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4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逻辑与经验启示 被引量:9
1
作者 黄祖辉 傅琳琳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共20页
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需从政策演化、实践演化和主体演化三重视域进行观察。“千万工程”的深化与乡村振兴具有多方位的关联效应,着重体现在其对产业兴旺的驱动效应、对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对乡风... 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需从政策演化、实践演化和主体演化三重视域进行观察。“千万工程”的深化与乡村振兴具有多方位的关联效应,着重体现在其对产业兴旺的驱动效应、对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对乡风文明的联动效应、对治理有效的提升效应和对生活富裕的推进效应。通过总结浙江围绕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这五种“千万工程”乡村建设类型的实践经验,发现“千万工程”的普适经验在于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人居环境也是营商环境、村庄既要建设又要运营、公共品也可以转变为市场品、公共服务既要重视平等又要注重效率等发展理念,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规划先行与动态优化相结合、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党政领导、数智赋能、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同时,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在“和”字上下功夫,更好体现乡村硬软环境之“和”、乡村多元主体之“和”、乡村治理方式之“和”、县域城乡关系之“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乡村全面振兴 人居环境治理 乡村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敏捷治理革新及其新质生产力驱动理路——基于云潭镇“一网统管”案例的探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立荣 房世杰 张振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F0002,共10页
敏捷治理不仅是对传统科层治理等的扬弃,而且彰显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的多重应用。本文立足于数字乡村敏捷治理“目标-结构-过程”的理论框架,透视“一网统管”模式的运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云潭镇的“一网统管”模式通过敏捷识别、协... 敏捷治理不仅是对传统科层治理等的扬弃,而且彰显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的多重应用。本文立足于数字乡村敏捷治理“目标-结构-过程”的理论框架,透视“一网统管”模式的运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云潭镇的“一网统管”模式通过敏捷识别、协同与反馈,革除了传统科层制中的“部门化”“孤岛化”“迟滞化”顽疾。具体而言,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政府将技术手段和敏捷理念嵌入乡村治理实践,围绕农民需求增强了乡村治理目标的精准性和适应性,打破了科层制的条块分割结构,促进乡村多元主体协同联通,通过平台建设和算法设计达成乡村治理过程的快速响应和智慧控制。“数据”“平台”“算法”分别对数字乡村的治理目标、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进行精准感知、系统重组和智慧控制。因此,数字乡村敏捷治理的本质是新质生产力驱动治理范式的革新,具体表现为“数据”驱动治理目标精准感知、“平台”驱动治理结构系统重组和“算法”驱动治理过程智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敏捷治理 新质生产力 驱动理路 “一网统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乡土与治理:数字乡村治理中的要素张力及运行逻辑——基于Z市多案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慧凤 李婉莹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9,共11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治理既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也离不开政治权力介入消解社会层面的阻碍。论文系统分析了数字乡村治理中技术、乡土、治理等要素间张力,即技术的工具有效性与治理的人本主义间呈现的...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治理既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也离不开政治权力介入消解社会层面的阻碍。论文系统分析了数字乡村治理中技术、乡土、治理等要素间张力,即技术的工具有效性与治理的人本主义间呈现的“技术-治理”张力,治理的外部性与乡土社会的自治性间呈现的“乡土-治理”张力,弥补了既有研究对要素间关系张力系统性讨论的不足。研究发现,学习机制有助于促进技术效度与治理温度相结合,联结机制通过情感联结和利益联结实现自治与治理相融合,从而化解“技术-治理”“乡土-治理”两重张力。研究从实践层面阐明数字乡村治理中“要素关系-张力呈现-张力化解”的逻辑链条,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效行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治理 乡土底色 数字乡村 张力化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艳冰 毛晓虎 阴晨静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2,共9页
综合考虑村委会、本地村民、外来经营者、游客等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4个维度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焦作市为案例地,对其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进行评价,并植入乡村治... 综合考虑村委会、本地村民、外来经营者、游客等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4个维度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焦作市为案例地,对其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进行评价,并植入乡村治理共同体理念构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机制。研究发现:(1)焦作市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整体处于中级保护水平,结构性差异显著;(2)当地旅游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目标的长期统筹考虑,尤其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视不够;(3)传统村落各利益主体间的协作机制尚未理顺,形成了村委会和村民位于利益表达核心、外来经营者和游客位于利益表达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而当前核心与边缘之间主要表现为控制依赖关系,难以形成保护合力。据此,从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和成果共享5个方面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协同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治理共同体 保护绩效 焦作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空间生产及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以厦门市高浦村为例
5
作者 肖铭 尹晨玉 +1 位作者 李雪萍 杨思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8-1249,共12页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多数城中村仍面临治理挑战与发展迟滞困境。厦门高浦村则通过自我调整与优化机制,实现了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转型,成为成功范例。文章以厦门高浦村为例,通过构建城中村的转型...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多数城中村仍面临治理挑战与发展迟滞困境。厦门高浦村则通过自我调整与优化机制,实现了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转型,成为成功范例。文章以厦门高浦村为例,通过构建城中村的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深入剖析高浦村的发展动力与外部政策、市场及在地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高浦村的发展与转变在受政策推动、市场引导的同时,“城/村同体”所具有的特殊文化起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当外部市场发挥强大推动力时,在地文化起隐形稳定作用,减少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内耗,促进形成共识;当外部市场动力减退时,在地文化成为支撑高浦村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引导城中村继续前行。进一步分析提出,实现城中村良性自主发展的路径必须依赖其自有的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治理 空间生产 新内生发展 动力机制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务分类与主体分化:一种村级组织体系的结构优化逻辑
6
作者 杜鹏 柳泽凡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5,M0006,共16页
当前,乡村治理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基层组织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基于组织运作的视角,探析村级治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实践过程。研究发现,村庄治理事务影响村级治理的组织规模与结构形态,在村庄多元治理事务的现实背景下,村级组织呈现“分... 当前,乡村治理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基层组织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基于组织运作的视角,探析村级治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实践过程。研究发现,村庄治理事务影响村级治理的组织规模与结构形态,在村庄多元治理事务的现实背景下,村级组织呈现“分工治理”的运作特征。根据村级治理事务的类型,村级组织结构呈现材料办公型、村民关系型及经营发展型等类型,不同的治理形态适配多元的干部主体。同时,“分工型”村级组织的实践过程表现为“手段分异”的治理形式、“价值分化”的激励方式以及“功能互补”的组织整合。实践表明,我国多数村级组织的队伍建设正在从“统合型”走向“分工型”的组织样态。通过村级组织体系的优化重组,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干部队伍,有助于实现村级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村庄治理体系的优化,以更加适应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村级组织 组织运作 “分工型”治理体系 事务分类 主体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关系类型研究——基于中西部地区鄂、晋两地乡村治理的经验比较
7
作者 纪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10,310,共14页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并深受乡村关系的影响。基于鄂中A镇与晋西南S镇的田野调查,对乡村关系的复杂性实践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镇任务结构与村庄自主性是形塑乡村之间不同关系结...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并深受乡村关系的影响。基于鄂中A镇与晋西南S镇的田野调查,对乡村关系的复杂性实践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镇任务结构与村庄自主性是形塑乡村之间不同关系结构的核心变量。其中,乡镇任务结构影响其治理压力及对村干部的动员需求,村庄自主性则影响村级治理能力及其自主行动能力,二者共同形塑出不同的乡村关系形态。根据乡镇任务压力与村庄自主性强弱,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关系呈现四种类型,即“紧密—均衡”型、“紧密—失衡”型、“松散—均衡”型与“松散—失衡”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深刻把握乡村之间的复杂互动,积极建设均衡的乡村关系,通过发挥镇村双重主体性增强基层善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关系 任务结构 村庄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干部专职化能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吗? 被引量:2
8
作者 易裕元 刘彩艳 赵一夫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村干部专职化日益成为各地探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织方式。基于2022年10省(直辖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干部专职化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干部专职化对乡村治理有效性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村干部专职化日益成为各地探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织方式。基于2022年10省(直辖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干部专职化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干部专职化对乡村治理有效性整体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来看,村干部岗位公职化、管理规范化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显著为正,晋升制度化和发展持续化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尚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村干部专职化通过影响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进而对乡村治理有效性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村干部专职化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村庄以及近郊村和中郊村的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对西部村庄和远郊村的影响显著为负。据此提出因地制宜推行村干部专职化、强化村干部的原则性和服务意识、稳慎推广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内源性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干部专职化 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网络视角下传统村落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敏 刘倩 +1 位作者 王勇 吕思悦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4,共11页
政府、社区、市场构成的多主体治理网络对于乡村韧性的重要影响已达成广泛学术共识,但治理网络结构与韧性过程存在何种关联特征仍有待进一步揭示。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构建传统村落“治理网络-韧性过程”分析框架,以苏州市吴中区15个中... 政府、社区、市场构成的多主体治理网络对于乡村韧性的重要影响已达成广泛学术共识,但治理网络结构与韧性过程存在何种关联特征仍有待进一步揭示。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构建传统村落“治理网络-韧性过程”分析框架,以苏州市吴中区1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划分村落治理类型,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对不同类型村落的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治理优化与韧性提升策略。研究发现:(1)苏州市吴中区15个中国传统村落总体韧性水平较优,快速城镇化、旅游发展等扰动因素对其韧性水平的影响总体是积极的。(2)社会主体增多、社会网络联系紧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村落韧性水平的增强,不同治理类型村落韧性水平存在差异:政企村共治型村落整体韧性最优;村集体自治型村落整体韧性次之,经济、社会韧性较强;政府主导他治型村落韧性最低,压力、状态与响应韧性存在失衡。(3)应进一步完善多主体治理机制、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传统村落韧性的健康有序、均衡协调发展。已有研究结论对于提升传统村落的保护治理能力、推进新时代乡村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治理网络 治理类型 韧性过程 提升策略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公共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丁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联结纽带、搭建数字交往平台,实现数字公共性生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治理主体的行动共建、治理方式的技术共治、治理资源的利益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赋权、数字赋能、数字赋利,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公共性 乡村治理 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成本视角下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机理、衍生成本与未来进路
11
作者 冯梦微 陈泓宇 +1 位作者 王博文 张岳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7-566,共10页
基于理性人假设下的成本-收益权衡原则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中的预期成本观点,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河北省博野县D村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治理的经济学成因、破解机制及衍生成本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在治理过程中,村民主要面临信息成本、交通成本、... 基于理性人假设下的成本-收益权衡原则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中的预期成本观点,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河北省博野县D村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治理的经济学成因、破解机制及衍生成本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在治理过程中,村民主要面临信息成本、交通成本、机会成本和人情成本较高的问题,政府及村级组织则主要面临组织协商成本和政策宣传成本较高的问题。随着数字技术在乡村场域的应用,数字平台能够拓展信息来源,打破时空限制,提供虚拟空间,从而降低村民端成本,同时也能够畅通协商通道和丰富宣传形式,进而降低政府及村级组织端成本,成为赋能乡村治理的有效工具。数字平台在赋能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衍生出新的成本,给村民带来技术学习、设备接入和信息甄别成本,给政府及村级组织带来数字平台建设、配套体系转型和数字平台管理成本。据此,建议从村民端提高数字能力、优化网络服务和转变治理思想,政府及村级组织端加速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优化基层组织结构与人才队伍和完善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职能,多维度共同发力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数字平台 村民端成本 政府及村级组织端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平衡、要素统筹与功能耦合: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进路——以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山西X县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郝炜 张茜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4,共9页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从应然层面看,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具有三重实践机理,即价值维度上从传统的情感联结向数字驱动转型;要素配置要求突破地域禀赋限制,转向以数字资源为核心的新型供给体系;功能定位由...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从应然层面看,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具有三重实践机理,即价值维度上从传统的情感联结向数字驱动转型;要素配置要求突破地域禀赋限制,转向以数字资源为核心的新型供给体系;功能定位由单向被动的“上传-下达”式行政链条,升级为双向互动的“感知-响应”式敏捷治理。从实然层面看,数字技术工具属性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征,与乡村社会场域的地缘差异、人情传统等复杂性之间不相适应,导致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权威下的价值差异化,规则差异下的要素零散化,形式主义下的功能悬浮化等问题。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逻辑适配,须遵循整体性智治理念,平衡多元治理逻辑,构建协同高效的集成化数字供给和赋能机制,切实增强基层治理体系的回应性和敏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数字化转型 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企协作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实践机制与内在机理——基于四川省Y村的个案分析
13
作者 青觉 王敏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0,共14页
乡村社区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促进乡村社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并实现振兴是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作为特殊社区类型的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其治理不能简单地因循以经济理性为出发点的技术理路,而应该尝试其他有效的治理路径,避免... 乡村社区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促进乡村社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并实现振兴是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作为特殊社区类型的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其治理不能简单地因循以经济理性为出发点的技术理路,而应该尝试其他有效的治理路径,避免“二律背反”现象的发生。村企协作是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模式。村企协作助力灾后社区重建及其治理效能的提升重在依据既定的历史与现实情境,结合治理目标来调试治理的组织结构并促进组织结构与主体行为的双向互动。以四川省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为例,利用结构化理论对社区治理的情境要素、结构要素与行为要素及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情境—结构—行为”的分析框架,以此对村企协作共同治理社区的过程展开考察。研究发现,援助企业借用专业工作理念、专业工作方法、专业服务能力与村“两委”共同推动建立的“四联共建”模式,有效促进了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村企协作之所以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在于利用组织性协作机制提升社区治理的组织效能,通过程序性协作机制规范社区治理的程序规则,构建目标性协作机制强化社区治理的目标共识,建立情感性协作治理机制夯实社区治理的情感基础。灾后重建型社区的“四联共建”模式,为村企协作推动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企协作 灾后社区重建 社区治理效能 社区公共性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化运作与治理性团结——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的结对治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丹阳 钟楚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3,共12页
如何密切政府与民众间的关系,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借助对浙西、鄂西南、陕南典型村庄的田野观察,围绕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的结对治理实践,发现在治理中存在从条块结对到人格化结对的治理机制和治理... 如何密切政府与民众间的关系,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借助对浙西、鄂西南、陕南典型村庄的田野观察,围绕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的结对治理实践,发现在治理中存在从条块结对到人格化结对的治理机制和治理逻辑。(1)纵向行政系统的驻村第一书记依托条块结对的制度安排及人格化运作的适应性调整,通过创设联系接点、延展需求曲线和重构行动网络打造体系化的联结机制,进而在结对关系建立、结对治理运行和结对成效释放中形塑与横向乡村自治系统多元主体间团结协作的治理共同体,并呈现出“治理性团结”的运行机理。(2)治理性团结以“体系化联结”和“人格化运作”为核心互动机制,阐明了处于在位控制的行政系统如何援引有“体”有“系”的联结渠道,吸纳第一书记回应乡村社会诉求和重构政府民众关联,其运行逻辑符合行政激活自治的本质特征、政治势能与群众路线的生成诱因以及共享发展机制的决定性影响。(3)不同于西方社会通过政治性交往和规范化联系等非人格化机制间接联系生活世界的生活政治化思路,系统通过作为“体”的党政科层体系及其代理和作为“系”的复杂人格化机制及其他补充机制直面生活世界中的群众具体性,呈现出系统生活化的联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对治理 驻村第一书记 体系化联结 人格化运作 治理性团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分结合:多中心工作格局下的村庄治理逻辑——基于山东省H村的调查研究
15
作者 杨海峰 方璐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5,共11页
基层工作“多中心化”、治理有效性难以发挥,是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山东省H村的案例中,上级政府通过责任细化、指标考核、督查考查和综合排名的方式对村级组织进行责任控制,形塑了村庄治理中的多中心工作格局。... 基层工作“多中心化”、治理有效性难以发挥,是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山东省H村的案例中,上级政府通过责任细化、指标考核、督查考查和综合排名的方式对村级组织进行责任控制,形塑了村庄治理中的多中心工作格局。而村级组织则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把工作分为底线工作、硬性工作、软性工作、务虚工作和形式工作五种类型,并进行分类治理,由此形成“责任控制—分类治理”的结构。而此结构所内含的“统分结合”的治理逻辑平衡了整体规划与具体执行之间的关系,成为村庄治理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分结合 多中心工作 责任控制 分类治理 村庄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空间协同生产机制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红旗村为例
16
作者 陈杰 王祯 +2 位作者 宋代军 卢为民 潘浩之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7,共7页
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空间协同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融合协同治理理论中的SFIC(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模型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空间协同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2010年以来的最大城中村... 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空间协同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融合协同治理理论中的SFIC(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模型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空间协同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2010年以来的最大城中村改造案例——普陀区红旗村的改造过程和机理机制。研究发现:(1)空间协同生产的顺利实现,需要扎实稳固的协同基础、良好运行的协同过程和多方共赢的协同结果,有为政府在其中不可或缺;(2)在协同基础中,政府、企业在城中村更新的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和制度设计方面都具有关键性作用;(3)良好运作的协同过程不仅要有共识达成、阶段成果、持续沟通和互信建立的螺旋式循环,还需要空间转型重构和空间资本积累的螺旋式递增;(4)多方共赢的协同结果是空间经济价值、社会福祉、生态环境的融合提升。文章提供了基于有为政府引领、政企社良性互动、遵循公共价值合作生产导向的城市空间协同生产实践案例,旨在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城市更新 空间生产 协同治理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治理的技术悖论与形成逻辑——基于数据-平台-空间的分析框架
17
作者 蔡晓婷 汪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6,共13页
数字技术在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也衍生了新的治理困境。现有研究尚缺乏对乡村数字治理技术悖论及其形成机制的系统性分析。基于“数据-平台-空间”解释框架,对一个案例村的数字治理实践进行分析,探讨数字技术参与乡村治理的... 数字技术在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也衍生了新的治理困境。现有研究尚缺乏对乡村数字治理技术悖论及其形成机制的系统性分析。基于“数据-平台-空间”解释框架,对一个案例村的数字治理实践进行分析,探讨数字技术参与乡村治理的双重悖论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通过对技术要素社会化动态过程的分析,揭示了乡村数字治理技术悖论的三重形成逻辑:信息加工的被动性削弱了治理的自主性,要素联结的规制性降低了治理的灵活性,关系重构的事理性淡化了治理的情感性。本研究有助于辩证地审视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为深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治理 技术悖论 形成逻辑 数字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组织化的治理逻辑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姣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组织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事业以及进行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经验。在乡村社会,组织群众主要指组织农民。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乡村治理视角对农民组织化问题展开整体与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村庄共域是农民组织化在... 组织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事业以及进行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经验。在乡村社会,组织群众主要指组织农民。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乡村治理视角对农民组织化问题展开整体与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村庄共域是农民组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场景,村庄共域的公共性、地方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与农民组织化的治理方式具有高度契合性。当前中国村庄社会仍具备对农民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利益基础、社会基础以及制度基础。农民组织化过程中所内含的主体动员与农民参与、农民诉求的公私转化,以及共识达成与集体行动等多种运作机制,极大保证了农民组织化治理效能的发挥,能实现村庄内生问题的内部化治理、国家治理供给与村庄治理需求的有效衔接,以及村庄治理效率与治理正义的有机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内生治理 农民组织化 村庄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村社:乡村应急治理能力建设新路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兴佐 刘天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0,共9页
村社是乡村应对风险灾害的基本单元,是体现基层应急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现代化应急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韧性村社”指村社具有预防、回应并从特定风险中迅速恢复和重建的能力。基于M镇一场火灾的应急治理研究发现,乡... 村社是乡村应对风险灾害的基本单元,是体现基层应急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现代化应急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韧性村社”指村社具有预防、回应并从特定风险中迅速恢复和重建的能力。基于M镇一场火灾的应急治理研究发现,乡村应急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既需要国家正式力量的有效主导、市场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作为基础性力量村社的有力支撑。推进乡村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重视韧性村社建设,并从强化韧性治理理念、优化韧性治理机制和夯实村社应急治理基础三个方面提升韧性村社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应急治理 韧性治理 韧性村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全景敞视到全域凝视:对“卫星治村”现象的考察与反思
20
作者 张森 叶敬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6,共15页
掌握清晰的社会信息是国家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国家观察社会提供了愈发精致的工具。当前,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高清瞭望塔等具备较高科技含量的信息采集技术正被应用于乡村治理,乡村的农田、山林、河道、湖泊、矿产... 掌握清晰的社会信息是国家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国家观察社会提供了愈发精致的工具。当前,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高清瞭望塔等具备较高科技含量的信息采集技术正被应用于乡村治理,乡村的农田、山林、河道、湖泊、矿产、民房等发展资源尽数暴露在遥感设备的高空观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统计之下。这些通过鸟瞰乡村捕获的信息成为国家推进行政工作的重要参照,本文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卫星治村”。对该现象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乡村自然资源划定了清晰的权属边界,有利于行政系统精准读取乡村信息,提升行政执法的效率,促进基层治理的理性化。然而,过于依赖视觉信息容易将乡村治理带人结果导向之中,二维图像压缩了鲜活的社会过程,在使社会逐渐清晰化的同时也坠入了简单化的陷阱。“卫星治村”将全景视主义的意识形态具体化为全域凝视的治理思维,企图以去政治化的技术方式解决成分复杂的乡村治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治理过程的僵化,限制了基层政府和乡村社会自主性的发挥。因此,在诸多新技术参与乡村治理的背景下,需要倡导治理过程中“人”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治村 技术治理 全景敞视 凝视 乡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