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抑制剂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京哲 张素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发病于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多种癌症中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可以影响疾病的进展,研究发现该通路在OSCC中经常被激活,因此,该通路是OSCC治疗干预的候选通路...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发病于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多种癌症中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可以影响疾病的进展,研究发现该通路在OSCC中经常被激活,因此,该通路是OSCC治疗干预的候选通路,针对该通路的抑制剂正在开发中。本文重点介绍该通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讨论靶向该通路的药物研究近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抑制 口腔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对水疱性口炎病毒体外增殖的影响
2
作者 王梦迪 樊文杰 +5 位作者 张震 赵瑞红 李华玮 刘昆 郑鸣 王亚锴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3,共8页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PI3K-IN-1)在PK-15细胞模型上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体外增殖的影响,揭示PI3K-IN-1在体外细胞中对VSV的抗病毒作用,为寻求和开发防控VSV感染的药物奠定基础。采用CCK-8法检测PI3...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PI3K-IN-1)在PK-15细胞模型上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体外增殖的影响,揭示PI3K-IN-1在体外细胞中对VSV的抗病毒作用,为寻求和开发防控VSV感染的药物奠定基础。采用CCK-8法检测PI3K-IN-1在细胞水平上的安全使用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I3K-IN-1对细胞周期中各时期占比和凋亡率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分析PI3K-IN-1处理PK-15细胞感染VSV后病毒增殖的差异;利用RT-qPCR分析VSV N基因的mRNA表达量;利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VSV-GFP中GFP蛋白的表达量;利用病毒滴度测定试验检测PI3K-IN-1对VSV子代病毒滴度的影响;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析PI3K-IN-1对VSV-GFP中GFP蛋白荧光强度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0~10μmol/L PI3K-IN-1对PK-15细胞活力、细胞周期中各时期占比和细胞凋亡率无影响,但随着PI3K-IN-1浓度的增加,VSV-GFP中GFP蛋白的表达量降低,当PI3K-IN-1的浓度为10μmol/L时,对VSV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PI3K-IN-1处理组VSV N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DMSO(CK)组且呈时间依赖趋势;VSV-GFP感染12 h和24 h时,PI3K-IN-1处理组与CK相比,GFP阳性荧光细胞比例极显著降低;PI3K-IN-1处理组子代病毒滴度与CK相比在感染12、24 h时显著降低,在感染36 h时极显著降低。综上,PI3K-IN-1可有效抑制VSV在PK-15细胞中的增殖,为研究和开发抗VSV药物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疱性口炎病毒 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 抗病毒 体外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K抑制剂BGB-3111联合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3
作者 李洪杰 兰茂卓 +4 位作者 王潇 冯冉冉 陶燕燕 刘佳庆 孙海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9-609,共11页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BGB-3111)联合硼替佐米(Btz)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MM U266、PS-R、RPMI8226、KMS28-PE、KMS28-BM和H929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细胞中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BGB-3111)联合硼替佐米(Btz)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MM U266、PS-R、RPMI8226、KMS28-PE、KMS28-BM和H929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细胞中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0、10、20、30、40和50μmol·L^(-1)BGB-3111处理的RPMI8226、U266及KMS28-BM细胞存活率。取对数生长期RPMI8226、U266和KMS28-BM细胞,分为对照组、 BGB-3111组、 Btz组和BGB-3111+Btz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髓细胞白血病因子1 (MCL-1)、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质蛋白(Bim)、磷酸化Bim (p-Bim)、P65、磷酸化P65 (p-P65)、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RAF) 2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诱导蛋白3 (A20)蛋白表达水平。U266细胞分为A20过表达组(A20-OE组)和空载对照组(EV组),2组细胞各分为对照组、BGB-311组、BTZ组和BGB-311+BTZ组,转染相应质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转染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A20后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KMS28-BM细胞比较,U266、RPMI8226和H929细胞中BTK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CCK-8法检测,与0μmol·L^(-1)BGB-3111组比较,10、20、30、40和50μmol·L^(-1)BGB-3111组RPMI8226细胞及U266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20、30、40和50μmol·L^(-1)BGB-3111组KMS28-BM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1)。与RPMI8226和U266细胞比较,20、30和40μmol·L^(-1)BGB-3111组KMS28-BM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P<0.05),选取10μmol·L^(-1)BGB-3111用于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GB-3111组、Btz组和BGB-3111+Btz组RPMI8226及U266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BGB-3111组和Btz组比较,BGB-3111+Btz组RPMI8226及U266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Btz组和BGB-3111+Btz组KMS28-BM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BGB-3111组比较,BGB-3111+Btz组KMS28-BM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EV组细胞比较,Btz组和BGB-3111+Btz组中A20-OE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GB-3111组、 Btz组和BGB-3111+Btz组RPMI8226细胞及U266细胞中Bim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Btz组和BGB-3111+Btz组RPMI8226细胞及U266细胞中MCL-1、 p-Bim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BGB-3111组和Btz组比较,BGB-3111+Btz组RPMI8226细胞和U266细胞中Bim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MCL-1、p-Bim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Btz组和BGB-3111+Btz组RPMI8226及U266细胞中p-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RAF2和A20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BGB-3111组和Btz组比较,BGB-3111+Btz组RPMI8226和U266细胞中p-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RAF2和A20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EV组比较,A20-OE组细胞中A2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BGB-3111通过抑制BTK活性诱导MM细胞发生凋亡,并增强Btz的促凋亡作用,过表达A20增加MM细胞对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 硼替佐米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4
作者 田淼梅 郭思维 +3 位作者 颜冰倩 蒋蓉 徐兵 李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低生物膜根除浓度(MBE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亚MIC剂量下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阿维巴坦、氨曲南/阿维巴坦、美罗培南/法硼巴坦及亚胺培南/雷利巴坦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根除成熟生物膜的效果;筛选出抗生物膜活性最佳的联合方案,采用硫酸苯酚法、细菌运动试验以及群体感应抑制试验初步探讨该联合方案的抗生物膜机制。结果所有抗菌药物的MBIC和MBEC均高于MIC,基于多黏菌素B的联合方案均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并根除成熟的生物膜,其中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抑制率和根除率最高,分别为67.99%~90.16%、58.26%~63.86%。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胞外多糖,抑制率为34.04%~61.10%,该组合还能减小细菌的泳动和蹭行运动直径。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单药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多黏菌素B联合后,抑制作用与单药效果一致。结论多黏菌素B和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能是临床治疗多黏菌素B耐药菌株生物膜相关严重感染的潜在方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菌胞外多糖和运动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耐多黏菌素b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复方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和IL-15抑制剂治疗白癜风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乐其 谭城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白癜风是一种黑素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而产生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白癜风白斑处由CD8+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γ可诱导相邻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等趋化因子,该趋化因子通过正反馈机制进一步将CD8+T细胞募集到皮肤,造成黑... 白癜风是一种黑素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而产生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白癜风白斑处由CD8+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γ可诱导相邻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等趋化因子,该趋化因子通过正反馈机制进一步将CD8+T细胞募集到皮肤,造成黑素细胞进一步破坏,白癜风病情加重,阻断干扰素-γ信号是治疗白癜风的有效靶点。此外,白癜风复色后再脱色也使得病情反复难愈,该过程受皮损处常驻记忆T细胞(Trm细胞)调节,抑制皮损处Trm细胞活化也是白癜风进程的另一关键。Janus激酶抑制剂对干扰素-γ、IL-15对Trm细胞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用于治疗白癜风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干扰素-Γ Janus激酶抑制 常驻记忆T细胞 白细胞介素-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靶向联合治疗白细胞介素-17A抑制剂失效的银屑病
6
作者 崔寅玲 曹珊 +4 位作者 薛晓彤 赵晴 周桂芝 刘红 张福仁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235,共2页
报告1例应用双靶向联合治疗的对白细胞介素-17A抑制剂失效的银屑病患者。患者男,35岁。全身红斑和鳞屑17年,加重2年。皮肤科检查:头皮、躯干和四肢弥漫分布红斑片,覆白色鳞屑。Auspitz征阳性。诊断:银屑病。治疗:患者曾成功使用IL-17A... 报告1例应用双靶向联合治疗的对白细胞介素-17A抑制剂失效的银屑病患者。患者男,35岁。全身红斑和鳞屑17年,加重2年。皮肤科检查:头皮、躯干和四肢弥漫分布红斑片,覆白色鳞屑。Auspitz征阳性。诊断:银屑病。治疗:患者曾成功使用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治疗,实现皮损清零。然而,在维持期间患者病情复发。再次应用IL-17A抑制剂后,病情未改善。评估病情后,患者使用司库奇尤单抗和乌帕替尼的双靶向联合治疗方案使病情达成平稳过渡,成功转换为口服乌帕替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靶向联合治疗 乌帕替尼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17A抑制 Janus激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亚萍 张学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2-1116,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结果:患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6周期R-E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复发,给予PD-1抑制剂联... 目的:探讨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结果:患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6周期R-E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复发,给予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治疗2周期再次达完全缓解,伴随着白介素-10表达水平下降。患者前后共化疗15个周期,病情持续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缓解时间达24个月,白介素-10的水平持续处于正常范围。结论: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方案有望成为治疗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 来那度胺 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白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模型在Aurora-B激酶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
8
作者 付达华 张晶 +2 位作者 李妍 姜威 司书毅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29-532,共4页
目的以酵母细胞为模式菌高通量筛选微生物来源的Aurora-B激酶抑制剂。方法以野生型酵母菌Y300和ipl1-321温度敏感型突变株为模式菌,筛选微生物来源的Aurora-B激酶抑制剂;体外酶学实验验证候选化合物对Aurora-B激酶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 目的以酵母细胞为模式菌高通量筛选微生物来源的Aurora-B激酶抑制剂。方法以野生型酵母菌Y300和ipl1-321温度敏感型突变株为模式菌,筛选微生物来源的Aurora-B激酶抑制剂;体外酶学实验验证候选化合物对Aurora-B激酶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候选化合物对肿瘤细胞中histone H3磷酸化的影响。结果Jadomycin B显示出对ipl1-321温度敏感型突变株的特异性抑制作用;体外酶学实验证实jadomycin B对重组纯化的人Aurora-B激酶具抑制作用;jadomycin B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中histone H3的磷酸化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以Y300和ipl1-321酵母细胞为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到一个新的Aurora-B激酶抑制剂jadomycin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细胞 Aurora—b激酶抑制 Jadomycin b HISTONE H3 酶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抑制剂在防治家兔脑血管痉挛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
9
作者 刘力强 张庆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核因子-кB在实验性家兔脑血管痉挛中表达变化的影响机制及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中国白兔60只,体重1.5~2 kg,其中45只经枕大池2次(间隔72 h)注入自体动脉血(1 ml/kg)制成脑血管痉挛模型,再随机分为4组...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核因子-кB在实验性家兔脑血管痉挛中表达变化的影响机制及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中国白兔60只,体重1.5~2 kg,其中45只经枕大池2次(间隔72 h)注入自体动脉血(1 ml/kg)制成脑血管痉挛模型,再随机分为4组:(1)单纯2次注血组(15只);(2)给药组(15只),动物每次经枕大池注血前注射蛋白激酶抑制剂等渗盐水稀释液0.1 ml,剂量为100 μg/kg;(3)等渗盐水组(15只),每次经枕大池注血前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代替蛋白激酶抑制剂;(4)假穿刺组(15只).于第4、7、10天将动物分批处死,取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及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等方法检测核因子-кB、кB抑制蛋白活性表达变化,评价不同剂量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其影响程度.结果单纯2次注血组家兔较假穿刺组在4~10 d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管腔狭窄、炎性浸润等改变,7 d时最明显;核因子-кB的活性于4~10 d也明显增高,与炎性变化一致;抑制蛋白кB表达下降,与核因子-кB呈负相关.给药组家兔与单纯注血组相比,基底动脉痉挛程度和炎性浸润明显减轻,抑制蛋白кB表达明显上升,核因子-кB活性下降,而等渗盐水组较单纯注血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蛋白激酶抑制剂不仅能够显著减轻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而且可减轻其管壁炎性浸润程度,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кB抑制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减弱核因子-кB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抑制 家兔 脑血管痉挛 核因子-κb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77-1726阻断IL-13介导STAT6磷酸化和c-fos表达 被引量:5
10
作者 石小玉 龚妍春 +4 位作者 李文林 熊丽霞 周莹 蔡伟 赵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06-910,共5页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77-1726对IL-13介导Dami细胞STAT6磷酸化和c-fos表达的影响,为A77-1726的临床应用和IL-13的信号通路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提取Dami细胞总RNA,RT-PCR检测c-fos mRNA表达。提取Dami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77-1726对IL-13介导Dami细胞STAT6磷酸化和c-fos表达的影响,为A77-1726的临床应用和IL-13的信号通路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提取Dami细胞总RNA,RT-PCR检测c-fos mRNA表达。提取Dami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STAT6和c-fos蛋白表达。凝胶定量软件Quantity One检测电泳条带光密度,统计学分析。结果100μg·L-1IL-13作用Dami细胞,可见STAT6磷酸化,50μmol·L-1A77-1726可阻断IL-13诱导的Dami细胞STAT6磷酸化。IL-13作用Dami细胞,c-fos mRNA表达增高(P<0.05),50μmol·L-1A77-1726阻断了IL-13诱导的Dami细胞c-fos mRNA的表达(P<0.05)。IL-13促进Dami细胞c-fos蛋白表达(P<0.05),50μmol·L-1A77-1726作用Dami细胞,阻断了IL-13诱导的c-fos蛋白表达(P<0.05)。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77-1726阻断了IL-13介导的白血病Dami细胞STAT6磷酸化和c-fos表达,JAK/STAT6通路是IL-13信号通路之一,IL-13诱导的c-fos表达与STAT6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 白细胞介素-13 细胞系 Dami STAT6 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抑制剂对小鼠肺炎衣原体肺炎致炎及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施毅 董静 +2 位作者 印洁 申萍 朱美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观察核因子(NF)-κB抑制剂对小鼠感染肺炎衣原体后致炎及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效应,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TLR4基因缺失(C3H/HeJ)雄性小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肺炎衣原体感染加NF-κB抑... 目的观察核因子(NF)-κB抑制剂对小鼠感染肺炎衣原体后致炎及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效应,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TLR4基因缺失(C3H/HeJ)雄性小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肺炎衣原体感染加NF-κB抑制剂干预组,正常组鼻内接种二磷酸蔗糖(2sp)缓冲液,感染组鼻内接种肺炎衣原体约4.0×10~6IFU/mL,干预组即在感染肺炎衣原体后腹腔注射NF-κB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酞吡咯烷(PDTC)50mg/kg,并分别在接种后第1、4、7、14和21天处死小鼠,取肺脏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TNF-α、IL-10的表达,同时观察各组中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小鼠感染肺炎衣原体后NF-κB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迅速升高,第4天达高峰(12.44±1.42)pg/mg,第14天时表达下降(5.61±0.81)pg/mg。同时肺组织中TNF-α、IL-10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正常组。在NF-κB抑制剂干预组,肺组织N F-κB蛋白表达与感染组比较明显减弱,同时TNF-α、IL-10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低于感染组。结论 NF-κB能活化小鼠感染肺炎衣原体的炎症反应,其特异性NF-κB抑制剂能有效拮抗NF-κB活性,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抑制 肺炎衣原体肺炎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BMC中IL-08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丹蕾 徐永健 +2 位作者 李超乾 张珍祥 倪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8mRNA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集20例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A组)和15例正常人(B组)的PBMC。A组的每份PBMC分4组培养:A1组为空白对照,A2组和A3组...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8mRNA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集20例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A组)和15例正常人(B组)的PBMC。A组的每份PBMC分4组培养:A1组为空白对照,A2组和A3组分别加入100μmol/L及1mmol/L的非选择性PDE抑制剂茶碱,A4组加入选择性PDEⅣ抑制剂Rolipram。应用RT-PCR检测IL-8mRNA的表达,以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用Westernblot检测I-κB蛋白的含量。结果:(1)A1组PB-MC中IL-8mRNA的表达及NF-κB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均显著高于B组;IκB的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2)与A1组比较,A2组和A3组的PB-MC中IL-8mRNA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A4组IL-8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3)与A1组比较,A2组NFκB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及IκB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A3组的PBMC中NFκB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下降(P<0.05),IκB蛋白的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A4组PB-MC中,NF-κB阳性细胞的百分率较A1组明显下降,I-κB蛋白的水平明显增加(P<0.01)。结论:COPD患者PBMC中IL-8mRNA的表达较正常增高,提示IL-8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选择性PDEⅣ抑制剂Roli-pram可抑制IL-8基因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阳性细胞百分率的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二酯酶抑制 白细胞介素-8 核因子κb 肺疾病 阻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衍生物类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从头设计 被引量:5
13
作者 康从民 赵绪浩 +1 位作者 于玉琪 吕英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0-554,共5页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晶体结构为基础,采用从头药物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系列吲哚类化合物,并用类药性和分子对接进行了筛选,最后得到10个对接能量较低的化合物分子,对具有最低结合能的化合物与VEGFR-2酪氨酸激...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晶体结构为基础,采用从头药物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系列吲哚类化合物,并用类药性和分子对接进行了筛选,最后得到10个对接能量较低的化合物分子,对具有最低结合能的化合物与VEGFR-2酪氨酸激酶的复合物进行了1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并对其结合模式进行了分析.这些化合物结构新颖,可能作为抗肿瘤的先导化合物或候选药物.本文结果为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进一步改造、设计及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有助于开发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酪氨酸激酶抑制 从头药物设计 类药性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8MAPK抑制剂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政坤 包建东 +2 位作者 戴军 苏海丰 张云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23-324,共2页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抑制剂预处理对大鼠内毒素型急性肺损伤(ALI)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腹腔内注射+气管内给内毒素复制大鼠ALI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预处理组NF-κB的...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抑制剂预处理对大鼠内毒素型急性肺损伤(ALI)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腹腔内注射+气管内给内毒素复制大鼠ALI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预处理组NF-κB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实验组高于预处理组(P<0.05)。结论p38MAPK抑制剂可减轻大鼠细胞的NF-κB表达,减轻肺组织的病理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 MAPK抑制 核因子-κb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ATM/ATR和NF-κB途径上调乳腺癌细胞MICA/B的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燕 石永进 +1 位作者 赵玉亮 朱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8-325,共8页
目的:分析常用化疗药物对免疫识别乳腺癌细胞重要的靶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分子A和B(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Ⅰ-related chain A and B,MICA/B)的影响,探讨其调节MICA/B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 目的:分析常用化疗药物对免疫识别乳腺癌细胞重要的靶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分子A和B(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Ⅰ-related chain A and B,MICA/B)的影响,探讨其调节MICA/B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化疗药物对MICA/B表面蛋白表达的作用。加入咖啡因抑制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和Rad3相关激酶(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nd Rad3-related kinase,ATM/ATR),加入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n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观察其是否能够抑制化疗药物中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药物是否影响乳腺癌细胞NF-κB与MICA/B启动子区的结合。结果:三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足叶乙甙、拓扑替康和阿霉素可使乳腺癌MCF-7细胞的MICA和MICB mRNA水平升高。足叶乙甙在浓度为5、20、100μmol/L时,与不加药处理组相比,MICA mRNA水平分别升高到(1.68±0.17)、(2.54±0.25)、(3.42±0.15)倍(P<0.05);MICB mRNA水平分别升高到(1.82±0.24)、(1.56±0.05)、(5.84±0.57)倍(P<0.05)。拓扑替康和阿霉素在特定浓度时也使MCF-7的MICA和MICB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足叶乙甙和拓扑替康处理另一乳腺癌细胞系SK-BR-3后,MICB mRNA的表达也轻度升高(P<0.05)。足叶乙甙和拓扑替康还增加MCF-7细胞表面MICA/B蛋白的表达(P<0.05),且存活和凋亡细胞MICA/B蛋白的表达均增高。用不同浓度的咖啡因处理足叶乙甙损伤的乳腺癌细胞,MICA/B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当咖啡因浓度为1、5、10 mmol/L时,MICA mRNA相对表达水平由不用咖啡因处理组的(3.75±0.25)倍分别降为(0.89±0.05)、(0.81±0.02)、(0.48±0.04)倍(P<0.001),MICB mRNA由(6.85±0.35)倍降为(1.36±0.13)、(0.76±0.06)、(0.56±0.03)倍(P<0.05),MICA/B蛋白表达由(3.42±0.05)倍降为(1.32±0.03)、(1.21±0.06)、(1.14±0.03)倍(P<0.001),表明足叶乙甙对MICA/B的上调作用能够被ATM/ATR抑制剂所抑制。同样,加入不同浓度的NF-κB的强抑制剂PDTC(10、50、100μmol/L),MICA/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受到抑制(P<0.05),提示NF-κB也参与这一过程。EMSA实验显示,MCF-7细胞用足叶乙甙处理后,NF-κB与MICA/B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活性增强。结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诱导并上调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及表面蛋白的表达,表明化疗药物有可能增强免疫系统对乳腺癌的识别和杀伤,ATM/ATR和NF-κB途径参与了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异构酶抑制 MHCⅠ类链相关分子A/b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蛋白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Rad3相关激酶 NF-κb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IL-6/NF-κB/P-gp改善卵巢癌PARP抑制剂耐药 被引量:8
16
作者 谢娅 张嘉琳 +5 位作者 李亚南 王东 段浩然 王秋杰 秦利影 李琳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2,共8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同源重组修复功能缺陷(HRD)阳性PARP抑制剂(PARPi)耐药卵巢癌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逐步诱导法建立尼拉帕利耐药的HRD阳性SKOV3卵巢癌细胞系(SKOV3/PARPi)。白细胞介素-6(IL-6)、转染si-IL-6 RNA以及二甲双胍作用...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同源重组修复功能缺陷(HRD)阳性PARP抑制剂(PARPi)耐药卵巢癌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逐步诱导法建立尼拉帕利耐药的HRD阳性SKOV3卵巢癌细胞系(SKOV3/PARPi)。白细胞介素-6(IL-6)、转染si-IL-6 RNA以及二甲双胍作用后,采用CCK-8法检测SKOV3或SKOV3/PARPi细胞增殖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IL-6及P糖蛋白(P-gp)水平、AKT及NF-κB活性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含量的变化。建立SKOV3/PARPi卵巢癌裸鼠荷瘤模型并验证二甲双胍、PARPi处理对瘤体的影响,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内P-gp蛋白的表达。结果:100μg/L IL-6作用SKOV3细胞后尼拉帕利的IC_(50)上调(P<0.001),细胞内P-gp表达增加(P<0.001)。SKOV3/PARPi细胞转染si-IL-6 RNA后尼拉帕利的IC_(50)下调(P=0.008),P-gp表达降低(P<0.001)。二甲双胍作用SKOV3/PARPi细胞后,尼拉帕利的IC_(50)下调(P<0.001);细胞内IL-6及P-gp蛋白水平、AKT及NF-κB活性均下降(P<0.001)。二甲双胍可改善SKOV3/PARPi荷瘤裸鼠尼拉帕利耐药,下调瘤组织内P-gp表达(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IL-6/NF-κB/P-gp改善卵巢癌PARPi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二甲双胍 白细胞介素-6 P糖蛋白 PARP抑制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κB激酶β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旭丽 魏静 汪佳兵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50-359,F0004,共11页
近年来,IκB激酶β(inhibitor kappa B kinaseβ,IKKβ)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IKKβ通过作用多种分子通路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存活等过程,抑制IKKβ已被确定为治疗癌症有希望的手段。研究人员开发一系列IKKβ抑制剂,发... 近年来,IκB激酶β(inhibitor kappa B kinaseβ,IKKβ)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IKKβ通过作用多种分子通路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存活等过程,抑制IKKβ已被确定为治疗癌症有希望的手段。研究人员开发一系列IKKβ抑制剂,发现它们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但目前尚无IKKβ抑制剂投入到临床上治疗癌症。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介绍IKKβ介导肿瘤发生发展及主要IKKβ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κb激酶β iκb激酶β抑制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抑制剂双1,2,4-三唑多杂环分子的设计合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成路 王静 +2 位作者 李益政 李传银 孙晓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以1,2,4-三唑为核心结构的杂环分子,因其优良而广泛的生物活性,已成为药物筛选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为了研究其构效关系,针对1,2,4-三唑结构中3个位点分别进行不同的结构修饰,并将其与哌嗪和均三嗪分别偶联,首次合成了两类共28个双三... 以1,2,4-三唑为核心结构的杂环分子,因其优良而广泛的生物活性,已成为药物筛选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为了研究其构效关系,针对1,2,4-三唑结构中3个位点分别进行不同的结构修饰,并将其与哌嗪和均三嗪分别偶联,首次合成了两类共28个双三唑多杂环目标分子[TM1~TM3(a^f)]和[TM4~TM5(a^e)]。为了比较三唑中4-氨基对生物活性的影响,还与化合物6-吗啉-2,4-(5-硫醚基-4-氨基-3-正戊基1,2,4-三唑)-1,3,5-三嗪(C)和6-吡咯-2,4-(5-巯基-4-氨基-3-正戊基-1,2,4-三唑)-1,3,5-三嗪(D)进行了比较。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核磁共振谱(~1H NMR)和高分辨率质谱仪(HRMS)等技术手段对28个目标分子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其对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Cdc25B)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21个目标分子表现出优良的抑制活性,9个目标分子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参照物,有望成为抗肿瘤药物先导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4-三唑 哌嗪 三嗪 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抑制剂CJ9111对小鼠B_(16)黑色素瘤细胞肺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涛 王心华 许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64-365,共2页
肿瘤转移是个多步骤的连续过程。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扩散,浸润细胞外基质,穿透血管壁,在血管内聚积,附着于血管内皮等一系列过程形成转移灶。所有这些过程都与肿瘤细胞的粘附特性有关。自从发现佛波酯有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后,表明了... 肿瘤转移是个多步骤的连续过程。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扩散,浸润细胞外基质,穿透血管壁,在血管内聚积,附着于血管内皮等一系列过程形成转移灶。所有这些过程都与肿瘤细胞的粘附特性有关。自从发现佛波酯有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后,表明了蛋白激酶C(PKC)在调控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KC的活性与肿瘤转移呈正相关,且某些PKC抑制剂能抑制肿瘤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细胞 肿瘤转移 肺转移 b16黑色素瘤 蛋白激酶C抑制 小鼠 胞外基质 内聚 附着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的eEF2K抑制剂BL-EKI03在乳腺癌中诱导自噬和凋亡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岚 赵玉倩 刘博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63-1063,共1页
目的真核延伸因子-2激酶(e EF2K)可以使癌细胞适应代谢压力,在一些癌症类型中发现了e EF2K的高表达,e EF2K有助于癌症的发生,可作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然而抑制e EF2K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依然停留在初期。方法通过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及... 目的真核延伸因子-2激酶(e EF2K)可以使癌细胞适应代谢压力,在一些癌症类型中发现了e EF2K的高表达,e EF2K有助于癌症的发生,可作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然而抑制e EF2K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依然停留在初期。方法通过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等离子共振分析,化学合成,MTT细胞活性筛选候选药物;通过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印迹及si RNA转染等验证相关机制。结果经过一系列靶向e EF2K的候选药物筛选,最终找到了一个新的与e EF2K有良好亲和力的e EF2K抑制剂(BL-EKI03)。在MCF-7,MDA-MB-436细胞中,我们发现BL-EKI03有显著的抗增殖活性,并且可以诱导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更重要的是,我们验证了BL-EKI03通过e EF2K介导的AMPKm TOR-ULK复合体通路来诱导死亡性自噬的机制。结论一个新型的e EF2K抑制剂(BL-EKI03)通过诱导自噬和凋亡发挥抗乳腺癌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延伸因子-2激酶 eEF2K抑制 自噬 细胞凋亡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