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害下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油菜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杜思垚 盛倩男 +5 位作者 赵剑 方娅婷 胡行珍 朱俊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7,共12页
【目的】油菜和小麦是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华中地区低温冻害频发,制约了油菜和小麦产量的提高。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缓解油菜和小麦冻害的效果,以期为油菜和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养分管理技术参考。【方法】于2022—2023和2023—2024... 【目的】油菜和小麦是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华中地区低温冻害频发,制约了油菜和小麦产量的提高。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缓解油菜和小麦冻害的效果,以期为油菜和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养分管理技术参考。【方法】于2022—2023和2023—2024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沙洋实验站开展了两年的田间试验,采用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两种轮作模式,各轮作模式下分别设置不施肥(CK)和施100%化肥(NPK)、100%有机肥(M)、50%化肥+50%有机肥(1/2NPK+1/2M)、100%化肥+水稻秸秆还田(NPK+S)和100%化肥+水稻秸秆还田+有机肥(NPK+S+M)6个处理,分析两年气候条件、油菜和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生物量,评估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冻害对油菜和小麦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均显著提高两种轮作模式下油菜和小麦产量,5种养分管理措施主要通过增加油菜角果数(293.7%)、小麦单位面积穗数(88.2%),提高油菜和小麦生物量(388.3%和183.4%)及收获指数(2.1%和7.3%)来促进油菜和小麦产量提升,NPK+S+M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分别提高油菜和小麦产量479.7%和290.9%。2024年2月在油菜抽薹前和小麦拔节期的冻害胁迫导致全部处理的油菜和小麦分别平均减产64.8%和9.2%,油菜受冻害影响减产显著大于小麦,冻害显著降低油菜角果数(25.7%)和生物量(67.5%)而制约最终产量。冻害胁迫下,不同养分管理措施的油菜减产幅度存在差异,与正常年份相比,CK的油菜籽粒产量与总生物量减产幅度最大,M处理的下降幅度最小,但籽粒产量和总生物量仍以NPK+M+S处理最高;与CK相比,5个处理均促进油菜干物质的相对积累,并进一步提高收获指数,降低冻害造成的油菜减产。【结论】施肥通过显著增加油菜角果数和小麦单位面积穗数,提高生物量及收获指数,进而提高油菜和小麦产量,其中以NPK化肥配合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的增产效果最佳。油菜受冻害减产幅度显著大于小麦,冬季油菜抽薹前冻害会显著降低油菜单株角果数和生物量,虽然施肥不能完全挽回冻害带来的产量损失,但可通过提高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的相对积累和收获指数来降低冻害对油菜产量影响,其中以施用100%有机肥(M)的油菜减产幅度最小,因此,有机肥在缓解油菜冻害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管理 冻害 油菜 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指数构建及时空特征
2
作者 王展 徐敏 +2 位作者 秦孟晟 徐乐 白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0-851,共12页
构建定量表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的指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对科学防范冬小麦低温冻害至关重要。基于江苏省1972—2022年冬季逐日气象观测资料、2010—2022年冬小麦冻害灾情资料和历史极端冻害年份的产量资料,确定不同类型冻害的致灾... 构建定量表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的指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对科学防范冬小麦低温冻害至关重要。基于江苏省1972—2022年冬季逐日气象观测资料、2010—2022年冬小麦冻害灾情资料和历史极端冻害年份的产量资料,确定不同类型冻害的致灾因子影响权重,构建了低温冻害(11月至次年3月)、越冬期冻害(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和返青—拔节期冻害(2月下旬至3月)三大主要类型冻害强度指数。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k-means等多种数理统计法对冬小麦低温冻害进行时空分析评估,并根据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冻害强度的排序将这两种冻害分别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等级。结果表明:江苏省南、北低温冻害强度指数差异较大,可分为高风险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中风险区(南京、扬州、泰州、南通)和低风险区(镇江、常州、苏州、无锡)。51年的江苏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指数在1989年发生突变式下降,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的重度冻害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一个相对偏多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少期。虽然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冻害频次呈减少趋势,但是极端冻害却在增强,甚至部分地区的冻害强度指数在21世纪突破了1977年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低温冻害 风险区 强度指数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的冬小麦冻害评估 被引量:16
3
作者 董燕生 陈洪萍 +2 位作者 王慧芳 顾晓鹤 王纪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72-179,I0003,共9页
评估冬小麦冻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对于灾后及时采取田间管理补救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多时相环境减灾卫星1号遥感数据(HJ-1),以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冻害为例,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对冻害的敏感性,选择了增强型植被指数(... 评估冬小麦冻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对于灾后及时采取田间管理补救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多时相环境减灾卫星1号遥感数据(HJ-1),以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冻害为例,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对冻害的敏感性,选择了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作为评估冬小麦冻害的最优植被指数。开发了一种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冬小麦冻害评估方法,以冻害指数作为冬小麦冻害程度的评估指标,利用地面实测样本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受灾前后冬小麦EVI的变化与冻害程度呈显著线性相关,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估冬小麦冻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遥感 植被 冻害 冬小麦 冻害指数 环境-减灾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郑冬晓 杨晓光 +2 位作者 赵锦 慕臣英 龚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338-4346,共9页
冻害是影响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害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防御冻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淮冬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0—2010年47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在分析越冬期负积温和越冬期长度变化... 冻害是影响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害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防御冻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淮冬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0—2010年47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在分析越冬期负积温和越冬期长度变化特征基础上,以越冬期负积温为指标分析了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发生频率及站次比演变特征,并利用冻害实际灾情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黄淮冬麦区越冬期负积温绝对值在过去50a平均为17.3—240.8℃·d,空间上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且近50a呈减少趋势,全区负积温绝对值每10年减少1.8—38.3℃·d,这种变化趋势表现为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时段内全区越冬期长度呈波动性缩短趋势,尤其是研究区域北部地区,南部地区越冬期长度年际间变化不显著,且个别站点有些年份没有稳定越冬期,多集中在1985年以后;(3)黄淮冬麦区较轻冻害发生频率较高,为40%以上,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站次比年代际呈增加趋势;中度冻害和较重冻害发生频率较低,多数站点在10%以下,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站次比呈减少趋势;全区无严重冻害和极严重冻害风险。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风险较小,各站点冻害程度随年代变化逐渐减轻,较轻冻害的站点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黄淮冬麦区 冬小麦 冬季长寒型冻害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冬前生长期气象条件对冻害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商兆堂 蒋名淑 +2 位作者 夏瑛 吕道洲 蒯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13077-13079,共3页
[目的]通过不同小麦品种不同播种期种植试验,研究里下河地区小麦冬前气象条件对冬后冻害程度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农业气象试验和统计方法,选择里下河地区的当家品种扬麦158、苏麦6号、宁麦9号进行种植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通过不同小麦品种不同播种期种植试验,研究里下河地区小麦冬前气象条件对冬后冻害程度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农业气象试验和统计方法,选择里下河地区的当家品种扬麦158、苏麦6号、宁麦9号进行种植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样气象条件下,不同品种冻害影响程度不一样,差异较大。冬前的温、光、水等气象条件都与冬后的冻害程度相关显著,尤其是出苗到越冬期间更明显。10月20日~11月4日播种,穗粒结构相对随播种期变化波动较小,产量较高。[结论]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的小麦常年播种期安排在10月20日~11月4日,以适当迟播为宜;加强灾害影响和救灾措施研究,在栽培管理上做到适期播种,施足基肥和苗肥,培育壮苗越冬,做好以施好腊肥为主的冬季田间管理工作,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对减轻灾害影响的程度、提高产量和品质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气象条件 冻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冻害胁迫高光谱分析与冻害严重度反演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慧芳 王纪华 +2 位作者 董莹莹 顾晓鹤 霍治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7-1361,共5页
对冬小麦冻害严重度的精确反演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的关键,同时及时预测产量损失对政府职能部门也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冬小麦冻害群体严重度评估方法在经典统计反演模型存在估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首先对冬... 对冬小麦冻害严重度的精确反演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的关键,同时及时预测产量损失对政府职能部门也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冬小麦冻害群体严重度评估方法在经典统计反演模型存在估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首先对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重采样平滑处理,再用主成分分析(PCA)技术对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实现综合原始光谱主成分信息作为自变量参与冬小麦冻害严重度反演过程,最后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准确度Accuracy三种模型精度验证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冬小麦冻害严重度模型精度分别达0.697 5,0.184 2和0.697 5;同时对反演模型进行验证,其精度也分别达到0.630 9,0.350 3和1.339 6。因此,该方法能有效地对冬小麦冻害严重度进行快速、精确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冻害 高光谱 主成分分析(PCA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魏凤珍 李金才 +1 位作者 屈会娟 沈学善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6-699,共4页
以中筋高产小麦品种新麦1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从土壤-小麦植株系统出发研究了3个梯度氮肥用量(18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和3种基追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基肥:拔节肥为5∶5和基肥∶拔节肥为7∶3... 以中筋高产小麦品种新麦1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从土壤-小麦植株系统出发研究了3个梯度氮肥用量(18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和3种基追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基肥:拔节肥为5∶5和基肥∶拔节肥为7∶3)对冬小麦越冬期麦苗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模式显著影响小麦抗冻能力和茎秆抗倒伏能力。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长度和基部第二节间的含氮量均随施氮水平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以及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则表现相反。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与其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充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模式 冻害 茎秆抗倒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低温冻害对不同类型小麦幼茎细胞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文静 黄正来 +1 位作者 张向前 何金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8-922,共5页
为了解冻害对不同基因型稻茬小麦苗期幼茎细胞结构的影响,选用皖麦50(半冬性品种)、皖麦48(弱春性品种)和郑麦9023(春性品种)为材料,在低温条件下连续用显微镜观测幼茎分蘖节薄壁细胞质壁分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温天气发生的初期,... 为了解冻害对不同基因型稻茬小麦苗期幼茎细胞结构的影响,选用皖麦50(半冬性品种)、皖麦48(弱春性品种)和郑麦9023(春性品种)为材料,在低温条件下连续用显微镜观测幼茎分蘖节薄壁细胞质壁分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温天气发生的初期,三个品种只发生了轻微的质壁分离,回暖后可恢复。当0℃以下低温持续10d以上时,质壁分离现象加重,皖麦48和郑麦9023分蘖节薄壁细胞原生质体出现不规则收缩,导管和筛管破裂,细胞失水收缩率最高达到30%左右,明显高于皖麦50。不同品种细胞失水收缩最大值均出现在连续低温之后,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江淮地区 冻害 分蘖节 细胞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不同品种倒春寒抗性差异鉴定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安晓东 靖金莲 +5 位作者 阎翠萍 刘玲玲 李世平 黄丽波 王全亮 单杰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156-159,171,共5页
在晋南冬麦区,以冀麦325、良星99等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同一基因型不同播期和不同基因型同一播期就倒春寒对小麦品种的冻害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情况下,倒春寒对不同基因型品种造成的影响差别很大,鉴定出一些极端耐... 在晋南冬麦区,以冀麦325、良星99等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同一基因型不同播期和不同基因型同一播期就倒春寒对小麦品种的冻害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情况下,倒春寒对不同基因型品种造成的影响差别很大,鉴定出一些极端耐和不耐倒春寒的基因型材料,以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在同一基因型不同播期情况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鲜质量越来越低,麦苗对倒春寒的抗性也越来越差,培育冬前壮苗是提高小麦抗御倒春寒的有效方法;冬小麦不同基因型间的耐倒春寒性与其抽穗期的迟早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试验还对倒春寒造成的冻害程度的记载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小麦抗倒春寒性的记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倒春寒 播种期 冻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23
10
作者 顾万龙 姬兴杰 朱业玉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4,共6页
基于河南省冬小麦遥感种植面积数据、DEM数据和111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基于GIS的逐日最低气温空间插值技术,根据冬小麦晚霜冻灾度指标及其等级划分标准,计算各空间单元轻霜冻、中霜冻和重霜冻日数,综合考虑霜冻害... 基于河南省冬小麦遥感种植面积数据、DEM数据和111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基于GIS的逐日最低气温空间插值技术,根据冬小麦晚霜冻灾度指标及其等级划分标准,计算各空间单元轻霜冻、中霜冻和重霜冻日数,综合考虑霜冻害日数和冬小麦实际种植面积比例因素,构建冬小麦晚霜冻害风险评价指数,分析河南省冬小麦不同等级晚霜冻害日数及其风险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轻霜冻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北部、东部和西部丘陵山区,中霜冻和重霜冻高值区以分布在西部丘陵山区为主,霜冻日数最大值分别为67 d、48 d和120 d;轻霜冻风险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除郑州地区以外的驻马店和南阳盆地以北地区,中霜冻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丘陵山区,重霜冻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部丘陵地区,风险指数最大值分别为28%、18%和17%。总体上看,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害日数和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轻霜冻日数及其风险的覆盖面积最大,其次为中霜冻,重霜冻最小;河南省的东部、北部和西部丘陵山区为晚霜冻害的主要防御区域,各级霜冻之间以防御轻霜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霜冻害 灾度函数 风险区划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与冻害风险 被引量:7
11
作者 俄有浩 霍治国 马玉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159,共11页
气候变暖引起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导致许多传统上种植春小麦的区域改为种植冬小麦。利用研究区1980-2012年28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和种植冬小麦可能的冻害风险。... 气候变暖引起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导致许多传统上种植春小麦的区域改为种植冬小麦。利用研究区1980-2012年28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和种植冬小麦可能的冻害风险。结果表明,33a来,观测站点年平均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3℃和1.98℃,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58℃和2.83℃;冬小麦生育期>0℃的有效积温增加了340℃·d;日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0℃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4.6,5.6 d/10a和57,233.8℃·d/10a;日最低地面温度<-18℃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6.7 d/10a和143.5℃d/10a;1月平均最低地面温度显著升高了2.54℃。这些变化使冬小麦种植区域向西北扩展。气候资源的显著变化为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提供了气候依据。然而,影响冬小麦安全越冬的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气温和1月平均地面温度并没有显著升高,最低地面温度<-18℃的冻害日数和积温从1997年前后的平均13d和1200℃·d又增加到2012年的20d和3500℃·d左右。适合种植冬小麦的区域范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害风险 冬小麦 气候变暖 种植结构 春小麦种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爱平 亢秀丽 +3 位作者 靖华 王裕智 刘建华 崔欢虎 《农学学报》 2011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春季低温冻害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因子 冬小麦 产量 冻害 春季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冻双重胁迫下的冬小麦幼苗长势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晨红 杨贵军 +4 位作者 董燕生 杨小冬 陈晓宁 徐鹏 王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5-641,共7页
为了探讨"旱冻交加"的气候条件下遥感监测小麦苗情的可行性,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利用多时相MODIS为遥感数据源,引入了广泛用于小麦苗情监测的距平植被指数(AVI),同时基于植被健康状态指数(VHI)和晚霜冻害综合指数(I),构建了... 为了探讨"旱冻交加"的气候条件下遥感监测小麦苗情的可行性,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利用多时相MODIS为遥感数据源,引入了广泛用于小麦苗情监测的距平植被指数(AVI),同时基于植被健康状态指数(VHI)和晚霜冻害综合指数(I),构建了旱冻双重胁迫条件下的小麦苗情综合指数(CI),以反映冬小麦拔节期的生长状况,并分别利用实测样点苗情分类和距平植被指数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I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5.00%,Kappa系数为0.74;冬小麦总茎数与CI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拟合方程为y=8.732CI+1.256,决定系数为0.605 3;与实测样本对比,CI预测精度为73.30%,苗情分类分级更符合小麦生长实际情况。因此认为旱冻双重胁迫下可以利用CI对冬小麦苗情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冻双重胁迫 遥感监测 苗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增雪对冬麦冻害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子毅 贾昭茂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27-30,共4页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改良、冬季气温升高和人工增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播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雪 冬小麦 冻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冻害相关性状与环境因子的数量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旭 杨培珠 +4 位作者 谢虹 郝学景 魏春 陈少方 苏洲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1-4,共4页
综述了小麦冻害与环境因素、小麦的抗冻能力以及小麦的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之间的定量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小麦冻害的理论研究和减灾生产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小麦 冻害 性状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地高光谱和环境星高光谱数据的冬小麦越冬冻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军玲 郭其乐 任丽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63,共11页
基于试验箱冬小麦冻害盆栽试验,得到了识别和评价冻害差异程度的高光谱敏感波段和指数,获得了冻害农学指标;研究了河南省林州市东南部及周边地区2012-2013年的冻害过程,以冻害发生前后的两幅高光谱影像为研究对象,利用冬小麦冻害高光谱... 基于试验箱冬小麦冻害盆栽试验,得到了识别和评价冻害差异程度的高光谱敏感波段和指数,获得了冻害农学指标;研究了河南省林州市东南部及周边地区2012-2013年的冻害过程,以冻害发生前后的两幅高光谱影像为研究对象,利用冬小麦冻害高光谱敏感指数的研究结果,结合大田试验对农学冻害指标进行尺度转换,获得了HSI遥感冬小麦冻害指标,进行了冬小麦冻害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结果显示,VI_3[VI_3=(SDr-SDb)/(SDr+SDb)]高光谱指数冻害遥感监测结果更精确。研究表明利用HJ-1A星HSI数据进行冬小麦冻害监测是可行的,可为HJ-1A星高光谱数据在农业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敏感指数 冬小麦 冻害监测 农业遥感 环境一号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冬对皖北地区小麦生育前期若干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静 黄义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3-204,235,共3页
研究了暖冬对皖北地区小麦生育前期若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暖冬导致生育前期旺长,形成过多的茎蘖数、较大的群体叶面积及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暖冬使小麦生育进程提前,麦苗抗冻性降低,遭遇低温时易遭受冻害,废弃物含量增加。
关键词 暖冬 小麦 旺长 生育进程 提前 冻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冻害的预报监测与减灾体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旭 杨培珠 +4 位作者 谢虹 郝学景 魏春 蔡淑玲 马永良 《农业灾害研究》 2012年第5期17-19,共3页
系统介绍了小麦冻害的预报、监测和评估的方法,并提出小麦冻害减灾技术体系的构想。对小麦冻害进行提前预报、早期监测和及时定损评估,并建立冬小麦冻害的减灾技术体系,是减轻冻害损失、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小麦 冻害 预报监测 减灾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冻害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永军 李海军 +4 位作者 李丽丽 潘丽媛 李菁 侯富 孙苏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1年第3期8-12,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趋明显,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小麦冻害已成为近年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气候性灾害之一。江苏淮北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小麦以水稻茬口为主,辅以部分大豆、玉米茬口,播种方式多样,播期跨度长以及品种类型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趋明显,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小麦冻害已成为近年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气候性灾害之一。江苏淮北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小麦以水稻茬口为主,辅以部分大豆、玉米茬口,播种方式多样,播期跨度长以及品种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淮北麦区冻害发生的复杂性。鉴于此,本文总结了江苏淮北小麦冻害主要类型和发生症状,分析了冻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补救措施,旨在降低冻害对该区域小麦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冻害 发生原因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黄淮南片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广飞 袁野 +2 位作者 张红艳 周景春 张存岭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3期90-93,共4页
[目的]研究低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2019年丰乐联合体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2019—2020年新世纪联合体生产试验汇总材料及同期各试点低温指标,利用空间系列数据分析低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 ]越冬期<0℃天数、负... [目的]研究低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2019年丰乐联合体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2019—2020年新世纪联合体生产试验汇总材料及同期各试点低温指标,利用空间系列数据分析低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 ]越冬期<0℃天数、负积温与相对气象产量负相关,3月上中旬和4月上旬最低气温与相对气象产量正相关。多数品种和试点平均气象穗粒数与冬前<0℃天数、负积温正相关,与4月上旬最低气温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小麦耐寒育种和趋利避害栽培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低温 冻害和冷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