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PCR-SSCP in detecting rpoB drug resistant gene polymorphism of M. tuberculosis L-form from pneumoconiosis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1
作者 陆军 江姗 郑昭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6年第5期330-332,共3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ymorphism of drug resistant gene rpoB and drug resistance against rifampicin(RFP) of M. tuberculosis L-forms, and to evaluat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A to...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ymorphism of drug resistant gene rpoB and drug resistance against rifampicin(RFP) of M. tuberculosis L-forms, and to evaluat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52 clinical isolated strains of M. tuberculosis L-forms were collected. rpoB gene polymorphism was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CR-SSCP) and conventional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AST).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ST results showed that 38 of 52 clinical isolated strains were drug resistance (73.08%),while PCR-SSCP indicated 65.38% (32/52) rpoB gene polymorphism. There was no statistic significance(χ2= 2.4914) between the 2 methods. Conclusion:Combined the application of PCR-SSCP with AST in detecting rpoB drug resistant gene polymorphism of M. tuberculosis L-form from pneumoconiosis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may have advantages at earlier diagnosis and guidance of clinical med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EUMOCONIOSIS TUBERCULOSIS M. TUBERCULOSIS l-form drug-resistance RPOB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quence analysis on drug-resistant rpoB gen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form of isolated from pneumoconiosis workers
2
作者 Lu Jun Jiang Shan +1 位作者 Ye Song Hu Zongchang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9年第4期223-227,共5页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ug-resistant genetic mutation of rpoB on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complicated with L-form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ethods: A total of 42 clinical isolated strains of Myco...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ug-resistant genetic mutation of rpoB on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complicated with L-form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ethods: A total of 42 clinical isolated strain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forms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31 drug-resistant strains. Their genomes DNA were extracted, the target gene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 hot regions in the rpoB gene were analyzed by automated DNA sequenator. Results: No mutation of rpoB gene was identified in 11 rifampicin-sensitive strains while conformation changes were found in 31 rifampicin-resistant strains. The mutation rate was 93.55% (29/31) in resistant strain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odon 531 (51.6%, 16/31) and 526 (32.26%, 10/31). Base substitutions happened, including 27 unit point mutation and 2 two point mutation. The mutation of codon 516 that new found wasn't reported by internal and overseas scholars. Conclusion: The substitution of highly conserved amino acids encoded by rpoB gene results i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rifampicin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forms. It also proves that rpoB gene is diversi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form Drug resistance RPOB Sequenc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在狐尾藻中的积累及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晓梅 叶美锋 +2 位作者 吴飞龙 徐庆贤 林代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4-1122,共9页
为探索狐尾藻对重金属铜的积累和耐性机制,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处理(0、20、50 mg·L^(-1))对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生长生理特性以及叶片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分析各器官中铜吸收转运及铜在各组织器官亚... 为探索狐尾藻对重金属铜的积累和耐性机制,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处理(0、20、50 mg·L^(-1))对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生长生理特性以及叶片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分析各器官中铜吸收转运及铜在各组织器官亚细胞中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各浓度铜处理下狐尾藻均能存活,但铜浓度高于50 mg·L^(-1)时,狐尾藻根、茎、叶生物量相比对照(铜0 mg·L^(-1))处理降低53.48%、36.99%和32.22%。铜处理后,狐尾藻根、茎和叶铜含量分别为11.81~186.34、1.32~7.89、2.11~11.99 mg·kg^(-1),根系中铜含量均高于叶片和茎部。铜在狐尾藻中的亚细胞分布主要位于根、茎、叶的细胞壁部分(36.49%~49.61%、45.44%~49.92%、41.45%~55.92%),其次是可溶性组分(21.65%~25.99%、23.03%~27.65%、18.01%~34.63%)。狐尾藻中铜的赋存化学形态以盐酸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乙醇提取态为主,所占比例为76.34%~86.67%,均是活性较低的形态。因此,狐尾藻是铜富集较好的植物,其根部的耐性大于茎、叶。铜以吸附态或蛋白质、果胶酸盐等低活性形态赋存于细胞壁或可溶性组分(液泡)中是狐尾藻积累和耐受铜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狐尾藻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耐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由曲面和L-system的红掌生长模型
4
作者 邹一波 褚诗贤 +1 位作者 葛艳 陈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针对红掌花卉生长可视化中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推导控制点的方法,建立红掌器官模型:采用Bezier曲线结合扫描成型的方法来构造叶柄模型,采用双三次NURBS曲线对佛焰苞进行建模;运用红掌的相关表型数据拟合生长函数,提出基于... 针对红掌花卉生长可视化中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推导控制点的方法,建立红掌器官模型:采用Bezier曲线结合扫描成型的方法来构造叶柄模型,采用双三次NURBS曲线对佛焰苞进行建模;运用红掌的相关表型数据拟合生长函数,提出基于红掌生长规律的微分L-system,可有效模拟红掌的拓扑结构和生长过程;通过虚拟器官表示红掌器官的几何属性,降低微分L-system的复杂度。试验验证提出的方法对红掌各项生长指标拟合度可达0.89以上,并可对每个生长阶段的红掌进行模拟,能有效地对红掌的生长过程进行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掌 自由曲面建模 L-SYSTEM 生长函数 虚拟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波段全国产化2.5 kW级脉冲模块设计
5
作者 徐小强 《电声技术》 2024年第1期86-89,94,共5页
随着国防和民用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性能的L波段脉冲模块成为雷达和通信领域的关键组件。文章介绍了一个全国产化的2.5 kW级L波段脉冲模块的设计流程。该模块采用先进的射频放大技术和脉冲形成网络设计,结合本土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优势,实... 随着国防和民用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性能的L波段脉冲模块成为雷达和通信领域的关键组件。文章介绍了一个全国产化的2.5 kW级L波段脉冲模块的设计流程。该模块采用先进的射频放大技术和脉冲形成网络设计,结合本土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优势,实现模块的高性能和低成本生产。仿真和实验验证表明,设计的模块满足了所有预期的技术参数,包括功率水平、脉冲宽度和效率,通过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 脉冲模块 国产化 射频放大 脉冲形成网络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中硼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25
6
作者 杜昌文 王运华 +1 位作者 徐芳森 王火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5-109,共5页
采用硼高效 (95 89,95 90 )和硼低效 (9141,95 10 5 )甘蓝型油菜品种各 2个及其 4个杂交种 (95 10 5× 95 89,95 10 5× 95 90 ,9141× 95 89,9141× 95 90 )作试材 ,研究了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及其F1代花期各部... 采用硼高效 (95 89,95 90 )和硼低效 (9141,95 10 5 )甘蓝型油菜品种各 2个及其 4个杂交种 (95 10 5× 95 89,95 10 5× 95 90 ,9141× 95 89,9141× 95 90 )作试材 ,研究了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及其F1代花期各部分叶片中硼的形态。结果表明 ,在B2 (0 .35mg/kg)处理下 ,硼高效品种上叶 ,中叶 ,下叶和花中水溶态硼含量和束缚态硼含量低 ,半束缚态硼含量高 ,而硼低效品种 3种硼形态的含量则与此相反 ;F1代基本居于二者之间 ,且趋向于高效品种 ;在B1(0 .2 0mg/kg)处理下 ,各叶片和花中各硼形态含量也呈现类似的特征 ,但存在例外 ,尤其在花中。B1和B2处理下 ,除B1处理上叶外 ,硼高效品种和F1代的花和叶片中水溶态硼和束缚态硼相对含量较低 ,半束缚态硼相对含量较高 ,硼低效品种与此相反。建立了硼形态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 ,并把这种平衡关系同硼效率联系起来 ,表明硼形态和硼效率存在密切关系 ,可望由此揭示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硼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硼形态 平衡关系 硼效率 品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汪雪峰 王克霞 +1 位作者 万成乐 唐鹤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11,共3页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 (PU)与幽门螺杆菌 L型 (HP- L )感染的关系。方法 取 386例 PU患者胃窦、胃体及十二指肠粘膜组织 ,常规切片后以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镜检 HP- L 型细菌 ,并计算检出率。结果  HP- L 型检出率为 5 3.37% ,...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 (PU)与幽门螺杆菌 L型 (HP- L )感染的关系。方法 取 386例 PU患者胃窦、胃体及十二指肠粘膜组织 ,常规切片后以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镜检 HP- L 型细菌 ,并计算检出率。结果  HP- L 型检出率为 5 3.37% ,其中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出率分别为 5 6 .73%、5 4 .2 9% ,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HP- L 型检出率分别为 5 8.33%、5 5 .5 0 %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男女患者HP- L 检出率前者 (6 1.18% )明显高于后者 (38.17% ) (P<0 .0 1) ;30岁以下、30岁~、4 0岁~、5 0岁~患者 HP- L检出率依次为 32 .0 5 %、4 1.94 %、5 9.18%、71.79% ,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PU患者 Hp- L型感染率较高 ,且男性高于女性 ,HP- L型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PU患者 HP- L型变异可能是导致溃疡迁延不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L型 感染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伴随方程和自由变形技术的跨声速机翼气动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白俊强 陈颂 +2 位作者 华俊 孙智伟 黄江涛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0-826,833,共8页
将连续伴随方程法与自由变形技术(Free Form Deform-FFD)相结合开展了跨声速机翼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采用Bernstein基函数建立了空间FFD参数化方法,并应用基于控制理论的连续伴随方程方法建立了目标函数对于待优化几何外形的梯... 将连续伴随方程法与自由变形技术(Free Form Deform-FFD)相结合开展了跨声速机翼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采用Bernstein基函数建立了空间FFD参数化方法,并应用基于控制理论的连续伴随方程方法建立了目标函数对于待优化几何外形的梯度求解模式,将几何外形参数化方法、连续伴随方法以及CFD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研究、构建了适合跨声速机翼的气动外形优化设计系统。利用该系统对ONERA M6机翼及某型民用客机机翼进行了气动减阻设计,算例验证表明该方法应用于跨声速机翼气动减阻设计效果明显,并且能较好的保持几何表面连续性和光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设计 伴随方程 自由变形 跨声速机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L型的形成机制与特性 被引量:7
9
作者 于守平 葛晨霞 +1 位作者 叶丽萍 单晓枫 《中国兽药杂志》 2009年第8期42-45,共4页
细菌细胞壁部分缺损或完全丧失而形成的细菌称为L型,细菌L型是细菌重要的形态变异类型。本文对细菌L型的形成机制、鉴定方法、致病性及细菌L型的耐药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兽医临床有其参考价值。
关键词 细菌L型 形成机制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多药肺结核与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志坚 崔秀琴 +4 位作者 胡天勇 丁卫民 姚恒波 邢宝春 张秀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2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L型在耐多药肺结核形成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提高痰菌阴性肺结核的阳性诊断率。方法 :对 60例耐多药肺结核 ,40例无耐药初治肺结核病人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 1个月 ,治疗 3个月做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结核分枝...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L型在耐多药肺结核形成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提高痰菌阴性肺结核的阳性诊断率。方法 :对 60例耐多药肺结核 ,40例无耐药初治肺结核病人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 1个月 ,治疗 3个月做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结核分枝杆菌L型检测。结果 :初治无耐药肺结核分枝杆菌L型阳性率 (12 5 % )明显低于耐多药肺结核 (5 3 3 % )。随着耐药种类的增多 ,结核分枝杆菌L型阳性率增高 ;痰菌阴性的肺结核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L型仍可阳性。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病人有较高的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率 ;复治 ,病情进展恶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多药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L型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L型在泌尿系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苗迎秋 王辉 +1 位作者 李霞 滕英霞 《大连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95-97,共3页
探讨细菌L型与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细菌由细菌型变异为细菌L型后,仍然具有致病性.作者从64例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分离出细菌型9例,细菌L型22例,开展细菌L型检查,大大提高了阳性率,认为泌尿系感染的迁延不愈并反复发作是由于细菌... 探讨细菌L型与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细菌由细菌型变异为细菌L型后,仍然具有致病性.作者从64例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分离出细菌型9例,细菌L型22例,开展细菌L型检查,大大提高了阳性率,认为泌尿系感染的迁延不愈并反复发作是由于细菌L型所致,并建议临床对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感染性疾病 细菌L型 细菌型 致病性 细胞壁缺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尘肺并发结核患者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L型异烟肼耐药基因katG序列突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军 常琳 +3 位作者 马帅 叶松 李卫鹏 李朝品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淮南矿区尘肺并发结核患者感染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ple drugs 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DR-MTB)L型异烟肼耐药基因katG突变特点。方法收集114株MTB菌L型临床分离株,用药敏试验鉴定MDR-MTB菌L型;抽提MDR-MTB ... 目的探讨淮南矿区尘肺并发结核患者感染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ple drugs 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DR-MTB)L型异烟肼耐药基因katG突变特点。方法收集114株MTB菌L型临床分离株,用药敏试验鉴定MDR-MTB菌L型;抽提MDR-MTB L型和H37Rv标准菌株DNA,PCR法扩增katG基因,并对katG基因的突变集中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从114株临床分离株中检出MDR-MTB菌L型31株(27.2%),其katG基因突变率为61.3%(19/31);主要集中在315位点碱基置换突变,以Ser315Thr为主(AGC→ACC)(48.4%,15/31),其次是315位点Ser315Asn(AGC→AAC)突变(9.7%,3/31)以及431位点Ala431Val(GCG→GTG)突变(3.2%,1/31),未发现多位点联合突变,12株(38.7%,12/31)未发现katG基因突变;随机检测的10株异烟肼敏感株未见katG基因单链构象异常。结论淮南矿区尘肺并发结核患者感染的MDR-MTB菌L型异烟肼耐药情况较为严重,高度保守的katG基因突变是导致异烟肼耐药的分子基础,其突变位点呈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 结核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L型 耐药 KATG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矽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秋 叶松 李朝品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8,共2页
目的 研究矽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 L型的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矽肺结核组与矽肺组患者进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 L 型培养 ,并采用 IK染色法对培养物作进一步鉴定。结果 矽肺结核组 12 6例患者中 ,结核分枝杆菌... 目的 研究矽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 L型的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矽肺结核组与矽肺组患者进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 L 型培养 ,并采用 IK染色法对培养物作进一步鉴定。结果 矽肺结核组 12 6例患者中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18例 ,检出率为 14 % ;结核分枝杆菌 L型培养阳性 6 4例 ,阳性率为5 1% ,两者相比差异极其显著 (P <0 .0 0 1)。且矽肺期别越高 ,痰结核分枝杆菌 L型的阳性检出率也越高 ( 期为38%、 期为 6 7%、 期为 91% ) ,各期患者间差异极其显著 (P <0 .0 0 1)。矽肺组 10 2例患者中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均为阴性 ,而结核分枝杆菌 L型培养阳性 8例 ,阳性率为 8%。结论 矽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 L型的感染率较高 ,开展结核分枝杆菌 L 型检测 ,对减少矽肺结核复发的漏诊或误诊、提高矽肺结核的早期诊断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L型 感染 流行病学 IK染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胆囊中沙门菌L型的分离培养与invA基因检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佘晓玲 王涛 +5 位作者 丁文静 吴文娟 潘耀振 汤可立 王丹霓 王和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28,共4页
为了解猪胆囊中沙门菌L型携带情况,在贵阳市屠宰场采集970例健康生猪的胆囊组织与胆汁标本,用常规细菌学方法和非高渗分离培养法分离沙门菌及其细菌L型,用PCR和核酸序列分析方法对稳定L型纯培养物进行沙门菌的inv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97... 为了解猪胆囊中沙门菌L型携带情况,在贵阳市屠宰场采集970例健康生猪的胆囊组织与胆汁标本,用常规细菌学方法和非高渗分离培养法分离沙门菌及其细菌L型,用PCR和核酸序列分析方法对稳定L型纯培养物进行沙门菌的inv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970例生猪胆囊标本未检出沙门菌细菌型,细菌L型检出率为8.25%;80例细菌L型分离物中有50例invA检测阳性,占5.15%;占细菌L型阳性分离物62.50%。研究结果为生猪胆囊沙门菌L型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检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胆囊 沙门菌细菌L型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壁缺陷对幽门螺杆菌空泡毒性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峥宏 王菲 赵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细胞壁缺陷变异成为L型后对其致细胞空泡变性作用的影响。方法用头孢曲松钠诱导、0.22μm孔径的滤菌器过滤和液体培养基传代培养获得幽门螺杆菌稳定L型。以特异性16 srDNA聚合酶链反应进行L型及其亲代细菌型的菌种鉴...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细胞壁缺陷变异成为L型后对其致细胞空泡变性作用的影响。方法用头孢曲松钠诱导、0.22μm孔径的滤菌器过滤和液体培养基传代培养获得幽门螺杆菌稳定L型。以特异性16 srDNA聚合酶链反应进行L型及其亲代细菌型的菌种鉴定。采用硫酸铵盐析法分别提取细菌型及其稳定L型的培养液上清蛋白,将蛋白与胃癌SGC-7901细胞共同孵育,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法和中性红摄取实验比较细菌型及其稳定L型产生空泡毒素和致细胞空泡变性的能力。结果细菌型及其L型培养液上清蛋白致SGC-7901细胞发生空泡病变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5.63、250μg/ml,细菌型的培养液上清蛋白致细胞空泡样变的阳性率高于L型(P<0.05);同一浓度的培养液上清蛋白作用下,细菌型细胞的A620较L型细胞高(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丧失细胞壁成为L型后,产生空泡毒素和致细胞空泡变性的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菌L型 细胞壁 空泡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L型培养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
16
作者 吕厚东 曹卉 +4 位作者 王永友 衣美英 杨靖 吴忠民 田明国 《济宁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21-24,共4页
本文从158例多种临床标本中检出细菌L 型57株(36.1%)。其菌落、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等均符合细菌L 型的特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L 型最为多见,但与标本来源有关。在57例L 型阳性标本中,同时检出细菌型29株,... 本文从158例多种临床标本中检出细菌L 型57株(36.1%)。其菌落、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等均符合细菌L 型的特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L 型最为多见,但与标本来源有关。在57例L 型阳性标本中,同时检出细菌型29株,余28例仅分离出细菌L 型。L 型培养有助于提高细菌检出率。木文还对细菌型、细菌L 型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细菌L 型与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 细菌L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降维空域滤波矩阵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梁国龙 赵文彬 付进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7-423,共7页
为解决降维滤波矩阵设计存在的维数与滤波性能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结合K-L变换(KarhunenLoeve Transform)降维空域滤波矩阵的设计方法.该文首先推导出了滤波矩阵较大特征值的数量取决于滤波矩阵通带带宽的规律,并利用阻带衰减给出了... 为解决降维滤波矩阵设计存在的维数与滤波性能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结合K-L变换(KarhunenLoeve Transform)降维空域滤波矩阵的设计方法.该文首先推导出了滤波矩阵较大特征值的数量取决于滤波矩阵通带带宽的规律,并利用阻带衰减给出了区分大小特征值的门限,进而通过向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矩阵投影的方法,获得最终的降维空域滤波矩阵.仿真实验证明,由该方法获得的降维矩阵具有与降维前接近的空域滤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域滤波矩阵 降维 K-L变换 方位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SSCP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L型rpsL耐药基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军 叶松 金强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索尘肺结核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MT)L型的耐药基因rpsL突变与耐受链霉素(SM)的关系。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rpsL基因,与采用常规SM药敏试验(AST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AST法检测,52株结核分枝杆菌L型临床分离株中共... 目的探索尘肺结核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MT)L型的耐药基因rpsL突变与耐受链霉素(SM)的关系。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rpsL基因,与采用常规SM药敏试验(AST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AST法检测,52株结核分枝杆菌L型临床分离株中共有26株(50.0%)耐SM;PCR-SSCP法检出rpsL基因突变率为40.4%(21/52),2种方法检测耐药株的符合率为80.8%。结论结核杆菌L型对SM的耐药与rpsL基因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 结核分枝杆菌L型 耐药 RPSL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东油1号品种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8
19
作者 岳绪国 顾炳朝 +2 位作者 唐泽庆 杨军 郭圣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11402-11403,共2页
[目的]研究东油1号的产量形成及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双低甘蓝型油菜东油1号以(镇8901×湘油10号)F3为母本,以(镇8705×苏油1号)F2为父本杂交,经5代选择育成。通过区域、生产试验,分析东油1号的特征特性、品质和产量,提出了高... [目的]研究东油1号的产量形成及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双低甘蓝型油菜东油1号以(镇8901×湘油10号)F3为母本,以(镇8705×苏油1号)F2为父本杂交,经5代选择育成。通过区域、生产试验,分析东油1号的特征特性、品质和产量,提出了高产栽培措施。[结果]东油1号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中熟品种,优质双低,总角果数多,分枝数偏多,枝上角果分布密集,千粒重3.77g,增产潜力大,抗病性强,抗倒性极强,适宜机械化收割,品质优,适宜在江苏省油菜区推广种植,中间试验平均产量为2494.95kg/hm2,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4.66%。[结论]东油1号蕾大花大,角果挺,单株有效角果数多。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才能夺取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东油1号 产量形成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形态和碳酸氢根对花生铁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珂 杨玉爱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75-78,共4页
花生水培试验表明:NO_3^--N和HCO_3^-是引起花生缺铁失绿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两者共存时影响更大.NH_4^+-N有利于改善花生的铁营养状况,可缓和甚至消除NO_3^--N和HCO_3^-引起的生理性缺铁.土培试验中硫酸铵配施硝化抑制剂,使花生吸收... 花生水培试验表明:NO_3^--N和HCO_3^-是引起花生缺铁失绿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两者共存时影响更大.NH_4^+-N有利于改善花生的铁营养状况,可缓和甚至消除NO_3^--N和HCO_3^-引起的生理性缺铁.土培试验中硫酸铵配施硝化抑制剂,使花生吸收的氮以NH_4^+-N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花生缺铁失绿.不同的氮形态及碳酸氢根对花生铁营养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它们使植株体内细胞及组织的酸碱度不同而引起的.NO_3^- —N和HCO_3^-可提高植株体内的碱度,从而不利于植株体内铁的运转及利用.NH_4^-N具有抵消或缓和NO_3^--N和HCO_3^-对植株组织碱化作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碳酸氢根 花生 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