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栖菜中重金属的迁移富集及其诱导作用研究
1
作者 蔡艳 钟莺莺 +4 位作者 葛晓鸣 孙骥 倪丽莲 柳梦梦 蒋丽琴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4-593,共10页
为探究大型海藻中重金属的富集效应和重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藻体内金属结合蛋白的诱导影响,本研究以羊栖菜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一重金属(Cr、Pb、Cu、Cd)和复合重金属体系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进行室内胁迫培养,研究不同重... 为探究大型海藻中重金属的富集效应和重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藻体内金属结合蛋白的诱导影响,本研究以羊栖菜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一重金属(Cr、Pb、Cu、Cd)和复合重金属体系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进行室内胁迫培养,研究不同重金属离子在藻体中的富集能力,以及金属硫蛋白(MTs)和谷胱甘肽(GSH)的表达趋势。结果表明,羊栖菜藻体内Cr、Pb、Cu、Cd的富集量与胁迫浓度和富集时间相关,胁迫浓度越高、富集时间越长,富集量越高;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Pb的富集能力最强、Cr和Cu次之、Cd最弱;同种金属在低浓度下的富集能力大于高浓度下的富集能力。此外,在富集过程中发现低浓度下Cu和Cd共存表现为拮抗作用,Pb和Cu、Pb和Cd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而高浓度下Pb和Cd呈拮抗作用、Pb和Cu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弱、Cu和Cd之间仍呈拮抗作用。试验周期内,受低浓度单一金属和二元复合金属元素诱导后,藻体内的MTs和GSH含量随诱导时间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四元复合金属体系诱导后,MTs和GSH含量显著低于一元和二元金属诱导。高浓度单一和复合金属诱导均会显著抑制MTs和GSH的诱导表达。本研究可为大型经济海藻的规模养殖及水体重金属污染监测和控制等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重金属 迁移 富集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icient recovery of copper,lead and zinc from heavy metal gypsum residue and zinc-containing fume by synergistic sulfidation-acid leaching
2
作者 WANG Yong-wei HUANG Rui +1 位作者 QIN Wen-qing HAN Jun-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8期2942-2957,共16页
In this study,a synergistic sulfidation-acid leaching process was proposed to recover valuable metals from gypsum residue and zinc-containing fume.The equilibrium phase composition of the sulfidation reaction and calc... In this study,a synergistic sulfidation-acid leaching process was proposed to recover valuable metals from gypsum residue and zinc-containing fume.The equilibrium phase composition of the sulfidation reaction and calculations of th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region show that 89.36%Zn,>99%Pb and>99%Cu of gypsum residue and zinc-containing fume can be sulfured to ZnS,PbS and Cu 2 S,under sufficient sulfur partial pressure,low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nd 400-1000℃.Sulfidation roasting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ulfidation rate of Cu,Pb and Zn reach 81.43%,88.25% and 92.31%,respectively,under the roasting conditions of material mass ratio of 30 g:10 g,carbon dosage of 3.75 g,roasting temperature of 800℃ for 3 h.E−pH plots show that ZnS,PbS and Cu_(2)S can be enriched in the leaching residue,under leaching conditions at 25℃,pH<4 and-0.4 V<φ(E)<0.04 V.The leaching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sulfide is retained in the leaching residue,while the leaching rates of Cu,Pb and Zn are 1.94%,2.05% and 1.51%,respectively,under the conditions of 25℃,C_(HCl) of 0.5 mol/L,L/S of 5 mL/g,stirring rate of 300 r/min,and stirring time of 30 min.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ynergistic disposal of gypsum residue and zinc containing f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containing fume heavy metal gypsum residue synergistic sulfidation phase transformation acid leaching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诱发污染物释放迁移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3
作者 郭钟群 唐韬 +3 位作者 罗飞跃 刘琪琪 汪浩轩 冯秀娟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离子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元素,在冶金工业与新材料制备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广泛推荐原地浸矿开采工艺,其主要生产流程为“原地打井-注液溶浸-母液回收”。由于大量浸矿剂进入到采矿场地的岩土体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 离子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元素,在冶金工业与新材料制备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广泛推荐原地浸矿开采工艺,其主要生产流程为“原地打井-注液溶浸-母液回收”。由于大量浸矿剂进入到采矿场地的岩土体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制约了离子型稀土绿色开发与利用。本文介绍了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及新方法,阐述了溶浸过程中土体中氨氮迁移规律,分析了原地浸矿后土体重金属形态变化特征,综述了pH、土壤质地、有机质等因素对重金属释放迁移影响规律,并对稀土矿山土壤环境研究进行展望。旨在梳理离子型稀土矿土壤氨氮与重金属释放迁移规律,为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矿 氨氮 重金属 污染物释放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和西南某废弃锑冶炼厂污染场地剖面土壤锑砷迁移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黑儿平 何明江 +8 位作者 喻华 陈琨 秦鱼生 胡文 曾祥忠 周子军 樊红柱 上官宇先 汪录英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5-990,共16页
针对矿业废弃地高背景值-历史矿业源相叠加区下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选取了西北地区甘肃西和和西南地区贵州晴隆两个地区的废弃锑冶炼厂旧址污染场地土壤作为对象,全面分析了土壤样品中镉(Cd)、铬(Cr)、镍(Ni)、铜(Cu)、汞(Hg)、铅(Pb)、... 针对矿业废弃地高背景值-历史矿业源相叠加区下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选取了西北地区甘肃西和和西南地区贵州晴隆两个地区的废弃锑冶炼厂旧址污染场地土壤作为对象,全面分析了土壤样品中镉(Cd)、铬(Cr)、镍(Ni)、铜(Cu)、汞(Hg)、铅(Pb)、砷(As)、锑(Sb)、氮(N)和磷(P)等元素含量,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以及风险评估编码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污染评估与生态风险评价.同时,初步探讨了元素总量,赋存形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对Sb和As在土壤剖面中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地区的废弃锑冶炼厂旧址污染场地表层(0—30 cm)土壤存在严重的重金属和养分污染风险.其中,Sb是最严重的污染物,其次是As、Cd、Hg、Pb、N和P,而Cr、Ni和Cu无污染风险.此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b和As的总量逐渐减少.尤其在西南晴隆锑厂区,Sb含量下降更为显著.土壤中Sb和As的赋存化学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主要以残留态形式存在(占65.0%—90.0%).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中Sb和As迁移性的关键因素.当土壤呈碱性、有机质含量超过30 g·kg^(−1)以及阳离子交换量大于20 cmol·kg^(−1)时,Sb和As在不同土层中的积累达到最高水平.然而,这也会导致它们的生物有效性增加,提高迁移风险,尤其是在底层土壤中.建议在当前阶段可以考虑采用植物-稳定化技术联合修复治理这两个研究区:一方面通过投加吸附材料或生物碳基材料来促进土壤老化过程,从而加速Sb和As的不稳定形态向更稳定形态的转变;另一方面采取植被种植等修复方法来降低Sb和As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并缓解营养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风险评估 迁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福州段河岸带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富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关永鑫 胡喜生 +5 位作者 闫淑君 黄子宏 凌玲 孙玉婷 程敏 胡文静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本研究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河岸带20种优势草本植物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的Cd、Cr、Cu、Ni、Pb和Zn含量,评估了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并比较了植物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土壤除P... 本研究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河岸带20种优势草本植物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的Cd、Cr、Cu、Ni、Pb和Zn含量,评估了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并比较了植物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土壤除Pb含量低于背景值,其余元素均超背景值1.05~1.5倍,Cd是主要危害元素;(2)20种植物对Cd和Cu的富集能力较强,对Pb的富集能力最弱;(3)根和叶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于茎,叶对重金属的转运能力强于茎;(4)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R.M.King&H.Robinson)和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重金属综合富集能力排名前三,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0.686、0.662和0.470,而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L.)对土壤重金属的规避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河岸带 土壤 草本植物 重金属富集 重金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地产区土壤-亳白芍系统重金属迁移富集特征及潜在风险
6
作者 王玲玲 汪煜 +3 位作者 贺芳 程鹏 王婕 刘桂建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44-2458,共15页
亳白芍是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为揭示亳白芍道地产区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潜在风险,以道地产区土壤、亳白芍为对象,采集亳白芍和对应的耕作层土壤样品251套,对重金属含量、赋存形态、富集特征及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重... 亳白芍是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为揭示亳白芍道地产区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潜在风险,以道地产区土壤、亳白芍为对象,采集亳白芍和对应的耕作层土壤样品251套,对重金属含量、赋存形态、富集特征及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重金属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顺序为Zn(83.27 mg·kg^(−1))>Cu(29.88 mg·kg^(−1))>Pb(28.04 mg·kg^(−1))>As(16.83 mg·kg^(−1))>Cd(0.24 mg·kg^(−1)),均超出了土壤环境背景值,且与Na2O呈负相关,与K2O、CaO、MgO、Al2O3、TFe2O3及Mn呈极显著正相关.As、Cu和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的可还原态占比最高,Cd有效态占比最高达46.23%,存在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亳白芍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规律与土壤中一致,平均含量分别为Zn(26.5 mg·kg^(−1))、Cu(5.2 mg·kg^(−1))、Pb(0.1 mg·kg^(−1))、As(0.08 mg·kg^(−1))、Cd(0.04 mg·kg^(−1)),亳白芍对Zn、Cd、Cu的富集能力较强,但在亳白芍中并未观察到重金属超标现象.此外,亳白芍中重金属引起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亳白芍Cd含量与土壤Cd有效态之间存在弱正相关性,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pH值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防止土壤酸化和适度施用有机肥是控制亳白芍Cd富集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对于从源头上把控中药材的质量和保障亳白芍的药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亳白芍 重金属 迁移富集 潜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渣理化特性及其所含重金属迁移规律综述 被引量:4
7
作者 廖昌建 王晶 +3 位作者 金平 刘志禹 徐婉怡 王坤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6-443,共18页
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现已成为煤基固废的研究热点,气化渣的理化特性及其所含重金属迁移规律对其资源化利用至关重要。首先介绍并对比了气流床、流化床与固定床3种煤气化技术,然后总结了煤气化渣的理化性质,包括气化粗渣与细渣的粒度组... 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现已成为煤基固废的研究热点,气化渣的理化特性及其所含重金属迁移规律对其资源化利用至关重要。首先介绍并对比了气流床、流化床与固定床3种煤气化技术,然后总结了煤气化渣的理化性质,包括气化粗渣与细渣的粒度组成、表观形貌与微观形貌、无机物与晶相矿物组成和残炭的含量等,最后分析了气化粗渣与细渣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风险评估指数及浸出行为。气化粗渣与细渣的理化特性及重金属迁移规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从理化特性来看:细渣粒径远低于粗渣粒径,约60%以上细渣的粒径小于0.250 mm,约50%以上粗渣的粒径大于0.500 mm;细渣的比表面积大于粗渣,平均孔径小于粗渣;粗渣与细渣的无机组分均以SiO_(2)、Al_(2)O_(3)、CaO与Fe_(2)O_(3)为主,其中酸性氧化物占总组分的35%~80%,碱性氧化物占总组分的20%~65%,且粗渣具有较多的碱性氧化物,细渣具有较多的酸性氧化物;粗渣与细渣中的晶相矿物质与非晶态物质并不是简单的煤气化残留物,而是在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粗渣与细渣的主要晶相矿物均为石英、方解石和莫来石,但其他晶相矿物的种类与含量差别较大,这主要受煤种与气化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粗渣中的残炭量多为3%~20%,而细渣中的残炭量多为20%~40%,粗渣中的残炭含量低于细渣,但粗渣的反应活性高于细渣;不同粒径气化粗渣或细渣中的残炭含量分布不均,0.250 mm左右的中等粒度级粗渣具有较高的残炭含量,而细渣中最高残炭含量对应的粒度级为0.125~0.250 mm或大粒径,且细渣中的残炭量多随粒度级的增大而增加;气化渣中的残炭为多孔结构,具有较多且连通性较好的大孔结构,气化粗渣中的残炭多是无定型态,而气化细渣中的残炭具有明显的芳香结构、具有较多的芳香族C—C键或C—H键。在重金属迁移规律方面:重金属在粗渣与细渣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情况,富集因子与重金属元素的挥发性密切相关;与粗渣相比,细渣具有更大的环境风险,气化渣中的Cd、Ni、Cu、Zn、As、Co、Mo、Se、Pb与Cr等重金属存在较高环境风险,应予以重点关注;气化渣中重金属的浸出行为与浸出方案、浸出时间及气化渣颗粒尺寸因素密切相关,在强酸或/与强碱条件下大部分重金属会出现较高的浸出浓度,且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多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直至趋于稳定,同时小尺寸气化渣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通常高于大尺寸气化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理化特性 重金属 迁移规律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埋场周边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8
作者 詹明晔 孙言秋 +8 位作者 周涛 刘小婷 廖瑜亮 曹军 黎鹏 蓝焕杰 杨林 杨黎 赵由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9,共13页
为评估生活垃圾填埋库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潜在生态健康风险,以成都市某大型垃圾填埋场为例,采集填埋库区周边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测定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并与堆体填埋龄期等因素关联分析,评价其污染状况和环境健康风险。结果表明:Hg... 为评估生活垃圾填埋库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潜在生态健康风险,以成都市某大型垃圾填埋场为例,采集填埋库区周边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测定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并与堆体填埋龄期等因素关联分析,评价其污染状况和环境健康风险。结果表明:Hg、As、Pb、Cr(VI)在填埋库区周边明显富集,并与垃圾堆体的填埋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受到土壤pH值、有机质质量分数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均匀的空间分布格局;Cr和Pb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弱。Cr(VI)和Hg是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Pb的总暴露量最大,经口是主要的暴露途径。As对人群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最大。由此说明,在填埋库区周边土壤中积累浓度的Cr(VI)、Hg、As、Pb和Cd虽尚未形成严重污染问题,但均具有潜在的环境健康风险,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填埋场 土壤 重金属迁移 污染程度评估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污泥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文蛟 张宇腾 +3 位作者 李梅彤 郑悦 张柯 焦刚珍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在工业污水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业污泥。工业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进入水、大气和土壤后,由于性质相对稳定易产生生物富集效应,最终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热处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泥处置处理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目前... 在工业污水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业污泥。工业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进入水、大气和土壤后,由于性质相对稳定易产生生物富集效应,最终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热处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泥处置处理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工业污泥热处理方法(包括焚烧法、热解法等),并以制革、电镀、造纸和印染4大类工业污泥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理化性质分析了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同时讨论了温度、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指出,如何减少热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物向环境的释放是未来工业污泥热处理技术研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污泥 重金属 迁移转化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黄土重金属污染分析与黄土/膨润土隔离墙处治初探
10
作者 吴子龙 俞韬 +5 位作者 闫超 邓永锋 胡广青 高宇航 王璋 王力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38-2748,共11页
陕西黄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区主要位于陕西关中地带。此外,黄土中主要的重金属离子为铅离子、铜离子、镍离子、镉离子及砷离子,其中铅离子浓度最高,最高浓度达545.6 mg/kg。为防止已污场地污染扩散,拟采用黄土/膨润土隔离... 陕西黄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区主要位于陕西关中地带。此外,黄土中主要的重金属离子为铅离子、铜离子、镍离子、镉离子及砷离子,其中铅离子浓度最高,最高浓度达545.6 mg/kg。为防止已污场地污染扩散,拟采用黄土/膨润土隔离墙对场地进行隔离,为此通过试验研究了隔离墙的渗透与防污阻滞性。结果表明,随着隔离墙中膨润土掺量的增加,墙体渗透系数k和防污阻滞系数Cad均大幅降低。为便于隔离墙后续工程设计,提出了定量表征公式,用于预测k与Cad。基于表征公式计算了为达到墙体渗透要求时的最低膨润土掺量,数值为28.52%,超过了工程规定值,因此需对膨润土进行改性处理。与此同时,隔离墙在污染液渗流过程中存在胶体迁移,诱发污染离子扩散与墙体防污阻滞系数降低。后续研究中应针对隔离墙中的胶体,研发一种廉价改性材料,主要用于提高其细度和降低其迁移性,这样才能在降低隔离墙渗透系数和提高防污阻滞系数的同时,还能避免胶体迁移诱发的污染扩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重金属污染 黄土/膨润土隔离墙 渗透与防污阻滞性 定量表征 胶体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回填塌陷区重金属淋溶迁移时空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印成 赵康 +3 位作者 田向勤 马超 聂晶磊 胡华龙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1430,共9页
以陕西省某市煤矸石回填塌陷区协同生态治理示范试验项目为例,探讨煤矸石作为塌陷区回填材料对回填区域环境污染风险,分析重金属淋溶迁移时空规律.利用Hydrus-1D模拟了回填区域煤矸石淋溶后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时空变化规律及过程,... 以陕西省某市煤矸石回填塌陷区协同生态治理示范试验项目为例,探讨煤矸石作为塌陷区回填材料对回填区域环境污染风险,分析重金属淋溶迁移时空规律.利用Hydrus-1D模拟了回填区域煤矸石淋溶后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时空变化规律及过程,并通过土柱实验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验证,得到其在不同时间段的入渗距离和在不同土层的浓度平衡时间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可有效模拟该回填区域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金属淋溶浓度随着深度改变有所不同,为Cr(Ⅵ)=Pb>Ni>Hg,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21.60,21.60,20.70和16.20m.在不同土层深度下,重金属的淋溶浓度大小为Pb>Cr(Ⅵ)>Ni>Hg,浓度趋势呈先快速升高后逐渐平缓的状态,均未超过限值,煤矸石回填塌陷区基本无环境污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重金属 土壤污染 溶质迁移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CaCl_(2)熔盐热处理危险废物焚烧飞灰的重金属转化/稳定化研究
12
作者 熊雨苏 张建星 +4 位作者 古国健 戴传海 胡红云 童华 邓双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1-1738,共8页
利用NaCl-CaCl_(2)混合熔盐体系对危险废物焚烧飞灰进行低温(600~700℃)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参数(时间、温度、飞灰/熔盐配比)对产物中重金属迁移规律及浸出特性的影响,以揭示重金属的转化与稳定化机制。研究发现:飞灰中的重金属在... 利用NaCl-CaCl_(2)混合熔盐体系对危险废物焚烧飞灰进行低温(600~700℃)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参数(时间、温度、飞灰/熔盐配比)对产物中重金属迁移规律及浸出特性的影响,以揭示重金属的转化与稳定化机制。研究发现:飞灰中的重金属在熔盐或飞灰所含氯化物(NaCl、KCl等)的作用下发生直接或间接氯化反应,并最终在熔盐相中富集,其余留存于熔渣。熔盐中重金属占比与其本身的挥发性及热处理温度显著相关。飞灰在温度为600℃、飞灰与熔盐质量比为1∶5的条件下熔盐热处理1 h后,Cu、Zn、Cr、Cd、Pb在熔盐中占比分别为84.45%、82.28%、75.35%、93.08%、96.39%,飞灰减量63%。硫酸硝酸法熔渣中Cu和Pb浸出率与原灰相比分别下降了88.4%和97.3%,浸出液中未检出Zn、Cd和Cr,满足GB 18598—2019《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限值。醋酸缓冲溶液法熔渣中Cr、Zn、Cd、Cu、Pb的浸出率与原灰相比分别下降了90.5%、99.9%、99.8%、98.4%、79.6%,可通过进一步添加CaO(质量分数4%)调配NaCl-CaCl_(2)熔盐体系,提升熔渣中Pb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废物焚烧飞灰 NaCl-CaCl_(2)熔盐 温和热处理 重金属 转化/稳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重金属的迁移富集特征——以华南典型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施小学 孙乾迎 +2 位作者 卢阳 吴文成 陈伟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63-2074,共12页
以华南碳酸盐岩地区水田、旱地2种典型农用地风化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Pb同位素组成对土壤重金属进行溯源,并系统分析了8种常见重金属在农田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母岩风化是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两个剖... 以华南碳酸盐岩地区水田、旱地2种典型农用地风化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Pb同位素组成对土壤重金属进行溯源,并系统分析了8种常见重金属在农田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母岩风化是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两个剖面中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土壤背景值(0.056mg/kg),Cd偏向于在表层(0.49~2.15mg/kg)与中层(0.75~1.87mg/kg)富集,其他元素均偏向于在中层富集.土壤理化性质、矿物组成,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对重金属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碳酸盐岩风化过程造成了研究区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的次生富集,水田剖面的淋溶作用对重金属的迁移富集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农田土壤剖面 重金属 垂向迁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共作模式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有效性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俊杰 刘洋 +4 位作者 罗文浩 赵婧 周丹丹 王霞 朱丽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6,共13页
近年来,新兴的稻渔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发展迅速,但长期过量饲料、化肥和农药的混施,不达标废水的灌溉等造成稻田共作系统中重金属的累积,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本研究系统综述了不同类型的稻田共作系统中土壤、水... 近年来,新兴的稻渔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发展迅速,但长期过量饲料、化肥和农药的混施,不达标废水的灌溉等造成稻田共作系统中重金属的累积,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本研究系统综述了不同类型的稻田共作系统中土壤、水体的有机质、pH、氧化还原电位(Eh)以及微生物活动等性质的变化,重点剖析了稻田单作系统与稻鸭、稻虾共作系统中重金属转化和累积的差异,尝试建立这些差异与其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间的关联。稻田共作模式有利于减轻重金属风险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1)饲料、鸭粪和虾壳能增加共作系统环境介质中的有机质含量,通过吸附、络合作用可将游离态重金属转化为结合态;2)鸭尿、虾壳和外加石灰可通过升高环境介质的pH,增加的OH^(-)与碱土金属易形成难溶沉淀物;3)田间养鸭可升高土壤的Eh,增强铁锰氧化物对可溶性重金属的吸附沉淀;4)鸭和虾的活动可改善土壤质地,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5)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提高,且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能够降低重金属的可利用度。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减量、代替化肥饲料的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策略,为稻渔共作农业模式的农艺管理、重金属监测和食品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共作农业 重金属 迁移 生物有效性 食物链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环境对铅锌矿渣的理化性质与重金属溶出特征研究
15
作者 韩福礼 李识博 +4 位作者 代俊芳 纪雅姝 安靖怡 周立志 耿济世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8-264,共7页
铅锌矿渣在酸性环境中易发生重金属迁移,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构成潜在生态风险。研究以陕西秦岭西段某铅锌矿区废弃矿渣为对象,开展了不同初始酸性环境的静态浸泡试验,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浸泡液pH值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先缓... 铅锌矿渣在酸性环境中易发生重金属迁移,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构成潜在生态风险。研究以陕西秦岭西段某铅锌矿区废弃矿渣为对象,开展了不同初始酸性环境的静态浸泡试验,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浸泡液pH值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先缓慢增大后趋于稳定。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浸泡液的电导率(EC)在初始pH=1、2情况下先下降后趋于稳定,在初始pH=3情况下先明显下降后明显上升,在初始pH=4、5、6、7情况下上升后趋于稳定。(2)Zn、Pb、Cu、Cd、Cr这5种重金属元素的释放速率均随着初始pH值的增大和浸泡时间的延长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5种重金属元素的释放速率差异可能与各重金属元素溶解、置换速率不同有关。在初始pH=1、2的环境下,5种重金属元素的释放量较大,呈现先缓慢增加后减小的特征;在相同初始pH环境下,重金属元素Pb、Zn的释放量显著较大,这与矿渣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相关矿物的活性有关。(3)随着浸泡的不断进行,孔径D的分布在初始pH较低的环境下增加更显著,孔径的大小及连通性显著高于较高pH环境下。(4)矿样中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的酸溶过程是影响电导率、浸泡液pH、孔隙结构等的根本原因;重金属矿物的酸溶是造成重金属离子释放的根本原因;酸溶过程中生成的弱溶解物在浸渣颗粒及其孔隙与裂隙表面的附着,是阻碍孔隙与裂隙发育及重金属离子溶出的重要原因。因此,控制矿堆向环境中释放重金属离子重点应关注堆积环境与堆积时长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渣 酸性环境 重金属 释放迁移 酸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作用下典型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动态迁移规律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16
作者 温婷 王鹏 +1 位作者 李传勋 李良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6-1766,共11页
通过耦合二维浅水模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南京市主城区在极端降雨条件下的地表径流特征和污染物动态扩散过程,通过动态邻域交互规则量化地表径流对重金属的输移过程,实现极端降雨下对重金属污染扩散及人群暴露风险的定量评估,并运用... 通过耦合二维浅水模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南京市主城区在极端降雨条件下的地表径流特征和污染物动态扩散过程,通过动态邻域交互规则量化地表径流对重金属的输移过程,实现极端降雨下对重金属污染扩散及人群暴露风险的定量评估,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模型评估与分析降雨前后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与暴露人群的潜在威胁。结果表明:极端降雨显著促进土壤中铜(Cu)、锌(Zn)、铅(Pb)、铬(Cr)、镉(Cd)、汞(Hg)迁移,使其浓度最高值分别增至初始值的221倍、222倍、178倍、221倍、127倍、94倍,经降雨冲刷后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由127.82增至685.46;人群健康风险暴露方面,成人非致癌风险指数(HI)均值由0.08增至0.46、致癌风险指数(TCR)均值由0.571×10^(-6)增至2.803×10^(-6),儿童HI均值由0.44增长至2.62、TCR均值由1.003×10^(-6)增至4.925×10^(-6),表明极端降雨对重金属污染的扩散加剧了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并且儿童风险远高于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土壤重金属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动态迁移 元胞自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综述
17
作者 杨东 王豆 +1 位作者 杨桂玲 虞轶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0期88-92,共5页
土壤中微塑料与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微塑料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因其载体特性对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然而当前尚缺少系统论述。阐明微塑料如何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对... 土壤中微塑料与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微塑料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因其载体特性对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然而当前尚缺少系统论述。阐明微塑料如何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对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制定土壤污染防控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系统综述了微塑料对重金属在土壤中分布、迁移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阐述了微塑料影响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行为的内在机制,以期为保障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重金属 迁移转化 土壤污染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锌矿区冶炼地块土壤渗透性对重金属垂向分布的影响
18
作者 梁学超 郭朝晖 +2 位作者 黄驰岳 高梓伦 杨锦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4,共11页
冶炼地块土壤重金属污染突出,土壤渗透性对重金属的下渗迁移影响明显。本文以某铅锌冶炼地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渗透性对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及其下渗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显著影响冶炼地块剖面土壤中As、Cd、Pb的垂向迁... 冶炼地块土壤重金属污染突出,土壤渗透性对重金属的下渗迁移影响明显。本文以某铅锌冶炼地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渗透性对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及其下渗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显著影响冶炼地块剖面土壤中As、Cd、Pb的垂向迁移;地块土壤中As、Cd、Pb主要集中在[0,2) m深土层内。[0,0.5) m深内土层中As和Pb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GB 36600-2018筛选值的1.6倍和3.5倍;土壤中As和Pb垂向迁移主要发生在渗透系数为1×10^(-4)~1×10^(-2) cm/s的中等透性土壤中,而Cd在渗透系数小于1×10^(-5) cm/s的微透水性土壤中仍会发生垂向迁移;土壤中重金属下渗迁移能力与其赋存形态明显相关,土壤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的质量分数为25.01%,而Pb、As质量分数分别仅为12.54%和2.54%,这与相同渗透性土壤中Cd的迁移能力明显大于As和Pb的迁移能力相一致,因此,中、弱透水性和微透水性土壤中Cd的垂向迁移是其地块污染防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冶炼地块 土壤渗透性 重金属 下渗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迁移条件对返青箬叶中铜迁移的影响
19
作者 刘立萍 张志军 +2 位作者 沈宏桂 罗宏泉 谌海群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8,共6页
[目的]研究迁移温度、时间及铜含量对返青箬叶中铜向食品模拟物中迁移的影响。[方法]用五水硫酸铜溶液浸泡箬叶制备返青箬叶,食品模拟物包括超纯水、2.5%(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4%(体积分数)乙酸溶液、10%(质量分数)白砂糖溶液、大豆油... [目的]研究迁移温度、时间及铜含量对返青箬叶中铜向食品模拟物中迁移的影响。[方法]用五水硫酸铜溶液浸泡箬叶制备返青箬叶,食品模拟物包括超纯水、2.5%(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4%(体积分数)乙酸溶液、10%(质量分数)白砂糖溶液、大豆油和5‰(质量分数)碳酸氢钠溶液;考察迁移温度、时间及铜含量对返青箬叶中铜迁移量的影响。[结果]除大豆油外,返青箬叶在乙酸溶液中的迁移量最大,其次是氯化钠溶液;当迁移温度为100℃时,所有食品模拟物中的铜迁移量在2 h时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当迁移时间为24 h时,超纯水、氯化钠溶液和大豆油的迁移峰值在40℃;乙酸和白砂糖溶液的迁移峰值在25℃;返青箬叶中铜含量越高,迁移量越大。[结论]食品模拟物性质、加热时间和温度是影响返青箬叶中铜迁移的重要因素;返青箬叶中铜含量越高,迁移量越大,酸性食品更有利于铜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青箬叶 重金属铜 食品模拟物 迁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木质餐具制品中9种重金属含量和迁移量的测定
20
作者 董帅 雷婧 +2 位作者 刘金鹏 仇凯 殷磊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6,共7页
目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同步检测砷、镉、钴、铬、铜、镍、铅、硒、锑等9种重金属元素,对不同木质餐具中的重金属含量和迁移量进行测定。方法选择HNO_(3)-H_(2)O_(2)为消解液,采用微波消解进行含量测定;选择体积分数为4%的... 目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同步检测砷、镉、钴、铬、铜、镍、铅、硒、锑等9种重金属元素,对不同木质餐具中的重金属含量和迁移量进行测定。方法选择HNO_(3)-H_(2)O_(2)为消解液,采用微波消解进行含量测定;选择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及体积分数分别为10%、50%、95%的乙醇等4种模拟物,采用浸泡迁移的前处理方式对样品进行迁移量的测定。选择^(72)Ge、^(209)Bi、^(115)In、^(45)Sc作为内标元素来监控和校正信号的差异,采用四级杆碰撞反应池技术消除质谱干预,优化仪器工作条件。结果含量测定线性相关系数r^(2)≥0.9999,检出限范围为0.002~0.2μg/L,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2.3%~103.1%;迁移量测定线性相关系数r^(2)≥0.9991,检出限范围为0.002~3.0μg/L,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1.7%~107.4%。结论此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度高等特点,适用于测定木质餐具的含量和迁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木质餐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 微波消解 重金属元素含量 迁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