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辅助制备Fe/Fe_3O_4/ZnO纳米复合物及其吸波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崔琳 刘臻龙 郭世宇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3-146,共4页
以锈蚀废弃的纳米铁粉作为原材料,利用简单经济、没有惰性气体和催化剂使用的微波辅助法首次制备新型Fe/Fe3O4/ZnO纳米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设备对制备样品的... 以锈蚀废弃的纳米铁粉作为原材料,利用简单经济、没有惰性气体和催化剂使用的微波辅助法首次制备新型Fe/Fe3O4/ZnO纳米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设备对制备样品的成分、形貌、结构、磁学特性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复合粒子呈现立方晶相,平均粒径约为55 nm,并且分布均匀,具备超顺磁性。当制备的Fe/Fe3O4/ZnO纳米复合物吸收层厚度为2 mm时,在11.5 GHz达到了最佳的反射损耗-27.2 dB,并且在1.5~3.0 mm的吸收层范围内超过-10 dB有效反射损耗带宽是3 GHz。因此,新型Fe/Fe3O4/ZnO纳米复合物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吸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物 磁性材料 fe/fe3O4/ZnO 微波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Fe/Fe3C nanoparticles in situ encapsulated in nitrogen-doped carbon via a novel microwave-assisted carbon bath method 被引量:1
2
作者 Mincong Liu Xue Yin +7 位作者 Xuhong Guo Libing Hu Huifang Yuan Gang Wang Fu Wang Long Chen Lili Zhang Feng Yu 《Nano Materials Science》 CAS 2019年第2期131-136,共6页
Fe-based carbon materials are widely considered promising to replace Pt/C as next-generation electrocatalysts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However, the preparation of Fe-based carbon materials is still car... Fe-based carbon materials are widely considered promising to replace Pt/C as next-generation electrocatalysts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However, the preparation of Fe-based carbon materials is still carried out by conventional heating method (CHM). Herein, a novel microwave-assisted carbon bath method (MW-CBM) was proposed, which only took 35 min to synthesize Fe/Fe3C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in N-doped carbon layers derived from Prussian blue (PB). The catalyst contained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mesoporous structure, abundant Fe-Nx and C–N active sites, unique core-shell structure. Due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se features, the as-prepared Fe/Fe3C@NC-2 displayed outstanding ORR activity with onset potential of 0.98 VRHE and halfwave potential of 0.87 VRHE, which were more positive than 20 wt.% Pt/C (0.93 VRHE and 0.82 VRHE). Besides, Fe/Fe3C@NC-2 gave a better stability and methanol tolerance than Pt/C towards ORR in alkaline media, t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fe3C NANOPARTICLES Prussian blue Microwave CARBON BATH METHO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放射性废油中^(55)Fe的测量方法
3
作者 马莉娜 范富有 +2 位作者 邱向平 王路生 戴雄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3,共8页
为对核电厂放射性废油进行安全评价,需要测量其中的关键放射性核素^(55)Fe的活度。本工作建立了一种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核电厂废油样品中^(55)Fe的方法。具体方法为:先用9 mol/L HCl反萃取废油样品中的^(55)Fe,再通过AGMP-1阴离子交... 为对核电厂放射性废油进行安全评价,需要测量其中的关键放射性核素^(55)Fe的活度。本工作建立了一种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核电厂废油样品中^(55)Fe的方法。具体方法为:先用9 mol/L HCl反萃取废油样品中的^(55)Fe,再通过AGMP-1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分离纯化反萃取液,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测量放化流程的回收率,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活度。测量结果表明:铁的平均回收率为71%±3%,潜在干扰核素^(63)Ni、^(54)Mn、^(51)Cr的去污因子均大于10~5,^(60)Co的去污因子为5651。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1 h,^(55)Fe的最低检测限为0.02 Bq/g,用加标样品对方法进行检验,预期值与测量值的相对偏差在-2.9%^(6).0%范围内。此外,筛选了适合^(55)Fe测量的最优闪烁液,并建立了^(55)Fe和^(59)Fe双核素液闪图谱解析方法。该方法能快速、准确测量核电厂放射性废油中的^(55)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放射性废油 ^(55)fe ^(59)fe 液体闪烁计数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Fe^(3+)-MOF在三维电芬顿体系中对活性艳蓝X-BR的降解
4
作者 董鹏波 杨帆 贾丽霞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9,共5页
为提高铁基金属有机骨架(MOFs)MIL-88B(Fe)作为三维电极在电芬顿(3D/EF)体系中对活性染料的降解效果,采用溶剂热法制备Fe^(2+)/Fe^(3+)-MOF,并将其用于活性艳蓝X-BR的降解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以Fe^(2+)/Fe^(3+)-MOF为三维电极,在优化的... 为提高铁基金属有机骨架(MOFs)MIL-88B(Fe)作为三维电极在电芬顿(3D/EF)体系中对活性染料的降解效果,采用溶剂热法制备Fe^(2+)/Fe^(3+)-MOF,并将其用于活性艳蓝X-BR的降解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以Fe^(2+)/Fe^(3+)-MOF为三维电极,在优化的降解条件下,活性艳蓝X-BR染色废水的去除率和TOC去除率分别为100%和71.1%,并且在pH 3~7内均表现出高效的活性染料降解性能,拓宽了电芬顿工艺pH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降解 三维电极 芬顿 铁基金属有机框架 活性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结构变化研究
5
作者 王旭锋 张真豪 +3 位作者 高绪锋 金雅璇 张寒雨 李运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u_(100-X)Fe_(X)(X=1%、3%、5%)合金在冷却速率为2×10^(10)K/s条件下合金凝固过程.研究表明,Fe含量为1%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始终保持均匀分布的状态,未出现Fe原子聚集现象,晶体结构是以FCC...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u_(100-X)Fe_(X)(X=1%、3%、5%)合金在冷却速率为2×10^(10)K/s条件下合金凝固过程.研究表明,Fe含量为1%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始终保持均匀分布的状态,未出现Fe原子聚集现象,晶体结构是以FCC为主的Cu基体,Fe原子以固溶形式存在于基体中.Fe含量为3%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有聚集趋势,但BCC晶体结构占比较小,晶体结构仍是以FCC为主的Cu基体.Fe含量为5%,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发生明显聚集,最终形成以FCC、HCP晶体类型为主镶嵌Fe原子的Cu基体.研究了Fe团簇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Fe团簇的形成、长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该过程受形核生长机制控制,不同阶段形成Fe团簇的大小和数量受Fe-Fe原子相互作用力、Fe原子的扩散能力以及Fe团簇与Cu基体间的界面能三个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快速凝固 晶体结构 fe团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掺杂与天然沸石载体对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侯天意 蒋引珊 +1 位作者 李芳菲 孙申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3,共4页
以具有多孔结构的天然斜发沸石为载体,FeC l3和TiC l4为前驱物制备铁离子掺杂TiO2光催化剂.分别在紫外光和太阳光照射下,研究了Fe-TiO2,TiO2/沸石和Fe-TiO2/沸石对甲基橙溶液(MO)的光催化分解过程,并通过XRD,AFM,FTIR和吸收光谱等手段,... 以具有多孔结构的天然斜发沸石为载体,FeC l3和TiC l4为前驱物制备铁离子掺杂TiO2光催化剂.分别在紫外光和太阳光照射下,研究了Fe-TiO2,TiO2/沸石和Fe-TiO2/沸石对甲基橙溶液(MO)的光催化分解过程,并通过XRD,AFM,FTIR和吸收光谱等手段,探讨了Fe和沸石对TiO2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Fe不仅可以提高TiO2的光催化效率,而且能够拓展TiO2的吸收波长范围至可见光区.而沸石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光催化剂的效率,而且也增强了光催化剂的抗失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降解 天然沸石 fe-TiO2 fe-TiO2/沸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固相萃取预富集-原子吸收联用测定痕量Fe(Ⅱ)和总铁量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光明 叶映雪 +2 位作者 殷学锋 沈宏 Akbar Ali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0-353,共4页
以 1 ,1 0 -二氮菲 (1 ,1 0 -phen)为配合剂 ,乙醇为洗脱液 ,在 C1 8柱上将流动注射固相萃取预富集 -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测定痕量 Fe( )和总铁 .Fe( )的含量可通过抗坏血酸还原后用差示法测得 .本法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能在线分离干扰富... 以 1 ,1 0 -二氮菲 (1 ,1 0 -phen)为配合剂 ,乙醇为洗脱液 ,在 C1 8柱上将流动注射固相萃取预富集 -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测定痕量 Fe( )和总铁 .Fe( )的含量可通过抗坏血酸还原后用差示法测得 .本法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能在线分离干扰富集 Fe( ) ,采样速度 80次 / h,富集倍数 1 9倍 ,检测下限为 3μg/ L,相对标准偏差 1 .1 % (n=1 0 ) ,可用于测定水样中痕量 Fe( )和 Fe( ) ,回收率为 94 %~ 1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 原子吸收 在线预富集 铁测定 痕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镀Ni-Fe-P及Ni-Fe-P-B合金膜的磁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玲玲 赵立华 +3 位作者 黄桂芳 袁晓俭 张邦维 张建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65-67,共3页
由单一还原剂 NaH_2PO_2或 NaH_2PO_3与 KBH_4的复合还原剂分别在类镍溶液中获得 Ni-Fe-P 以及 Ni-Fe-P-B 合金膜,研究了这些新型合金膜的磁性。结果发现,铁磁性元素 Fe 含量增加导致原子平均磁矩及饱和磁化强度 Ms 增大;结构为非晶态... 由单一还原剂 NaH_2PO_2或 NaH_2PO_3与 KBH_4的复合还原剂分别在类镍溶液中获得 Ni-Fe-P 以及 Ni-Fe-P-B 合金膜,研究了这些新型合金膜的磁性。结果发现,铁磁性元素 Fe 含量增加导致原子平均磁矩及饱和磁化强度 Ms 增大;结构为非晶态的合金膜具有较优的矫顽力 Hc 值;合金膜磁滞回线出现较低的矩形比说明化学镀制备态样品不够均匀;热处理温度高于400℃后,合金膜的饱和磁化强度连续减小,矫顽力急剧增大;同时,镀层的均匀性明显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磁性 镍铁磷合金膜 镍铁磷硼合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e系合金中的相及相转变 被引量:22
9
作者 谭敦强 黎文献 唐谊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18-20,27,共4页
综述了近40年来科研工作者在Al-Fe耐热铝系合金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别是对Al-Fe、Al-Fe-Si、Al-Fe-V-Si中相及相转变做了详尽的讨论。
关键词 Al-fe系合金 相转变 铝铁硅合金 铝铁钒硅合金 冷却速度 相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酸洗废液中Fe^(3+)和Fe^(2+)的测定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永刚 高亚男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9-40,共2页
针对强酸性溶液中Fe3+和Fe2+的测定,提出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钢铁酸洗废液中的Fe3+,并在强氧化剂存在下测定废液中的Fe2+.实验表明,在精确控制pH值条件下,此法可对Fe3+和Fe2+进行连续准确的测定.
关键词 钢铁酸洗废液 fe^3+ fe^2+ 铁磁流体 EDTA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物E(η^5—Me3SiC5H3)2[Fe(CO)]2(μ—CO)2的合成与结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善生 谢文华 +4 位作者 周秀中 王瑾玲 陈红丽 郭宏声 缪方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1065-1069,共5页
硅桥连配体E(Me3SiC5H4)2(E=SiMe2(Ⅰ),Me2SiOSiMe2(Ⅱ),以下同)与Fe(CO)5在二甲苯中加热反应,生成配合物E(η5Me3SiC5H3)2[Fe(CO)]2(μ-CO)2.1HNM... 硅桥连配体E(Me3SiC5H4)2(E=SiMe2(Ⅰ),Me2SiOSiMe2(Ⅱ),以下同)与Fe(CO)5在二甲苯中加热反应,生成配合物E(η5Me3SiC5H3)2[Fe(CO)]2(μ-CO)2.1HNMR和四圆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2皆为顺式构型.反应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脱硅基现象。1、2皆为单斜晶系,P21/m空间群。1:α=0.7359(3)nm,b=1.9409(1)nm,c=0.9383(5)nm,β=99.71(4)°,Z=2;2:α=0.6743(5)nm,b=2.2635(5)nm,c=1.0802(1)nm,β=108.1(2)°,Z=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连双环戊二烯 立体构型 铁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变形量对Fe-19Mn和Fe-19Mn-1.5Si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姝珂 周丹晨 +3 位作者 刘建辉 李昌安 李宁 文玉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620,共5页
采用倒扭摆法评价了Fe-19Mn合金和Fe-19Mn-1.5Si合金在不同预变形量下的阻尼性能,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合金的微观组织形貌和层错几率.结果表明:预变形量小于4%时,由于Fe-19Mn和Fe-19Mn-1.5Si合金的层错数量增加而使其... 采用倒扭摆法评价了Fe-19Mn合金和Fe-19Mn-1.5Si合金在不同预变形量下的阻尼性能,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合金的微观组织形貌和层错几率.结果表明:预变形量小于4%时,由于Fe-19Mn和Fe-19Mn-1.5Si合金的层错数量增加而使其阻尼性能提高;预变形量在4%-10%时,Fe-19Mn合金的层错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马氏体和层错的相互交割严重、层错和马氏体变得短小以及Shockley不全位错的脱钉运动困难,致使其阻尼性能反而下降;而由于Fe-19Mn-1.5Si中Si具有固溶强化和降低层错能的作用,合金本身的马氏体和层错较小,预变形量对其影响不大,即变形不改变Shockley不全位错的脱钉难度,故其阻尼性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合金 fe-MN合金 fe-MN-SI合金 预变形 阻尼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形变Cu-14.5%Fe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Ⅰ)——组织演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屈磊 王恩刚 +1 位作者 左小伟 赫冀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4-1257,共4页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时,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的演变和Fe纤维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随拉拔过程形变量的增加,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无序分布的Fe树枝晶逐渐转变为沿拉拔方向排列,并在横截面上形成卷曲的带状...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时,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的演变和Fe纤维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随拉拔过程形变量的增加,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无序分布的Fe树枝晶逐渐转变为沿拉拔方向排列,并在横截面上形成卷曲的带状形貌,这是由于两相在大变形时,发生了织构取向作用的结果.通过显微组织的定量分析可知,Fe纤维间距d与形变量η间存在指数关系,即d=41.76exp(-0.411η);Fe纤维的厚度δFe和宽度bFe与形变量η分别满足ln(δFe)=3.396-0.686η,ln(bFe)=4.114-0.431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形变 Cu-fe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fe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等离子喷涂Fe-Ti-C复合粉末制备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形成机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海涛 张守全 +3 位作者 黄继华 朱警雷 张强 张华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6,共5页
以蔗糖为碳的前驱体、TiFe粉为原料制备Fe-Ti-C系反应热喷涂复合粉末,通过等离子喷涂沉积TiC/Fe金属陶瓷涂层,利用"淬熄试验"研究涂层组织形成机理。采用XRD和SEM分析喷涂粉末、涂层以及淬熄粒子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每个复... 以蔗糖为碳的前驱体、TiFe粉为原料制备Fe-Ti-C系反应热喷涂复合粉末,通过等离子喷涂沉积TiC/Fe金属陶瓷涂层,利用"淬熄试验"研究涂层组织形成机理。采用XRD和SEM分析喷涂粉末、涂层以及淬熄粒子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每个复合粉末团粒构成独立的反应单元,在喷涂飞行过程中首先出现Ti-Fe液相,然后整个团粒发生球化;熔化的团粒内部生成大量细小TiC颗粒,表层有少量TiC聚集,与基板碰撞后形成复合强化片层与TiC聚集片层交替叠加的涂层结构;随飞行距离增大,团粒外部TiC聚集层增厚,内部TiC颗粒减少,碰撞扁平化程度降低;最终涂层由TiC和Fe两相组成,大量亚微米级TiC颗粒呈内晶型均匀分布于Fe基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fe金属陶瓷涂层 fe-Ti-C复合粉末 组织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Fe抗贫血保健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丽霞 刘安军 王稳航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79-181,共3页
探讨多肽-Fe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及其口服的安全性。用自制的多肽-Fe治疗缺铁性贫血大鼠,铁的剂量为:40mg/kg·d;并用小鼠做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服用试验,与NaFeEDTA治疗组及单纯给水组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血红蛋白变化依... 探讨多肽-Fe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及其口服的安全性。用自制的多肽-Fe治疗缺铁性贫血大鼠,铁的剂量为:40mg/kg·d;并用小鼠做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服用试验,与NaFeEDTA治疗组及单纯给水组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血红蛋白变化依次为77.1→105.4,77.4→92.6,77.4→78.6;观察7d未见小鼠急性毒性反应;用药3月后对90只小鼠进行观察,组织活检、石蜡切片均未见明显异常。多肽-Fe抗贫血效果优于NaFeEDTA;作为铁营养强化剂长期口服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fe 缺铁性贫血 铁营养强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N和Fe_2N体状化合物合成及其磁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连法增 周桂琴 高强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纯铁粉在一定比例的氨和氢的气氛中与氮可进行固气反应形成Fe3N和Fe2N体状化合物.研究了氨气和氢气的比例、温度和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规律,进而确定了形成单一均匀的体状Fe3N和Fe2N化合物的条件.利用振动样品磁强... 纯铁粉在一定比例的氨和氢的气氛中与氮可进行固气反应形成Fe3N和Fe2N体状化合物.研究了氨气和氢气的比例、温度和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规律,进而确定了形成单一均匀的体状Fe3N和Fe2N化合物的条件.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磁天平和热磁分析等手段检测了Fe3N和Fe2N的磁特性.Fe3N化合物的饱和磁化强度(室温)为134Am2/kg,居里温度为260℃;而Fe2N化合物饱和磁化强度为231Am2/kg,属于弱磁性或非磁性,居里温度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结构 磁特性 铁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显色剂H点标准加入法同时测定水中的Fe(Ⅱ)、Fe(Ⅲ)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小慧 赵中一 +2 位作者 金继红 童蕾 袁凌睿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05年第1期43-45,共3页
建立H点标准加入法同时测定水中Fe(Ⅱ )和Fe(Ⅲ )的分光光度法。选择磺基水杨酸 -邻菲罗啉混合显色剂作为显色体系 ,在合适的波长条件下 ,Fe(Ⅱ )与Fe(Ⅲ )的浓度比为 1∶15~ 10∶1时均可以利用该方法同时准确测定Fe(Ⅱ )和Fe(Ⅲ )。... 建立H点标准加入法同时测定水中Fe(Ⅱ )和Fe(Ⅲ )的分光光度法。选择磺基水杨酸 -邻菲罗啉混合显色剂作为显色体系 ,在合适的波长条件下 ,Fe(Ⅱ )与Fe(Ⅲ )的浓度比为 1∶15~ 10∶1时均可以利用该方法同时准确测定Fe(Ⅱ )和Fe(Ⅲ )。对环境水样进行测定 ,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2 .87%~ 4 .5 7% ,回收率为 97.35 %~ 10 4 .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Ⅱ) fe(Ⅲ) 显色剂 相对标准偏差 标准加入法 同时测定 邻菲罗啉 准确测定 环境水样 磺基水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柱撑膨润土对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任广军 王颖 +1 位作者 王昕 张春丽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9-81,共3页
以羟基铁铝为柱化剂制备了Fe-Al柱撑膨润土,并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Fe-Al柱撑膨润土对水溶液中的铅离子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其用量为20g/L时,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去除率达到88.4%;Fe-Al柱撑膨润土对水溶... 以羟基铁铝为柱化剂制备了Fe-Al柱撑膨润土,并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Fe-Al柱撑膨润土对水溶液中的铅离子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其用量为20g/L时,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去除率达到88.4%;Fe-Al柱撑膨润土对水溶液中的铅离子的吸附在60min时达到平衡;溶液pH值对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去除有一定的影响,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的去除率大于酸性时。平衡吸附量与吸附平衡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所描述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柱撑膨润土 羟基铁铝 吸附 铅离子 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电子材料促进芬顿反应中Fe^(3+)还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江涛 闫炫冶 +2 位作者 王桢钰 朱金薇 延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9-83,共15页
芬顿反应作为一种高效的高级氧化技术,可以通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无选择性地将水中的有机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完全矿化去除。传统的芬顿反应过程会产生大量铁泥等固体废弃物沉淀,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芬顿反应作为一种高效的高级氧化技术,可以通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无选择性地将水中的有机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完全矿化去除。传统的芬顿反应过程会产生大量铁泥等固体废弃物沉淀,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深入论述了芬顿反应过程中铁泥的产生原理,主要是由于Fe^(2+)催化H_(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之后,自身被氧化成Fe^(3+)而失去催化活性并从反应体系中沉淀作为固体废弃物排出。为使芬顿体系维持持续高效的催化性能,减少铁泥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大量的研究采用向芬顿反应体系中引入富电子材料来促进Fe^(3+)向Fe^(2+)的转化,包括零价铁、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羟胺、醌氢醌类、有机酸类和硼等。这些富电子材料在芬顿反应过程中能够为Fe^(3+)还原提供电子,促进Fe^(3+)/Fe^(2+)循环,提高芬顿反应效率,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本文还对富电子材料促进芬顿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提高芬顿反应效率和拓宽其应用场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电子材料 fe^(3+)/fe^(2+)循环 芬顿反应 羟基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R in situ (57)~Fe MBS研究Fe/γ-Al_2O_3及Pt-Fe/γ-Al_2O_3催化剂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继飞 沈俭一 +3 位作者 徐竹生 葛欣 张涛 林励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58-960,共3页
The reduction behavior of Y-Al2O3 supported iron and platinum-iron catalysts was studied by TPR combined in situ 57Fe MB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e3+ is highly dis-persed on the Y-Al2O3 surface for all the sample... The reduction behavior of Y-Al2O3 supported iron and platinum-iron catalysts was studied by TPR combined in situ 57Fe MB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e3+ is highly dis-persed on the Y-Al2O3 surface for all the samples containing iron before the reduction. No Fe was found in the reduction process. The Fe3+ was reduced to Fe2+ in tetrahedral vacancy first in Pt-Fe/Y-Al2O3 sample in TPR process. The TPR processes of all supported iron sample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α-Fe2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表面结构 γ三氧化二铝 TPR M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