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高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夏季江淮区域水汽汇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秦育婧 卢楚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0-1218,共9页
利用水平分辨率接近0.7°×0.7°、垂直方向60层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江淮区域水汽汇的演变及各项的贡献,研究了与水汽辐合项有关的水汽输送及相应的月平均环流和天气尺度扰动。结果表明:(1)ERA-Interi... 利用水平分辨率接近0.7°×0.7°、垂直方向60层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江淮区域水汽汇的演变及各项的贡献,研究了与水汽辐合项有关的水汽输送及相应的月平均环流和天气尺度扰动。结果表明:(1)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江淮区域夏季水汽平衡有较好的描述能力。由水汽辐合项与水汽局地变化项计算的水汽汇值和用降水与蒸发求得的水汽汇值高度一致,说明该资料可用于研究江淮区域的水汽汇。(2)2011年夏季江淮区域整体处于水汽汇区,且水汽汇值具有明显的2~6天的天气尺度振荡。降水对水汽汇的贡献远大于蒸发,而水汽辐合项与水汽局地变化项对水汽汇均有较大贡献,并且对水汽汇具有超前1~2天的指示作用。(3)月平均环流和天气尺度扰动均通过与水汽输送密切相关的水汽辐合项对江淮区域水汽汇产生显著影响。月际尺度的水汽汇变化与大尺度大气环流尤其是副高有密切关系;而江淮流域及西南地区的天气扰动对江淮区域水汽汇的天气尺度振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汇 水分收支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江淮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广东沿海波浪能资源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江森汇 舒勰俊 +1 位作者 王青 闫姿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0-558,共9页
波浪能的开发利用作为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广东省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发展水平还处于探索阶段,亟须进一步加强。本文利用长达40年(1979—2018年)的ERA-Interim再... 波浪能的开发利用作为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广东省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发展水平还处于探索阶段,亟须进一步加强。本文利用长达40年(1979—2018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波浪资料,从总体分布特征上分析了广东沿海波浪能资源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粤东-珠江口-粤西沿岸一线,波浪能资源呈现“低-高-低-高-低”的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上呈现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特征,递增速率为0.0543 kW/(m·a),其中1979—1994年变化较为快速,2001—2018年变化较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波浪能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分布特征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中国极端气温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路 Karsten Schulz +1 位作者 陈兴伟 林广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78,106,共5页
采用中国陆域1989年-2009年3小时0.71°格点的ERA-Interim地表2m气温预报数据,运用累积分布函数与分位数对研究区的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为极端低温的集聚区,极端低温逐步沿西北-东南方... 采用中国陆域1989年-2009年3小时0.71°格点的ERA-Interim地表2m气温预报数据,运用累积分布函数与分位数对研究区的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为极端低温的集聚区,极端低温逐步沿西北-东南方向递增;青藏高原为全国极端高温中的唯一冷中心,西北盆地为最热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空间分布规律,整体上具有较好的可信度。结合分位数方法定量分析了极端气温的持续时间,为极端气候事件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温 分析资料 累积分布函数 分位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云量可靠性分析——以太原和五寨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杜晖 贾晓红 +1 位作者 尚子溦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3-259,共7页
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地面实况报文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ERA Interim)的4次/d总低云量资料,对比分析了再分析资料对太原和五寨总低云量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太原和五寨不同观测时次总云量和低云量多年平均(2002年2月1日-... 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地面实况报文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ERA Interim)的4次/d总低云量资料,对比分析了再分析资料对太原和五寨总低云量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太原和五寨不同观测时次总云量和低云量多年平均(2002年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观测值与ERA Interim再分析云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除02:00外,08:00、14:00、20:00的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均偏低,ERA Interim低云量均低于观测值.总云量月平均值ERA Interim资料高于站点观测值,14:00偏差较大.太原和五寨不同观测时次总云量累积分布趋势整体较一致.太原和五寨总云量的相关系数在0.6以上,08:00和14:00相关系数在0.7以上.低云量相关系数明显低于同时次的总云量相关系数,低云量不同月份不同时次的相关系数差异较大,总云量平均绝对误差相差不大;低云量平均绝对误差部分时次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云量 低云量 分析资料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再分析资料对于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适用性分析
5
作者 杨镕泽 李佳瑶 +1 位作者 周顺武 冷佳星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93,共17页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是引起中高纬度地区短期气候变化的主要模态,被视为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重要因子。本文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国再分析数据集(CRA40),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是引起中高纬度地区短期气候变化的主要模态,被视为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重要因子。本文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国再分析数据集(CRA40),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989—2020年AO和AAO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涛动强弱年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评估并验证了中国再分析资料在分析AO和AAO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CRA40得到的位势高度第一模态在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反向变化的纬向型分布特征,与ERA5分析结果一致;(2)在整个分析时段,CRA40得到的涛动指数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给出的涛动指数存在显著相关;(3)基于CRA40得到的涛动强(弱)年,高纬度海平面气压和温度表现为负(正)异常,风场呈气旋式(反气旋式)异常,中纬度各要素场与高纬度分布相反;(4)基于CRA40得到的涛动强弱年纬向平均的纬向风表现为正负相间分布的经向遥相关,且具有正压结构。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再分析资料能反映AO和AA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大气环流分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分析大气资料 南极涛动 北极涛动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提高海浪长期再分析资料可靠性的数据融合方法及应用
6
作者 田军伟 黎鑫 +2 位作者 田城 李昀英 杜洋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84,共16页
海浪长期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然而,再分析资料中的海浪波高在近海及高海况情况下通常低于实际观测数据,可能会对后续的实际应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本文选取近40年国际综合海气数据集的涌浪波高数据,利用多... 海浪长期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然而,再分析资料中的海浪波高在近海及高海况情况下通常低于实际观测数据,可能会对后续的实际应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本文选取近40年国际综合海气数据集的涌浪波高数据,利用多维变分数据插值方法将其与ERA5涌浪再分析数据进行融合,并利用K折交叉验证、卫星数据验证、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等方法将原始再分析波高数据和融合后波高数据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融合方法有效提高了长期涌浪数据的波高水平,使得融合涌浪波高在高海况条件下更加接近实际观测值。此外,融合方法在保留原始再分析数据的主要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出了海浪更多的细微变化模态,这有利于在后续海洋灾害防范及海上工程建设等工作中开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长期变化 分析资料 北太平洋涌浪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月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7
作者 王文鹏 张馨月 +3 位作者 崔俊豪 吴光东 张天宇 刘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我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资料CRA月降水产品为流域水文分析提供了新的边值信息源。为了探究该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以长江流域站点实测数据为基准,从时程演变、空间分布、干旱识别能力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A能较好地表... 我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资料CRA月降水产品为流域水文分析提供了新的边值信息源。为了探究该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以长江流域站点实测数据为基准,从时程演变、空间分布、干旱识别能力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A能较好地表征长江流域面雨量的年际变化和月度分配,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偏少1.2%,各月相关系数均>0.9,但主汛期7、8月份效率系数<0.9,略低于其他月份;CRA适用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特点,长江干流自宜宾至湖口段适用性最优,区域内适用性空间差异小;岷沱江适用性最低,区内适用性空间差异明显;CRA存在降水高值区低估与降水低值区高估的现象;对年内尺度的各级干旱事件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分析和控制CRA产品精度、服务流域水文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 分析资料 适用性评估 降水 干旱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ERA-Interim再分析与观测温度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传辉 姚叶青 时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20-1228,共9页
通过对比江淮地区1992-2016年08和20时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温度要素,发现它们在垂直方向上的偏差存在从低层到高层先减小后增大的特点,对流层低层各站偏差的空间差异明显,到中高层各站偏差趋于一致。偏差存在明显年际变... 通过对比江淮地区1992-2016年08和20时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温度要素,发现它们在垂直方向上的偏差存在从低层到高层先减小后增大的特点,对流层低层各站偏差的空间差异明显,到中高层各站偏差趋于一致。偏差存在明显年际变化,500 hPa及以上等压面在2000年前后再分析资料比观测资料存在由偏低向偏高的转折;除地面外,其他高度上两种资料的平均绝对偏差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在偏差的月际分布上,地面和500 hPa以上高度再分析资料普遍比观测资料偏高,各高度上平均绝对偏差在8-9月最小。进一步对各天气现象下两种资料比较发现,雪、雨夹雪、冰粒子和冻雨天气发生时,地面至1000 hPa和850 hPa上再分析资料比观测资料偏高;大雾天气发生时,再分析资料比观测资料在1000 hPa偏高幅度明显高于地面。可见,在江淮地区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温度资料判别降水相态时,大气边界层和850 hPa温度需慎重使用,近地层虚假逆温对大雾判别会产生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观测资料 温度偏差 江淮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两种再分析资料的模拟效果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马晨晨 余晔 +2 位作者 何建军 陈星 解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8-711,共14页
为了研究两种再分析资料(NCEP和ERA Interim)对中尺度模式WRF模拟结果的影响,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通过NCEP/WRF和ERA/WRF两组模拟试验,探讨了这两种再分析资料在黄土高原地区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组试验都能准... 为了研究两种再分析资料(NCEP和ERA Interim)对中尺度模式WRF模拟结果的影响,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通过NCEP/WRF和ERA/WRF两组模拟试验,探讨了这两种再分析资料在黄土高原地区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组试验都能准确地模拟出2 m气温、相对湿度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且ERA/WRF的模拟效果较好;由于黄土高原地形复杂,两组试验对10 m风速的模拟都不好;两组试验对地表辐射和地表通量的模拟结果相当,都能大致模拟出辐射各分量和地表通量的日变化,模拟偏差主要出现在正午时段;两组试验对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模拟结果相似,对位温和比湿的模拟效果较好,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对风速的模拟效果稍差,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0.60,NCEP/WRF对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模拟结果比ERA/WRF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NCEP分析资料 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Interim和ERA5再分析风资料在中国近海的适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江夏 朱钰 +1 位作者 徐杰 姚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0-271,共12页
全球再分析海面风资料在波浪模拟和风能资源评估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风场资料种类繁多,且准确性在不同海域差异较大,使用时需要进行适用性分析。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和ERA-Interim再分析风场,利用多个站点的实测数... 全球再分析海面风资料在波浪模拟和风能资源评估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风场资料种类繁多,且准确性在不同海域差异较大,使用时需要进行适用性分析。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和ERA-Interim再分析风场,利用多个站点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其在中国近海的适用性,并将再分析风场输入FVCOM-SWAVE波浪模型,对比了它们在常风天和台风天对波浪模拟的效果。结果表明:(1)常风天条件下ERA5和ERA-Interim资料在中国近海表现相似,风速较实测值略偏大,均能基本反映海表面风场变化和平均风速分布,吻合度指标在各站点均超过0.9;(2)ERA5对台风的模拟显著优于ERA-Interim,能较好模拟台风风速结构,对不同台风模拟精度差异大,整体上会低估台风风速;(3)风场质量是造成波浪模拟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ERA5和ERA-Interim均能较好地模拟常海况下的波浪变化情况,而在台风浪的模拟中ERA5更优,“双台风”现象对风速和波浪的模拟准确度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interim ERA5 分析资料 适用性分析 波浪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13年ERA-Interim资料的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林志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5-939,共15页
为分析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特征,利用1979—2013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500 hPa高度场,基于气旋客观识别和追踪算法得到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低涡路径,同时利用客观分析方法对500 hPa温度场进行分析得到低涡的冷暖性质,从而得到一套青藏... 为分析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特征,利用1979—2013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500 hPa高度场,基于气旋客观识别和追踪算法得到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低涡路径,同时利用客观分析方法对500 hPa温度场进行分析得到低涡的冷暖性质,从而得到一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资料。对高原低涡的频次、强度、持续时间、地理位置和移出高原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35年间青藏高原上活动的系统主要为高原低涡,年均约53个,其中,年均6.7个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高原低涡持续时间从少至多呈指数减少,强度和冷暖性质的出现频次均呈正态分布,初生的高原低涡以暖涡居多,占81%。高原低涡发生且强度较大主要在青藏高原的汛期(5—9月),高原低涡源地主要在西藏那曲地区西部和阿里地区北部,消亡地主要位于源地高频中心东侧的唐古拉山地区和青海西部当曲河流域,高原低涡的消亡可能受地形影响。近35年来高原低涡生成频次呈不显著减少趋势(-2个/(10 a));移出高原低涡数(-1.4个/(10 a))和高原低涡移出率(-2.3%/(10 a))均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客观识别方法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川东地区一次冬季强对流天气综合分析
12
作者 褚芸欣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1期113-115,共3页
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等,对川东地区2022年11月7日夜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低层暖湿气流输送与高层显著干区配合,形成强对流天气潜势区。并且,中层弱冷空气... 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等,对川东地区2022年11月7日夜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低层暖湿气流输送与高层显著干区配合,形成强对流天气潜势区。并且,中层弱冷空气渗透,配合随高度倾斜的辐合—辐散叠加区,使层结趋于不稳定状态,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5 分析资料 冬季雷暴 强对流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Interim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我国东南近海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申华羽 吕劲文 +1 位作者 涂小萍 方艳莹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20,共12页
利用我国东南近海5个浮标站观测资料,对2012—2016年ERA-Interim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10 m风、2 m气温、海平面气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CEP/NCAR的再分析10 m风适用性更好,ERA-Interim的2 m气温适用性更好,海平面气压两者... 利用我国东南近海5个浮标站观测资料,对2012—2016年ERA-Interim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10 m风、2 m气温、海平面气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CEP/NCAR的再分析10 m风适用性更好,ERA-Interim的2 m气温适用性更好,海平面气压两者差异不大。风速再分析值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0.8~0.9,但再分析风速总体上有偏小的趋势,平均偏差在-1.3~0 m/s之间,均方根误差在1.5~3 m/s。再分析资料的平均风向有顺时针偏差的趋势,温州浮标偏右达14°以上,均方根误差大多在40°~50°。不管风速还是风向,5个浮标站中均以舟山浮标的再分析值与观测值最为接近;分析还表明,再分析资料的冬季风代表性相对较差,这是造成风速和风向系统性偏差的主要原因。再分析资料与观测2 m气温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且有偏高的趋势,NCEP偏高更为明显,有4个浮标站平均偏差达1~2℃,而ERA-I仅1个浮标站偏差1~2℃,4个在1℃以内。春季和冬季气温偏高最为明显,春季升温过程存在异常偏高的可能,秋季气温与观测值最为接近。海平面气压适用性较好,总体优于10 m风和2 m气温,且季节间差异也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资料 浮标站 东南近海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再分析与探空资料对0℃层高度和地面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曹杨 陈洪滨 +1 位作者 李军 苏德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08-1618,共11页
利用北京多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地面气温及0℃层高度特征,对比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的差异,并利用北京和寿县资料分析0℃层高度与地面气温的相关性,拟合0℃层高度与地面气温的线性关系,另外,利用未参与公式拟合... 利用北京多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地面气温及0℃层高度特征,对比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的差异,并利用北京和寿县资料分析0℃层高度与地面气温的相关性,拟合0℃层高度与地面气温的线性关系,另外,利用未参与公式拟合的观测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地面气温与0℃层高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与探空观测值相比,无论是全年还是分季节,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气温和0℃层高度值都偏低,地面气温平均偏低2℃,0℃层高度平均偏低200 m;再分析与探空资料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都大于0.89;地面气温与0℃层高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地面气温与0℃层高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20:00大于08:00(北京时),都通过了0.01的显著水平统计检验,且观测资料获得的线性关系优于再分析资料;线性拟合得到的地面气温与0℃层高度的线性关系,可为天气雷达判别0℃层和预报降水等应用提供辅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探空观测资料 0℃层高度 地面气温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及其初步分析 被引量:114
15
作者 苏志侠 吕世华 罗四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对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40年全球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应用的可信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包括温、压、风、湿、降雨量、地面辐射、地面感热、地面蒸发潜热及青藏高原地面热源等。除降水量再... 对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40年全球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应用的可信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包括温、压、风、湿、降雨量、地面辐射、地面感热、地面蒸发潜热及青藏高原地面热源等。除降水量再分析资料与气候资料的比较属同一时段外,其余均属非同一时段比较。两者基本特征和分布形势一致,再分析资料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资料 检验 分析 气象资料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NCEP/NCAR近50年全球再分析资料在我国气候变化研究中可信度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63
16
作者 徐影 丁一汇 赵宗慈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7-347,共11页
对美国全球再分析资料在中国气候变化研究当中的可信度 ,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检验 ,结果表明 :NCEP资料在对气候变化长期趋势变化的研究中 ,不确定性较大 ,通过对温度和气压的比较分析 ,可看出 ,NCEP资料在我国东部和低纬的可信度比我国... 对美国全球再分析资料在中国气候变化研究当中的可信度 ,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检验 ,结果表明 :NCEP资料在对气候变化长期趋势变化的研究中 ,不确定性较大 ,通过对温度和气压的比较分析 ,可看出 ,NCEP资料在我国东部和低纬的可信度比我国西部和高纬的高 ;温度的可靠性比气压好 ;1 979年以后的NCEP资料的可信度高于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资料 气候变化 可信度 美国 中国 全球分析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三套再分析资料中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量的评估分析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李建 宇如聪 +1 位作者 陈昊明 原韦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共9页
以中国台站降水为参照,评估分析了三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ERA和JRA)对中国夏季降水场的再现能力。结果显示,三套资料均能基本再现夏季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征,亦能较好刻画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N... 以中国台站降水为参照,评估分析了三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ERA和JRA)对中国夏季降水场的再现能力。结果显示,三套资料均能基本再现夏季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征,亦能较好刻画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NCEP资料在青藏高原东坡存在一个虚假降水中心,且对中西部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再现能力较差;ERA资料降水量系统性偏小,且不能合理描述中西部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JRA资料高估了华南沿海地区的降水量。三套资料均存在高估弱降水、低估强降水的问题。对日降水量≥0.1 mm的降水事件进行TS、BS评分,三套资料的TS评分在0.6左右,BS评分在1.5左右;随着参与评分的降水等级的提升,两项评分都迅速下降,三套资料对暴雨的预报评分都非常低。通过分析可了解当前较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在基本真实的环流场强迫下对我国夏季降水的预报能力,认识模式中物理参数化过程导致的模拟偏差,为模式发展和评估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分析资料 台站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三种再分析资料与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2
18
作者 李瑞青 吕世华 +1 位作者 韩博 高艳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88-1502,共15页
为了检验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的适用性,以地面观测资料为标准,综合比较了1989-2009年间NCEP/DOE(简称NCEP)、ERA-interim(ERA)和JRA-25(JRA)三种再分析资料在高原东部地区的月平均地面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从平均季节变化... 为了检验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的适用性,以地面观测资料为标准,综合比较了1989-2009年间NCEP/DOE(简称NCEP)、ERA-interim(ERA)和JRA-25(JRA)三种再分析资料在高原东部地区的月平均地面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从平均季节变化来看,夏季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一致性总体好于冬季,其中NCEP资料整体偏低于观测资料,JRA则相反。从线性趋势来看,ERA和JRA资料与观测资料较一致,均表现出高原东部区域整体增暖趋势,而NCEP资料则表现出略微的下降趋势。从年际尺度变化来看,ERA和JRA资料所反映的年际变化和变率特征要好于NCEP资料,并且JRA资料的结果要优于ERA资料。最后,比较了三种再分析资料的质量指数,发现ERA资料质量最好,NCEP资料最差,而且NCEP和JRA资料在近20年质量有变差趋势,ERA资料有变好趋势;ENSO、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对再分析资料地面气温场的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资料 地面气温 质量指数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EP再分析资料在强对流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67
19
作者 王秀明 俞小鼎 朱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为考察NCEP再分析资料在我国强对流天气产生环境分析中的适用性,选取2002—2009年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的60例超级单体风暴个例,对比分析常规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提取的温、湿、风垂直廓线,结果表明: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对流有效位... 为考察NCEP再分析资料在我国强对流天气产生环境分析中的适用性,选取2002—2009年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的60例超级单体风暴个例,对比分析常规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提取的温、湿、风垂直廓线,结果表明: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对流有效位能因对抬升气团湿度敏感而与观测间差异较大,宜用K指数、温度直减率分析大气层结稳定度;因对流层中高层风与探空差异不大,其中500~700 hPa的风与探空近乎一致,因此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深层、中层风垂直切变参量可靠性较高;NCEP再分析资料水汽参数与探空资料差异大,特别是在大气边界层,需用观测资料订正;边界层物理量,特别是风向与探空差异显著,因此不宜用NCEP再分析资料讨论雷暴触发问题;平均而言,NCEP再分析资料湿度廓线低层偏干而中层偏湿,925 hPa以上风速偏小,降低了强对流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分析资料 探空资料 超级单体 强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套再分析资料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20
作者 戴泽军 宇如聪 +1 位作者 李建 陈昊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30,共10页
利用台站观测降水,评估分析了三套再分析(NCEP,ERA40和JRA25)降水资料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再现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呈现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较观测存在明显偏差。对比台站观测的白天(08—20,北京时)和夜间(20 08时)... 利用台站观测降水,评估分析了三套再分析(NCEP,ERA40和JRA25)降水资料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再现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呈现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较观测存在明显偏差。对比台站观测的白天(08—20,北京时)和夜间(20 08时)降水比例,再分析降水在大部分区域都表现为白天较夜间偏多,NCEP和ERA40在观测降水量最小的上午(08—14时)偏多更为明显,且NCEP模拟的白天和夜间的降水比例在西南地区与台站观测几乎相反。相比之下,三套再分析资料中,JRA25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日变化与观测最为接近;NCEP的降水强度日变化最接近观测;ERA40可部分再现西南的夜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日变化 分析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