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车身变形的Ishikawa回弹模型改进研究
1
作者 王洪宝 陈昆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9-83,共5页
为克服弹性恢复系数人为选取对Ishikawa回弹模型再现事故的影响,考虑车辆变形这一重要参数,在Ishikawa回弹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能量守恒公式,建立新的碰撞动力学模型并再现一起实际事故,通过pc-crash进行验证表明:所建模型能很好地再现交... 为克服弹性恢复系数人为选取对Ishikawa回弹模型再现事故的影响,考虑车辆变形这一重要参数,在Ishikawa回弹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能量守恒公式,建立新的碰撞动力学模型并再现一起实际事故,通过pc-crash进行验证表明:所建模型能很好地再现交通事故,且该模型不易受弹性恢复系数选取的影响,对弹性恢复系数的选取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hikawa回弹模型 车身变形 能量守恒 恢复系数 PC-CRA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非饱和土基质吸力-回弹指数相关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及有限元实现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昊 熊大生 +1 位作者 唐辉明 张抒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138,共7页
非饱和土压缩指数受基质吸力影响明显,回弹指数是土的临界状态本构模型中的重要变形参数。但在本构模型理论研究中,回弹指数随基质吸力的变化影响往往被忽略。为解决这一矛盾,以杭州地区重塑粉土为试样,使用GDS非饱和直剪系统的竖向加... 非饱和土压缩指数受基质吸力影响明显,回弹指数是土的临界状态本构模型中的重要变形参数。但在本构模型理论研究中,回弹指数随基质吸力的变化影响往往被忽略。为解决这一矛盾,以杭州地区重塑粉土为试样,使用GDS非饱和直剪系统的竖向加载功能,对试样进行50、100、200 kPa 3种定吸力条件下一维固结回弹试验,获取不同基质吸力非饱和回弹指数κ(s),并拟合得到κ(s)函数关系,对比已有试验研究,验证了拟合结果的合理性。进而将κ(s)表达式引入非饱和土扩展剑桥弹塑性本构模型,形成一种考虑回弹指数随基质吸力变化的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应用子增量步显示积分算法将该模型编辑成ABAQUS有限元UMAT子程序,最后基于ABAQUS有限元平台结合自编UMAT子程序进行固结回弹数值试验,模拟实际试验过程,对比两者试验结果,验证了该UMAT子程序的正确性。实现了一种考虑回弹指数随基质吸力变化的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数值化,为其进一步应用建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基质吸力 指数 本构模型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数字经济的城市能源回弹效应研究:经验测算与形成机制
3
作者 朱于珂 宋依纯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4,共15页
将数字经济纳入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框架,对于精准测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宏观环境下的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全面选取传统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纳入数字经济这一宏观经济要素,利用... 将数字经济纳入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框架,对于精准测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宏观环境下的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全面选取传统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纳入数字经济这一宏观经济要素,利用2013—2021年中国277个城市的数据,通过改进的能源需求随机前沿模型测算数字经济下的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诱发城市能源回弹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将数字经济纳入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框架后,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居于37%~98.4%之间,均值为56.2%,表明数字经济下城市的实际能源节约量仅为预期的40%左右。同时,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呈周期性波动与“内陆向沿海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更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存在显著的促增作用。数字经济将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提升能源效率,并推动经济增长,通过“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产出效应”增加能源消费需求,进而诱发并扩大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同时政府研发支出与自然资源禀赋亦显著扩大了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回弹效应的正向作用。本文为精确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情景下的城市能源回弹效应提供了方法借鉴,并为优化数字经济发展进而有效抑制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效应 数字经济 随机前沿模型 时空演变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多输出神经网络预测软弱土压缩和回弹指数研究
4
作者 陈凯 林军 +1 位作者 聂利青 段伟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5,共16页
软弱土的压缩指数C_(c)和回弹指数C_(s)是计算土体沉降和回弹的重要参数,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可高效预测C_(c)和C_(s),减少室内试验周期和费用。引入孔压静力触探(CPTU)原位测试数据,利用土类指数I_(c)量化土层信息,融合室内试验和原位测... 软弱土的压缩指数C_(c)和回弹指数C_(s)是计算土体沉降和回弹的重要参数,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可高效预测C_(c)和C_(s),减少室内试验周期和费用。引入孔压静力触探(CPTU)原位测试数据,利用土类指数I_(c)量化土层信息,融合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数据,改进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NN),实现多输出功能,同时预测C_(c)和C_(s)。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多输出GA-BPNN模型输入参数,利用TC 304标准场地数据库,将预测结果与多输出BPNN模型、单输出GA-BPNN模型比较,进而验证多输出GA-BPNN模型能效,并获得预训练模型参数。在南京有限场地数据条件下,进一步讨论多输出GA-BPNN模型的优越性,分析预训练、原位测试数据对模型效果的影响,最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标准场地数据获得预训练多输出GA-BPNN模型,在有限数据条件下,可有效预测C_(c)和C_(s);加入原位测试数据的的GA-BPNN模型预测C_(c)(R^(2)=0.96)和C_(s)(R^(2)=0.97)精确度较高,预测结果更加接近实测值,预测结果相关性与已有研究保持一致。通过预训练的多输出GA-BPNN模型,可在有限场地数据条件下,快速准确预测软弱土的C_(c)和C_(s),对工程实践中的多元参数预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指数 指数 多输出 优化神经网络 GA-BPNN模型 软弱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下预崩解炭质泥岩动回弹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付宏渊 杨琪毅 +3 位作者 曾铃 高乾丰 文伟 陈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为探究多因素影响下预崩解炭质泥岩的动回弹特性,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偏应力、最小体应力、含水率、压实度和干湿循环次数对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并建立考虑上述因素影响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动回弹模量与最小体应力、压实度... 为探究多因素影响下预崩解炭质泥岩的动回弹特性,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偏应力、最小体应力、含水率、压实度和干湿循环次数对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并建立考虑上述因素影响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动回弹模量与最小体应力、压实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偏应力、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在同一围压下,动回弹模量随偏应力增加而降低,降幅区间为14.1%~30.7%;含水率为6%时对应的动回弹模量最大;在围压和偏应力相同时,含水率从6%递增至10%,动回弹模量降幅区间为18.6%~35.5%;压实度从93%递增至96%时,动回弹模量增幅区间为4.47%~20.64%。采用干湿循环损伤因子表征干湿循环次数对动回弹模量的影响,发现损伤因子随干湿循环次数N增加可分为3个阶段,即快速增长阶段(N=0~1)、缓慢增长阶段(N=1~6)和增长稳定阶段(N=6~9)。各因素按显著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压实度、干湿循环、含水率、偏应力、最小体应力。建立的综合考虑约束效应、剪切效应、压实度、含水率和干湿循环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地准确性和适用性,可有效评估和预测湿热地区炭质泥岩路堤的动回弹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预崩解炭质泥岩 干湿循环 模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仿真误差补偿模型的回弹补偿新方法 被引量:14
6
作者 龚志辉 李光耀 +1 位作者 钟志华 刘迪辉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58-1362,共5页
模具补偿是消除汽车外覆盖件回弹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CAE迭代计算可获得模具的补偿型面,但由于回弹仿真计算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实际成形件与设计模型有着一定的差异。针对回弹仿真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仿真误差补偿模型,并介绍了其建立过... 模具补偿是消除汽车外覆盖件回弹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CAE迭代计算可获得模具的补偿型面,但由于回弹仿真计算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实际成形件与设计模型有着一定的差异。针对回弹仿真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仿真误差补偿模型,并介绍了其建立过程,在仿真误差补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CAE迭代计算获得模具的补偿型面,由于补偿过程考虑了回弹仿真误差,因此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成形精度。试验结果表明,由新方法所得到的实际成形件与其设计模型的差异非常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具补偿 仿真误差 误差补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地区红黏土动态回弹模量试验与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志勇 董城 +1 位作者 邹静蓉 邹维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40-1846,共7页
湘南地区广泛分布红黏土,它具有天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及结构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特殊路基填料。为获得红黏土的动态回弹性能,利用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偏应力、围压应力和体应力对红黏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动态回弹模量随围压和... 湘南地区广泛分布红黏土,它具有天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及结构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特殊路基填料。为获得红黏土的动态回弹性能,利用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偏应力、围压应力和体应力对红黏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动态回弹模量随围压和压实度的提高而增大,随偏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动态回弹模量受含水率影响较大,并在最佳含水率附近达到最大值。基于试验揭示的动态回弹模量与应力的相关性,采用3种应力相关的典型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遴选出最佳预估模型。误差分析表明,对于湘南地区红黏土,考虑偏应力和围压应力的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具有更高的决定系数,能更好地拟合红黏土的动态回弹模量。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和遴选的预估模型将为湘南地区红黏土路基设计提供试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动态模量 应力相关性 预估模型 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率变化下压实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研究与预估模型 被引量:43
8
作者 刘维正 曾奕珺 +1 位作者 姚永胜 张军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5-183,共9页
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MR是路面设计和使用性能评价采用的关键参数,运营期间受含水率变化影响显著。以压实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制备了6个不同含水率和3种不同压实度的试样,采用滤纸法测试了不同状态下的基质吸力,并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含水... 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MR是路面设计和使用性能评价采用的关键参数,运营期间受含水率变化影响显著。以压实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制备了6个不同含水率和3种不同压实度的试样,采用滤纸法测试了不同状态下的基质吸力,并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含水率、压实度、动偏应力和围压对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R随压实度、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随动偏应力增大呈非线性减小;MR随含水率增大急剧降低,从最佳含水率增加4.5%时,不同压实度下MR均降低约50%,动偏应力和压实度对MR的影响随含水率增大逐渐减弱;MR随含水率和饱和度的变化规律与土性显著相关,而不同土样的MR随基质吸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进而引入基质吸力,建立了综合考虑含水率和应力水平影响的压实路基土MR预估模型,通过本文和文献试验数据证实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并基于13种土样的试验结果建立了模型参数与物性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模量 路基土 基质吸力 预估模型 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岩土体开挖回弹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袁海平 韩治勇 +2 位作者 林杭 王斌 陈水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4-29,共6页
针对数值模拟开挖计算通常出现岩土体回弹现象,基于M–C弹塑性本构模型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回弹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开挖回弹过程的力学机制和岩土体本构模型回弹力学参数的敏感性,并探讨了数值计算开挖回弹解决办法,研究结果表明:M–C... 针对数值模拟开挖计算通常出现岩土体回弹现象,基于M–C弹塑性本构模型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回弹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开挖回弹过程的力学机制和岩土体本构模型回弹力学参数的敏感性,并探讨了数值计算开挖回弹解决办法,研究结果表明:M–C本构模型参数中,岩土重度对一般岩土体开挖回弹的影响较为敏感,且坑底较地表影响更为显著;泊松比对岩土开挖回弹影响也较为明显;折减比例较小时,弹性模量和黏结力的敏感性较为突出,对地表回弹位移和基坑底部回弹位移影响较大;而内摩擦角对基坑底部回弹位移与地表回弹位移基本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岩土体基坑开挖的设计和回弹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r–Coulomb 本构模型 塑性 基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基土回弹模量应力依赖性分析及预估模型 被引量:48
10
作者 陈声凯 凌建明 罗志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99,104,共6页
通过室内重复加载三轴试验研究4种常用路基土的回弹特性,分析回弹模量对体应力、侧向应力、偏应力的依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回弹模量值是两个应力变量的函数,且当其中一个变量保持不变时,回弹模量值随另一变量呈非线性变化,函数关系应... 通过室内重复加载三轴试验研究4种常用路基土的回弹特性,分析回弹模量对体应力、侧向应力、偏应力的依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回弹模量值是两个应力变量的函数,且当其中一个变量保持不变时,回弹模量值随另一变量呈非线性变化,函数关系应为幂函数形式。在此分析基础上,参考Uzan模型表达式,以偏应力和体应力为变量回归得出相应的路基土回弹模量预估模型,拟合结果良好。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路基土的回弹特性,并为路基模量设计值的取用与路面结构力学响应计算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土 模量 重复加载三轴试验 应力依赖性 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强化模型对回弹计算模拟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云 蒋文春 +1 位作者 杨滨 王炳英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1-555,共5页
回弹是冲压不可避免的一种物理现象,不仅影响工件的尺寸精度,而且影响结构的可靠性。准确计算模拟回弹,是降低和控制回弹的前提。材料在冲压过程中经受反向加载作用,表现出与单调加载时迥然不同的力学性能,因此材料强化模型的选择是影... 回弹是冲压不可避免的一种物理现象,不仅影响工件的尺寸精度,而且影响结构的可靠性。准确计算模拟回弹,是降低和控制回弹的前提。材料在冲压过程中经受反向加载作用,表现出与单调加载时迥然不同的力学性能,因此材料强化模型的选择是影响回弹计算模拟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有限元法,对汽车车身覆盖件翻边结构冲压回弹进行计算模拟,讨论各向同性强化、随动强化和混合强化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向同性强化由于没有考虑包兴格效应,导致回弹计算结果偏大;随动强化没有考虑材料快速应力应变强化作用,反向软化程度偏高,导致回弹计算结果偏小;混合强化模型既包括了包兴格效应,又考虑了材料的瞬态特性,其反映的应力应变关系与真实材料最为接近,计算的弯曲应力较为精确,回弹预测结果与试验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模型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服准则和硬化模型对5052铝板回弹仿真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余海燕 沈嘉怡 王友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34,共6页
为选择适合于5052铝合金回弹仿真的材料模型,对LS-Dyna软件中4个材料模型MAT_36、MAT_122、MAT_125和MAT_226所采用的屈服准则和硬化模型进行了分析,采用这4个模型对5052铝板U形件的回弹进行了仿真,对回弹过程中圆角区的应力释放进行了... 为选择适合于5052铝合金回弹仿真的材料模型,对LS-Dyna软件中4个材料模型MAT_36、MAT_122、MAT_125和MAT_226所采用的屈服准则和硬化模型进行了分析,采用这4个模型对5052铝板U形件的回弹进行了仿真,对回弹过程中圆角区的应力释放进行了讨论.同时,进行了U形件的回弹试验,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个材料模型中,基于Yoshida-Uemori随动硬化模型和Barlat’89屈服准则的材料模型MAT_226具有最好的回弹预测精度,由各向同性硬化模型和Hill’48屈服准则组合的材料模型MAT_122的回弹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偏差最大.硬化模型对回弹预测精度的影响大于屈服准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服准则 硬化模型 仿真 铝板 冲压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干密度对天然砂砾改良红粘土回弹模量的影响及预估模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俊 刘世宜 张国栋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8,共8页
以掺天然砂砾改良的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承载板法测定回弹模量,通过不同初始干密度下的回弹模量试验,深入研究了天然砂砾改良红粘土的回弹模量随初始干密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初始干密度下回弹模量的预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以掺天然砂砾改良的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承载板法测定回弹模量,通过不同初始干密度下的回弹模量试验,深入研究了天然砂砾改良红粘土的回弹模量随初始干密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初始干密度下回弹模量的预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天然砂砾掺量下,随着初始干密度的提高,红粘土的回弹模量逐渐增大。当初始干密度由低向最大干密度增大时,回弹模量增长速度较快,当初始干密度超过最大干密度继续增大时,回弹模量增长速度变缓;在同一初始干密度下,当天然砂砾掺量从0增至30%时,回弹模量的增长幅度较小,当天然砂砾掺量超过30%而继续增长时,回弹模量增长幅度较大;初始干密度由1.6g·cm-3增长至2.0g·cm-3时,回弹模量增长值随天然砂砾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分别建立了回弹模量随初始干密度及天然砂砾掺量变化的预估模型,通过补充试验,验证了预估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天然砂砾 初始干密度 模量 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黄土动态回弹模量依赖性分析及预估模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冉武平 李玲 +1 位作者 张翛 张祥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0-137,共8页
为明确重塑黄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应力依赖性,借助室内重复加载三轴试验,研究了在16种应力路径、3个压实度和4个含水量状态下黄土动回弹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含水量越高时偏应力和围压影响较体应力显著,含水量越低时偏应力和体应力影响较围... 为明确重塑黄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应力依赖性,借助室内重复加载三轴试验,研究了在16种应力路径、3个压实度和4个含水量状态下黄土动回弹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含水量越高时偏应力和围压影响较体应力显著,含水量越低时偏应力和体应力影响较围压显著.低偏应力条件下,含水量对低压实度黄土的回弹模量影响显著,反之高偏应力条件下含水量则对高压实度黄土回弹模量影响显著;回弹模量在含水量大于等于最佳含水量时,受偏应力和体应力影响显著,而在含水量小于最佳含水量时受偏应力和围压影响显著.鉴于此,提出以Ni模型为基础,在不同湿度阶段采用不同的应力控制参数的两阶段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模型,从而精准表达黄土路基性能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黄土 动态模量 重复加载三轴试验 依赖性分析 分阶段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质吸力的粘性路基土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邱欣 钱劲松 张世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53,58,共6页
为解决非饱和粘性路基土动回弹模量参数取值问题,采用滤纸法测定土样基质吸力,获取其土水特征曲线,并利用室内重复动三轴测试方法,进行了动态回弹模量测试,并探讨了动回弹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进而在考虑含水量与基质吸力之间对应关... 为解决非饱和粘性路基土动回弹模量参数取值问题,采用滤纸法测定土样基质吸力,获取其土水特征曲线,并利用室内重复动三轴测试方法,进行了动态回弹模量测试,并探讨了动回弹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进而在考虑含水量与基质吸力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集成创建了综合反映湿度状况(基质吸力)与应力状况(围压和循环偏应力)影响的粘性路基土新型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土水特征曲线Fredlund&Xing模型能够较好地关联非饱和粘性路基土基质吸力与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弹模量测试值随围压、基质吸力和压实度的提高而增大,随循环偏应力和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量 预估模型 基质吸力 土水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弯曲回弹元模型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志勇 夏巨谌 +1 位作者 金俊松 王新云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共9页
影响大尺寸高强度U型折弯件回弹的变量众多,使得其弯曲回弹难以控制。提出一种基于约束的高斯过程潜变量(RGPLVM)筛选技术来进行最优变量的筛选和降维。将筛选出的变量作为决策变量,并以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为基础,构建了大尺寸... 影响大尺寸高强度U型折弯件回弹的变量众多,使得其弯曲回弹难以控制。提出一种基于约束的高斯过程潜变量(RGPLVM)筛选技术来进行最优变量的筛选和降维。将筛选出的变量作为决策变量,并以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为基础,构建了大尺寸高强度U型折弯件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元模型。分别以支持向量机(SVM),LSSVM和BP神经网络为模型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工程零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SSVM模型的预测结果更为接近实际零件的回弹情况,从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折弯件 弯曲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数强化模型的预拉力影响角型材拉弯的回弹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成龙 王俊彪 王永军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34,138,共5页
为从理论上研究预拉力对角型材拉弯回弹的影响,采用指数强化材料模型,在分析角型材截面应力应变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型材转台式拉弯解析模型.分析讨论了预拉力对角型材截面应力分布和加载弯矩的影响规律,并计算得到了回弹角随预拉力变... 为从理论上研究预拉力对角型材拉弯回弹的影响,采用指数强化材料模型,在分析角型材截面应力应变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型材转台式拉弯解析模型.分析讨论了预拉力对角型材截面应力分布和加载弯矩的影响规律,并计算得到了回弹角随预拉力变化的规律曲线.与采用双线性强化材料模型的解析计算结果比较表明:采用指数强化材料模型计算的回弹结果与实验数据更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析模型 转台式拉弯 预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粒氯盐渍土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研究与理论模型 被引量:7
18
作者 冉武平 王金山 +2 位作者 艾贤臣 陈慧敏 钱建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46-1754,共9页
为探究粗粒氯盐渍土动态回弹模量受荷载、盐分及湿度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借用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力状况、含水率及含盐量条件下粗粒氯盐渍土动态回弹特性。结果表明:动态回弹模量随围压和体应力增加而增大,随偏应力、盐分及水分... 为探究粗粒氯盐渍土动态回弹模量受荷载、盐分及湿度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借用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力状况、含水率及含盐量条件下粗粒氯盐渍土动态回弹特性。结果表明:动态回弹模量随围压和体应力增加而增大,随偏应力、盐分及水分的增大而减小;粗粒盐渍土中含盐量和含水率越高,围压、偏应力和体应力对其动态回弹模量影响越明显;同一应力水平下,含盐量和含水率的增加引起动态回弹模量的降低幅度逐渐增大,且盐分较水分影响更显著。基于三参数理论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并建立了精度较高的模型参数预估公式,可有效预测粗粒氯盐渍土动态回弹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氯盐渍土 动态模量 动三轴试验 演变规律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能源消费间接回弹效应测算:基于投入产出和再分配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朝 周宵宵 +1 位作者 张欢 朱于珂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2-157,共16页
基于投入产出和再分配模型,本文对1997-2012年中国居民电力、汽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消费的间接回弹效应分别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第一,研究时间区间内,居民三种能源消费的间接回弹值均在10%以内,其中居民电力消费的间接回弹值最大;第二,... 基于投入产出和再分配模型,本文对1997-2012年中国居民电力、汽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消费的间接回弹效应分别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第一,研究时间区间内,居民三种能源消费的间接回弹值均在10%以内,其中居民电力消费的间接回弹值最大;第二,不同的分配情景下,居民能源消费间接回弹效应在能源类型和城乡间均存在差异。政府应重点关注居民电力消费,引导居民转变消费方式来降低回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能源消费 间接效应 投入产出模型 再分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兴军 田立新 蒋书敏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5-137,共3页
文章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利用效率,构建了内含能源使用效率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析模型,通过对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的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使用量的弹性大... 文章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利用效率,构建了内含能源使用效率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析模型,通过对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的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使用量的弹性大于产出对能源使用量的弹性是产生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的条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使用量的弹性将降低能源回弹效应;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降低能源强度并由此降低能源回弹效应;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将提高产出对能源使用量的弹性提高并由此降低能源回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能源效应 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强度效应 产出效应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