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氩氦刀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高志强 王雷 +6 位作者 滕家俊 顾平 张波 马美丽 王韡旻 施春雷 钟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08-131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方法1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静脉化疗或靶向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锁骨上转移的淋巴结,观...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方法1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静脉化疗或靶向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锁骨上转移的淋巴结,观察其近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14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成功实施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整体有效率为78.6%,患者局部受压症状好转,QLQ-C30生命质量量表评估得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术后发热和穿刺局部的疼痛作为氩氦刀冷冻治疗常见的伴随症状,在对症治疗后数天内症状会减轻或消失。结论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是一种有效的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进行局部姑息治疗方法,并能对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短期临床症状可在术后得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氦刀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超声引导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前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金金 董林逍 +3 位作者 杨紫涵 张月洁 吴青霞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4,共8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鳞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ACSCC)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鳞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ACSCC)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淋巴结转移状况。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中心2013年1月至2022年2月的265例接受NACT并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LACSCC患者病例及影像,中心1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中心2的数据用于模型验证。所有患者NACT治疗前行盆腔MRI检查。于矢状位T2加权成像(sagittal T2-weighted imaging,Sag_T2WI)、轴位弥散加权成像(axial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x_DWI)和延迟期矢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sagittal 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Sag_T1C)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K最佳(K-Best)及最小绝对值收缩与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降维并筛选出与淋巴结转移强相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每个序列筛选后的组学特征构建三个单序列模型,在所有特征间作相关性分析,排除高度相关的组学特征,并对临床变量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融合临床变量及筛选后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临床-影像组学的组合模型,比较模型间性能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及临床效能。结果Sag_T2WI、Ax_DWI、Sag_T1C三个序列分别筛选出6、3、7个与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的组学特征,其中2个形状特征和10个纹理特征被纳入组合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I评估的淋巴结状态是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与单序列模型相比,组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诊断能力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8[95%(confidence interval,CI):0.785~0.912]、78.2%、74.4%和0.827(95%CI:0.737~0.917)、80.8%、69.4%。DCA显示如果风险阈值超过60%,则用组合模型预测LACSCC患者NACT后淋巴结状态可获得较大的临床效益。结论基于治疗前MRI,联合Sag_T2WI、Ax_DWI、Sag_T1C三个序列的组学特征及临床信息对LACSCC患者NACT后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局部晚期宫颈鳞癌 新辅助化疗 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224-5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徐志勇 周建龙 +3 位作者 周娟 谢波 郑积华 张为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463-3467,共5页
目的:探讨microRNA-224-5p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提取70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的总RNA,采用茎环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croRNA-224-5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Micro RNA-224-5p在NSCL... 目的:探讨microRNA-224-5p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提取70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的总RNA,采用茎环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croRNA-224-5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Micro RNA-224-5p在NSCLC组织表达量明显上调,microRNA-224-5p在NSCLC中的表达量与患者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TNM分期越晚表达量越高,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microRNA-224-5p的表达量也上调,ROX曲线显示,其评价NSCLC患者是否发生转移敏感性为82.7%、特异性为77.8%。结论:Micro RNA-224-5p在NSCLC中的表达上调,可能作为一个癌基因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MicroRNA-224-5p nsclc TNM分期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肺内转移预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段建春 刘叙仪 +6 位作者 王洁 赵军 吴梅娜 方健 杨鹭 安彤同 郭庆志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30-535,共6页
背景与目的 40%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确诊即为Ⅳ期,可发生肺内或/和远处转移。不同转移部位对生存期的影响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拟探讨NSCLC患者肺内转移与单一远处血行转移以及肺内转移并其它多部位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 背景与目的 40%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确诊即为Ⅳ期,可发生肺内或/和远处转移。不同转移部位对生存期的影响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拟探讨NSCLC患者肺内转移与单一远处血行转移以及肺内转移并其它多部位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期差异,从而探讨NSCLC肺内转移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活检及全面分期检查确诊为Ⅳ期NSCLC、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25例患者.其中仅肺内转移而无其它部位转移者(单一肺内转移)81例,单一远处血行转移98例,肺内转移并其它部位转移68例。通过Kaplan-Meier曲线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三组生存期差异.单因素分析肺内转移的预后因素。结果 81例肺内转移者中位生存期(MST)及1、2、3年生存率(SR)分别为:13个月(95%CI11~15),57%、21%、7%;N1/N2者MST22个月,N3者10个月(P=0.0011);同侧、对侧及双侧肺内转移者MST及年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肺内转移MST及年SR与单一脑或骨转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单一肺内转移生存期长于肺并其它部位转移(MST9个月.1、2、3年SR分别为40%、9.4%、1.5%)(P=0.021)。单因素分析:年龄、病理亚型、分化程度、化疗疗效对单一肺内转移的NSCLC生存期无影响(P〉0.05),性别及淋巴结转移(N1/N2比N3)与生存相关(P=0.018,P=0.001);将年龄分层进行分析,淋巴结转移(N1/N2比N3)为此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2)。在肺并其它部位转移者,转移数目(2vs≥3)系独立预后因素(=0.013)。结论 NSCLC单一肺内转移者生存期与单一脑、骨等远处转移者无显著差异.但长于肺并其它部位转移者。淋巴结转移状况(N1+2比N3)及远处转移数目(2比≥3)分别影响单一肺内转移及肺并其它部位转移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nsclc 肺内转移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忠全 余宗阳 谢启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90-692,共3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例体检正常健康者、30例肺炎患者及60例NSCLC患者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C表达水平。结果:NS... 目的:本研究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例体检正常健康者、30例肺炎患者及60例NSCLC患者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C表达水平。结果:NSCLC、肺炎患者和正常健康者血清VEGF-C表达水平分别为124.8±95.4、78.1±55.2和63.8±46.2pg/ml,NSCLC患者表达水平与肺炎患者和正常健康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后二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NSCLC患者血清中VEGF-C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与其它因素无明显相关性;NSCLC患者血清VEGF-C与患者存活时间密切相关,生存时间大于6个月患者35例,其血清VEGF-C平均表达水平为97.5±85.3pg/ml,而生存时间小于6个月的25例患者平均表达水平为161.4±145.2pg/ml,二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SCLC患者血清VEGF-C的表达较正常人群及肺炎患者明显升高,并与NSCLC患者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及有价值的预后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VEGF—C 淋巴结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乳淋巴吸收途径对进展期胃癌淋巴转移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汪志明 罗奋 陈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1396-1400,共5页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方法:应用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制备Wistar大鼠胃癌及腹腔内淋巴转移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口服组和胃浆膜面注射组并在治疗后6天开腹:1)观察各组大鼠胃实体瘤的大小...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方法:应用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制备Wistar大鼠胃癌及腹腔内淋巴转移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口服组和胃浆膜面注射组并在治疗后6天开腹:1)观察各组大鼠胃实体瘤的大小和腹腔内淋巴转移的情况;2)分别取各组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行病理分级;3)应用TUNEL法测定各组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凋亡率;4)应用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各组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1)口服组和胃浆膜面注射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明显小于对照组,其中胃浆膜面注射组淋巴转移最少;2)口服组和注射组肠系膜转移淋巴结病理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3)口服组、注射组和对照组肠系膜转移淋巴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7±0.2)%、(30.1±0.6)%和(5.6±0.4)%,口服组、注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4)与对照组相比,口服组和注射组转移淋巴结中凋亡调控基因Fas表达水平上调而bcl-2表达水平下调。结论:口服或胃浆膜面注射榄香烯乳可诱导胃癌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对预防和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具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乳 进展期胃癌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和淋巴道转移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崇高 张建新 +2 位作者 吴建农 张明仪 党胜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90-592,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88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50)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n=38),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n=10)。应用免疫组化EnV...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88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50)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n=38),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n=10)。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两步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和胃癌标本VEGF-C的表达。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实验资料。结果:进展期胃癌组织区域淋巴结阳性的VEGF-C阳性表达率为68%,区域淋巴结阴性的阳性表达率为31.6%。与正常组比较,胃癌中VEGF-C阳性表达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VEGF-C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自变量有4个,根据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联系强度(由OR反映)、促进淋巴结转移的作用大小(由标准回归系数反映)决定VEGF-C表达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作用最大,相关联系强度较高(r=0.7883,P<0.0001)。结论:进展期胃癌组织中VEGF-C阳性高表达,VEGF-C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对T_1和T_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映辉 赵宇 +2 位作者 张林 韩建军 陈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961-963,共3页
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 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胸部多层CT扫描 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R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醒 温剑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07-410,449,共5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receptor 4,CXCR4)表达的意义,尤其是其表达在局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未做治疗的41例NSCLC肿瘤原发灶、其中25例转移淋巴结...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receptor 4,CXCR4)表达的意义,尤其是其表达在局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未做治疗的41例NSCLC肿瘤原发灶、其中25例转移淋巴结和20例正常肺组织按SABC免疫组化法观察CXCR4的表达。结果:NSCLC原发灶中肿瘤细胞CXCR4表达阳性率为92.68%,高于正常肺组织细胞CXCR4表达阳性率10%(P<0.001)。不同临床特征NSCLC原发灶中肿瘤细胞CXCR4表达没有差异(P>0.05)。CXCR4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也没有相关性(P>0.05)。肿瘤细胞在淋巴结转移灶中CXCR4表达阳性率96%,表达强度低于原发灶内(P<0.05)。结论:(1)不同组织学类型的NSCLC可能有共同的来源(。2)CXCR4高表达在NSCLC局部淋巴结转移中可能仅决定转移的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 淋巴结 转移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斌 柳仓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方法: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方法: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无关,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肿瘤分化程度越低,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鳞癌、腺癌的N_2转移率分别为13.6%、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跳跃性N_2有12例,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无关;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部分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肺切除术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陈战伟 吴瑶强 +2 位作者 王彦平 张德健 于福翔 《中国癌症杂志》 2025年第8期792-798,共7页
背景与目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的关键免疫细胞之一,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控肿瘤相关免疫应答,在肿瘤的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多重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中浆细... 背景与目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的关键免疫细胞之一,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控肿瘤相关免疫应答,在肿瘤的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多重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丹东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因胃癌首次接受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术后淋巴结组织标本及临床病理学资料,并根据病理学分期和转移淋巴结直径将淋巴结分组。本研究经丹东市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DDSDYYY-LLSC-2025-02-18-019-01),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不同分组淋巴结中CD123阳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丰度,进一步分析其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16例胃癌患者的淋巴结组织中存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浸润。随着分化程度降低、pT分期和病理学分期的升高,以及脉管和神经的侵犯,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CD123阳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平均数量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阳性组织内CD123阳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数量多于转移淋巴结阴性的组织;pN1-3分期的宏转移淋巴结组多于微转移组;pN1-3分期的未转移淋巴结组多于pN0分期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2站淋巴结内CD123阳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数量多于1站(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中CD123阳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浸润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能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前提条件。了解CD123阳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胃癌患者淋巴结中的分布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其在胃癌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以CD123阳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为目标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能进展期胃癌治疗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CD123 进展期胃癌 淋巴结转移 pTNM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