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S_(2)@Fe_(3)O_(4)类Fenton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的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昊 石楠 +2 位作者 武道吉 傅凯放 罗从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IPM)的效能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Fe_(3)O_(4)成功负载在MoS_(2)表面,且MoS_(2)@Fe_(3)O_(4)呈均匀分散的花球状结构,提供了更多催化活性位点。在溶液初始pH为4,MoS_(2)@Fe_(3)O_(4)投加量为0.15 g/L,H_(2)O_(2)浓度为0.5 mmol/L,IPM浓度为5μmol/L条件下,反应30 min后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达到89.85%,与Fe_(3)O_(4)/H_(2)O_(2)体系相比,对IPM的降解率提高约12%。MoS_(2)@Fe_(3)O_(4)/H_(2)O_(2)体系降解IPM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H和^(1)O_(2)。利用外加磁场能够实现MoS_(2)@Fe_(3)O_(4)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6次循环使用后,反应30 min时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仍在80%以上,表明MoS_(2)@Fe_(3)O_(4)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feNToN 二硫化钼 四氧化三铁 碘帕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与Fe_(3)O_(4)超疏水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
作者 丁继军 韦程溪 张鑫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0,114,共5页
采用水浴法和真空抽滤等方法,在棉布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微纳米级粗糙结构的Fe_(3)O_(4)/石墨烯/硬脂酸复合膜,与原始棉布相比,复合膜表现出从超亲水到超疏水的显著变化,水接触角达到156.1°。此外,复合膜在不同pH环境下表现出稳定... 采用水浴法和真空抽滤等方法,在棉布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微纳米级粗糙结构的Fe_(3)O_(4)/石墨烯/硬脂酸复合膜,与原始棉布相比,复合膜表现出从超亲水到超疏水的显著变化,水接触角达到156.1°。此外,复合膜在不同pH环境下表现出稳定的超疏水性,对多种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均高于98.4%。并且分离效率和通量在10个循环内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波动,仍然保持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石墨烯复合膜 超疏水性 油水分离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包覆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降解
3
作者 钟金魁 何嘉文 +5 位作者 王新昊 张尹 高原虎 朱彩亚 周鑫悦 王思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41-4353,共13页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考察该体系对偶氮类染料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SiO_(2)包覆后nZVI@Fe_(3)O_(4)复合材料的分散性和抗氧化性得到提高,由其构建的类Fenton反应体系能促进Fe^(2+)和HO·的生成.在25℃,pH3,H_(2)O_(2)浓度为15mmol/L,材料投加量为0.6g/L的条件下,刚果红、橙黄Ⅱ和酸性黑210的去除率分别为99.68%、98.14%和99.35%.复合材料在循环利用3次后对3种污染物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9%以上,表明SiO_(2)@nZVI@Fe_(3)O_(4)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催化性能.活性氧物种淬灭实验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SiO_(2)@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去除机理主要是通过nZVI的还原作用和HO·的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ZVI@fe_(3)o_(4) Sio_(2)包覆 feNToN 偶氮染料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黑/Fe_(3)O_(4)阴极制备及电Fenton氧化降解2,4,6-三氯苯酚 被引量:2
4
作者 何然 梁宏 +3 位作者 黄洪 羊宥郦 郑强 李琋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2-582,共11页
以泡沫镍为载体,采用乙炔黑粉末和纳米Fe_(3)O_(4)为催化剂,通过涂抹/压实/煅烧方式制备一种能够实现原位产生H_(2)O_(2)并在Fe(Ⅱ)存在条件下活化H_(2)O_(2)生成羟基自由基(·OH)的阴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 以泡沫镍为载体,采用乙炔黑粉末和纳米Fe_(3)O_(4)为催化剂,通过涂抹/压实/煅烧方式制备一种能够实现原位产生H_(2)O_(2)并在Fe(Ⅱ)存在条件下活化H_(2)O_(2)生成羟基自由基(·OH)的阴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晶格结构、形貌结构等进行表征;将制备所得阴极材料应用于电芬顿系统处理2,4,6-三氯苯酚模拟废水,探究乙炔黑/Fe_(3)O_(4)材料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电芬顿体系中,Fe_(3)O_(4)/C为3∶7、电流强度50mA、初始pH为3的最佳实验条件下,电解120min时2,4,6-三氯苯酚的去除率为70.8%,且乙炔黑/Fe_(3)O_(4)电极有效拓宽了电芬顿系统的pH适用范围(3~11)。Fe_(3)O_(4)以多面体结构形式镶嵌在乙炔黑表面,为H_(2)O_(2)的原位产生和活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催化 自由基 四氧化三铁 乙炔黑 2 4 6-三氯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Fe_(3)O_(4)@PANI复合材料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Ho(Ⅲ)离子的吸附行为
5
作者 刘嘉铭 陈紫良 +4 位作者 王剑 昝苗苗 何世伟 康荏翔 肖燕飞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124,共9页
稀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国防以及新型稀土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但是稀土资源在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大量低浓度稀土废水,在污染水体的同时造成稀土资源的浪费。针对此问题,将磁性纳米Fe_(3)O_... 稀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国防以及新型稀土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但是稀土资源在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大量低浓度稀土废水,在污染水体的同时造成稀土资源的浪费。针对此问题,将磁性纳米Fe_(3)O_(4)与聚苯胺(PANI)相结合制备了磁性复合吸附剂Fe_(3)O_(4)@PANI,通过吸附法对低浓度稀土离子进行富集回收。研究结果表明,外层的聚苯胺有效包裹了内部Fe_(3)O_(4)磁芯,并为其在较低pH的环境下提供了有效保护,使得Fe_(3)O_(4)@PANI相较于Fe_(3)O_(4)对Ho(Ⅲ)离子吸附性能具有显著提升,Fe_(3)O_(4)@PANI的饱和吸附量可达145.48 mg/g,并且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三次循环使用后吸附率仍达82.77%。该材料在富集稀土离子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吸附 fe_(3)o_(4)@PANI 磁性复合吸附剂 Ho(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N纤维毡与葡萄糖协同作用制备CF/Fe_(3)O_(4)高效吸波材料
6
作者 谈宜笑 顾闻彦 +1 位作者 张广宇 杨棹航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38,42,共5页
根据葡萄糖辅助的离子吸附-还原炭化策略,以聚丙烯腈(PAN)纤维毡为炭前驱体,制备CF/Fe_(3)O_(4)复合吸波材料。通过调控葡萄糖与金属离子配位比例及炭化温度,优化Fe_(3)O_(4)粒径分布和负载密度,实现介电损耗与磁损耗协同作用,显著提升... 根据葡萄糖辅助的离子吸附-还原炭化策略,以聚丙烯腈(PAN)纤维毡为炭前驱体,制备CF/Fe_(3)O_(4)复合吸波材料。通过调控葡萄糖与金属离子配位比例及炭化温度,优化Fe_(3)O_(4)粒径分布和负载密度,实现介电损耗与磁损耗协同作用,显著提升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CF/Fe_(3)O_(4)磁性复合材料在厚度2.5 mm时最强吸收峰位于10.63 GHz处,最大反射损耗(RL)值为-28.60 dB,最大吸收带宽为4.14 GHz。该研究为开发高效率、宽频带、轻质化磁性吸波材料提供了新方法,也为炭纤维/磁性纳米颗粒复合体系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纳米纤维 fe_(3)o_(4)纳米颗粒 电磁波吸收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甲烷化学链制氢性能研究
7
作者 宋业恒 毛继平 +5 位作者 任东伟 张国良 于琳浩 陈雅琪 向文国 陈时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8,共12页
载氧体稳定性差是限制化学链制氢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通过提高载体-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反应过程中的烧结团聚来增强载氧体稳定性。制备了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以甲烷为原料,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上... 载氧体稳定性差是限制化学链制氢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通过提高载体-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反应过程中的烧结团聚来增强载氧体稳定性。制备了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以甲烷为原料,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上模拟双床(甲烷还原/水蒸气氧化)化学链制氢过程,探究氧化铁含量和反应条件对载氧体甲烷化学链制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中氧化铁最佳质量分数为20%,最佳工艺条件为:CH_(4)体积分数5%,温度900℃,水蒸气体积分数20%。XRD、SEM等表征和实验结果表明,Fe离子融入了MgAl_(2)O_(4)尖晶石的体相内并增强了载氧体稳定性,当氧化铁质量分数高于20%时,载氧体会因烧结团聚迅速失活,高体积分数甲烷会因裂解速率高于载氧体释氧速率而产生大量积炭,升高温度可增强反应活性,但温度过高则会影响载氧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制氢 载氧体 fe_(2)o_(3) MgAlo_(4)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_(3)O_(4)@SiO_(2)复合粒子的光热超疏水涂层制备及性能
8
作者 谢雨龙 李黎 +2 位作者 罗超月岭 谢毅 陈俊武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5-265,共11页
覆冰现象在电力系统中易引发安全故障,超疏水涂层虽然在防冰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覆冰后的防冰和主动除冰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该问题,通过引入光热转换材料,开发一种新型的光热超疏水防冰涂层。在改性SiO_(2)分散液中加入光热材料... 覆冰现象在电力系统中易引发安全故障,超疏水涂层虽然在防冰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覆冰后的防冰和主动除冰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该问题,通过引入光热转换材料,开发一种新型的光热超疏水防冰涂层。在改性SiO_(2)分散液中加入光热材料Fe3O4,制备得到的Fe_(3)O_(4)@SiO_(2)复合粒子,在保留涂层浸润特性条件下,显著提高了防冰和除冰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制得涂层表面接触角达到158.0°,滚动角小于3°,具有较好的防浸润特性。在无光照条件下,涂层的覆冰时间较传统材料表面延长了2.71~8.17倍,在光照条件下,涂层在1000 s内未出现结冰现象。光热融冰试验表明,制得涂层的光热融冰能力至多缩短65.83%。此外,耐候性试验表明,经过高温作用、循环覆冰和磨损后,该涂层仍可保持其防浸润特性与防冰能力。研究成果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一种高效、可靠的防冰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光热转化特性 fe_(3)o_(4)@Sio_(2)颗粒 防覆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TS改性Fe_(3)O_(4)@SiO_(2)催化剂对费托合成产物分布的影响
9
作者 张雪建 王舜 +4 位作者 张帅 王康洲 高新华 赵天生 张建利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100,119,共9页
经费托合成路线,通过CO加氢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生成烃类的同时,会副产大量的H_(2)O。H_(2)O氧化活性中心导致反应速率降低,同时会促进水煤气变换(WGS)反应正向进行,产生大量CO_(2),碳利用... 经费托合成路线,通过CO加氢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生成烃类的同时,会副产大量的H_(2)O。H_(2)O氧化活性中心导致反应速率降低,同时会促进水煤气变换(WGS)反应正向进行,产生大量CO_(2),碳利用效率降低。且费托合成产物中初级烯烃易再吸附发生二次加氢反应,导致烯烃选择性下降。基于费托合成产物分布的特点,通过调节Fe基催化剂的表面亲疏性,可以实现对产物的调控。采用溶剂热法、Stober法制备了不同壳层厚度的Fe_(3)O_(4)@SiO_(2)催化剂并以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PFTS)为改性剂制备了具有疏水疏油(以下简称“双疏”)性质的Fe_(3)O_(4)@SiO_(2)-3-PFTS催化剂,探究了表面壳层厚度和双疏改性对催化剂活性和产物分布的影响。采用SEM、TEM、FT-IR、XRD和H_(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在300℃、1.5 MPa、气体空速3000 h^(-1)、V(H_(2)):V(CO)=2:1条件下进行了催化剂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核壳结构完整,壳层厚度均匀,Fe_(3)O_(4)@SiO_(2)-3-PFTS催化剂具备良好的双疏性。随着SiO_(2)壳层厚度增大,初级烯烃二次加氢反应增强,显著抑制了重烃生成,碳原子数为2~4的烷烃(C_(2)^(0)~C_(4)^(0))选择性从21.5%(Fe_(3)O_(4))增大至46.8%(Fe_(3)O_(4)@SiO_(2)-3),碳原子数大于等于5的烃(C_(5+))选择性从47.7%(Fe_(3)O_(4))减小至21.5%(Fe_(3)O_(4)@SiO_(2)-3)。Fe_(3)O_(4)@SiO_(2)-3-PFTS催化剂抑制了WGS反应正向进行以及初级烯烃二次加氢反应,反应12 h后CO_(2)选择性为14.2%,碳原子数为2~4的烯烃(C_(2)=~C_(4)=)选择性为19.7%,C_(2)~C_(4)产物烯烷选择性比为0.68,产物分布得到了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 fe_(3)o_(4)@Sio_(2)催化剂 双疏改性 产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HAP/Ag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环丙沙星
10
作者 王玉琳 吴睿 +3 位作者 李鸿瑞 李奕怀 王恒博 张强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6,共8页
环丙沙星(CIP)作为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其环境残留已对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纳米银的光催化性能,通过共混法合成了磁性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材料(Fe_(3)O_(4)/HAP/Ag),并将其作为光催化剂用于CIP的... 环丙沙星(CIP)作为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其环境残留已对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纳米银的光催化性能,通过共混法合成了磁性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材料(Fe_(3)O_(4)/HAP/Ag),并将其作为光催化剂用于CIP的降解。通过X射线衍射(XRD)图谱、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红外(IR)光谱对合成样品的物相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环丙沙星降解实验探讨了CIP浓度、催化剂Fe_(3)O_(4)/HAP/Ag及氧化剂过一硫酸盐(PMS)用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9 mL环丙沙星溶液,优化的降解实验条件为环丙沙星溶液初始浓度10 mg/L、Fe_(3)O_(4)/HAP/Ag用量50 mg和PMS用量5 mg。在此条件以及200 W光照强度下环丙沙星降解率在60 min时达到70.36%。光照能提高Fe_(3)O_(4)/HAP/Ag复合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有效降解环丙沙星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复合材料 羟基磷灰石 纳米银 四氧化三铁 环丙沙星 过一硫酸盐 光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对微藻-乙醇液化制备生物油和脱硝生物焦的影响机制研究
11
作者 张涛 泮浩翔 +1 位作者 高涣庭 龚勋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9-627,共9页
基于磁性收获后的微藻在乙醇中液化制备高品质生物油,副产物Fe_(3)O_(4)负载的富氮微藻生物焦回收再利用,测试其在低温(150℃)条件下的脱硝性能,并通过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技术对脱硝潜在路径进行探讨。Fe_(3)O_(4)在液化过程... 基于磁性收获后的微藻在乙醇中液化制备高品质生物油,副产物Fe_(3)O_(4)负载的富氮微藻生物焦回收再利用,测试其在低温(150℃)条件下的脱硝性能,并通过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技术对脱硝潜在路径进行探讨。Fe_(3)O_(4)在液化过程中可促进微藻中蛋白质的分解,提高油产率的同时吡啶及吡咯化合物在生物焦中的占比增加。负载Fe_(3)O_(4)后能显著增加其性能,这是生物焦中各种官能团与Fe_(3)O_(4)在还原反应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生物质 生物油 生物焦 脱硝 fe_(3)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核壳结构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催化剂的构建及应用
12
作者 黄雨菲 郑建仙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6,共8页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使用单因素试验验证催化剂对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合成的催化活性并优化其反应参数,最后通过循环试验探究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具备超强酸性(Hammett酸度函数表示为H0<-13.75)与高磁响应性(47.08 emu/g),且在反应底物摩尔比(n棕榈酸∶n抗坏血酸)6∶5、反应温度70℃、催化剂质量分数7%、反应时间11 h的优化条件下,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达61.45%(纯度98.58%),循环5次后仍保持大于50%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及高磁分离性能(>20 emu/g)。[结论]制备的固体超强酸SO_(4)^(2-)/Fe_(3)O_(4)@Al_(2)O_(3)-TiO_(2)稳定性好,兼具可回收性与酯化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So_(4)^(2-)/fe_(3)o_(4)@Al_(2)o_(3)-Tio_(2) 固体超强酸 酯化合成 非均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13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双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Fe_(3)O_(4)/PDMS@MF泡沫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14
作者 戴先芝 黄浩然 +2 位作者 谢红霞 陈思谕 赵春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7-280,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在三聚氰胺泡沫(MF)骨架上原位生长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以构筑粗糙界面;再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对其低表面能修饰,制备出具有磁性响应的超疏水Fe_(3)O_(4)/PDMS@MF泡沫。结果表明:Fe_(3)O_(4)/PDMS@MF水... 采用共沉淀法在三聚氰胺泡沫(MF)骨架上原位生长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以构筑粗糙界面;再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对其低表面能修饰,制备出具有磁性响应的超疏水Fe_(3)O_(4)/PDMS@MF泡沫。结果表明:Fe_(3)O_(4)/PDMS@MF水静态接触角高达152.0°,饱和吸油量达51.9g/g。Fe_(3)O_(4)/PDMS@MF可通过重力过滤实现油水混合物分离,且可通过外加磁场驱动吸收水上浮油。采用简单、环保方法制备的超疏水Fe_(3)O_(4)/PDMS@MF泡沫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聚二甲基硅氧烷 超疏水 三聚氰胺泡沫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i_(3)-Fe_(3)O_(4)/CN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
15
作者 陈东健 孙雨倩 银凤翔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28-3937,共10页
电解水制氢中的阳极析氧反应(OER)因反应能垒较高,降低了电解水的效率,因此研发高效的析氧催化剂是推动电解水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高温热解聚苯胺、硝酸铁和硝酸镍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和Ni含量的FeNi/CN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 电解水制氢中的阳极析氧反应(OER)因反应能垒较高,降低了电解水的效率,因此研发高效的析氧催化剂是推动电解水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高温热解聚苯胺、硝酸铁和硝酸镍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和Ni含量的FeNi/CN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计时电位法(CP)等方法在碱性电解液中评价了催化剂的电化学析氧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中含有FeNi_(3)和Fe_(3)O_(4)纳米颗粒,这些颗粒很好地分散在聚苯胺衍生的碳上。随着铁含量的逐渐降低,OER过电位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Fe1Ni1/CN催化剂具有最低的OER过电位,在10mA/cm^(2)下的过电位仅为339mV,Tafel斜率为87mV/dec,表现出最好的OER催化活性,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大多数铁基和镍基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催化剂 复合材料 析氧反应 四氧化三铁 镍铁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水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及其磁性能研究
16
作者 丁界雄 柳馨 +5 位作者 铁生年 铁健 蒋自鹏 王雅慧 王培义 汪清海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9-1910,共12页
磁性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材料具有高磁响应速率、超顺磁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良特性。通过对Fe_(3)O_(4)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进行调控,可以根据储能、催化、医药等实际应用需要,实现对其物理化学性能的有效控制。本文采用简易水热... 磁性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材料具有高磁响应速率、超顺磁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良特性。通过对Fe_(3)O_(4)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进行调控,可以根据储能、催化、医药等实际应用需要,实现对其物理化学性能的有效控制。本文采用简易水热法,通过改变前驱体中Fe3+和Fe2+的比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在未添加形貌调控剂的情况下,制备出了粒径在10~25 nm的球形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最佳制备条件下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为73.3 emu·g^(-1)。结果表明,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磁性能与制备条件有着明显的关系,随着水热温度和时间增加,磁性纳米颗粒的粒径及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加再减小。粒径越小,颗粒内部有效磁体积越小,因此饱和磁化强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四氧化三铁 水热法 磁性能 饱和磁化强度 矫顽力 超顺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研究
17
作者 石小雪 董季玲 +3 位作者 钟晨晨 杨灵医 蒋伟 钟国媛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8-1098,共11页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成后修饰的方法改性得到NH2-Fe_(3)O_(4)@MIL-100(Fe),采用XRD、FT-IR、SEM、TEM、VSM和EA等对改性前后材料进行表征,探究pH、时间、浓度、温度对改性前后材料吸附Cu(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NH2-Fe_(3)O_(4)@MIL-100(Fe)与Cu(Ⅱ)之间的配位和静电作用,其对Cu(Ⅱ)的吸附容量(46.77 mg/g)显著高于改性前。改性前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而改性前为自发放热过程。此外,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NH2-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容量仍略高于Fe_(3)O_(4)@MIL-100(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MIL-100(fe) 己二胺 改性 吸附 Cu(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球状Fe_(3)O_(4)/MoS_(2)活化过一硫酸盐氧化去除环丙沙星
18
作者 郑友臣 余泽旭 +3 位作者 段毅 周书葵 周紫璇 闫俊霖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49-2059,2088,共12页
以(NH_(4))_(6)Mo_(7)O_(2)4·4H_(2)O、硫脲和FeCl_(3)·6H_(2)O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法将纳米Fe_(3)O_(4)颗粒负载在花球状MoS_(2)上,制备了花球状复合材料Fe_(3)O_(4)/MoS_(2),将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氧化去除水中的环... 以(NH_(4))_(6)Mo_(7)O_(2)4·4H_(2)O、硫脲和FeCl_(3)·6H_(2)O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法将纳米Fe_(3)O_(4)颗粒负载在花球状MoS_(2)上,制备了花球状复合材料Fe_(3)O_(4)/MoS_(2),将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氧化去除水中的环丙沙星(CIP)。通过SEM、XRD、XPS和振动磁力仪(VSM)对Fe_(3)O_(4)/MoS_(2)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反应体系、初始pH、反应温度、Fe_(3)O_(4)/MoS_(2)投加量(以CIP水溶液体积计,下同)、PMS投加量、CIP初始质量浓度和常见阴离子(H_(2)PO_(4)^(−)、Cl^(−)、HCO_(3)^(−)、NO_(3)^(−))及腐植酸(HA)对Fe_(3)O_(4)/MoS_(2)/PMS体系氧化去除CIP的影响,探究了Fe_(3)O_(4)/MoS_(2)的循环稳定性,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推测了其活化PMS氧化去除CIP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Fe_(3)O_(4)/MoS_(2)/PMS体系表现出最高的CIP去除能力,在反应温度30℃、初始pH=5.56、Fe_(3)O_(4)/MoS_(2)投加量0.2 g/L、PMS投加量0.25 mmol/L、CIP质量浓度5 mg/L的最佳条件下,20 min内CIP去除率可达96.10%;Fe_(3)O_(4)/MoS_(2)3次循环使用后CIP去除率为90.27%;H_(2)PO_(4)^(−)、Cl^(−)、HCO_(3)^(−)和HA均对CIP的去除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NO_(3)^(−)对反应基本无影响。Fe_(3)O_(4)/MoS_(2)活化PMS氧化去除CIP的机理主要为单线态氧的非自由基途径,而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自由基途径在其中发挥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 MoS_(2) 过一硫酸盐 去除 环丙沙星 催化剂 活化 稳定性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催化电Fenton偶联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甲硝唑
19
作者 丁洁然 张宏宇 +3 位作者 韩智博 程颖 梁雅洁 李凤鑫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8,共6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Fe_(3)O_(4),与乙炔黑-PTFE电极(acetylene black-PTFE electrode,ABP)构建电Fenton体系,同时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ersulfate,PS)对水中甲硝唑进行降解,证明了电Fenton偶联过硫酸盐体系降解甲硝唑的有效性。研究...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Fe_(3)O_(4),与乙炔黑-PTFE电极(acetylene black-PTFE electrode,ABP)构建电Fenton体系,同时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ersulfate,PS)对水中甲硝唑进行降解,证明了电Fenton偶联过硫酸盐体系降解甲硝唑的有效性。研究表明:Fe_(3)O_(4)投加有助于甲硝唑的降解,但过量投加不会提升降解效果;酸性条件有利于甲硝唑的降解;PS投加量在3 mmol时甲硝唑降解速率最快;温度对于甲硝唑的降解呈正相关作用。最优条件下,ABP/Fe_(3)O_(4)/PS体系对甲硝唑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1.1%。反应体系中活性自由基的贡献顺序为SO_(4)^(·-)>·OH>O_(2)^(·-),与单高级氧化体系对比,降解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为偶联作用下PS活化效能的提升强化了SO_(4)^(·-)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 fe_(3)o_(4) 过硫酸盐 乙炔黑-PTfe 甲硝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Fe_(3)O_(4)@COFs复合材料用于孔雀石绿的吸附研究
20
作者 唐水凤 韦子茵 +3 位作者 韦云娇 陈柳银 玉金秋 陆俊宇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0-185,共6页
利用原位生长法合成一种磁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Fe_(3)O_(4)@COFs),并用于水体中孔雀石绿(MG)的吸附。通过TEM、FT-IR、XRD等对所制备材料进行形貌表征。实验以MG作为模型化合物,考察浓度、时间、温度等因素对Fe_(3)O_(4)@COFs吸附效果... 利用原位生长法合成一种磁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Fe_(3)O_(4)@COFs),并用于水体中孔雀石绿(MG)的吸附。通过TEM、FT-IR、XRD等对所制备材料进行形貌表征。实验以MG作为模型化合物,考察浓度、时间、温度等因素对Fe_(3)O_(4)@COFs吸附效果的影响,发现Fe_(3)O_(4)@COFs对MG的吸附符合吸附动力学二级模型、Langmiu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平衡时间为20 min,最大吸附量为328.4 mg/g。Fe_(3)O_(4)@COFs与MG分子存在氢键和π-π堆积等相互作用,从而使其对MG的吸附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微球 共价有机框架 孔雀石绿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