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作紫苏对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宁 王文华 +5 位作者 温贺 商志伟 杨森 张恒 邹乙菲 秦嘉浩 《中国果树》 2024年第9期37-47,56,共12页
分析猕猴桃间作紫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猕猴桃间作紫苏的间作效应,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猕猴桃园间作紫苏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间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 分析猕猴桃间作紫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猕猴桃间作紫苏的间作效应,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猕猴桃园间作紫苏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间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试验设计5个处理:M1201+112500株/hm^(2)(LH)、M626+112500株/hm^(2)(ZH)、M1201+75000株/hm^(2)(LL)、M626+75000株/hm^(2)(ZL)、猕猴桃单作(CK)。结果表明:LH、ZH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紫苏开花期显著下降,速效磷含量在紫苏收获期显著降低而速效钾含量显著上升;猕猴桃根际土壤细菌为优势菌,主要细菌属为Bradyrhizobium、Streptomyces、Pseudomonas等,主要真菌属为Abelia、Homo、Mus等,均在间作处理中有较大提升,LH处理丰度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Bradyrhizobium和土壤β-木糖苷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Abelia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与CK相比,LH、ZH处理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糖鞘脂的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glyco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ganglio series)和酰胺生物合成过程(amide biosynthetic process),有助于增加植物抗性;间作处理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猕猴桃果实还原型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总酸含量。综上,猕猴桃间作紫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如显著提升了Bradyrhizobium的丰度),有助于改善果实品质。猕猴桃园建议推广LH种植模式即M1201+112500株/hm^(2),同时应补充种植紫苏带走的土壤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紫苏 间作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作物生物量、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4
2
作者 杨峰 娄莹 +5 位作者 廖敦平 高仁才 雍太文 王小春 刘卫国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2-650,共9页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套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生物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红光/远红光比值均低于净作,且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系统中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第三节龄期(V3)到盛花期(R2)逐渐增加,但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从抽雄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根体积却逐渐降低,但这些参数随玉米窄行的变宽而增加。玉米和大豆在带状套作系统中产量均低于净作,且随玉米窄行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增加,2012和2013两年最大值平均为6181 kg hm–2,而大豆产量逐渐降低,两年最大值平均为1434 kg hm–2,产量变化与有效株数和粒数变化密切相关。此外,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3,最大值出现在A2处理,分别为1.59(2012年)和1.61(2013年),且最大经济收益也出现在A2处理(2年每公顷平均收益为1.93万元)。因此,合理的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作物的生长、产量构成和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套作 空间配置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蚕豆对钾的吸收及对蚕豆赤斑病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周桂夙 肖靖秀 +4 位作者 郑毅 汤利 朱有勇 李隆 杨进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79-782,共4页
盆栽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常规施肥(NP)水平下,蚕豆茎叶部分生物量在苗期、结荚期和成熟期间作条件下比单作条件下分别增加了11.29%,7.03%,5.90%。在成熟期时,增施钾肥水平条件下间作蚕豆的钾含量显著高于单作蚕豆。间作条件下... 盆栽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常规施肥(NP)水平下,蚕豆茎叶部分生物量在苗期、结荚期和成熟期间作条件下比单作条件下分别增加了11.29%,7.03%,5.90%。在成熟期时,增施钾肥水平条件下间作蚕豆的钾含量显著高于单作蚕豆。间作条件下,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蚕豆钾含量呈负相关的关系,在结荚期,间作条件下增施钾肥的处理(NPK)与单作条件下增施钾肥的处理(NPK)的赤斑病病情指数相比降低了4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 间作 钾吸收 赤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川中丘陵地区带状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袁晋 罗庆明 +7 位作者 刘卫国 杨晨雨 杨文钰 罗玲 邹俊林 王小春 雍太文 杨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7-783,共7页
为研究气象因子对川中丘陵地区带状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多点分期播种,比较了不同试验点带状套作大豆产量性状的差异,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与带状套作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川中丘陵地区,较高的积温有利于带状套... 为研究气象因子对川中丘陵地区带状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多点分期播种,比较了不同试验点带状套作大豆产量性状的差异,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与带状套作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川中丘陵地区,较高的积温有利于带状套作大豆产量的形成,而降水过多、湿度过大、日照不足不利于产量形成;在花荚期,较高的相对湿度和积温有利于开花结荚,而较长的日照时数、日均温差对开花结荚具有负面作用;气象因子对有效株数、荚粒数影响较小,主要通过影响单株荚数、百粒重的形成,来影响产量;大豆产量表现出随播期推迟而逐渐降低的趋势,适当早播有利于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带状套作 大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作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颖 许开飞 +1 位作者 张辉 孙振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82,共2页
为找到较佳的克服辣椒连作障碍的群体结构,以期克服辣椒连作所产生的连作障碍,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辣椒,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置辣椒间作玉米、辣椒间作黄瓜、辣椒间作大蒜及辣椒单作4个处理,进行了不同间作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试验。... 为找到较佳的克服辣椒连作障碍的群体结构,以期克服辣椒连作所产生的连作障碍,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辣椒,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置辣椒间作玉米、辣椒间作黄瓜、辣椒间作大蒜及辣椒单作4个处理,进行了不同间作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辣椒间作玉米时,辣椒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良好,品质最佳;辣椒间作黄瓜或大蒜时,辣椒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均处于中间水平,品质适中;辣椒单作时,辣椒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均处于最差,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间作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果园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被引量:9
6
作者 叶延琼 章家恩 +1 位作者 赵本良 秦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1,共6页
分析了广东省果园利用的现状,指出全省果园利用中存在单一化种植、病虫害多、农药使用多、循环产业链短、土地利用效率低、外来入侵生物多、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结构、效益以及地域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广... 分析了广东省果园利用的现状,指出全省果园利用中存在单一化种植、病虫害多、农药使用多、循环产业链短、土地利用效率低、外来入侵生物多、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结构、效益以及地域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广东省果园利用的典型生态模式,如"猪-沼-果"模式、"林-果-草-鱼"模式、"果-草-禽(牧)"模式、果园养蜂模式、果园套种蔬菜、食用菌模式以及果园间作花生、牧草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生态农业模式 间套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动态 被引量:7
7
作者 范冰 李贤伟 +2 位作者 张健 董慧霞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6,共6页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细根和草根的分解过程,拟合程度较好(R2>0.9,P<0.01),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10、252、243和185d。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含量下降,N、Ca的含量增加。草根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含量都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动变化,整体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在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养分释放率与其干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分解前期增加较快,随后上升趋于平缓,而N、Ca的养分释放率增加整体比较平缓,元素分解速率均以P最快,其次是K、Mg,而N、Ca最慢;而草根分解过程中N、P、K、Ca、Mg的养分释放率初期增加都比较快,随后趋于平缓,并且元素分解速率呈现不规则变化,其中Ca分解率最慢,其他元素的分解率相近。由于细根和草根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整个生态系统中,土壤上下层地下凋落物的主要种类也有所不同,因而有利于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复合模式 细根 草根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套夏棉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卫丽 贾玉珍 +4 位作者 王福亭 李伶俐 马宗斌 林同保 王同朝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1-28,共8页
本文采用三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成铃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选优,筛选出麦套夏棉中棉16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综合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为96 450~105 420株/hm^2,单株留果枝7~8个,喷施缩节胺37.39~4... 本文采用三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成铃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选优,筛选出麦套夏棉中棉16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综合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为96 450~105 420株/hm^2,单株留果枝7~8个,喷施缩节胺37.39~48.97g/hm^2施纯氮105.6~121.31kg、纯磷35.15~40.50kg。通过对产量模型进行解析,三因子对产量的效应均呈开口向下抛物线状,其作用大小的顺序为:密度与留果枝数>施肥量>喷施缩节胺量;互作效应表明各因子取零水平值时产量最高。同时,对棉花纤维品质和成铃模型也进行了分析,并得出高产优质理想株型的成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套作 麦类 栽培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树林 祁虹 +4 位作者 王燕 张谦 冯国艺 林永增 梁青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24,28,共4页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300.0 kg/hm^2、337.5 kg/hm^2、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300.0 kg/hm^2、337.5 kg/hm^2、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穗数的边行优势总体降低,边行与内行差值由90万穗/hm2(播量187.5 kg/hm2)降至78.0万穗/hm2(播量375.0 kg/hm^2);穗粒数边行优势总体先增后减,播量300.0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穗粒数差值最高(4.6粒);千粒质量与产量边行优势总体逐渐增加,播量337.5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千粒质量差异最高(3.9 g),产量边行与内行差值以播量375.0 kg/hm^2处理最高,为3 136.5 kg/hm^2;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种量在225.0~26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套作 小麦 播量 边行优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套种牧草对山地果园生物环境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浩 王义祥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5年第B12期134-138,共5页
综述了合理套种牧草对果园土壤水、肥、气、热、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等肥力因子、果树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山地果园套种牧草的水土保持成效,并简要介绍了牧草化感作用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 山地果园 牧草套种 生态环境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棉套作方式下小麦棵间蒸发量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安能 周新国 +2 位作者 孟兆江 陈金平 何晋卿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5-378,382,共5页
测定了不同麦棉套作方式下的小麦棵间蒸发量,分析了麦棉套作小麦棵间蒸发日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的棵间蒸发量与耗水量,并建立了麦棉套作小麦棵间蒸发与单作小麦棵间蒸发比值与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复合函数关系.
关键词 冬小麦 套作 棵间蒸发 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园间种牧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影响及其作用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师光禄 王有年 +4 位作者 张铁强 刘素琪 苗振旺 李登科 路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3,共6页
对枣园间种牧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影响及其作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枣园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多样性与优势度系数有明显(P<0·05)差异,枣园种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演替产生一定的作用,枣树不同发育阶段中,天敌功能团的... 对枣园间种牧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影响及其作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枣园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多样性与优势度系数有明显(P<0·05)差异,枣园种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演替产生一定的作用,枣树不同发育阶段中,天敌功能团的群落参数随物候而改变;枣园种草对于受化学农药干扰的天敌功能团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有促进作用;根据Sn/Sp、Ei/Pi和ds/dm3种指数的大小,评价了枣园天敌功能团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发现种草园的天敌功能团对枣树害虫的控制能力要比未种草枣园强;相关性测定表明:天敌群落学的研究中可以用功能团替代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草间作 天敌功能团 多样性 优势度 天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根瘤固氮、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雍太文 董茜 +6 位作者 刘文钰 刘小明 徐婷 宋春 杨峰 王小春 杨文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1-796,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促进了大豆根瘤生长和地上部物质积累,提高了大豆的根瘤固氮能力、光合生产能力和籽粒产量。玉...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促进了大豆根瘤生长和地上部物质积累,提高了大豆的根瘤固氮能力、光合生产能力和籽粒产量。玉豆-体化施氮相对大豆穴施显著提高了大豆地下部根系和根瘤的干重、单株根瘤固氮潜力和地上部茎叶生物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及籽粒产量,降低了叶片的蒸腾速率,以距窄行玉米15—30cm施氮增产效果最佳,与大豆间的施氮距离过小和过大均不利于大豆根瘤固氮和籽粒增产。距窄行玉米30cm施氮处理的大豆单株根瘤固氮潜力(R2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及玉米、大豆周年总产量分别比大豆氮肥穴施处理增加29.26%、7.43%、23.88%和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根瘤固氮酶活性 光合特性 产量 施氮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与不同作物间作群体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慧 刘景辉 +2 位作者 李倩 王林 田自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3期10-15,共6页
试验于2006年在呼和浩特市园艺科技试验中心进行,研究燕麦在内蒙古地区与其他作物间作的生态效应。用 ZF—77型照度计测定光照强度变化,结果表明:科多8号、蒙农青饲一号、农垦四号的间作群体中部和基部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均大于单作;马... 试验于2006年在呼和浩特市园艺科技试验中心进行,研究燕麦在内蒙古地区与其他作物间作的生态效应。用 ZF—77型照度计测定光照强度变化,结果表明:科多8号、蒙农青饲一号、农垦四号的间作群体中部和基部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均大于单作;马铃薯间作群体中部和基部光照强度和透光率比单作分别降低了40.6%、66.3%和26.3%、25.4%。在作物生育期间用 CRB 型电子测温仪测定5、10、15、20、25、30cm 土层地温变化,5~30cm土层地温从上到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土层温度均为间作高于单作;全生育期间作群体5cm 土层平均地温比单作提高了0.7~9.0℃。收获后,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浸提法测定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表明燕麦与科多8号、蒙农青饲一号、农垦四号、紫花白间作群体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大于单作燕麦:间作群体秸秆鲜重和干重比单作分别增加了37.5%、15.9%、9.9%24.2%和2.3%、15.0%、9.0%、16.4%,籽粒间作比单作分别提高了11.1%、12.2%、10.9%和12.9%。可见,间作群体因光照和地温条件优于单作,因而单产和营养品质优于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间作 光照强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48
15
作者 陈雪 蔡强国 王学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44-49,共6页
为了探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的治理情况,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不同坡度下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水平梯田、等高植物篱等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它们在黑土区能够发挥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坡度适宜范围,从而确定在0~5°... 为了探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的治理情况,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不同坡度下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水平梯田、等高植物篱等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它们在黑土区能够发挥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坡度适宜范围,从而确定在0~5°、5°-8°、8°~15°坡度级别的坡耕地上分别采用以改垄措施、等高植物篱措施、水平梯田措施为主的措施进行治理,在〉15°的坡耕地上选择退耕还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坡耕地 横坡垄作 水平梯田 等高植物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枣麦复合系统中冬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宝驹 李隆 +2 位作者 李鲁华 张伟 甘雅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4,共4页
在冬小麦成熟期采用根钻法采集单作冬小麦及与3、5年生枣树问作的冬小麦根样,利用Win—SURFERV.8.0软件进行根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分析,同时进行冬小麦经济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相比单作冬小麦,间作冬小麦... 在冬小麦成熟期采用根钻法采集单作冬小麦及与3、5年生枣树问作的冬小麦根样,利用Win—SURFERV.8.0软件进行根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分析,同时进行冬小麦经济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相比单作冬小麦,间作冬小麦的产量(P=0.0003)和地上部生物量(P=0.001)均显著下降。间作和单作冬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与3、5年生红枣问作的冬小麦20—60enl土层的根长密度值比单作冬小麦20~6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值分别减少了30.1%、46.2%:与3、5年生红枣间作的冬小麦20~40cm土层的根表面积密度值比单作冬小麦20~40cm土层的根表面积密度值分别减少了18.7%、31.3%。间作冬小麦根系与枣树的根系在20~60cm土层中生态位重叠,导致物种间根系竞争。5年生枣树较3年生枣树对间作冬小麦根长密度值、根表面积密度值的变化和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冬小麦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粮(棉)间作系统枣树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7
作者 史彦江 俞涛 +2 位作者 哈地尔.依沙克 宋锋惠 卓热木.塔西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64,共6页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新疆阿克苏市枣粮(棉)间作系统枣树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该地区枣粮(棉)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水分生态特征的分析、施肥区域的确定等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枣麦间作系统中...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新疆阿克苏市枣粮(棉)间作系统枣树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该地区枣粮(棉)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水分生态特征的分析、施肥区域的确定等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集中分布在0~80 cm土层中,占根系生物量的82.55%,占总根长密度的74.87%,而枣棉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集中分布在0~90 cm土层中,占根系生物量的82.66%,占总根长密度的66.75%;在水平方向上,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生物量均主要集中在距枣树0~100 cm的区域内,占根系生物量的82.10%,占总根长密度的56.99%,而枣棉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生物量均主要集中在距枣树0~150cm的区域内,占根系生物量的81.46%,占总根长密度的83.80%;不同径级根系根长密度的分布规律与总根长密度基本一致,其中,0<根径(D)≤1 mm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垂直方向0~80 cm土层、水平方向0~150 cm的区域内,并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以及距树体距离(水平方向)的增加而减少;并建立了总根长密度、总根系生物量与距树体水平距离和土层深度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棉(麦)间作系统 根质量密度 根系生物量 根长密度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品种间作对玉米水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小林 张岁岐 王淑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8,共8页
通过玉米品种"郑单958"与"沈单16号"分别在两种密度(45 000株.hm 2,60 000株.hm 2)下隔行间作试验,测定了不同生育期玉米茎流速率及根系导水率,结合生育期蒸腾水量和耗水量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的品种间作模式对玉... 通过玉米品种"郑单958"与"沈单16号"分别在两种密度(45 000株.hm 2,60 000株.hm 2)下隔行间作试验,测定了不同生育期玉米茎流速率及根系导水率,结合生育期蒸腾水量和耗水量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的品种间作模式对玉米水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不同密度间作可以提高玉米的根系导水率和根系活力,延长功能期,且不同间作处理下,高密度品种根系导水率提高明显;不同品种茎流速率随其间作密度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且高密度间作品种日变化曲线呈"M"型,低密度为单峰曲线,间作下高密度品种茎流速率的最大值较早出现;各生育期内,高密度间作品种的蒸腾量高于低密度间作品种,高密度间作品种最大日蒸腾量出现在灌浆期和蜡熟期,低密度则出现在抽雄期和乳熟期。水分利用效率(WUE)呈现低密度单作<间作<高密度单作,主要受产量的影响。不同品种间作可以有效改善玉米的根系吸水能力,延长根系功能活性;间作可提高WUE,但效果不显著,这与间作品种组合和密度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间作 种植密度 茎流速率 根系导水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大球盖菇间作对三峡库区紫色土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洋 刘月娇 +1 位作者 倪九派 谢德体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65,共13页
分析柑橘园间作大球盖菇模式对紫色土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期为土壤碳循环及缓解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通过在紫色土柑橘园中间作大球盖菇,对比分析密植间作(HD)、正常间作(TC)、稀疏间作(SP)和裸地对照(BT)... 分析柑橘园间作大球盖菇模式对紫色土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期为土壤碳循环及缓解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通过在紫色土柑橘园中间作大球盖菇,对比分析密植间作(HD)、正常间作(TC)、稀疏间作(SP)和裸地对照(BT)及辅料对照(ST)等5组处理对紫色土柑橘园上下层(0~10cm,30~50cm)土壤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轻组有机碳(LFOC)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等指标的影响。在大球盖菇整个生长期中,柑橘/大球盖菇间作密度显著影响上、下层土壤中活性有机碳(DOC、ROC、LFOC、SMBC)的含量,且上层(0~10cm)土壤中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显著高于下层(30~50cm)土壤。此外,各处理在不同土壤层次中对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上层(0~10cm)土壤中,密植间作(HD)处理中活性有机碳(DOC、ROC、LFOC及SMB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在下层(30~50cm)土壤中,稀疏间作(SP)处理中可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及微生物量碳(SMBC)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P〈0.05)。柑橘/大球盖菇间作系统中,间作密度与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ROC)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可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和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柑橘/大球盖菇间作能够显著提高上层(0~10cm)土壤中碳库管理指数,却不利于下层(30~50cm)土壤碳的累积。柑橘/大球盖菇间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紫色土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形成和累积,增加紫色土土壤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菇间作 活性有机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 紫色土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新建茶园间作花生与春玉米的效应比较 被引量:9
20
作者 吕小营 欧阳石光 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8期29-32,共4页
研究了间作花生、春玉米对新建茶园生态环境、茶籽萌发、茶苗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春玉米的茶园夏季空气温度、茶苗叶面温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的降低幅度均显著大于间作花生,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幅显著高于... 研究了间作花生、春玉米对新建茶园生态环境、茶籽萌发、茶苗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春玉米的茶园夏季空气温度、茶苗叶面温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的降低幅度均显著大于间作花生,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幅显著高于间作花生,茶苗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有效避免了间作花生和对照出现的"午休"现象,茶苗成活率、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也均显著好于间作花生。表明间作春玉米较适合山东新建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间作 春玉米 花生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