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7篇文章
< 1 2 1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working parameters on gasoline engine exergy balance 被引量:9
1
作者 LIU Jing-ping FU Jian-qin +1 位作者 FENG Ren-hua ZHU Guo-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938-1946,共9页
To improve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ombustion (IC) engine, exerg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a passenger car gasoline engine. 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theory of IC engine, in-cylinder exer... To improve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ombustion (IC) engine, exerg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a passenger car gasoline engine. 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theory of IC engine, in-cylinder exergy balance model was built. The working processes of gasoline engine we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GT-power. In this way, the required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n gasoline engine exergy balance was obtained by programming on computer. On this basis, the influences of various parameters on exergy balance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s of various forms of exergy in gasoline engine from high to low are irreversible loss, effective work, exhaust gas exergy and heat transfer exergy. Effective exergy proportion fluctuates with cylinder volumetric efficiency at full load, while it always increases with break mean effective pressure (BMEP) at part load. Exhaust gas exergy proportion is more sensitive to speed, and it increases with speed increasing except at the highest speed. The lower proportion of heat transfer exergy appears at high speed and high load. Irreversible loss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load. At part load, higher BMEP results in lower proportion of irreversible loss; at full load, the proportion of irreversible loss changes little except at the highest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oline engine exergy balance waste heat recovery thermal efficiency energy conserv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racked Gasoline Hydrofining Process
2
作者 Fang Xiangchen , Wang Yan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Fushun 113001)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59-163,共5页
SimulationandOptimizationofCrackedGasolineHydrofiningProcesFangXiangchen,WangYan(FushunResearchInstituteofPe... SimulationandOptimizationofCrackedGasolineHydrofiningProcesFangXiangchen,WangYan(Fushun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andPetro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am CRACKING gasoline HYDROFINING PROCESS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进气阀沉积物模拟试验法的汽油清净性检测适用性研究
3
作者 马遥 李轶 +4 位作者 张容硕 刘嘉 刘明宇 王博文 褚月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9-544,共6页
车用汽油清净性是指车用汽油减少或防止在发动机燃油管路、进气系统和燃烧室中形成沉积物的环保属性。为探明进气阀沉积物(IVD)模拟试验法对汽油清净性检测的适用性,研究收集了北京市储油库中未添加汽油清净剂的车用汽油和不同市售车用... 车用汽油清净性是指车用汽油减少或防止在发动机燃油管路、进气系统和燃烧室中形成沉积物的环保属性。为探明进气阀沉积物(IVD)模拟试验法对汽油清净性检测的适用性,研究收集了北京市储油库中未添加汽油清净剂的车用汽油和不同市售车用汽油清净剂作为试验样品,进行IVD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汽油来源、汽油批次、汽油清净剂品牌、检测实验室和检测设备,对IVD模拟试验的判定结果均无明显影响。并且,IVD模拟试验法可代替M111台架试验法以作为汽油清净性的主要检测和仲裁方法。IVD模拟试验法对汽油清净性检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够在复杂的检测环境下有效支撑汽油清净性监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阀沉积物模拟试验法 车用汽油 汽油清净性 汽油清净性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燃室点火式汽油机稀薄燃烧特性仿真研究
4
作者 尹丛勃 樊景智 +1 位作者 孙跃东 张振东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针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开展仿真研究,建立了预燃室点火发动机三维仿真模型,采用三次喷射策略形成稀薄燃烧环境(过量空气系数λ=1.3),通过仿真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气体流动、喷雾、燃烧以及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针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开展仿真研究,建立了预燃室点火发动机三维仿真模型,采用三次喷射策略形成稀薄燃烧环境(过量空气系数λ=1.3),通过仿真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气体流动、喷雾、燃烧以及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主燃烧室内形成明显的滚流进气,燃烧后期最大湍流动能(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TKE)可超过150 m^(2)/s^(2),但进一步推迟点火时刻至715°曲轴转角,最大TKE会下降至110 m^(2)/s^(2)左右。射流火焰喷射过程中呈现明显不均衡特点,右侧喷孔火焰扩散较快,左侧个别喷孔内射流火焰扩散较慢。大负荷下,通过推迟点火时刻,有效降低了主燃烧室及预燃室的最高温度,从而降低最大压力及NO_(x)和CO的排放,主燃烧室中NOx的最大质量浓度降低了约54%,CO的最大质量分数降低了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预燃室 汽油机 稀薄燃烧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石化催化裂化催化剂技术发展概述
5
作者 高雄厚 秦松 +4 位作者 刘宏海 陈军 邹旭彪 刘涛 张海瑞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36,共4页
现代石油、化工、生化、环保等工业领域,大约90%以上的工业过程与催化技术密切相关并涉及催化剂的应用,催化技术是促进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简称兰州石化)催化剂厂于1964年建成投产,是我国第一座炼油... 现代石油、化工、生化、环保等工业领域,大约90%以上的工业过程与催化技术密切相关并涉及催化剂的应用,催化技术是促进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简称兰州石化)催化剂厂于1964年建成投产,是我国第一座炼油催化剂生产厂,在这里诞生了石油战线“五朵金花”之一的小球催化剂,被誉为中国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摇篮。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兰州石化催化剂业务始终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重大需求,始终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发出4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催化剂,研发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为建成世界单套产能最大的催化剂生产装置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出完全自主可控的催化剂产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催化剂 汽油 烯烃 分子筛 原位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策略对甲醇/汽油转子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范宝伟 吴莹新 +5 位作者 姜鹏飞 刘伟康 徐林勋 潘剑锋 霍思全 李伟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以缸内直喷甲醇/汽油转子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CONVERGE软件对转子发动机的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且选取了RNG k-ε湍流模型、SAGE燃烧模型和DPM喷雾模型,以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之间的平均误差不超过... 以缸内直喷甲醇/汽油转子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CONVERGE软件对转子发动机的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且选取了RNG k-ε湍流模型、SAGE燃烧模型和DPM喷雾模型,以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之间的平均误差不超过5%,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模型可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的喷射策略对转子发动机缸内流场和火焰传播的影响。当喷射位置在缸体长轴线及以上时,喷射角度越大,缸内湍流强度越强。并且,在上止点时刻,喷射位置在长轴线以上40 mm处,喷射角度为+40°的火焰传播面积是同一喷射位置下喷射角度为0°的3倍。在甲醇掺混比为20%的计算工况下,当喷油器在长轴线以上20 mm处的喷射位置,喷射角度为+40°时,转子发动机的缸内压力峰值最高,为23.6 bar,并且具有较小的碳氢化合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发动机 甲醇/汽油 缸内直喷 射流点火 喷射策略 缸内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浓度与活性分层的汽油小负荷压燃研究
7
作者 张蕾 张珊珊 +1 位作者 邬斌扬 苏万华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汽油压燃发动机具有高效清洁运行的潜力,基于自行搭建的汽、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平台及缸内燃烧数值模拟方式,研究了汽油双、单歧管喷射策略及柴油单次、两次直喷策略所产生的燃料分层对汽油压燃小负荷燃烧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转速... 汽油压燃发动机具有高效清洁运行的潜力,基于自行搭建的汽、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平台及缸内燃烧数值模拟方式,研究了汽油双、单歧管喷射策略及柴油单次、两次直喷策略所产生的燃料分层对汽油压燃小负荷燃烧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转速为1500 r/min、燃料热量为610.4 J/cyc的小负荷工况下,单歧管策略的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层程度显著高于双歧管策略,有利于火核产生,提升着火性能,但燃烧效率低下.因此采用直喷微量柴油的策略使混合气活性大幅提升,活性基团产生与消耗速率加快,不同直喷策略导致混合气燃烧特性产生变化.在汽油预混率为86%的工况下,柴油早喷(-160°CAATDC)时的平均指示压力和指示热效率(ITE)分别为0.53 MPa和49.41%,NO_(x)、CO和总碳氢化合物(THC)排放水平降低,但压力升高率超限.优化喷射策略,采用多次直喷可灵活调控混合气浓度与活性分布,延缓放热进而降低压力升高率.在一次柴油早喷量为1.9 mg/cyc、二次柴油直喷量为1.0 mg/cyc时,指示热效率进一步提升至49.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汽油压燃 双、单歧管喷射策略 活性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进展
8
作者 曹东学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97,共16页
催化裂化是我国炼油工业的核心工艺技术,是当今石化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柱和今后石化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介绍国内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原料进料技术、反应终止与油剂分离技术、汽提技术、催化剂再生技术、催化裂化反应技... 催化裂化是我国炼油工业的核心工艺技术,是当今石化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柱和今后石化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介绍国内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原料进料技术、反应终止与油剂分离技术、汽提技术、催化剂再生技术、催化裂化反应技术、催化裂化集成创新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国内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工业应用情况,为企业催化裂化技术选择和装置运行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工艺技术 汽油 柴油 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特性分析与应用
9
作者 马少辉 薛畅林 朱霞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1期164-168,共5页
发动机节能技术一直是汽车制造厂商和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其中发动机稀薄燃烧节能技术最具有代表性。利用文献分析法综述了汽油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的机理、技术实现途径及应用情况,发现发动机稀燃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可为相关领... 发动机节能技术一直是汽车制造厂商和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其中发动机稀薄燃烧节能技术最具有代表性。利用文献分析法综述了汽油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的机理、技术实现途径及应用情况,发现发动机稀燃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可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发动机 稀薄燃烧技术 发动机节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近红外光谱特征谱段快速分析甲醇汽油甲醇含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超民 张正东 +6 位作者 张锦 杜彪 王桂萱 李琪 刘帆 张鑫 李轲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甲醇汽油因其辛烷值高和污染较低等优点已经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新型替代能源,而甲醇含量是衡量其油品品质的重要指标。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准确、快速和高效等特点有望成为测定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的可靠分析方法。利用甲醇汽油的近红外光谱... 甲醇汽油因其辛烷值高和污染较低等优点已经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新型替代能源,而甲醇含量是衡量其油品品质的重要指标。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准确、快速和高效等特点有望成为测定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的可靠分析方法。利用甲醇汽油的近红外光谱中O-H键特征谱段的峰强度和峰面积建立拟合曲线,还根据甲醇分子的特征谱段建立偏最小二乘法(PLS)预测模型。通过对比特征光谱、全波长光谱、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光谱、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MC-UVE)光谱的PLS模型以及O-H键特征谱段峰强度和峰面积拟合曲线的预测性能,最终确定C-H键对称伸缩特征光谱的PLS模型测定效果最佳,模型决定系数可以达到0.9999,测定结果的允许误差在国标要求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依据甲醇分子的化学结构筛选近红外特征谱段,基于此谱段建立的PLS模型可以实现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的准确、快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特征谱段 甲醇汽油 快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软件预测性能评价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蓉 郝璐 +5 位作者 袁洪福 何桂梅 邓天龙 杜彪 龚丽 岳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1,共9页
常用的多元分析模型评价指标尚缺乏评价近红外分析软件多项重要预测性能指标的能力,成为近红外光谱仪预测性能以及实际近红外应用中模型适用性评价的痛点。为此,旨在发展一种近红外定量分析软件预测性能的评价方法。以近红外测定汽油烯... 常用的多元分析模型评价指标尚缺乏评价近红外分析软件多项重要预测性能指标的能力,成为近红外光谱仪预测性能以及实际近红外应用中模型适用性评价的痛点。为此,旨在发展一种近红外定量分析软件预测性能的评价方法。以近红外测定汽油烯烃浓度为研究对象,收集了192个国Ⅵ汽油样品,包括92#、95#和98#;采集其近红外光谱;按照GB/T 30519-2014测定其烯烃浓度作为参考值,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多元分析软件(1种是偏最小二乘(PLS)建模软件,另1种是非PLS的软件),建立了两个校正模型。研究发现,与参考值相比,PLS模型对低浓度样品预测值呈正偏差,高浓度的呈负偏差,即“均值化”现象。常用的模型预测性能评价指标尚不能评价模型预测值的均值化程度,也不能评价:(1)预测值与参考值偏差大于参考方法再现性的样本占比,(2)模型泛化能力。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4项新评价指标包括均值化指数(AE)、预测偏差超限值样本占比(Ratio)、异常样本预测偏差(DAS)和孤立样品预测偏差(DIS)。综合常用的评价指标和新评价指标(共12项),对仪器选型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软件预测性能的评价、实际近红外分析应用中模型适用性的评价均具有实际意义,对近红外分析学术研究也具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多元分析模型评价 近红外分析软件评价 汽油烯烃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油增化”目标下汽油降烯烃研究进展
12
作者 马骏 沈陟 +3 位作者 康顺吉 宋浩 梁源 沈喜洲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3,共6页
为了满足环保和经济需求,生产低烯烃含量的清洁汽油成为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针对国内炼化行业发展状况,综述了国内常见的汽油降烯烃方法,如控制催化裂化原料和工艺条件、采用降烯烃催化剂和催化裂化技术以及进行汽油后处理(如加氢... 为了满足环保和经济需求,生产低烯烃含量的清洁汽油成为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针对国内炼化行业发展状况,综述了国内常见的汽油降烯烃方法,如控制催化裂化原料和工艺条件、采用降烯烃催化剂和催化裂化技术以及进行汽油后处理(如加氢精制、醚化技术、芳构化技术和溶剂萃取法)等,重点介绍了溶剂萃取法的工艺、萃取剂及萃取机理。溶剂萃取法能够回收汽油中的烯烃,用于生产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对石化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实现“减油增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汽油 催化裂化 汽油烯烃 溶剂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介尺度内燃机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燃烧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超 李梦新 +2 位作者 何泽 李阳阳 付磊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以拓阳FS-S100AT四冲程活塞式微型汽油发动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中介尺度微型内燃机燃烧可视化测试平台,用以研究在10000 r/min转速下,不同甲醇–汽油质量分数配比燃料(M100、M75、M50、M25、M0,其中数字为甲醇汽油混合气中甲醇的质量分... 以拓阳FS-S100AT四冲程活塞式微型汽油发动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中介尺度微型内燃机燃烧可视化测试平台,用以研究在10000 r/min转速下,不同甲醇–汽油质量分数配比燃料(M100、M75、M50、M25、M0,其中数字为甲醇汽油混合气中甲醇的质量分数)和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λ=1.2、1.0、0.8)对缸内火焰形态和传播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测试燃料在燃烧初期均呈现淡蓝色火焰。随着燃烧的进行,高甲醇含量燃料(M100、M75、M50)在活塞边缘显示出淡黄色火焰或高温黄色颗粒,而低甲醇含量燃料(M25、M0)由于汽油燃烧速度的限制,火焰传播较慢,缸内温度较低,火焰主要保持淡蓝色,仅偶尔出现淡黄色火焰或颗粒。随着甲醇掺混比的降低,火焰传播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然而,在一定范围内,过量空气系数的降低会提升火焰传播速度。在λ=1.0下,燃烧火焰中的黄焰面积达到最大;M100燃料的黄焰面积增长最为迅速,随着甲醇比例的降低,黄焰面积的增长速度减缓。黄焰面积的增加既与润滑油燃烧不完全氧化有关,也与内燃机进排气门的特殊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内燃机 中介尺度 可视化 甲醇–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汽油窄馏分烃类分布规律及其加氢改质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海军 张学瑞 +5 位作者 宋玺文 陈渤燕 王月 高卓然 胡亚琼 李望良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采用实沸点蒸馏法对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催化裂化(FCC)汽油进行了窄馏分切割,归纳分析全馏分及各切割窄馏分段的族组成、辛烷值、总硫含量和硫形态分布规律;采用等体积饱和浸渍法制备了ZnLaNiMo/ZSM-5加氢改质催化剂,采用XRD、N_(2... 采用实沸点蒸馏法对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催化裂化(FCC)汽油进行了窄馏分切割,归纳分析全馏分及各切割窄馏分段的族组成、辛烷值、总硫含量和硫形态分布规律;采用等体积饱和浸渍法制备了ZnLaNiMo/ZSM-5加氢改质催化剂,采用XRD、N_(2)吸附-脱附、吡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该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分别以FCC汽油不同窄馏分及其混合馏分为原料考察ZnLaNiMo/ZSM-5/γ-Al_(2)O_(3)催化剂的加氢改质性能。结果表明:窄馏分中烯烃质量分数为6.39%~44.78%,烯烃含量随着馏分沸点的升高而显著降低,FCC汽油中约80%以上的烯烃集中在<115℃的轻馏分中,主要是C_(5)~C_(8)烯烃;ZnLaNiMo/ZSM-5加氢改质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分别为272.9 m 2/g、7.28 nm和0.25 cm^(3)/g,采用该催化剂加氢改质处理Cut-2~Cut-5混合馏分时,在反应压力2.0 MPa、体积空速1.5 h^(-1)、氢/油体积比300、反应温度340℃的条件下,加氢脱硫率为62.5%,加氢改质产物的烯烃体积分数降低了12.04%、研究法辛烷值增加1.14,说明ZnLaNiMo/ZSM-5加氢改质催化剂同步具有加氢脱硫、大幅降烯烃和保持辛烷值三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汽油 加氢改质 窄馏分 烃族组成 脱硫 硫分布 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汽油卡车尾气颗粒物中氨和有机胺的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15
作者 祁珣 冯鑫鑫 +4 位作者 陈颖军 冯艳丽 陈田 李军 张干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7-1006,共10页
氨和有机胺作为为数不多的碱性气体,可显著影响大气氮循环、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汽油车作为氨和有机胺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特征尚不清楚。基于车载实验对9辆不同排放标准轻型汽油卡车尾气颗粒物中氨和有机胺的排放开展实测。结果发... 氨和有机胺作为为数不多的碱性气体,可显著影响大气氮循环、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汽油车作为氨和有机胺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特征尚不清楚。基于车载实验对9辆不同排放标准轻型汽油卡车尾气颗粒物中氨和有机胺的排放开展实测。结果发现,汽油车尾气颗粒物中氨的排放量[(1479.3±1745.7)μg·kg^(-1)]显著高于有机胺[(701.1±169.5)ng·kg^(-1)],两者相差3-4个数量级,且两者在颗粒相的分布特征会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其次,汽油车排放标准的提高可以显著抑制颗粒物中氨和有机胺的排放,如国五标准汽油车颗粒物中有机胺的排放因子[(1341.7±199.1)ng·kg^(-1)]显著高于国六[(530.5±1597.1)ng·kg^(-1)]。再者,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汽油车颗粒物中氨和有机胺的排放因子呈现出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表现为中速条件下排放最低。不同排放标准和行驶速度的汽油车中C2-胺(如DMAH+和EAH+)是有机胺的绝对优势组分,占比可达71.8%-96.1%。此外,结合控制变量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汽油车排放标准是影响氨和有机胺排放的主要控制因子,提高排放标准可以显著降低汽油车颗粒物中氨和有机胺的排放。这项工作为掌握汽油车颗粒物中氨和有机胺的排放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可有效服务于空气质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车 氨和有机胺 排放特征 随机森林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HCCI发动机串联复合涡轮废气能量分配研究
16
作者 林钰梅 张珊珊 +1 位作者 邬斌扬 苏万华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更好地进行复合涡轮匹配,对各工况下发动机排气能量利用进行研究,建立汽油均质充量压燃(HCCI)发动机热力学模型和串联复合涡轮系统数学模型,构建汽油均质压燃发动机一维仿真模型.基于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复合涡轮参数,选择合适的复合... 为了更好地进行复合涡轮匹配,对各工况下发动机排气能量利用进行研究,建立汽油均质充量压燃(HCCI)发动机热力学模型和串联复合涡轮系统数学模型,构建汽油均质压燃发动机一维仿真模型.基于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复合涡轮参数,选择合适的复合涡轮系统,并进行一维仿真验证.基于匹配结果对复合涡轮系统中的能量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所提出匹配方法选配的串联复合涡轮系统能够有效回收废气能量,实现整机性能提升,在转速为2200 r/min、平均指示压力(IMEP)为1.26 MPa时整机功率提高3.17 kW,整机效率改善2.49%;总结所得废气能量分配规律是:动力涡轮适用于转速高于1600 r/min及IMEP大于1.07 MPa工况,此时存在最优进气压力,使得动力涡轮所得废气能量有最佳废气能量占比,并使发动机整机效率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均质充量压燃 串联复合涡轮系统 废气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Unet网络的汽油管道泄漏高光谱图像检测
17
作者 王克明 公维佳 +5 位作者 王海明 蔡永军 刘嘉星 孙磊 宋丽梅 李金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6-1484,共9页
针对当前汽油管道泄漏检测效率低、无法精准分割泄露区域边缘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图像与深度学习结合的汽油管道泄漏检测方法。首先进行两种型号汽油在土壤、水背景下的特征光谱波段提取;利用连续投影算法实现汽油高光谱图像数... 针对当前汽油管道泄漏检测效率低、无法精准分割泄露区域边缘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图像与深度学习结合的汽油管道泄漏检测方法。首先进行两种型号汽油在土壤、水背景下的特征光谱波段提取;利用连续投影算法实现汽油高光谱图像数据降维;将汽油反射率作为输入,均方根误差为回归参数获得汽油反射峰附近的18个特征波段;采用图像旋转角度、横向或纵向翻转、在图像中注入随机噪声等方式实现数据集样本扩充。其次对Unet高光谱图像语义分割模型进行改进,将Unet网络编码器部分替换成密集连接模块加强各层级间的信息交流,减轻计算量提高模型检测速度;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模块,使模型对汽油图像空间和光谱层面两特征信息同时关注,提高模型检测精度;引入失活层的概念,通过暂时关闭网络中的一部分神经元降低网络的复杂性,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时间点实施早停策略从而防止过拟合。最后进行了消融实验和对比实验。消融实验结果验证了密集连接模块和通道注意力机制模块对提高网络分割精度和召回率的有效性;在自建数据集上的定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对滴落汽油的分割精度为90.34%,平均每张图片检测时间为0.23 s,与Unet、PSE-Unet和HLCA-Unet模型相比,平均准确率分别增加了14.39%、8.01%和2.73%,召回率分别增加了8.95%、8.02%和6.55%,测试时间与Unet、PSE-Unet模型相比分别减少了10.83%和16.97%,检测优越性定性体现在泄露油滴与背景交会的轮廓更符合原图,本模型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汽油特征信息,为汽油管道泄漏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此外,在公开的Pavia University遥感数据集上与当前Unet、PSE-Unet、HLCA-Unet模型检测进行对比,模型仍表现出更好的分割效果,体现出较强的普适性和泛化能力,可用于多种类型的高光谱图像语义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管道泄露 高光谱图像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Unet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技术在石油炼制行业的地位和作用
18
作者 刘灵丽 左严芬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3,共8页
催化裂化工艺是石油炼制二次加工的核心过程。从全球催化裂化产能和我国催化裂化产能入手,综述了催化裂化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流化催化裂化(FCC)产能在炼油厂裂化产能中占比的变化情况,以部分装置统计数据为例阐述... 催化裂化工艺是石油炼制二次加工的核心过程。从全球催化裂化产能和我国催化裂化产能入手,综述了催化裂化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流化催化裂化(FCC)产能在炼油厂裂化产能中占比的变化情况,以部分装置统计数据为例阐述其加工原料的广泛性和适应性。总结了FCC主要产品(汽油、柴油、液化气、油浆等)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和石化行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产能 汽油 柴油 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装置增产丁烯HBC系列催化剂和助剂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善青 严加松 +2 位作者 蔡凯 刘雨晴 郭硕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了HBC系列增产丁烯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和助剂,通过新型催化材料和制备技术优化等措施,强化催化裂化过程正碳离子的异构化反应和抑制氢转移反应,促进烃类分子向丁烯的定向转化。在工业应用过程中,HBC-...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了HBC系列增产丁烯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和助剂,通过新型催化材料和制备技术优化等措施,强化催化裂化过程正碳离子的异构化反应和抑制氢转移反应,促进烃类分子向丁烯的定向转化。在工业应用过程中,HBC-A催化剂表现出兼具增产丁烯和增强重油裂化能力的特点,在液化气收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丁烯(对原料)收率增加0.5百分点以上,柴油和油浆产率降低;HBC-B助剂可灵活与主催化剂按照适当比例掺混使用,表现出优异的丁烯选择性和适当的柴油转化能力,当HBC-B助剂占系统催化剂藏量(w)的5.0%时,丁烯(对原料)收率增加0.5~1.0百分点,柴油产率降低,汽油收率变化不大或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丁烯 催化剂 助剂 汽油 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化企业压减重芳烃柴油的工业技术实践
20
作者 李桂军 刘晓华 周晓龙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9,共6页
针对炼化企业重芳烃柴油产量大、柴汽比高、车用柴油占比低、十六烷指数小等问题,采用加氢精制与催化裂化相组合的LTAG工艺,将重芳烃柴油转化为汽油;采用RLG技术,将柴油馏分中的芳烃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进一步提高了柴油转化率和汽... 针对炼化企业重芳烃柴油产量大、柴汽比高、车用柴油占比低、十六烷指数小等问题,采用加氢精制与催化裂化相组合的LTAG工艺,将重芳烃柴油转化为汽油;采用RLG技术,将柴油馏分中的芳烃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进一步提高了柴油转化率和汽油产品品质;采用RTC装置第二提升管反应器回炼RLG柴油,将重芳烃柴油深度转化为轻质芳烃,拓展了轻质芳烃的产业链。结果表明:经LTAG改造后,企业柴汽比从1.18下降至0.95;RLG装置投产后,柴汽比进一步降至0.74;RTC第二提升管反应器回炼RLG柴油后,柴汽比降至0.42。经济效益核算结果表明,应用RTC+RLG+芳烃抽提组合技术后,企业压减了重芳烃柴油产量,增产了汽油、芳烃、液化气等高价值产品,每月增加经济效益约5822.41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LG RTC 重芳烃 柴汽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