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科技共同体的内涵、意义与构建路径
1
作者 王少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188,共9页
全球科技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加强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理念,它既是现实中应当确立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形式,更是理想中应确立的未来全球科技发展新图景。理解全球科技共同体需要结合科技发展实际,从科学学、科技哲学、科技政治学和技... 全球科技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加强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理念,它既是现实中应当确立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形式,更是理想中应确立的未来全球科技发展新图景。理解全球科技共同体需要结合科技发展实际,从科学学、科技哲学、科技政治学和技术创新学等维度进行阐释与解读。全球科技共同体是各国及其科技实体以人类命运为系、以科技创新为根、以解决全球性重大科技难题为抓手,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价值理念的全球科技合作形态。全球科技共同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全球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破解全球性科技难题,是突破人类社会发展瓶颈的重要力量。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技术封建主义和技术资本主义,为防范封建逻辑和资本逻辑的负面影响,必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共识,吸引各国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在技术社会主义要求下,以合则共赢理念设计全球科技共同体相关制度;以可持续合作为主线,建立全球科技共同体具体机制;发挥大国在科技领域的担当引领作用,推动全球科技共同体有效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共同体 科技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技合作 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6
2
作者 陆军 韦天宇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2,共11页
在全球化经济和社会面临严峻转型挑战的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阐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诞生背景与空间转移过程的基础上,从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 在全球化经济和社会面临严峻转型挑战的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阐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诞生背景与空间转移过程的基础上,从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来源与主导产业类型这三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时代背景下代表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可构建处于迭代中的五大核心组织功能:基础科研、集成创新、产业驱动、辐射引领与制度试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在组织形式、组织载体、驱动力量、关联模式、引才策略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演进路径,提出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需积极识别并化解应对在硬科技、创新成本、创新资源,及其全球科研竞争与协作方面潜在的风险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功能迭代 组织功能 产业驱动 硬科技 全球科研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的龙头带动:高等教育的新使命(笔会)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应强 王建华 +2 位作者 李立国 王洪才 陈廷柱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共21页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创业型大学理念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着力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要避免以排名论一流...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创业型大学理念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着力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要避免以排名论一流,要凸显高等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中国建设和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对于改变西方文明主导的高等教育中心格局具有重要的文化与文明价值。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要坚持文化主体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也要文明互鉴、融通中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承载着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重要使命,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面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首选和首要场域,须统筹协调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将人才培养与人才资源积极对接新兴科技产业需求,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之间跨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强国 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创中心建设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彭愉 胡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235-238,共4页
深入考察了绵阳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创中心建设在自然资源、科研、产业及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从创新与高质量双轮驱动顶层设计、建设种业强市保障农产品供给、政策激励促进成果转化以及内部人才... 深入考察了绵阳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创中心建设在自然资源、科研、产业及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从创新与高质量双轮驱动顶层设计、建设种业强市保障农产品供给、政策激励促进成果转化以及内部人才培育外部人才引进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中心 现代农业带 成渝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机理、风险解构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亮 袁满 陈泽寅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7,共12页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区域或国际创新要素频繁交融与可持续发展的轴心地带,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高等教育以自主知识体系为起点,以人才培养实践为中介,以主动服务社会发展为终点,形成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耦合逻辑。高等...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区域或国际创新要素频繁交融与可持续发展的轴心地带,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高等教育以自主知识体系为起点,以人才培养实践为中介,以主动服务社会发展为终点,形成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耦合逻辑。高等教育基于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基础,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发展智慧,组织跨界合作的发展框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善治系统,勾勒出其赋能科技创新中心的机理。在实践中,面对教条主义办学体制、优绩主义教育模式、知识社会不确定风险等限制,我国应搭建超学科创新联结框架,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构筑战略人才力量孵化器,持续打造有组织创新高地;淬炼多螺旋知识生产链,颠覆式创新科教融汇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拔尖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路径探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涂粤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1,共6页
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运营实施路径与创新突破路径可以极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运营成效。通过政策研究、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2015年开始的优化整合后,自身定位越来越聚焦;... 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运营实施路径与创新突破路径可以极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运营成效。通过政策研究、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2015年开始的优化整合后,自身定位越来越聚焦;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例,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考核指标要求,以满足国家战略亟需为目标,同时发挥所依托的建设单位特点,汇聚智力和技术优势,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此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纽带,要从对接国家战略要求、做好创新链承前启后工作出发,依托标准和机制建设,打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态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运营实施路径 创新突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如何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基于日本政府科学技术发展相关政策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涛 高慧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日本建成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其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技术政策,引导和支持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根据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阶段划分,其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 日本建成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其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技术政策,引导和支持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根据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阶段划分,其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进程可以划分为国立大学领衔引进和移植国外科技制度、高等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大学成为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主阵地三个阶段。在政策指引下,日本高等教育主要通过推进产学官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提高教育和人才国际化水平等路径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两级分化趋势加剧、功利主义盛行等问题。有鉴于此,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科研环境和人才待遇,警惕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高校两级分化趋势加剧、功利主义盛行等问题,是日本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高等教育 人才中心 创新高地 科学技术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构建全球知识管道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8
作者 王亮 项欢欢 胡晓辉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2,共5页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浮现,创新研发活动日渐统合。作为网络组织中创新资本最为集聚的地方,节点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支撑载体,创新型城市应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有效路径,...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浮现,创新研发活动日渐统合。作为网络组织中创新资本最为集聚的地方,节点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支撑载体,创新型城市应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有效路径,显得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文章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全球管道一本地蜂鸣理论,通过梳理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和挑战,探索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及其运作方式对于构建以地方为中心、由点及面的全球知识管道的价值体现。通过国内外两端的实体机构协同,搭建“哑铃式”资源平台,打造“多中心一基地”的模式,可实现全球创新网络中创新资源的“全球管道”和“本地蜂鸣”的最佳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国际科技合作 全球管道 本地蜂鸣 科技创新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64
9
作者 叶玉瑶 王景诗 +4 位作者 吴康敏 杜志威 王洋 何淑仪 刘郑倩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9,共13页
基于对全球创新格局与趋势的探讨,以及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涵与特性的解读,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并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几点战略性的思考。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整体迈进知识经... 基于对全球创新格局与趋势的探讨,以及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涵与特性的解读,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并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几点战略性的思考。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整体迈进知识经济时期,创新要素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集聚,创新生态条件不断完善,创新全球化的影响在区域内初显,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极为可观,基本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粤港澳一体化的制度障碍以及巨大的区域内部差距,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还存在创新要素聚而不联、创新要素流动不畅、体制机制转换对接困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现实挑战。在充分发挥粤港澳互补优势、补齐短板的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应立足源头创新,将建设国际产业创新策源地作为立区之本;实施产业驱动,将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核心功能;推进制度创新,将建设协同创新示范区作为关键突破。以源头创新促产业创新,以制度改革推协同创新,最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与一体化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协同路径探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韩海波 刘欢喜 +2 位作者 王斌 金隼 徐兵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7-177,共11页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催化剂和动力源。我国明确推动若干区域率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时期一流大学建设赋予了重要使命和机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大学与区域创新互动的理论发展和...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催化剂和动力源。我国明确推动若干区域率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时期一流大学建设赋予了重要使命和机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大学与区域创新互动的理论发展和案例,总结了相关模式和经验,关注了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如何实现系统性协同的具体路径。通过剖析上海交通大学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实践案例,从战略路径匹配、组织机构重构、基础原创策源、产学研开放融合、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阐述了大学在对接提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过程中协同路径的选择与思考、设计与实施、特色与成效。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创新和一流大学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并对政府和大学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区域 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选取与相关建议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冬梅 陈钰 玄兆辉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8-105,共8页
以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引领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对于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1个省区194个地级市的科技指标数据,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 以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引领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对于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1个省区194个地级市的科技指标数据,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建议依次以武汉、郑州、西安、沈阳为核心城市,推动建设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地。鼓励和支持太原、呼和浩特、银川、贵阳、昆明、福州建设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地区新经济增长级,辐射带动相关省域和周边地区发展。相应提出加快制定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总体方案,优化国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布局 科技指标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子睿 魏晶 +1 位作者 张雯 宋艳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128,共4页
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 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四个战略路径,为江苏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更多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科技 创新中心 创新发展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链研究——面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付丙海 谢富纪 +2 位作者 韩雨卿 贾友 柳咏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8-142,148,共6页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离不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创业者等的调查,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在创新教育、科技创新体制、创业政策环境等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各阶段青...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离不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创业者等的调查,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在创新教育、科技创新体制、创业政策环境等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各阶段青年人才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次提出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链的思路,希望能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科技人才 培养链 科创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被引量:12
14
作者 蔺万煌 苏益 +1 位作者 张学文 卢向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判标准,...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判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室建设 农业科技 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李廉水 宋乐伟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8-42,共5页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具有时代烙印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重叠的时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是核心;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是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新型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是大量...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具有时代烙印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重叠的时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是核心;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是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新型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是大量转移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型工业化要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好的目标,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全球化 信息化 城镇化 科技创新 知识经济 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被引量:92
16
作者 杜德斌 段德忠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影响全球科...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转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速向亚太板块转移的趋势下,亚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更具备孕育科技创新中心所需的资源丰度和市场深度,且随着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城市发展将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空间格局 发展类型 演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38
17
作者 袁红英 石晓艳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134-140,共7页
知识化与全球化两大趋势正在重塑世界城市功能,重构全球科技和经济版图,加速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 知识化与全球化两大趋势正在重塑世界城市功能,重构全球科技和经济版图,加速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其意义十分深远。在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提炼了世界范围内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特点,最后对培育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给出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 理论实践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科学技术中心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启示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德鑫 郭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5,共5页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立科学技术中心(STC),旨在促进科研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以及实现多方知识转移,以更好地巩固其在国际上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导地位。研究发现,美国科学技术中心在运作模式上具有...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立科学技术中心(STC),旨在促进科研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以及实现多方知识转移,以更好地巩固其在国际上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导地位。研究发现,美国科学技术中心在运作模式上具有组织管理"集中—分散"、研究与教育紧密结合、知识转移有效、动态监测评估等多重优点。我国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时,应充分借鉴其优点,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与质量,为早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中心 协同创新 知识转移 监测评估 组织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与开发全球化对广州科技创新影响初探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德宁 沈玉芳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8-82,共5页
各国外资类研发投入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迅速增长、国际战略技术同盟的发展以及专利的国际化是当前研发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研发全球化虽然服务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利益,但对东道国产生了重要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 各国外资类研发投入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迅速增长、国际战略技术同盟的发展以及专利的国际化是当前研发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研发全球化虽然服务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利益,但对东道国产生了重要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提升了当地的技术创新水平。面对这种新趋势,广州要着力营造有利于接纳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入的规范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广州进行研发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中心 全球化 科技创新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中心的内涵、功能及上海实践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明喜 赵秀梅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着重对科技金融中心的功能、特征、组织结构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上海在制度设计、市场培育、产品与服务创新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落实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不断夯实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基础。但是,未来仍需要在资源... 着重对科技金融中心的功能、特征、组织结构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上海在制度设计、市场培育、产品与服务创新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落实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不断夯实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基础。但是,未来仍需要在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继续发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中心 科技创新 供给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