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评估研究
1
作者 彭琳 陈烨 《园林》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亟需科学的土地冲突评估方法作为精准介入的技术支撑。构建由制度性冲突、保护利用冲突、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三类构成的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分类和评估框架,采用矩阵分析法、MaxEnt生境模拟法、土地多宜性分析法等方法,以位于重庆主城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运用。识别结果表明,从冲突规模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大,制度性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小;从冲突类型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与保护利用冲突的分布重叠度较高;从冲突强度来看,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冲突大部分位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从空间规划和冲突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的规划调控建议,为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的规划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自然保护地 土地利用冲突 边缘区 土地多宜性分析法 MaxEnt生境模拟法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C-RAS的多尺度河漫滩恢复适宜性评估框架构建与应用
2
作者 李硕星 王南希 查艳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4,共9页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生境退化和洪水风险。恢复河漫滩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提供防洪、生态及景观游憩等多重效益。因此,如何选择优先恢复的河漫滩以平衡流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生境退化和洪水风险。恢复河漫滩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提供防洪、生态及景观游憩等多重效益。因此,如何选择优先恢复的河漫滩以平衡流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当前流域管理的核心科学问题。【方法】整合高程、土地利用、植被以及土壤等多源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HEC-RAS水动力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河漫滩恢复适宜性评估框架,可识别各尺度上关键的水文、生态及社会经济等参数,并采用熵权法计算漫滩恢复适宜性指数。以广州流溪河中下游流域为案例,筛选高恢复适宜性的漫滩区域,并通过水动力模型验证恢复效益。【结果】流溪河中下游地区漫滩恢复适宜性较高,共筛选出9个适宜恢复的区域,这些区域多位于平坦的河岸带林地和水源补给充足的区域。单个漫滩恢复后显著增强了河流的水文调节功能,洪峰流量降低了7.7%,流量过程更平稳,同时在小规模洪水作用下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了56.52 hm^(2)。【结论】所提出的评估框架有效识别了适宜恢复的潜在河漫滩,为科学优化河漫滩恢复选址提供了量化依据。恢复后预期可提升洪水防御和生态功能,同时兼顾社会游憩需求,为流域管理与漫滩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河漫滩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恢复适宜性评估 社会-生态效益 HEC-R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应用的探讨
3
作者 晏涵 韦林利 +1 位作者 龚玉叶 罗灵岭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16-18,共3页
该文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回顾了其研究背景,提出了新时代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重要地位。归纳了其研究意义,并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总结了其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此外,还从国家发展角度... 该文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回顾了其研究背景,提出了新时代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重要地位。归纳了其研究意义,并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总结了其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此外,还从国家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评价 农用地宜耕性 轻量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膏及化肥配施对碱矿区盐碱土改良的影响
4
作者 侯崇 来亚芳 +1 位作者 桑家福 李洋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6期38-43,共6页
为了探究石膏配施化肥在不同配比下对碱矿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本研究通过土培试验,将石膏与化肥各四种施入量两两组合,并以不施化肥和石膏处理作为对照,系统地研究了配施方案对盐碱土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得出: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配施方... 为了探究石膏配施化肥在不同配比下对碱矿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本研究通过土培试验,将石膏与化肥各四种施入量两两组合,并以不施化肥和石膏处理作为对照,系统地研究了配施方案对盐碱土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得出: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配施方案可以明显降低土壤盐碱障碍,使土壤的pH值从9.42最高下降到7.04;水溶性盐含量从0.64 g/kg提高到3 g/kg;并且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36.7%~40.6%)、全氮(81%~388%)、速效磷(317%~530%)和速效钾含量(36.2%~80.2%);总的来说,综合考虑到土壤pH值、养分适宜范围及经济效益,推荐H2S3处理(化肥施入量20 g/kg,石膏施入量100 g/m)作为最优处理,此处理可以对碱矿区盐碱土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矿区 盐碱土改良 天然石膏 适宜施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北新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及其应用 被引量:41
5
作者 王秋兵 郑刘平 +2 位作者 边振兴 钱凤魁 刘洪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85-192,F0004,共9页
科学识别土地利用冲突的潜在发生区域,是因地制宜有效预防、破解当前日益严峻的土地利用冲突形势的基础。该文以沈北新区为例,通过构建耕地的耕作和建设适宜性多目标评价系统,建立识别矩阵对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研究,并探讨其结果... 科学识别土地利用冲突的潜在发生区域,是因地制宜有效预防、破解当前日益严峻的土地利用冲突形势的基础。该文以沈北新区为例,通过构建耕地的耕作和建设适宜性多目标评价系统,建立识别矩阵对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研究,并探讨其结果在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将沈北新区耕地划分为9类区域,其中2类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区,占总面积的71.10%;3类耕作优势无冲突区,占总面积的16.33%;3类建设优势无冲突区,占总面积的9.29%,1类耕作及建设适宜性均较低的无冲突区,占总面积的3.28%,总体上沈北新区面临的土地利用冲突形势严峻。运用冲突识别结果,选择耕作优势区和中度宜耕且中度宜建(C2)型冲突区内高等别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该文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预防和破解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耕地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识别 应用 基本农田划定 耕作适宜性评价 建设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适宜性评价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义乌市岩南村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彭瑶 姚小军 +3 位作者 陈然 赵言文 陆欢欢 付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6-119,123,共5页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并合理制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同时,需综合考虑耕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问题。从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耕地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浙江...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并合理制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同时,需综合考虑耕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问题。从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耕地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浙江省义乌市岩南村为例进行了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利用GIS作为辅助手段,将岩南村划分为9个适宜性评价区域,评价分析了各区域内土地资源配置方向,探讨了评价结果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为村级土地规划中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自然潜力 耕地发展压力 耕地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尺度的云南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志丁 骆华松 +1 位作者 唐郑宁 李树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94,99,共5页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候适宜度四类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了云南省不同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将为云南省未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人口空间优化分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地被指数 水文指数 气候适宜度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遥感的中国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沁萍 田洪阵 杨永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6-693,共8页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总体趋势上,植被状况越好,城市分布数目越多;城市对植被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③总体趋势上,地形起伏度越大,城市分布数目越少;地形起伏度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④高程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综合评价全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适宜度,分析了适合城市发展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分布 自然环境 河流 植被 地形起伏度 高程 适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双评价——以延安市延川县为例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茂省 岳东霞 +5 位作者 孙萍萍 孟兴民 郭建军 王东 苗俊霞 郑续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1-289,共9页
围绕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数据资料的获取与建库、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规划优化4个关键问题,以延安市延川县为研究区,提出了基于短板-边际-风险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基于负面清单... 围绕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数据资料的获取与建库、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规划优化4个关键问题,以延安市延川县为研究区,提出了基于短板-边际-风险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基于负面清单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以土地斑块为评价单元,完成了延川县的双评价.结果显示:延川县不可接受超载区和容许超载区总面积分别为34.8、42.5 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14%、1.75%;水资源经济承载力已处于不可接受承载力状态;国土空间'限制、约束、影响'三级不适宜区总面积为1 262.55 km2,占全县国土空间的66.28%.依据调查和评价结果,对延川县现有'三区三线'及相关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土地功能重新定位以及边界合并、调整与优化,形成了延川县新的'三区三线'边界和全类型国土空间的'一张蓝图',实现了空间上的'多规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环境问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以上海市张江功能区域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白义琴 阮关心 +1 位作者 张宏伟 杨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3-178,共6页
以上海市张江功能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于ArcGIS和Fragstats的统计分析功能,研究2000~2006年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表现为区域工业用地增长过快,水域等自然下垫面明显减少,绿色廊道建设不足,区域景观格局空间分布有待优... 以上海市张江功能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于ArcGIS和Fragstats的统计分析功能,研究2000~2006年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表现为区域工业用地增长过快,水域等自然下垫面明显减少,绿色廊道建设不足,区域景观格局空间分布有待优化。运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划分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等级及标准,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个维度,构建了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河流廊道为主体的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值为0.82,三种用地类型得分处于0.79~0.84之间,均为中度适宜等级;工业和居住用地自然生态建设不足,生物资源保护、环境质量和绿地建设是主要自然限制因子;河流廊道生态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河岸建筑密度、河岸带舒适性、河流廊道连续性和植被结构完整性是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地区 土地利用 人文生态 自然生态 生态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自然适宜性的三类空间划分方法——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曾毅 项广鑫 +2 位作者 蒋星祥 李慎鹏 张建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8-145,共8页
为满足国土空间规划的需求,从自然条件、管理制度构建了建设用地、耕地适宜性评价的禁止性指标和限制性指标。评价中,首先定性分析区域内具体指标对农业、建设等不同功能的限制性,对生态极重要或极敏感区、水域等禁止性指标"一票否... 为满足国土空间规划的需求,从自然条件、管理制度构建了建设用地、耕地适宜性评价的禁止性指标和限制性指标。评价中,首先定性分析区域内具体指标对农业、建设等不同功能的限制性,对生态极重要或极敏感区、水域等禁止性指标"一票否决",然后设定不同的指标等级分值、权重,进行综合打分,限制性指标以分值(0~100,分数越高,表示限制性越低,适宜性越高)和权重对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限制。结合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以GIS技术为基础,比较同一地块生态、农业、建设适宜性等级,按三者中等级最高的确定空间类型,如果适宜性等级相同,则根据地块的具体资源环境属性、土地利用现状确定空间类型,结合生态系统完整性、农业现代化需求等调整优化生态、农业、建设三类空间。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划分建设开发空间20.22%,农业开发空间30.3%,生态保护空间49.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自然适宜性 三类空间 方法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生态适宜性可拓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徐保根 薛继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简析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意义及其研究动态,重点探讨了为农业主导产业选择与布局服务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可拓评价模型方法和步骤,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省隰县试区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土地生态 室诵 可拓评价模型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土地处理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悦 洪华生 +2 位作者 王卫平 曹文志 陈能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5-599,共5页
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铁山镇为研究区域,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土地处理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主要探讨了评价因子的遴选以及因子量化过程,通过目标定位比较法确定因子权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及图形和属性结合,将区域自然、... 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铁山镇为研究区域,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土地处理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主要探讨了评价因子的遴选以及因子量化过程,通过目标定位比较法确定因子权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及图形和属性结合,将区域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因素通过指数加和模型实现了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土地处理适宜性的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有24.05%的土地适宜施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同时根据相应的适宜程度建议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废弃物 土地处理适宜性 目标定位比较法 地理信息系统 指数加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划中几种生态范式探讨 被引量:9
14
作者 闫水玉 任天漫 杨会会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年第3期37-42,共6页
本文应用"范式"理论,对城市规划中协调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与方法体系进行了分析,将其总结为朴素的自然保育生态范式、绿地系统范式、自然适宜度范式、复合系统生态范式以及景观生态范式。5种生态范式各有不同的起源、... 本文应用"范式"理论,对城市规划中协调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与方法体系进行了分析,将其总结为朴素的自然保育生态范式、绿地系统范式、自然适宜度范式、复合系统生态范式以及景观生态范式。5种生态范式各有不同的起源、亟待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内在的不足,文章认为未来生态范式可能向"格局——功能——过程"综合生态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绿地系统 生态适宜度 复合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导向与自然条件约束的青海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迪力沙提.亚库甫 严金明 李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98,111,共6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依据。该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地质安全与建设保障4个维度识别显著影响国土开发建设的约束因素,将生态相关因素作为强限制因...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依据。该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地质安全与建设保障4个维度识别显著影响国土开发建设的约束因素,将生态相关因素作为强限制因子,自然条件约束因素作为较强限制因子,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国土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区35 209.57 km^2,较适宜区22 010.94 km^2,一般适宜区33 013.78 km^2,不适宜区606 412.47 km^2。青海省应坚持"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青海保护开发实际",在国土开发建设适宜性基础上,统筹谋划和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国土集聚开发与分类保护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导向 自然条件约束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含笑适宜生境的保护空缺与人类干扰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慧明 高吉喜 +1 位作者 宋创业 于胜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976-3981,共6页
以紫花含笑地理分布点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和气候数据,使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紫花含笑的生境适宜度进行了评估,并基于阈值法,将紫花含笑生境分为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分析了紫花含笑生境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以... 以紫花含笑地理分布点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和气候数据,使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紫花含笑的生境适宜度进行了评估,并基于阈值法,将紫花含笑生境分为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分析了紫花含笑生境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以及人类干扰状况,结果表明:年均降雨量对紫花含笑的分布影响最为重要,地形因子和温度因子对紫花含笑的分布影响相对较小;紫花含笑的生境最适宜区面积为13.7万km^2,适宜区为27.0万km^2,分布在22°~30°N,107°~120°E之间.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和湖南等5个省是紫花含笑生境最适宜分布区面积最广的地区;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生境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9%,大部分适宜生境未得到有效保护;紫花含笑生境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内,林地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但是各项人类活动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度 最大熵模型 ROC曲线 土地利用 自然保护区 人类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污水土地处理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舟 吴宏海 王人潮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8年第2期63-64,F003,共3页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是实现污水资源化,促进污水农业利用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二个过程,一是对处理区域的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二是进行具体工程设计和实施。本文主要介绍了以GIS为技术辅助手段,进行...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是实现污水资源化,促进污水农业利用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二个过程,一是对处理区域的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二是进行具体工程设计和实施。本文主要介绍了以GIS为技术辅助手段,进行待处理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技术方法及样区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 适宜性 废水处理
全文增补中
基于GIS的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18
作者 邓神宝 张青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基于GIS平台,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地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指数,揭示了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自然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研... 基于GIS平台,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地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指数,揭示了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自然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研究表明:广东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9.6~91.2之间,整体格局是中部人居环境指数较高,往南和往北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比较适宜区的分布面积最广,占全省面积的67.46%,相应人口最多,占全省人口的71.07%;一般适宜区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8.8%,相应人口占21.54%;高度适宜区面积占2.97%,人口占7.32%;临界适宜区面积、人口占比均最低,分别为0.77%、0.07%。地形起伏大是粤北的共同限制因子,水热匹配状况差是湛江、茂名的主导限制因子,地被覆盖稀疏是珠三角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大部分一般适宜区同时受多个自然因子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GIS 地形 地被 气候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湖南省万佛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田倩倩 黄凤莲 +3 位作者 王开心 万大娟 李嘉琪 王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1-208,共8页
为加强土地生态管理,推进自然保护区土地合理利用,本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人为干扰、生态功能区4类阻力因子建立阻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 为加强土地生态管理,推进自然保护区土地合理利用,本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人为干扰、生态功能区4类阻力因子建立阻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万佛山自然保护区展开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并依据空间耦合关系,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结果,万佛山自然保护区可分为4级适宜区:Ⅰ级适宜区占地4036.04hm^2,应以生态保护为主,控制一切开发建设活动;Ⅱ级适宜区占地3828.51 hm^2,应保持河流、生态园林等景观类型,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Ⅲ级适宜区占地1426.77 hm^2,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底线,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开展退耕还林;Ⅳ级适宜区占地692.11 hm^2,应秉持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以生态建设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湖南省万佛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式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段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1-473,共3页
分析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方式的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其两大环境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方式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式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永续利用,... 分析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方式的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其两大环境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方式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式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永续利用,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环境 人工社会环境 适宜方式 协调 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