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4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cor^(TM)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1
作者 王圣文 刘浩忠 +7 位作者 郭海江 谭桐 谢含祥 刘湘 邱海龙 陈寄梅 郭惠明 刘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8,共8页
目的:分析Xcor^(TM)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是单臂、前瞻性临床试验。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瓣膜及冠心病外科接受Xcor^(TM)TAVR... 目的:分析Xcor^(TM)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是单臂、前瞻性临床试验。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瓣膜及冠心病外科接受Xcor^(TM)TAVR系统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对比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主动脉瓣狭窄的差异,统计研究期间全因死亡、主动脉瓣反流、瓣周漏、心脑血管事件、再次手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全组共纳入32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70.9±4.3)岁,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6.45%(6.07%,7.28%),87.5%的患者心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Xcor^(TM)生物瓣,术后即刻技术成功率为100.0%,器械成功率为96.9%,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从(55.21±23.17)mmHg(1 mmHg=0.133 kPa)降低至(8.45±5.30)mmHg,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峰值从(4.66±0.85)m/s降低至(1.99±0.48)m/s,主动脉瓣瓣口面积从(0.66±0.21)cm^(2)增加至(2.09±0.67)cm^(2)(均P<0.01)。术中1例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术后即刻1例患者出现中度人工主动脉瓣反流及中度瓣周漏。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峰值、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主动脉瓣瓣口面积等指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1),SF-12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显著上升(P<0.01),全因死亡4例(12.5%),中度瓣周漏4例(13.8%)。结论:Xcor^(TM)TAVR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近期结果良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在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阻塞方面表现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XcorTM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系统 治疗效果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猫特发性乳糜胸保守疗法与胸导管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
2
作者 刘敏 李宁 +1 位作者 朱前磊 靳冬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0期107-111,共5页
2023年9月19日,一只1岁6个月雄性狸花猫因呼吸急促、胸腔积液转至河南省启点医院就诊。抽吸胸腔积液可见淡粉色、不透明的乳糜。经过血常规、血液生化、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X线、心脏超声等检查以及猫心脏疾病快速检测和胸腔积液分析... 2023年9月19日,一只1岁6个月雄性狸花猫因呼吸急促、胸腔积液转至河南省启点医院就诊。抽吸胸腔积液可见淡粉色、不透明的乳糜。经过血常规、血液生化、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X线、心脏超声等检查以及猫心脏疾病快速检测和胸腔积液分析,最终确认为特发性乳糜胸。先采用每日低脂饮食,口服芦丁片以及抽吸胸腔积液的保守疗法,然后选择胸导管结扎术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后,胸腔积液量仍持续增多;手术治疗后,进行常规对症用药与疼痛管理,胸腔积液量逐渐减少,持续跟进近3个月预后良好。结果说明保守治疗对该病例的疗效不佳,胸导管结扎术是治疗乳糜胸安全有效的方式。从病例术后产生积液的量和持续时间来看,如能合并心包切除术,更能有效缓解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恢复。本文为猫特发性乳糜胸的鉴别与诊断以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乳糜胸 保守治疗 导管结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3
作者 于静 李育玲 +5 位作者 孟效红 黄河 李怀燕 冯丽娜 崔旭静 马凝睿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1-74,共4页
目的构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5-8月的1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中心静脉导管常规置入、固定及维护;2023年9-12月收治的151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基于风险预测模型和证据总结,经专家会议法构建... 目的构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5-8月的1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中心静脉导管常规置入、固定及维护;2023年9-12月收治的151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基于风险预测模型和证据总结,经专家会议法构建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分级预控方案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的知识知晓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P值接近临界值(0.05);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应用方案后护士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能延长患者置管时间,增强护理人员预防导管堵塞风险意识;但对导管堵塞率的影响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治疗 导管堵塞 风险分级 预控方案 导管维护 留置时间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李兰 石洁 +6 位作者 林丽惠 蔡志云 叶熙君 林玉凤 侯雅真 王雅娇 杨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进导管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96例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该类患儿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进导管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96例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该类患儿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为26.69%,年龄、是否静脉应用环孢素A、导管是否脱出、导管有无瓣膜为该类患儿导管堵塞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较高,应重点关注低龄、静脉应用环孢素A的患儿,同时避免导管脱出,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带瓣膜的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以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耐高压PICC 导管堵塞 导管脱出 环孢素A 静脉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艾力亚尔·克依木 阿里亚古丽·阿不都热依木 +4 位作者 吴祖凯 米热合麦提·麦麦提祖农 牟巧羽 何丽芸 张国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传统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 目的探讨传统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收治的PDA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A组采取传统经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B组采取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C组采取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本研究纳入PDA患儿119例,其中A组41例(男16例,女25例)、B组37例(男19例,女18例)、C组41例(男17例,女24例)。比较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滞留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B、C三组患儿手术时间[(112.20±26.41)min、(104.51±18.59)min、(114.39±33.2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B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A组[(69.05±23.95)mL比(109.76±37.18)mL],引流时间短于A组[(3.24±0.93)d比(4.66±2.6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未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上比较,B组均短于或少于A组,C组均短于或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返回病房后1 h、12 h、24 h的FLACC疼痛评分比较,A组均高于B组,B组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均无一例残余分流、乳糜胸发生;C组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轻度气胸1例;A组出现肺不张4例,肺部感染5例;B组出现肺不张5例,肺部感染5例;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PDA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首选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操纵导管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崔晟岩 杨宜璠 +1 位作者 罗继昌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0-485,共6页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已经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导管作为介入治疗重要的手术器械,常常需要通过精确控制头端,以通过血管迂曲的位置。传统导管存在着头端形状固定、近端力矩传导受限、操控困难...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已经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导管作为介入治疗重要的手术器械,常常需要通过精确控制头端,以通过血管迂曲的位置。传统导管存在着头端形状固定、近端力矩传导受限、操控困难等缺点,这增加了患者介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延长了手术暴露时间。随着材料学和工程学的飞速发展,可操纵导管开始应用于临床介入治疗,使精准“控弯”成为可能。该文系统性阐述了可操纵导管的分类,着重介绍其在神经介入治疗领域的运用,并对可操纵导管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可操纵导管 拉线驱动 磁导航驱动 软材料驱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可吸收性导管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继革 罗永湘 +1 位作者 白祥军 陈玲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421-424,共4页
介绍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 [P (LA-TMC)] 可吸收性导管用于治疗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以P (LA-TMC) 导管桥接鼠坐骨神经7 m m 缺损, 术后定期分别取导管及周围组织和鼠心、肝、肾标本送检。结果表明: P(L... 介绍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 [P (LA-TMC)] 可吸收性导管用于治疗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以P (LA-TMC) 导管桥接鼠坐骨神经7 m m 缺损, 术后定期分别取导管及周围组织和鼠心、肝、肾标本送检。结果表明: P(LA-TMC) 导管在体内 (长度、内径和外径等) 随时间逐渐降解吸收, 在体内可导致局部炎症反应, 但对局部组织及全身重要器官(心、肝、肾) 无严重损害, 初步证明了P(LA-T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缺损 la-tmc导管治疗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单联抗血小板和双联抗血小板疗效比较
8
作者 马伊珊 李柳 +3 位作者 王宇 周洁 王乐 杨志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6-630,637,共6页
目的比较单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无长期抗凝指征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出血及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将90例TAVR后无抗凝指征患者随机分为SAPT组(46例,阿司匹林100 mg/d)和DAPT组(44例,阿司匹林100 ... 目的比较单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无长期抗凝指征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出血及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将90例TAVR后无抗凝指征患者随机分为SAPT组(46例,阿司匹林100 mg/d)和DAPT组(44例,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3个月后转为阿司匹林单药)。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记录出血及缺血事件。结果SAPT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MARAA、MARADP,以及6月的MARAA均显著高于DAPT组(P<0.05);术后12个月SAPT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DAPT组(13.0%vs.31.8%,P=0.043)。2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5.2%vs.11.4%,P=0.759)。结论对于无抗凝指征的TAVR患者,与DAPT相比,SAPT可显著降低1年出血风险,且不增加缺血事件发生率。TAVR后采用SAPT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抗血小板治疗 出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微球囊导管在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8-934,共7页
管径在3F以下的双腔微球囊导管可经迂曲、细小或解剖结构复杂的血管引入至靶病变,临时阻断血流以改变局部血流力学,或辅助实施液体栓塞剂或弹簧圈栓塞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本文描述了最新双腔微球囊导管的产品结构,着... 管径在3F以下的双腔微球囊导管可经迂曲、细小或解剖结构复杂的血管引入至靶病变,临时阻断血流以改变局部血流力学,或辅助实施液体栓塞剂或弹簧圈栓塞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本文描述了最新双腔微球囊导管的产品结构,着重讨论微球囊阻断下经动脉栓塞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评价微球囊辅助下液体栓塞术治疗富血供病变和血管性疾病,以及微球囊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介绍双腔微球囊导管在球囊阻断逆行经静脉闭塞术治疗胃静脉曲张中的特殊应用,评估微球囊阻断技术提高前列腺动脉栓塞术安全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囊导管 球囊阻断 治疗性栓塞 外周血管介入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腺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筛选
10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99,共1页
近年来,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PDAC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化疗反应差异大,导致5年相对生存率低。对癌症患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较大程度改善临床患者预后。类器官(patient-... 近年来,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PDAC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化疗反应差异大,导致5年相对生存率低。对癌症患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较大程度改善临床患者预后。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PDO)是由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的组织或器官样结构,是近年来新兴的体外3D培养模型。肿瘤PDO模型可以较好地维持原发瘤的组织形态特征。其构建策略是从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原代细胞,利用生长因子和基质胶来创建模拟人体内的三维生长环境。类器官能在体外模拟肿瘤细胞的病理状态,比人体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反应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可应用于临床患者的药物筛选,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此外,通过深度测序或表型分析发现的基因突变和药物治疗靶点,对研究PDAC的发病机制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作者重点探索了PDAC类器官模型的培养条件和构建方法,分析了影响类器官模型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利用病理分析和DNA测序证明了PDAC类器官保持了原发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征。进一步选择了4种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进行单一或联合治疗,分析药物在PDO模型中的敏感性,为PDO模型广泛应用于胰腺导管癌患者个体化药物筛选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胰腺导管腺癌 个体化治疗 化疗反应 原发瘤 药物筛选 原发肿瘤 药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安罗替尼及信迪利单抗治疗CNLC Ⅱb~Ⅲb期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11
作者 童刚 华杨 +2 位作者 彭薇 赵桔 胡钧文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8-484,共7页
背景与目的:中国是一个肝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国家。2022年,中国肝癌发病人数约36.8万例,死亡人数约31.7万例。如何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单独或联合免疫... 背景与目的:中国是一个肝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国家。2022年,中国肝癌发病人数约36.8万例,死亡人数约31.7万例。如何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单独或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获得不错的效果。然而多数研究没有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我们猜想在TKI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基础上再联合TACE治疗有可能使肝癌患者获益更大。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TACE联合安罗替尼和信迪利单抗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臂Ⅱ期临床试验,已通过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批号:2022009)。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2)经临床诊断或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肝癌;(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为0~1分;(4)中国肝癌的分期方案(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Ⅱb~Ⅲb期;(5)心肺功能良好;(6)Child-Pugh分级为8分及以下;(7)至少有1个可以通过改进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1.1测量的肿瘤病灶。2021年11月1日—2024年3月1日,共纳入61例患者,符合条件者39例。首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TACE治疗。初次TACE术后1周左右予以口服安罗替尼12 mg(根据耐受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第1~14天,每3周1次;同时予以静脉注射信迪利单抗200 mg,第1天,每3周1次。每完成2个周期治疗后根据mRECIST1.1进行疗效评估。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观察指标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及安全性。结果:ORR为76.9%,DCR为94.9%,mPFS为9.2个月(95%CI:2.317~16.083)。39例(100%)发生1~2级不良反应,15例(38.5%)发生3级不良反应,5例(12.8%)发生4级不良反应,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在以TACE联合靶免治疗为主的阶段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高于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为主的治疗阶段。绝大多数不良反应通过常规治疗手段可缓解。结论:TACE联合安罗替尼及信迪利单抗治疗CNLC Ⅱb~Ⅲb期肝癌的疗效确切,总体安全可控。这种联合治疗或将为CNLCⅡb~Ⅲb期肝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模式。但这种治疗模式下所引起的疼痛、呕吐、食欲减退、肝功能损伤、上消化道出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其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信迪利单抗 安罗替尼 靶免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腺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筛选
12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5,共1页
近年来,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PDAC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化疗反应差异大,导致五年相对生存率低。对癌症患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较大程度改善临床患者预后。类器官(patient... 近年来,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PDAC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化疗反应差异大,导致五年相对生存率低。对癌症患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较大程度改善临床患者预后。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PDO)是由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的组织或器官样结构,是近年来新兴的体外3D培养模型。肿瘤PDO模型可以较好地维持原发瘤的组织形态特征。其构建策略是从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原代细胞,利用生长因子和基质胶来创建模拟人体内的三维生长环境。类器官能在体外模拟肿瘤细胞的病理状态,与人体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反应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可应用于临床患者的药物筛选,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类器官 个体化治疗 化疗反应 原发瘤 相对生存率 药物反应 恶性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AS突变肽段介导的胰腺癌免疫治疗
13
作者 贺心怡 汤丁越 +2 位作者 张洁 丁浩 吴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通过增加KRAS抗原负荷来增强机体主动免疫,开发了一种KRAS靶向的免疫治疗药物。构建了Ad-SNP1、Ad-SNP2、Ad-SNP3和Ad-SNP4这4种质粒表达载体,每种载体含有的突变肽段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连接方式不同,但均包含Q61H突变肽段,同时... 通过增加KRAS抗原负荷来增强机体主动免疫,开发了一种KRAS靶向的免疫治疗药物。构建了Ad-SNP1、Ad-SNP2、Ad-SNP3和Ad-SNP4这4种质粒表达载体,每种载体含有的突变肽段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连接方式不同,但均包含Q61H突变肽段,同时表达载体包装腺病毒衣壳,并在体内外进行验证及筛选。结果表明,这4种表达载体都能在体外成功表达,并在小鼠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肿瘤药效实验表明,在含有KRASQ61H突变位点的移植瘤小鼠模型中,药物可刺激体内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但这4种药物的药效存在明显差异,Ad-SNP1载体药效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 KRAS 免疫疗法 腺病毒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穿刺术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陈科宇 秦永文 白元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9-334,共6页
房间隔穿刺(transseptal puncture,TSP)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早应用于测量左心房压力。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不断拓展,TSP技术已成为二尖瓣介入手术、房颤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um appendage closure,LAAC)等手... 房间隔穿刺(transseptal puncture,TSP)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早应用于测量左心房压力。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不断拓展,TSP技术已成为二尖瓣介入手术、房颤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um appendage closure,LAAC)等手术的常规操作,并且为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室早消融术、室缺封堵术等技术提供了非常规通路。尤其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技术的普及和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ICE)的应用,提高了TSP位置的精准度。而且各类新型房间隔穿刺针的出现使得TSP的操作更容易,降低了TSP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文结合国内外对TSP技术的相关研究,对TSP的历史沿革及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作出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穿刺术 房颤导管消融术 左心耳封堵术 二尖瓣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肝动脉导管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鹿宁宁 王海燕 +2 位作者 高文峰 张永宏 郑加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52-1455,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导管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及安全性,为肝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估安医院接受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手...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导管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及安全性,为肝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估安医院接受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手术治疗的29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消融相关并发症、完全消融率,血管瘤大小的变化,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该方案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9例患者共消融肝血管瘤病灶31个。术后11例患者出现消融相关并发症,其中单纯出现发热患者2例,腹痛患者3例,发热合并腹痛者2例,单纯出现血红蛋白尿者2例,血红蛋白尿合并肝包膜下少量出血者1例,胆汁瘤合并腹痛者1例。上述患者均经内科药物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7.93%(11/29),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消融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行增强CT或MRI检查,31个肝血管瘤病灶平均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4.44±1.39)cm vs(6.58±1.25)cm,t=14.02,P<0.01],病灶平均残留率为(66.6±12.5)%。其中完全消融患者27例(93.1%),未完全消融2例(6.9%),此2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术后6个月再次随访肝血管瘤无进行性增大趋势,故未行重复消融治疗。结论选择性肝动脉导管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疗效好,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瘤 栓塞 治疗 导管消融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庆桥 祖茂衡 +6 位作者 徐浩 顾玉明 李国均 魏宁 许伟 刘洪涛 崔艳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7-489,共3页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下肢 溶栓导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导管 导管治疗 临床应用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髂总静脉 导管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30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孝成 潘光栋 +5 位作者 肖运平 褚光平 蔡敬铭 刘强 谭盛强 卢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直接溶栓有效,2例溶栓期间患肢血运无改善后在DSA下行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导...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直接溶栓有效,2例溶栓期间患肢血运无改善后在DSA下行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导管溶栓治疗后有效。导管溶栓治疗有效率为80.0%(24/30)。2例肢体坏死截肢,1例术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因坏死肢体毒素吸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导管溶栓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8
作者 曾庆乐 李彦豪 +2 位作者 陈勇 赵剑波 卢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评价微导管超选择肝动脉插管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副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 超选择和非超选择插管组各 40例 ,前者以微导管“嵌入”肿瘤血管 ,后者以“低压流控法”进行栓塞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副作用并作应用价值分析。结果... 目的 评价微导管超选择肝动脉插管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副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 超选择和非超选择插管组各 40例 ,前者以微导管“嵌入”肿瘤血管 ,后者以“低压流控法”进行栓塞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副作用并作应用价值分析。结果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组与非超选择插管组相比 ,疗效更佳 ,副作用更轻 ,且应用价值更加合理。结论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肝癌疗效好 ,副反应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疗效 导管超选择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盆腔脓肿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金心 侯锐 +1 位作者 刘水策 林蓓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6-747,共2页
对临床保守治疗无效的12例盆腔脓肿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2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至今无症状复发。认为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盆腔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 对临床保守治疗无效的12例盆腔脓肿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2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至今无症状复发。认为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盆腔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脓肿 介入导管治疗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肾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肾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吕天石 王灏琛 +3 位作者 王健 宋莉 佟小强 邹英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1-265,共5页
目的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肾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收治的23例肾癌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首先行肾TACE治疗,并在3~4周后在超声及CT的联合引导下行RFA术。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及肾功能变化情... 目的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肾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收治的23例肾癌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首先行肾TACE治疗,并在3~4周后在超声及CT的联合引导下行RFA术。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及肾功能变化情况,同时在随访期内定期对患者行腹部超声、CT/MR增强扫描评价其疗效。结果至随访终止,全部23例患者中生存21例(21/23,91.30%),死亡2例(2/23,8.70%)。全部患者在术前和随访期结束时的KPS评分及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至随访结束,23例患者肾内病灶的治疗效果为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5例、进展2例。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肾癌创伤小、疗效确切、围术期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 导管消融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