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NSS-RTK形变监测实时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新华 尚俊娜 施浒立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90-1196,共7页
针对GNSS-RTK技术应用于形变监测时数据结果不佳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变数据的数据预处理和异常状态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改进拉依达准则进行粗差剔除,然后采用小波去噪处理,最后根据形变数据异常模型构建休哈特... 针对GNSS-RTK技术应用于形变监测时数据结果不佳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变数据的数据预处理和异常状态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改进拉依达准则进行粗差剔除,然后采用小波去噪处理,最后根据形变数据异常模型构建休哈特均值控制图。结果表明,改进拉依达准则可以实现对实测形变数据的实时粗差剔除,根据最优小波系数设置的小波去噪可以有效提高形变数据精度,休哈特均值控制图结合改进拉依达准则可以实现对形变数据的无误警有效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rtk形变监测 形变数据处理 改进拉依达准则 小波去噪 休哈特均值控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西藏白格滑坡失稳前后全过程形变监测研究
2
作者 杨成生 魏春蕊 +2 位作者 魏云杰 李祖锋 丁慧兰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和SAR偏移量以及光学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了白格滑坡滑前、2次滑动和滑后的形变特征。光学偏移量计算结果表明,白格滑坡在2014年11月—2018年3月29日的滑前阶段,累积位移量达到40 m,其形变区为滑坡中部。SAR偏移量结果也表明该滑坡在滑前2018年5月与7月的累积位移量达到了6.4 m,其形变区同样为滑坡中部。基于InSAR技术的监测结果揭示了白格滑坡2018年10月—11月2次失稳后,在滑坡后缘和滑坡左上侧仍存在明显的残余形变。白格滑坡在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滑后阶段,在滑坡的后缘高位处仍存在-140 mm/a的形变,且滑坡左上侧形变范围在持续扩大。该研究成果恢复了白格滑坡大量级位移的滑动全过程,为滑坡监测及预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SBAS-InSAR 偏移量跟踪技术 全过程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支绕组横梁算法的变压器绕组形变矢量化监测模型
3
作者 范晓舟 袁洁平 +3 位作者 薛峰 王湘女 律方成 耿江海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9-1651,共13页
变压器绕组状态监测非常重要,为精确地监测变压器绕组变形方向与变形程度,该文结合简支横梁原理与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提出了针对变压器绕组的形变矢量化监测算法。基于材料力学理论推导,建立了布里渊频移量与绕组形变轴向、径向分量... 变压器绕组状态监测非常重要,为精确地监测变压器绕组变形方向与变形程度,该文结合简支横梁原理与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提出了针对变压器绕组的形变矢量化监测算法。基于材料力学理论推导,建立了布里渊频移量与绕组形变轴向、径向分量关系式,利用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建立了变压器绕组形变矢量化监测模型。通过对光纤复合导线和内置光纤的35 kV绕组施加轴向形变和径向形变,借助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完成了形变监测,验证了监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复合导线实验中轴向形变测量平均误差为6.60%,径向形变测量平均误差为5.88%;内置光纤的35 kV绕组实验中轴向形变平均误差为9.63%,径向形变平均误差为5.18%。实验结果验证了绕组形变矢量化监测模型可实现绕组形变方向和形变程度的监测,有效地提高绕组形变程度的监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组形变 矢量化监测 光纤传感 简支绕组横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约束插值的InSAR/GNSS高精度融合机场形变监测
4
作者 尚俊娜 吕文兵 +1 位作者 施浒立 程涛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424,共10页
传统的克里金插值方法在地面变形监测中存在较大的插值误差,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地形时,无法充分反映实际地表形变的空间特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角度约束的广义延拓插值模型(AGEM)。该模型引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的角度约束,提... 传统的克里金插值方法在地面变形监测中存在较大的插值误差,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地形时,无法充分反映实际地表形变的空间特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角度约束的广义延拓插值模型(AGEM)。该模型引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的角度约束,提高了全球定位系统(GNSS)插值精度和空间变化特征的捕捉能力。通过卡尔曼滤波将AGEM插值结果与InSAR数据相融合,生成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时序形变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东向、天向的插值均方根误差较传统克里金插值模型分别降低了22.03%和21.98%;融合后,相较于克里金插值融合InSAR,其东向、天向的形变监测误差分别降低了23.38%和38.62%。基于某机场的应用案例,综合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结果得出:AGEM方法在插值精度和数据融合性能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地表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监测 角度约束 广义延拓插值 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时序InSAR分析的安徽铜陵地表形变监测及时空特征解译
5
作者 杨辰 金源 +1 位作者 邓飞 史绪国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1-631,644,共12页
安徽省铜陵市与岩溶和采矿等相关的塌陷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监测岩溶区的时空形变特征对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广覆盖、穿透云雾与高精度形变监测等优点,在... 安徽省铜陵市与岩溶和采矿等相关的塌陷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监测岩溶区的时空形变特征对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广覆盖、穿透云雾与高精度形变监测等优点,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取得广泛应用。文章利用小基线数据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SAR技术对覆盖铜陵市铜官区和义安区2015-2021年的Sentinel-1数据进行分析,探测到新桥矿区、老鸦岭、笔架山六国化工厂等局部形变区。老鸦岭和新桥矿区形变区主要集中在矿业开采形成的尾矿坝,视线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68 mm·a^(-1)和118 mm·a^(-1),其中老鸦岭的形变区受到强降雨影响。笔架山最大视线向形变速率约为48 mm·a^(-1),主要与周边施工活动有关。研究证明InSAR技术可为岩溶区大范围地质灾害识别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形变监测 时序InSAR 降雨 采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区InSAR形变监测与开采参数反演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子倩 杨成生 +2 位作者 侯祖行 张雪 丁慧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共12页
针对辽河油田区地表形变特征及变形趋势不明的问题,利用SBAS-InSAR和MSBAS-2D技术对该区2019—2021年地表多维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并将Okada矩形位错模型用于典型油田开采区储层参数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曙光采油厂、欢喜岭采油厂和锦州... 针对辽河油田区地表形变特征及变形趋势不明的问题,利用SBAS-InSAR和MSBAS-2D技术对该区2019—2021年地表多维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并将Okada矩形位错模型用于典型油田开采区储层参数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曙光采油厂、欢喜岭采油厂和锦州采油厂均存在因石油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其中曙光采油厂两年内累积形变达-330 mm,沉降漏斗最大垂直形变和水平位移分别为-150和55 mm,其形变量之比约为3∶1。利用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曙光采油厂区域油层深度为1642.22 m,与实际油层深度接近,适用于该区域油田储层参数反演。此外油气开采与周缘的地震事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该方法能较为全面地监测辽河油田区地表形变特征,可为该区油气生产及沉降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区 地面沉降监测 储层参数反演 二维形变分解 Okada矩形位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监测及时空演化态势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熠斌 宋金红 +1 位作者 徐誉维 徐思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吉林省煤炭开采遗留的大量采空区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降,给采空区土地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填补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研究的空白,利用SBAS-InSAR技术对2017—2021年(Sentinel-1B降轨数据,957景)的地表形变情况进... 吉林省煤炭开采遗留的大量采空区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降,给采空区土地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填补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研究的空白,利用SBAS-InSAR技术对2017—2021年(Sentinel-1B降轨数据,957景)的地表形变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精度评估和现场实地调查验证InSAR技术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分析探讨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营城、羊草沟和双阳等11个采空区发生了显著的地表沉降,梅河口、万宝和珲春富强采空区因沉陷治理造成地表堆填型抬升;(2)2017—2021年,吉林省煤炭采空区总沉降面积为71.47 km^(2),最大沉降速率为243.16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104.3 mm;(3)监测期间,吉林省煤炭采空区整体地表沉降较为缓慢,但羊草沟、浑江区和江源区等9个存在重度沉降以上的采空区,在中心区域发生了严重沉降,其中羊草沟采空区沉降最为严重;(4)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沉降主要由大规模开采地下煤炭资源引起,浅部采空区“活化”是重要因素,软弱岩类的地层岩性和工程地质特性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未来沉降可能继续加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的有效实施是发生堆填型抬升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煤炭采空区 地表形变监测 时空演化态势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时序InSAR和现场测量的地铁枢纽施工形变监测与多参量风险评估
8
作者 秦晓琼 张雅轩 +5 位作者 徐彬涛 刘宇舟 刘镇诚 洪成雨 陈湘生 汪驰升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6,共6页
地铁里程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频发的施工事故,形变监测与解译对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地铁施工特性优化SAR影像集进行划分,改善施工区失相干现象,并联合现场测量补充其时空和视角缺失,解译了深圳地铁12号线沙浦站的施工形变过程,... 地铁里程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频发的施工事故,形变监测与解译对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地铁施工特性优化SAR影像集进行划分,改善施工区失相干现象,并联合现场测量补充其时空和视角缺失,解译了深圳地铁12号线沙浦站的施工形变过程,并基于形变结果进行多参量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沙浦站施工区的点目标数量和相干性显著提高;(2)联合分析InSAR、地下水位、水准测量数据,发现基坑开挖、隧道盾构导致周边构筑物发生10~30 mm不均匀沉降,并产生了3个沉降漏斗;(3)联合InSAR和机器视觉沉降监测结果,发现回填施工后主体结构形变主要原因为回填土荷载作用,回填土层平均压缩量约4.31 mm;(4)沿隧道和基坑两侧、车站37~42环块形变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监测 时序InSAR 地铁施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喀喇昆仑公路盖孜河谷段形变监测与影响因子分析
9
作者 莫丹丹 火久元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42,共11页
喀喇昆仑公路(KKH)盖孜河谷段地质条件复杂、气候特殊多变、沿线滑坡灾害多发,因此针对该区域的滑坡灾害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对KKH盖孜... 喀喇昆仑公路(KKH)盖孜河谷段地质条件复杂、气候特殊多变、沿线滑坡灾害多发,因此针对该区域的滑坡灾害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对KKH盖孜河谷段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和时序形变特征分析。①基于覆盖研究区的64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域在研究时段内的形变分布图及时序形变特征,研究区2017年3月—2022年8月雷达视线向(LOS)的形变速率值为-33.5~11.6 mm/a,最大累积形变量为179.4 mm;②结合研究区内4处典型滑坡区域的光学遥感影像和前人研究成果验证了形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表明SBAS-InSAR技术是滑坡灾害形变监测方面的有效手段;③利用高程、坡度、月均降水量、逐月平均温度、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表层土壤水旬度、冰川分布数据、地震目录、IGBP土地覆被等数据对时序形变曲线进行分析,进而挖掘不同因素对研究区滑坡地表形变的影响,为灾害早期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公路 SBAS-InSAR 形变监测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煤矿矿区的InSAR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学召 苏海蛟 +2 位作者 童鑫 熊艳玲 张心怡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0,共7页
针对大规模煤炭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表形变等环境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InSAR技术在煤矿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当前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相位失相关严重影响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形... 针对大规模煤炭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表形变等环境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InSAR技术在煤矿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当前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相位失相关严重影响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形变、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结果的精度验证方法较为单一、矿区地表三维形变监测精度有限、形变监测数据深度分析不足。基于此,提出了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发展趋势:(1)综合使用长波段、短时空基线特征SAR卫星,降低失相关对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结果造成的影响;(2)加强DS-InSAR方法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研究,以实现更精确的监测;(3)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提高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精度;(4)集成InSAR监测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煤矿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INSAR 地表形变 监测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黄河内蒙古段河岸形变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毛宇鑫 冀鸿兰 +2 位作者 杨震 张江浩 刘斌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5,共9页
河岸崩塌不仅影响河势稳定,而且危及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行河岸形变监测,探究形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河岸崩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2018年4月至2024年4月的153幅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 河岸崩塌不仅影响河势稳定,而且危及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行河岸形变监测,探究形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河岸崩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2018年4月至2024年4月的153幅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获取黄河内蒙古段什四份子和温布壕两个典型弯道地区的河岸形变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实测的土体温湿度、降水、地下水位和河道水位数据,分析自然因素对河岸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SBAS-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实测数据拟合效果良好,均方根误差为1.11 mm,决定系数R^(2)为0.754,该方法在季冻区河岸形变监测中具有较高的精度。什四份子地区年平均形变速率范围为-20.0~24.8 mm/a,形变区域主要位于沿岸耕地和堤防。温布壕地区年平均形变速率范围为-18.7~19.5 mm/a,抬升区域呈散点式分布,沉降区域集中在东侧河岸,表现出整体轻微抬升和局部沉降的特点。地下水位、河道水位以及土体温度和湿度均与河岸形变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是影响河岸形变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SBAS-InSAR技术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有效监测河岸形变,为季冻区河岸灾害防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形变监测 黄河内蒙古段 Sentinel-1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12
作者 董建军 冯晓硕 张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1,共9页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的研究,量化分析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沉降的演化特征,评判采空区地表沉降、地面倾斜以及地表曲率对变电站外送线路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53.6 mm/a,该区域所处位置与古汉山矿位置重合,沉陷与煤矿开采具有一致性;杆塔位置沉降速率处于-16.5~-0.3 mm/a,其中,11号和35号杆塔平均沉降速率明显大于其他位置,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15.88、-16.21 mm/a,通过形变规律历史追溯,最大累计沉降分别为-104.91、-106.97 mm。根据最不利原则,得出各区域杆塔年际形变速率的最不利点位在服役年限内的实际监测预测沉降量均小于400 mm。杆塔的最大倾斜和曲率为1.2 mm/m、0 mm/m^(2),均在规定的最小容许值内,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送线路 穿越矿权区域 地表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 采空区 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SBAS-InSAR和DS-InSAR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形变监测与预测
13
作者 王身丽 刘毅 +1 位作者 韩昊 杜勇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35,141,共7页
本文结合SBAS-InSAR和DS-InSAR技术对五峰县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形变进行了监测与预测,以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和灾害预警能力。首先结合这两种技术,建立了一个多尺度的形变监测模型,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更加精细的数据支持。然后,... 本文结合SBAS-InSAR和DS-InSAR技术对五峰县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形变进行了监测与预测,以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和灾害预警能力。首先结合这两种技术,建立了一个多尺度的形变监测模型,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更加精细的数据支持。然后,引入了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地面沉降趋势进行了时间序列预测。对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进行训练与测试,LSTM模型表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最大绝对误差为3.28 mm,最小绝对误差为0.13 mm,均方根误差(RMSE)为1.32 mm,验证了该模型在地面形变预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表明,LSTM模型能够捕捉沉降变化的长期趋势,并为输电通道的维护和灾害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DS-InSAR LSTM 输电通道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时序InSAR技术监测田湾核电站地表形变
14
作者 顾志强 王以磊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1,共6页
田湾核电站是目前全球在运和在建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对于保障江苏省及华东地区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核电站属于重要基础设施,其形变大小将直接威胁核电站的安全运营。文章采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利用2021... 田湾核电站是目前全球在运和在建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对于保障江苏省及华东地区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核电站属于重要基础设施,其形变大小将直接威胁核电站的安全运营。文章采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利用2021年1月—2023年12月的96期Sentinel-1A影像,首次获取了田湾核电站的详细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已建成的1~6号机组区域建筑物及地表均稳定,无明显形变发生,形变速率范围为-3~3 mm/a;正在施工的7号、8号机组西侧的砂石堆积场存在较严重形变,最大沉降速率可达50 mm/a;核电站西南部不锈钢车间和库房区域存在较大形变,荷载过大可能是该区域形变较大的主要原因。相关管理部门需高度关注西南部形变较大区域,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湾核电站 形变监测 SAR INSAR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生态”治理模式下采煤沉陷区地面形变综合信息监测方法研究
15
作者 舒茂龙 胡玉 +2 位作者 齐力文 熊宇 耿珍珍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7-187,共11页
为实现采煤沉陷区“光伏+生态”综合治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宁夏宁东煤矿塌陷区作为研究区,以准确获取地面形变综合信息为目标,综合运用合成孔径雷达、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物联网监测的技术手段,耦合三维地质建模及GIS技术,... 为实现采煤沉陷区“光伏+生态”综合治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宁夏宁东煤矿塌陷区作为研究区,以准确获取地面形变综合信息为目标,综合运用合成孔径雷达、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物联网监测的技术手段,耦合三维地质建模及GIS技术,开展了国能宁东光伏基地地面形变综合信息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了“天(航天)-空(低空)-地(地表、地下)”一体化的高精度、多尺度立体监测体系;建立了由矿山测量数据、地表形变监测数据、数字摄影测量数据、激光雷达数据、移动监测数据、沉陷区三维地质模型、倾斜摄影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等构成的多维数据仓库;提出了地面形变综合信息监测平台的建设方案,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Web GIS的采煤沉陷区地面形变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监管、地上地下三维场景展示与分析、沉陷区范围动态感知、地质灾害综合预警等功能;可为地下煤矿开采诱发灾害“实时感知、动态评价、预警分析和综合整治”四位一体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光伏+生态”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光伏场 “光伏+生态” 地面形变 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和成因分析——以迫龙沟为例
16
作者 王明阳 刘小都 +1 位作者 严紫东 胡嘉乐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5期326-328,共3页
迫龙沟是帕隆藏布江下游右岸一级支流,在1983、1984、1985和2015年均暴发过泥石流灾害,但目前关于2015年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以迫龙沟2015年的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5年的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通过D-InSAR... 迫龙沟是帕隆藏布江下游右岸一级支流,在1983、1984、1985和2015年均暴发过泥石流灾害,但目前关于2015年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以迫龙沟2015年的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5年的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通过D-InSAR scape模块获取了迫龙沟的地表形变监测结果图,并对2005—2024年的气象水文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巴宜区迫龙沟泥石流暴发的最大诱因是降水;研究区域迫龙沟最大正形变量出现在2015年春季,为251 mm,最大负形变量出现在2014年冬季,为24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监测 迫龙沟 D-INSAR Sentinel-1 气象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遥感监测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曾锴 贺凯凯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206-213,221,共9页
InSAR技术具有精度高、成本低、时间周期覆盖等优点,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综述了InSAR、D-InSAR、时序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D-InSAR和时序InSAR技术在监测矿区地表形变中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在城市灾害监测... InSAR技术具有精度高、成本低、时间周期覆盖等优点,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综述了InSAR、D-InSAR、时序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D-InSAR和时序InSAR技术在监测矿区地表形变中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在城市灾害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InSAR技术在监测矿区地表形变中的发展与前景。结果表明: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增强监测精度和可靠性、推动多源数据融合等方面,并应在智能矿山、灾害预警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矿区 地表形变 遥感监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及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新龙 车子杰 +1 位作者 马飞 高旭波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9,212,共8页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卫星影像,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山西省晋城市晋城矿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地表沉陷进行监测,分析获取了该地区地表连续形变情况,并利用该技术获取的海量PS点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对晋城矿区周边居民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识别和预测。结果表明:晋城矿区10个煤矿及其周边区域存在较大的地表形变;晋城矿区平均LOS向年平均地表形变速率范围为-37~30.3 mm/a;PS-InSAR技术在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可行性,且可以实现矿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识别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技术 晋城矿区 地表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源因素回归和ARIMA-LSTM的露天矿地表形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如仁 李梦晨 +1 位作者 葛永权 刘明霞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7,共12页
露天矿山大规模开采引发的地表形变严重威胁了周边基础设施的稳固性及附近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形变演化趋势的精准预测对于保障矿山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形变监测技术的时空采样率低、成本高,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因子筛选困... 露天矿山大规模开采引发的地表形变严重威胁了周边基础设施的稳固性及附近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形变演化趋势的精准预测对于保障矿山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形变监测技术的时空采样率低、成本高,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因子筛选困难、趋势预测精度欠佳等问题,以辽宁省鞍山市露天矿集中分布区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融合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的多源因素融合回归的露天矿地表形变演化趋势分析方法。首先,利用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开展2020年1月—2022年4月期间研究区地表形变的长时序监测,获取该时段内地表形变时空分布特征。然后,耦合因子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法提取形变主影响因子,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验证影响因子的筛选效果,同时考虑地表相邻点位形变的联动效应,构建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回归序列。在此基础上,引入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ARIMA)模型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开展形变趋势预测,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标准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以及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评估所提方法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监测期内东鞍山矿东部、大孤山矿中部以及鞍千矿东部沉降相对严重,年均沉降速率最高达166.41 mm/a。耦合因子分析及灰色关联度法提取的影响因子合理可靠,融合高程、地形起伏度及累积降雨量等因子的形变序列更贴合矿区地表真实形变过程。与ARIMA-LSTM模型相比,基于多源因素融合回归模型的预测误差MAE、RMSE、MAPE分别降低了48.0%、16.7%和25.5%,预测精度有所改善且能够有效反映形变累积的整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形变监测 多源数据融合 形变趋势预测 SBAS-InSAR ARIMA-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地表InSAR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董建军 张莹 +1 位作者 李昕 梅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置的时序形变特征,进而建立基于InSAR监测的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完成对场地的安全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数据集的模糊PS选点法可克服PS点密度低的弊端,有效增加分析可用数据,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依据基准点校正拟建区内代表点的时序形变后发现,拟建场地整体形变较小且逐渐呈现趋于稳定的趋势,最大沉降量为13.05 mm,最大沉降速度为5.73 mm/a,最大倾斜为0.070 mm/m。基于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分析可知:采空区地表场地移动变形处于稳定状态,变电站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空区地表沉降对拟建变电站的影响程度小,综合3种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等级为高,具备建设变电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地表形变 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