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宦官马永成墓出土银印章盒的研究
1
作者 员雅丽 周文丽 孙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9,共15页
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海淀区八里庄玲珑巷发掘了一座竖穴土坑墓,为明代宦官马永成墓,在墓室北壁龛内发现1套银印章盒,盒上附锁和钥匙1副,锁挂于印章盒上,钥匙放置于盒前。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便携式XRF能谱仪、扫... 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海淀区八里庄玲珑巷发掘了一座竖穴土坑墓,为明代宦官马永成墓,在墓室北壁龛内发现1套银印章盒,盒上附锁和钥匙1副,锁挂于印章盒上,钥匙放置于盒前。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便携式XRF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对这套印章盒的成分和制作工艺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印章盒为含铜较少的银合金,盒盖、盒身为银料锤揲为多块长方形银片后焊接而成,印章盒及其上的配件如锁、钥匙、合页等均进行了鎏金处理,分析结果为了解明代银制品的时代和技术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通过研究发现,明代墓葬出土银盒的造型和功能各异,在明代上层社会被广泛使用。明代墓葬出土的金属锁具主要为簧片广锁,多用于墓门、木箱或宝匣,在民间使用金属锁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印章盒的制作与马永成任职经历带来的对金属材料的偏好和获取便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永成墓 印章盒 锤揲 鎏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秦安崖背里遗址2019年度发掘简报
2
作者 王山(执笔/摄影) 康彤(执笔/绘图) +7 位作者 段涛 彭子源 杨涛(执笔/绘图) 俄钦淇(执笔/绘图) 景小庆(绘图) 康彤(绘图) 陈惠(摄影) 戴飘飘(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3,共14页
2019年,甘肃秦安崖背里遗址共发掘70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房址、战国戎人墓葬、宋代砖石墓等众多遗迹,出土大量不同时代遗物,为构建并完善陇东地区史前、战国、宋金文明演变历程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考古资料。尤其是M1西戎墓葬的发现,丰... 2019年,甘肃秦安崖背里遗址共发掘70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房址、战国戎人墓葬、宋代砖石墓等众多遗迹,出土大量不同时代遗物,为构建并完善陇东地区史前、战国、宋金文明演变历程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考古资料。尤其是M1西戎墓葬的发现,丰富了甘宁地区战国时期西戎部落的实物材料,对探究西戎各部文化风俗、部落差异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秦安 崖背里遗址 戎人墓 头蹄葬 仿木结构砖石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皖中宗族保护祖坟述论
3
作者 王志龙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9,共9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坟不仅是为敬孝而建,而且被认为关系着子孙的命脉,因此宗族非常重视并设法保护。近代皖中宗族从建置坟地伊始,就不断地为保护祖坟创造条件,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保护系统,在必要时坚定地通过诉讼解决问题。正是由于宗... 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坟不仅是为敬孝而建,而且被认为关系着子孙的命脉,因此宗族非常重视并设法保护。近代皖中宗族从建置坟地伊始,就不断地为保护祖坟创造条件,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保护系统,在必要时坚定地通过诉讼解决问题。正是由于宗族积极开展保护,很多祖坟虽然遭到侵害,但是得以恢复。宗族在保护祖坟的过程中激发了族人的一本观念并增强了凝聚力。祖坟的长期存续不仅为族人慎终追远、敬宗睦族提供了处所,也为宗族通过祭祀强化尊祖敬宗观念和尊卑等级秩序提供了重要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传统宗族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皖中 祖坟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死如生:中国中古时期墓葬观念与生命意识探究
4
作者 王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1,共9页
墓葬是现世生命的归宿,亦是信仰中另一种生命形态的接续。魏晋以降,墓葬仪式通过吸收儒、道、释之生命意识思想和民间鬼神信仰,形成独特的墓葬观念。墓葬仪式中的冥界想象与虚构,折射出人们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思考。伴随祭祀和鬼神观念... 墓葬是现世生命的归宿,亦是信仰中另一种生命形态的接续。魏晋以降,墓葬仪式通过吸收儒、道、释之生命意识思想和民间鬼神信仰,形成独特的墓葬观念。墓葬仪式中的冥界想象与虚构,折射出人们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思考。伴随祭祀和鬼神观念的演变,墓葬礼仪、墓葬形制也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特定的墓葬习俗反映出民众鬼神信仰观念的特点,中古冥婚和招魂葬的兴盛,突显出墓葬文化中的魂魄二元对立观念,也展现出生命理念中注重精神自由和肉体不朽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观念 生命意识 魂魄观念 文化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公主府侍女职司初探——以唐代公主墓壁画为中心
5
作者 郭海文 米佳鑫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130,131,共11页
唐代公主府中侍女的职司,不见于史籍之中,是历史中的“空白之页”。通过比对唐代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形象和文献记载的“六局二十四司”制度,大致可以推测出唐代公主府中侍女的职司和尚宫局的司记,尚仪局的司乐,尚服局的司宝、司衣、司饰... 唐代公主府中侍女的职司,不见于史籍之中,是历史中的“空白之页”。通过比对唐代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形象和文献记载的“六局二十四司”制度,大致可以推测出唐代公主府中侍女的职司和尚宫局的司记,尚仪局的司乐,尚服局的司宝、司衣、司饰,尚食局的司膳、司酝、司药,尚寝局的司设、司舆、司苑、司灯的职责相对应。这本身是对“空白之页”的填充。这些侍女的职司从侧面反映了唐代公主充满异域风情的日常生活,而不同时期壁画中侍女身体形态的差异,又折射出唐朝不同时段的时代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公主墓壁画 侍女职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园出土古墓砖力学性能与微结构的关系
6
作者 韩建国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7,94,共7页
对清华园出土的跨越1600年历史的古墓砖,进行了形貌、力学性能和孔隙率等宏观性能测试,以及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等微观性能测试,全面剖析了不同朝代古墓砖的异同.结果表明:自晋朝至清朝,中国民间制砖工艺和制砖质量无显著变化;中国自秦... 对清华园出土的跨越1600年历史的古墓砖,进行了形貌、力学性能和孔隙率等宏观性能测试,以及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等微观性能测试,全面剖析了不同朝代古墓砖的异同.结果表明:自晋朝至清朝,中国民间制砖工艺和制砖质量无显著变化;中国自秦朝就掌握了红砖和青砖2种制砖工艺;相较于红砖,青砖的体积密度更小,孔隙率更大,强度更高,这是因为烧成过程中,附加的焖烧阶段提升了青砖的烧结程度,产生了更高程度的碳酸钙分解和伊利石结晶水的汽化,促进了钙长石和玻璃相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砖 清华园 力学性能 化学组成 矿物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西南崖墓及其中华文明价值——基于民族文化交融的视角
7
作者 黄海涛 刘睿 梁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153,共12页
崖墓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墓葬形制,是两汉至魏晋时期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互动融合的物质见证。其文化形态历经两汉鼎盛至魏晋式微的历史嬗变,集中体现了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的复杂进程。本文以西南地区崖墓遗存为切入点,立足... 崖墓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墓葬形制,是两汉至魏晋时期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互动融合的物质见证。其文化形态历经两汉鼎盛至魏晋式微的历史嬗变,集中体现了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的复杂进程。本文以西南地区崖墓遗存为切入点,立足民族学与文化史交叉视角,系统考察墓葬形制中呈现的多维文化表征,一是中原儒家宗法制度与家族伦理的在地化实践,二是佛道信仰体系与本土仙巫文化的复合性表达,三是传统厚葬习俗与简葬习俗间的文化适应耦合。通过“以物证史”与“微观史”相结合的研究路径,着力揭示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民族交融等多重因素对崖墓文化生成的建构机制,重点探讨该文化现象所反映的三大历史图景:中央与边疆的政治整合进程、多民族共生关系的形成机理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样态。不仅为汉晋时期西南社会文化史提供新的阐释维度,也通过物质文化分析揭示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质,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开拓了跨学科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时期 西南地区 崖墓文化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先进》“曾皙言志”章新诠
8
作者 张学城 刘光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321,共8页
两千年来学者对《论语·先进》“曾皙言志”章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诠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新近公布的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正有此篇,为正确解读“曾皙之志”提供了线索。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浴”写作“容”,读... 两千年来学者对《论语·先进》“曾皙言志”章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诠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新近公布的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正有此篇,为正确解读“曾皙之志”提供了线索。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浴”写作“容”,读为“颂”,是雩祭时使用的一种乐舞。据此可知,“曾皙之志”是曾皙在受到任用后举行雩祭,亲身践行周礼。这与孔子一生践行周礼的行为契合,是孔子“吾与点也”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曾皙言志 雩祭 海昏侯汉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绍兴兰亭棋盘山晋墓发掘简报
9
作者 李晖达 王策 +1 位作者 陈利平(绘图) 李晖达(摄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5,F0003,共11页
2020年3~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柯桥区兰亭街道娄宫村的杭绍台高速棋盘山南麓项目建设地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代墓葬20座,其中的5座两晋时期砖室墓特征鲜明、内涵丰富,有一座带有“永和元年”纪年。5座晋墓共出土随葬品1... 2020年3~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柯桥区兰亭街道娄宫村的杭绍台高速棋盘山南麓项目建设地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代墓葬20座,其中的5座两晋时期砖室墓特征鲜明、内涵丰富,有一座带有“永和元年”纪年。5座晋墓共出土随葬品17件,除铜钱外,均为青瓷器,造型精美。这批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绍兴晋代墓葬的形制、构筑技法、丧葬习俗和青瓷特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绍兴市 晋代 瓷灯 点彩 砖室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丹凤古城楚墓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
10
作者 王卓 王娇娇 +3 位作者 纪娟 邵安定 祝浩博 党小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0-220,共11页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古城楚墓的发掘,填补了战国时期陕南地区楚文化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为揭示丹凤古城楚墓青铜器所蕴含的科技文化信息,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典型青...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古城楚墓的发掘,填补了战国时期陕南地区楚文化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为揭示丹凤古城楚墓青铜器所蕴含的科技文化信息,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典型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合金成分及铜料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9件青铜器中有22件是铅锡青铜,其余均为锡青铜;铅锡青铜器中,部分戈的铅含量较高。所有青铜器均为铸造成型。通过微量元素分析与比较,丹凤古城楚墓部分青铜器铜料来源于长江中下游铜矿带,而其余青铜器铜料来源有待考证,说明该批青铜器铜料来源具有多元属性。此研究为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数据,同时也为全面认识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冶铸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凤古城楚墓 楚国青铜器 金相组织 合金成分 微量元素 铜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墓葬壁画图像颜色校正方法研究
11
作者 姬静 方素平 +2 位作者 程健 柴怡 孔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0,共9页
墓葬壁画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墓葬现场干预之前,通过数字化方式第一时间将壁画颜色信息准确而有效地记录下来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然而图像颜色的高保真再现问题一直是制约墓葬壁画精确数字档案建立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西... 墓葬壁画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墓葬现场干预之前,通过数字化方式第一时间将壁画颜色信息准确而有效地记录下来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然而图像颜色的高保真再现问题一直是制约墓葬壁画精确数字档案建立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为例,对全封闭墓葬壁画在单一光源下所采集的壁画图像在颜色校正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针对墓葬壁画采集条件限制,采集图像质量不高等导致的壁画图像颜色校正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三维查找表算法的完整颜色校正解决方案,试验证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提升了颜色校正的精度,有效地避免主观及环境因素对于墓葬壁画颜色数据的干扰,对墓葬壁画等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研究、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并对文物数字化普遍存在的颜色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壁画 数字化图像 颜色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昏侯墓出土博山炉的科学分析
12
作者 宋建祥 高飞 +3 位作者 刘瀚文 张雪雁 吕团结 雷勇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128,共5页
海昏侯墓出土博山炉主要由炉盖、炉身、底座和底盘四部分组成。通过多种仪器对博山炉的基体成分、锈蚀形貌和物相、表面装饰以及铸造工艺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博山炉为青铜材质,即铜锡铅合金,锈蚀产物主要为孔雀石、一水蓝铜矾、赤... 海昏侯墓出土博山炉主要由炉盖、炉身、底座和底盘四部分组成。通过多种仪器对博山炉的基体成分、锈蚀形貌和物相、表面装饰以及铸造工艺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博山炉为青铜材质,即铜锡铅合金,锈蚀产物主要为孔雀石、一水蓝铜矾、赤铜矿和铅的氧化物等。博山炉除底盘外均采用了“金汞齐”的表面鎏金装饰工艺,炉盖与炉身鎏金保存状况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造型差异导致的鎏金质量差异。X射线断层扫描仪确定了博山炉为分体铸造后直接套合,在铸造时采用了较多的垫片来保证铸造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墓 博山炉 锈蚀结构 鎏金 分体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缪家寨新莽墓M803发掘简报
13
作者 郭永淇 陈钦龙(执笔/摄影) +4 位作者 黄圣茜 韩秀甲 赵世涛(摄影) 李海娇(绘图) 许鑫涛(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5,F0002,共14页
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郑州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西安雁塔区曲江街道缪家寨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M803保存较好,为竖穴墓道砖室墓,由墓道、南室、西室和北室组成,其平面“T”形的墓葬形制较为罕见。三室功能... 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郑州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西安雁塔区曲江街道缪家寨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M803保存较好,为竖穴墓道砖室墓,由墓道、南室、西室和北室组成,其平面“T”形的墓葬形制较为罕见。三室功能明确,南室为主墓室,西室专置车马器和兵器,北室设有墓内祭祀场景,共出土了铜、原始瓷、釉陶、陶、铁、铅、玉、石、泥、骨、漆器及织物等各类遗物70余件(组)。综合判断,M803时代为新莽时期,墓主人为具有一定等级的男性贵族或官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缪家寨 新莽墓 墓内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云山汉墓墓葬用材的鉴定与分析
14
作者 窦晓蝶 何林 +1 位作者 翟胜丞 潘彪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9,共9页
对大云山汉墓1号墓(M1)、车马陪葬坑2号坑(K2)及7号坑(K7)出土,取自内、外棺、椁和陪葬器皿的71个木、竹器样品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鉴定以木材解剖法为主,对于使用木材解剖法无法鉴定到属的样品辅以木材GC-MS指纹图谱法。结果表明:M1内... 对大云山汉墓1号墓(M1)、车马陪葬坑2号坑(K2)及7号坑(K7)出土,取自内、外棺、椁和陪葬器皿的71个木、竹器样品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鉴定以木材解剖法为主,对于使用木材解剖法无法鉴定到属的样品辅以木材GC-MS指纹图谱法。结果表明:M1内、外棺用材为梓木(Catalpa sp.),黄肠题凑及部分棺椁结构如侧板、立柱等用材均为楠木(Phoebe sp.);K2、K7木椁用材均为楠木。陪葬器皿中,编钟架用材为楠木和梓木,马车不同部位的用材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桑木(Morus sp.)、青檀(Pteroceltis tartarinowii)、榆木(Ulmus sp.)、楠木及竹子,木俑用材为梓木,兵器柄用材有柘木(Maclura tricuspidata)、锥木(Castanopsis sp.)、石楠(Photinia sp.)和竹子。此墓葬中,M1棺用材主要为梓木,椁用材主要为楠木;K2、K7椁用材为楠木。棺、椁选材比较单一,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M1墓主人的社会等级较高,这与考古人员推定M1墓主人诸侯王的身份相符;陪葬器皿用材种类较多,不同用途的陪葬器皿选材不同。这种因材施用表明,西汉时期人们对木材的性能了解和利用达到了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云山汉墓 棺椁 陪葬器皿 木竹器 用材鉴定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谷浑可汗慕容忠墓壁画颜料的科学分析
15
作者 马军霞 魏彦飞 +4 位作者 顾文婷 陈国科 陈彦榕 景娅娅 刘兵兵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可汗慕容忠墓壁画是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出土壁画的重要组成,为了了解其颜料组成成分,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拉曼光谱、XRD等方法,以相互补充验证的方式,对墓葬壁画颜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慕容忠墓壁画使用的颜料... 可汗慕容忠墓壁画是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出土壁画的重要组成,为了了解其颜料组成成分,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拉曼光谱、XRD等方法,以相互补充验证的方式,对墓葬壁画颜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慕容忠墓壁画使用的颜料为无机颜料和有机染料,黑色颜料为炭黑,深红色和红色颜料为铁红,橘红色颜料为铅丹,蓝色颜料为靛蓝,白色颜料为碳酸钙。其中,碳酸钙既为地仗层,又做颜料层。另外,结合仪器分析和热裂解分析技术,对颜料中的胶结构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慕容忠墓壁画颜料中的胶结材料为动物胶。最终获得了墓葬壁画的颜料种类及成分,以及胶结物的成分,研究结果为了解唐代时期吐谷浑民族墓葬壁画颜料的技术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为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忠墓 壁画 颜料 检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贵港汉墓出土部分金珠饰工艺初步分析
16
作者 李永春 黄海荣 +1 位作者 杨军昌 黄全胜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214,共9页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金珠饰的交流与传播研究是探索古代中西方文化互动的新视角。选择广西贵港汉墓出土部分金珠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SEM-EDS)、光学显微镜镜(OM)等对其表面痕迹进行观察,对其本体成分...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金珠饰的交流与传播研究是探索古代中西方文化互动的新视角。选择广西贵港汉墓出土部分金珠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SEM-EDS)、光学显微镜镜(OM)等对其表面痕迹进行观察,对其本体成分进行检测,以反映金珠饰的材料与工艺特征。结果表明,这3件(套)金珠饰均使用自然金或未完全熔炼的自然金,通过捶揲、熔焊等工艺制作,其中2件金珠饰很可能是外来器物,有1件金珠饰可能为本地仿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金珠饰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M1079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自力 魏康凡(绘图) +2 位作者 董兴华(绘图) 王保平(摄影) 李小琴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F0003,共9页
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西安东郊月登阁村西发掘了数千座古代墓葬。其中编号为M1079的唐代墓葬为带台阶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出土随葬品30余件,有陶器、三彩器、铜器及骨贝器等,其中1... 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西安东郊月登阁村西发掘了数千座古代墓葬。其中编号为M1079的唐代墓葬为带台阶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出土随葬品30余件,有陶器、三彩器、铜器及骨贝器等,其中1件骨牌疑是用于标记书籍卷帙位置的书签。另,出土器物还有明显的佛教因素,其为研究唐代佛教对丧葬活动的影响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墓 骨牌 佛教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容忠墓出土陶质文物彩绘工艺及材质分析研究
18
作者 陈彦榕 魏彦飞 +5 位作者 顾文婷 陈国科 刘兵兵 马军霞 景娅娅 李明珂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8,共11页
慕容忠墓是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目前发掘等级最高的墓葬。墓葬出土了彩绘立人俑、骑马俑等一批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彩绘陶质文物。本工作运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慕容忠墓是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目前发掘等级最高的墓葬。墓葬出土了彩绘立人俑、骑马俑等一批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彩绘陶质文物。本工作运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探究了这些文物的结构、颜料和胶结材料。结果表明:绘制工艺有胎体—颜料层、胎体—打底层—颜料层两种;颜料种类包括铅丹、石绿、靛蓝、朱砂、方解石等;有机胶结材料为动物胶。分析结果为古代彩绘陶质文物制作材料和工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同时也为相关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材料信息,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忠墓 彩绘陶 工艺 颜料 胶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高台新发现魏晋壁画墓及相关问题探讨
19
作者 董文斌 魏文斌 郇德飞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6,共9页
2023年3月,高台县先锋种业公司在进行厂区建设时发现一座画像砖墓编号为2023GNM1。该墓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前、中、后三室组成。墓葬已遭破坏,出土陶器、铜器、钱币、画像砖等器物,年代为魏晋时期,墓主人应为当地的豪族或官吏。该墓是... 2023年3月,高台县先锋种业公司在进行厂区建设时发现一座画像砖墓编号为2023GNM1。该墓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前、中、后三室组成。墓葬已遭破坏,出土陶器、铜器、钱币、画像砖等器物,年代为魏晋时期,墓主人应为当地的豪族或官吏。该墓是近年来高台地区又一重要的考古发现,为研究高台乃至整个河西地区魏晋时期墓葬建筑规制、葬制葬俗和时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台县 画像砖墓 魏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蒲家寨墓地2017年度发掘简报
20
作者 赵兆(执笔/摄影) 张琛 +10 位作者 黄佳豪(执笔/摄影) 柴怡 杨永岗(摄影) 张蕊侠(绘图) 李彬(绘图) 张璐瑶(绘图) 何慧(绘图) 王若萱(绘图) 李冬静(绘图) 廖琳(绘图) 李梦凡(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7,F0002,F0003,共16页
为配合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基本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空港新城底张街办蒲家寨村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墓葬、水井、围沟等遗迹三百余处。其中2017年度清理墓葬152座,出土器物379件(组),时代主要为战国晚期至秦。这批墓葬的发现... 为配合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基本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空港新城底张街办蒲家寨村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墓葬、水井、围沟等遗迹三百余处。其中2017年度清理墓葬152座,出土器物379件(组),时代主要为战国晚期至秦。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咸阳都城附近居民的丧葬习俗及秦国在统一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家寨墓地 战国秦墓 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