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5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bolomic and structural brain connectomic evidence valid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被引量:4
1
作者 LIU Lan-ying ZHANG Hong-jian +6 位作者 XU Xiao-pei LUO Li-yuan ZHU Chun-qin LI Ya-ping WANG Pei-rong ZHANG Yuan-yuan ZHANG Zhang-jin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14-715,共2页
OBJECTIVE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 is a highly heterogeneous mental illness.Further classification may help characterize its heterogeneity.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metabolomic and brain connectom... OBJECTIVE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 is a highly heterogeneous mental illness.Further classification may help characterize its heterogeneity.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metabolomic and brain connectomic association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MDD.METHODS Fifty unmedicated depressed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Liver Qi Stagnation(LQS,n=30) and Heart and Spleen Deficiency(HSD,n=20) subtypes according to TCM diagnosis.Healthy volunteers(n=28) were included as control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were used to detect serum and urinary metabolomic profiles and whole-brain white matter connectivity,respectively.RESULTS In metabolomic analysis,28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for good separations between TCM subtypes and healthy controls in serum and urine samples.While both TCM subtypes had similar profiles in proteinogenic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and energy metabolism-related metabolites that were differentiated from healthy controls,the LQS subtype additionally differed from healthy controls in multiple amino acid metabolite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monoamine and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Several metabolites are dif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two subtypes.In connectomic analysis,The LQS subtyp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ultiple network metrics of the angular gyrus,middle occipital gyrus,calcarine sulcus,and Heschl′ s gyrus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groups.The HSD subtype had markedly greater regional connectivity of the insula,parahippocampal gyrus,and posterior cingulate gyrus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and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of the frontal medial orbital gyrus and middle temporal pole.The insular betweenness centrality was strongly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depression and dichotomized the two subtypes at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 with acceptabl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CONCLUSION The LQS subtype may represent an MDD subpopulation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itie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monoamine and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closer associations with stress-related pathophysiology,and aberrant connectivity of the audiovisual perception-related temporal-occipital network,whereas the HSD subtype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yperconnectivity and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of the limbicparalimbic network.Certain metabolomic and connectomic variables are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TCM diagnostic subtypes which is perhaps an alternative classification for depressive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ABOLOMIC and STRUCTURAL BRAIN connectomic assoc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强度差异研究
2
作者 刘海燕 史家波 +3 位作者 花玲玲 阎锐 汤浩 姚志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强度的差异,分析患者不同脑区的结构连接受损情况及其在鉴别中的作用。方法纳入91例基线诊断为抑郁发作的患者,经过≥9年的自然观察随访后,最终确定23例维持抑郁障碍诊断(单相组)和18例维...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强度的差异,分析患者不同脑区的结构连接受损情况及其在鉴别中的作用。方法纳入91例基线诊断为抑郁发作的患者,经过≥9年的自然观察随访后,最终确定23例维持抑郁障碍诊断(单相组)和18例维持双相障碍诊断(双相组)的患者纳入分析。同时纳入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受试者在入组时均接受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采用确定性纤维追踪技术构建脑白质结构加权网络。比较三组间脑白质网络的节点连接强度差异,进一步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差异脑区对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双相组在左前扣带回的节点强度较单相组降低(3.89±0.76 vs.4.74±0.60),在右尾状核(4.94±1.26 vs.3.46±0.99)、右苍白球(1.98±0.67 vs.1.25±0.29)的节点强度较单相组升高(P<0.01,FWE校正)。左前扣带回、右尾状核、右苍白球3个脑区的连接强度联合鉴别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5(95%CI:0.91~0.99;P<0.01),敏感度0.89,特异度0.87。结论脑结构网络的节点强度差异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识别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联合差异脑区的节点强度可以得到更好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双相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大脑结构网络 节点强度 ROC曲线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激肽释放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健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尽管目前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参与AIS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探讨了TK在AI...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尽管目前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参与AIS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探讨了TK在AIS中的作用机制,包括靶向改善缺血区侧支循环、保护神经血管耦联、减轻神经损伤及参与远隔缺血适应等。此外,TK水平与AIS发病及复发风险呈负相关,可作为生物标志物。TK治疗还可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其复发率,并可联合血管再通治疗共同改善预后。在AIS合并多器官疾病的情况下,TK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本文总结TK在AIS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组织激肽释放酶 人尿激肽原酶 缺血半暗带 生物标志物 神经功能改善 心脑血管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休克疗法对伴有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4
作者 李伟 杜若南 +4 位作者 蔡海鹏 郜肖肖 宋佳起 仝景慧 杨小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48,共7页
目的探讨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伴有自杀意念的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60例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ECT组(n=81)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8次ECT,对照组(n=... 目的探讨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伴有自杀意念的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60例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ECT组(n=81)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8次ECT,对照组(n=79)仅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在基线(ECT前)、ECT疗程结束后、治疗后2周和6周,分别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对患者抑郁症状、自杀意念进行评估,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随访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结果广义估计方程分析HAMD-17、SIOSS评分结果表明,组别与时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1)。两组治疗后HAMD-17评分均降低(4个时间点评分:ECT组24.59±4.56 vs.13.25±4.32 vs.6.20±1.95 vs.3.62±2.04,对照组23.48±3.66 vs.15.42±3.11 vs.10.10±2.05 vs.4.68±2.01;P<0.01),ECT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的平均差异为-9.62±3.13,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的平均差异为-8.16±1.71。两组经过治疗后自杀意念有所改善(4个时间点SIOSS评分:ECT组18.57±2.85 vs.10.93±3.52 vs.8.02±2.79 vs.3.70±1.96,对照组18.97±3.03 vs.15.51±2.98 vs.11.11±2.18 vs.6.44±1.78;P<0.01)。认知功能评分方面,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21),不同随访时间点的MoCA评分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MoCA评分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周时的认知功能可恢复至基线水平。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ECT对改善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有效,且较为安全。ECT对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是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电休克治疗 重性抑郁障碍 自杀意念 治疗效果 安全性分析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解郁方治疗双相抑郁火热内郁证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5
作者 尹冬青 贾竑晓 +2 位作者 李雪 郑思思 宁艳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6,共8页
目的明确清热解郁方治疗双相抑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中药、西药安慰剂对照设计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双相抑郁火热内郁证的患者80例,按照1∶1比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西药模拟片+中药配方颗粒)和对照组(西药... 目的明确清热解郁方治疗双相抑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中药、西药安慰剂对照设计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双相抑郁火热内郁证的患者80例,按照1∶1比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西药模拟片+中药配方颗粒)和对照组(西药+中药安慰剂),入组后脱落7例,试验组36例,对照组37。分别于基线期和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进行中医火热内郁证积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t Internal Depression Syndrome,TCMI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 Item,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33项轻躁狂清单(Hypomania Checklist-33,HCL-33)、Young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和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分,记录重要体征、不良事件;分别于筛选期和治疗后的第8周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和心电图检查;中途退出患者的检查项目同第8周。主要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为第8周HAMD评分较基线的变化。次要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第8周TCMIDS、HAMA、HCL-33、YMR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点HAMD-24项量表评分较基线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第4周和第8周时HAMD-24项量表评分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CMIDS评分和HAMD评分不同时点较基线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TCMIDS评分、HAMD评分在第4周和第8周量表评分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YMRS和HCL-33评分不同时点较基线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热解郁方能有效缓解双相抑郁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且较西药有更多优势,另外对双相情感障碍轻躁狂或躁狂相关症状有一定疗效,且该疗法无转燥风险,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 清热解郁方 随机对照试验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差异
6
作者 贾海玲 杨永涛 崔利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6-292,共7页
目的探索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方法纳入年龄15~24岁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32例(单相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53例(双相组)、健康对照25名(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目的探索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方法纳入年龄15~24岁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32例(单相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53例(双相组)、健康对照25名(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32-item hypomania checklist,HCL-32)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单相组相比,双相组发病年龄更小、总病程更长、本次病程更短、HAMD评分更低、HCL-32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2,TNFR2)、IL-4、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单相组和双相组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升高(均P<0.05),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水平降低(均P<0.05);双相组INF-γ、TNFR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单相组相比,双相组的INF-γ[43.25(29.27,53.63)pg/mL vs.62.76(39.27,89.16)pg/mL]、IL-13[16.92(14.74,24.02)pg/mL vs.22.29(17.35,36.52)pg/mL]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3(OR=1.078,95%CI:1.011~1.150,P=0.022)与双相抑郁障碍独立相关联。结论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炎症细胞因子的改变,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IL-13、INF-γ水平高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较高水平的IL-13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双相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 炎症 细胞因子 促炎细胞因子 抗炎细胞因子 IL-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失眠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记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王芳 高建国 +1 位作者 张折折 陈贵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障碍共病抑郁症(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comorbid with depression,ICD)患者血清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与记忆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在睡眠障碍门诊就诊的ICD患者40例(ICD组),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障碍共病抑郁症(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comorbid with depression,ICD)患者血清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与记忆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在睡眠障碍门诊就诊的ICD患者40例(ICD组),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患者41例(CID组),并同期收集健康对照41名(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分别评估受试者的失眠和抑郁严重程度,并使用九盒迷宫评估受试者的记忆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TNF-β、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的水平,分析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记忆功能相关性。结果ICD组和CID组的HAMD和PSQI评分高于对照组[HAMD:19.0(14.0,22.0)vs.10.0(7.5,12.5)vs.2.0(1.0,4.0);PSQI:17(15,19)vs.15(13,16)vs.2(0,3);P<0.01],ICD组也高于CID组(P<0.01)。ICD组和CID组的空间参考记忆(spatial reference memory,SRM)和空间工作记忆(spatial working memory,SWM)错误数多于对照组[SRM:2.5(1.0,4.0),vs.1.0(0,3.0)vs.0(0,1.0);SWM:5.00(4.00,7.75)vs.4.00(2.00,5.00)vs.1.00(1.00,2.50);P<0.01],且ICD组的SRM和SWM错误数也高于CID组(P<0.01)。ICD组和CID组血清TNF-α、TNF-β、IL-1β、IL-6和SA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且ICD组血清TNF-β和IL-6水平高于CID组(P<0.05)。在ICD组中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NF-α(r=0.394,P=0.021)和IL-1β(r=0.398,P=0.020)与SRW错误数呈正相关,TNF-β(r=0.381,P=0.026)和SAA(r=0.446,P=0.008)与SWM错误数正相关,且TNF-β与再认记忆错误数正相关(r=0.347,P=0.044)。结论ICD患者记忆损害较严重,可能与其较高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眠障碍 抑郁症 炎症因子 记忆功能 共病状态 九盒迷宫 匹兹堡睡眠量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与校园欺凌及心理韧性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晏克文 张彩营 +12 位作者 黄子扬 徐丽 曾如双 张蝶 唐诚霞 李彤 谢依玲 曹亚茹 姜林伶 杨润许 车玉三 卢瑾 肖媛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6-422,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与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的关系。方法:选取784例10~18岁抑郁症患者,采用中文版Olweus儿童欺负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杀未遂问题评估其校园欺凌、心理韧性及自杀未遂情况,采用逐步logistic回...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与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的关系。方法:选取784例10~18岁抑郁症患者,采用中文版Olweus儿童欺负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杀未遂问题评估其校园欺凌、心理韧性及自杀未遂情况,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自杀未遂的关联因素。结果: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与身体欺凌(OR=1.85,95%CI:1.14~3.02)和间接欺凌(OR=1.48,95%CI:1.06~2.04)正向关联,与较高水平的目标专注(OR=0.48,95%CI:0.35~0.67)和积极认知(OR=0.62,95%CI:0.45~0.85)负向关联。结论:遭受欺凌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风险更高,而较高的心理韧性有助于降低自杀未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抑郁症 自杀未遂 校园欺凌 心理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对慢性束缚应激小鼠焦虑、抑郁及认知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强萌 姜宁 +5 位作者 黄红 张亦文 陈芳 李召辉 刘新民 吕光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7,共13页
目的探讨白天和夜晚两个不同束缚时段的慢性束缚应激28 d对雌雄ICR小鼠情绪及认知样行为的影响,为慢性束缚应激模型中实验动物性别和束缚时段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72只雌雄各半的ICR小鼠分为6组:雄性空白组、雄性白天束缚组、雄性夜... 目的探讨白天和夜晚两个不同束缚时段的慢性束缚应激28 d对雌雄ICR小鼠情绪及认知样行为的影响,为慢性束缚应激模型中实验动物性别和束缚时段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72只雌雄各半的ICR小鼠分为6组:雄性空白组、雄性白天束缚组、雄性夜间束缚组、雌性空白组、雌性白天束缚组、雌性夜间束缚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天束缚10 h,连续束缚28 d建立慢性束缚应激模型。通过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避暗实验等方法,观察不同时段的束缚对雌雄ICR小鼠情绪和认知行为的影响。结果将雌雄小鼠分组统计时,在悬尾实验中,雄性白天束缚组的不动时间与雄性空白组相比呈显著性增加(P<0.05)。在强迫游泳实验中,雄性白天束缚组和夜间束缚组的不动时间与雄性空白组相比均显著性增加(P<0.05)。在新奇抑制摄食实验中,与雌性空白组相比,雌性白天束缚组的摄食潜伏期无明显差异,夜间束缚组显著性延长(P<0.05),且夜间与白天束缚组相比呈显著性延长(P<0.05);在夜间束缚时雌性的摄食潜伏期与雄性相比呈显著性延长(P<0.05)。旷场实验中,雌性空白组与雄性空白组相比,中央区时间、中央区/边缘区时间呈显著性降低(P<0.05);雌性白天束缚组的中央区时间、中央区/边缘区时间与雌性空白组相比呈显著性降低(P<0.05)。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Y迷宫实验中,各组均无明显差异。避暗实验中,雄性白天束缚组的入暗潜伏期与雄性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夜间束缚组的入暗潜伏期与空白组相比显著性缩短(P<0.05)。将雌雄小鼠合并统计时,在悬尾实验中,白天雌雄束缚组的不动时间呈显著性增加(P<0.05);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白天和夜间雌雄束缚组的不动时间呈显著性增加(P<0.01,P<0.05);在旷场实验中,白天雌雄束缚组的中央区时间、中央区/边缘区时间呈显著性缩短(P<0.05,P<0.01),夜间雌雄束缚组的中央区时间、中央区/边缘区时间、白天和夜间雌雄束缚组的平均速度和总路程无明显差异。结论白天时段慢性束缚应激28 d后雄性小鼠表现出抑郁情绪;慢性束缚应激28 d后雌性小鼠易致焦虑情绪;夜间时段慢性束缚应激28 d后雄性小鼠出现学习记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 抑郁症 焦虑症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不良饮食行为及潜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丽丽 刘乐伟(综述) 刘寰忠(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83,共6页
抑郁障碍会造成青少年的社会功能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饮食行为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抑郁障碍会增加个体出现不良饮食行为的风险。同时,青春期是饮食失调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一系列不良饮食行为。合并... 抑郁障碍会造成青少年的社会功能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饮食行为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抑郁障碍会增加个体出现不良饮食行为的风险。同时,青春期是饮食失调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一系列不良饮食行为。合并不良饮食行为会对疾病的治疗和青少年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该文旨在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合并不良饮食行为的现状及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青少年 不良饮食行为 异常进食行为 食物成瘾 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急性和维持性治疗在抑郁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明珠 阎浩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29,共9页
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在MDD急性期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在维持治疗中展现出一定潜力... 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在MDD急性期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在维持治疗中展现出一定潜力。然而,rTMS在急性期治疗中的疗效影响因素以及长期疗效的可持续性尚未完全明确,其维持治疗方案亦未达成共识。本文对近年来应用于MDD的急性和维持性rTMS研究证据进行梳理,旨在总结当前研究进展,为rTMS在临床实践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难治性抑郁 维持治疗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抑郁风险的列线图识别模型构建
12
作者 邓咏妍 田霄翌 +5 位作者 张婷婷 徐沛琳 贾娜·木海 周亮 黄悦勤 刘肇瑞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7-584,共8页
目的:探索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并构建双相抑郁列线图识别模型。方法:基于“中国精神障碍队列研究”数据库,纳入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患者2643例和双相抑郁患者250例,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临床... 目的:探索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并构建双相抑郁列线图识别模型。方法:基于“中国精神障碍队列研究”数据库,纳入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患者2643例和双相抑郁患者250例,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临床特征、临床检查结果等方面差异,疾病严重程度通过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双相抑郁的关联因素,并构建列线图识别模型。结果:男性(OR=1.48)、有工作(OR=1.38)、发作无忧郁特征(OR=2.33)、体质指数(BMI)在正常至肥胖范围(OR=2.48、2.49、4.65)、有精神病性特征(OR=2.14)、发作具有混合特征(OR=9.36)、共患躯体疾病(OR=2.47)、抑郁发作次数为4次及以上(OR=1.67)、发病年龄更早(OR=0.95)、病程更长(OR=1.03)、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得分更高(OR=1.02)是双相抑郁的特征。列线图模型AUC为0.81(95%CI:0.78~0.84),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为χ^(2)=6.96(P>0.05),校准曲线拟合良好,模型拟合度良好,决策曲线(DCA)显示当双相抑郁风险处于较大区间范围0~0.9时,列线图的净获益水平高于“不干预”和“全干预”方案,说明模型有良好的临床获益和适用性。结论:基于筛出的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相关变量构建的列线图可较准确地识别双相抑郁风险,为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双相抑郁 单相抑郁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患者出院后抑郁症状程度的关联因素
13
作者 储文革 盛旋莲 +8 位作者 张婷婷 赵来田 刘肇瑞 陈燕 黄俊捷 胡凤领 王帅 徐小红 黄悦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2-397,共6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出院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联因素。方法:对符合DSM-5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进行出院后追踪调查,采用自编人口学、临床和社会功能等信息收集调查表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临床特征评估由精神科医师面对面访谈完...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出院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联因素。方法:对符合DSM-5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进行出院后追踪调查,采用自编人口学、临床和社会功能等信息收集调查表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临床特征评估由精神科医师面对面访谈完成,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症状表现。以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双相障碍患者出院后抑郁状态及其严重程度的关联因素。结果:共追踪出院的298例双相障碍患者。追踪调查时合并精神病性症状(标化回归系数β=0.18)、家务劳动(β=0.23)、社会人际交往(β=0.17)、BPRS总分(β=0.46)与HAMD总分正关联;生产劳动及工作(β=-0.27)、个人生活料理(β=-0.15)与HAMD总分负关联。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出院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双相障碍患者出院后有效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在社区加强社会功能康复,有利于减少复发,获得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症状 关联因素 汉密顿抑郁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琪 和申 李华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23-1830,共8页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于2022年在JAMA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USPSTF声明),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建议对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抑郁症筛查。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USPST...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于2022年在JAMA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USPSTF声明),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建议对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抑郁症筛查。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USPSTF声明目前无法确定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利弊。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USPSTF声明的内容进行解读,从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概念、危险因素、筛查工具、早期筛查的利弊、治疗和干预及USPSTF声明对初级保健医护人员的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为医护人员对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 儿童和青少年 筛查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 声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25羟维生素D_(3)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凡豪杰 刘乐伟 +8 位作者 夏磊 田英汉 杨铖 郝明茹 赵鑫 申晴晴 莫大明 耿峰 刘寰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18,共7页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探索其对NSS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和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MDD患者129例,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NSSI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NSSI组(77例)和非NSSI组(52例)。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失眠严重指数(ISI)、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样本中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进行两两比较。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5(OH)D_(3)和血脂水平对NSSI行为的诊断价值。结果NSSI组的年龄低于非NSSI组,而PANSI总分、ISI总分、CES-D总分高于非NSSI组(P<0.05)。NSSI组25(OH)D_(3)水平低于非NSSI组,而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NSS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OR=5.695,95%CI=2.422~13.388,P<0.001)和25(OH)D_(3)(OR=0.871,95%CI=0.768~0.987,P<0.05)是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LDL-C和25(OH)D_(3)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CI=0.65~0.82,P<0.001)、0.62(95%CI=0.52~0.72,P=0.02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9 mmol/L、19.15μg/L;LDL-C联合25(OH)D_(3)水平[ln(p/1-p)=1.364X1-0.143X2-0.161,其中X1、X2分别为LDL-C、25(OH)D_(3)]预测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AUC为0.77(95%CI=0.69~0.85,P<0.001),灵敏度为77.92%、特异度为67.31%。结论伴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MDD患者存在一定水平的25(OH)D_(3)和血脂水平紊乱,且LDL-C联合25(OH)D_(3)水平对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应定期检测其动态变化并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抑郁障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25羟维生素D_(3)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调控CUMS大鼠骨骼肌UPRmt改善抑郁样行为
16
作者 梁家任 韩雨梅 +4 位作者 包春辉 张子威 田俊生 杨永红 向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目的探讨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调控骨骼肌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 protein reaction,UPRmt)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抑郁样行... 目的探讨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调控骨骼肌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 protein reaction,UPRmt)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6~8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模型(M)、HIIT+对照(HC)和HIIT+模型(HM)组。模型组与HIIT+模型组接受8周CUMS建立抑郁模型,HIIT+对照组与HIIT+模型组进行为期4周、每周5 d的HIIT干预,运动方案采用3 min高速(85%~90%Smax)结合1 min低速(50%~55%Smax)无间歇重复训练(规定Smax为最大训练速度)。第4周和第8周评价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末次行为学测试24 h后进行组织取材,透射电镜检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ELISA测定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激活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激活转录因子5(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5,ATF5)、C/EBP同源蛋白(C/EBP-homologous protein,CHOP)和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穿越格数、直立次数、糖水偏爱率、A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受损线粒体数量、ROS含量、ATF4、ATF5、CHOP、HSP60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2)4周HIIT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HIIT+对照组大鼠ATP含量、ATF4、ATF5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P<0.01),CHOP和HSP60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HIIT+模型组大鼠穿越格数、直立次数、糖水偏爱率、ATP含量、ATF4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受损线粒体数量、ROS含量、ATF5、CHOP、HSP60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3)经4周HIIT干预后,CUMS大鼠穿越格数与ATF4蛋白表达、ROS含量与CHOP蛋白表达、受损线粒体数量和ATF5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75,P<0.01;|r|>0.75,P<0.05);直立次数与ATF5和HSP60蛋白表达、穿越格数和糖水偏爱率与CHOP和HSP60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75,P<0.05)。结论4周HIIT干预通过调控骨骼肌UPRmt,改善其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减轻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IT 线粒体功能 UPRmt 抑郁症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分娩前后吸烟与后代精神疾病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7
作者 张蓓 张郑 +6 位作者 任浩 王兴莲 邱海棠 李泽辉 李延卫 蒋成刚 罗庆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4,共8页
目的:探讨母亲分娩前后吸烟(MSAB)对后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双相情感障碍(BD)和重度抑郁症(MDD)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基因组范围关联研究(GWAS)中提取MSAB和4种精神疾病的GWAS数据集。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 目的:探讨母亲分娩前后吸烟(MSAB)对后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双相情感障碍(BD)和重度抑郁症(MDD)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基因组范围关联研究(GWAS)中提取MSAB和4种精神疾病的GWAS数据集。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以逆方差加权(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并结合加权中位数(WM)、MR-Egger回归和MR-PRESSO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异常值校正,MR分析结果使用优势比(OR)表示,并进行错误发现率(FDR)校正。结果:MR分析显示,MSAB与ADHD(OR=5.36,95%CI=2.58~7.63,P FDR=0.003)、MDD(OR=1.92,95%CI=1.29~2.88,P FDR=0.003)、BD(OR=6.33,95%CI=1.56~8.73,P FDR=0.013)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与ASD(OR=1.66,95%CI=0.23~5.87,P FDR=0.616)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母亲分娩前后吸烟与后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重性抑郁症风险增高之间有潜在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伴抑郁患者视网膜神经血管特征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8
作者 何雪 马欢 +5 位作者 李聪 王艳 况宇 刘磊 余洪华 杨小红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521,共7页
目的评估冠心病伴抑郁障碍患者(CADD)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变化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0例CADD患者、56例冠心病不伴抑郁障碍患者(CADND)和31例健康对照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量化视网膜黄斑区... 目的评估冠心病伴抑郁障碍患者(CADD)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变化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0例CADD患者、56例冠心病不伴抑郁障碍患者(CADND)和31例健康对照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量化视网膜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SCP)、深层血管密度(DCP)、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及神经节细胞(GCC)等,分析组间差异及其与PHQ-9评分的关联。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CADD和CADND患者SCP和DCP均显著下降(P<0.05);与CADND患者相比,CADD患者RNFL上半部分厚度和GCC厚度(包括总体平均厚度、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GCC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PHQ-9评分与RNFL平均厚度下半部分区域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CADD患者视网膜血管神经结构均发生特征性改变,且神经层改变与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障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抑郁的关系
19
作者 王育伟 丁文华 +3 位作者 邱景景 克拉热·吐鲁洪 杨琼 耿玉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0-91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2,sTREM2)水平对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与抑郁症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2,sTREM2)水平对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与抑郁症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11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SVD患者208例(CSVD组),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抑郁组(CSVD+D组)112例和非抑郁组(CSVD-D组)96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将抑郁组(CSVD+D组)分为轻度抑郁患者(8~17分)80例、中度抑郁患者(18~24分)27例和重度抑郁患者(≥25分)5例;另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VD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以及sTREM2与抑郁程度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TREM2水平对CSVD患者发生抑郁症的预测价值。结果CSVD组血清sTREM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95±3.82)μg/L vs(1.40±1.21)μg/L,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TREM2水平诊断CSVD的曲线下面积为0.917,敏感性为87.52%,特异性为85.64%,最佳截断值为2.272μg/L。CSVD+D组血清sTREM2水平高于CSVD-D组[(6.40±3.93)μg/L vs(5.01±2.87)μg/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TREM2水平是CSVD患者发生抑郁症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15,95%CI:1.019~1.220,P=0.018)。不同抑郁程度CSVD患者血清sTREM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TREM2水平是CSVD+D组患者轻、中度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13,95%CI:1.013~1.223,P=0.026;OR=1.135,95%CI:1.004~1.284,P=0.043)。血清sTREM2水平预测CSVD患者发生抑郁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603。结论血清sTREM2水平与CSVD患者有关,其检测结果可能为临床诊断CSVD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CSVD患者抑郁症的发生存在潜在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LOGISTIC模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女性夜食行为核心症状及与产前抑郁关系的网络分析
20
作者 张子璇 赵菲 +5 位作者 赵静 袁苗 任丰毅 秦梦瑶 刘晓燕 陈新霞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夜食行为核心症状,分析其与产前抑郁的关系,为妊娠期女性夜食行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97例产检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夜间饮食问卷开展调查。结果妊娠期女性产前抑郁得分6.00(3.00,9.00)...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夜食行为核心症状,分析其与产前抑郁的关系,为妊娠期女性夜食行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97例产检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夜间饮食问卷开展调查。结果妊娠期女性产前抑郁得分6.00(3.00,9.00),夜间饮食行为得分8.00(11.00,15.00)。回归分析显示,孕妇产前抑郁情绪显著正向预测夜食行为(P<0.05)。网络分析表明,半夜醒来有吃东西的渴望(r s=1.29)是夜食行为强度最高的症状,我很不开心以致失眠(r bs=1.80)是产前抑郁连接夜食行为最重要的桥梁节点。网络比较结果显示,<30岁与≥30岁孕妇的总体网络结构无显著差异,但在≥30岁孕妇中,夜食行为症状网络的局部边线连接更强(r=0.17 vs.0.04,P<0.05),在<30岁孕妇中,产前抑郁与夜食行为关系网络的局部边线连接更强(r=0.10 vs.0.02,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夜食行为水平高于一般人群,核心症状是夜间对食物的渴望。孕妇产前抑郁显著正向预测夜食行为,不开心以致失眠是影响夜食行为的桥梁节点,二者关联存在一定年龄差异。妊娠期女性夜食行为值得关注,防控产前抑郁,尤其是情绪低落所致失眠,可能是潜在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孕妇 夜食行为 核心症状 产前抑郁 失眠 情绪障碍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