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jasmonate treatments on leaves of Rosa rugosa‘Plena’and detoxification enzymes and feeding of adult Monolepta hieroglyphica 被引量:1
1
作者 Junxin Yan Yi Tan +3 位作者 Yaru Lv Fei Wang Yongqiang Zhang Defu Ch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253-1261,共9页
To study the effect of jasmonates(JAs)on the resistance of economic forest plants to insects,R osa rugosa‘Plena'leaves were treated with 1 mmol/L jasmonic acid(JA),methyl jasmonate(MeJA)and Z-jasmone,then the con... To study the effect of jasmonates(JAs)on the resistance of economic forest plants to insects,R osa rugosa‘Plena'leaves were treated with 1 mmol/L jasmonic acid(JA),methyl jasmonate(MeJA)and Z-jasmone,then the content of tannin and total phenol in leaves and the feeding area of Monolepta hieroglyphica adults on leaves were measured.Changes in the activities of detoxification enzymes in adult M.hieroglyphica that had fed on leaves treated with JAs were also studied.Tannin and total phenol levels in leav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with JAs,and tannin level was 1.36–1.55-fold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after treatment with 1 mmol/L MeJA.The total content of phenol in leaves treated with 1.0 mmol/L Z-jasmone increased by 1.33–2.20-fol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The activities of detoxification enzymes in adults were inhibited to differing degrees:activity of alkaline phosphatase(AKP)first increased,then decreased;the activities of acid phosphatase(ACP),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and carboxylesterase(CarE)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1 mmol/L MeJA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were 22%–31%,11%–26%,and 11%–31%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respectively.Moreover,the feeding area of adult M.hieroglyphica on the leaves treated with JA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P<0.05).The feeding area of economic forest R.rugosa‘Plena'leaves treated with 1 mmol/L MeJA decreased by 17%–43%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Moreover,the decrease in the adult M.hieroglyphica feeding area was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tannin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s of total phenol of economic forest R.rugosa‘Plena'leaves.The reduced feeding area of adult M.hieroglyphica was high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AKP and ACP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the GSTs.In conclusion,the use of 1 mmol/L MeJA can noticeably decrease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adult M.hieroglyph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SMONATES Economic forest Rosa rugosa‘Plena’ monolepta hieroglyphica Detoxification enzy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田双斑萤叶甲成虫发生动态及其经济阈值 被引量:14
2
作者 史树森 王小奇 +3 位作者 田径 高宇 崔娟 朱诗禹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9-244,共6页
为明确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小区罩网接虫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豆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春地区,双斑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间... 为明确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小区罩网接虫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豆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春地区,双斑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间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为7月26日到8月22日,共40 d,随着该害虫虫口密度上升,大豆植株有效结荚数降低,瘪荚率上升,百粒重下降,同时大豆的产量显著降低。双斑萤叶甲成虫密度与大豆瘪荚率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模型y=8.720/(1+e^((0.718 9-0.026 0x))),与百粒重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模型y=19.608 5-0.155x+0.002 4x^2,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符合修正指数模型(y=53.207 8+33.408 9×0.940 8x,p<0.000 1),与产量损失间的关系符合二次函数模型(y=-0.602 8+1.812 6x-0.025 8x^2,p<0.01)。目前,大豆生产中使用有效药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35m L/hm^2)和90%灭多威DP(180g/hm^2)防治双斑萤叶甲时,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2.81%、2.91%,经济阈值分别为193.63头/百株和199.47头/百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萤叶甲 大豆 经济危害允许水平 经济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田间成虫数量估计的抽样方法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聪 郭井菲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白树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明确玉米不同生育期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数量估计的适宜抽样方法,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乳熟期,分别比较了五点法、双对角线、Z字形、棋盘格式和平行线法与逐行逐株调查法的抽样效果。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棋盘式... 为明确玉米不同生育期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数量估计的适宜抽样方法,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乳熟期,分别比较了五点法、双对角线、Z字形、棋盘格式和平行线法与逐行逐株调查法的抽样效果。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棋盘式抽样法是最适合的抽样方法,适合对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密度进行估值调查。双对角线和Z字形也是比较可靠的抽样方法。如果仅仅需要了解成虫的种群发生发展趋势,在玉米的心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均可采用五点法进行抽样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抽样方法 误差率 代表性误差 玉米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秀梅 郑旭 +7 位作者 郭井菲 王立达 罗宝君 王连霞 李青超 刘洋 韩业辉 王振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9-114,共6页
玉米吐丝初期,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不同密度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为害玉米花丝,研究其对产量损失的影响,收获时进行各项产量性状指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初期每果穗接入1~40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玉米平均产量损失率在3.8%~28.5%;... 玉米吐丝初期,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不同密度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为害玉米花丝,研究其对产量损失的影响,收获时进行各项产量性状指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初期每果穗接入1~40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玉米平均产量损失率在3.8%~28.5%;接入1头成虫时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接入5头以上成虫时显著减产,平均产量损失率达12.3%~28.5%;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数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符合一次函数y=0.64 x+5.17(R^(2)=0.65,P<0.001);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为害玉米花丝,影响玉米授粉和结实,随着成虫数量增加,果穗的穗粒数和百粒重逐渐降低,产量损失逐渐增大。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对确定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成虫 玉米 花丝 产量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振华 王宏富 +2 位作者 刘鑫 王彦雯 张蕙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1-165,178,共6页
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试验田内,对相邻的大豆、玉米及... 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试验田内,对相邻的大豆、玉米及谷子试验田用网捕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动态、垂直分布和有虫株率进行了调查;并在谷田内做了该虫的日节律调查。研究显示该虫更偏向于取食玉米和谷子。双斑长跗萤叶甲在3种农作物田中的种群数量交替增长,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8月中上旬是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数量高峰期,日节律调查发现该虫的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傍晚18:00左右;活动适宜温度为25~30℃。根据该虫在相邻农田中种群动态曲线推测,在谷子花期时,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从大豆和玉米田中向谷田转移;当谷子花期结束,谷田中的种群又向大豆和玉米田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相邻农田 种群动态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吕昭智 李进步 +1 位作者 王中华 刘国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99,共3页
观察了北疆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态习性、消长动态及危害规律,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北疆棉区危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棉花品种、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灌溉方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与危害存在着明显影响。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棉花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衣剂对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秀梅 郑旭 +6 位作者 王连霞 杨代斌 刘颖 刘洋 王立达 李青超 王振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7-341,348,共6页
为评价种衣剂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可行性,通过选用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种衣剂,设置常规剂量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采取田间罩网小区试验,明确种衣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及对玉米出苗、生长的安全性。结果表明,30%噻虫嗪FS... 为评价种衣剂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可行性,通过选用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种衣剂,设置常规剂量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采取田间罩网小区试验,明确种衣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及对玉米出苗、生长的安全性。结果表明,30%噻虫嗪FS、10%氟虫腈FSC、38%噻虫胺FSC、40%噻虫嗪·溴氰虫酰胺FS、30%噻虫嗪·氟虫腈FSC、30%噻虫胺·氟虫腈FSC、20%噻虫胺·氟啶虫酰胺FSC等7种种衣剂对玉米出苗、生长均安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用量7.6 g/kg种子处理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70.6%~78.5%,防效最好,显著高于除30%噻虫胺·氟虫腈FSC 7.5 g/kg处理外的其他种衣剂处理(P<0.05),并且可使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始现期、出土高峰期推迟5~10 d,可以使成虫高峰期避开玉米吐丝期。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控前移推荐使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剂量为7.6 g/kg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种衣剂 玉米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块大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毕守东 张书平 +6 位作者 余燕 王振兴 李尚 周夏芝 邹运鼎 王建盼 郎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7,共7页
为了明确聚块大小对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样方面积提供科学依据。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方法和聚集强度指数法研究两种茶园两年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规律性,聚集格局的差异和种群聚集均数变化。不同大小聚块的... 为了明确聚块大小对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样方面积提供科学依据。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方法和聚集强度指数法研究两种茶园两年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规律性,聚集格局的差异和种群聚集均数变化。不同大小聚块的均方差均出现1~2个峰值,聚块中有1~8个基本样方(K)时,随着K的增大,聚集格局的扩散系数C和种群聚集均数λ都不断增大,其他格局时C和λ不断变小,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2、4、8时与K为1时的聚集程度|w|值均小于|w|_(0.05)。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存在1~2种不同尺度的聚集空间,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个体群占据最小范围为2个基本样方,即4 m^2,为最佳样方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空间分布格局 聚块样方方差分析 种群聚集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饲养的小型养虫装置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聪 王振营 +1 位作者 何康来 白树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115,共3页
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双斑长跗萤叶甲饲养和观察的小型养虫装置。该养虫装置由圆柱形保鲜盒(直径8cm,高12cm)、离心管(直径1.5cm,高8cm)、尼龙纱网(60目)、不锈钢网(12目)、纤维棉(厚0.5cm)、玻璃培养皿(直径9cm)、滤纸(直径8cm)制作而成。... 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双斑长跗萤叶甲饲养和观察的小型养虫装置。该养虫装置由圆柱形保鲜盒(直径8cm,高12cm)、离心管(直径1.5cm,高8cm)、尼龙纱网(60目)、不锈钢网(12目)、纤维棉(厚0.5cm)、玻璃培养皿(直径9cm)、滤纸(直径8cm)制作而成。该养虫装置使用滤纸作为产卵介质,方便了卵的收集和计数。该装置可以用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人工饲养和基础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养虫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萤叶甲成虫的取食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聂强 孙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38-41,共4页
为综合治理双斑萤叶甲的危害,拓展新的防治途径,对双斑萤叶甲成虫的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试验中,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玉米品种中,双斑萤叶甲成虫对垦粘1号的选择性强,对庆单4和四单19的选择性弱,在供试... 为综合治理双斑萤叶甲的危害,拓展新的防治途径,对双斑萤叶甲成虫的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试验中,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玉米品种中,双斑萤叶甲成虫对垦粘1号的选择性强,对庆单4和四单19的选择性弱,在供试的2种植物中,对紫花苜蓿的选择性强。总体表现为双斑萤叶甲成虫对紫花苜蓿的选择性强,垦粘1号次之,庆单4和四单19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萤叶甲 玉米 品种 选择性 四臂嗅觉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区发生的3种甜菜害虫的特征特性与防治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英 吴则东 《中国糖料》 2012年第2期66-68,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发生的甜菜茎象甲、叶螨和双斑萤叶甲3种甜菜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 甜菜害虫 甜菜茎象甲 叶螨 双斑萤叶甲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杀虫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维宇 田径 +2 位作者 崔娟 陈保存 史树森 《大豆科技》 2014年第3期42-44,共3页
选择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烟碱类、苯基吡唑类等10种常用杀虫剂,在室内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对一般杀虫剂均较敏感,在供试药剂中,高效氟氯氰菊酯、灭多... 选择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烟碱类、苯基吡唑类等10种常用杀虫剂,在室内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对一般杀虫剂均较敏感,在供试药剂中,高效氟氯氰菊酯、灭多威、马拉硫磷3种药剂的速效性最好,防治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杀虫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量及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瑜辉 刘鑫 +3 位作者 郭二虎 范惠萍 王丽霞 张艾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2期79-80,共2页
本研究利用智能人工气候箱等设施分别测定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量和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虫取食量随着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适取食温度在25~28℃之间;取食玉米花丝时,28℃取食量最大,为(17.47±3.94)mg/d;取食... 本研究利用智能人工气候箱等设施分别测定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量和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虫取食量随着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适取食温度在25~28℃之间;取食玉米花丝时,28℃取食量最大,为(17.47±3.94)mg/d;取食大白菜时,25℃取食量最大,为(18.88±1.68)mg/d。在15℃时双斑长跗萤叶甲丧失飞行活动能力;17℃时该虫基本丧失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量和活动能力均存在较大影响,是制约该虫活动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双斑长跗萤叶甲 取食量 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大兴安岭凋落物的绿僵菌及其相近菌属真菌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思禹 郑旭 +2 位作者 岳群 张李香 徐利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27,85,共10页
为研究绿僵菌Metarhizium及其相近菌属真菌的生物活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来自大兴安岭凋落物的肉色基思菌Keithomyces carneus(曾用名:肉色绿僵菌M.carneum)与马氏马昆德菌Marquandomyces marquandii(曾用名马昆德绿僵菌M.... 为研究绿僵菌Metarhizium及其相近菌属真菌的生物活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来自大兴安岭凋落物的肉色基思菌Keithomyces carneus(曾用名:肉色绿僵菌M.carneum)与马氏马昆德菌Marquandomyces marquandii(曾用名马昆德绿僵菌M.marquandii)以及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它们对3种害虫、4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杀虫活性测定表明,肉色基思菌与马氏马昆德菌对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具有侵染能力,为非寄主专化型真菌。抑菌活性测定表明,肉色基思菌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等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本研究揭示了3种供试真菌具有防治双斑萤叶甲的潜力,也发现了肉色基思菌与马氏马昆德菌的生防潜力,为它们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杀虫活性 抑菌活性 双斑萤叶甲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对α-红没药醇等棉花和玉米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志虎 陈静 +2 位作者 唐思琼 张静 李伦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7-1123,共7页
【目的】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有引诱或趋避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引诱或趋避作用的挥发物。【结果】10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 【目的】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有引诱或趋避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引诱或趋避作用的挥发物。【结果】10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1、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结论】10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明显的引诱趋性,可作为该叶甲的引诱剂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棉花 玉米 植物挥发物 嗅觉行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高温胁迫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游离氨基酸、海藻糖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晓江 张志虎 +2 位作者 王中 张艳香 陈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短时高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不同高温(33、37、41、45℃)不同时间(0.5、1.5、2.5、6、12h)处理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短时高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不同高温(33、37、41、45℃)不同时间(0.5、1.5、2.5、6、12h)处理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海藻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处理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对45℃高温也有一定的适应性,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双斑长跗萤叶甲仍将是新疆棉花上重要的害虫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高温暴露 游离氨基酸 可溶性糖 海藻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志虎 郭丹丹 +1 位作者 陈静 韩小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5-292,共8页
【目的】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棉花和玉米挥发物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对10... 【目的】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棉花和玉米挥发物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对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α-长叶蒎烯、α-红没药醇、α-蒎烯、月桂烯、3-蒈烯、1,3丁二烯、棕榈酸反应较为明显;雌虫对10种挥发物部分浓度均有明显反应。【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3-蒈烯反应最敏感,雌虫对α-红没药醇反应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棉花 玉米 挥发物 触角电生理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粪便活性成分鉴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伦 杨陈 陈静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3-1112,共10页
【目的】研究从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粪便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对该叶甲具有电生理及行为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通过GC-MS采集鉴定双斑长跗萤叶甲粪便挥发性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 【目的】研究从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粪便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对该叶甲具有电生理及行为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通过GC-MS采集鉴定双斑长跗萤叶甲粪便挥发性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该叶甲雌、雄成虫对其粪便中4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该叶甲成虫粪便挥发物中含有包括烯类、醛类、酯类、酸类、醇类等共29种化合物;其雌、雄成虫均对α-石竹烯、α-蒎烯、α-红没药醇的EAG反应较明显,且雌雄虫均对10μL/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有较为明显的趋性。【结论】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可能为该叶甲成虫粪便中的有效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粪便挥发物 电生理反应 行为反应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近年常见大豆虫害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19
作者 魏然 陈祥金 +5 位作者 李阳 吴俊彦 于晓光 位昕禹 崔少斌 杨树 《大豆科技》 2023年第3期36-42,共7页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大豆虫害危害加重,制约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提高虫害防控技术水平是提高大豆产量品质,保障大豆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文章对黑龙江省近年常见大豆虫害防治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黑龙江省大豆虫害...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大豆虫害危害加重,制约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提高虫害防控技术水平是提高大豆产量品质,保障大豆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文章对黑龙江省近年常见大豆虫害防治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黑龙江省大豆虫害防控提供依据,助力我国大豆产业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生产 虫害 大豆食心虫 大豆蚜 双斑萤叶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玉米主要害虫田间一喷多防药效评价
20
作者 孙健博 吴莉莉 +10 位作者 贾尊尊 叶晓琴 丁新华 付开赟 吐尔逊·阿合买提 王哲 李亚文 付文君 艾尔肯娜依·买买提江 安尼瓦尔·库尔班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2024年第S1期12-18,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伊犁河谷玉米高效杀虫剂混配种类、施药量和减药增效配套技术,为新疆玉米主要害虫的协同高效防治及节本增效提供指导。【方法】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杀虫剂,同时配合增效助剂对药剂混配组合进行减施处理,比较分析其... 【目的】研究新疆伊犁河谷玉米高效杀虫剂混配种类、施药量和减药增效配套技术,为新疆玉米主要害虫的协同高效防治及节本增效提供指导。【方法】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杀虫剂,同时配合增效助剂对药剂混配组合进行减施处理,比较分析其对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和棉铃虫的实际防效。【结果】不同复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的防治效果不同,处理30%氯虫苯甲酰胺SC+9.8%甲维·虱螨脲SC药剂对玉米主要害虫的防效优于处理30%氯虫苯甲酰胺SC+22%噻虫·高氯氟SC。其中处理530%氯虫苯甲酰胺(凯荔)SC 7.5 mL/667m^(2)+9.8%甲维·虱螨脲(丝扑瑞)SC 18.75 mL/667m^(2)+迈诺安飞防助剂10 mL/667m^(2)药后28 d,对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棉铃虫防效最高,防效分别为91.68%、93.44%和91.22%。相同复配药剂下,添加飞防助剂可在降低用药量的同时增加其防治效果。【结论】处理5防效最佳,于玉米大喇叭口期施药,可兼防多种玉米害虫。此外,飞防过程中适量添加飞防助剂可达到较好的减药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棉铃虫 双斑萤叶甲 一喷多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