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C-MS分析不同复热方式对黑椒香肠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1
作者 林丹 潘秀娟 +4 位作者 任柯印 何炯 贾洪锋 朱楠 何莲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209,共8页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复热方式对黑椒香肠感官品质、理化性质、风味的影响。以常温解冻的黑椒香肠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烤箱复热、微波复热、油煎复热、水煮复热、蒸汽复热5种不同的复热方式对黑椒香肠的水分含量、质构、pH值、过氧化值、色...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复热方式对黑椒香肠感官品质、理化性质、风味的影响。以常温解冻的黑椒香肠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烤箱复热、微波复热、油煎复热、水煮复热、蒸汽复热5种不同的复热方式对黑椒香肠的水分含量、质构、pH值、过氧化值、色差的影响,并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黑椒香肠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电子鼻对不同复热方式的黑椒香肠进行了区分,结合感官评价确定最佳复热方式。通过5种复热方式复热的黑椒香肠,综合评价得出烤箱复热最佳,复热后的水分含量为0.33 g/100 g,硬度为13.43 N,弹性为6.05 mm,咀嚼性为62.65 mJ,pH值为5.54,过氧化值为0.028 g/100 g,色差为1.82。电子鼻可以快速区分不同复热方式处理的黑椒香肠,通过GC-MS检测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确定醛类、酯类和烯烃类为复热后黑椒香肠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烤箱复热的黑椒香肠醛类、醇类、酯类相对含量较高且种类较丰富。文章为黑椒香肠复热工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热 质构 色差 电子鼻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玉米香”保靖黄金茶挥发性成分
2
作者 黄怀生 黎娜 +3 位作者 钟兴刚 石建云 李健权 粟本文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保靖黄金茶品质特征“香、绿、爽、浓”,“玉米香”为其中一类典型代表产品。采用HS-SPME-GC-MS分析“玉米香”保靖黄金茶挥发性成分的构成,共获得39个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醇类13个、醛类3个、酮类3个、酸类1个、酯类10个、烯烃类7个和... 保靖黄金茶品质特征“香、绿、爽、浓”,“玉米香”为其中一类典型代表产品。采用HS-SPME-GC-MS分析“玉米香”保靖黄金茶挥发性成分的构成,共获得39个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醇类13个、醛类3个、酮类3个、酸类1个、酯类10个、烯烃类7个和其他2个。其中,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醇类(78.57%)、酯类(5.89%)、烯烃类(5.58%)、酮类(5.10%)、醛类(2.05%)和其他类(1.86%),酸类最低为0.96%。以“清香”保靖黄金茶为对照,通过最小二乘法(PLS)和聚类分析进行差异化合物筛选,获得“玉米香”保靖黄金茶主要呈香物质为香叶醇、己酸己酯、反-3,7-芳樟醇氧化物Ⅱ、顺-3-己烯酸-顺-3-己烯酸酯、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水杨酸甲酯、柠檬烯、壬酸、二甲基戊酸甲酯、反-β-罗勒烯、苯甲醛、苯甲醇、辛醇、顺-己酸-3-己烯酯、橄榄醇、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苯甲酸叶醇酯、β-紫罗酮、壬醛、α-古巴烯、β-丁香烯、反-戊酸-2-己烯酯、4,8-二甲基-1,3,7-任三烯、反-丁酸-3-己烯酯、二甲基硫醚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靖黄金茶 茶叶品质 挥发性成分 玉米香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IMS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袁丽萍 钟比真 +4 位作者 胡明明 余诚玮 彭斌 涂宗财 李金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281,共9页
探究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阶段的单因素最佳条件及挥发性物质变化。本文以黑鱼内脏为原料提取粗鱼油,随后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单因素优化脱胶、脱酸和脱色精制条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 探究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阶段的单因素最佳条件及挥发性物质变化。本文以黑鱼内脏为原料提取粗鱼油,随后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单因素优化脱胶、脱酸和脱色精制条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检测粗鱼油精制不同阶段的挥发性物质,结合化学计量学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筛选黑鱼粗鱼油单因素最佳精制条件下关键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黑鱼粗鱼油单因素最佳精制条件为0.6%磷酸脱胶,0.7%超量碱(NaOH,4 mol/L)脱酸,5%活性白土脱色,鱼油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0.59 mg KOH/g和2.62 mmol/kg。黑鱼粗鱼油精制阶段GC-IMS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以醛类最为丰富(22种),其次为醇类(11种)和酮类(8种)。脱胶油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后续随着精制进行,挥发性物质种类和浓度逐渐降低。黑鱼内脏粗鱼油经过脱酸和脱臭阶段,挥发性物质种类和浓度降低最为显著(P<0.05)。GC-IMS结合OPLS-DA和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筛选出10种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分别为香茅醛、(Z)-4-庚烯醛、丁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正丁醇、(Z)-2-戊烯-1-醇、1-戊烯-3-酮、(E)-2-己烯和吡啶。ROAV显示,(E)-2-壬烯醛是黑鱼油风味的主要贡献者,与1-辛烯-3-醇、(E,E)-2,4-庚二烯醛、香茅醛、正辛醛、(Z)-4-庚烯醛、己醛、3-甲基丁醛、丙醛、庚醛、壬醛、(E)-2-辛烯醛、3-甲硫基丙醛、2-己酮、戊酸乙酯、2-正戊基呋喃和2-己烯17种关键性风味物质共同构成了黑鱼油的独特香气。综上,脱酸和脱臭精炼显著减少黑鱼粗鱼油中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含量,提升鱼油品质。研究可为后期低腥味鱼油研发制备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鱼油 精制 挥发性物质 gc-IMS 化学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感官评价分析不同时期木枣的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建英 吕迪瑚 杨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0-336,共7页
为了解不同时期木枣的香气成分及其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幼果期(S1)、膨大期(S2)、绿熟期(S3)、白熟期(S4)... 为了解不同时期木枣的香气成分及其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幼果期(S1)、膨大期(S2)、绿熟期(S3)、白熟期(S4)、半红期(S5)和全红期(S6)的木枣进行挥发性物质检测和风味感官评价,借助热图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而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建立模型,筛选差异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木枣共检测出121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酯类和烷烃类物质等;筛选出主要的差异挥发性物质有14种,有己酸乙酯、月桂酸甲酯、癸酸甲酯、壬醛、己酸、乙基己醇等;木枣的气味由青香转为果香,味道由涩味转甜,颜色由绿色转白又变红。此外,酸涩味与醛类、青香与醇类、脂香和甜味与酯类和酸类呈正相关。该文为木枣风味品质评价、食品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枣 感官评价 gc-MS 挥发性成分 不同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ROAV分析不同包装材料对乳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钰欣 昝成顺 +6 位作者 贺凯茹 王海斌 刘迎雪 宁淼 乌日娜 张淑丽 武俊瑞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3-252,共10页
为探究包装材料差异对于乳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使用三种常见包装材料的乳粉(普通塑料包装-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高阻隔材料包装-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polyethylene/polyvinyl alcohol/polyethylene,PE/PVA/PE),铝塑包装-聚... 为探究包装材料差异对于乳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使用三种常见包装材料的乳粉(普通塑料包装-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高阻隔材料包装-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polyethylene/polyvinyl alcohol/polyethylene,PE/PVA/PE),铝塑包装-聚酯/聚酰胺/铝箔/聚乙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amide/aluminum foil/polyethylene,PET/PA/AL/PE)),对其多种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测定挥发性物质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鉴定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高阻隔及铝塑包装维持乳粉原有理化性质(水分含量、溶解度、粒径、色泽及脂肪含量)的能力较强。GC-MS检出所有样品共有53种挥发性物质。对比其他类型包装,普通塑料包装乳粉中脂肪氧化程度高致使其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上升,油酸发生较大程度氧化及产生正癸酸,致使乳粉出现酸腐味。高阻隔及铝塑包装可有效抑制糠醛、5-羟甲基糠醛、2(5H)-呋喃酮、糠醇及麦芽酚等于热加工阶段产生的挥发性物质释放,这些物质赋予乳粉焦糖香及黄油香等积极气味。普通包装气密性差造成储存过程中风味物质大量逸散,使乳粉风味单一及乳味淡薄。经ROAV分析可知所有样品共有24种挥发性组分贡献香气,铝塑(14、15种)包装乳粉相较于普通(12种)及高阻隔(各13种)包装乳粉所含正向香气物质种类更为丰富。本研究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包装工艺,改善乳粉风味,提高其营养价值和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装材料 乳粉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物质 HS-SPME-gc-MS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TOF MS的煤液化产物油分子组成结构表征
6
作者 李奕菲 苏沿霏 +5 位作者 尹甜 姜浩强 许志明 张霖宙 史权 徐春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3-553,F0001,共12页
煤直接液化产物分子组成复杂,探究产物的详细分子组成对煤制油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煤液化油及其加氢过程产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分子层次的组成和结构定性定量表征方... 煤直接液化产物分子组成复杂,探究产物的详细分子组成对煤制油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煤液化油及其加氢过程产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分子层次的组成和结构定性定量表征方法,揭示了煤液化加氢反应规律。GC×GC-TOF MS液化油分子组成表征技术通过分子极性在二维上的差异初步解决了一维色谱中多个化合物因保留时间相近共逸出的问题。煤液化油加氢后环烷烃含量增加,芳烃含量减少。在循环溶剂中主要通过三环、四环芳烃分子不同程度的氢化分子起到溶氢供氢的作用。另外,针对煤直接液化石脑油和柴油也建立了GC×GC-TOF MS/FID烃族组成表征,与直馏加氢汽柴油的族组成含量相比,煤直接液化产物中含有较多的环烷烃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 加氢 化学分析 gc×gc-TOF MS 分子工程 定性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草莓番茄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新玉 闫新焕 +3 位作者 谭梦男 潘少香 范艺璇 刘雪梅 《中国果菜》 2025年第5期9-15,79,共8页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草莓番茄常温贮藏(1~10 d)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GC-IMS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共定性...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草莓番茄常温贮藏(1~10 d)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GC-IMS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共定性了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占比最高,是草莓番茄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60%~63%;酮类物质次之,相对含量为20%~24%。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在贮藏过程中,草莓番茄的挥发性成分变化明显,贮藏初期(1~3 d)挥发性成分含量相对稳定,贮藏3 d后挥发性成分变化显著,特别是6-甲基-5-庚烯-2-酮和反式-2-戊烯醛在贮藏早期含量较高,随后明显下降;在贮藏后期(7~10 d),丙酸、苯甲醛等具有不愉快气味的物质逐渐积累。PCA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贮藏3 d后草莓番茄的挥发性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为草莓番茄采后最佳食用期和风味品质保持研究提供了参考信息,也为贮藏保鲜技术开发及分析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番茄 挥发性成分 gc-IMS 指纹图谱 PC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快速气相电子鼻与GC–FID/Qtof联用鉴定阿胶中关键香气化合物的研究
8
作者 穆传辉 嵇传良 +4 位作者 段小波 李秋梅 唐余玲 周建飞 石碧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6,共8页
阿胶作为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对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器官炎症的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但其风味品控仍缺乏快速有效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飞行离子质谱(GC–FID/Qtof)技术,系统分... 阿胶作为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对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器官炎症的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但其风味品控仍缺乏快速有效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飞行离子质谱(GC–FID/Qtof)技术,系统分析了不同品牌阿胶的挥发性成分,揭示了特征风味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差异。研究表明,阿胶的香气主要来源于醛类(己醛、壬醛)和吡嗪类(2,5–二甲基吡嗪、2–乙基–3,6–二甲基吡嗪)化合物。尽管不同品质阿胶的挥发性成分相似,但其释放量存在显著差异,适宜的醛类释放可在高档阿胶制品(东阿黑驴皮款和东阿九朝款)中形成令人愉悦的甜香和青香味。然而,过高的醛类、吡嗪类及含硫化合物释放会对阿胶气味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刺激性气味、糊味和腥味,降低阿胶品质。综上,超快速气相电子鼻与GC–FID/Qtof联用技术可有效分析阿胶的气味特征,并为阿胶的品质鉴别提供快速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胶 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评价 超快速气相电子鼻 gc–FID/Qt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HTC-IRMS同时测定瘤胃液中乙酸含量及其氢稳定同位素比值
9
作者 贺珍 袁红朝 +9 位作者 张秀敏 张丽萍 耿梅梅 许丽卫 李春勇 彭灿 陈闻 唐思宇 钟欢 王久荣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3-722,共10页
日粮纤维在反刍动物瘤胃内降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和甲烷,其中乙酸是VFA的主要成分之一。氢是瘤胃内连接日粮纤维降解生成VFA和甲烷代谢生成的重要中间体。因此,准确量化瘤胃液中乙酸含量及其氢稳定同位素比值对于探明反刍动物瘤胃... 日粮纤维在反刍动物瘤胃内降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和甲烷,其中乙酸是VFA的主要成分之一。氢是瘤胃内连接日粮纤维降解生成VFA和甲烷代谢生成的重要中间体。因此,准确量化瘤胃液中乙酸含量及其氢稳定同位素比值对于探明反刍动物瘤胃的氢代谢规律及其对VFA合成路径和甲烷生成的内在影响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瘤胃液中的乙酸为研究对象,通过液-液萃取的前处理方法,排除了样品基底水中氢的干扰,结合气相色谱-单四极杆质谱仪-热裂解-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GC-MS/-HTC-IRMS),分析了不同浓度下自然丰度、2H富集乙酸标准溶液的氢稳定同位素比值,开发了瘤胃液中乙酸含量及其氢稳定同位素丰度同步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乙酸氢量(上柱量)的定量范围为44.4~222.1 nmol,定量相关系数为0.998,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也能获得较理想的分析精度,其中自然丰度标准偏差小于2.6‰,在保证理想的测试准确度和精密度条件下,推荐氢上柱量为111 nmol(与参考值差值小于1.2‰,标准偏差小于0.6‰)。2H富集乙酸atom%测试结果在一定范围和参考值(0.014 atom%~0.100 atom%)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7。将方法应用于氘气供应的湘东黑山羊瘤胃发酵体系的瘤胃液中乙酸含量和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均能获得较好的精度(RSD小于1.4%)。方法前处理操作简单,检出限低,耗时短,重复性好,实现了瘤胃液中低含量乙酸(氢量在nmol级)含量及其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同步批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液 乙酸 氢同位素 gc-MS/-HTC-IR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分析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差异
10
作者 易晨歆 卿昊炜 +6 位作者 黎明 石雨雨 桂秋林 郭慧勤 彭宏祥 丁峰 张树伟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共7页
鉴定和分析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可为龙眼育种、品质改良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鉴定和分析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可为龙眼育种、品质改良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p<0.05,差异倍数≥2或≤0.5为基准,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比较差异成分。结果表明,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76种,包括酯类27种、烷烃类13种、芳烃类10种,萜类8种,酮类5种,醛类3种,醇类、酚类、烯烃类和杂环化合物各2种,胺类和酸类各1种,其中红皮龙眼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75种,四季蜜龙眼中检测出62种,选到差异成分44种;其中酮类中1-(2-羟基-5-甲基苯基)-乙酮仅在四季蜜龙眼中检测到,甲基丁香酚、丁酸甲酯、3-羟基丁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十四烷酸甲酯、十四烷酸乙酯、乙酸正丙酯、3,4-二甲基苯甲酸甲酯、十八酸乙酯、新松香二烯、3-羟基-3-甲基-丁酸、3-(4-异丙基苯基)-2-甲基丙醇、异榄香素、(E)-茴香脑等14种仅在红皮龙眼中检测到。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酯类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红皮龙眼的特有挥发性成分多达14种,四季蜜龙眼的特有挥发性种类仅1种,品种间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皮龙眼 四季蜜龙眼 果肉 香气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磨汤口服液挥发性成分GC特征图谱建立及4种成分含量测定
11
作者 胡先润 刘文康 +5 位作者 张思彤 杨华 高慧娟 谭泽云 程雪梅 王长虹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2-556,共5页
目的建立四磨汤挥发性成分GC特征图谱,并测定芳樟醇、4-萜烯醇、α-松油醇、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方法分析采用DM-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进样口温度280℃;检测器温度300℃;载气氦气,体积流量0.98 mL/min;程序升温。... 目的建立四磨汤挥发性成分GC特征图谱,并测定芳樟醇、4-萜烯醇、α-松油醇、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方法分析采用DM-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进样口温度280℃;检测器温度300℃;载气氦气,体积流量0.98 mL/min;程序升温。再进行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15批GC特征图谱中有8个特征峰,相似度均大于0.93,并指认出5个。各批样品聚为4类,去氢木香内酯、芳樟醇、4-萜烯醇和α-松油醇可作为质量标志物。4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97.7%~100.8%,RSD 0.7%~2.6%。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四磨汤口服液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磨汤口服液 挥发性成分 gc特征图谱 含量测定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IMS分析四川传统酱肉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
12
作者 唐万婷 董平 +4 位作者 袁海彬 周朝琼 易宇文 吴华昌 邓静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9,共9页
传统酱肉发酵周期长,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质量不稳定,限制了其工业化发展。该研究旨在分析酱肉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筛选出酱肉中关键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以控制酱肉产品的风味和品质。通过电子鼻检测总体气味特征,采用气相色谱-... 传统酱肉发酵周期长,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质量不稳定,限制了其工业化发展。该研究旨在分析酱肉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筛选出酱肉中关键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以控制酱肉产品的风味和品质。通过电子鼻检测总体气味特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不同发酵阶段样品中的7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鉴定。发酵过程中的主要风味物质醛类、酮类、酯类、吡嗪类等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增加了酱肉风味的丰富度。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鉴定了不同发酵阶段酱肉中9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电子鼻和GC-IMS相结合可以综合反映酱肉中挥发性物质在不同发酵阶段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酱肉风味形成的机理,为酱肉产品风味和品质的调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传统酱肉 挥发性风味物质 电子鼻 gc-IMS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电子鼻和GC-IMS分析的东北臭酱气味特征判别
13
作者 汲生泷 李美善 +2 位作者 李凤林 陈福玉 魏登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3,共10页
[目的]探究4种市售臭酱挥发性风味的差异性并进行气味特征判别。[方法]利用感官剖面、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全面分析4种臭酱中挥发性风味的差异性及气味特征。[结果]... [目的]探究4种市售臭酱挥发性风味的差异性并进行气味特征判别。[方法]利用感官剖面、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全面分析4种臭酱中挥发性风味的差异性及气味特征。[结果]4种东北臭酱中的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为酯类、酸类、醛类、酮类以及吡嗪、呋喃和吡咯等杂环类挥发物;酸香、腐香是构成臭酱“闻着臭”的核心气味,CJ1臭酱的刺激性“臭味”较突出;CJ2臭酱气味层次感更强;CJ3臭酱气味较融合;CJ4臭酱臭味较轻,清香和芳香味重且柔和;不同臭酱中的气味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基于感官剖面、电子鼻结合GC-IMS技术能够全面有效区分和判别4种不同市售臭酱的挥发性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臭酱 感官剖面分析 电子鼻 gc-IMS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表征腐生葡萄球菌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14
作者 罗格格 杨明柳 +3 位作者 王浩 谢宁宁 郑海波 周迎芹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2-292,共11页
为探究臭鳜鱼源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以鳜鱼为原料,设置鲜鳜鱼组(S1)、未接种发酵组(S2)、1%MF B8接种发酵组(S3)、2%MF B8接种发酵组(S4)4组实验,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为探究臭鳜鱼源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以鳜鱼为原料,设置鲜鳜鱼组(S1)、未接种发酵组(S2)、1%MF B8接种发酵组(S3)、2%MF B8接种发酵组(S4)4组实验,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进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并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定臭鳜鱼特征“臭味”物质。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87种挥发性物质,包含醇类22种、醛类11种、酮类8种、酸类9种、酯类8种、碳氢化合物23种、含硫化合物2种、含氮化合物2种以及其他类化合物2种;与鲜鳜鱼相比,发酵样品中醛类和碳氢化合物数量减少,而酸类、醇类、酯类、酮类和含氮类化合物数量增加。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和气味活性值(odour activity value,OAV)鉴定得到吲哚、三甲胺、乙酸和二甲基二硫化物可能是腐生葡萄球菌MF B8接种发酵臭鳜鱼中的关键特征“臭味”物质。研究结果为发酵鱼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生葡萄球菌 臭鳜鱼 挥发性风味物质 gc-MS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GC-U-Net模型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
15
作者 常乐 杜晓晨 +2 位作者 冯海林 李颜娥 黄坚钦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2,共13页
【目的】针对传统测量立木胸径过程中费时耗力、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设备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和深度学习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方法】首先,为达到低成本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需求,采用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RGB图像;然... 【目的】针对传统测量立木胸径过程中费时耗力、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设备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和深度学习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方法】首先,为达到低成本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需求,采用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RGB图像;然后,为精准提取立木轮廓,提出一种基于GC-U-Net模型的立木图像分割算法,在传统U-Net分割模型基础上,集成VGG16和CBAM增强模型对立木树干特征的识别能力;最后,基于摄影测量原理,构建立木胸径测量模型,利用分割后的树干图像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立木胸径。【结果】相较传统U-Net模型,GC-U-Net模型的平均交并比(mIoU)提升4.38%,平均像素准确率(mPA)提升6.08%,召回率(Recall)提升4.85%;相比Deeplabv3+、PSPNet、SegNet分割模型,GC-U-Net模型可取得更好的树干分割结果,mIoU分别提升6.04%、6.52%、11.0%,mPA分别提升7.93%、7.36%、12.31%,Recall分别提升6.88%、7.83%、11.08%;树干直径测量平均相对误差仅2.37%,拟合度达0.91。【结论】与传统立木胸径测量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仅通过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图像即可自动获取胸径,全程无需昂贵的专业设备;图像采集过程中也不需要参照物,简化了现场测量的复杂性,提高了测量效率;同时,GC-U-Net模型还可确保立木胸径测量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U-Net 树干分割 胸径测量 智能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新疆不同品种核桃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被引量:5
16
作者 孟新涛 许铭强 +5 位作者 张婷 古丽米热·祖努纳 牛逍瞳 郭金宝 刘国庆 马燕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为研究新疆主栽品种核桃油的挥发性成分差异,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温185”“新新2”“新早丰”“新萃丰”“扎343”“温81”6个品种低温压榨核桃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不... 为研究新疆主栽品种核桃油的挥发性成分差异,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温185”“新新2”“新早丰”“新萃丰”“扎343”“温81”6个品种低温压榨核桃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不同品种核桃油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6个品种低温压榨核桃油样品中共检测到4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包括醛类13种、醇类10种、酯类10种、酮类7种、烯烃类3种、酸类2种、醚类2种、杂环类1种。酯类是核桃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乙酸乙酯(单体)相对含量最高,为10.61%~14.95%。指纹图谱结合PCA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核桃油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新新2”和“温185”核桃油挥发性成分较为相近,“新萃丰”和“温81”核桃油挥发性成分较为相近,“扎343”和“新早丰”核桃油挥发性成分与其他品种差异较大。因此,应用GC-IMS技术并结合指纹图谱的PCA可达到分析不同品种核桃油挥发性成分差异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不同品种 核桃油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枳术精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及其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17
作者 叶祖文 林巧红 +3 位作者 徐焕华 白英炎 杨明 王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8-204,I0037-I0042,共13页
目的分析枳术精油化学成分、含量,探讨不同剂量的枳术精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给予荷荷巴油和枳术精油灌胃给药后,观察小鼠的活... 目的分析枳术精油化学成分、含量,探讨不同剂量的枳术精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给予荷荷巴油和枳术精油灌胃给药后,观察小鼠的活动、饮食、饮水、体质量、死亡等情况,用加权回归法(Weighted regression method,Bliss)计算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及95%置信区间。结果经GC-MS检测,共鉴定出枳术精油化学成分主要有10种,其相对百分含量占总精油量的46.41%,分别为苍术酮、D-柠檬烯、β-蒎烯、γ-揽香烯、白术内酯Ⅱ、β-elinene、trans-Caryophyllene。枳术精油对小鼠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枳术精油对存活小鼠饮食、饮水及体质量无明显影响。通过Bliss法计算得枳术精油的LD_(50)为1.681 mL/kg,表现出一定的毒性,LD_(50)的95%置信区间为3.367~7.417 mL/kg;回归方程为Y(Probit)=-1.228+7.612 lgD。结论苍术酮、D-柠檬烯等为枳术精油的主要成分,枳术精油具有一定的毒性,且脏器指数与病理观察显示毒性主要表现在血液血管方面,主要作用在肝、脾和肾脏,其毒性与给药剂量相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 白术 精油 化学成分 急性毒性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风藤藤茎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18
作者 周建金 邢建宏 +1 位作者 罗晓锋 康永武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4,共7页
以6个种源风藤藤茎为供试材料,使用水蒸气法提取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采用GC-MS鉴定其成分。结果表明:6个种源风藤藤茎的挥发油得率为0.075%~0.266%,其中共鉴定出158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包含萜类、烃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杂环... 以6个种源风藤藤茎为供试材料,使用水蒸气法提取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采用GC-MS鉴定其成分。结果表明:6个种源风藤藤茎的挥发油得率为0.075%~0.266%,其中共鉴定出158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包含萜类、烃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杂环类、其他,主要化合物为γ-松油烯、1-亚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和蒎烯等;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中含有29种主要共有成分,可用于风藤藤茎挥发油的真伪鉴定,相对含量较高的特异性成分未被检出;福建沙县种源为挥发油得率和柠檬烯相对含量优质种源,分别达0.266%和20.46%;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相似度为0.785~0.968。风藤藤茎挥发油得率和成分在种源间有显著差异,挥发油主要风味贡献物质是γ-松油烯和柠檬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藤 藤茎 挥发油 成分 种源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Arrow/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不同批次爆珠香精组分差异
19
作者 刘琪 张华 +4 位作者 叶远青 刘昌泽 袁益来 廖惠云 吴君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以箭型固相微萃取(SPME-Arrow)为样品萃取手段,通过优化萃取头种类、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平衡时间及萃取时间等条件,构建了高效鉴定爆珠香精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合物的箭型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Arrow/GC-MS)法... 以箭型固相微萃取(SPME-Arrow)为样品萃取手段,通过优化萃取头种类、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平衡时间及萃取时间等条件,构建了高效鉴定爆珠香精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合物的箭型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Arrow/GC-MS)法。采用该方法对不同批次爆珠香精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显著性F检验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筛选显著性差异成分。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优选DVB/CAR/PDMS萃取头,添加2.0 g氯化钠,在60℃下平衡50 min,萃取时间为40 min;经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共鉴定出96种挥发性、半挥发性组分,目标物峰面积的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的色谱峰数量占总峰数量的92.7%,表明方法的重复性较好;从不同批次爆珠香精中共筛选出17个潜在差异化合物,通过显著性检验,确定10种显著性差异化合物,分别为α-蒎烯、柠檬烯、桉叶油醇、异胡薄荷醇、薄荷酮(含异构体)、新异薄荷醇、乙酸新薄荷酯、三辛酸甘油酯和二辛酸单癸酸甘油酯。该法可有效区分不同批次爆珠样品的组分差异,具有客观真实、准确可靠、可视化强等特点,能够为爆珠产品质量检验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型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多元统计分析 爆珠香精 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及GC-MS评价预制手扒羊肉品质及风味特征
20
作者 刘佳琳 恩和哲布 +5 位作者 任璐 黄欢 孙建平 郭计良 白璐 孙文秀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40-347,共8页
手扒羊肉是蒙餐中的招牌菜品,开发一款手扒羊肉预制菜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饮食需求意义重大。该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预制手扒羊肉加工工艺,通过理化指标分析其品质特性,并利用电子舌和GC-MS对比分析预制手扒羊肉多种风味特征。结果表明... 手扒羊肉是蒙餐中的招牌菜品,开发一款手扒羊肉预制菜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饮食需求意义重大。该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预制手扒羊肉加工工艺,通过理化指标分析其品质特性,并利用电子舌和GC-MS对比分析预制手扒羊肉多种风味特征。结果表明,最佳加工工艺为香辛料添加量5%,煮制时间50 min,食盐添加量3%。优化后手扒羊肉色泽比传统手扒羊肉更为鲜亮。电子舌结合GC-MS可知预制手扒羊肉中具有膻味的4-甲基辛酸、4-甲基壬酸等支链脂肪酸和己醛、壬醛和庚醛等醛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膻味减轻。月桂烯、石竹烯、D-柠檬烯等烯烃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为预制手扒羊肉增添了温和清新的草本香气。该研究可为手扒羊肉预制菜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菜 手扒羊肉 电子舌 gc-MS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