根据人口和台站地理位置分为5个类别,分析了这5个类别台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全部台站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以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明显下降。就城市化影响而言,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中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明显,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趋势影响微弱,个别台站和季节甚至可能造成降温。在国家基本、基准站观测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中,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1℃.(10a)-1和0.20℃.(10a)-1,对全部增温的贡献率分别达39.3%和52.6%。各类台站的四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均造成增温。城市化增温以冬季为最大,夏季最小。城市化还导致乡村站以外的各类台站日较差减小,近40年华北地区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和秋、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明显下降均由城市化影响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温日较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