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川渝河段汛期分期与洪水资源化研究
1
作者 郭率 汪肖雅 +2 位作者 熊丰 李妍清 肖扬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26,共11页
长江上游川渝河段暴雨洪水频繁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科学合理的汛期分期,是该河段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根据川渝地区逐日降雨数据和李庄、寸滩等关键水文站点流量资料,对川渝河段开展汛期分期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长江中下... 长江上游川渝河段暴雨洪水频繁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科学合理的汛期分期,是该河段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根据川渝地区逐日降雨数据和李庄、寸滩等关键水文站点流量资料,对川渝河段开展汛期分期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长江中下游梅雨、华西秋雨与川渝河段防洪、蓄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渝河段洪水可分为3期,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前汛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主汛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后汛期;长江中下游梅雨入梅时间集中在6月份,出梅时间集中在7月份,出梅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洪水发生遭遇的概率极小,因此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群为中下游预留的防洪库容可逐步释放;华西秋雨开始于8月下旬,是造成川渝地区秋季洪水的主要原因,洪水量级和频次远小于夏季;秋雨期与后汛期同步,在确保秋汛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华西秋雨的洪水资源,提高水库的蓄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分期 洪水资源化 华西秋雨 长江中下游梅雨 川渝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集中期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邱辉 马艺铭 祁海霞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38,共9页
为提高梅雨期强降雨过程的预报水平,利用长江流域逐日雨量站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集中期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与2016年梅雨集中期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202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有明显的... 为提高梅雨期强降雨过程的预报水平,利用长江流域逐日雨量站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集中期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与2016年梅雨集中期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202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6月17日至7月2日为梅雨集中期,期间发生4次强降雨过程,主雨区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及两湖水系中北部;7月2日后主雨区北抬至长江干流北部,梅雨集中期结束,长江流域降雨形态由南多北少转为北多南少。②梅雨集中期间,高、中、低层环流系统的耦合是长江中下游强降雨形成和维持的大尺度环流背景。4次降雨过程,中高纬度均呈现“两槽一脊”经向型环流配置,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呈稳定的带状分布,来自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强盛,通过强烈的西南风将暖湿气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冷暖空气长时间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南北两侧交汇,导致梅雨集中期降雨过程不断,降雨异常偏多。③2024年和2016年梅雨集中期有诸多共同特点,如梅雨特征相似、强度基本相当,均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阶段,副高偏强、偏西,西南暖湿气流偏强。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梅雨期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梅雨集中期 大气环流 长江中下游 2024年长江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36
3
作者 姚学祥 王秀文 李月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8-42,共5页
评述了近 34年来 5~ 7月份江淮流域出现的梅雨情况 ,包括非典型梅雨和典型梅雨。资料表明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 (正常梅雨 )短 ,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 ,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 评述了近 34年来 5~ 7月份江淮流域出现的梅雨情况 ,包括非典型梅雨和典型梅雨。资料表明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 (正常梅雨 )短 ,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 ,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同样可以出现较大降雨。研究发现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有一定的差别。 1 1 0~ 1 30°E副高脊线稳定在 2 0~ 2 5°N之间 ,是江淮流域出现梅雨 (包括非典型梅雨 )的有利条件 ,而不是必要条件。从多年预报服务情况和资料分析来看 ,需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梅雨划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 江淮流域 大尺度环流特征 副高脊线 预报服务 雨情 月份 非典型 对比分析 正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我国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魏林波 周甘霖 +2 位作者 王式功 尚可政 马玉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93,共7页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再分析风速资料,分析了亚洲副热带200hPa西风带急流(下称西风急流)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我国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和新疆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由冬入夏时,西风急流轴由30°N左右北进到45°N...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再分析风速资料,分析了亚洲副热带200hPa西风带急流(下称西风急流)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我国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和新疆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由冬入夏时,西风急流轴由30°N左右北进到45°N左右,中间有两次明显的快速北进,分别发生在4月和6~7月;由夏入冬时,急流轴再由45°N左右南撤至30°N附近。急流轴在北进过程中以90°E处出现最早,也最明显。(2)一年之中,西风急流中心主要位于西太平洋上空140°E处,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停留在亚洲大陆上空。急流中心在6月中旬开始迅速西移,6月下旬移至江淮流域上空,7月底到达新疆天山地区上空,8~9月东退至冬季平均位置140°E左右。(3)江淮流域梅雨期的降水量与西风急流的位置有一定相关关系。若某年1月急流中心异常偏西,4~5月急流轴又异常偏南,则该年可能为丰梅年,江淮地区易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否则相反。(4)盛夏季节新疆上空急流的强度及纬度位置与新疆降水也有一定关系。若某年4月中旬~5月下旬新疆和中亚地区西风急流轴明显偏北,该年夏季急流轴又偏南,且急流偏强,则新疆多雨;否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 江淮流域梅雨 新疆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48
5
作者 魏凤英 张京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3-321,共9页
该文分析了 1 885~ 2 0 0 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 :①梅雨量的大小与梅雨期的长短和出梅日期的早晚为显著的正相关 ;②梅雨的主要周期为 3a、6a和... 该文分析了 1 885~ 2 0 0 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 :①梅雨量的大小与梅雨期的长短和出梅日期的早晚为显著的正相关 ;②梅雨的主要周期为 3a、6a和 8a ,它们分别与低纬1 0 0hPa高度场、热带系统以及全球陆地温度的变化有关 ;③控制入梅、出梅和梅雨期 6a左右周期的气候因素是相同的 ,而 3a左右的周期可能受到不同气候因素的影响 ;④长江中下游梅雨在近 1 1 6年期间 ,经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 气候变化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与东亚大气低频振荡 被引量:104
6
作者 陆尔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30-736,共7页
本文分析了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期间东亚大气低频振荡活动。从低频振荡特征看,江淮雨量和东亚风场中低频振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风场的振荡周期具有显著的地域和频域分布特征。从低频波的传播看,这一梅雨过程的两个异常阶段(5月... 本文分析了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期间东亚大气低频振荡活动。从低频振荡特征看,江淮雨量和东亚风场中低频振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风场的振荡周期具有显著的地域和频域分布特征。从低频波的传播看,这一梅雨过程的两个异常阶段(5月下半月和7月上半月),东亚风场低频波的水平传播方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分析指出,低纬地区低频波虽有不同传播方向,但都将暖湿空气以低频形式输送到江淮以南,它与北侧的低频冷空气在江淮地区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该地区以低频形式出现的3场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梅雨 江淮流域 大气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被引量:128
7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7-,19+21+23+18+20+22,共8页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辐合带(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热带季风槽偏弱时(弱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强;反之热带季风槽偏强时(强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弱.江淮流域的降水与热带季风槽、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密切相关,即热带季风槽偏弱(弱季风),梅雨锋偏强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热带季风槽偏强(强季风),梅雨锋偏弱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少.研究表明: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与偏西气流的加强密切相关.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偏低,黑潮地区的海温偏高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减弱,东亚季风槽较弱(弱季风),梅雨锋较强;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黑潮地区的海温偏低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加强,东亚季风槽较强(强季风),梅雨锋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风槽 副热带梅雨锋 江淮流域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梅汛期暴雨特征及其对长江下游水位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燕 朱伟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8-243,共6页
利用1961~2009年江苏省逐日降水资料和南京站逐日水文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苏梅汛期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其与长江下游水位的关系。发现,在梅雨期间江苏省大部分区域都会出现暴雨,但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利用1961~2009年江苏省逐日降水资料和南京站逐日水文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苏梅汛期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其与长江下游水位的关系。发现,在梅雨期间江苏省大部分区域都会出现暴雨,但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暴雨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年梅雨量的丰枯;江苏南、北两个区域梅汛期暴雨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但其年际和年代际振荡的周期和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不同表现。长江下游南京站6-7月的水位变化与梅雨期暴雨的年际、年代际周期变化和异常年份的发生有一定相似性,江苏南区梅雨期暴雨量与南京水位的相关性通过了0.10的显著性检验,可以认为南京站6-7月水位的高低与梅雨期暴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汛期 暴雨 长江下游 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联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庞玥 王黎娟 于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2-750,共9页
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明显的10~30d的周期变化,低频振荡经向上的北传和纬向上的西传与江淮流域梅雨... 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明显的10~30d的周期变化,低频振荡经向上的北传和纬向上的西传与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活跃及中断关系密切。在梅雨偏多年,低层10~30d振荡主要通过南海低频反气旋和日本海低频气旋对江淮流域降水产生影响,并调控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进、东退,进而影响输送到江淮流域的水汽强度及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的汇合;而高层,亚洲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的低频气旋和反气旋影响着南亚高压的位置,从而形成江淮流域低频降水的强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期 副热带高压 10~30 d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全球海温异常变化与长江中下游梅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丽 魏凤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1-1119,共9页
使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的方法,将1885年以来全球海温和长江中下游梅雨量进行2~3年、2.5~7年、11~13年和15~20年4个时间尺度周期带的滤波,分析了二者特定周期带振荡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定周... 使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的方法,将1885年以来全球海温和长江中下游梅雨量进行2~3年、2.5~7年、11~13年和15~20年4个时间尺度周期带的滤波,分析了二者特定周期带振荡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定周期带变化之间的相关比带通滤波前的相关显著,特别是较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带的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梅雨 全球海温 年际振荡 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和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钟睿 钱永甫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7-325,共9页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特征和存在的周期,通过对Nino3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亚洲纬向环流指数的小波变换,分析了它们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联系。结果表明,整个江淮流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特征和存在的周期,通过对Nino3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亚洲纬向环流指数的小波变换,分析了它们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联系。结果表明,整个江淮流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3~4a、5~6a和7~8a的周期,年代际变化则表现为12~13a、16~17a和27a的周期。南片和北片以及长江中游和下游之间所具有的特征是不尽相同的。相对于亚洲纬向环流指数而言,Nino3区海温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较为重要。Nino3区的海温与江淮流域降水的联系,在一些时段是同位相的,而在另一些时段是反位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小波变换 Nino3区海温 西太平洋副高 亚洲纬向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梅雨气侯区水汽来源及输送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景芳 吕君宁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211-218,共8页
对1979-1983年梅雨期间低空水汽场进行具体分析。揭示了分布不同的梅雨雨带水汽通道各具鲜明特征,展示了梅雨期间低空偏南气流水汽输送量以短周期脉冲形式增强,使梅雨气候区不断获得水汽净流入。所得结论,可供实际天气分析工作参考。
关键词 梅雨 气候区 水气 长江 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中国夏季旱涝分布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杨义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16,共6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 116年梅雨资料及近 5 0年的基本雨型划分结果 ,统计分析了三类雨型的梅雨特征 ,并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梅雨及旱涝异常作了成因分析。结果指出 ,80年代以来夏季东亚阻塞高压活动频繁 ,从而遏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利用长江中下游 116年梅雨资料及近 5 0年的基本雨型划分结果 ,统计分析了三类雨型的梅雨特征 ,并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梅雨及旱涝异常作了成因分析。结果指出 ,80年代以来夏季东亚阻塞高压活动频繁 ,从而遏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进是夏季梅雨偏丰和雨带偏南的直接原因 ,其根本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梅雨 中国 夏季 成因分析 旱涝灾害 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邱辉 熊莹 +1 位作者 邢雯慧 王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4-110,共7页
为更好地认识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的暴雨特性,利用长江流域701个测站多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常规探空资料、美国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主汛期(6~8月)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主汛期期... 为更好地认识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的暴雨特性,利用长江流域701个测站多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常规探空资料、美国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主汛期(6~8月)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主汛期期间,长江流域有2个明显的降水时段和3个降水中心,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中旬和长江中下游干流、鄱阳湖水系、嘉岷流域。②主汛期期间,长江流域具有入梅早、出梅晚、梅雨量大,暴雨强度大、范围广、极端性强,暴雨阶段性分布明显、各阶段强雨区重叠度高等特征。③6~7月,欧亚中高纬度为稳定的两脊一槽双阻型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长时间持续异常,多次北跳未成,导致切变线和梅雨锋长时间维持在长江干流沿线附近;来自南海及太平洋上的东南气流异常强盛,加上极地冷涡活跃、高空冷槽活动频繁,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暴雨频繁。④8月,欧亚中高纬度转换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四川盆地附近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偏强,受多个西南涡及多轮冷空气的影响,加上地形和台风的助力作用,导致8月中旬嘉岷流域的极端性强降水持续时间长、位置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特征 降水异常 梅雨期 大气环流 2020年长江洪水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