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4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Co LDH的制备以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侯肖君 彭志凌 +4 位作者 张鸿涛 王琰 罗佳 于伟国 赵东志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6-314,共9页
以ZIF-67和硝酸镍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中空结构和海胆状结构的Ni-Co LDH样品。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空心Ni-Co LDH的比容量高达1 F/g;通过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测试表明,空心Ni-Co LDH表现出相对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与海胆状... 以ZIF-67和硝酸镍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中空结构和海胆状结构的Ni-Co LDH样品。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空心Ni-Co LDH的比容量高达1 F/g;通过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测试表明,空心Ni-Co LDH表现出相对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与海胆状微结构相比,此类结构的样品能以非对称形式实现电容器的高效组装,其比容量能够在1 A/g的电流密度水平下达到283.47 F/g,而其能量密度能够在749.97 W/kg的功率密度条件下实现88.58 Wh/kg的优秀性能,远高于其他基于Ni基LDH的非对称性电容元件;组装的非对称电容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能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 ldh 超级电容器 ZIF-67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LDH@FeS_(x)-NBC光催化降解水中的对氨基苯甲酸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琬玥 濮宇豪 +3 位作者 夏睿笛 黄嘉诚 任新 赵雪松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654,共8页
针对对氨基苯甲酸(PABA)结构稳定且难以分解,长期存在会导致水体污染的问题,采用水热法制备以生物质炭(BC)为基底的三维层状FeAl-LDH@FeS_(x)-NBC催化剂,构建光催化降解体系,降解水中的PABA.结果表明:FeAl-LDH@FeS_(x)成功负载在掺杂N... 针对对氨基苯甲酸(PABA)结构稳定且难以分解,长期存在会导致水体污染的问题,采用水热法制备以生物质炭(BC)为基底的三维层状FeAl-LDH@FeS_(x)-NBC催化剂,构建光催化降解体系,降解水中的PABA.结果表明:FeAl-LDH@FeS_(x)成功负载在掺杂N元素的生物质炭(NBC)上;当催化剂用量为0.3 g/L,pH=5时,光催化体系降解PABA的效果最佳,210 min后去除率可达95.4%;在5次循环实验后,FeAl-LDH@FeS_x-NBC仍对PABA有较高的去除率,即可重复利用率较好.在该体系中主要降解作用的自由基为超氧根自由基(O·_(2)^(-))和光生空穴(h^(+)).光照射使催化剂表面光生电子(e^(-))与h^(+)分离,e^(-)被氧气捕获生成(O·_(2)^(-),h^(+)被氢氧根捕获生成羟基自由基(·OH),进而促进整个体系的活性组分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氨基苯甲酸 FeAl-ldh@FeS_(x)-NBC 光催化降解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成型启动子P_(ldh)对乳酸菌表达系统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刘芯孜 赵海渊 +7 位作者 鞠宁 陈莹 王梓 孟伟静 李佳璇 姜艳平 崔文 王晓娜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7-2947,共11页
旨在利用AmpR(氨苄青霉素抗性)报告基因表达系统,构建不同数量乳酸菌组成型启动子P_(ldh)串联、启动子P_(ldh)与AmpR报告基因不同顺序的乳酸菌表达载体系统,分别检测AmpR报告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表达量并评价AMPR酶活性,从而筛选出稳定... 旨在利用AmpR(氨苄青霉素抗性)报告基因表达系统,构建不同数量乳酸菌组成型启动子P_(ldh)串联、启动子P_(ldh)与AmpR报告基因不同顺序的乳酸菌表达载体系统,分别检测AmpR报告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表达量并评价AMPR酶活性,从而筛选出稳定且强表达的组成型多启动子表达系统,为乳酸菌活菌载体表达外源抗原或功能性蛋白提供理论依据。对P_(ldh)启动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不同数量启动子P_(ldh)串联的重组乳酸菌以及启动子与外源基因AmpR不同顺序重组乳酸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间接ELISA检测以及氨苄青霉素活菌筛选试验综合评估不同表达系统中外源基因表达的强弱。PCR结果显示重组乳酸菌成功扩增出600、900、2300和2300 bp的P_(ldh)-P_(ldh)、P_(ldh)-P_(ldh)-P_(ldh)、P_(ldh)-AmpR-P_(ldh)-AmpR和P_(ldh)-P_(ldh)-AmpR-AmpR目的片段;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菌均可表达AMPR蛋白,目的蛋白大小均约为28 ku。间接ELISA、荧光定量PCR和AMPR酶活性检测结果均显示,在不同数量启动子P_(ldh)串联乳酸菌表达载体系统中,三启动子驱动AmpR报告基因表达的效率显著高于双启动子(P<0.05),三启动子、双启动子驱动AmpR报告基因表达的效率均极显著高于单启动子(P<0.01),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菌pPG-Ampr/HLJ-27(P<0.01);在启动子P_(ldh)与AmpR报告基因不同顺序的乳酸菌表达载体系统中,重组菌pPG-P_(ldh)-P_(ldh)-Ampr-Ampr/HLJ-27驱动AmpR报告基因表达的效率极显著高于重组菌pPG-P_(ldh)-Ampr-P_(ldh)-Ampr/HLJ-27(P<0.01)。本研究利用AmpR报告基因成功构建了5种组成型多启动子P_(ldh)乳酸菌表达系统,结果显示在不同数量启动子P_(ldh)串联驱动单外源蛋白载体系统中,启动子调控转录进而驱动外源基因表达量与启动子数量呈正相关;在双启动子驱动双外源蛋白载体系统中,连续串联两个启动子调控转录进而驱动双外源基因表达效率显著高于两个启动子分别驱动双外源基因表达效率;以上数据为乳酸菌表达载体对外源蛋白的表达效率优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表达系统 组成型启动子P_(ldh) 启动子活性 外源基因表达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血液相容性及促进CO_(2)传递的LDH-PTFPMS/PEI复合膜制备及性能评价
4
作者 王晓琨 廖泽林 +4 位作者 武俊良 陈星宇 于奕菲 贺高红 张秀娟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00-1808,F0004,共10页
体外膜肺氧合(ECMO)为危重症患者提供重要体外生命支持,其核心部件氧合膜微孔聚丙烯(PP)膜气透性能好,但微孔存在易漏血的风险;而聚-4-甲基-1-戊烯(PMP)非对称膜制备困难,且两种材料本身疏水,存在血液相容性差等问题。利用亲水、生物相... 体外膜肺氧合(ECMO)为危重症患者提供重要体外生命支持,其核心部件氧合膜微孔聚丙烯(PP)膜气透性能好,但微孔存在易漏血的风险;而聚-4-甲基-1-戊烯(PMP)非对称膜制备困难,且两种材料本身疏水,存在血液相容性差等问题。利用亲水、生物相容性好且富含羟基的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改性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PTFPMS),制备了含有LDH-PTFPMS致密分离层的LDH-PTFPMS/PEI复合膜,并研究了LDH改性对膜形貌结构、膜气透性及血液相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LDH的加入促进了CO_(2)在膜中的渗透率,与原PTFPMS/PEI膜相比,常压(0.1 MPa)下,4%LDH-PTFPMS/PEI膜的CO_(2)渗透率较原膜提高近50%,且提升了膜的抗蛋白吸附及血小板黏附性能,其中BSA蛋白吸附量降低了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O ldh 复合膜 血液相容性 气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暴露羟基的ZnTi-LDH纳米片及其光催化O_(2)/CO_(2)-甲苯制苯甲醛
5
作者 陈泓屹 周安宁 +5 位作者 陈福欣 贾忻宇 张亚刚 马梦丹 凌洁 李纹龙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8-1161,共14页
为破解光催化CO_(2)-甲苯反应中苯甲醛产量和选择性低的问题,本工作构筑了暴露羟基的ZnTi-LDH片光催化剂,同时构建了新型O_(2)/CO_(2)-甲苯协同光催化反应体系。采用XRD、FT-IR、N2吸附-脱附、XPS等技术表征了ZnTi-LDH催化剂结构,在加... 为破解光催化CO_(2)-甲苯反应中苯甲醛产量和选择性低的问题,本工作构筑了暴露羟基的ZnTi-LDH片光催化剂,同时构建了新型O_(2)/CO_(2)-甲苯协同光催化反应体系。采用XRD、FT-IR、N2吸附-脱附、XPS等技术表征了ZnTi-LDH催化剂结构,在加压反应釜上,探讨了催化剂组成和O_(2)/CO_(2)比例对O_(2)/CO_(2)协同光催化氧化甲苯反应苯甲醛产量及选择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同位素示踪、自由基猝灭、GC-MS、EPR等技术进一步揭示了O_(2)/CO_(2)协同光催化氧化甲苯反应的自由基机理。结果表明,在无溶剂条件下,采用催化剂组成为3∶1的ZnTi-LDH(ZT-3∶1),O_(2)/CO_(2)比例为2∶8时,于氙灯光源下照射12 h,O_(2)/CO_(2)-甲苯反应的CO和苯甲醛产量分别为121.37和947.89μmol/(g·h),选择性分别为96%和60%,其总产量是CO_(2)-甲苯反应的3.02倍,CO和苯甲醛的选择性分别提升了7%和11%。这主要归因于ZT-3∶1具有丰富的-OH基团和较高的比表面积,促进了CO_(2)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活化,O_(2)和CO_(2)的协同作用拓展了自由基反应的路径、提高了载流子利用效率。该研究结果为提高CO_(2)转化效率联产高附加值产物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氧化 O_(2)/CO_(2)-甲苯 光催化 CO_(2)还原 ZnTi-ld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Fe-LDH的制备及其对硝态氮的吸附再生性能研究
6
作者 刘果果 冯民权 +1 位作者 王毅博 赵直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9,共8页
常见吸附剂对污水厂二级出水中硝态氮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不高,该研究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镁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材料(MgFe-LDH),并提出一种深度脱氮技术。结果表明:MgFe-LDH对硝态氮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7.571 mg/g,最佳制备条件为晶化... 常见吸附剂对污水厂二级出水中硝态氮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不高,该研究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镁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材料(MgFe-LDH),并提出一种深度脱氮技术。结果表明:MgFe-LDH对硝态氮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7.571 mg/g,最佳制备条件为晶化温度150℃、摩尔比4∶1、晶化时间7 h;对于10 mg/L的低浓度硝态氮废水而言,MgFe-LDH的最佳投加量为150 mg,且对pH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常见共存阴离子(Cl^(-)、SO_(4)^(2-)和PO_(4)^(3-))与硝态氮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效应,MgFe-LDH对硝态氮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理论最大吸附量可达15.409 mg/g;在最佳脱附条件下,脱附率可达78.34%,三次再生率为67.68%,具备一定的再生能力。研究成果可为污水厂深度处理低浓度硝态氮废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Fe-ldh 制备 硝态氮 吸附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位和缺陷对MgAl-LDHs催化芴与CO_(2)直接羧基化反应的影响
7
作者 郝洪波 高卿 +2 位作者 叶翠平 穆建丽 李文英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2-480,共9页
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对于缓解CO_(2)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至关重要。而以CO_(2)为羧基源直接合成羧酸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CO_(2)在温和条件下的高效转化,实验考察了无水K_(2)CO_(3)、K_(2)C... 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对于缓解CO_(2)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至关重要。而以CO_(2)为羧基源直接合成羧酸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CO_(2)在温和条件下的高效转化,实验考察了无水K_(2)CO_(3)、K_(2)CO_(3)/LDHs、K_(2)CO_(3)+LDHs/LDO等固体碱对CO_(2)直接羧基化合成9-芴甲酸(9-FCA)的影响,结合XPS、XRD、CO_(2)-TPD及FT-IR等探讨了其催化活性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仅使用K_(2)CO_(3)时,9-芴甲酸的产率为64.61%。再生过程中K_(2)CO_(3)从γ-K_(2)CO_(3)相转变为低活性的β-K_(2)CO_(3)相,碱性位点减少,碱量降低,导致催化活性下降。负载K_(2)CO_(3)会影响LDHs碱性中心的数量和碱强度,Mg_(2)Al-LDH-C-40%和Mg_(3)Al-LDH-H-40%对应的9-芴甲酸产率分别为66.15%和44.45%。焙烧后Mg_(2)Al-LDO-500尖晶石相(MgAl_(2)O_(4))增加,羟基(-OH)减少、结晶度降低、中等强度碱性位点和氧空位(Ov)增加,添加量为K_(2)CO_(3)的7%时,9-芴甲酸的产率提升至78.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位 缺陷 MgAl-ldhs/LDO CO_(2) 羧基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异质结构BiOBr/ZnAl-LDH界面电荷迁移及其高效CO_(2)还原活性
8
作者 王正超 黄晓卷 +1 位作者 毕迎普 张亚军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0,I0001,共11页
异质结构光催化材料具有高效的电荷转移路径,在光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及应用,但其在光催化CO_(2)还原过程表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行为及其表界面化学组分演变过程却鲜有报道.我们采用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原位红外光谱相结合的方... 异质结构光催化材料具有高效的电荷转移路径,在光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及应用,但其在光催化CO_(2)还原过程表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行为及其表界面化学组分演变过程却鲜有报道.我们采用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原位红外光谱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究了异质结构BiOBr/ZnAl-LDH界面电荷转移及其在光催化CO_(2)还原过程中表界面化学组分动态演变.研究发现:在基态条件下CO_(2)吸附并键合于BiOBr中的Bi活性位,导致Bi—^(*)CO_(2)和Bi—^(*)CO物种出现,而H_(2)O分子能够吸附在ZnAl-LDH中的Zn活性位上.当光辐照于样品表面,Bi—^(*)CO_(2)峰显著降低,Bi—^(*)CO明显升高,说明CO_(2)分子在Bi活性位发生活化断键;而在Zn位上H_(2)O峰下降,OH峰升高,表明H_(2)O分子在Zn活性位发生氧化解离来提供质子.活性测试结果表明BiOBr/ZnAl-LDH的CO析出速率为46.03μmol·g^(-1)·h^(-1),相比于ZnAl-LDH(6.88μmol·g^(-1)·h^(-1))和BiOBr(21.58μmol·g^(-1)·h^(-1))分别提升了6.7和2.1倍.该研究工作为异质结构光催化材料高效CO_(2)还原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异质结构 BiOBr/ZnAl-ldh 界面电荷迁移 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驱动NiFeMn LDH/CNTs/PVDF膜电极选择性提取钨酸根离子
9
作者 高凤凤 程慧峰 +1 位作者 杨博 郝晓刚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50-3360,共11页
电控离子交换技术(electrochemically switched ion exchange,ESIX)是将电活性离子交换材料(EXIMs)沉积或涂覆在导电基底上,通过电化学控制导电基底上活性材料氧化还原状态实现目标离子置入与释放,从而实现离子的分离。该技术具有痕量... 电控离子交换技术(electrochemically switched ion exchange,ESIX)是将电活性离子交换材料(EXIMs)沉积或涂覆在导电基底上,通过电化学控制导电基底上活性材料氧化还原状态实现目标离子置入与释放,从而实现离子的分离。该技术具有痕量提取、无二次污染、速率可控、高选择性等优点。通过共沉淀法制备Ni Fe Mn LDH,并将其与碳纳米管(CNTs)、聚偏二氟乙烯(PVDF)混合涂覆到石墨板上,制得NiFeMn LDH/CNTs/PVDF膜电极。NiFeMn LDH层板上具有丰富的羟基官能团,可与W(Ⅵ)发生羟基配位;层间的阴离子与W(Ⅵ)进行离子交换,可为W(Ⅵ)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在ESIX系统中,膜电极对W(Ⅵ)的吸附容量可达122.10 mg·g^(-1),且W(Ⅵ)与Mo(Ⅵ)、Cl^(-)、■分离因子(■)分别为1.25、19.60、35.80,实现了W(Ⅵ)选择性分离。此外,该膜电极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为钨的高效分离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 电控离子交换技术 钨酸根离子提取 NiFeMn ldh/CNTs/PVDF膜电极 电化学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催化剂Ru/CoAl−LDH可见光深度还原低浓度CO_(2)及其性能增强机理
10
作者 戴俊 贾凤婷 +3 位作者 杨娟 丰之翔 王大钊 冷冲冲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5-1338,共14页
“双碳”目标下,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驱动CO_(2)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已有报道多以高纯CO_(2)为研究对象,而实际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仅为3%~15%,为规避高能耗的CO_(2)提浓过程,直接实现低浓度CO_(2)光催... “双碳”目标下,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驱动CO_(2)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已有报道多以高纯CO_(2)为研究对象,而实际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仅为3%~15%,为规避高能耗的CO_(2)提浓过程,直接实现低浓度CO_(2)光催化定向转化对节能减排及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采用共沉淀−水热法首先制得钴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oAl−LDH),通过表面浸渍耦合氢气热处理将钌纳米颗粒负载至CoAl−LDH表面,构筑出可见光催化剂Ru/CoAl−LDH,其独特的表面组成与结构特性有助于实现以水为氢源的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测试技术对复合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负载的钌物种为零价金属态Ru,其负载未改变CoAl−LDH的纳米片状形貌,但可显著提升复合催化剂的光响应性能。以Ru/CoAl−LDH为光催化剂、水为电子给体和氢源、10%CO_(2)/N_(2)混合气体为模拟烟道气,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Ru负载量对还原产物生成量及深度还原产物甲烷选择性的影响,其中1.6%Ru/CoAl−LDH具有最优的CO_(2)光还原性能,可见光照射3 h后的甲烷产生量及选择性高达452.4μmol/g和86.3%,分别是单一CoAl−LDH的10.4倍和3.3倍。同时,借助CO_(2)吸附等温线、原位XPS、瞬态光电流与阻抗谱等测试结果探究了Ru/CoAl−LDH对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的性能增强机理。CoAl−LDH表面的—OH基团利于复合催化剂对低浓度CO_(2)的选择性吸附;CoAl−LDH优异的水氧化性能可为CO_(2)深度光还原提供充足的原位氢源,无需使用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氢气;负载的Ru作为光电子受体,在增强光生电荷分离与迁移效率的同时,作为CO_(2)还原活性位能实现其多电子还原过程。因此,CoAl−LDH和助催化剂Ru的协同作用是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性能得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复合催化剂Ru/CoAl−LDH实现了可见光水氧化与低浓度CO_(2)深度还原的有效耦合,为本质安全且低能耗CO_(2)转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也为燃煤烟气CO_(2)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CO_(2) 深度光还原 钴铝层状双氢氧化物 钌负载 水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纳米复合材料g-C_(3)N_(4) /LDHs的构建及光催化降解环丙沙星性能研究
11
作者 王泽华 孙玉 +4 位作者 赵晓辉 张珂 王肖丹 刘晨省 崔节虎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1-886,894,共7页
针对g-C_(3)N_(4)光诱导电子-空穴对重组速度快、太阳能利用率低等缺陷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一种新型g-C_(3)N_(4)/ZnAl-LDHs 2D/2D异质结构体系,用于可见光驱动的光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研究。结果表明:g-C_(3)N_(4)/ZnAl-LDHs... 针对g-C_(3)N_(4)光诱导电子-空穴对重组速度快、太阳能利用率低等缺陷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一种新型g-C_(3)N_(4)/ZnAl-LDHs 2D/2D异质结构体系,用于可见光驱动的光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研究。结果表明:g-C_(3)N_(4)/ZnAl-LDHs复合材料可有效抑制g-C_(3)N_(4)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g-C_(3)N_(4)负载量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随着g-C_(3)N_(4)负载量增加,g-C_(3)N_(4)/ZnAl-LDHs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g-C_(3)N_(4)负载量为0.15 g时g-C_(3)N_(4)/ZnAl-LDHs复合材料催化活性最高,在可见光照射90 min时,对质量浓度为50 mg/L CIP的光降解率达到98.1%;光催化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g-C_(3)N_(4)/ZnAl-LDHs复合材料降解CIP的效率为81.3%,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O_(2)^(-)和h^(+)是光催化降解CIP的主要活性物质。g-C_(3)N_(4)与ZnAl-LDHs异质结构体系的构建,可有效提升了g-C_(3)N_(4)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ldhS 环丙沙星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H及其复合材料在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杨云杰 王琼 +1 位作者 高琳 穆娅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4,共6页
以LDH及其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为出发点,从大量文献中归纳总结了LDH及其复合材料作为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及对其进行性能调控的常见策略,包括元素掺杂、构建异质结、调控形貌、构建氧空位、拓扑转换策略等。总结了光催化反应过... 以LDH及其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为出发点,从大量文献中归纳总结了LDH及其复合材料作为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及对其进行性能调控的常见策略,包括元素掺杂、构建异质结、调控形貌、构建氧空位、拓扑转换策略等。总结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自由基产生的路径及表征方法、理论计算的应用,对光催化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ldh) 光催化 环境污染 复合型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稳矿化材料(LDHs)对镉污染红壤性水稻土的修复效果
13
作者 龙燕 徐高理 +2 位作者 杨林 晏婷 欧阳潞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制约绿色农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短板之一。超稳矿化材料(LDHs)是一种新型的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因其具有分层结构、高比表面积和可交换的层间阴离子而在土壤修复领域表现出高效、稳定的特点。探究LDHs对土壤-作...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制约绿色农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短板之一。超稳矿化材料(LDHs)是一种新型的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因其具有分层结构、高比表面积和可交换的层间阴离子而在土壤修复领域表现出高效、稳定的特点。探究LDHs对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Cd的影响,可以为Cd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Cd污染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苋菜盆栽实验方法,设置了0、2 g·kg^(-1)、5 g·kg^(-1)、10 g·kg^(-1)和20 g·kg^(-1)5个不同LDHs用量处理,研究了LDHs用量对土壤pH、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苋菜中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LDHs后pH值显著提高0.85~3.54个单位(P<0.05),且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效态Cd含量随施用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58.5%~99.6%(P<0.05)。当施用量为2 g·kg^(-1)时,苋菜地上部分Cd含量与CK差异不显著;施用量≥5 g·kg^(-1)时,苋菜地上部分Cd含量随施用量增加而降低,降幅为52.5%~87.8%(P<0.05);苋菜地下部分Cd含量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且较CK显著降低45.3%~85.5%(P<0.05)。苋菜富集系数与上述变化规律一致。土壤pH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BCF_(shoot-soil)、BCF_(root-soil)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BCF_(root-soil)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BCF_(shoot-soil)呈正相关关系。LDHs能显著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Cd活性,从而减少Cd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富集,对Cd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具有良好的阻控作用,可有效应用于Cd污染农田的钝化修复。结合生产成本与修复效果综合考虑,LDHs施用量以10 g·kg^(-1)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稳矿化材料(ldhs) 镉污染 红壤性水稻土 修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LR、LDH联合检测对转移性胃癌免疫治疗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世祯 林榕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检测对转移性胃癌(MGC)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治疗...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检测对转移性胃癌(MGC)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治疗的88例MGC患者免疫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外周血液学相关指标,患者近期治疗疗效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进行评估,通过χ^(2)检验进行分析和比较两组间疾病控制率(DCR)和客观缓解率(ORR)的差异及PD-L1表达差异及组间临床特征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差异的比较则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结果:免疫治疗后NLR3、NLR4、PLR2、PLR3、PLR4、LDH2、LDH3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P<0.05)。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与疾病进展(PD)组患者治疗前的NLR1、LDH1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高水平的NLR2、NLR3、NLR4、PLR4、LDH1、LDH3、LDH4、ΔNLR1、ΔNLR2、ΔNLR3、ΔPLR1的OS比低水平组均更短(均P<0.05),高水平的NLR2、NLR3、NLR4、PLR1、LDH1、ΔNLR1、ΔNLR2、ΔNLR3、ΔPLR1、ΔPLR2的PFS比低水平均更短(均P<0.05)。NLR3-H中PD-L1阴性患者占比最高,且阴性组、联合阳性分数(CPS)=1~5、CPS≥53组中的NLR3-H患者数量均比NLR3-L组多(均P<0.05)。NLR3-H、PLR3-H组中女性患者占比更高(均P<0.05)。结论:NLR、PLR、LDH检测对MGC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和预后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胃癌 免疫治疗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乳酸脱氢酶 预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LDH的制备及增强聚氨酯力学性能的研究
15
作者 邹辽 马小琳 +1 位作者 李小保 叶菊娣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降低聚氨酯涂料的成本及改善其力学性能,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Lignin-LDH),并以Lignin-LDH为填料加入到聚氨酯涂料体系中,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氨酯复合涂层(Lignin-LDH-PU)。... 为降低聚氨酯涂料的成本及改善其力学性能,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Lignin-LDH),并以Lignin-LDH为填料加入到聚氨酯涂料体系中,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氨酯复合涂层(Lignin-LDH-PU)。考察了水热反应温度对Lignin-LDH性质和形貌的影响,以及Lignin-LDH添加量对聚氨酯涂层附着力等级、抗冲击强度和铅笔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Lignin-LDH的结晶度、复合程度、热稳定性均升高,但过高的水热温度会导致其复合程度和热稳定性的下降,适宜的水热温度为180℃。随着Lignin-LDH-180添加量的增加,Lignin-LDH-PU的力学性能会增加,但过高的添加量会导致涂层力学性能的下降。适宜的添加量为10%,此时涂层的力学性能最好,附着力等级为5B,抗冲击强度为115cm(正面)和105cm(反面),铅笔硬度为3H。相比LDH填料制备的10%LDH-PU,10%Lignin-LDH-180-PU的力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增强。因此,水热法制备的Lignin-LDH-180填料在聚氨酯涂层中展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 水热反应 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O@CoFe LDH/NF纳米片阵列用于高效析氧反应
16
作者 薛世翔 吴攀 +1 位作者 赵亮 雷琬莹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5-41,共7页
开发高效、稳定且廉价的析氧(OER)催化剂是提高电解水效率、降低电解槽成本的关键。通过水热、退火和水热三步合成法,在泡沫镍(NF)基底上制备NiO纳米片阵列,钴铁水滑石(CoFe LDH)纳米片沿着氧化镍(NiO)的生长方向原位合成,构建具有三明... 开发高效、稳定且廉价的析氧(OER)催化剂是提高电解水效率、降低电解槽成本的关键。通过水热、退火和水热三步合成法,在泡沫镍(NF)基底上制备NiO纳米片阵列,钴铁水滑石(CoFe LDH)纳米片沿着氧化镍(NiO)的生长方向原位合成,构建具有三明治结构的NiO@CoFe LDH/NF自支撑电极,厚度约为110 nm,片层间的堆叠使得NiO和CoFe LDH的界面处紧密结合,改变了复合材料的电子结构,形成了更多有利于OER反应的高价态Co^(3+)。此电极在碱性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OER性能,其过电势为224 mV(10 mA·cm^(-2))和303 mV(100 mA·cm^(-2)),Tafel斜率为52 mV·dec^(-1),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由机理分析可知,NiO和CoFe LDH之间较大的接触界面和紧密的相互作用使得两组分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由此能够产生较多的活性位点,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本征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镍 钴铁水滑石 界面作用 电解水 析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CNTs/LDHs-NO_(2)对海水海砂混凝土内钢筋的阻锈作用
17
作者 凌伟诚 柯国军 +2 位作者 金丹 陈善秋 段雄凯斌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7-2494,2502,共9页
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多壁碳纳米管/亚硝酸根插层水滑石复合材料(MWCNTs/LDHs-NO_(2)),通过氯离子吸附试验、开路电位法(OCP)、电化学阻抗谱法(EIS)和钢筋失重法,研究了在恒电流加速腐蚀下MWCNTs/LDHs-NO_(2)对... 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多壁碳纳米管/亚硝酸根插层水滑石复合材料(MWCNTs/LDHs-NO_(2)),通过氯离子吸附试验、开路电位法(OCP)、电化学阻抗谱法(EIS)和钢筋失重法,研究了在恒电流加速腐蚀下MWCNTs/LDHs-NO_(2)对海水海砂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亚硝酸根插层水滑石与多壁碳纳米管的复合能够有效提高材料氯离子的吸附量,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218.5 mg/g;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MWCNTs/LDHs-NO_(2)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能够保护钢筋的钝化膜,减缓钢筋的腐蚀过程;经过12 d的通电加速锈蚀后,与未添加MWCNTs/LDHs-NO_(2)的样品相比,添加MWCNTs/LDHs-NO_(2)的样品钢筋质量损失率减少了63%。因此,MWCNTs/LDHs-NO_(2)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内钢筋的抗腐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亚硝酸根插层水滑石复合材料 阻锈剂 钢筋 锈蚀 海水海砂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溶剂热法构筑NCNF/NiCo-LDH/NiCo-LDH复合电极用于超级电容器
18
作者 李净珊 徐洋洋 +3 位作者 叶仪鹏 董梦娇 李秉芯 陈昊天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9-387,共9页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高温碳化法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纤维(NCNF),通过两步溶剂热法在NCNF表面原位生长镍钴氢氧化物(NiCo-LDH)纳米片阵列,制备出NCNF/NiCo-LDH/NiCo-LDH复合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高温碳化法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纤维(NCNF),通过两步溶剂热法在NCNF表面原位生长镍钴氢氧化物(NiCo-LDH)纳米片阵列,制备出NCNF/NiCo-LDH/NiCo-LDH复合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aman)观察和分析复合电极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组成,并通过循环伏安(CV)、充放电(GCD)和交流阻抗(EIS)等技术研究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两步溶剂热法在NCNF上构成由大片和小片交错连接的纳米片阵列,不仅有效提高了活性物质负载量,而且抑制了NiCo-LDH的团聚,增加了NiCo-LDH在NCNF上的分散性和电化学活性面积,所形成的NCNF/NiCo-LDH/NiCo-LDH复合电极在1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2898.7F/g;在10A/g高电流密度下,电容保持率可达到78.4%;连续充放电循环6000次后,电容保持率高达92.3%。以NCNF/NiCo-LDH/NiCo-LDH和活性炭(AC)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NCNF/NiCo-LDH/NiCo-LDH//AC)在743.6W/kg功率密度下,具有69.1W·h/kg的高能量密度,10A/g下充放电循环6000次后,比电容能够保留初始值的93.4%。综合表明,NCNF/NiCo-LDH/NiCo-LDH复合电极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氢氧化物 纳米片 静电纺丝 氮掺杂碳纳米纤维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H预处理溶胶凝胶封闭对铝合金阳极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高红 肖鉴 +1 位作者 杨浩东 于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7,共10页
目的开发一种新型LDH预处理溶胶凝胶封闭工艺,以获得高耐蚀性的封闭阳极氧化膜层。方法用LDH预处理溶胶凝胶封闭法对阳极氧化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对封闭前后的氧化膜进行微观形貌表征,通过接触角测试... 目的开发一种新型LDH预处理溶胶凝胶封闭工艺,以获得高耐蚀性的封闭阳极氧化膜层。方法用LDH预处理溶胶凝胶封闭法对阳极氧化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对封闭前后的氧化膜进行微观形貌表征,通过接触角测试评价阳极氧化膜层表面的润湿性能,通过浸泡实验、电化学阻抗谱对阳极氧化膜的耐蚀性进行研究,并与传统沸水封闭工艺进行比较。结果经LDH预处理后,膜层表面被一层致密的LDH覆盖,多孔结构和孔洞缺陷均消失。涂覆溶胶凝胶后,膜层表面均匀平整,无明显缺陷。与沸水封闭相比,LDH预处理溶胶凝胶封闭的氧化膜具有更平整均匀的表面和更低的粗糙度,接触角为92.3°,具有疏水性。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浸泡15 d后,膜层的低频阻抗值仍可达到6.79×10^(6)Ω·cm^(2),与传统沸水封闭法相比,高出2个数量级。膜层具有良好的长期耐蚀性,其主要机理为LDH的铝合金氧化膜空隙和表面生长出双片层状的LiAl-LDH,表面膜层更致密,片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腐蚀溶液的入侵,同时使膜层表面存在更多的-OH基团,在溶胶凝胶封闭时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位点,促进了溶胶凝胶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有效阻挡了外界溶液对基体的入侵,因此延缓了腐蚀。结论LDH预处理溶胶凝胶封闭工艺提高了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的致密性和表面疏水性以及膜层的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阳极氧化 溶胶凝胶法 封闭改性 ldh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沉积水热法的钢表面Mg-Al-NO_(3)-LDH膜原位生长制备及沉积电位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必钦 陈家濠 +2 位作者 陈沛榆 刘文杰 洪舒贤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4-460,共7页
为提升建筑用钢的耐久性,通过电沉积法在钢表面形成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晶核,再通过水热反应让LDH晶核生长成形成致密的Mg-Al-NO_(3)-LDH膜,分析了电沉积电位对钢基底表面LDH膜生长的影响,讨论了LDH膜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当电沉积电位... 为提升建筑用钢的耐久性,通过电沉积法在钢表面形成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晶核,再通过水热反应让LDH晶核生长成形成致密的Mg-Al-NO_(3)-LDH膜,分析了电沉积电位对钢基底表面LDH膜生长的影响,讨论了LDH膜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当电沉积电位为-1.4 V(相对于Ag/AgCl电极)时,LDH纳米片聚集堆叠致密,形成的LDH膜结构最为密实,实现了对钢基底良好的锈蚀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h薄膜 碳钢 电沉积法 腐蚀防护 电沉积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