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在中国的发生动态 被引量:59
1
作者 马世骏 《昆虫学报》 CAS 1958年第1期1-40,98-99,共42页
东亚飞蝗系相当典型的草原型昆虫,它具有草原型昆虫的生活特征,如对温湿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喜光,运动器官发达,能作远距离迁移,有群集习性等。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农业区边缘的草原地带,故易于造成农业大灾害,为中国历代著名大害虫之一。
关键词 东亚飞蝗 食料植物 夏蝗 雌雄性比 大头蚂炸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蝗区 群居型 秋蝗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飞蝗的饥饿响应及食料筛选研究
2
作者 孙嵬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47-150,共4页
东亚飞蝗引起的蝗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但同时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有极高的食用、药用及饲用价值。目前,东亚飞蝗养殖业蓬勃发展,但对其养殖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本文对东亚飞蝗的饥饿响应及食料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东亚飞蝗引起的蝗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但同时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有极高的食用、药用及饲用价值。目前,东亚飞蝗养殖业蓬勃发展,但对其养殖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本文对东亚飞蝗的饥饿响应及食料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充足水分供应的条件下,东亚飞蝗的耐饥能力随龄期升高而增强;高龄期、低龄期蝗蝻混合饲养,在饥饿处理下无互残现象;东亚飞蝗取食所筛选的5种供试饲料均可羽化、产卵;取食玉米叶、狗尾草的东亚飞蝗存活率较高、寿命较长、产卵较多,二者是相对适宜的饲料;饲喂白菜叶的雌蝗产卵量最高,可将其用于产卵期;麦麸在饲料紧张时可作为辅助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昆虫 东亚飞蝗 抗饥能力 饲料 人工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僵菌油剂防治东亚飞蝗田间试验 被引量:13
3
作者 雷仲仁 问锦曾 +4 位作者 谭正华 王音 谢志庚 李顺功 吴福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20 0 2年在天津大港以绿僵菌LA0 6油剂防治东亚飞蝗进行了田间试验。绿僵菌分生孢子系在实验室采用常规双相产孢系统 ,在大米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产生。油剂用V(大豆油 )∶V(煤油 ) =3∶7配制。试验区选用蝗蝻相对不易迁出迁入的高密度地带... 20 0 2年在天津大港以绿僵菌LA0 6油剂防治东亚飞蝗进行了田间试验。绿僵菌分生孢子系在实验室采用常规双相产孢系统 ,在大米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产生。油剂用V(大豆油 )∶V(煤油 ) =3∶7配制。试验区选用蝗蝻相对不易迁出迁入的高密度地带 ,3龄蝗蝻占 90 % ,成点片状密集分布。超低量喷雾 1hm2 喷施绿僵菌油剂 1 5L ,含绿僵菌干粉 4 8g ,其分生孢子含量为 1 37× 10 12 个。药效调查采用全区密度级别估测法调查试验区虫口密度变化 ,并以笼罩法试验作为旁证。结果表明 ,在施药后 6~ 9d蝗蝻种群急剧减少 ,第 18天虫口减退率达 81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油剂 防治 东亚飞蝗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居型与散居型东亚飞蝗飞行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辉 李克斌 +3 位作者 尹姣 杜桂林 赵萱 曹雅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37,共4页
在室内对群居型和散居型的东亚飞蝗成虫连续悬吊飞行测试10h,结果表明:群居型东亚飞蝗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最远的累计飞行距离可达65km,累计飞行时间超过7h。不同日龄的成虫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羽化后4日龄成虫的飞翔能力较弱,以10日龄... 在室内对群居型和散居型的东亚飞蝗成虫连续悬吊飞行测试10h,结果表明:群居型东亚飞蝗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最远的累计飞行距离可达65km,累计飞行时间超过7h。不同日龄的成虫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羽化后4日龄成虫的飞翔能力较弱,以10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最强;13日龄已具下降趋势。雌雄个体间飞翔能力无显著差异。散居型成虫不具备远距离飞行的能力,各日龄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同日龄的群居型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群居型 散居型 飞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和应用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雷仲仁 问锦曾 +2 位作者 吕远刚 王音 黄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7,共3页
在室内筛选了 5种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和 1种常规杀蝗药剂对东亚飞蝗的毒效。结果表明 ,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中 ,以毒饵中药剂有效含量计 ,卡死克毒效最高 ,对 4龄蝻的LC50 为 2 6 5 (16 5~ 38 0 )mg/kg ,LT50 为 4 94 6d ,抑太保次之 ,L... 在室内筛选了 5种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和 1种常规杀蝗药剂对东亚飞蝗的毒效。结果表明 ,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中 ,以毒饵中药剂有效含量计 ,卡死克毒效最高 ,对 4龄蝻的LC50 为 2 6 5 (16 5~ 38 0 )mg/kg ,LT50 为 4 94 6d ,抑太保次之 ,LC50 为 2 84 4 (133 8~ 4 4 9 2 )mg/kg ,LT50 为 5 2 2 7d ,其余 3种毒效较低 ;但从性能价格评估 ,则以卡死克和灭幼脲较优 ,虽然致死时间较常规杀蝗剂长 ,但由于其高选择性 ,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很小 ,对环境比较安全 ,在生产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昆虫几丁质抑制剂 毒力测定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波 赵永田 +3 位作者 高甜甜 金洪 陶科 侯太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1-457,共7页
【目的】研究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杀虫活性,并对杀蝗活性最高的闹羊花提取物进行活性物质的分离,为进一步研究其杀蝗活性物质的结构和其作用机理提供参考。【方法】筛选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目的】研究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杀虫活性,并对杀蝗活性最高的闹羊花提取物进行活性物质的分离,为进一步研究其杀蝗活性物质的结构和其作用机理提供参考。【方法】筛选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紫丱子)紫铆Butea monosperma (Lan.)Kuntze、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和闹羊花Rhododendron mole 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分别测定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对蚜虫和东亚飞蝗的毒力;采用连续分级萃取法和柱层析法分离闹羊花的杀蝗活性物质。【结果】肉豆蔻提取物在1 000mg·L^-1质量浓度下对番茄绵腐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5.23%、77.78%和88.85%;48h后闹羊花提取物在2 000mg·L^-1质量浓度下对蚜虫的致死率为55.38%,10 000mg·L^-1下的致死率为100%;闹羊花提取物在10 000mg·L^-1质量浓度下,24h后对蝗虫的致死率为44.83%,96h后的致死率为86.96%。从闹羊花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流分Ⅲ-2-2,在1 000mg·L^-1质量浓度下,24h后对蝗虫的致死率为53.57%,120h后的致死率为90.48%。【结论】肉豆蔻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高;闹羊花提取物对蚜虫和蝗虫的毒杀活性最高;闹羊花提取物中杀蝗活性物质集中在石油醚萃取物和二氯甲烷萃取物,从二氯甲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对蝗虫毒杀活性最高的流分Ⅲ-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抑菌活性 杀虫活性 闹羊花 东亚飞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性质空间变异对飞蝗卵块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季荣 谢宝瑜 +1 位作者 李典谟 李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3-918,共6页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研究了沿海蝗区南大港水库土壤空间变异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卵块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含盐量、5cm土层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pH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前两...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研究了沿海蝗区南大港水库土壤空间变异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卵块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含盐量、5cm土层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pH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前两者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后两者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飞蝗卵块亦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且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内土壤含盐量较低(〈1.9%)、含水量适中(10.1%~29.9%)的中部和东部地块,而在土壤含水量较高(〉30%)的西部和盐分过重(〉3%)的北部几乎没有卵块的分布。表明研究区域内飞蝗卵块的分布与土壤性质在空间上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即蝗区土壤性质空间异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飞蝗卵块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间变异 卵块空间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 地统计学 东亚飞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镉、铜在东亚飞蝗自然种群体内的富集规律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丽君 郭亚平 +1 位作者 席玉英 马恩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79-182,共4页
为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镉与铜在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的分布规律,以山西省临猗县黄河滩散居型东亚飞蝗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活体东亚飞蝗不同部位镉与铜累积量。结果显示,镉与铜... 为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镉与铜在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的分布规律,以山西省临猗县黄河滩散居型东亚飞蝗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活体东亚飞蝗不同部位镉与铜累积量。结果显示,镉与铜在不同性别东亚飞蝗不同部位的富集状况不同。镉在雄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精巢>腹部>消化道>头>后足>胸部,在雌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卵巢>消化道>腹部>后足>头>胸部;铜在雄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腹部>精巢>消化道>头>后足>胸部,在雌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腹部>卵巢>消化道>头>胸部>后足。镉与铜在东亚飞蝗不同部位的富集差异极显著(P<0.001);由T-test可知,镉在雌、雄东亚飞蝗头、胸、腹、消化道的浓度差异极显著(P<0.05),而在后足与精巢(卵巢)的富集差异不显著(P>0.05);铜在雌、雄东亚飞蝗头、腹、后足的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胸、消化道与精巢(卵巢)的富集差异不显著(P>0.05)。除精巢外,镉在雄性东亚飞蝗各部位的浓度均大于雌性,铜在雄性东亚飞蝗各部位的累积量均大于雌性。实验结果表明,雌、雄东亚飞蝗对镉、铜的富集不同,这是由镉、铜的化学性质与雌、雄东亚飞蝗生理条件不同所决定的,因此建议以东亚飞蝗为环境指示生物间接反映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富集 指示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东亚飞蝗发生的灰色动态预测及其周期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黄登宇 陈建文 +4 位作者 刘志广 马恩波 王学萌 郝永红 黄解宇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163,共3页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 ,建立山西省东亚飞蝗的灰色动态预测模型 ,并通过残差周期分析提高了模型的精度 ,对未来 10年山西省东亚飞蝗的发生情况做出预测 ,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图 2 ,表 7,参 7。
关键词 东亚飞蝗 灰色预测 GM(1 1)模型 残差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飞蝗不同种群遗传多态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卿梅 程茂高 +1 位作者 原国辉 彭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102,共3页
应用AFLP技术对东亚飞蝗在8个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用SPSS11.5软件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在8个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同属于沿海蝗区的山东东营与河北黄骅、玉田种群间的关系较近,属于内涝蝗区的河南汝南与属于河泛... 应用AFLP技术对东亚飞蝗在8个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用SPSS11.5软件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在8个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同属于沿海蝗区的山东东营与河北黄骅、玉田种群间的关系较近,属于内涝蝗区的河南汝南与属于河泛蝗区的河南兰考、濮阳、武陟种群间聚为一类,但关系相对较远,而有一定地理隔离的河南灵宝种群单独为一类;同时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多态性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水位变化及其对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石瑞香 刘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56-58,共3页
根据近50年白洋淀最高水位、入淀水量、出淀水量和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白洋淀水位变化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并结合东亚飞蝗的生长发育特点,探讨了水位的年际、年内变化对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白洋淀最高水位呈波动中降低趋... 根据近50年白洋淀最高水位、入淀水量、出淀水量和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白洋淀水位变化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并结合东亚飞蝗的生长发育特点,探讨了水位的年际、年内变化对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白洋淀最高水位呈波动中降低趋势,白洋淀逐月水位年内差异逐渐变小.原因主要为上游来水大量减少所致.白洋淀水位年际变化中,峰值回落阶段和波谷地段对应的年份易于东亚飞蝗大发生.5~10月白洋淀逐月水位偏低有利于东亚飞蝗大发生.这些结论为白洋淀水量调控和预防东亚飞蝗大发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水位 东亚飞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飞蝗蝗蝻不同体色的AFLP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茂高 乔卿梅 +1 位作者 原国辉 吕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56,共2页
应用AFLP技术对来自不同种群的东亚飞蝗5龄蝗蝻的9种体色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飞蝗不同体色的蝗蝻中,浅绿色、黄色、红色、黑色种群与散居型相关的绿色关系较近,而赤褐色、红绿色、灰色种群与群居型相关的褐色关系较近。
关键词 东亚飞蝗 体色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不同生态特征蝗区东亚飞蝗的两种代谢酶(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艳萍 刘新 马恩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3-209,共7页
黄骅和平山是中国河北省两个不同的蝗区 ,这两个蝗区的生态特征有很大的不同。黄骅位于河北平原 ,靠近渤海湾 ,属于滨海蝗区 ,蝗区植被以芦苇为主 ,是我国东亚飞蝗重点防治地区 ;平山位于河北和山西交界处 ,仍属于山区 ,蝗区位于岗南水... 黄骅和平山是中国河北省两个不同的蝗区 ,这两个蝗区的生态特征有很大的不同。黄骅位于河北平原 ,靠近渤海湾 ,属于滨海蝗区 ,蝗区植被以芦苇为主 ,是我国东亚飞蝗重点防治地区 ;平山位于河北和山西交界处 ,仍属于山区 ,蝗区位于岗南水库库区 ,属于滨湖蝗区 ,植被以稗草为主 ,并兼有玉米、豆类等农作物 ,为了保护岗南水库水质不受污染 ,该蝗区很少进行防治。对采自这两个蝗区东亚飞蝗的两种代谢酶 :酯酶和谷胱甘肽 S-转移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用对氧磷、马拉氧磷、西维因及毒扁豆碱等 4种抑制剂对这两个种群飞蝗的酯酶进行体外抑制实验 ,结果表明 ,这两个种群的大部分酯酶属于 B-型。在雌性飞蝗中 ,用α- NA,α- NB和 β- NA3种酯酶底物测定酯酶活性 ,黄骅种群比平山种群的酯酶活性分别高 1.6 3、1.6 6和 1.70倍 ,雄性中则分别高 1.12、1.4 1和 1.2 7倍。对两个种群酯酶活性频率分布进行比较 ,黄骅种群中酯酶活性高的个体数远大于平山种群。两个种群酶活性的差异与马拉硫磷半致死剂量 (L D50 )的差异很相近 ,这提示酯酶活性的提高在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中起一定的作用。酯酶活性频率分布显示出东亚飞蝗黄骅种群比平山种群具有较高的马拉硫磷抗性发展趋势 ,其抗性发展速度较平山种群快。然而 ,黄骅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区 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杀虫剂抗性 东亚飞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东亚飞蝗存活及其生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申芝 张合伦 +1 位作者 高强 曹成全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9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研究了各龄期东亚飞蝗分别在-5、0、5℃下的存活时间和各项生命特征。结果表明,低温对东亚飞蝗的存活及其生命特征有一定影响。相同温度下,龄期越大存活时间越长;同一虫态时,温度越高(在一定限度内)存活时间越长;取食的东亚飞蝗成虫比... 研究了各龄期东亚飞蝗分别在-5、0、5℃下的存活时间和各项生命特征。结果表明,低温对东亚飞蝗的存活及其生命特征有一定影响。相同温度下,龄期越大存活时间越长;同一虫态时,温度越高(在一定限度内)存活时间越长;取食的东亚飞蝗成虫比不取食的存活时间明显增加。只有在5℃时才有成虫少量取食,其余低温下和5℃的其他虫态则没有取食;低温处理时成虫几乎不变色,但取出放置在室温(约15℃)时则会有较明显的红色,若放入光照培养箱[(35±2)℃]则会加深红色,若虫的体色则变化不大;低温下的东亚飞蝗活动力明显减弱,多为趴伏状,很少活动,触角有时会轻微活动;死亡时六足紧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低温 存活 生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飞蝗烟雾载药防治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邬国良 吴曼峰 +2 位作者 袁群雄 黎忠诚 郑服丛 《热带生物学报》 2010年第4期342-346,共5页
以海南西部甘蔗地与宿根甘蔗撩荒地的东亚飞蝗为对象,应用烟雾载药技术进行田间防治试验,施药量1500~3000mL.hm-2,采用样框法和目数法相结合调查药效,以罩笼法试验作旁证。罩笼结果表明,第3天虫口减退率达92.75%~100%;田间小区试验表... 以海南西部甘蔗地与宿根甘蔗撩荒地的东亚飞蝗为对象,应用烟雾载药技术进行田间防治试验,施药量1500~3000mL.hm-2,采用样框法和目数法相结合调查药效,以罩笼法试验作旁证。罩笼结果表明,第3天虫口减退率达92.75%~100%;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在施药1d后蝗虫种群急剧减少,第7天虫口减退率达62.51%~95.87%,第15天校正防效维持在61.00%~82.61%之间,高于常规喷雾的40.32%~46.23%。在田间小区试验成功后,进行了1700hm2的大田推广试验,在1500~3000mL.hm-2施药量条件下,药后7d虫口减退率达78.27%~97.52%。烟雾载药技术可用于甘蔗地和宿根甘蔗撩荒地东亚飞蝗大发生时地面应急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烟雾载药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东亚飞蝗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与比较
16
作者 赵卓 金玲玉 +2 位作者 赵秋平 周晓馥 徐洪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17308-17309,17381,共3页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方法]通过不同抽提方法制备虫体体液和淋巴液,测定不同位点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结果]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虫体体液中酚氧化酶活性,且雌虫酶活性显著高于雄虫;虫体体液内酚...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方法]通过不同抽提方法制备虫体体液和淋巴液,测定不同位点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结果]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虫体体液中酚氧化酶活性,且雌虫酶活性显著高于雄虫;虫体体液内酚氧化酶活性随着体外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成虫血淋巴内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结论]酚氧化酶一部分存在于东亚飞蝗组织和细胞中参与虫体发育和构建,一部分存在于血淋巴中参与免疫防御作用。酚氧化酶稳定性非常强,是昆虫宽泛适应能力和强大免疫能力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酚氧化酶 血淋巴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的耐缺氧力及其比较
17
作者 陈申芝 任伟毅 +3 位作者 范桂兴 朱玲燕 施正萍 曹成全 《江西植保》 2010年第4期152-155,共4页
研究并比较了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接近真空和充满CO2的环境下的耐缺氧力。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0.06pa的真空泵中都能存活,在2~10min后其生理活动会不断减弱,直到假死或静止不动,但不会死亡,90~120min后两者的生理活动逐渐... 研究并比较了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接近真空和充满CO2的环境下的耐缺氧力。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0.06pa的真空泵中都能存活,在2~10min后其生理活动会不断减弱,直到假死或静止不动,但不会死亡,90~120min后两者的生理活动逐渐恢复,但都比正常状态下弱,生理活动都呈现反抛物线的规律,且在同一时间东亚飞蝗比美洲大蠊的生理活动要弱;美洲大蠊在充满CO2的密闭瓶中存活的时间比东亚飞蝗要长,将不同程度缺氧处理后的试虫置于空气中后,美洲大蠊恢复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和恢复后的活动强度明显比东亚飞蝗强。说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都有较强的耐缺氧力,但美洲大蠊的耐缺氧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东亚飞蝗 耐缺氧力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的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燕良 邬玉兰 +3 位作者 闫浩 杨芷菁 陈义坤 刘志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9-573,共5页
为了优化东亚飞蝗消化系统双向电泳技术,建立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表达图谱,探讨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组分的差异,利用pH值为3~10和pH值为4~7的胶条分别对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进行双向电泳分析,进行蛋白组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为了优化东亚飞蝗消化系统双向电泳技术,建立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表达图谱,探讨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组分的差异,利用pH值为3~10和pH值为4~7的胶条分别对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进行双向电泳分析,进行蛋白组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雌性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种类多于雄性,雌性东亚飞蝗消化系统特异蛋白中偏酸性蛋白数量与偏碱性蛋白相当,而雄性东亚飞蝗消化系统特异蛋白中酸性蛋白多于碱性蛋白.在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相匹配蛋白中,含量差异达3倍以上的蛋白约占总匹配蛋白的50%.可见,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组分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消化系统 蛋白组分 双向电泳 差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星花金龟人为条件生物学与应用潜力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广杰 王倩 刘玉升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本文选取人工饲养的东亚飞蝗虫砂作为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 Lewis幼虫饲料、成虫产卵基质进行人为条件下的生物学研究。测定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不同食物下成虫单雌产卵量、不同酵化周期条件下东亚飞蝗虫砂2... 本文选取人工饲养的东亚飞蝗虫砂作为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 Lewis幼虫饲料、成虫产卵基质进行人为条件下的生物学研究。测定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不同食物下成虫单雌产卵量、不同酵化周期条件下东亚飞蝗虫砂2龄、3龄幼虫的转化力;分析了幼虫虫体和虫砂的主要营养成分;实施了虫砂盆栽小白菜试验。结果显示,白星花金龟适宜的繁育温度为22~28℃,25℃全世代发育历期为126.62(±1.05)d;以11种水果为食料,成虫单雌产卵量顺序为:芒果>菠萝>葡萄>苹果>桃>梨>西瓜>甜瓜>李子>杏>西红柿,最高207粒,最低68粒;东亚飞蝗虫砂酵化周期与取食龄期的最佳对应组合分别为2龄30 d和3龄25 d,折合每转化100 g可增长2龄虫体3.04 g、产生虫砂81.90 g或3龄虫体4.37 g、虫砂74.48 g;3龄幼虫含蛋白质(53.8%)、脂肪(6.6%)、18种氨基酸(44.68%),是昆虫源高蛋白原料;虫砂含有机质(18.72%)和氮磷钾(5.95%)。盆栽小白菜试验表明,1 cm^2施用0.13 g,效果最佳。水果残余物作为白星花金龟成虫食物,东亚飞蝗虫砂作为成虫产卵基质和幼虫繁育饲料,保持适宜温光条件,可以实现白星花金龟周年繁育。白星花金龟虫体和虫砂在生态循环农业、医药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星花金龟 东亚飞蝗虫砂 生物学 繁育 应用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南部东亚飞蝗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光斗 王石永 +2 位作者 蔡笃程 黄宗道 陈崇森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93-98,共6页
海南岛西有部蝗区东亚飞蝗的前翅长度(E)与后足股节长度(F)的比值,群居型雌成虫为2.02~2.21,雄成虫为1.37~2.18;过渡型雌成虫为2.05~2.17,雄成虫为2.00~2.15;散居型雌成虫为1.91~2.16,雄成虫为1.93~2.08。散居型的E/F比值接近广... 海南岛西有部蝗区东亚飞蝗的前翅长度(E)与后足股节长度(F)的比值,群居型雌成虫为2.02~2.21,雄成虫为1.37~2.18;过渡型雌成虫为2.05~2.17,雄成虫为2.00~2.15;散居型雌成虫为1.91~2.16,雄成虫为1.93~2.08。散居型的E/F比值接近广西、江苏蝗区东亚飞蝗种群,它们应属同一个地理种群。在海南岛西南部东亚飞蝗每年发生4~5世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成虫喜欢聚集产卵,容易形成群居型。成虫和蝗蝻都有聚集为害和成群迁移的习性。一般情况下,大田第三、四代京亚飞蝗(约8月至9月发生)数量逐步增加,容易暴发为害。因此重点防治第三代、控制第四代大发生是海南岛西南部蝗区防治东亚飞蝗的重要对策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形态 生活习性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