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超特征构建外侧象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
作者 朱美娣 许紫鹏 +3 位作者 华玲玲 秦菲 房灵 陈超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为临床评估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27例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为临床评估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27例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及乳腺原发肿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分入阳性组(54例),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分入阴性组(73例)。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使用R语言将数据集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训练集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并在验证集中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用于评估诊断性能,校正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用于评估预测值与实际列线图预测值的一致性。结果:肿瘤针状边缘(OR=4.16,95%CI:1.25~13.79)和淋巴门结构不清晰(OR=19.20,95%CI:1.98~186.36)是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预测外侧象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4(0.62~0.86),验证集AUC为0.73(0.62~0.84)。训练集和验证集的Hosmer-Lemeshow检验分别为P=0.570和P=0.552。结论:超声有助于术前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外侧象限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联研究
2
作者 刘淑珍 王俊 李纪男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1-667,共7页
目的:探究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通过多维度、系统性地探究其危险因素,构建精准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预测模型,为临床诊疗、预后、手术实践决策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 目的:探究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通过多维度、系统性地探究其危险因素,构建精准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预测模型,为临床诊疗、预后、手术实践决策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4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201例HT合并PT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LLNM,分为转移组(n=82)和未转移组(n=119)。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发生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TSH值、结节位置、结节回声、形状、边界、纵横比、肿瘤直径、多灶性、微钙化、结节富血供、ELN、CLNM、包膜侵犯、ET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CLNM、结节富血供、多灶性及TSH均为影响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多灶性、CLNM、结节富血供及TSH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613(95%CI:0.533~0.693)、0.656(95%CI:0.578~0.733)、0.694(95%CI:0.619~0.768)、0.622(95%CI:0.543~0.701)和0.588(95%CI:0.510~0.667),灵敏度依次为72.20%、69.60%、65.80%、60.80%和41.80%,特异度依次为45.90%、62.30%、73.80%、60.70%和83.60%。结论:肿瘤直径、多灶性、CLNM、结节富血供及TSH与HT合并PTC患者发生LLNM显著相关,其中肿瘤直径、多灶性对于LLNM的灵敏度相对较高,对HT合并PTC患者发生LLNM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桥本甲状腺炎(HT)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 列线图 危险因素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段文冰 张璐璐 +4 位作者 刘义刚 王燕红 唐闻 张瀚月 刘芸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98-803,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504例PTC手术标本,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央区淋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504例PTC手术标本,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央区淋巴转移中男性(47.58%)、年龄<45岁(43.49%)、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46.20%)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中男性(32.26%)、肿瘤最大径>1 cm(26.08%)、多发病灶(28.6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32.28%)及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6.73%)、双侧病变(33.08%)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病变位置(单/双侧)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单因素分析显示,多个淋巴结转移中肿瘤最大径>1 cm(14.35%)、伴钙化(24.2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8.35%)及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8.30%)、双侧病变(17.78%)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多个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望成为临床术前或术中诊断PTC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侧颈区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患者周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旻 季福健 +3 位作者 金洪勇 陈学博 于杰 房学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5-350,共6页
目的:总结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中直肠周围各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现阶段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接受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患者114例,清除淋巴结并行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观察,分析直肠周围淋巴... 目的:总结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中直肠周围各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现阶段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接受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患者114例,清除淋巴结并行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观察,分析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14例患者中有4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0.4%(46/114),其中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为39.5%(45/114),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9%(2/51),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9.6%(11/114);共取出淋巴结2 463枚,转移淋巴结数209枚,总转移度为8.5%(209/2 463),其中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度为14.8%(187/1 264),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度为1.7%(3/175),侧方淋巴结转移度为1.9%(19/1 024)。直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率及转移度明显高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及侧方淋巴结(P<0.05);直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率及转移度与Duke’s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有明显关联性(P<0.05),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Duke’s分期和分化程度具有明显关联性(P<0.05)。结论:选择性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在现阶段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侧方淋巴结 系膜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胡代星 周静 +7 位作者 苏新良 吴凯南 何伟 曹益嘉 任浩宇 毛雨 窦怡 彭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141-1145,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跳跃转移(中央区无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1例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颈...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跳跃转移(中央区无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1例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PTC跳跃转移率为8.3%(43/521),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OR=3.401,95%CI:1.770~6.536;P=0.001),年龄>45岁(OR=2.856,95%CI:1.488~5.482;P=0.002),单侧癌(OR=3.424,95%CI:1.182~9.920;P=0.023)是PTC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比较c N1b的PTC患者和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c N0 PTC患者跳跃转移情况,发现肿瘤位于上极c N0的PTC患者出现潜在跳跃转移的可能性高于c N1b患者(P=0.022)。结论:PTC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并不少见,术前、术中针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很重要,尤其是肿瘤位于上极,年龄>45岁的单侧PTC患者,必要时需行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 颈侧区淋巴结 跳跃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袁欣越 姚瑶 +2 位作者 程帅 郑鑫 张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9-628,共10页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讨论单侧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es,CLNM)及影像学怀疑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讨论单侧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es,CLNM)及影像学怀疑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es,LLNM)时发生对侧LLNM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江苏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同一治疗组行手术治疗的526例初治的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单侧PT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对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526例患者中,295例为CLNM,其中272例存在同侧CLNM(含同侧和双侧),129例存在对侧CLNM(含对侧和双侧);165例存在LLNM,其中同侧129例,对侧和双侧转移均为18例。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的365例中65例(17.8%)出现对侧CLNM;治疗性CLND的161例中68例(42.2%)出现对侧CLNM。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 cm、CLNM数量≥6枚、多灶、无桥本甲状腺炎及肿瘤外侵与对侧CLNM有关(P均<0.05);肿瘤最大径≥2 cm与对侧LLNM有关(P<0.05),而淋巴结外侵及癌灶侧淋巴结转移是发生对侧CLNM与对侧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随访显示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97.9%,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为97.5%。结论:单侧PTC患者存在多灶、无桥本甲状腺炎、肿瘤及淋巴结外侵、癌灶侧CLNM、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 cm、CLNM数量≥6枚等高危因素时更易出现对侧CLNM,临床上对出现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考虑行双侧CLND以降低肿瘤的残留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对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的规范性清扫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大坤 代文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2-444,479,共4页
甲状腺癌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约占95%。D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滤泡状癌(FTC),前者约占90%。多数PTC相对惰性、进展缓慢、预后良好,但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4.2%。规范、彻底... 甲状腺癌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约占95%。D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滤泡状癌(FTC),前者约占90%。多数PTC相对惰性、进展缓慢、预后良好,但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4.2%。规范、彻底的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DTC的重要手段,不规范的侧颈清扫是造成DTC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侧颈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浓度对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范若鑫 李竹瑶 卢秀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侧区淋巴结穿刺(FNA)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FNA-Tg)浓度对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年龄在18岁及以下的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肿大患者的48枚颈部侧区淋巴结行FNA细胞学检查及F...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侧区淋巴结穿刺(FNA)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FNA-Tg)浓度对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年龄在18岁及以下的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肿大患者的48枚颈部侧区淋巴结行FNA细胞学检查及FNA-Tg浓度测定。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绘制FNA-Tg浓度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41枚,未转移7枚。FNA细胞学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2.93%,特异度为57.14%,约登指数为0.401。根据FNA-Tg浓度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为55.1μg/L,此时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85.71%,约登指数为0.784。FNA细胞学联合FNA-Tg(55.1μg/L)诊断的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57.14%,约登指数为0.547。联合法灵敏度高于FNA细胞学(χ2=4.170,P=0.041),但与FNA-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0,P=0.480)。结论:FNA-Tg诊断儿童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界值可选55.1μg/L。FNA细胞学联合FNA-Tg可提高儿童PTC患者术前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乳头状癌 儿童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合并BRAF^(V600E)基因突变伴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马霖杰 王少新 +2 位作者 李永金 张勇 蒋明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基因突变高危因素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进行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80例行甲状腺全... 目的: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基因突变高危因素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进行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80例行甲状腺全切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石蜡病理切片BRAF^(V600E)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为基因突变组(A组)及基因未突变组(B组),术前年龄、性别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探究术后侧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在BRAF^(V600E)已基因突变患者中,按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侧颈淋巴结转移组(C组)和侧颈未转移组(D组),分别进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肿瘤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经BRAF^(V600E)基因测序中50例有突变(A组)以及30例未突变(B组),术前年龄、性别、甲状腺功能、肿瘤位置、多灶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侧颈淋巴结转移(60%)明显高于B组(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BRAF^(V600E)基因突变的50例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C组年龄≥55岁的12例(24%)出现侧颈淋巴结转移(P=0.03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伴侧颈淋巴结转移存在20例(40%)(P=0.011)、肿瘤位置位于中上份的侧颈淋巴结转移19例(38%)(P=0.049)、肿瘤直径≥7.5 mm出现侧颈转移19例(38%)(P=0.021);而性别、是否存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多灶性情况同侧颈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年龄<55岁、肿瘤直径≥7.5 mm、肿瘤位于中上份、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乳头状癌 BRAF^(V600E)基因突变 侧颈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颈外侧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凡 周天晗 +6 位作者 陆凯宁 潘婷 倪烨钦 赵玲倩 姜可成 张煜 罗定存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0-740,共11页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及超声影像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按照纳...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及超声影像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经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样本量、范围、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估计均值和标准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变量比值比(OR)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两者95%置信区间(CI),采用Egger法和Begg法评估文献发表偏倚。研究已在PROSPERO注册(CRD42021254955)。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有患者1424例,发生颈外侧淋巴结转移543例(38.13%)。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64,95%CI:1.29~2.09,Z=4.06,P<0.01),肿瘤直径不小于1 cm(OR=5.09,95%CI:2.43~10.67,Z=4.31,P<0.01),肿瘤多灶性(OR=2.55,95%CI:1.79~3.61,Z=5.22,P<0.01),肿瘤被膜侵犯(OR=7.80,95%CI:4.84~12.55,Z=8.46,P<0.01),肿瘤腺外侵犯(OR=9.46,95%CI:5.66~15.81,Z=8.58,P<0.01),转移性颈部中央淋巴结(简称中央淋巴结)(OR=23.58,95%CI:9.44~58.87,Z=6.77,P<0.01),术前降钙素水平升高(SMD=1.17,95%CI:0.67~1.67,Z=4.56,P<0.01),超声下病灶边缘不光整(OR=4.32,95%CI:2.43~7.68,Z=4.99,P<0.01)及超声下病灶形态不规则(OR=6.81,95%CI:3.64~12.73,Z=6.01,P<0.01)是MTC患者发生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不小于45岁(OR=1.22,95%CI:0.65~2.29,Z=0.62,P>0.05),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升高(SMD=0.95,95%CI:–0.48~2.38,Z=1.30,P>0.05)以及超声下钙化(OR=1.28,95%CI:0.75~2.18,Z=0.92,P>0.05)与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男性、肿瘤直径不小于1 cm、肿瘤多灶性、肿瘤被膜侵犯、肿瘤腺外侵犯、转移性中央淋巴结、术前降钙素水平升高、超声下病灶边缘不光整以及超声下病灶形态不规则的MTC患者发生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建议行颈外侧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髓样癌 颈外侧淋巴结转移 META分析 临床特征 超声影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与相关争议
11
作者 周思成 姜玉娟 +4 位作者 赵巍 梅世文 梁建伟 汤坚强 刘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184-1188,共5页
盆腔侧方淋巴结(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LPLN)是中低位直肠癌常见的淋巴回流通路,有14%~30%的局部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同时合并LPLN转移。然而,术前诊断的遗漏和不规范的治疗是导致术后LPLN复发的常见原因,同时也是诊疗中的难点之一。... 盆腔侧方淋巴结(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LPLN)是中低位直肠癌常见的淋巴回流通路,有14%~30%的局部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同时合并LPLN转移。然而,术前诊断的遗漏和不规范的治疗是导致术后LPLN复发的常见原因,同时也是诊疗中的难点之一。目前,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LPLND)的价值与意义,在国际上尚存争议。近些年来,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与LPLND相互替代的治疗模式趋于融合,逐渐形成了一套精确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同时,随着外科器械设备的更新与淋巴结示踪剂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以往制约LPLND的因素逐渐消失,可逐渐在临床推广开展。但针对直肠癌LPLN转移的治疗策略、nCRT后LPLND的适应证、预后价值、有效清扫范围、安全性仍存在诸多问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侧方淋巴结清扫 侧方淋巴结转移 新辅助放化疗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