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leⅢ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时机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2
1
作者 范建谊 叶湘玉 +3 位作者 周洪 陈曦 王爽 陈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上颌前牵引对两组患者均产生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上颌骨前移 ,下颌骨后旋 ,前牙反牙合纠正 ,磨牙关系达到中性 ;两组对比显示小年龄患者的前牵引治疗具有更短的治疗时间、更多的骨骼改变、更少的牙齿改变以及更少的副作用等优点。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 上颌前牵引 矫治 安氏类错He 口腔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高角开牙合拔除下颌磨牙正畸治疗1例
2
作者 武川清 余兵 +2 位作者 张湘宜 任娅岚 刘亚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该文介绍1例成人骨性Ⅲ类高角开[牙合]病例,通过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并竖直第三磨牙,解除开,建立前牙正常覆[牙合]覆盖及磨牙良好的尖窝咬合关系。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 高角 开[牙合] 拔除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光扫描对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组织三维变化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彭菊香 江久汇 +4 位作者 赵一姣 王勇 李泽 王柠柠 冯智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03,共6页
目的:应用结构光扫描对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软组织三维方向的变化进行初步评价。方法:8例成人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7.08±4.42)岁,正颌外科手术术式均为上颌Le For... 目的:应用结构光扫描对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软组织三维方向的变化进行初步评价。方法:8例成人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7.08±4.42)岁,正颌外科手术术式均为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切骨术+颏部成型术,分别在术前2周、术后6个月对面部进行结构光扫描,获得患者面部三维图像,测量术前和术后软组织三维标志点的变化以及线距、角度变化,并且对软组织体积变化做出初步评价。结果:标志点水平向变化不大,变化主要集中在垂直向和前后向,线距和角度的变化也主要在唇部;颏部的体积变化显著,其次为上颌,最后是额面部。结论:骨性Ⅲ类患者接受双颌手术后,面部软组织三维方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垂直方向和矢状方向;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作为面部软组织扫描的一种技术,相对于二维来说,能从整体上较直观、准确地观察和监测颌面部软组织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过程的三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成像 三维 面部 结构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安氏Ⅲ类骨性错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卫革 王云 +3 位作者 刘向辉 黄辉 刘震宇 应雪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恒牙期安氏Ⅲ类骨性牙牙合畸形的矫治难度大、过程复杂,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应用简化了疗程。文中观察使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Ⅲ类错畸形后患者的软硬组织形态的改变。方法对15例骨性反畸形患者应用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 目的恒牙期安氏Ⅲ类骨性牙牙合畸形的矫治难度大、过程复杂,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应用简化了疗程。文中观察使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Ⅲ类错畸形后患者的软硬组织形态的改变。方法对15例骨性反畸形患者应用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进行矫治,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对比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患者的软硬组织形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传动直丝弓技术利用口内支抗和轻力,能够迅速移动牙齿,并利用双层弓丝的作用移动牙根达到控根正轴的目的,为恒牙期安氏Ⅲ类骨性牙畸形、拒绝外科手术矫治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矫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动直丝弓技术 传动效应 安氏类骨性错[牙合]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牙覆对安氏Ⅲ类错平面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何平 肖丹娜 +1 位作者 苍松 高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畸形中平面与前牙覆的相关性,通过控制平面的变化为不同前牙覆安氏Ⅲ类错患者的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安氏Ⅲ类前牙反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成人个别正...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畸形中平面与前牙覆的相关性,通过控制平面的变化为不同前牙覆安氏Ⅲ类错患者的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安氏Ⅲ类前牙反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成人个别正常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根据前牙覆的大小将安氏Ⅲ类错分为3组,即开组、反覆组、反深覆组,每组各测量14项指标。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同时对前牙覆与前后平面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中后牙平面倾斜度(OP-P角)和前牙覆呈负相关(r=-0.24,P<0.05),前牙平面倾斜度(OP-A角)与前牙覆呈正相关(r=0.23,P<0.05)。结论不同前牙覆的平面形态各有不同,在正畸治疗不同前牙覆安氏Ⅲ类错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及后牙平面的倾斜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牙合)平面 后牙(牙合)平面 覆(牙合) 安氏类错(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Ⅲ类错头颅侧位形态的治疗模板分类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飒 许天民 林久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分析安氏Ⅲ类错患者的头颅侧位形态特征及其与治疗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1997—2000年就诊的安氏Ⅲ类错患者472名,通过影像测量及最小平方和重叠法(PS)处理获得患者的标准化点坐标值并以此为统计指标对472例患者进... 目的分析安氏Ⅲ类错患者的头颅侧位形态特征及其与治疗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1997—2000年就诊的安氏Ⅲ类错患者472名,通过影像测量及最小平方和重叠法(PS)处理获得患者的标准化点坐标值并以此为统计指标对472例患者进行聚类分析和亚型分类,并总结各亚型的治疗方式。结果472例患者共分成14类亚型,通过计算机绘图形成了各亚型的图形模板,同一类亚型的治疗方式较一致。结论安氏Ⅲ类错具有不同的颅面骨骼分型,这些分型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 亚型 最小平方和重叠法 聚类分析 治疗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mon-Ⅲ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那宾 白雪芹 刘学恒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强支抗的装置,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矢状向变化不明显,垂直向有增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牙性指标均有变化,但略有不同。结论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均可快速高效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后牙支抗消耗较少,但是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使患者的前牙转距丧失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on-自锁托槽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Ⅲ类手术患者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婕 李小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54名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摄取治疗前头颅侧位片,利用单样本t检验方法与北京大... 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54名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摄取治疗前头颅侧位片,利用单样本t检验方法与北京大学正常样本库的相应数值进行比较,获取其牙槽厚度的特征,对样本病例的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测量值与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根据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关系将患者分成4组,(1)A组:ANB角<-4°,SN-MP角≤37.7°,11例;(2)B组:ANB角≥-4°,SN-MP角≤37.7°,16例;(3)C组:ANB角<-4°,SN-MP角>37.7°,14例;(4)D组:ANB角≥-4°,SN-MP角>37.7°,13例。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对4组前牙牙槽骨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NK方法。结果:骨性安氏Ⅲ类患者上、下前牙区牙槽厚度均较正常小(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垂直向骨型均与上、下前牙牙槽骨厚度有一定相关性(P<0.05),而矢状向骨型与下前牙牙槽骨厚度有一定相关性(P<0.05)。按不同骨型分组的4组病例在前牙牙槽骨厚度特征方面,下前牙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均显示C、D组患者小于B组(LP,LW,P<0.05);对于上前牙牙槽骨总厚度,C组较B组明显小[UW(uppe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分别为7.86、9.05 mm]。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上、下前牙区牙槽厚度均较正常小;不同骨面型上、下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征有所不同,在对其进行前牙去代偿时尚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测颅法 牙槽骨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后软硬组织的改变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远平 段银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2-507,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MFRⅢ)矫治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实验组采用M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照组采用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2组病例矫治前后的软... 目的:探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MFRⅢ)矫治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实验组采用M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照组采用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2组病例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其治疗前比较,SNA、ANB、ANS-Ptm、ANS-Me、U1-NA、FCA增大(P<0.01),MP-FH、NLA、UL-EP增大(P<0.05),ANS-Me/N-Me、LL-EP减小(P<0.01)。与对照组的软硬组织位置比较,SNA、ANB、ANS-Ptm、ANS-Me、L1-NB,NLA、增大(P<0.05),U1-NA、FCA、LL-Sb-Pos增大(P<0.01),MP-FH、LL-EP减小(P<0.05),矫治时间缩短(P<0.05)。结论:MFRⅢ型矫治器治疗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可以使第一磨牙达到中性咬合,面型从凹面型趋于平直并与对照组比较,旋转角度有所减小,下前牙代偿性舌倾度减小、上颌长度增加,使上颌骨突度及矢状位面型的改善更为明显,并缩短了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功能矫治器FR型(MFR) 安氏类错[牙合] X线头影测量片 软硬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颅面特征头影测量的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军 陈虹 杨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60-563,共4页
目的:探讨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密切相关的指标,预测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选择17~27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7例,正常[牙合]女性31名、男性32名,测量其面部骨性结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组... 目的:探讨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密切相关的指标,预测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选择17~27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7例,正常[牙合]女性31名、男性32名,测量其面部骨性结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组,男性后颅底复合体长度明显小于正常组(P〈0.01),下颌复合体三维长度Go—Gn高于正常组(P〈0.01);女性下颌长度指标Cd—Gn、Go—Gn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最密切相关的指标具有性别差异。后颅底长度短的男性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通过正颌手术来纠正的可能性大;下颌水平支较长的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类/放射摄影术 测颅法 头部/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的M-型超声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宁彬 何文 +2 位作者 魏立亚 项东英 庞煊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联合衬垫超声扫描技术,应用低频M-型超声,对骨性III类错畸形治疗前组(A组)、治疗后组(B组)吞咽功能进行测量,参数包括吞咽时间(duration),吞咽...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联合衬垫超声扫描技术,应用低频M-型超声,对骨性III类错畸形治疗前组(A组)、治疗后组(B组)吞咽功能进行测量,参数包括吞咽时间(duration),吞咽平均速度(Vm),吞咽范围(range),并与正常人(C组)作对照。结果吞咽总时间A组为(1.535±0.247)s,B组为(2.301±0.496)s,C组为(2.029±0.31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平均速度A组(3.17±0.959)cm/s,B组(2.00±0.819)cm/s,C组(2.12±0.50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范围A组(4.82±1.407)cm,B组(4.34±1.114)cm,C组(4.22±0.87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后组的舌吞咽总时间较治疗前组延长,并接近正常组水平;治疗后吞咽平均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减慢,接近正常组水平。M-型超声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舌吞咽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型超声 骨性类错 吞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畸形矫治后的髁突和下颌位置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敖同江 袁小平 +1 位作者 杨四维 黄跃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39-442,445,共5页
目的探讨矫治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畸形后髁突和下颌位置的变化。方法选择患有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畸形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试验组患... 目的探讨矫治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畸形后髁突和下颌位置的变化。方法选择患有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畸形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矫治后的鞍角、Y轴角、下颌平面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颌凸角、髁顶点Co到y轴的距离等明显增大,面角、上下齿槽座角、髁顶点Co到x轴的距离、颏前点Pog到y轴的距离等明显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患者通过正畸治疗后,下颌骨的生长可受到一定抑制,有效改善了上下颌骨的矢状不调状况,髁突点向后上移位,下颌的位置会发生明显的后移,并以髁突为中心发生了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 正畸治疗 髁突 下颌骨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错?后舌骨位置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远平 段银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4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病例采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照组病例采用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X... 目的比较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4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病例采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照组病例采用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上的舌骨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后舌骨的位置,与其治疗前比较,H-FH、H-S、H-Ptm、Ar-H-Me增大(P<0.01),H-MP、H-RGn减小(P<0.01);与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的舌骨位置比较,HFH、H-S、H-Ptm增大(P<0.05),Ar-H-Me角度增大(P<0.01),H-MP、H-RGn减小(P<0.05)。结论经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安氏Ⅲ类错患者的舌骨位置,与其治疗前相比,位置更靠后、下,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了顺时针旋转;比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角度更大,下颌在发生后下位移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舌骨位置的后上移位,对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的舌骨位置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型FR型矫治器 安氏类错 舌骨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伟 谢晓艳 +3 位作者 王兴 王晓霞 傅开元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9-833,共5页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最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最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mm、(2.47±0.89)mm、(3.07±0.85)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BSSRO术后,短期内髁突的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但可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Le FORT 下颌骨髁状突 错[牙合] 安氏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Ⅲ类错畸形矫治对髁突影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6
作者 敖同江 杨四维 袁小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729-731,共3页
安氏Ⅲ类错畸形对患者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和心理健康均有较严重影响,临床上常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矫治。在早期矫治该类错畸形中常使用矫形力抑制下颌骨的生长。髁突作为面部重要的生长发育区,其生长改建直接影响下颌的形态和功能。... 安氏Ⅲ类错畸形对患者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和心理健康均有较严重影响,临床上常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矫治。在早期矫治该类错畸形中常使用矫形力抑制下颌骨的生长。髁突作为面部重要的生长发育区,其生长改建直接影响下颌的形态和功能。安氏Ⅲ类错畸形矫治的矫形力对髁突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安氏Ⅲ类错畸形矫治对髁突影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牙合]畸形 矫治 髁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n Force矫治器治疗骨性Ⅲ类错的头影测量研究
17
作者 张月兰 袁建桥 +1 位作者 闫利辉 刘林嶓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9期938-940,共3页
目的:将Twin Force矫治器用于矫治恒牙早期轻度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并用X线头影测量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反式Twin Force矫治器治疗12例恒牙早期轻度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比较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经平均8.2... 目的:将Twin Force矫治器用于矫治恒牙早期轻度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并用X线头影测量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反式Twin Force矫治器治疗12例恒牙早期轻度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比较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经平均8.2个月的治疗,患者的面部轮廓明显改善,前牙的反得以矫治,磨牙关系为I类,SNA和ANB均增加3o,Ptm-A增加2.05mm,而SNB和NPog-FH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反式Twin Force矫治器能够促进上颌发育,迅速有效矫治恒牙早期轻度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且患者戴用舒适,易于配合,对患者配合的依赖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 Force矫治器 错畸形 功能矫治 安氏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齿倾斜位置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丁琪 贾莹 +1 位作者 刘娟 杨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了解高角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全牙轴倾及转矩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角骨性Ⅰ类(13名)及Ⅲ类(11名)错牙合畸形共计24名患者头颅CBCT影像Dicom数据,利用invivo 5.1软件进行全牙轴倾度及转矩测量。结果... 目的了解高角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全牙轴倾及转矩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角骨性Ⅰ类(13名)及Ⅲ类(11名)错牙合畸形共计24名患者头颅CBCT影像Dicom数据,利用invivo 5.1软件进行全牙轴倾度及转矩测量。结果(1)高角Ⅰ类及Ⅲ类左右同名牙倾斜度一致性较好,P>0.05,此后左右同名牙数据一并处理。(2)高角Ⅲ类与I类矢状向比较:(1)高角Ⅲ类,上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趋势,但仅在上尖牙表现统计学差异,P<0.05;(2)高角Ⅲ类,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高角Ⅲ类,上后牙近中轴倾、下后牙远中轴倾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角Ⅲ类与Ⅰ类横向比较:(1)高角Ⅲ类,上前牙远中轴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前牙轴倾变化趋势不明,仅下中切牙表现远中轴倾(P<0.05);(2)高角Ⅲ类,上后牙根舌向转矩增大,有统计学差异;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高角Ⅰ类及Ⅲ类与Andrews正常牙合矢状向及冠状向各牙倾斜位置比较:(1)矢状向:高角Ⅰ类Ⅲ类上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上下后牙明显近中倾斜;(2)冠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远中倾斜增大,上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加大。结论(1)高角骨性Ⅲ类牙齿位置在垂直方向的代偿表现强于矢状方向;(2)高角骨性Ⅲ类上下前牙唇舌向倾斜移动风险较高,移动时更应注重牙齿的整体移动;(3)高角骨性Ⅲ类上颌后牙明显颊向倾斜,上牙列横向扩展范围减小,扩弓后稳定性可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角 骨性 轴倾角 转矩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头影测量数据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牛茜楠 冯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0-384,共5页
目的:了解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前牙尖交错位(ICP)、后退接触位(RCP)时头影测量数据的差异及其对治疗前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5位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拍摄ICP、RCP位头颅定位侧位片各一张,对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 目的:了解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前牙尖交错位(ICP)、后退接触位(RCP)时头影测量数据的差异及其对治疗前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5位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拍摄ICP、RCP位头颅定位侧位片各一张,对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时∠ANB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同时∠SNB、∠SND、∠SNPog、∠U1-L1、Wits、面角、颌凸角、上下齿槽座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Z角和TWEED分析法中FMA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正畸治疗前对功能性安氏Ⅲ类患者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差异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安氏类错[牙合] 牙尖交错位 后退接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晓虹 高莹 +2 位作者 杨建浩 蔡留意 张月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7-381,共5页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伸咬合位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等不同[牙合]位的咬合时间、咬合力分布及咬合接触点等相关数据,分析排齐整平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排齐整平后咬合接触时间、前伸咬合分离时间及左、右侧方咬合分离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小;排齐整平后的[牙合]力百分比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小,尖牙前磨牙区增加;排齐整平后的[牙合]接触点数目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少,磨牙区增加,前伸咬合位的切牙区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的工作侧增加(P<0.05)。结论: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能客观评估咬合功能;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存在早接触、[牙合]干扰等异常咬合,通过排齐整平能有效改善患者咬合功能,使咬合功能趋向平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2分类 咬合功能 T-Scan咬合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