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退化风险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优先序划定——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
1
作者 刘金花 郑永兴 +1 位作者 李威 杨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7-1600,共14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精准识别生态修复区域以及合理划定修复的优先序,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前提,因此,本文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通过“生态韧性-人类干扰”定量评估生态系统退化风险,采用...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精准识别生态修复区域以及合理划定修复的优先序,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前提,因此,本文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通过“生态韧性-人类干扰”定量评估生态系统退化风险,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模型等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源地、廊道、夹点、障碍点等生态要素作为生态修复区域,叠加退化风险等级对修复区域进行优先序划定,并提出相应修复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生态退化风险较高,高退化风险区以各城市为中心呈带状辐射分布,快速城镇化以及交通网络的发展对生态退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识别生态修复区域,包括27个生态源地、71条生态廊道、71处生态夹点和51处生态障碍点;叠加生态退化风险,将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优先修复、一般修复以及生态保育三类,并结合不同生态要素特征以及优先序提出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人类干扰 生态安全格局 优先序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陕西段多尺度人口收缩格局演变及机制
2
作者 高玮 赵新正 +1 位作者 李同昇 杨励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3-849,共17页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识别及引导人口有效收缩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使用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OL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从市县村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人...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识别及引导人口有效收缩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使用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OL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从市县村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炼多重尺度下的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机制。结果表明:①不同尺度人口收缩呈现不同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高级尺度空间量化结果不能代表其所辖的低级尺度空间;②陕北形成了东部收缩带以及榆林一延安交界处收缩带的“T”字形收缩区域,关中收缩轴带以西安市主城区及长安区为中心向周围区县圈层式扩散;③在区县尺度上,产业结构是抑制收缩的根本动力,老龄化与人口收缩互为因果,省域集聚与公服水平是县域收缩的相关要素;④在村域尺度上,产业发展是减轻收缩的核心要素,人口结构与村域收缩显著相关,土地集约、小学教育与地理集聚与村域收缩高度相关。该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陕西段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人口收缩 黄河流域陕西段 格局演变 线性回归 收缩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1980—2020年生态系统格局动态研究
3
作者 贾佳 张展硕 +5 位作者 江恩慧 田世民 常静怡 夏梦 王弯弯 赵凌栋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35-2845,共11页
推进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解析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数据,运... 推进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解析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数据,运用生态系统变化率、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和随机森林模型,解析了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各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河南段形成了以农田为优势(54.98%)、林地为主要类型(22.56%),兼有小比例的草地(10.36%)、聚落(8.58%)、水域(3.36%)、荒漠裸地(0.16%)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2)在1980—2020年,除聚落生态系统外,草地、农田、水域、荒漠裸地、林地等生态系统面积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2000年后的生态系统间转化频繁,主要表现为由农田向聚落、林地和水域转化;(4)近40 a,生态系统格局呈现出连通性、聚集性减弱,破碎化、多样性增加的演变特征;(5)人口、GDP等人为因子和高程、降水等自然因子是影响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2000年后人为因子对格局变化的驱动作用增强。研究表明,在人口、经济和自然因子的共同作用下,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聚落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河南段 黄河流域 景观格局指数 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黄河河南段浮游植物数据集
4
作者 唐媛媛 王飞虎 +9 位作者 袁璐 张淑稳 沙渊璞 袁华涛 张景晓 高肖飞 高云霓 宋东蓥 董静 李学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浮游植物个体较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迅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组成常用于水生态学研究和水质评价中。本数据集源自2021年6月黄河流域河南段16个样点,共涉及11条支流、3个水库以及2条干流。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藻类155种,隶属于7门67属... 浮游植物个体较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迅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组成常用于水生态学研究和水质评价中。本数据集源自2021年6月黄河流域河南段16个样点,共涉及11条支流、3个水库以及2条干流。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藻类155种,隶属于7门67属,数据内容包含了位点、经度、纬度、藻类所属的门、纲、目、科、属、种、拉丁文、丰度和生物量字段,且数据经严格质量控制(含采样点科学布设、器具清洗、现场样品处理及鉴定质控等流程)。本数据集可为黄河流域的水生态调查、黄河生态保护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丰度 生物量 黄河流域河南段 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5
作者 贾佳 田世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53-158,共6页
基于1980—2020年7期30 m精度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以具有中下游双重属性的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冷热点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探讨近40 a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规律、集聚特征和空间分... 基于1980—2020年7期30 m精度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以具有中下游双重属性的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冷热点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探讨近40 a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规律、集聚特征和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548 9,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降幅8.12%,较低和高生境质量等级是主要类型;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聚集特征,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集中在西部丘陵区,低值区集中在东部平原区,而2000年后,高值聚集区范围不断紧缩,降低的生境质量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区、中东部建设用地等区域,以高和中等生境质量等级类型损失为主;坡度、气温和高程是影响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重要驱动因子,人口是重要的人为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河南段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黄河河南段浮游动物数据集
6
作者 刘谦 李辰林 +8 位作者 卢思泽 周志国 袁华涛 张景晓 高云霓 董静 宋东蓥 高肖飞 李学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9-47,共9页
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关键功能类群,是水生态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数据集原始数据为2021年黄河流域河南段野外调查获得,采样位点包含黄河流域河南段干流、支流和湖库共计16个。其中干流2个位点,伊洛河和沁河2条支流共计11个位点,小浪底水... 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关键功能类群,是水生态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数据集原始数据为2021年黄河流域河南段野外调查获得,采样位点包含黄河流域河南段干流、支流和湖库共计16个。其中干流2个位点,伊洛河和沁河2条支流共计11个位点,小浪底水库3个位点。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3门32属47种。数据内容包含浮游动物物种名录、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等。样品采样严格按照SC/T9402-2010的规定执行,以确保数据准确性。本数据集为黄河流域下游水生态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黄河河南段 优势种 水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7
作者 赵曼宇 马泉来 +1 位作者 孙晓兵 周浩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396,共12页
[目的]揭示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子,为有效协同区域耕地生产能力挖掘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CLUD)、MOD17A3H NPP数据集等多源数据,采用变异系数、T... [目的]揭示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子,为有效协同区域耕地生产能力挖掘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CLUD)、MOD17A3H NPP数据集等多源数据,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揭示2000—2023年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测。[结果]①2000—2023年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年均值为383.04 g/(m^(2)·a),以4.35 g/(m^(2)·a)的速度显著增加;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空间变异以较低波动和中度波动为主。②耕地NPP变化趋势以极显著增加为主,面积比例为43.6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显著增加和不显著增加的耕地NPP面积分别为20.83%和22.76%。③耕地NPP的Hurst指数平均值为0.44,正向持续和负向持续面积比例分别为22.87%和77.13%;未来耕地NPP由增到减的区域面积最大,其面积比例为59.65%,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市。④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和高程是影响耕地NPP的主要因子;气候条件、地形状况、社会经济等不同因子之间以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的交互作用方式共同影响耕地NPP。[结论]2000—2023年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总体呈现波动增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该区域耕地NPP;有效调控各因素以协同耕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对河南省黄河流域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耕地NPP由增到减区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黄河流域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8
作者 罗鹏 谈存峰 +2 位作者 陈强强 潘翔 齐娟飞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9,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经济发展 综合指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多情景模拟——以黄河流域山西段为例
9
作者 徐铭璟 段宝玲 +1 位作者 冯强 吕萌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6-1219,共14页
黄河流域山西段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预测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和协同态势对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十分重要。基于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以及均方根偏差分析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综合发... 黄河流域山西段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预测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和协同态势对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十分重要。基于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以及均方根偏差分析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综合发展和碳达峰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产水、土壤保持和固碳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情景下产水服务供给量最高为73.27 mm,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和固碳服务需求量最低,分别为59.89 mm和14.92 t C·hm^(-2)。(2)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与土壤保持、产水与固碳服务供给权衡度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与土壤保持、产水与固碳服务需求量协同强度均较低。(3)生态保护和碳达峰情景下产水服务与固碳服务供需比均大于0,各情景下土壤保持服务供需比相似。因此,黄河流域山西段未来发展中应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统筹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成“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黄河流域山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及其耦合协调特征
10
作者 付梦雨 邱孟龙 +1 位作者 符绍武 李逍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9,共9页
[目的]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厘清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 [目的]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厘清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结果](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强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55%,空间上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2)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生态风险等级,2000—2020年生态风险指数由0.19下降到0.17,呈轻微下降趋势,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平均85.5%的高生态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长城沿线风沙区和渭北黄土旱塬区;(3)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40上升到2020年的0.46,呈逐年上升趋势,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当土地利用强度大于0.13时,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关系由相互抑制的低耦合协调转变为相互促进的高耦合协调。[结论]黄河流域陕西段的土地利用强度、景观生态风险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且耦合协调度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强度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评价
11
作者 袁珍梅 王潇 刘兴德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2,共13页
为科学精准地量化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水平及内部机理及障碍因素,基于“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主题框架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量化2000~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州地质灾害韧性时空演化过程及子系... 为科学精准地量化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水平及内部机理及障碍因素,基于“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主题框架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量化2000~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州地质灾害韧性时空演化过程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韧性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间,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随着时间变化呈明显增长态势,由2000年较低韧性状态转变为2022年中等韧性状态。9个市州的地质灾害韧性在空间上差异性明显,且不同市州间差距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其中兰州、天水、庆阳地质灾害韧性较强,其他市州滞后。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韧性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攀升态势,基础设施韧性系统发展水平滞后于环境、经济、社会韧性系统发展水平。9个市州地质灾害韧性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中度失调阶段过渡到优质协调阶段,且空间上表现为比较均衡局面。林草覆盖率、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6个指标是阻碍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逐年显著提升,但市州间差异加剧,流域在生态保护与恢复及经济社会韧性构建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韧性 熵权TOPSIS模型 耦合协调性 甘肃段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12
作者 许静 廖星凯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动态演变,揭示生态风险驱动因素,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动态演变,揭示生态风险驱动因素,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讨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生态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林地增加、草地萎缩、人造地表快速扩张的特征,景观空间格局趋向分散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研究区生态风险等级以中等程度为主,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风险指数由0.0573增长到0.0631,高、较高、中等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2.17%、2.27%和2.35%。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聚集效应显著,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的局部自相关格局。景观生态风险演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程、公里网格GDP为生态风险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分异 驱动力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村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冯玉森 刘新 张建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205-209,216,共6页
以黄河流域河南段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村庄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密度分析显示研究区村庄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明显的北多于南、东多于西的分布特... 以黄河流域河南段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村庄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密度分析显示研究区村庄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明显的北多于南、东多于西的分布特征。海拔200 m以下的村庄数量占村庄总数的76%,海拔700 m以下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95%。黄河流域河南段95%的村庄坡度小于10°,坡度超过10°的村庄极少。村庄的数量与离道路和河流的距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离道路和河流0~1 km的缓冲区内村庄的密度最大,分别为0.45和0.47个/km^(2),村庄数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单因子中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解释力最高,双因子交互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口密度以及主要路网密度的交互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分布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河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格局与多情景模拟研究
14
作者 董光龙 尹海洋 +4 位作者 姚荣岩 原晨朝 曲成闯 田原 贾敏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83-195,共13页
[目的/意义]中国正面临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建设用地扩张、耕地数量减少、生态空间萎缩等问题凸显,土地利用冲突现象频发。为精准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并预测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发展趋势,亟需开展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格... [目的/意义]中国正面临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建设用地扩张、耕地数量减少、生态空间萎缩等问题凸显,土地利用冲突现象频发。为精准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并预测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发展趋势,亟需开展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格局与多情景模拟研究。[方法]以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思想为基础,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定量识别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利用冲突,并借助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不同情景下潜在土地利用冲突格局。[结果和讨论]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呈现减缓态势,中冲突为主导类型,高冲突占比由2000年19.34%减少到2020年的8.61%。高冲突主要集聚在建设用地与其他地类过渡地带、鲁中山地丘陵区地类交错带和黄河沿岸。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呈恶化趋势,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形势有所缓解,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高冲突占比最少,为5.44%。[结论]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侵占耕地和生态用地仍是当前土地利用冲突的主要原因。基于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更好地平衡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和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缓解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利用冲突的一种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耕地保护 景观格局指数 情景模拟 CA-Markov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错配时空格局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倪剑波 郭鑫 +2 位作者 高瑞 林伟鹏 刘兆德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设区市所辖7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2020年山东省供地信息库中的工业用地供应数据,以及同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供应与工业利润总额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空间错配指数分析工业用地...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设区市所辖7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2020年山东省供地信息库中的工业用地供应数据,以及同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供应与工业利润总额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空间错配指数分析工业用地错配时空格局,并从科学配置、存量挖潜、提质增效和层级协同4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研究对于实现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聚集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山东段 工业用地 空间错配 土地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与共享: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创新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向云平 张小林 肖爽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402,共8页
在国家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和传统文化“双创”要求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共生理论阐释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与黄河流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旨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认为,晋陕豫三省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具有表征黄河文... 在国家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和传统文化“双创”要求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共生理论阐释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与黄河流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旨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认为,晋陕豫三省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具有表征黄河文明的区域性特质、融汇风土人情的大众性特质、彰显文化生机的流变性特质;以地缘环境、文化相近、经济基础、政策扶持为二者深度融合共生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守正创新彰显文化价值、数字化科技赋能发展、产业化多渠道融合发展、情景化人文关怀发展等路径,以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创新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陕豫 民间体育 黄河流域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耦合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被引量:4
17
作者 佘丽敏 袁程程 李晓建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生态规划 农业规划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及多情景预测——以陕西段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艳 李骏南 潘博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5-1946,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长期供给与最大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准确掌握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基于多源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构建等方法理论,综合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 生态系统服务长期供给与最大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准确掌握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基于多源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构建等方法理论,综合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PLUS模型对2035年其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值整体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生态系统服务优势区域同样集中在研究区南部。(2)2000—2020年研究区内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值表现为先降后升,且提升明显,高值区域由南到北不断扩大;除土壤保持服务外,其余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值在研究时段内均有一定提升,且各生态系统服务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3)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提升显著,研究区中北部服务等级提升明显;建设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沿黄水系服务等级降低区域聚集明显;可持续发展情景下林地和建设用地均有扩张,研究区北部服务等级提升明显。研究结果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黄河流域 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8
19
作者 任震 刘雨桐 韩广辉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景观,建立识别指标体系对其文化景观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剖...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景观,建立识别指标体系对其文化景观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剖析,在历史景观视角下对黄河流域(山东段)的村镇聚落开展深入的文化景观田野调查、典籍研究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逻辑,通过“识别对象—识别因子—识别指标”解析出13项识别因子、40项识别指标,为黄河流域村镇聚落文化景观识别全覆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聚落 文化景观 景观基因 识别指标体系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以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翟海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2,共6页
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量调研工作实践,将传统村落视为由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要素所构成的复杂乡村地域系统。在此基础上,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层次分析法、五级记分法等方法,构建了包括4项准则... 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量调研工作实践,将传统村落视为由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要素所构成的复杂乡村地域系统。在此基础上,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层次分析法、五级记分法等方法,构建了包括4项准则和25个评价指标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评价体系,对河南省黄河流域15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检验,对部分传统村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数据易得、计算简便等特点,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良好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与发展 评价体系 实证检验 黄河流域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