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3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ORCH results of retinal exudative changes in neonates
1
作者 Cen Chao He Liying +1 位作者 Tao Xueying Liu Ya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367-1372,共6页
AIM: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inal exudative changes in neonates and perinatal toxoplasmosis,others,rubella,cytomegalovirus,and herpes simplex virus(TORCH)infection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RC... AIM: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inal exudative changes in neonates and perinatal toxoplasmosis,others,rubella,cytomegalovirus,and herpes simplex virus(TORCH)infection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RCH infection in neonates with retinal exudative changes.METHODS:Retrospective study.A total of 612 neonates with retinal exudative changes detected during ophthalmic screening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9 to March 2023 were selected.TORCH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these neonates,and the results were subjected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infection characteristics.The neonates with retinal exudative changes were grouped by sex and ag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RCH infec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positive rates were compared.RESULTS:Among the 612 neonates with retinal exudative changes,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was observed for cytomegalovirus(CMV-IgG)(96.7%),followed by rubella virus(RV-IgG)(73.9%).Mixed infections with two or three viruses were also observed,with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for mixed infection of RV-IgG and CMV-IgG reaching 71.2%.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RCH infection among neonates of different sex(P>0.05).However,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V-IgG and CMV-IgM infections with retinal exudative changes among neonate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P<0.05).CONCLUSION:Perinatal TORCH infection may be an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retinal exudative changes in neonates.The differences in various infections are not related to sex but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age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nates TORCH infection retinal exu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haled nitric oxide in neonates with or without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被引量:2
2
作者 Li-juan Liu Xi-rong Gao +3 位作者 Pan-pan Wu Li-ling Qian Chao Chen Bo Sun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SCIE CAS 2011年第3期195-200,共6页
BACKGROUND: Exhaled nitric oxide (eNO) is one of the airway condensate derived markers, reflecting mainly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sthma and other lung diseases. The changes of eNO levels as pathophysiology of neona... BACKGROUND: Exhaled nitric oxide (eNO) is one of the airway condensate derived markers, reflecting mainly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sthma and other lung diseases. The changes of eNO levels as pathophysiology of neonatal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HRF) in early postnatal life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measuring eNO concentrations in neonates with or without HRF. METHODS: Twenty-two newborn infants with HRF and 26 non-NRF controls were included within the first 24 hours of postnatal life. Their eNO levels were detected with a rapid-response chemiluminescence analyzer daily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their postnatal life, and lung mechanics and gas exchange efficiency were monitored at the same time, such as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 inspired fraction of oxygen (FiO2) and other parameters. RESULTS:During the first two days of postnatal life, eNO values of HRF neon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neonates (day 1,7.9±3.2 vs. 5.8±1.8 parts per billion [ppb], P〈0.05; day 2, 8.8±3.2 vs. 6.0±2.4 ppb, P〈0.05),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llowing days. With SpOJFiO2 increasing, difference of eNO values between the HRF and non-HRF neonates became narrowed, but there was still a two-fold difference of eNO/[SpO2/(FiO2×100)] on days 5-7. CONCLUSION: We established a method for measuring eNO and found difference in neonates with or without HRF, which diminished with prolonged postnatal days, reflecting path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R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nates Respiratory failure Respiratory therapy Nitric oxide RESPIRATORYPHYSIOLOGY Nitric oxide synth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出生后置于不同体位擦干的效果研究
3
作者 孙立琴 朱青 +1 位作者 王岚 李六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后以不同体位置于母体腹部擦干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类实验设计,将2024年3-4月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356例分为三组:仰卧位组132例,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仰卧置于母亲腹部擦干;侧卧位组108例,在新生儿出...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后以不同体位置于母体腹部擦干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类实验设计,将2024年3-4月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356例分为三组:仰卧位组132例,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仰卧置于母亲腹部擦干;侧卧位组108例,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左/右侧卧置于母亲腹部擦干;俯卧位组116例,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俯卧(头偏向一侧)置于母亲腹部擦干。三组出生后均不常规口鼻咽吸引。比较三组新生儿擦干时间、呛咳次数、必要时吸引率、新生儿复苏率、Apgar评分和转入NICU或新生儿病房率。结果三组呛咳次数、必要时吸引率、新生儿复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仰卧位组新生儿呛咳次数、必要时吸引率、复苏率显著高于侧卧、俯卧位组(均P<0.05);侧卧位组与俯卧位组新生儿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以侧卧、俯卧位相较于仰卧位置于母亲腹部擦干,有利于减少呛咳次数,降低必要时吸引率和分娩时新生儿复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分娩 新生儿 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呛咳 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NBNA量表、GMs质量评估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
4
作者 姚爱梅 邓彩艳 王广州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5期838-841,共4页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评(NBNA)量表、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专家共识分为脑损伤组(48例)和非脑...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评(NBNA)量表、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专家共识分为脑损伤组(48例)和非脑损伤组(56例)。两组早产儿均于出生后12 h内进行aEEG检测;孕周纠正至40周时,于出生后3 d和出生后14 d进行NBNA检查;于纠正胎龄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扭动运动和不安运动阶段GMs质量评估。结果脑损伤组患儿aEEG评分以及出生后3 d、出生后14 d时的NBNA评分均低于非脑损伤组,扭动运动和不安运动阶段GMs质量评估异常占比均高于非脑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与aEEG评分(OR=0.324,95%CI:0.109~0.965)、出生14 d时NBNA评分(OR=0.019,95%CI:0.002~0.213)以及扭动运动阶段GMs异常(OR=4.563,95%CI:1.159~17.958)等指标存在密切关系(P<0.05)。结论aEEG监测、NBNA量表和GMs质量在早产儿脑损伤中具有一定意义,其中aEEG评分、出生后14 d时NBNA评分以及扭动运动阶段GMs质量评估3种指标与早产儿脑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脑损伤 振幅整合脑电图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评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前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对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发生风险的影响
5
作者 乔艳华 李晓敏 +2 位作者 白章莹 崔艳杰 孔玉玲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2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分娩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水平对大于胎龄儿(LGA)、新生儿低血糖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72例GDM患者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前1周GDM患者HbA1c检测值,将1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分娩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水平对大于胎龄儿(LGA)、新生儿低血糖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72例GDM患者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前1周GDM患者HbA1c检测值,将172例患者分为A组60例(HbA1c<6.0%)、B组81例(HbA1c 6.0%~<7.0%)、C组31例(HbA1c≥7.0%)。收集3组GDM患者及新生儿基线资料,比较3组LGA、新生儿低血糖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DM患者分娩前不同HbA1c控制水平与LGA、新生儿低血糖的关系。结果3组孕妇空腹血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比较:A组<B组<C组(P<0.05);3组新生儿初始血糖值比较:A组>B组>C组(P<0.05)。3组LGA、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A组<B组<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DM患者分娩前HbA1c水平6.0%~<7.0%、≥7.0%是导致LGA、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且较HbA1c<6.0%的GDM患者LGA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1.644、2.124倍,新生儿低血糖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1.650、2.045倍。结论GDM患者分娩前HbA1c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血糖存在紧密联系,孕期对GDM患者HbA1c水平进行积极有效干预,使其达到理想目标值,可有效降低LGA、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孕晚期 糖化血红蛋白 大于胎龄儿 新生儿低血糖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策支持系统在危重症新生儿护理领域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吴田田 陶琳 +4 位作者 易银萍 杜晓宁 单豫 张配嘉 孙长青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79,共4页
决策支持系统可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辅助其做出科学、精准的决策,且有助于提升危重症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改善健康结局。文章介绍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危重症新生儿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包括营养支持、用药安全、病情监... 决策支持系统可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辅助其做出科学、精准的决策,且有助于提升危重症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改善健康结局。文章介绍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危重症新生儿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包括营养支持、用药安全、病情监测、护理记录和健康教育,并分析国内护理人员在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和应用等环节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旨在为开发更专业化、系统化的新生儿全程护理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支持系统 危重症 新生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触疗法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损伤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周晓梅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6期147-149,共3页
目的:分析抚触疗法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损伤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金乡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2例脑损伤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抚触疗法联合早... 目的:分析抚触疗法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损伤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金乡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2例脑损伤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抚触疗法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S100蛋白、胆红素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神经功能、脑功能、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身高、体质量及头围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抚触疗法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损伤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抚触 早期护理 新生儿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气管上皮细胞RPSA、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8
作者 田俊可 周朗 +3 位作者 刘绪文 邱银生 陆启荣 刘宇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槲皮素对副猪嗜血杆菌(GPS)感染的新生猪气管上皮细胞(NPTr细胞)RPSA、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试验采用GPS感染NPTr细胞作为细胞屏障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PTr细胞中RPSA、MAPK/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 本试验旨在研究槲皮素对副猪嗜血杆菌(GPS)感染的新生猪气管上皮细胞(NPTr细胞)RPSA、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试验采用GPS感染NPTr细胞作为细胞屏障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PTr细胞中RPSA、MAPK/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设计RPSA干扰引物和RPSA过表达载体,进一步研究槲皮素对GPS感染的NPTr细胞RPSA、MAPK/NF-κB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PS感染NPTr细胞后RPSA蛋白、JNK、ERK、p38和NF-κB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或P<0.01);与GPS感染组相比,槲皮素的预处理可下调NF-κB、JNK、ERK和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RPSA siRNA能够干扰RPSA的表达并降低MAPK/NF-κB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RPSA的过表达可显著上调NF-κB、JNK、ERK、p38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槲皮素处理能显著降低RPSA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果提示,槲皮素能够通过调控RPSA、MAPK/NF-κB信号通路来缓解GPS感染所致的气管上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新生猪气管上皮细胞 槲皮素 RPSA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房爬行对妊娠糖尿病孕妇所娩新生儿血糖及母乳喂养的影响
9
作者 黄玲玲 陈凡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2期45-48,91,共5页
目的探讨乳房爬行对妊娠糖尿病(GDM)孕妇所娩新生儿血糖水平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试验组(n=32)。试验组新生儿出... 目的探讨乳房爬行对妊娠糖尿病(GDM)孕妇所娩新生儿血糖水平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试验组(n=32)。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乳房爬行干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和90 min血糖水平,住院期间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率,母乳喂养测量得分,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和出院前、出生后1个月及6个月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试验组出生后90 min血糖水平、母乳喂养测量得分、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出院前及出生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出生后1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及转NICU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房爬行能有效稳定GDM孕妇所娩新生儿血糖水平,提高GDM患者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爬行 妊娠糖尿病 新生儿低血糖 母乳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中西医认识及诊治概述
10
作者 徐海涛 沈毅韵 +2 位作者 黄思红 石岭 罗梅宏 《现代中医药》 2025年第2期66-71,共6页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时期如若存在围生期因素、溶血因素、感染因素、母乳因素、遗传因素、医源性因素等相关因素时,将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而使体内胆红素的水平显著增高,危害患儿健康,目...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时期如若存在围生期因素、溶血因素、感染因素、母乳因素、遗传因素、医源性因素等相关因素时,将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而使体内胆红素的水平显著增高,危害患儿健康,目前主要治疗措施有光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等。中医药认为小儿“纯阳”,脏腑娇嫩,常受湿邪之犯,致使中焦、肝胆气机失调,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可采用中药内服、药浴、穴位按摩、中药灌肠等多种治疗手段。应进一步探索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有效结合中西医治疗措施,完善新生儿高胆红血症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中西医认识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营养性吸吮对住院新生儿疼痛管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英娜 张文月 +2 位作者 张卫芳 曹芳芳 韩涛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5年第2期145-149,共5页
新生儿住院期间由于治疗需求,常接受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给他们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疼痛。近年来,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凭借其简单、有效的优势,逐步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新生儿疼痛管理方法。尽管NN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新生儿住院期间由于治疗需求,常接受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给他们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疼痛。近年来,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凭借其简单、有效的优势,逐步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新生儿疼痛管理方法。尽管NN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存在待优化的关键技术问题,本综述通过梳理NNS在减轻新生儿住院期间疼痛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提升新生儿住院期间疼痛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养性吸吮 新生儿 住院管理 疼痛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AD、E联合红外线烤灯在新生儿红臀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张雪洁 李正姐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AD、E联合红外线烤灯在新生儿红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芜湖市中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0例新生儿红臀患者为例,按照红臀严重程度采用分层随机化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75例,其中轻... 目的探讨维生素AD、E联合红外线烤灯在新生儿红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芜湖市中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0例新生儿红臀患者为例,按照红臀严重程度采用分层随机化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75例,其中轻型患儿48例,重Ⅰ型患儿21例,重Ⅱ型患儿6例。试验组采用维生素AD、E联合红外线烤灯治疗,每天2次,对照组采用妇科九味洗剂熏洗治疗,每天2次,比较两组患儿涂抹后的疗效、住院时间、复发率等。结果试验组患儿红臀愈显率(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红臀愈显率(89.33%)(χ^(2)=6.22,P=0.007);试验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5.02±1.02)d明显短于对照组间(6.12±1.53)d。(t=6.31,P=0.008)。结论维生素AD、E涂臀联合红外线烤灯在新生儿红臀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红臀愈显率,疗效快,效果好,有利于新生儿护理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红臀 维生素AD 维生素E 红外线烤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吴江云 刘岷 韩菲燕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27-131,共5页
目的分析肺部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1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肺部超声扫描,记录肺部超声评分。比较不同胸部X线(CXR)分级、不同时间点、不同撤机结果患儿的肺部超声评分、吸气峰压(PIP)、吸... 目的分析肺部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1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肺部超声扫描,记录肺部超声评分。比较不同胸部X线(CXR)分级、不同时间点、不同撤机结果患儿的肺部超声评分、吸气峰压(PIP)、吸入氧气浓度(FiO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肺部超声评分对NRDS患儿病情的诊断价值。结果治疗前,CXR分级越高患儿肺部超声评分及PIP、FiO2参数越高(P<0.01)。随着治疗的延续患儿肺部超声评分逐渐降低,撤机成功患儿肺部超声评分低于撤机失败患儿(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肺部十四分区超声评分诊断NRDS病情的价值较高。结论肺部超声评分可有效判断NRDS患儿病情程度,并可评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部超声评分 病情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影响因素meta分析
14
作者 胡美红 胡永红 +2 位作者 王莉杰 方运霞 李旭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4期49-52,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4年2月关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累计...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4年2月关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累计研究组新生儿2380例、对照组新生儿54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OR=1.45,95%CI:1.20~1.76,P<0.01)、早产(胎龄<37周)(OR=3.04,95%CI:2.50~3.69,P<0.01)、导管留置时间(OR=2.00,95%CI:1.62~2.47,P<0.01)、基础性疾病(OR=1.90,95%CI:1.51~2.38,P<0.01)、外部未加固(OR=1.47,95%CI:1.29~1.69,P<0.01)、导管尖端未达到中心位置(OR=1.59,95%CI:1.31~1.93,P<0.01)、连续输液(OR=1.55,95%CI:1.21~1.99,P<0.01)、头静脉置管(OR=2.30,95%CI:1.83~2.91,P<0.01)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早期给予干预,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价值护理项目临床使用现状调查
15
作者 关瑜山 茹楠 +2 位作者 贾香平 李杰红 孟朝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了解低价值护理项目的临床使用现状,为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低价值护理服务、减少资源的浪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16个病区384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37个低价... 目的了解低价值护理项目的临床使用现状,为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低价值护理服务、减少资源的浪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16个病区384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37个低价值护理项目的临床使用频率,并分析各个项目使用频率的分布特征。结果在调查的37个低价值护理项目中,12个项目(32.4%)的使用频率中位数≥30%,11个项目(29.7%)的使用频率中位数≥50%。25个低价值护理项目(67.6%)的使用频率分布特征为基本停用型,6个项目(16.2%)为常规使用型,2个项目(5.4%)为使用两极型,4个项目(10.8%)为尚无共识型。妊娠期糖尿病护理、约束与新生儿护理相关的项目使用频率的中位数分别为54.5%、51.1%、40.5%,分列前3位;静脉导管护理、尿管护理相关的项目使用频率最低,小于15.0%。结论虽然67.6%的低价值护理项目在临床基本停用,但仍有32.4%的项目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或部分广泛使用。需针对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低价值护理项目,根据其使用频率的分布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护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低价值护理 资源浪费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 约束 新生儿护理 静脉导管护理 尿管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预警干预策略在预防新生儿PICC置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李平平 苗金红 +1 位作者 崔璐璐 李灿灿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4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干预策略在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儿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3—10月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61例),Ⅱ组(59例)。...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干预策略在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儿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3—10月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61例),Ⅱ组(59例)。Ⅰ组接受风险预警干预,Ⅱ组接受优质护理措施。分别比较两组新生儿穿刺点肿胀及渗血程度、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和家属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后Ⅰ组穿刺点肿胀及渗血程度均低于Ⅱ组(P<0.05);Ⅰ组并发症(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感染)总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低于Ⅱ组(P<0.05);Ⅰ组患儿家属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Ⅱ组(P<0.05)。结论风险预警干预策略在预防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非计划拔管中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减轻家属焦虑、抑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风险预警干预 PICC置管 非计划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穿刺点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17
作者 叶海宾 皇甫彪 +1 位作者 李莉 白耀武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点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行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120例阴道分娩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高位麻醉组(n=60)和低位麻醉组(n=60),2组产妇均采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点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行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120例阴道分娩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高位麻醉组(n=60)和低位麻醉组(n=60),2组产妇均采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高位麻醉组行L 1~2穿刺椎管内麻醉,低位麻醉组行L 3~4穿刺椎管内麻醉。比较2组产妇失血量、产程总时长、麻醉指标、产妇分娩情况、新生儿结局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产妇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麻醉组产妇产程总时长较低位麻醉组短(P<0.05)。高位麻醉组产妇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恢复时间均较低位麻醉组短,且麻醉阻滞神经节段数较低位麻醉组显著减少(P<0.05)。高位麻醉组产妇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均较低位麻醉组短(P<0.05)。2组产妇的中转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和阴道分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麻醉组新生儿出生后1和5 min的Apgar评分均较低位麻醉组高(P<0.05)。高位麻醉组产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33%(5/60),低位麻醉组为10.00%(6/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 1~2穿刺椎管内麻醉在产妇分娩镇痛中具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产程,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且未显著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分娩镇痛 阻滞平面 产妇 产程 母婴结局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Th2漂移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18
作者 惠晓君 齐玉敏 +2 位作者 田静 王品 陈克云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究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漂移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疾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7例NRDS患儿,分为轻度组62例与重度组55例。比较两组治疗前Th1细胞及Th2细胞表达率、Th1/Th2值... 目的探究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漂移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疾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7例NRDS患儿,分为轻度组62例与重度组55例。比较两组治疗前Th1细胞及Th2细胞表达率、Th1/Th2值、病情危重情况、呼吸功能参数[动脉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例(PaO_(2)/PAO_(2))];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Th1/Th2值与NCIS得分、呼吸功能参数相关性。根据患儿接受规范诊治后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观察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治疗不同时间点Th1/Th2值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h1/Th2值对患儿预后预测价值。结果(1)重度组治疗前外周血Th1、Th1/Th2值均较轻度组升高(P<0.05);(2)重度组NCIS得分低于轻度组,呼吸功能参数中PaO_(2)、PaO_(2)/PAO_(2)较轻度组下降,PaCO_(2)、OI较轻度组升高(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h1/Th2值与NCIS得分、PaO_(2)均呈负相关(r=-0.312,-0.404,P<0.05),与PaCO_(2)、OI均呈正相关(r=0.228,0.276,P<0.05),与PaO_(2)/PAO_(2)无明显相关性(P>0.05);(4)117例患儿中25例出现预后不良,且重度组预后不良率高于轻度组(P<0.05);(5)预后良好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 d外周血Th1/Th2值均低于预后不良组,但预后不良组末次检测时外周血Th1/Th2值低于预后良好组;(6)治疗前Th1/Th2值预测患儿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5。结论Th1/Th2漂移与NRD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呼吸功能具有相关性,且对患儿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辅助性T细胞 TH1/TH2细胞失衡 疾病严重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维生素A缺乏情况与败血症发生的关系研究
19
作者 赵金翠 底建辉 张铮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5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统计新生儿维生素A缺乏情况,分析新生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败血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4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10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出生胎龄、民族、分娩方式、新生儿呼吸窘... 目的:统计新生儿维生素A缺乏情况,分析新生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败血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4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10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出生胎龄、民族、分娩方式、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新生儿一般信息,以及产妇产次、胎数、母亲年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孕晚期孕妇维生素A补充等产妇信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清维生素A(视黄醇)水平测定,依据结果将维生素A营养状况分为正常、边缘性缺乏、缺乏。统计新生儿维生素A缺乏情况,分析新生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败血症发生的关系。结果:新生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平均为(154.27±38.23)ng/mL,败血症组新生儿维生素A缺乏率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组(P<0.05)。败血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出生体重高、出生胎龄大、Apgar评分≥7分、孕晚期孕妇维生素A补充≥450IU为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保护因素(OR<1,P<0.05),而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以及存在维生素A边缘性缺乏、维生素A缺乏,为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均有OR>1,P<0.05)。结论:相比于正常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低,维生素A缺乏率高,且维生素A缺乏是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应关注新生儿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并进行维生素A补充,进而降低败血症的发生,减少新生儿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败血症 维生素A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6例新生儿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
20
作者 陈慧 刘振国 +2 位作者 巨康璐 常瑛 郭波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危重症新生儿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达标率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新生儿,接受静脉滴注万古霉素治疗的年龄≤28 d,胎龄≥26周妊娠出生的新生儿。分析万古霉素给药方... 目的:探讨危重症新生儿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达标率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新生儿,接受静脉滴注万古霉素治疗的年龄≤28 d,胎龄≥26周妊娠出生的新生儿。分析万古霉素给药方案,监测稳态万古霉素谷浓度。结果:共纳入146例患儿,15.06%(22/146)的患儿万古霉素谷浓度<5 mg/L。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体质量、身高、万古霉素日剂量与万古霉素谷浓度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体质量、万古霉素日剂量是万古霉素谷浓度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达标率低,尤其是重症新生儿,万古霉素日剂量、胎龄、体质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谷浓度 影响因素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