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s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ox girder coated with polyurea: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1
作者 Guangpan Zhou Rong Wang +2 位作者 Mingyang Wang Jianguo Ding Yuye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18,共18页
To study the anti-explos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polyurea coating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ox girder,two segmental girder specimens were made at a scale of 1:3,numbered as G(without polyurea coating)and PCG(with polyur... To study the anti-explos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polyurea coating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ox girder,two segmental girder specimens were made at a scale of 1:3,numbered as G(without polyurea coating)and PCG(with polyurea coating).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specimens were compared through conducting explosion tests.The reliability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LS-DYNA software was verified by the test result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caled distances,reinforcement ratios,concrete strengths,coating thicknesses and ranges of polyurea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yurea coating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nti-explosion performance of the girder.The top plate of middle chamber in specimen G forms an elliptical penetrating hole,while that in specimen PCG only shows a very slight local dent.The peak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residual displacement of PCG decrease by 74.8% and 73.7%,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ose of specimen G.For the TNT explosion with small equivalent,the polyurea coating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 on reducing the size of fracture.With the increase of TNT equivalent,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olyurea on reducing girder displacement becomes more significant.The optimal reinforcement ratio,concrete strength,thickness and range of polyurea coating were also dra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 load Explos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 Model test POLYUREA Concrete box girder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桥动力学模型的前轴寿命评估方法
2
作者 冯金芝 桑武壮 +3 位作者 张东东 李亮亮 刘新荣 赵礼辉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共11页
针对车桥等零部件企业难以获取零部件耐久性试验规范的局限,提出一种前桥动力学模型驱动载荷构建方法,为前轴系统级台架试验与寿命验证奠定基础。基于整车动力学模型与实测道路载荷获取前轴寿命,以其过程及结果为参考,进行前桥模型驱动... 针对车桥等零部件企业难以获取零部件耐久性试验规范的局限,提出一种前桥动力学模型驱动载荷构建方法,为前轴系统级台架试验与寿命验证奠定基础。基于整车动力学模型与实测道路载荷获取前轴寿命,以其过程及结果为参考,进行前桥模型驱动信号迭代。首先,对实测轮心六分力进行频带调整;其次,以前轴在各工况下的损伤/寿命与参考值差值最小为目标,结合响应面法与遗传算法对轮心三向力幅值调整系数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轮心三向力与其余三向力矩构成了前桥模型驱动信号。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构建的轮心驱动信号进行前桥模型动态载荷模拟,获取的前轴寿命、风险点失效顺序以及各路况对危险点的损伤贡献比等都与参考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可为系统级台架耐久性试验的驱动信号构建与零部件寿命评估提供参考。最后,经过损伤主导载荷修正后,轴管损伤分布也与参考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桥动力学模型 前轴寿命 响应面法 动态载荷模拟 台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ADAMS的采煤机摇臂壳体变形规律研究
3
作者 田立勇 于晓涵 于宁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1,共12页
为了剖析采煤机摇臂壳体失效的根源、保障采煤机安全稳定运行,分析了采煤机摇臂壳体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壳体变形规律。首先,构建了摇臂壳体力学模型,梳理了影响摇臂壳体变形的载荷因素,其中包括采煤机截割时煤岩对滚筒产生的外部作... 为了剖析采煤机摇臂壳体失效的根源、保障采煤机安全稳定运行,分析了采煤机摇臂壳体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壳体变形规律。首先,构建了摇臂壳体力学模型,梳理了影响摇臂壳体变形的载荷因素,其中包括采煤机截割时煤岩对滚筒产生的外部作用力及齿轮传动系统所形成的内部载荷;其次,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摇臂三维模型,并基于EDEM-ADAMS软件搭建了采煤机截割含铝质岩、灰色岩、石灰岩和粉砾岩等4种夹矸煤岩的仰角工况模型,进行摇臂壳体变形仿真;最后,搭建了壳体变形测试平台,进行了采煤机截割粉砂夹矸煤岩的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滚筒牵引阻力的均值小于截割阻力均值,且两者均大于侧向受力均值;壳体承受外部载荷后,其变形呈现较复杂的态势,在摇臂壳体与滚筒行星减速器结合部位的变形较大,失稳风险较大;摇臂壳体在齿轮轴位置的变形呈现多波峰、非线性、近似正态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距滚筒行星减速器越近,变形越大,这与仿真结果高度吻合。研究清晰地揭示了摇臂壳体在复杂载荷下的变形规律,为摇臂壳体的改进设计提供了强劲的理论支撑,有助于优化采煤机设计方案,降低壳体失效风险,有效提升采煤机在实际生产作业中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臂壳体 EDEM仿真 截割载荷 变形规律 实验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块双肋梁装配式风电基础结构受力特性研究
4
作者 王海军 刘昌 +3 位作者 郝华庚 郭耀华 王献文 赵广赫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以节约耗材、施工快速、质量可控等为目标,结合陆上风电梁板式基础结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单块双肋梁装配式基础。目前对装配式梁板基础结构受力特性的研究较少,该文通过建立基础整体有限元模型及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预制装配式梁板基... 以节约耗材、施工快速、质量可控等为目标,结合陆上风电梁板式基础结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单块双肋梁装配式基础。目前对装配式梁板基础结构受力特性的研究较少,该文通过建立基础整体有限元模型及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预制装配式梁板基础受V(竖向荷载)-H(水平荷载)-M(弯矩荷载)复合荷载下的结构受力特性,并重点分析基础肋梁、底板、台柱等的承载及破坏模式。研究表明,新型单块双肋梁装配式基础结构具有良好的承载及结构力学性能,安全储备可达设计值的1.44倍;基础整体稳定性良好,各项指标满足现有规范设计要求;同时,台柱-肋梁交接处为此类型基础结构承载及荷载传递的关键部位,设计及施工时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结构 陆上风电 模型试验 复合加载 数值模拟 受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线型构件对TTU模型风荷载影响的大涡模拟研究
5
作者 杨易 王喆 张之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8,共13页
低矮建筑屋盖角区出现的高极值负压,是其围护结构抗风设计的重点。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依据屋面角区绕流形态,基于TTU(Texas Tech University)标准建筑模型设计了一种屋面角区新型流线型附加构件,并通过改变附加构件高度、长度等参数,... 低矮建筑屋盖角区出现的高极值负压,是其围护结构抗风设计的重点。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依据屋面角区绕流形态,基于TTU(Texas Tech University)标准建筑模型设计了一种屋面角区新型流线型附加构件,并通过改变附加构件高度、长度等参数,进行了10种工况的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和大涡模拟(LES)对比研究,以探讨这类新型附加构件对屋面角区风荷载的影响和屋面抗风气动优化以及LES精度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屋面角区设置附加构件均可有效降低角区出现的极值负压,在所研究的10种工况中,屋面角区最不利平均负压最大可降低10%,最不利极值负压最大可降低25%;利用NSRFG(Narrowband Synthesis Random Flow Generation)方法生成入流湍流,采用LES得到的TTU模型各工况下的风荷载分布规律,虽然部分工况下屋面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模拟结果偏大(平均误差为13.88%),而极值风压系数偏小(平均误差为9.72%),但整体上与风洞试验一致,表明利用NSRFG方法建立的低矮建筑绕流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附加构件长度相对于高度而言对屋面角区风荷载的影响更大,等长附加构件高度增加1倍后,屋面角区极值风压系数降低6.15%,等高附件长度增加0.8倍后,屋面角区极值风压系数降低1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矮建筑 风荷载 大涡模拟 风洞试验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数控车床可靠性试验的多维力加载装置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辉 王军见 +2 位作者 孙江宏 赵钦志 王仙超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2,共7页
针对数控车床可靠性试验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便于工程化安装的新型多维力加载装置。首先基于弹簧受力变形原理对多维力加载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并依次进行主轴受力和加载头行程分析,探究其合理性;其次对装置进行多工况仿真分析,验证其可行... 针对数控车床可靠性试验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便于工程化安装的新型多维力加载装置。首先基于弹簧受力变形原理对多维力加载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并依次进行主轴受力和加载头行程分析,探究其合理性;其次对装置进行多工况仿真分析,验证其可行性;最后搭建试验台,进行主轴加载试验,得到主轴进给量与所受载荷关系。结果表明,多维力加载装置可对主轴施加单向超过1000 N的多维动态载荷,试验与期望平均误差在10%以内,加载能力高且满足设计要求,这证明该装置具备可行性、稳定性及高加载能力,为多维力加载装置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试验 多维力加载装置 弹簧变形 仿真分析 加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片起弧式CFRP板锚具设计优化与试验
7
作者 赵敏 肖丹 +1 位作者 齐艺佳 王中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561-9567,共7页
现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CFRP)板夹片式锚具在张拉过程中,由于锚杯上下内壁受到挤压力的作用,易产生起拱变形,进而在锚杯与夹片接触面出现“脱空”现象,这导致CFRP板锚固段在横向受力上呈现不均匀性。... 现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CFRP)板夹片式锚具在张拉过程中,由于锚杯上下内壁受到挤压力的作用,易产生起拱变形,进而在锚杯与夹片接触面出现“脱空”现象,这导致CFRP板锚固段在横向受力上呈现不均匀性。同时,CFRP板两侧由于应力集中,易发生劈裂破坏。为改善此问题,提出了夹片起弧式CFRP板锚具的优化设计思路,并对不同起弧高度的夹片式锚具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与静载张拉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CFRP板夹片式锚具的主要破坏形式为先劈裂后拉碎,其锚固效率仅为68.75%。当夹片起弧高度较低时,无法有效填充锚杯的“脱空”,导致CFRP板锚固段整体压应力水平偏低,锚固效率下降至56.67%。相反,若夹片起弧过高(0.5 mm),则会在CFRP板锚固段中部产生应力集中,锚固效率提升至81.25%,但仍非最优。值得注意的是,当夹片起弧高度设置为0.25 mm时,锚固效率显著提高至90.83%,且破坏形式转变为爆炸式破坏,这表明CFRP材料的性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合理设置夹片起弧高度可有效防止CFRP板锚固段因“脱空”而发生劈裂破坏,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板 锚具 夹片起弧 设计优化 有限元模拟 静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峻边坡峡谷单塔悬索桥隧道锚设计研究
8
作者 马坤 杨健 +1 位作者 刘建军 黄金钗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141,共7页
绿汁江大桥为主跨780 m的单塔地锚式钢箱梁悬索桥,楚雄岸边坡陡峻无法设置桥塔,中跨主缆经滚轴式复合索鞍转向后直接锚固于山体隧道锚中。为实现陡峻边坡零开挖的建设目标,楚雄岸隧道锚采用由缆洞、横向联络通道和隧道锚洞室构成的“一... 绿汁江大桥为主跨780 m的单塔地锚式钢箱梁悬索桥,楚雄岸边坡陡峻无法设置桥塔,中跨主缆经滚轴式复合索鞍转向后直接锚固于山体隧道锚中。为实现陡峻边坡零开挖的建设目标,楚雄岸隧道锚采用由缆洞、横向联络通道和隧道锚洞室构成的“一通转四洞”结构设计方案。结合建设条件,楚雄岸隧道锚轴线长度为70 m,其中锚塞体长度为37 m,轴线倾角为18.7°,锚塞体前锚面外轮廓尺寸为9.8 m×11.4 m,后锚面外轮廓尺寸为18 m×23 m。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楚雄岸隧道锚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对楚雄岸隧道锚抗拔稳定性和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基于此设计、制作缩尺比为1∶100的隧道锚模型开展模型试验,分析在工程荷载作用下的锚塞体位移。结果表明:工程荷载作用下,楚雄岸隧道锚抗拔稳定性满足要求,围岩可保持稳定;锚岩系统极限承载能力为13倍设计缆力,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锚式悬索桥 隧道锚 复合索鞍 稳定性 极限承载力 结构设计 数值模拟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导热工具的随钻仪器温度调控研究
9
作者 刘珂 管康 +4 位作者 张海烟 彭浩 奚筱宛 张恒瑞 廖茂林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76,共7页
井下高温环境会对随钻仪器中大量的传感器、电路板等温度敏感元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效导热石墨烯材料的随钻仪器温度敏感元件被动冷却方法。通过试验模拟电子元件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情况,测试导热工... 井下高温环境会对随钻仪器中大量的传感器、电路板等温度敏感元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效导热石墨烯材料的随钻仪器温度敏感元件被动冷却方法。通过试验模拟电子元件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情况,测试导热工具的导热效果,并将热仿真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导热仪器的整体导热系数超过650 W/(m·K),达到了6061铝合金材料导热系数的3.27倍;在不同的室内试验温度下,达到热平衡状态后的导热板表面不同区域温差极小,均低于3℃;对比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导热板各测温点温度曲线变化趋势接近,其导热能力稳定性好。研究结果可为随钻设备抗高温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仪器 导热板模型 导热能力 模拟温度曲线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管隧道块石垫层振密试验与颗粒流模拟研究
10
作者 付佰勇 宋神友 金文良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0-1101,共12页
为解决沉管隧道振密块石垫层在水中作业时存在平整度、振密参数、振密后块石质量不确定性等问题,依托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对块石垫层的振密效果进行现场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振密时间、垫层厚度、振密频率3个因素对块石垫层... 为解决沉管隧道振密块石垫层在水中作业时存在平整度、振密参数、振密后块石质量不确定性等问题,依托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对块石垫层的振密效果进行现场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振密时间、垫层厚度、振密频率3个因素对块石垫层振密效果的影响,并从强接触力链等细观角度解释各因素影响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1)垫层厚度是影响块石垫层振沉量的主要因素,振动频率会影响块石垫层振沉量,存在某一临界频率使得振密率最大,因此振动频率不宜过慢或过快。2)当块石粒径在0.15~0.30 m均匀连续分布时,在垫层厚度1.2 m、振动频率20 Hz的情况下,振密45 s比振密20、30 s的块石振密效果好;在垫层厚度为1.2 m、振密时间为45 s时,振动频率20 Hz比振动频率10、30 Hz的振密效果好;当振动频率为20 Hz、振密时间为45 s时,建议垫层厚度在1.2 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石垫层 沉管隧道 振密试验 颗粒流模拟 静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承载力和延性的U型Twin-PBL剪力键构造优化试验研究
11
作者 王银辉 郑可达 +1 位作者 陈闯 罗征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7,共9页
为提升端部增设承压钢板的钢-混组合梁桥U型Twin-PBL剪力键的承载力并保持良好的延性性能,以嘉善至永嘉公路平湖上海塘大桥为背景开展试验研究。通过调整端承压钢板高度和在端承压钢板中心开设凹槽2种优化方式,设计8个试件开展推出试验... 为提升端部增设承压钢板的钢-混组合梁桥U型Twin-PBL剪力键的承载力并保持良好的延性性能,以嘉善至永嘉公路平湖上海塘大桥为背景开展试验研究。通过调整端承压钢板高度和在端承压钢板中心开设凹槽2种优化方式,设计8个试件开展推出试验和数值模拟,对试件荷载~位移曲线、力学性能指标、破坏形态以及关键部位应变变化进行分析,提出端承压钢板的合理构造优化方式。结果表明:U型Twin-PBL剪力键较普通Twin-PBL剪力键H0承载力提高,位移延性系数降低。随着端承压钢板高度H减小或开槽宽度W增大,U型Twin-PBL剪力键加载过程中裂缝发展趋缓,达到峰值后的荷载~位移曲线趋于平坦,位移延性系数提高。剪力键H40-W0(H=40 mm、不开槽)和H160-W40(H=160 mm、W=40 mm,中间开槽)的承载力较H0分别提升10.1%和12.9%。H40-W0和H160-W40的位移延性系数分别为H0的90.7%和88.4%,分别为H160-W0(H=160 mm、不开槽)的1.60倍和1.56倍,剪力键延性性能提高。鉴于中间开凹槽后端承压钢板弯曲变形较大,端承压钢板高度低于开孔位置的剪力键H40-W0的2根贯穿钢筋应力发展同步性更好,因此为最优构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组合梁 U型Twin-PBL剪力键 延性 极限承载力 荷载~位移曲线 推出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数据驱动的列车制动管压力预测模型
12
作者 应之丁 范琳 周和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0-437,共8页
为解决长大组合列车安全操作问题,有效利用现有150辆编组智能化制动试验平台,预测超长列车的制动性能,建立精准且适用于不同编组位置车辆的长大组合列车管压力变化预测模型。提出列车管压力差模型这一概念,采用曲线拟合法与理论推导的方... 为解决长大组合列车安全操作问题,有效利用现有150辆编组智能化制动试验平台,预测超长列车的制动性能,建立精准且适用于不同编组位置车辆的长大组合列车管压力变化预测模型。提出列车管压力差模型这一概念,采用曲线拟合法与理论推导的方式,建立仿真数学模型,并提出理论列车管压力差模型的改进方法。列车管压力差模型与首车列车管压力变化模型叠加后得到列车管压力变化预测模型,与利用智能化制动试验平台得到的多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误差保持在10%以内。最后,利用该预测模型得到200辆编组组合列车制动作用时的列车管压力变化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试验 列车管压力 列车管压力差 曲线拟合 仿真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齿圈柔性对航空行星齿轮系统偏载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13
作者 丁硕 罗源 +1 位作者 李铭 宁永旭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3,共8页
行星齿轮系统因其体积小、质量轻、承载能力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器传动设备中,但由于各种误差造成的偏载问题无法避免,严重的偏载状态将会导致行星系统的优点无法充分发挥。以某型号航空行星齿轮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内齿圈柔性... 行星齿轮系统因其体积小、质量轻、承载能力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器传动设备中,但由于各种误差造成的偏载问题无法避免,严重的偏载状态将会导致行星系统的优点无法充分发挥。以某型号航空行星齿轮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内齿圈柔性变化对系统偏载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试验测量了不同的行星数以及不同轮缘厚度下内齿圈挠度、应力及应变,分析了偏载的影响机制并评估了行星数及轮缘厚度对系统偏载行为的影响程度;利用层级有限元模型完成了大型航空行星系统的高级仿真计算和分析任务,量化了内齿圈柔性变化对系统载荷分布以及齿圈偏移的影响机制。将试验与仿真计算结果在相同的参数范围内进行拟合对比,评估了仿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大型航空行星齿轮系统内齿圈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结构优化指导,能够极大降低该类大型航空设备在设计和迭代过程中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行星齿轮系统 内齿圈柔性试验 偏载分析 仿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杆塔变径微型桩基础上拔承载特征研究
14
作者 范荣全 任志超 +5 位作者 任赢 曾文慧 唐杨 许文杰 张文涛 罗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30,共13页
【目的】由于深切峡谷区条件复杂,电网工程小直径配置的杆塔微型桩基础抗拔承载力不足,将传统微型桩与变径桩结合的变径微型桩可能是提高其抗拔承载能力的有效选择,其目的为提高抗拔阻力,具有更高的抗拔性能和更高的成本效益。【方法】... 【目的】由于深切峡谷区条件复杂,电网工程小直径配置的杆塔微型桩基础抗拔承载力不足,将传统微型桩与变径桩结合的变径微型桩可能是提高其抗拔承载能力的有效选择,其目的为提高抗拔阻力,具有更高的抗拔性能和更高的成本效益。【方法】进行了5组室内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粉土质砂中传统微型桩与变径微型桩的单桩与群桩的承载特征差异,分析了变径布置与变径微型桩承载机理的关系,并进一步采取数值模拟揭示了多种变径结构参数和地基土体参数对变径微型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结果表明,变径微型桩的承载力及材料利用率超过普通微型桩的2倍,其极限荷载下的位移显著大于传统微型桩。此外,变径微型群桩的群桩效应得到增强,且在上拔荷载作用下,桩身各部分承担荷载的方式不同,扩大头的作用逐步显现,承担荷载比超过50%。【结论】不同的变径结构参数对桩基竖向承载力的影响随扩大头与侧摩阻力的变化而变化。考虑施工应用,应合理优化设计结构参数,变径微型桩在高强度地基土处理中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承担比 变径微型桩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扩大头 桩侧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st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st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wide concrete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under vehicle loads 被引量:8
15
作者 ZHOU Guang-pan LI Ai-qun +1 位作者 LI Jian-hui DUAN Mao-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382-2395,共14页
The present work is aimed at studying the mechanic properties of the extra-wide concrete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 vehicle loads. Based on the field test using 12 heavy trucks and finite... The present work is aimed at studying the mechanic properties of the extra-wide concrete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 vehicle loads. Based on the field test using 12 heavy trucks an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the static deformation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stress increment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girder, as well as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amping ratio of the Hunan Road Bridge were analyzed, which is the widest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dynamic respons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Newmark-β integration method assisted by the simulation models of bridge and vehicles, the influences on the dynamic impact coefficient(DIC) brought by the vehicle parameters, girder width, eccentricity travel and deck flatness were also researched. The spatial effect of the girder is obvious due to the extra width, which performs as the stress increments distribute unevenly along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and the girder deflections and stress increments of the upper plate change as a "V" and "M" shape respectively under the symmetrical vehicle loads affected by the shear lag effect, cross slope and local effect of the wheels, the maximum of stress increments are located in the junctions with the inner webs. The obvious girder torsional deformation and the apparent unevenness of the hanger forces between the two cable planes under the eccentric vehicle loads, together with the mode shapes such as the girder transverse bending and torsion which appear relatively earlier, all reflect the weakened torsional rigidity of the extra-wide girder. The transverse displacements of towers are more obvious than the longitudinal ones. As for the influences on the DIC, the static effect of the heavier vehicles plays a major role when pass through with a higher speed and the changes of vehicle suspension stiffness generate greater impacts than the suspension damp. The values of DIC in the vehicle-running side during the eccentric travel, affected by the restricts from the static effects of the eccentric moving trucks, a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vehicle-free side, the increase in the road roughness is the most sensitive one among the above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static and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 extra-wide suspension b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extra-wide girder field test simulation vehicle loads increments distribution damping ratio mode shape dynamic impact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response of UHMWPE plates under combined shock and fragment loading 被引量:1
16
作者 Chun-Zheng Zhao Lu-Sheng Qiang +4 位作者 Rui Zhang Qian-Cheng Zhang Jun-Yang Zhong Zhen-Yu Zhao Tian Jian L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9-23,共15页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fiber composite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to construct lightweight protective structures against ballistic impacts,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performance when subject...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fiber composite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to construct lightweight protective structures against ballistic impacts,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performance when subjected to combined blast and fragment impacts.Built upon a recently developed laboratory-scale experimental technique to generate simulated combined loading through the impact of a fragment-foam composite projectile launched from a light gas gun,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fullyclamped UHMWPE plates subjected to combined loading were characterized experimentally,with corresponding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s compared with those measured with simulated blast loading alone.Subsequently,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physical mechanisms,three-dimensional(3D)numerical simulations with the method of finite elements(FE)were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Numerical predictions compared favorably well wit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thus valid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stablished FE model.Relative to the case of blast loading alone,combined blast and fragment loading led to larger maximum deflections of clamped UHMWPE plates.The position of the FSP in the foam sabot affected significantly the performance of a UHMWPE target,either enhancing or decreasing its ballistic resistance.When the blast loading and fragment impact arrived simultaneously at the target,its ballistic resistance was superior to that achieved when subjected to fragment impact alone,and benefited from the accelerated movement of the target due to simultaneous blast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MWPE composite Ballistic performance Combined blast and fragment loading Impact test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荷载下聚脲涂覆含局部缺陷油气管道的失效判定研究
17
作者 崔莹 李章剑 +3 位作者 方军 赵均海 屈展 赵奔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5-203,240,共10页
通过埋地静爆试验,对经聚脲弹性体材料加固的含局部缺陷埋地油气管道抗爆性能及损伤评价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浅埋爆炸荷载下聚脲弹性体材料加固含局部缺陷埋地油气管道损伤失效评估准则。结果表明:在折合... 通过埋地静爆试验,对经聚脲弹性体材料加固的含局部缺陷埋地油气管道抗爆性能及损伤评价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浅埋爆炸荷载下聚脲弹性体材料加固含局部缺陷埋地油气管道损伤失效评估准则。结果表明:在折合距离为0.23 m/kg 1/3试验条件的浅埋爆炸荷载作用下,含局部缺陷普通管道与含局部缺陷聚脲管道迎爆面均发生了明显凹陷变形,含缺陷聚脲管道凹陷变形量较前者降低28.87%,且管道迎爆面及端部连接处易于遭受损伤;含局部缺陷普通管道迎爆面超压高于含局部缺陷聚脲管道且变形响应时间早于后者,表明聚脲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爆炸冲击波压力峰值和推迟爆炸冲击波的作用时间。在进行爆炸荷载作用下管道的损伤失效判定时引入衡量管道横截面变形的截面临界椭圆度指标,最终建立了基于管道截面临界椭圆度的聚脲涂覆含局部缺陷埋地油气管道的超压-冲量损伤准则及判定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试验 损伤评估 聚脲防护 数值模拟 超压-冲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药过载环境力等效模拟实验技术研究
18
作者 杜烨 周炜智 +1 位作者 黄求安 李强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104,共10页
为解决装药安全可靠性能实验成本高、强过载环境测试难度大等瓶颈问题,以等效模拟弹体侵彻钢板时内部装药过载环境力为目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装药过载环境力等效模拟实验装置,并开展了等效模拟实验,突破了同时满足加载压力大于1 ... 为解决装药安全可靠性能实验成本高、强过载环境测试难度大等瓶颈问题,以等效模拟弹体侵彻钢板时内部装药过载环境力为目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装药过载环境力等效模拟实验装置,并开展了等效模拟实验,突破了同时满足加载压力大于1 GPa和脉冲宽度大于100μs的技术难点。结果表明,弹丸侵彻钢板时装药受到的过载为正弦波单脉冲。在装置中采用波形调整器不仅能够调控加载到待测药表面的波形,还能对压力的衰减产生大幅影响。随着波形调整器厚度的增大,加载在待测药表面的压力逐渐减小,脉冲宽度显著增大;随着飞片厚度增大,飞片获得的驱动速度逐渐减小,加载在待测药表面的压力明显减小,脉冲宽度变化不明显。装药过载环境力模拟装置形成的脉冲特征值与弹丸侵彻钢靶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超压峰值误差最高为5.71%,脉宽误差最高为14.8%,均低于15%,验证了用该装置模拟弹体侵彻钢靶时装药加载状态的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载环境力 等效模拟实验 飞片冲击 侵彻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面大长宽比跟踪式光伏阵列风洞试验研究
19
作者 贺佳 廖教宇 +3 位作者 张肖雄 胡美妃 张芮洋 陈政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52,共10页
为明确近地面风场对跟踪式光伏结构风荷载取值的影响,本文基于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对单排光伏组件的倾角、风向角、离地高度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排光伏阵列在不同风向角下,其遮挡效应对体型系数取值的影响.结果表... 为明确近地面风场对跟踪式光伏结构风荷载取值的影响,本文基于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对单排光伏组件的倾角、风向角、离地高度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排光伏阵列在不同风向角下,其遮挡效应对体型系数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排光伏组件的表面风压符合梯形分布方式;多排光伏阵列中上游组件对下游的遮挡程度会随倾角的增大而增长,且后排光伏组件体型系数随着前排遮挡的增多逐渐趋于稳定;离地高度对光伏组件及阵列的体型系数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风洞试验 CFD模拟 体型系数 结构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模型超固结状态演化分析及离心模型试验验证
20
作者 姚仰平 张奎 +1 位作者 王祖乐 朱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7-1135,共9页
本构模型是土力学求解强度变形问题的关键。研究揭示了剑桥模型在超临界侧强度过高、超固结状态下无法应力三维化、应力应变关系发生突变等存在的问题,分析了UH模型建立的超固结状态耦合演化机制及在弹塑性理论框架下实现的超固结状态... 本构模型是土力学求解强度变形问题的关键。研究揭示了剑桥模型在超临界侧强度过高、超固结状态下无法应力三维化、应力应变关系发生突变等存在的问题,分析了UH模型建立的超固结状态耦合演化机制及在弹塑性理论框架下实现的超固结状态与正常固结状态计算理论的统一,并基于三轴试验预测证明了UH模型能更加合理地描述超固结状态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开展载荷板离心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验证可以发现,相较于剑桥模型,UH模型计算的地基土荷载变形曲线、侧压力系数分布更加准确,其本质是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更加科学、合理。研究证明UH模型的应用能显著提高超固结状态土体强度变形计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复杂岩土工程问题的计算求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固结状态演化 UH模型 剑桥模型 离心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地基荷载变形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