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Resistance Gene Analogues (RGAs) Encoding NBS-LRR Proteins from Gossypium arboreum L.
1
作者 AZHAR Muhammad Tehseen BASHIR Aftab BRIDDON Rob W MANSOOR Shahid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2-,共1页
Plants have developed a complicated defense mechanism during evolution to resist the harmful pathogens they encountered.The mechanism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lant resistance(R)
关键词 NBS Encoding NBS-LRR Proteins from Gossypium arboreum L Ident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resistance Gene Analogues LRR R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Frl的定位研究
2
作者 叶青静 王荣青 +5 位作者 姚祝平 阮美颖 周国治 万红建 李志邈 程远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番茄9号染色体定位到抗颈腐根腐病的位点,再利用抗病材料KP13及感病材料T15196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Frl定位于标记SSR105和FrlSNP20之间,遗传距离约为0.8 cM,物理距离约为93 kb。筛选出4个属于番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SlGST)家族成员的候选基因Solyc09g011510.2.1、Solyc09g011580.2.1、Solyc09g011600.2.1和Solyc09g011630.2.1。获得1个与抗病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FrlSNP25,利用该标记对94个番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样品基因型与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表型吻合率92.55%。本研究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种质创新和揭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颈腐根腐病 基因定位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抗病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冬静 高方园 +5 位作者 马居奎 唐伟 陈晶伟 梁昭 张成玲 孙厚俊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1030,共10页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种薯、种苗地频繁调运,甘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新病害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甘...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种薯、种苗地频繁调运,甘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新病害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甘薯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甘薯抗真菌病、抗细菌病、抗线虫病以及抗病毒病相关基因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甘薯抗病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为甘薯抗病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基因克隆 真菌 细菌 线虫 基因功能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遗传研究进展
4
作者 周桂林 王至严 +3 位作者 林慧慧 于智坤 宣艺冉 朱哲逸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8-11,共4页
挖掘水稻产量潜力是水稻研究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再生稻是指在水稻主茬收割后,残留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获一季。由于实现了一季两收,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再生稻的再生能力受遗传、环... 挖掘水稻产量潜力是水稻研究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再生稻是指在水稻主茬收割后,残留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获一季。由于实现了一季两收,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再生稻的再生能力受遗传、环境和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发挥核心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克隆和定位了一系列与水稻再生能力相关的基因和QTL位点,为再生稻的高效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再生稻的遗传特性、再生能力鉴定和评价指标、已定位的主效QTL和克隆的再生相关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再生稻的遗传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再生稻遗传改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再生能力 遗传机制 QTL定位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jERF098鉴定及其提高冬枣黑斑病抗病性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暄 陈鸥 +2 位作者 王文军 刘摇 曾凯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克隆并鉴定冬枣转录因子ZjERF098明确其分子特性,验证ZjERF098瞬时过表达对枣果实黑斑病的抑制效果,为枣果实抗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对ZjERF098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同源序列比对、结构域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克隆并鉴定冬枣转录因子ZjERF098明确其分子特性,验证ZjERF098瞬时过表达对枣果实黑斑病的抑制效果,为枣果实抗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对ZjERF098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同源序列比对、结构域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克隆并构建了pEAQ-ZjERF098等多个重组载体,在烟草上进行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分析,在冬枣果实上进行瞬时过表达。结果显示,ZjERF098的开放阅读框包含426个碱基对,编码141个氨基酸,与拟南芥中的AtERF098序列相似度最高,同属于ERF转录因子亚家族,只有1个AP2结构域,不含信号肽与跨膜结构域。启动子区域含有与植物防御反应相关的脱落酸响应元件、茉莉酸响应元件等响应元件。ZjERF098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上,同时在细胞质膜也有GFP荧光信号。同时,ZjERF098瞬时过表达能够增强枣果实对黑斑病的抗病性,显著降低枣果实的发病率与病斑直径,表明ZjERF098是在枣果实对黑斑病抗病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ZjERF098 链格孢菌 黑斑病 基因克隆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生草HgS5基因的克隆与抗旱性鉴定
6
作者 汪欣瑶 彭亚萍 +8 位作者 姚立蓉 汪军成 司二静 张宏 杨轲 马小乐 孟亚雄 王化俊 李葆春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5,共12页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干旱环境问题,发掘植物体内的抗旱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期盐生草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盐胁迫后HgS5基因的表达量与差异倍数最高,故选其为研究对象,对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干旱环境问题,发掘植物体内的抗旱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期盐生草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盐胁迫后HgS5基因的表达量与差异倍数最高,故选其为研究对象,对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qRT-PCR检测目的基因在拟南芥植株叶片和根系的相对表达量,并利用农杆菌完成拟南芥异源表达,以验证目的基因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HgS5基因中碱基对的数量为1738,编码370个氨基酸,编码蛋白为酸性亲水性蛋白且没有跨膜区;具有116个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HgS5基因和巨人柱、苋菜和甜菜相关同源基因拥有相同的A_thal_3526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显示HgS5基因主要在细胞膜上表达;荧光定量结果显示HgS5基因主要在拟南芥根系表达,处理第6天表达量与其他组别差异显著(P<0.05);抗旱鉴定结果显示过表达拟南芥的抗旱性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植株枯萎程度减缓;基因HgS5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对抗干旱环境,过表达拟南芥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干旱胁迫后期整体高于野生型。综上所述,基因HgS5在抗旱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进一步探索HgS5基因应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生草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克隆 抗旱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疣粒野生稻中OgXa13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7
作者 张正康 苏延红 +5 位作者 阮孙美 张敏 张攀 张慧 曾千春 罗琼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6,共13页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优良抗病基因的挖掘和育种利用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具有对白叶枯病高抗甚至免疫的特性,是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资源的天然宝库。课题组在疣粒野生稻转录组...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优良抗病基因的挖掘和育种利用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具有对白叶枯病高抗甚至免疫的特性,是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资源的天然宝库。课题组在疣粒野生稻转录组和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从疣粒野生稻中克隆了水稻白叶枯抗性基因OsXa13的同源基因OgXa13的cDNA和含UTR区域的8908 bp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OgXa13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与水稻中感病基因OsXa13的基因组结构和核心启动子序列均一致。OgXa13与水稻OsXa13的蛋白序列有21个氨基酸的差异,其中4个氨基酸的替换差异位于MtN3.1结构域。过表达OgXa13的感病水稻TP309植株白叶枯病的抗性显著增强,推测氨基酸序列差异导致了OgXa13与OsXa13蛋白功能的不同, OgXa13可作为一个显性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在育种中利用。利用CRISPR/Cas9敲除日本晴中感病基因OsXa13的T1代纯合株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也明显增强,表明通过CRISPR/Cas9编辑感病基因OsXa13是改良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为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基因资源和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疣粒野生稻 白叶枯病抗性 基因克隆 OgXa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甘蓝型油菜抗根肿病品种培育现状、主要问题和对策
8
作者 吴畅 史亚茹 +4 位作者 周元委 熊秋芳 张椿雨 陈鹏 栗茂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根肿病是由原生动物有孔虫界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近年来,我国主要甘蓝型油菜产区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对甘蓝型油菜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抗根肿病新品种的培育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首先阐述了根肿菌... 根肿病是由原生动物有孔虫界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近年来,我国主要甘蓝型油菜产区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对甘蓝型油菜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抗根肿病新品种的培育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首先阐述了根肿菌的侵染过程,重点分析了油菜近缘物种根肿病抗病基因及定位情况,对甘蓝型油菜根肿病抗病品种培育及利用的抗病位点进行了总结,并对抗根肿病甘蓝型油菜代表性品种综合表现和推广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甘蓝型油菜根肿病抗病品种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与展望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甘蓝型油菜抗根肿病遗传育种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根肿病 基因定位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蒺藜苜蓿MtBMI1基因克隆及抗旱性分析
9
作者 赵媛媛 蒲小剑 +2 位作者 徐成体 王伟 傅云洁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153,共15页
干旱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繁殖,是造成农作物及饲草产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BMI1蛋白作为PcG蛋白复合体中唯一介导组蛋白泛素化的成员,在参与植物对外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表观遗传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蒺藜苜蓿为材料,克隆... 干旱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繁殖,是造成农作物及饲草产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BMI1蛋白作为PcG蛋白复合体中唯一介导组蛋白泛素化的成员,在参与植物对外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表观遗传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蒺藜苜蓿为材料,克隆得到PcG家族成员MtBMI1,该基因全长5386 bp,编码429个氨基酸,具有zf-C3HC4和RAWUL两个保守的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菜豆PvBMI1-1和大豆GmBMI1-1亲缘关系更接近。烟草表皮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上。GUS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成熟的拟南芥花序及柱头、花茎和果柄中具有较强的MtBMI1启动子表达活性。将MtBMI1在拟南芥中过表达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拟南芥H2AK119ub组蛋白含量相比野生型显著(P<0.05)升高,同时干旱处理后的转基因株系相比野生型产生明显的失水表型,且根长、根鲜重和地上鲜重显著(P<0.05)低于野生型,丙二醛含量显著(P<0.05)高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MtBMI1在蒺藜苜蓿干旱胁迫响应中发挥负调控作用,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蒺藜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苜蓿 MtBMI1 基因克隆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52的基因克隆及其广谱抗病性分析
10
作者 黄涛 魏兆根 +8 位作者 陈玘 程泽 刘欣 王广达 胡珂鸣 谢文亚 陈宗祥 冯志明 左示敏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0,共9页
【目的】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研究植物细胞死亡和抗病机制的理想材料,可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育种材料。【方法】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52的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并利用CRISPR/Cas9敲除... 【目的】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研究植物细胞死亡和抗病机制的理想材料,可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育种材料。【方法】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52的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并利用CRISPR/Cas9敲除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同时鉴定了lm52对水稻对主要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并分析其抗性机制。【结果】突变体lm52从4叶期开始逐渐出现褐色点状病斑,成熟期病斑扩展至全叶;ATP酶基因LOC_Os06g03940上的单碱基突变(G1440A)是lm52产生类病斑表型的原因;lm52显著增强了对水稻三大主要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且这与突变体中活氧性(ROS)的过度积累和防御基因的激活表达有关。【结论】ATP酶基因LM52的突变增强了水稻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抗性,为水稻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潜在的靶标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图位克隆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PING重组噬菌体中插入片段的“分/合”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旭明 薛红 +2 位作者 杨桦 胡以平 傅继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54-459,共6页
随着胚胎干细胞基因打靶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如何有效地从小鼠基因组DNA文库中筛选得到基因组DNA并进行结构分析(如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即mapping等)已成为一个被普遍关心的问题.设计应用了“分/合”的策略,即... 随着胚胎干细胞基因打靶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如何有效地从小鼠基因组DNA文库中筛选得到基因组DNA并进行结构分析(如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即mapping等)已成为一个被普遍关心的问题.设计应用了“分/合”的策略,即先对重组噬菌体插入片段制备一套亚克隆,在对亚克隆进行详细的mapping的基础上,再对完整的大分子噬菌体DNA进行酶切分析,将两者相结合,可以分析得到完整的酶切图谱.应用此策略,简便准确地对所克隆的含有小鼠凝血因子IX基因组DNA的大分子插入片段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结果得到了DNA印迹等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噬菌体 “分/合”策略 基因打靶 ma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病QTL定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燕芸 李光略 +4 位作者 敖秋桅 谭芸 陈峰 吴雪萍 朱佳杰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4-1846,共13页
【目的】通过构建罗非鱼抗病遗传连锁图谱,挖掘出与抗病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和候选基因,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加快罗非鱼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前期开展罗非鱼壮罗1号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选获的抗病个体与易感病个体杂交得到... 【目的】通过构建罗非鱼抗病遗传连锁图谱,挖掘出与抗病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和候选基因,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加快罗非鱼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前期开展罗非鱼壮罗1号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选获的抗病个体与易感病个体杂交得到的全同胞家系F_(1)代150个个体为作图群体,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利用GATK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的挖掘,对过滤筛选到的高质量SNP标记利用Lep-MAP3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采用MapQTL 6.0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病性状相关QTL进行定位,然后利用定位区间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参考罗非鱼的基因组找到对应区间,并结合基因功能注释筛选抗病候选基因。【结果】全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34861.49 Raw reads(3487.35 Gb),经质控后共得到34565.24 Clean reads(3456.97 Gb),平均每个F_(1)代为218.90 Clean reads(21.90 Gb),F_(1)代的平均Q30和GC含量分别为93.25%和40.86%。将247228个高质量SNP标记划分为3029个Bin标记。构建的罗非鱼遗传连锁图谱全长为1521.56 cM,共划分为22个连锁群,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50 cM。结合抗病性状的表型数据,在遗传图谱LG9连锁群上定位得到1个与无乳链球菌病抗性相关QTL,其置信区间为0.67~6.67 cM,对区间内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筛选出5个免疫相关基因,分别为分离缺陷基因3(PARD3)、微管相关蛋白4基因(MAP4)、黏着斑蛋白基因(SVIL)、Kruppel样因子基因(KLF6)及骨形态发生蛋白6基因(BMP6)。【结论】基于重测序技术绘制罗非鱼抗病性状遗传连锁图谱,定位到抗病相关QTL 1个和抗病候选基因5个,为后续实施罗非鱼抗病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抗病功能基因研究提供标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抗病性 遗传图谱 QTL 免疫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ka的定位
13
作者 贺钟锐 徐浩 +5 位作者 闫伟宁 王金硕 王新锐 周子杰 张培培 李在峰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28,共7页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ka是一个苗期抗病基因,对中国多数叶锈菌生理小种有较高水平抗性。为了解更多Lr3ka基因信息,本研究利用叶锈菌生理小种FHJR对小麦RL6007(携带Lr3ka)、Thatcher及其后代F_(2)群体进行苗期抗叶锈病鉴定,结合遗传分析及...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ka是一个苗期抗病基因,对中国多数叶锈菌生理小种有较高水平抗性。为了解更多Lr3ka基因信息,本研究利用叶锈菌生理小种FHJR对小麦RL6007(携带Lr3ka)、Thatcher及其后代F_(2)群体进行苗期抗叶锈病鉴定,结合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对Lr3ka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在苗期,RL6007表现抗病,Thatcher表现感病,其后代F_(2)群体出现分离,卡方检测抗感单株个数符合1∶3的分离比例(χ^(2)=1.362,P=0.243>0.05),推测Lr3ka是一个隐性主效抗叶锈基因。基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IWGSC v2.1)开发了100个SSR标记,利用抗感亲本间的多态性筛选到5个标记,分别为ZBSF6BL-5、ZBSF6BL-12、ZBSF6BL-61、ZBSF6BL-99、ZBSF6BL-100;利用5个分子标记检测F_(2)群体,将Lr3ka基因定位于6BL染色体上,位于ZBSF6BL-61和ZBSF6BL-99之间,遗传距离均为0.1 cM;对应中国春参考基因组序列v2.1物理区间716.2~730.7 Mb。开发的SSR分子标记可以用于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Lr3ka的定位可为其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抗叶锈基因Lr3ka SSR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45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14
作者 王秋雨 赵梦灿 +11 位作者 卫航航 卢奕成 谭毓丹 李鑫荧 刘晶巧 钱奕明 王少忠 刘冰洋 张美洁 杨佳程 蒋文昌 张长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86,共14页
旨在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45进行详细鉴定,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类病斑突变体的抗病机制。采用EMS诱变处理Xinong 1B,筛选出类病斑突变体,多代自交后形成spl45。对突变体spl45进行表型鉴定、农艺性状考察、光合特性分析、遮光处理、组织化... 旨在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45进行详细鉴定,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类病斑突变体的抗病机制。采用EMS诱变处理Xinong 1B,筛选出类病斑突变体,多代自交后形成spl45。对突变体spl45进行表型鉴定、农艺性状考察、光合特性分析、遮光处理、组织化学染色、生理指标检测、抗病性鉴定及基因定位等一系列试验。利用spl45与Jinhui 10杂交得到F_1代,再自交获得F_2代,用于基因定位。结果发现: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45三叶期时开始出现褐色斑点型类病斑,且类病斑表型随植物生长不断增长最终分布于整个植株的叶片和叶鞘。spl45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矮化显著,产量显著降低。spl45叶片斑点受光诱导,其叶片的光合色素明显低于野生型,叶绿体出现严重受损现象。台盼蓝染色、 DAB染色、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及TUNEL检测发现突变体spl45植株叶片中有H2O_(2)积累及大量PCD信号,并且POD、 CAT、 SOD活性显著降低。通过抗病性鉴定,发现病斑突变体spl45与野生型比较,其稻瘟病抗谱范围拓宽,同时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也有所提升。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2号染色体上的65 kb区间内,只有LOC_Os12g37870基因的第5个外显子经历了单碱基突变(由A突变为T),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成缬氨酸,因此把LOC_Os12g37870作为候选目的基因(OsSPL45)。qRT-PCR结果显示,在突变体spl45叶片中部分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野生型,OsSPL45基因在水稻根、茎、叶、鞘、穗中均有表达。研究结论:OsSPL45与OsSPL30互为等位基因,且基因突变导致突变体spl45存在褐色类病斑斑点,抗病相关基因表达被激活,对稻瘟病及白叶枯病的抗性相对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突变体spl45 抗病性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小麦地方品种四月黄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慧珍 任永康 +2 位作者 唐朝晖 张晓军 牛瑜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真菌病害,从现有资源中鉴定抗病种质并挖掘新的抗病基因是持续改良小麦抗病性的重要途径。四月黄是课题组前期从山西省小麦种质资源中鉴定出的一个抗白粉病小麦地方品种,本研究采用苗期单小种人工接...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真菌病害,从现有资源中鉴定抗病种质并挖掘新的抗病基因是持续改良小麦抗病性的重要途径。四月黄是课题组前期从山西省小麦种质资源中鉴定出的一个抗白粉病小麦地方品种,本研究采用苗期单小种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四月黄与晋麦47以及二者构建的遗传群体进行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并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和90K SNP芯片扫描对四月黄携带的抗病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四月黄对白粉病的抗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暂命名为PmSYH。SNP芯片结果显示,多态性SNP标记主要富集在小麦7D染色体110~140 Mb区段和570~610 Mb区段。在上述区段分别开发SSR分子标记并利用抗、感病小群体进行连锁性筛选,结果从110~140 Mb区段筛选出6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从570~610 Mb区段未筛选出连锁标记。利用6个与PmSYH连锁的SSR标记对晋麦47/四月黄的F2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将PmSYH定位于位于7D染色体上132.6 Mb~137.5 Mb的物理区段,两侧标记分别为Sxau7DS-37和Sxau7DS-48,遗传距离分别为1.8 cM和3.1 cM。与前人定位结果比较分析表明,PmSYH是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本研究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在北部冬麦区小麦白粉病抗性改良中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地方品种 白粉病 抗病基因 分子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栗番茄抗灰霉病的基因定位和抗性生理研究
16
作者 蒋嘉宁 薛东齐 +2 位作者 娄雪源 蒋丽微 郭鑫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34,共9页
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严重威胁番茄生产和采后保鲜。以醋栗番茄(LA2076)和栽培番茄(LA1246)及其F2群体为试验材料,分析醋栗番茄和栽培番茄品种间的抗、感病表型及生理指标差异,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获得的初定位区间,开发22个InDe... 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严重威胁番茄生产和采后保鲜。以醋栗番茄(LA2076)和栽培番茄(LA1246)及其F2群体为试验材料,分析醋栗番茄和栽培番茄品种间的抗、感病表型及生理指标差异,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获得的初定位区间,开发22个InDel分子标记,对番茄抗灰霉病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在离体叶片接种灰霉菌后同一时间点,LA2076番茄病斑面积要大于LA1246;MDA含量呈现先增加后持平的趋势,LA2076的MDA含量增加速度比LA1246快;POD、CAT、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A2076抗氧化物酶活性峰值更高且出现的时间更早;定位结果显示,抗灰霉病基因定位在9号染色体上InDel-1.2和InDel-4.1之间、长度为4.29Mb的区间内,该区间包含38个基因。研究结果为指导番茄抗灰霉病遗传育种及番茄抗灰霉病的基因定位和抗性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灰霉病 基因定位 抗性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育种利用现状综述
17
作者 刘忠贤 刘军化 +2 位作者 胡景涛 黄世炎 黄成志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0期154-158,共5页
稻瘟病作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在我国各个稻作区,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安全。在深入解析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生物学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抗性基因定位、克隆及育种利用现状,预测了抗稻瘟病未来研究方向,对选育抗稻瘟病新品种具有重... 稻瘟病作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在我国各个稻作区,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安全。在深入解析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生物学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抗性基因定位、克隆及育种利用现状,预测了抗稻瘟病未来研究方向,对选育抗稻瘟病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指出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是解决水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性基因 鉴定 克隆 聚合评价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法的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丽 孙建昌 王昕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1,48,共8页
为挖掘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于2022—2023年以水稻2013ZJP-3×京宁11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对叶瘟、穗颈瘟的抗性,并采用BSA-seq法进行QTL定位分析。表型鉴定结... 为挖掘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于2022—2023年以水稻2013ZJP-3×京宁11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对叶瘟、穗颈瘟的抗性,并采用BSA-seq法进行QTL定位分析。表型鉴定结果表明,F11群体的稻瘟病抗性呈连续性分布,且大部分材料表现为中抗,偏向于抗病亲本京宁11。筛选出19个抗性株系和17个感性株系材料,构建了抗感池。经过测序、变异检测和关联分析,共得到2个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区间,主要分布在5号和7号染色体上,区间总长度为1.45 Mb,共筛选出94个差异基因,其中,移码突变基因12个,非同义突变基因82个,移码和非同义突变基因9个。最终预测,基因LOC_Os05g10630、LOC_Os05g10650和LOC_Os07g08960与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BSA-seq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对西瓜抗枯萎病生理小种1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超汉 朱丽华 +4 位作者 尤佳琪 杨红娟 李青竹 宋荣浩 顾卫红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11-19,共9页
西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是西瓜生产的限制因子。本研究以西瓜抗病种质“V13-9-3”和感病种质“W16-1”为亲本,构建了“W16-1”דV13-9-3”的F1、F2群体。苗期人... 西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是西瓜生产的限制因子。本研究以西瓜抗病种质“V13-9-3”和感病种质“W16-1”为亲本,构建了“W16-1”דV13-9-3”的F1、F2群体。苗期人工接种结果显示:F1植株表现抗病,F2群体的抗病∶感病分离比为3∶1,表明西瓜枯萎病生理小种1的抗性遗传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BSA技术,采用SNP指数和InDel指数法,将西瓜抗枯萎病基因Fon-1定位在1号染色体上2.20 Mb和2.32 Mb区域内,将这2种方法的定位结果取交集,最终将目标抗病基因区域缩小在2.20 Mb之内,该区域包含8个非同义突变基因和1个移码突变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这9个突变基因在接种枯萎病菌5 d和10 d后的表达量变化,发现抗病亲本“V13-9-3”中有7个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亲本“W16-1”。研究通过结合SNP指数和InDel指数分析可以快速进行基因初定位,为西瓜抗枯萎病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枯萎病 抗枯萎病基因 基因定位 SNP指数 InDel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化多蘖突变体mtd2/htd1-1的鉴定与图位克隆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晓雯 王媛媛 +6 位作者 冯蓓祺 雷松翰 范骏扬 杨晶晶 仝瑞建 田维江 桑贤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株高是株型构成的重要因子,分蘖则是有效穗形成的基础,二者均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为研究株高和分蘖发育的分子机理,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保持系西大1B,从中鉴定到1个矮化多蘖突变体,命名为mtd2(more tiller and dwarfism 2).与野... 株高是株型构成的重要因子,分蘖则是有效穗形成的基础,二者均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为研究株高和分蘖发育的分子机理,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保持系西大1B,从中鉴定到1个矮化多蘖突变体,命名为mtd2(more tiller and dwarfism 2).与野生型西大1B相比,mtd2的分蘖数(70.00个)是野生型的6.25倍,株高(49.12 cm)则为野生型的59.4%,同时还表现出小穗、短叶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mtd2分蘖增多和植株矮化的突变表型呈共分离现象且受单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mtd2和缙恢10号杂交组合的F2隐性群体,最终将MTD2基因精细定位于第4染色体分子标记C04-2和C04-3之间157 kb的物理范围内,该区间内含1个已克隆的多蘖矮秆基因LOC_Os04g46470-HTD1.对定位区间内的HTD1进行DNA测序,发现其编码区有11个碱基缺失,导致移码突变.构建互补载体,转化突变体mtd2,其矮化多蘖表型恢复正常,表明mtd2是htd1的一个新等位突变体.细胞学分析发现:mtd2分蘖数增多是由于分蘖芽发育较快所致;qRT-PCR分析表明:MTD2可能参与独脚金内酯(SLs)相关的分蘖芽发育调控网络,这为进一步鉴定MTD2/HTD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蘖矮秆基因(MTD2/HTD1) 图位克隆 激素 独脚金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