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1
作者 罗鹏 谈存峰 +2 位作者 陈强强 潘翔 齐娟飞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9,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经济发展 综合指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及其耦合协调特征
2
作者 付梦雨 邱孟龙 +1 位作者 符绍武 李逍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9,共9页
[目的]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厘清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 [目的]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厘清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结果](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强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55%,空间上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2)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生态风险等级,2000—2020年生态风险指数由0.19下降到0.17,呈轻微下降趋势,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平均85.5%的高生态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长城沿线风沙区和渭北黄土旱塬区;(3)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40上升到2020年的0.46,呈逐年上升趋势,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当土地利用强度大于0.13时,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关系由相互抑制的低耦合协调转变为相互促进的高耦合协调。[结论]黄河流域陕西段的土地利用强度、景观生态风险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且耦合协调度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强度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产水量的趋势演变
3
作者 张江科 戴文渊 +1 位作者 高彦婷 张芮 《灌溉排水学报》 2025年第3期104-112,共9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甘肃段2000—2020年产水量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InVEST模型模拟评估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产水量,并采用空间格局分析、趋势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分别探究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时间演变轨迹以及关键区域...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甘肃段2000—2020年产水量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InVEST模型模拟评估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产水量,并采用空间格局分析、趋势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分别探究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时间演变轨迹以及关键区域定位。【结果】2000—2020年研究区平均产水量由295.09mm增长到442.12mm;其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呈明显的协同关系;甘南州产水量达到峰值且表现最优,白银、庆阳市等区域产水量较差;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得知,水体对区域产水量的贡献明显且稳定,积雪和冰川的产水供给能力受年际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结论】研究区2000—2020年产水量整体随时间序列呈上升趋势,且在不同海拔、气候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影响下表现出冷热不均的异质性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量 时空格局 InVEST模型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错配时空格局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倪剑波 郭鑫 +2 位作者 高瑞 林伟鹏 刘兆德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设区市所辖7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2020年山东省供地信息库中的工业用地供应数据,以及同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供应与工业利润总额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空间错配指数分析工业用地...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设区市所辖7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2020年山东省供地信息库中的工业用地供应数据,以及同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供应与工业利润总额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空间错配指数分析工业用地错配时空格局,并从科学配置、存量挖潜、提质增效和层级协同4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研究对于实现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聚集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山东段 工业用地 空间错配 土地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耦合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被引量:3
5
作者 佘丽敏 袁程程 李晓建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生态规划 农业规划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帆 尹萌 张金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5,共7页
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 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利用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结合的方法计算综合得分,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4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龙羊峡以上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高,龙羊峡—兰州分区与兰州—河口镇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次之,龙门—三门峡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低;时间维度上,除龙羊峡以上分区外其余3个二级分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有缓慢上升趋势;人均水资源量、产水模数、人均供水量、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及生态环境用水率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用水结构、促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等,以提升及保持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熵权法 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3
7
作者 任震 刘雨桐 韩广辉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景观,建立识别指标体系对其文化景观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剖...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景观,建立识别指标体系对其文化景观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剖析,在历史景观视角下对黄河流域(山东段)的村镇聚落开展深入的文化景观田野调查、典籍研究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逻辑,通过“识别对象—识别因子—识别指标”解析出13项识别因子、40项识别指标,为黄河流域村镇聚落文化景观识别全覆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聚落 文化景观 景观基因 识别指标体系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时空协同演变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永喆 崔艳红 +8 位作者 张才金 崔英杰 王怡璇 白亮亮 郭建英 刘廷玺 卢静 徐于月 龙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植被与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植被与各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促使蒸散发增加,年均蒸散发量和径流量之和较降水量高16.5 mm,导致土壤水和地下水储量下降;农田年平均净灌溉耗水量为101.3~108.9 mm,并因农田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大而增加;虽然草地区域年均蒸散发和径流量之和低于降水量,但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大导致水分盈余量显著降低,草地的耗水正接近其生态水文阈值;陆地总水储量等效水高以(7.5±1.9)mm/a的速率下降,区域地下水呈现亏缺趋势;降水的年际波动对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森林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水文要素 生态恢复 时空演变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艳红 张伟强 +5 位作者 赵飞 陈子玉 李世杰 田珍榛 蒋洪杰 赵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5,共7页
为给黄河流域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黄河流域河南段8个地市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21年8个地市面板数据,利用主客观赋权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流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两系统的时空耦... 为给黄河流域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黄河流域河南段8个地市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21年8个地市面板数据,利用主客观赋权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流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两系统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河南段各地市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均有明显增长,多呈科技创新滞后型发展;各地市两系统耦合度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呈现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地市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存在空间异质性;郑州、洛阳属绿色创新协调类地市,新乡、济源、三门峡、焦作、开封属绿色创新磨合类地市,濮阳属绿色创新拮抗类地市。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强化绿色创新协调类地市创新成果供给的有效性、提升绿色创新磨合类地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补齐绿色创新拮抗类地市科技创新短板等提升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水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高质量发展 协调发展 黄河流域河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评价
11
作者 靳峰 周颖 +2 位作者 郭璐 马涛 刘兴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89,共10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甘肃段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后效益水平、演化规律及障碍因素,基于“调水保土-生态-经济-社会”主题框架构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定量评价2000-2021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 为探究黄河流域甘肃段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后效益水平、演化规律及障碍因素,基于“调水保土-生态-经济-社会”主题框架构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定量评价2000-2021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市州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时空演化过程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9市州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1年间,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呈逐年增长态势,由2000年极度恶化状态转变为2021年良好状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9市州空间上差异性明显,兰州、白银、平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较高,9市州间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良好均衡趋势;调水保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生态效益系统发展水平滞后于调水保土、经济和社会效益系统;9市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趋势,由濒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到良好协调阶段,且空间上表现为比较均衡局面;产水模数、地表径流深、植物固碳量、植物释放氧气量、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是阻碍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逐年日益明显,整体向着健康、协调均衡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流域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综合效益 熵权TOPSIS模型 耦合协调性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地下水库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华 徐国东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8期72-76,共5页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构成中华文明的基石。受自然禀赋等因素限制,黄河流域山东段的生态环境一直面临着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及承载能力弱的双重制约,水资源的保障形势严峻。为了更好地解决用水问题,通过建设地下水库,可调整水资源...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构成中华文明的基石。受自然禀赋等因素限制,黄河流域山东段的生态环境一直面临着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及承载能力弱的双重制约,水资源的保障形势严峻。为了更好地解决用水问题,通过建设地下水库,可调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缓解洪涝灾害、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文章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建设地下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地下水库的建设方案和实施途径,以期为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地下水库 建设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流域(河南段)径流模拟研究
13
作者 姚文鹏 孙新华 +1 位作者 周家龙 张宇笑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9期44-47,共4页
【目的】水土资源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径流模拟是进行水土资源合理调控的前提,对于流域水土资源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GIS构建黄河流域(河南段)的SWAT模型,建立流域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 【目的】水土资源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径流模拟是进行水土资源合理调控的前提,对于流域水土资源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GIS构建黄河流域(河南段)的SWAT模型,建立流域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采用SUFI-2算法对影响模拟径流结果的重要参数进行分析,选择花园口站和艾山站作为出口进行校准,模拟黄河流域(河南段)的径流过程。【结果】结果表明,参数中SFTMP、SOL_AWC对的径流模拟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花园口站和艾山站的R~2和NSE均大于0.8,SWAT模型在黄河流域(河南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河南段)水资源量模拟提供参考,建立的模型为花园口站和艾山站未来径流变化模拟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花园口站 艾山站 黄河流域(河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变化对植被NDVI的影响
14
作者 鲁佳琪 孟凡浩 +1 位作者 罗敏 陈红光 《人民珠江》 2024年第10期51-64,共14页
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干旱事件增加,强度加重,干旱又通过水文循环影响区域植被生长,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数据集、陆地储水量数据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slope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干旱事件增加,强度加重,干旱又通过水文循环影响区域植被生长,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数据集、陆地储水量数据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slope趋势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内蒙古段2003—2019年气象干旱(SPEI)、水文干旱(SWSI)时空变化,并探究其对植被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气象干旱呈下降趋势(0.0123/a),而水文干旱呈上升趋势(0.02/a),均在研究区巴彦淖尔市地区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强度高的特点;植被NDVI整体呈显著增长趋势(0.0029/a),仅在巴彦淖尔市和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出现植被明显退化的现象;SPEI与NDVI呈显著正相关的面积占比为22.65%,SWSI与NDVI呈显著正相关的面积占比为43.63%,SPEI、SWSI与NDVI呈显著负相关地区主要在巴彦淖尔市西部;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分别集中在1、10月和1月,大部分地区的植被短期内受水文干旱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水文干旱 NDVI 时滞影响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黄河小浪底济源断面水质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海华 邢静 +2 位作者 李喜柱 赵毅 郑俊耀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59,共3页
为了解BP神经网络模型在水质评价上的适用性,以黄河流域小浪底济源断面2010-2013年4个水质指标pH值、DO、COD、NH3-N为评价研究对象,结合统计软件MATLAB,以2010-2012年水质指标为训练集,2013年水质指标为检验预测集,通过输入变量和输出... 为了解BP神经网络模型在水质评价上的适用性,以黄河流域小浪底济源断面2010-2013年4个水质指标pH值、DO、COD、NH3-N为评价研究对象,结合统计软件MATLAB,以2010-2012年水质指标为训练集,2013年水质指标为检验预测集,通过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确定以及隐层节点数的选择,确定最优的模型拓扑结构,构建单隐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水质结果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质结果基本吻合,BP神经网络训练结果吻合率达到93.33%。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应用于水质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经过训练的模型能够准确评价黄河流域水体的水质类别,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水质评价 黄河流域小浪底济源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典型支流径流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龙 刘廷玺 +1 位作者 马丽 段剑波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23,共6页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典型支流旗下营、准格尔站点控制流域为基础,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分析了径流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径流量多年来呈减少趋势,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随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典型支流旗下营、准格尔站点控制流域为基础,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分析了径流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径流量多年来呈减少趋势,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随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少。径流量2000 s最小,相对1990 s减少了45.67%~58.26%。径流突变点为1981年。1981~2010年与1957~1980年相比,旗下营、准格尔两个水文站点控制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2.80%和23.46%,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7.20%和76.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径流 贡献率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生态基流生态经济价值及其时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成波 李怀恩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102,共9页
为了解决普遍采用单方水资源价值计算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缺陷,以及探索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定量化计算新方法,采用水力学方法将河道生态基流从径流量中分离出来,并确定河道生态基流对应水面面积,进而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和... 为了解决普遍采用单方水资源价值计算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缺陷,以及探索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定量化计算新方法,采用水力学方法将河道生态基流从径流量中分离出来,并确定河道生态基流对应水面面积,进而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和并探索分析了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时间变化特征。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河干流宝鸡段的丰水年、平水年以及枯水年的年平均河道生态基流量分别为5.82 m^(3)/s、3.59 m^(3)/s和2.76 m^(3)/s。近21 a来,该段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在时间上总体呈下降趋势,该价值多年平均值为5.61亿元,单方河道生态基流价值为6.27元/m^(3),单方价值与价值总量变化趋势相反。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年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总体呈倒"V"字型,汛期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比非汛期大,单方河道生态基流价值与之相反。通过相同区域以及相近区域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研究成果以及价值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证明研究成果较为合理。该方法可为河道生态基流合理保障提供定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生态基流 生态功能 经济价值 时间变化 宝鸡段 渭河干流 径流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南悬河段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剑峰 李升 +3 位作者 姜纪沂 冶雪艳 曹东平 苏玛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5,共3页
根据水环境健康理论,探讨了地下水环境健康的概念,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根据指标层19个因子,建立了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标准。选取7个评价指标,采用灰色聚类法评价了黄河下游悬河段郑州... 根据水环境健康理论,探讨了地下水环境健康的概念,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根据指标层19个因子,建立了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标准。选取7个评价指标,采用灰色聚类法评价了黄河下游悬河段郑州、开封、新乡、濮阳4个地区的地下水环境健康状态。结果显示,郑州、濮阳地区地下水环境处于不健康状态,新乡、开封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健康 地下水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 灰色聚类法 黄河河南悬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南段区域划分及高质量发展路径优选研究框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左其亭 张志卓 +2 位作者 李东林 吴青松 姜龙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9-216,共8页
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下简称"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与黄河河南段高质量发展需求,依据不同目的或研究需求,将黄河河南段空间研究范围划分为干流流经区、流域区、供水区、战略实施区以及全行政区;... 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下简称"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与黄河河南段高质量发展需求,依据不同目的或研究需求,将黄河河南段空间研究范围划分为干流流经区、流域区、供水区、战略实施区以及全行政区;分析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关系及多维目标任务,以目标为导向,以研究重点问题、核心技术、关键内容为主体,构建高质量发展路径优选研究框架;剖析亟待解决的4个重点问题和亟待突破的3个核心技术,从4个方面详细论述路径优选研究关键内容,并初步构想对应研究思路。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指导黄河流域区域尺度高质量发展路径优选,而且可以应用于其他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和路径优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路径优选 黄河河南段 区域划分 研究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黄河当前防洪形势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怀新 李建培 赵明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1-3,8,共4页
近十几年,由于黄河上中游自然条件及水利工程等因素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有较大的变化,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均大幅度减少,使得河南河段河道主槽严重淤积;河道的断面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级悬河”不断加剧,而且在东坝头以... 近十几年,由于黄河上中游自然条件及水利工程等因素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有较大的变化,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均大幅度减少,使得河南河段河道主槽严重淤积;河道的断面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级悬河”不断加剧,而且在东坝头以上河段迅速延伸;漫滩流量不断减小;同流量沿程水位不断抬升;漫滩几率和范围不断增大;河道排洪能力不断减小。因此,当前河南黄河的防洪形势不容乐观,河防部门应对防汛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水来沙 河道冲淤 排洪能力 河南黄河 河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