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S-SPME&GC-MS分析三裂绣线菊叶片的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1
1
作者 靳泽荣 张金桐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729-731,共3页
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是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的一种重要寄主,而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L.)是与虎榛子比邻而生却不被栎黄枯叶蛾为害的非寄主植物。为了研究这种现象,以三裂绣线菊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微... 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是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的一种重要寄主,而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L.)是与虎榛子比邻而生却不被栎黄枯叶蛾为害的非寄主植物。为了研究这种现象,以三裂绣线菊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其叶片的挥发性物质,通过面积归一法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三裂绣线菊叶片中共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其中,醇类5种,占36.10%;酯类化合物15种,占53.60%;萜烯类化合物6种,占6.02%;烷烃类化合物3种,占0.12%;其他类化合物10种,占1.37%。此结果可为栎黄枯叶蛾植物源驱避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绣线菊 hs-spme&gc-ms 挥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虫漏沉香香气成分HS-SPME-GC-MS分析
2
作者 黎贵卿 刘炜祺 +5 位作者 江燕 李开祥 陈文 陈迎迎 汤星月 杨素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3-1137,共15页
为探究不同虫漏沉香的香气成分并揭示其香气特征,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 为探究不同虫漏沉香的香气成分并揭示其香气特征,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评价体系,系统解析了广西北流产区三种典型白木香天然虫漏沉香:普通虫漏沉香(common insect-damaged agarwood,CIDA)、奇楠虫漏沉香(Qinan insect-damaged agarwood,QIDA)、黄油格虫漏沉香(Huangyouge insect-damaged agarwood,HIDA)的挥发性特征组分及其关键呈香物质。实验共鉴定出19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性组分53种。分析表明,酮类、醛类和醇类为三类沉香的主要挥发性组分,其相对丰度呈现显著类型特征:QIDA以酮类物质为主导(60.50%),CIDA与HIDA虽组分相似但HIDA含有更高比例的醛类(14.77%)和酚类(8.30%),而CIDA则富含酯类物质(6.08%)。OAV解析揭示,相较于海南、广东及东南亚产区,广西北流虫漏沉香特征性地含有α-紫罗兰酮(OAV>1),该组分赋予CIDA清甜花香特质;HIDA则通过α-紫罗兰酮与松柏醛(OAV>1)的协同作用形成独特的花香-烟熏复合香韵;QIDA虽香气组分复杂却缺乏高活力呈香物质(OAV均<1)。本研究首次从化学组分角度阐明了广西北流虫漏沉香的特征香气形成机制,为沉香产地溯源与品质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漏沉香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 香气活力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羊骨-猪骨汤的真空浓缩工艺优化及挥发性物质分析
3
作者 李雪 刘达玉 +4 位作者 徐流芳 孙杰 李小伟 李翔 周闯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1,I0004-I0007,共11页
为提升浓缩复合羊骨-猪骨汤的品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真空浓缩工艺,并采用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鉴定了浓缩复合羊骨-猪骨汤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与常压浓缩相比,真空浓缩显著提高了复合羊骨-猪骨汤的感... 为提升浓缩复合羊骨-猪骨汤的品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真空浓缩工艺,并采用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鉴定了浓缩复合羊骨-猪骨汤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与常压浓缩相比,真空浓缩显著提高了复合羊骨-猪骨汤的感官评分;其最佳浓缩参数为真空度-0.090 MPa、温度70℃、转速80 r/min;经过真空浓缩,骨汤中的挥发性物质数量从58种增加至85种,其中萜烯类、醛类、醇类及酮类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ROAV分析表明,辛醛、(E)-壬烯醛、桉叶脑、芳樟醇及2-乙酰基噻唑是浓缩复合羊骨-猪骨汤特有的关键风味物质,这些物质赋予了骨汤香草味、柑橘香、脂肪香、樟脑香、花香和坚果香等多种香味,显著提升骨汤风味的层次感。这为工业化生产品质稳定的浓缩复合羊骨-猪骨汤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羊骨-猪骨汤 真空浓缩 HS-SPME-GC-MS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脂肪不同脱腥处理比较及其腥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佳 徐瑾 +4 位作者 赵文俊 张丽 韩广兴 韩玲 余群力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2,共9页
旨在提高牦牛脂肪的综合利用,以新鲜的牦牛脂肪为原料,分别采用酵母葡聚糖、活性干酵母、β-环糊精、茶多酚对牦牛脂肪进行脱腥处理,以牦牛脂肪所炼制的牦牛油腥味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4种脱腥方法的条件,并采用顶空固相... 旨在提高牦牛脂肪的综合利用,以新鲜的牦牛脂肪为原料,分别采用酵母葡聚糖、活性干酵母、β-环糊精、茶多酚对牦牛脂肪进行脱腥处理,以牦牛脂肪所炼制的牦牛油腥味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4种脱腥方法的条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脱腥处理前后牦牛脂肪所炼制的牦牛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牦牛脂肪可能的腥味物质,并对脱腥处理前后牦牛油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4种脱腥方法的最佳条件为酵母葡聚糖质量分数1.2%、料液比1∶4、浸泡时间2 h,活性干酵母质量分数1.1%、料液比1∶4、浸泡时间40 min,β-环糊精质量分数0.6%、料液比1∶4、浸泡时间40 min,茶多酚质量分数0.35%、料液比1∶3、浸泡时间50 min;经酵母葡聚糖、活性干酵母、β-环糊精、茶多酚脱腥处理的牦牛油中分别检出63、61、68、6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可能的腥味物质含量较未脱腥处理的降低,这些腥味物质可能是(E)-2-辛烯醛、1-辛烯-3-醇、正己酸、庚酸、辛酸、油酸等;经挥发性物质分析和感官评价综合判定,酵母葡聚糖处理对牦牛脂肪的脱腥效果最佳。综上,酵母葡聚糖、β-环糊精、活性干酵母、茶多酚溶液浸泡处理可降低牦牛脂肪的腥味物质含量,其中以酵母葡聚糖的脱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脂肪 脱腥 HS-SPME-GC-MS 腥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冻贮藏冷鲜牛肉挥发性成分变化及与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邱月 张宝芳 +4 位作者 宋纪璇 卢俊雄 丁玉庭 周绪霞 吕飞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73-282,共10页
该文研究了微冻贮藏(-2.5、-1.5℃)牛肉风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的相关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与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微冻贮藏冷鲜牛肉特征风味物质以正己醛、壬醛、十一醛、十二醛为主。对照组(4.0、0.0℃)牛肉二甲基二硫醚... 该文研究了微冻贮藏(-2.5、-1.5℃)牛肉风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的相关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与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微冻贮藏冷鲜牛肉特征风味物质以正己醛、壬醛、十一醛、十二醛为主。对照组(4.0、0.0℃)牛肉二甲基二硫醚、3-甲硫基丙醛含量相对较高,这与气味感官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羰基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而微冻组牛肉具有相对含量更高的壬醛、十一醛,这与气味感官评分呈正相关并与氢过氧化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1.5℃(SC1)和-2.5℃(SC2)组中均未检测到二甲基二硫醚、3-甲硫基丙醛,且SC2组相较于SC1组具有更高浓度的壬醛、十一醛。贮藏期内微冻组牛肉羰基显著低于对照组,活性巯基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C2和SC1组牛肉羰基含量在第24天时仅为2.04、2.09 nmol/mg,活性巯基含量仍有28.94、31.24 nmol/mg。SC2组氢过氧化物含量最低仅为0.082 g/100 g并具有较高的气味感官(3.63仍保持牛肉的正常气味),即-2.5℃(SC2)微冻组具有更佳的贮藏效果。这表明微冻可能通过抑制脂质和蛋白质氧化进而维持牛肉良好的挥发性风味。研究结果为微冻用于冷鲜牛肉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冻贮藏 冷鲜牛肉 风味特征 保鲜 顶空固相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春燕 李晶 +5 位作者 王治会 何碧云 黄维 林馥茗 陈林海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花香和甜香为主,滋味上以醇、甜为主,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成分有较大差异,武夷红茶茶多酚(17.65%)和茶褐素(7.57%)含量最高,福安红茶可溶性糖(16.45 mg/g)、总黄酮(12.81 mg/g)及茶黄素(0.43%)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政和红茶的总儿茶素(21.56 mg/g)及游离氨基酸含量(6.66%)高于其他地区,尤溪红茶茶黄素含量(0.19%)最低。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香气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其中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棕榈酸甲酯、香叶基丙酮、水杨酸甲酯和(3E)-3,7-二甲基辛-1,3,6-三烯等9种成分是武夷红茶花果香的关键物质,茉莉酮酸甲酯和α-紫罗兰酮是福安红茶浓郁花香和甜香的赋香成分,正癸醛是福鼎红茶的特征性香气物质,苯甲醛是政和红茶特征性赋香物质。本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差异成分,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红茶 风味品质 香气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气味活性值(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ROAV分析不同包装材料对乳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钰欣 昝成顺 +6 位作者 贺凯茹 王海斌 刘迎雪 宁淼 乌日娜 张淑丽 武俊瑞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3-252,共10页
为探究包装材料差异对于乳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使用三种常见包装材料的乳粉(普通塑料包装-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高阻隔材料包装-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polyethylene/polyvinyl alcohol/polyethylene,PE/PVA/PE),铝塑包装-聚... 为探究包装材料差异对于乳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使用三种常见包装材料的乳粉(普通塑料包装-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高阻隔材料包装-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polyethylene/polyvinyl alcohol/polyethylene,PE/PVA/PE),铝塑包装-聚酯/聚酰胺/铝箔/聚乙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amide/aluminum foil/polyethylene,PET/PA/AL/PE)),对其多种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测定挥发性物质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鉴定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高阻隔及铝塑包装维持乳粉原有理化性质(水分含量、溶解度、粒径、色泽及脂肪含量)的能力较强。GC-MS检出所有样品共有53种挥发性物质。对比其他类型包装,普通塑料包装乳粉中脂肪氧化程度高致使其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上升,油酸发生较大程度氧化及产生正癸酸,致使乳粉出现酸腐味。高阻隔及铝塑包装可有效抑制糠醛、5-羟甲基糠醛、2(5H)-呋喃酮、糠醇及麦芽酚等于热加工阶段产生的挥发性物质释放,这些物质赋予乳粉焦糖香及黄油香等积极气味。普通包装气密性差造成储存过程中风味物质大量逸散,使乳粉风味单一及乳味淡薄。经ROAV分析可知所有样品共有24种挥发性组分贡献香气,铝塑(14、15种)包装乳粉相较于普通(12种)及高阻隔(各13种)包装乳粉所含正向香气物质种类更为丰富。本研究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包装工艺,改善乳粉风味,提高其营养价值和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装材料 乳粉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物质 HS-SPME-GC-MS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鸡汤的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姜浩 区少碧 +5 位作者 陈美荷 黎依琳 李湘銮 仇全雷 赵文红 白卫东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7-249,共13页
为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天麻鸡汤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运用理化指标分析、游离氨基酸分析及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 为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天麻鸡汤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运用理化指标分析、游离氨基酸分析及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结合差异显著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天麻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全面分析了普通鸡汤与天麻鸡汤在营养成分和风味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天麻鸡汤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天麻添加量0.9%,鸡翅根和水(肉:水=1:2)添加量97.6%,灰枣添加量0.9%,食用盐添加量0.4%,炖煮时间60 min,该条件下汤体呈浅黄色,感官评分为85.57±2.82分。与普通鸡汤相比,天麻鸡汤的总抗氧化能力(0.5719±0.0028 mmol/L)、还原糖(0.2387±0.0407 mg/mL)、蛋白质(6.5369±0.3234 mg/mL)和白度(55.14±0.86)得到显著提升(P<0.05);其呈味氨基酸含量(30.47±3.54 mg/100 mL)也显著高于普通鸡汤(P<0.05),特别是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天麻鸡汤提供鲜味。GC-MS结果显示,相较于普通鸡汤,天麻鸡汤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更为丰富,新增6种OAV>1的天麻特征挥发性物质,表明天麻的添加能有效提升丰富鸡汤的风味和营养。因此,本研究优化天麻鸡汤的生产工艺,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天麻鸡汤品质和风味的影响规律,为天麻预制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鸡汤 加工工艺 品质分析 游离氨基酸 HS-SPME-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风味及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常旭龙 周青霞 +3 位作者 马文聪 詹圳铭 姚欣鑫 周爱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271,共9页
为筛选一款产粘性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本文采用六种发酵剂对牛乳进行发酵。通过对比酸奶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分析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品质差异,同时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HS-SPME-G... 为筛选一款产粘性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本文采用六种发酵剂对牛乳进行发酵。通过对比酸奶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分析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品质差异,同时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HS-SPME-GC-MS)对发酵酸奶的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香气活性值(OAV)对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香气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理化性质方面L903、558酸奶产酸快,L903酸奶有较好的持水性能;质构方面992、900、883酸奶硬度、粘合性、咀嚼度最大,L903、558样品适中;流变特性显示L903酸奶在高剪切速率下表观粘度高于其他样品;电子鼻主成分分析能明显区分900、558发酵的酸奶的风味与其他样品风味差异较大;HS-SPME-GC-MS一共鉴定出39个香气成分,醇类化合物4种、醛类化合物7种、酮类化合物13种、酯类化合物4种、酸类化合物9种、烷烃类化合物2种,558、992酸奶的风味物质更多;PLS-DA模型筛选出17种标志性挥发性化合物(VIP>1、P<0.05);OAV结果表明肉豆蔻酸异丙酯、苯甲酸、2-丁酮、乙酸、癸醛、2-羟基-3-戊酮可能是影响酸奶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558发酵酸奶中含有苯甲酸、2-羟基-3-戊酮、癸醛三种香气贡献率高的风味物质。综上,L903发酵的酸奶粘度最高、持水能力强、质构性能适中,但风味一般。本研究筛选出一款产粘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为高粘酸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奶发酵剂 粘度 质构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不同新鲜度大米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小龙 俞志敏 +1 位作者 白艳龙 邱然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76,共8页
基于目前大米新鲜度检测方法存在的准确率低、操作难度大、检测年限短等问题,该研究选用目前啤酒企业常用大米品种——空育131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加速大米陈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与Heracles NE... 基于目前大米新鲜度检测方法存在的准确率低、操作难度大、检测年限短等问题,该研究选用目前啤酒企业常用大米品种——空育131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加速大米陈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进行挥发性组分鉴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层次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HS-SPME-GC-MS从不同新鲜度大米样品中均检出3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烷烃、醇类、醛类、酮类等化合物。采用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均检出21种挥发性化合物,气味描述显示大米气味主要集中在草本味和果香味。PCA和OPLS-DA结果显示,不同样品之间相对独立,根据P<0.05且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GC-MS筛选出2,3-庚二酮、辛醛等共10个差异性风味化合物,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筛选出乙烯基吡嗪、1-戊烯-3-醇等共7个差异性风味化合物。综上,GC-MS和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均可较好地分析不同新鲜度大米的气味特征并进行快速而准确的鉴别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新鲜度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超快速气相电子鼻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古树和乔木普洱茶(生茶)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海昆 杨方慧 +4 位作者 张艳梅 张盼盼 孙云南 张华凤 仝佳音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为探究西双版纳地区古树和乔木型普洱茶品质差异,采用液相色谱和HS-SPME-GC-MS技术对茶样儿茶素组分和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儿茶素组分检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地区分布朗古树、布朗乔木、易武古树、易武乔木。HS-SPME-GC-MS检... 为探究西双版纳地区古树和乔木型普洱茶品质差异,采用液相色谱和HS-SPME-GC-MS技术对茶样儿茶素组分和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儿茶素组分检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地区分布朗古树、布朗乔木、易武古树、易武乔木。HS-SPME-GC-MS检测结果显示,4组茶样共检出138种香气物质,其中正辛醇、香叶醇、1-辛烯-3-醇、β-紫罗兰酮、β-紫罗酮、水杨酸甲酯、右旋萜二烯、十甲基环五硅氧烷与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等9种香气物质可作为区分4组茶样的依据。相对气味活度值(ROVA)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型普洱茶存在4种共同的关键呈香物质;古树普洱茶无论是在组间还是组内,其关键性和修饰性呈香物质没有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古树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儿茶素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辣椒香气物质的影响
12
作者 广业兰 费丹 +4 位作者 谢敏 伍琦 聂根新 胡丽芳 周瑶敏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6,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通过化学计量学分... 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对复硝酚钠、赤霉素、芸苔素内酯处理的辣椒以及对照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中共检测出4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对照组38种、复硝酚钠组40种、芸苔素内酯和赤霉素组43种。芸苔素内酯和赤霉素处理提高了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总含量,复硝酚钠处理的总含量无差异。以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0为条件,共筛选出12种差异挥发物,对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香气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为芸苔素内酯组,其次为赤霉素组。研究结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促进辣椒优质产品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植物生长调节剂 HS-SPME-GC-MS 挥发性香气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脱腥液对黄颡鱼脱腥和鱼汤风味的影响
13
作者 关利 魏文志 +2 位作者 陈文卓 虞丹丹 曹晖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优化黄颡鱼脱腥液的配方,讨论脱腥液对鱼肉和鱼汤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紫苏、葱、姜为脱腥原料,对黄颡鱼进行脱腥处理,以腥味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脱腥液配方,利用HS-SPME-GC-MS技术... 优化黄颡鱼脱腥液的配方,讨论脱腥液对鱼肉和鱼汤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紫苏、葱、姜为脱腥原料,对黄颡鱼进行脱腥处理,以腥味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脱腥液配方,利用HS-SPME-GC-MS技术探究脱腥处理前后鱼肉和鱼汤的挥发性物质变化。结果表明,脱腥液的最佳配方为紫苏汁2.00%、葱汁1.50%、姜汁1.60%,此时综合评分较优,鱼肉的可接受度较高。黄颡鱼肉经脱腥液处理后,出现具有香辛料特征的挥发性物质紫苏酮,制汤后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增加。脱腥后的汤中己醛、壬醛、辛醛、十三醛等腥味物质含量下降,醇类、酮类、萜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升,赋予鱼汤鲜香气味,提高了鱼汤整体风味的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脱腥 鱼汤 挥发性物质 HS-SPME-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期枸骨花朵挥发性化合物变化及其对传粉的影响
14
作者 崔淦莎 郝明灼 +2 位作者 姬晓悦 邹义萍 彭冶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on)雌、雄花在大蕾期、初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探究其变化对传粉的影响。结果显示:枸骨雌花挥发性化合物总释...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on)雌、雄花在大蕾期、初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探究其变化对传粉的影响。结果显示:枸骨雌花挥发性化合物总释放量在末花期最大,雄花挥发性化合物总释放量在盛花期最大。在不同花期枸骨雌、雄花中共检出30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雌、雄花共有成分有15种,雌花特有成分有4种,雄花特有成分11种,雌、雄花中成分均以萜烯类和醚类为主。随着花发育,雌、雄花中挥发性化合物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在盛花期达到极相似水平,在末花期为极不相似。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从雌花中筛选出萜烯类6种、醇类1种、酰胺类1种和醚类1种共9种差异标志物(VIP≥1),从雄花中筛选出萜烯类4种、酯类1种和醚类1种共6种差异标志物。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可有效区分枸骨雌花的4个花期;雄花的大蕾期、初开期和盛花期、末花期也可有效区分。对苯二甲醚、α-蒎烯、长叶烯、丙氨酰丙氨酰丙氨酸、罗勒烯、蒎烯、金合欢醇和萜品油烯可用于区分雌花发育进程;α-蒎烯、肌醇六乙酸酯和芳樟醇可用于区分雄花发育进程。雌、雄花的主要访花昆虫均以蜂类昆虫为主,且访花频率的最大值均在盛花期;雄花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多于雌花。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期枸骨雌、雄花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α-蒎烯、长叶烯和β-蒎烯等雌花中的差异标志物以及长叶烯、肌醇六乙酸酯和α-蒎烯等雄花中的差异标志物可能影响了蜂类等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枸骨雌花在末花期会生成大量蒎烯,可能起到减少访花昆虫访问、保护子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骨 花发育 挥发性化合物 HS-SPME-GC-MS 传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中七氟烷等四种卤代羟基烷麻醉剂及代谢物的检验方法研究
15
作者 吕惊晗 李萌萌 +4 位作者 卫娟娜 辛国斌 吴克宁 郭杰 孟令宗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80,共8页
建立血液中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及其代谢物六氟异丙醇(HFIP)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检验方法,并建立了血液中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共同代谢物三氟乙酸(TFA)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检验方法,旨在开展... 建立血液中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及其代谢物六氟异丙醇(HFIP)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检验方法,并建立了血液中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共同代谢物三氟乙酸(TFA)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检验方法,旨在开展对该类物质及代谢物整体系统的研究,可用于该类物质的滥用及麻醉犯罪案件中血液的检验。取0.5mL血样置于20mL顶空瓶中,加1.0mL超纯水混匀,密封后用80μm DVB/Carbon WR/PDMS SPME固相微萃取针70℃萃取20min,进GC-MS分析,采用HP-PLOT/Q(30m×0.32mm,20μm)色谱柱,SCAN质谱扫描模式;血样经乙腈沉淀蛋白,经液相色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验,以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定性,以标准曲线法定量。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HFIP、TFA检出限(LOD)分别为0.05、0.05、0.1、0.1、0.1μg·mL^(-1)和0.5 ng·mL^(-1),且在0.5~100μg·mL^(-1)(TFA:1~1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提取回收率均在85%~106%之间,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准确度均在85%~115%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血中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及其代谢物HFIP、TFA的定性定量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学 卤代羟基烷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不同干制方式下红托竹荪香气特征
16
作者 李莉莉 李晓贝 +6 位作者 董慧 赵晓燕 王琴 周晓倩 姜力煌 刘晓瑾 周昌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1-320,共10页
为探明不同干制方式之间红托竹荪气味特征差异,对3种干制方式下(燃煤干燥、电热烘干、真空冷冻干燥)红托竹荪干品中气味物质进行分析,筛选出特征香气差异物质。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eadspace solid p... 为探明不同干制方式之间红托竹荪气味特征差异,对3种干制方式下(燃煤干燥、电热烘干、真空冷冻干燥)红托竹荪干品中气味物质进行分析,筛选出特征香气差异物质。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C×GC-TOF-MS,HS-SPME-GC×GC-TOF-MS)对所有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通过计算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特征香气差异物质。结果显示,从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32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酮类、杂环类、烃类、醇类、酯类、醛类和酸类等,其中,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乙酸乙酯、2-甲基丁酸、苯乙醇、1-辛烯-3-醇、苯甲醛、正戊醛、苯乙醛、正辛醛、2-正戊基呋喃和2,5-二甲基吡嗪是红托竹荪干品中重要气味贡献物质。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OAV>1确定了11种关键差异气味物质,其中,有7种在真空冷冻干燥组气味贡献度最大,1种在燃煤干燥组贡献最大,3种在电热烘干组贡献最大。差异气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加热可能会造成红托竹荪气味物质损失,真空冷冻干燥有利于红托竹荪保留与果香、花香、草木香、豆香、泥土香、脂肪味、酒精味、蜂蜜味等相关的气味物质,如乙酸乙酯、2-甲基丁酸、苯甲醛、苯乙醇、正辛醛、2-正戊基呋喃和异戊醇等,电热烘干因温度可控会减少此类物质的损失,燃煤干燥会造成此类物质的严重损失,降低竹荪生鲜类风味。以上结果对红托竹荪干制方式的选择以及红托竹荪在干制过程中香气形成机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多元统计分析 气味活度值 关键差异气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糯米香叶干燥动力学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17
作者 薛晶晶 李山 +6 位作者 许志杰 李岩冰 许航 吴薇 孙正光 白冰 杨靖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42-350,I0025,I0026,共11页
以糯米香叶为研究对象,探究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40℃、热风干燥50℃(HAD 50℃)、热风干燥60℃(HAD 60℃)、微波真空(microwave vacuum drying,MVD)、真空冷冻(vacuum freeze drying,VFD)、自然晾干对糯米香叶干燥动力学及挥发... 以糯米香叶为研究对象,探究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40℃、热风干燥50℃(HAD 50℃)、热风干燥60℃(HAD 60℃)、微波真空(microwave vacuum drying,MVD)、真空冷冻(vacuum freeze drying,VFD)、自然晾干对糯米香叶干燥动力学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通过薄层干燥模型模拟糯米香叶6种干燥方式的干燥过程,利用电子鼻(E-nose)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感官评价,确定糯米香叶适宜的干燥方式。结果表明,MVD干燥速率最高,自然晾干最低。Page模型为模拟糯米香叶干燥特性的最佳数学模型。不同干燥方式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差异显著,与电子鼻结果基本一致,6种干燥方式共检出9类6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HAD 40℃、HAD 50℃、HAD 60℃、MVD、VFD、自然晾干分别检出42种、27种、28种、25种、38种、49种,HAD 50℃、HAD 60℃、MVD的挥发性成分损失显著,VFD和自然晾干能保留大部分醇类和酮类成分,HAD 40℃含氮化合物含量最高。感官评价表明:HAD 40℃的感官总评分最高,其茶汤呈现明亮的黄绿色,香气纯正,糯米特征香气更为明显,口感较醇厚,余味较强。偏最小二乘法共筛选出20种差异挥发性成分,能够有效区分糯米香叶的不同干燥方式。研究结果可为糯米香叶的精细化干燥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米香叶 干燥方式 动力学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异系数法对4种青稞麦芽酿造特性的研究
18
作者 王敏 白术群 +1 位作者 梅玉 郑学玲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8,共8页
为了探究青稞麦芽作为啤酒原料的适应性,该研究分别对4种青稞(黑青稞、甘青4号、柴青1号、肚里黄)麦芽理化指标、功能性指标以及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利用变异系数法获取综合评分,筛选具有最佳酿造特性的青稞麦芽。结果表... 为了探究青稞麦芽作为啤酒原料的适应性,该研究分别对4种青稞(黑青稞、甘青4号、柴青1号、肚里黄)麦芽理化指标、功能性指标以及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利用变异系数法获取综合评分,筛选具有最佳酿造特性的青稞麦芽。结果表明,花色苷、β-葡聚糖、库尔巴哈值、β-淀粉酶和还原糖这5个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其中,花色苷所占权重最大(0.278)。综合评分结果表明,甘青4号麦芽酿造特性最优(综合评分0.613),其次是肚里黄麦芽(综合评分0.320)、黑青稞麦芽(综合评分0.285),柴青1号麦芽酿造特性最差(综合评分0.002)。综合而言,甘青4号麦芽有较好的酿造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麦芽 理化指标 功能指标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HS-SPME-GC-MS 变异系数 酿造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市售冷吃兔特征风味物质组成及感官品质分析
19
作者 董科 岳洪楠 +5 位作者 张欣悦 赵志峰 夏文昊 熊大可 王佐军 徐腾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84-93,共10页
冷吃兔是自贡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道传统美食,为探究不同市售冷吃兔特征风味的组成及差异,本研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GC-MS)技术与感官评价方法,分析了成都(CD01、CD02、CD... 冷吃兔是自贡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道传统美食,为探究不同市售冷吃兔特征风味的组成及差异,本研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GC-MS)技术与感官评价方法,分析了成都(CD01、CD02、CD03)和自贡(ZG01、ZG02、ZG03)地区6种不同市售冷吃兔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其感官评分。结果表明,6种不同市售的冷吃兔共检测出7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15种、醇类10种、醛类5种、烷烃类23种、萜类10种以及其他物质8种。其中,市售冷吃兔中含量最高的是芳樟醇,相对含量在15.63%~57.89%之间,其次是4-松油醇,相对含量在0.92%~1.65%之间,且不同地区冷吃兔中芳樟醇、乙酸芳樟酯及1-甲基乙烯基这3种挥发性物质组成存在差异;感官评价结果显示CD02样品综合评分最高(P<0.05),并且在油香味和滋味方面表现最好。进一步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芳樟醇是6种冷吃兔中的共有关键风味物质,而苯乙醇、柠檬醛、D-柠檬烯、十六醛等对不同冷吃兔的风味具有较大贡献。该研究为冷吃兔工业化生产及其风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吃兔 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相对气味活度值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合相对香气活性值探究不同摊青温度对古丈毛尖绿茶香气物质的影响
20
作者 陈诗怡 胡维霞 朱海燕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52-360,共9页
为探究摊青工艺中温度对古丈毛尖绿茶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分别设定摊青工艺中的温度(25、35、45℃)制作出T25(CK)、T35、T45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 为探究摊青工艺中温度对古丈毛尖绿茶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分别设定摊青工艺中的温度(25、35、45℃)制作出T25(CK)、T35、T45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和感官审评的方法对古丈毛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T35感官品质最佳,采用HS-SPME-GC-MS共鉴定出130种挥发性化合物。基于ROAV>1的筛选原则,分别在、T25(CK)、T35和T45中鉴定出33、32、33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其中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的化合物共有11个,包括香豆素、正戊醇、柏木醇、2-乙基己醇、癸醛、苯甲醇、芳樟醇氧化物I、茉莉酸甲酯、正辛醛、香叶醛、乙酸乙酯,被认为是不同摊青温度处理制成的古丈毛尖绿茶香气关键差异化合物。该研究为古丈毛尖绿茶加工工艺优化、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古丈毛尖 摊青温度 香气物质 HS-SPME-GC-MS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