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断theta脉冲磁刺激对空间工作记忆相关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郭苗苗 张彪 +3 位作者 张天恒 王田 翟昊迪 徐桂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22-2239,共18页
目的间断theta脉冲磁刺激(iTBS)已被证实可以通过夹带大脑不同频段神经振荡调控工作记忆功能,但其对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调节尚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探讨iTBS对大鼠局部脑区及跨脑区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影响,探究iTBS调控工作记忆的作... 目的间断theta脉冲磁刺激(iTBS)已被证实可以通过夹带大脑不同频段神经振荡调控工作记忆功能,但其对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调节尚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探讨iTBS对大鼠局部脑区及跨脑区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影响,探究iTBS调控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大鼠根据年龄及是否接受iTBS分为4组,应用时频分布、相位同步性以及相位-幅值耦合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各组大鼠在进行空间工作记忆(SWM)行为学任务的过程中前额叶和海马脑区theta及gamma频段局部场电位信号神经振荡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年龄增长,老年大鼠学会SWM任务规则所用时间明显增加(P=0.0056);iTBS可以缩短成年大鼠(P=0.0011)和老年大鼠(P=0.0090)学会SWM任务规则所用时间。相比成年大鼠,老年大鼠前额叶和海马脑区theta和gamma频段神经振荡的时频能量(theta:P<0.0001;gamma:P<0.0001)、跨脑区相位-幅值耦合作用(PFC-HPC:P=0.0002;HPC-PFC:P=0.0277)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iTBS可以提高成年大鼠(theta:P<0.0001;gamma:P<0.0001)和老年大鼠(theta:P=0.0144;gamma:P=0.0006)神经振荡的时频能量以及老年大鼠跨脑区相位-幅值耦合作用(PFC-HPC:P=0.0180;HPC-PFC:P=0.0221)。此外,两脑区各频段信号的时频能量及相位-幅值耦合与大鼠行为学正确率均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iTBS可以增强老年大鼠的SWM能力以及认知功能,这与老年大鼠SWM任务期间跨脑区theta频段和gamma频段神经振荡的时频能量以及跨脑区相位幅值耦合增强有关。对于成年大鼠,iTBS通过提升成年大鼠SWM任务期间两脑区theta频段和gamma频段神经振荡的时频能量增强其SWM能力与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theta脉冲磁刺激 空间工作记忆 神经振荡 相位同步性 相位-幅值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对戒断期酒精依赖患者渴求、情绪和认知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2
作者 王海红 袁辰馨 +4 位作者 甘鸿 江海峰 赵燕 杜江 张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6,共8页
目的·探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降低戒断期酒精依赖患者对酒精渴求的疗效,以及对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降低戒断期酒精依赖患者对酒精渴求的疗效,以及对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科戒断期酒精依赖住院患者41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2组患者均接受酒精依赖患者的常规住院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接受左侧DLPFC的iTBS真刺激,对照组接受相同参数的伪刺激。干预疗程为2周,共10次刺激。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和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分别测量患者干预前后的渴求、焦虑、抑郁状况。使用计算机化认知评估工具CogState软件包行为学任务中的检出任务(detection task,DET)、识别任务(identification task,IDN)、双卡学习任务(two back task,TWOB)、Groton迷宫学习任务(the Groton maze learning task,GML)和国际购物清单任务(international shopping list task,ISL)分别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认知加工速度、注意力/警觉、工作记忆、空间问题解决/错误监管能力、言语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患者VAS评分的时间效应(F=126.713,P<0.001,偏η^(2)=0.765)和交互效应(F=7.080,P=0.011,偏η^(2)=0.154)具有统计学意义,TWOB得分的时间效应(F=9.114,P=0.004,偏η^(2)=0.189)、组别效应(F=5.557,P=0.024,偏η^(2)=0.125)和交互效应(F=4.977,P=0.032,偏η^(2)=0.11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DI(F=45.273,P<0.001,偏η^(2)=0.578)、BAI(F=31.432,P<0.001,偏η^(2)=0.473)、GML(F=8.993,P=0.005,偏η^(2)=0.209)、ISL(F=26.657,P<0.001,偏η^(2)=0.439)得分只有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DET、IDN得分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简单效应分析显示,真刺激组干预后VAS评分低于伪刺激组(F=8.805,P=0.005,偏η^(2)=0.184)、TWOB得分高于伪刺激组(F=11.293,P=0.002,偏η^(2)=0.225)。结论·在常规住院治疗的基础上联合iTBS,可以提高戒断期酒精依赖患者对酒精渴求的疗效,并改善患者的工作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 酒精依赖 渴求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效果
3
作者 山磊 刘影 +2 位作者 张欣 迟茜茜 朱晓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2-829,共8页
目的 探讨加速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aiTBS)治疗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效果。方法 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博爱医院48例住院P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组(n=16)和aiTBS组(n=16),每组16例。aiTBS组... 目的 探讨加速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aiTBS)治疗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效果。方法 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博爱医院48例住院P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组(n=16)和aiTBS组(n=16),每组16例。aiTBS组接受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aiTBS治疗,HF-rTMS组接受左侧DLPFC 10 Hz rTMS治疗,对照组则接受左侧假刺激治疗,连续3周。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进行评估。结果 各组均脱落1例。HAMD、HAMA和BDI评分的组间、组内和交互效应均显著(F > 3.235, P<0.05)。事后检验显示,HF-rTMS组和aiTBS组的HAMD、HMMA和B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HF-rTMS组与aiTB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各组间抑郁改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834, P=0.019),aiTBS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7),HF-rTMS组与aiTB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17)。结论 aiTBS可有效改善PSD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与HF-rTMS相比治疗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对运动员神经肌肉激活的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凡 刘勇 +1 位作者 陈冲 崔书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2-449,共8页
目的:针对训练和比赛前运动员出现的淡漠状态,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神经肌肉激活的生物学效应,为提高运动员神经肌肉兴奋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8名一线男子自由跤运动员,在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分别施加iTBS真... 目的:针对训练和比赛前运动员出现的淡漠状态,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神经肌肉激活的生物学效应,为提高运动员神经肌肉兴奋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8名一线男子自由跤运动员,在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分别施加iTBS真刺激和伪刺激(刺激参数:丛内频率50 Hz,丛内数3,丛间频率5 Hz,丛间数10,刺激时间2 s,间隔8 s,重复次数40次,1200个脉冲),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比较刺激前、后的反应时、心率变异性、肌力和肌电变化。结果:真刺激后受试者反应时从0.171 s下降至0.163 s(P<0.01),反应稳定指数略有增加,反应状态有所提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均显著增加(P<0.01),心率变异性低频和高频比值显著增加(P<0.05),自主神经平衡性提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真刺激后受试者静态屈肘力量显著增加6.60%(P<0.05),握力增加2.61%,增加幅度均高于伪刺激;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屈腕肌肌腱平均功率频率在真刺激后出现显著升高(P<0.05),快肌纤维动员比例增大,肌纤维募集能力有所提升。结论:iTBS对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改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以及增加肌纤维募集能力均有较好效果,该方法对训练或比赛前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反应时 心率变异性 肌力 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蒋孝翠 刘臻 +3 位作者 苏清伦 赵秦 夏晓昧 陆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9-843,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TBS,假刺激组接受假iTBS,共4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进行评估。结果假刺激组脱落2例,iTBS组脱落3例。治疗后,两组BDNF水平,听理解、复述、命名、朗读、语言功能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5.012,P<0.001),iTBS组显著优于假刺激组(|t|>3.968,P<0.001),iTBS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假刺激组(χ^(2)=8.835,P<0.05)。结论iTBS可以改善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可能与促进BDN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非流利性失语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言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相关跨脑区网络协同作用的影响
6
作者 郭苗苗 翟昊迪 +2 位作者 吉利辉 王田 徐桂芝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8-1478,共11页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从记忆相关脑区间协同作用的角度探究不同模式的TM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调控机制。首先对老年威斯塔大鼠分别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及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并设置空白对照组,通过在体多通道微电极阵列采集大鼠工作记忆任务中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s);之后基于定向传递函数构建LFPs脑因果网络;最后通过对比行为学结果差异、各脑区因果网络参数等,探索不同模式TMS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脑区之间信息协同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rTMS组和iTBS组大鼠执行正确工作记忆任务的平均天数减少,平均正确率高于空白对照组。经过刺激后,rTMS组和iTBS组前额叶和海马双向网络连接明显增强,信息流强度和因果流向性得到显著提升(P<0.05)。因此,rTMS和iTBS模式均能促进老年大鼠海马和前额叶脑区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使老年大鼠的工作记忆能力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工作记忆 脑因果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邓罗义 陈彦 +5 位作者 曾妮 黄璞 张兴 胡康杰 郑鹏 吴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797-1802,共6页
目的探讨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假对照研究。共纳入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Sham组各25例。iTBS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 目的探讨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假对照研究。共纳入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Sham组各25例。iTBS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侧小脑iTBS刺激,Sham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侧小脑iTBS假刺激。对治疗前及治疗21d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Brunnstrom下肢分期、H/Q比值、MBI评分,步态分析参数以及TMS测得的MEP值,评估小脑iTBS对卒中后步行功能康复的有效性。结果治疗21 d时,iTBS组下肢Brunnstrom分期、Holden分级、Berg评分、下肢FMA评分、6 min步行距离、NIHSS评分和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Sham组(P<0.05);治疗后iTBS组H/Q比值较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BS组步速、步频、步宽、患侧单支撑相及GDI评分均较Sham组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BS组治疗后患侧大脑皮层MEP波幅较前降低(P<0.05)。结论健侧小脑iTB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θ短阵脉冲刺激 三维步态分析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复述功能正常的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大华 汪洁 +4 位作者 卢洁 王佩佩 程亦男 袁英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9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左半球额叶损伤卒中后(1~6个月)非流利... 目的对比分析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左半球额叶损伤卒中后(1~6个月)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30例,复述功能正常。根据康复治疗方案的不同,将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和TMS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言语语言治疗(视图命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评价图片中的治疗项图片,不训练非治疗项图片;训练30 min/次,2次/d,共训练2周。TMS组和tDCS组在言语语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和阳极tDC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视图命名能力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治疗项视图命名和非治疗项视图命名。结果(1)3组接受不同言语康复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听理解能力、卒中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3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981,P<0.01),其中治疗前3组患者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8.6±3.3)分,tDCS组:(7.8±2.4)分,TMS组:(8.2±3.1)分;P>0.05];治疗2周后,TMS组[(14.2±2.3)分]和tDCS组[(17.5±2.8)分]得分高于对照组[(11.2±2.9)分],tDCS组得分高于TMS组(均P<0.05)。对照组、tDCS组和TMS组患者治疗后命名得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6.614,tDCS组:t=4.651,TMS组:t=3.279,均P<0.05)。(3)3组患者治疗前后非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12,P<0.05),其中3组患者治疗前非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6±3.2)分,tDCS组:(6.9±2.6)分,TMS组:(7.9±3.1)分;P>0.05];治疗后tDCS组得分[(11.6±2.4)分]高于对照组[(8.5±2.3)分]和TMS组[(8.5±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tDCS组较治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29,P<0.01),对照组和TMS组与本组治疗前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TMS和tDCS应用于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疗效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tDCS治疗左侧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效果可能优于TMS,更适合卒中后失语症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命名障碍 非侵入性脑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疗效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婷婷 李丹丹 +4 位作者 李红 张龙 杨振海 张轶凡 朱春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作用于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干预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效果。方法选取ASD儿童31例,分为研究组17例和对照组1... 目的探讨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作用于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干预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效果。方法选取ASD儿童31例,分为研究组17例和对照组14例。两组儿童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以右侧STS为靶点使用iTBS治疗28 d。治疗前后分别用自闭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估两组儿童的核心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ABC总分和交往、运动分量表评分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BC总分及分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分和交往分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分和交往、运动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BC总分及分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TBS作用于STS可能一定程度改善ASD儿童社交障碍等核心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 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 颞上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及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缪永娟 干峥 +4 位作者 沈显山 阚秀丽 毛晶 卢茜 洪永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0-446,共7页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于病灶侧大脑M1区实施为期2周的iTBS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及上肢Fugl-Meyer(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MS值、FMA-U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R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刺激组RMS、CR值、FMA-UL及MBI评分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相比,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iTBS刺激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降低其协同收缩率;同时也更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整体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脑梗死 偏瘫 均方根值 协同收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对高血压大鼠胼胝体髓鞘及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蔡颖 邱宝山 +5 位作者 廖梦诗 刘晓露 林晶 蓝琳芳 徐光青 范玉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究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对慢性高血压大鼠胼胝体区域髓鞘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对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进行双肾双夹术,制作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后22周,模型制备成功的高... 目的探究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对慢性高血压大鼠胼胝体区域髓鞘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对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进行双肾双夹术,制作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后22周,模型制备成功的高血压大鼠随机接受连续14 d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治疗(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高血压iTBS组,n=6)或假性刺激(高血压假刺激组,n=6),假手术大鼠接受假性刺激(假手术假刺激组,n=6)。HE染色观察胼胝体小动脉形态。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胼胝体MBP标记的髓鞘脱失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和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和形态,以评价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结果高血压iTBS组和高血压假刺激组出现明显小动脉管壁增厚。与假手术假刺激组相比,高血压假刺激组胼胝体MBP阳性面积比例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和IBa-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IBa-1阳性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变粗,分枝变少。iTBS治疗明显增加了高血压大鼠胼胝体MBP阳性面积比例,降低GFAP阳性细胞和IBa-1阳性细胞数量(P<0.01),IBa-1阳性细胞胞体变小,突起变细,分枝变多。结论iTBS治疗可减轻高血压大鼠胼胝体区域髓鞘脱失,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小胶质细胞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变 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 髓鞘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经颅磁刺激改善大鼠工作记忆的海马与前额叶跨脑区神经网络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天恒 郭苗苗 +2 位作者 徐桂芝 吉利辉 王中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73-1585,共13页
目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作为一种新型的经颅磁刺激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探索大脑认知功能和神经调控等方面,但其电生理调控机制尚不清晰,探索iTB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对脑疾病的治疗和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作为一种新型的经颅磁刺激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探索大脑认知功能和神经调控等方面,但其电生理调控机制尚不清晰,探索iTB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对脑疾病的治疗和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iTBS制备磁刺激大鼠模型,采集记录大鼠在执行工作记忆(WM)任务过程中腹侧海马(vHPC)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局部场电位(LFPs)信号,应用格兰杰因果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iTBS对大鼠WM过程中vHPC与mPFC跨脑区神经网络协同和信息交互的影响。结果iTBS增强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其完成工作记忆任务所需时长减少(2.67±1.63)d(P<0.05),iTBS显著改善了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同时iTBS增强了大鼠在WM期间vHPC与mPFC脑区的自因果网络连接,增加了网络连接强度、连接密度和全局效率(P<0.05);并且iTBS增强了vHPC与mPFC脑区的跨脑区网络连接,增加了vHPC-mPFC跨脑区的节点度和因果流向(P<0.05)。结论iTBS磁刺激对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相关脑区神经网络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iTBS可以促进大鼠认知能力,提高大脑神经网络的信息交互和传递效率,iTBS的神经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大脑vHPC与mPFC之间的网络连接和信息交互来提高工作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海马-前额叶 工作记忆 脑网络 格兰杰因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脑半球之间多靶区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曹志刚 冯海霞 +5 位作者 李亚斌 杨佳丽 李姣 王红霞 曲博轩 张亚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2-507,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多靶区大脑皮质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iTBS)对偏瘫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单靶区刺激组(n=20)和多靶区刺激组(n=20)。两组均进行临床常规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多靶区大脑皮质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iTBS)对偏瘫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单靶区刺激组(n=20)和多靶区刺激组(n=20)。两组均进行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和日常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两组均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iTBS模式)。单靶区刺激组仅刺激患侧脑部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多靶区刺激组先刺激健侧大脑同侧小脑半球皮质,5 s后再刺激患侧大脑M1区。每天1次,每周6 d,共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上肢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波幅)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ARAT评分,N20潜伏期和波幅均改善(|t|>3.478,|Z|>2.243,P<0.05),且多靶区刺激组FMA-UE和ARAT评分,N20波幅均明显优于单靶区刺激组(t>2.939,Z=-2.697,P<0.01)。结论多靶区刺激比单靶区刺激更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患侧N20波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多靶区 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14
作者 金莹 李觉 +3 位作者 朱明环 朱娜 黄瑛 龚恒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40-545,共6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治疗,其社会认知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n=40)和伪刺激组(n=40),在原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iTBS...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治疗,其社会认知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n=40)和伪刺激组(n=40),在原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iTBS真、伪刺激,每天1次,每周5天,4周共20次。采用中国人面孔情绪测验系统(Chinese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test,CFERT)、隐喻任务(hinting task,HT)、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和精神病性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基线时两组人口学资料和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真刺激组CFERT情绪类型识别总分及愤怒、恐惧、悲伤、惊奇识别分高于伪刺激组(P<0.05),恐惧、悲伤情绪强度判断分高于伪刺激组(P<0.05),HT分高于伪刺激组(P<0.05),PANSS总分和阴性症状量表分低于伪刺激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iTBS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 精神分裂症 社会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汤昕未 胡瑞萍 +5 位作者 朱玉连 范顺娟 吴军发 余克威 谢鸿宇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10-1415,共6页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招募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恢复期(1—6个月)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假刺激组。每位患者接受2周共10次对患侧M1的iTBS或假刺激干预。干预...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招募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恢复期(1—6个月)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假刺激组。每位患者接受2周共10次对患侧M1的iTBS或假刺激干预。干预前、干预结束后第二天和1个月随访时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arthel指数(BI)的评定和静息运动阈值(RMT)的测定。干预和评定均由经过专业培训后的专人完成。除干预实施者外,患者和所有涉及的研究人员均不知晓分组情况。结果:共有16例患者(每组各8例)完成了这项前瞻性、单中心、单盲、随机、假刺激对照的探索性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均能够耐受iTBS或假刺激。干预前后和随访时两组间上肢Fugl-Meyer评分、MSS、BI评分和健侧RMT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和1个月随访时的各项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但干预后和随访时的健侧RMT与基线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所有受试者干预前后和随访时均无法引出患侧第一骨间背侧肌(FDI)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结论:对于脑卒中后恢复期的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额外增加iTBS刺激可能并不能在短时期内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磁刺激 θ短阵脉冲刺激 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即刻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庄敏 李浩正 +5 位作者 李培君 金涛 李艳 梁可 邓信辽 刘晓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即刻影响机制。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或病房招募脑卒中患者10例,随机分为iTBS组和安慰刺激组,i TBS组接受单次患...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即刻影响机制。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或病房招募脑卒中患者10例,随机分为iTBS组和安慰刺激组,i TBS组接受单次患侧初级运动皮层区(primary motor cortex,M1)的iTBS干预,安慰刺激组接受单次患侧M1的安慰刺激干预。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评估和近红外脑功能检测。结果:与安慰刺激组相比,i TBS刺激组干预后功能连接强度在患侧M1区-健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和患侧M1区-健侧辅助运动皮层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SMA)较干预前显著性升高(P<0.05)。然而,双侧M1区的MEP波幅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单次iTBS刺激可引起大脑发生即刻的神经可塑性改变,但未能引起大脑结构或功能的显著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θ短阵脉冲刺激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