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T1基因杂合或纯合突变致类孟买血型形成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进萍 郑妍 孙冬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5-19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类孟买血型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个体红细胞H抗原;采用高保真PCR扩增检测个体的ɑ1,2岩藻糖基转移酶(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测序、比对分析,以查明个体类孟买血型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凝胶电泳... 本研究旨在探讨类孟买血型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个体红细胞H抗原;采用高保真PCR扩增检测个体的ɑ1,2岩藻糖基转移酶(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测序、比对分析,以查明个体类孟买血型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凝胶电泳分析证实成功扩增FUT1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克隆后测序、比对发现:个体1的1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为h1(547-552delAG),另1条染色体上为h4(35C>T),为h1h4杂合子;个体2,3的2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均为h1(547-552delAG),为h1h1纯合子。结论:FUT1基因杂合或纯合突变均可致类孟买血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孟买血型 α1 2岩藻糖基转移酶 fut1基因突变 fut1基因纯合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文静 程维礼 +3 位作者 方旭 张莱 张郁青 陶琴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2-337,共6页
目的对桥粒芯糖蛋白2(DSG2)基因p.Phe531Cys罕见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一个家系的基因型-表型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 目的对桥粒芯糖蛋白2(DSG2)基因p.Phe531Cys罕见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一个家系的基因型-表型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例确诊为ARVC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采集静脉血进行二代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DSG2基因野生型氨基酸序列,通过人工编辑获得突变型氨基酸序列,对DSG2蛋白二级及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先证者(Ⅲ2)符合ARVC诊断标准,其余家系成员均不符合。先证者为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先证者女儿(Ⅳ1)携带DSG2基因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突变位点在脊椎动物中保守性较好,氨基酸突变后蛋白质稳定性降低。突变型DSG2及野生型DSG2蛋白质二级结构无明显差异,三级结构突变位点处的折叠角度发生变化。结论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可导致ARVC,不同的基因型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桥粒芯糖蛋白2基因 突变 蛋白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技术创制抗稻瘟病基因pi21突变体
3
作者 谢留杰 段敏 黄善军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8-15,共8页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台15-7糯的抗稻瘟病基因pi21进行编辑。选择位于pi21基因第一、第二外显子上的2段序列作为靶点构建双元表达载体pHUE411-pi21-Cas9,通过农杆菌侵染法获得21个以台15-7糯为背景的T0代单株。加代后在149个T1代单株...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台15-7糯的抗稻瘟病基因pi21进行编辑。选择位于pi21基因第一、第二外显子上的2段序列作为靶点构建双元表达载体pHUE411-pi21-Cas9,通过农杆菌侵染法获得21个以台15-7糯为背景的T0代单株。加代后在149个T1代单株中检测出6个不含载体的纯合突变体,包含3种突变类型,分别命名为pi21-t1、pi21-t2、pi21-t3,每种突变分别导致pi21基因编码的蛋白缺失227、239、99个氨基酸。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成熟期时,3种突变体中仅pi21-t3的病斑数量和面积较台15-7糯显著降低,其他2种突变体发病水平与台15-7糯基本相同。除抗稻瘟病能力有所提高外,突变体pi21-t3在成熟期的其他农艺性状,如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等,与台15-7糯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抗稻瘟病水稻育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技术 pi21基因 稻瘟病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恶性肿瘤p16基因纯合缺失和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明利 楼方定 +2 位作者 郭山春 丁华野 杨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9-52,共4页
为了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p16基因纯合缺失和突变情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与DNA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检测了45例NHL及20例ALL p16基因改变情况。结果发现45例NHL中有4例存... 为了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p16基因纯合缺失和突变情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与DNA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检测了45例NHL及20例ALL p16基因改变情况。结果发现45例NHL中有4例存在p16基因纯合缺失,占8.9%,20例ALL中有5例存在p16基因纯合缺失,占25%。1例NHL在第2外显子上游第49密码子出现错义突变,由GCC突变为GAC。1例ALL在第2外显子上游65密码子出现错义突变,由GCC改变为GCA。研究结果表明,NHL和ALL中存在一定比例的p16基因纯合缺失,而p16基因突变率较低,提示p16基因纯合缺失在NHL和ALL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16基因 缺失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中国汉族人纯合细胞DQ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亚和 陆佩华 +3 位作者 黄立东 林琳 沈天伟 周光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13-415,共3页
近年来国外发现参与Ⅱ类基因转录调控的启动子区也存在多态性,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末端终止法,对三个中国汉族人HLA纯合细胞的DQA1基因启动子区(QAP)318bp的核苷酸(包括顺式作用元件X、Y、X2和Wbo... 近年来国外发现参与Ⅱ类基因转录调控的启动子区也存在多态性,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末端终止法,对三个中国汉族人HLA纯合细胞的DQA1基因启动子区(QAP)318bp的核苷酸(包括顺式作用元件X、Y、X2和Wbox)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发现等位基因DQA1*03011(纯合细胞SMY23A)的QAP结合和白种人的同一等位基因DQA1*03011的QAP不同,而与DQA1*03012的QAP结构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 分型细胞 DQA1基因 QAP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BN1基因新发突变致马凡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洪利 侯淼 +1 位作者 王波 严文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1-544,共4页
目的 提高对马凡综合征(MFS)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例FBN1基因突变的马凡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女性,4岁4个月,有特殊面容(长脸、双眼距稍宽、高颚弓),手指及足趾细长,身材瘦长,身高115.0cm(... 目的 提高对马凡综合征(MFS)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例FBN1基因突变的马凡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女性,4岁4个月,有特殊面容(长脸、双眼距稍宽、高颚弓),手指及足趾细长,身材瘦长,身高115.0cm(>P97),上肢跨长118.8cm,上部量60cm,下部量55cm,体质量19kg(P50~P85);心尖部可闻及II/6级收缩期杂音。彩色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缺损(4mm),二尖瓣病变伴中度反流,三尖瓣病变伴轻中度反流,主动脉乏氏窦稍增宽;心脏CT示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胸片示右肺斑片影、心影稍饱满,右侧膈肌局部向上隆起。患儿既往有右侧上肢骨折史,有双眼屈光不正。提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DNA,以外显子芯片捕获加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FBN1的c.865dupA杂合突变,未曾见报道,该突变导致289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Ile)变为天冬酰胺(Asn),290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Asp)变为终止密码子,使得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家系验证显示突变来自患儿父亲,父亲也为MFS,为杂合突变。结论 发现导致MFS的新的FBN1基因外显子杂合突变c.865du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 FBN1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8例类孟买血型个体的血清学鉴定及FUT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金莲 刘学军 +2 位作者 马婷婷 陈洁润 李丽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8-1324,共7页
目的:对广西地区8例类孟买血型个体进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背景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研究标本进行血型鉴定,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型分析,包括以PCR-SSP方法进行ABO基因分型和测序,对决定H抗原表达的FUT1基因进行分析。结... 目的:对广西地区8例类孟买血型个体进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背景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研究标本进行血型鉴定,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型分析,包括以PCR-SSP方法进行ABO基因分型和测序,对决定H抗原表达的FUT1基因进行分析。结果:8例类孟买血型中,4例为B_(m)^(h),4例为A_(m)^(h)。FUT1基因测序结果显示,6例为h3h3突变[c.658C>T(p.Arg220Cys)突变纯合子],1例为h^(832)h^(832)突变[c.832G>A(p.Asp278Asn)突变纯合子],1例为h^(328)h3突变[c.328G>A(p.Ala110Thr)突变杂合子合并c.658C>T(p.Arg220Cys)突变杂合子]。结论:类孟买血型存在多种分子遗传机制,在本研究中,广西地区类孟买血型个体中发现导致类孟买血型的FUT1基因突变主要包括h3、h^(328)和h^(832) 3种,其中以h3突变最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孟买血型 血型血清学 fut1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家系CRB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的全外显子组测序
8
作者 曹迎杰 肖小强 +2 位作者 陈少婉 郑玉倩 陈浩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6-530,共5页
目的鉴定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方法2011年8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收集一个中国潮汕地区汉族LCA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绘制家系图,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并行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 目的鉴定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方法2011年8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收集一个中国潮汕地区汉族LCA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绘制家系图,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并行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逐步筛选,在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共3代11名成员,Ⅱ2和Ⅱ4为LCA患者,为同胞姐妹,患者父母(Ⅰ-1和Ⅰ-2)及患者子女(Ⅲ-1,Ⅲ-2,Ⅲ-3和Ⅲ-4)表型均正常,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特征。患者均为幼年期发病,视力分别是手动和光感,视网膜呈椒盐状色素沉着。先证者外显子组测序逐步筛选结果显示,在CRB1基因上存在2个复合杂合突变位点,即c.2234C〉T,p.T745M和c.3488G〉T,p.C1163F。Sanger测序验证后证实,2例患者(Ⅱ-2和Ⅲ-4)均携带该2个复合杂合突变。父亲和母亲分别携带其中1个突变,其他3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携带其中1个突变或者2个突变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在一个中国汉族LCA家系中鉴定出CRB1基因的2个复合杂合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先天性黑矇 全外显子组测序 突变 CRB1基因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p16基因缺失与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国海 李铁臣 +3 位作者 史良会 夏亚斌 孙惠兰 彭敦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3-545,共3页
目的 :调查胃癌患者p16基因的改变。方法 :采用PCR和DNA测序方法 ,对 36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p16基因外显子 1、2和 3进行检测 ,研究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情况。结果 :发现 2例有p16基因外显子 1的纯合缺失 ,3例有外显子 3的纯合缺... 目的 :调查胃癌患者p16基因的改变。方法 :采用PCR和DNA测序方法 ,对 36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p16基因外显子 1、2和 3进行检测 ,研究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情况。结果 :发现 2例有p16基因外显子 1的纯合缺失 ,3例有外显子 3的纯合缺失 ,缺失频率为 13 89% ,5例均为弥漫型胃癌。所有标本未检出点突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16基因 缺失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遗传性胰腺炎患者胰蛋白酶原基因多位点杂合突变及其临床特征(英文)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奇才 郜峰 +3 位作者 庄则豪 杨滨 林寿榕 伊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69-1278,共10页
用基因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个遗传性胰腺炎家系中胰腺炎患者(共有4例成员)的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sinogen,PRSS1)5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并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在4例胰腺炎患者中均出现了PRSS1基因杂合突变,但两家系PRSS1基因突变... 用基因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个遗传性胰腺炎家系中胰腺炎患者(共有4例成员)的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sinogen,PRSS1)5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并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在4例胰腺炎患者中均出现了PRSS1基因杂合突变,但两家系PRSS1基因突变的位点不同,且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其中家系1出现6例糖尿病患者且发病年龄较家系2明显延迟,平均发病年龄为29岁,分析其PRSS1基因发现3号外显子336位碱基存在G→A杂合性突变,为中性突变,表达的氨基酸从赖氨酸(Lys)→赖氨酸(Lys),同时在同一外显子的361位碱基还存在另一个G→A杂合性突变,造成121位的丙氨酸(Ala)被苏氨酸(Thr)所取代,胰蛋白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其与抑制因子的结合位点消失,"保护失败"而产生有活性的胰蛋白酶,造成胰腺自身的消化.而家系2未发现糖尿病患者,其胰腺炎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不增高,先证者(Ⅲ8)在胰腺炎发病过程中表现为CD4+T/CD8+Tcell和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随病程进展逐渐降低,而Ⅲ7不表现出此现象,分析其PRSS1基因发现3号外显子361位碱基同样存在G→A(c.361G→A)突变,而且在415位还存在一个杂合性突变点T→A(c.415T→A),其中c.415T→A不存在于Ⅲ7.胰蛋白酶原基因存在多种形式的突变,而且与临床表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胰腺炎 PRSS1基因突变 突变 多位点 临床表型 胰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C4A1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并远端肾小管酸中毒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雁 许珊珊 +1 位作者 白海涛 杨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分析SLC4A1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并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HS合并dRTA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患儿及父母外周血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验证结果。结果男性患儿,1岁... 目的分析SLC4A1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并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HS合并dRTA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患儿及父母外周血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验证结果。结果男性患儿,1岁7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输血依赖性球形红细胞增多、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及生长发育迟缓。检测到患儿SLC4A1基因2个已报道的错义变异c.2102G>A p(.Gly701Asp),c.1988T>C p(.Met663Thr),分别来源于父母。结论经基因检测确诊由SLC4A1复合杂合变异所致的遗传型HS合并dRTA,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型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SLC4A1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aque-2突变基因(o2)对玉米组合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丽雅 陈亮 +4 位作者 何聪芬 赵刚 白鹏飞 陈岩 常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8期9607-9609,9665,共4页
[目的]探讨o2突变基因的作用方式,提高玉米品质育种研究水平。[方法]通过对1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的33个普通玉米组合及相应的导入o2近等基因系(o2-NILs)组配的33个含o2玉米组合品质的比较,分析了导入o2后对玉米组合品质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o2突变基因的作用方式,提高玉米品质育种研究水平。[方法]通过对1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的33个普通玉米组合及相应的导入o2近等基因系(o2-NILs)组配的33个含o2玉米组合品质的比较,分析了导入o2后对玉米组合品质的影响。[结果]o2-NILs组合与普通玉米组合相比,其赖氨酸、蛋白质和油份含量有大幅增加,其余14种必须氨基酸含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提高;而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和苏氨酸变化与赖氨酸变化程度高度相关(>0.8),蛋白质和油份的变化与赖氨酸变化的相关性分别为0.48和0.38,表现为中度相关。33个o2-NILs组合综合品质分析结果表明,o2组合的CAL58×吉477和CA156×196综合品质优良,产量较高,可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利用o2对温带玉米种质进行品质改良,并提高改良效率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Opaque-2隐性突变基因(o2) 赖氨酸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b14a 基因在斑马鱼肌间骨发育中的作用
13
作者 牛明慧 王化敏 +3 位作者 胡瑞芹 胡鹏 吴智超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9-265,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CRISPR/Cas9打靶技术、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斑马鱼(Danio rerio)Asb14a基因敲除后肌间骨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插入2 bp和缺失50 bp的... 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CRISPR/Cas9打靶技术、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斑马鱼(Danio rerio)Asb14a基因敲除后肌间骨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插入2 bp和缺失50 bp的Asb14a基因敲除纯合斑马鱼品系;茜素红染色显示,成年Asb14a^(-/-)突变体与野生斑马鱼相比,肌间骨数量显著减少了35%(P<0.0001),说明敲除Asb14a基因会减少斑马鱼肌间骨的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骨骼发育相关基因(bmp6、sp7、sox6、alpl、collala、sox6和smad1)在Asb14a^(-/-)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从分子角度验证了Asb14a基因与肌间骨发育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Asb14a基因参与了斑马鱼肌间骨发育,敲除该基因会影响斑马鱼肌间骨的生成,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肌间骨 CRISPR/Cas9 Asb14a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黄海芯1号”55K SNP芯片评估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近交水平
14
作者 刘丹阳 孔杰 +15 位作者 王平 陈荣坚 傅强 罗坤 陈宝龙 隋娟 孟宪红 代平 谭建 曹家旺 李旭鹏 康子仪 刘绵宇 强光峰 迟长凤 栾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选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的“高抗系”(GK),二是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快大系”(KD)。然而,国内缺少针对这两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基因组近交水平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液相芯片... 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选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的“高抗系”(GK),二是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快大系”(KD)。然而,国内缺少针对这两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基因组近交水平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 K SNP)的基因分型数据,首次分析了GK(1064尾个体)和KD(564尾个体)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调查了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的基因组分布特征,并重点评估了两个群体的基因组近交水平。PCA及进化树分析表明GK及KD群体可明确分层,亲缘关系热图表明KD群体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比GK群体更近。GK群体包括的家系数量更多,导致其遗传多样性高于KD群体;两群体间的F_(st)为0.09,存在中等遗传分化。GK和KD群体每个ROH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70±0.34)Mb和(1.65±0.38)Mb,每个样本ROH的平均数量分别为1.98±1.30和2.07±1.37。GK和KD群体0.8~1.25 Mb长度的ROH占比分别为11.41%和19.17%,表明KD群体的选育历史比GK群体更长。两个群体>2.25 Mb长度的ROH片段占比分别为10.26和9.74%,表明两个群体短期内未发生近亲交配。七种基因组近交系数评估结果表明,KD群体的近交水平高于GK群体。不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F_(ROH)和F_(HOM)方法可准确地评价育种群体的真实近交水平,而F_(VR1)、F_(YA1)和F_(LH1)等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群体及个体间的相对近交水平。上述结果为准确地评估育种群体的近交水平和优化育种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黄海芯1号” 遗传多样性 连续性片段 基因组近交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MT1和POMT2基因突变导致的2例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 被引量:1
15
作者 甘思仪 杨海燕 +2 位作者 肖婷 潘邹 吴丽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15-919,共5页
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alpha-dystroglycanopathy,α-DGP)是由于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alphadystroglycan,α-DG)异常糖基化导致的一组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国内目前对于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及诊断方法... 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alpha-dystroglycanopathy,α-DGP)是由于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alphadystroglycan,α-DG)异常糖基化导致的一组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国内目前对于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及诊断方法研究较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收治2例由O-甘露糖转移酶(protein Omannosyltransferases,PMTs)家族的POMT1、POMT2基因突变导致的α-DGP患者。2例患者均表现为运动落后,伴或不伴有智力损害,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显著升高,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符合肌病表现。遗传学检测发现2例患者均有复合杂合突变,2例患者的父母均为携带其中一种突变的杂合子;1例患者为POMT1基因c.824+1G>A,splicing和c.1777G>A,p.A593T,另1例患者为POMT2基因c.604T>G,p.F202V和c.868C>T,p.P290S。利用在线数据库进行预测,结果提示突变位点具有致病性。2例患者分别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伴智力障碍(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with mental retardation,CMD-MR)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N型(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type 2N,LGMD2N)。PMTs家族有着相似的序列,基因突变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肌营养不良,且伴随血清CK水平的升高。α-DGP很容易误诊,遗传学检查有益于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T1基因 POMT2基因 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 突变 遗传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文杰 王旭 金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134-4137,共4页
目的:对1例临床确诊为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先证者及其3代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先证者家中收集该家系3代共10例血标本及临床资料。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酚氯仿法提取患儿及家系成员基因组... 目的:对1例临床确诊为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先证者及其3代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先证者家中收集该家系3代共10例血标本及临床资料。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酚氯仿法提取患儿及家系成员基因组DNA并鉴定,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合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的全部18个外显子和启动子及载脂蛋白B(ApoB100)26外显子,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eBank比对寻找突变。结果:(1)先证者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中段内-中膜轻度增厚,左房轻度增大,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瓣轻度返流,冠脉血流储备减低;(2)该家系排除ApoB100基因26外显子3500附近位点突变;(3)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先证者LDL-R基因第13外显子发生D601Y纯合突变,为1864位G→T碱基置换,导致天冬氨酸改变为酪氨酸,先证者父亲和母亲LDL-R基因第13外显子均发生D601Y杂合突变。结论:该先证者LDL-R基因存在D601Y纯合突变,其父母LDL-R基因存在D601Y杂合突变,可能为该家系中FH的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固醇血症Ⅱ型 基因突变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赤霉病抗性不同突变体的创制及其相关基因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润红 马运涛 +10 位作者 方春燕 刘成洪 李颖波 陈志伟 何婷 郭桂梅 黄赛华 徐红卫 王亦菲 陆瑞菊 黄剑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7-423,共7页
为了快速创制大麦赤霉病抗性存在差异的加倍单倍体(DH)株系,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喷雾法对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的379份大麦DH株系和原始品种花30的赤霉病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进行评价,同时对获得的抗性突变体材料和花30进行赤霉菌诱导下的大... 为了快速创制大麦赤霉病抗性存在差异的加倍单倍体(DH)株系,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喷雾法对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的379份大麦DH株系和原始品种花30的赤霉病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进行评价,同时对获得的抗性突变体材料和花30进行赤霉菌诱导下的大麦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NPR1、NPR2、NPR3)、茉莉酸介导的植物防御的调控因子(JAV1)以及乙烯响应因子(ERF1)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连续2年大田人工接种鉴定,从中获得了5份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均优于花30的候选株系,9份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均劣于花30的候选株系;赤霉病抗性突变体A1-190与原始品种花30在上述基因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推测这些基因的表达与其抗病性的变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可以创制的DH株系在大麦赤霉病抗性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大麦抗赤霉病基因定位克隆及分子育种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赤霉病 突变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突变体jar1的鉴定及其MeJA感受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乔菊香 杨红玉 +4 位作者 吴嘉 彭浈 沈放 周丽娟 王云月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3,共5页
为了研究JAR1 (At2g46370)基因在茉莉酸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从拟南芥生物资源中心获得JAR1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jar1 (SALK_030821),对突变体中T-DNA插入位点和突变纯合性进行检测,筛选出纯合的jar1突变体。通过qRT-PCR检测jar1突变体中J... 为了研究JAR1 (At2g46370)基因在茉莉酸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从拟南芥生物资源中心获得JAR1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jar1 (SALK_030821),对突变体中T-DNA插入位点和突变纯合性进行检测,筛选出纯合的jar1突变体。通过qRT-PCR检测jar1突变体中JAR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茉莉酸敏感性实验,观察jar1幼苗在含有茉莉酸甲酯的培养基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纯合突变体中JAR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仅为野生型植株的41. 2%; jar1幼苗对茉莉酸甲酯的敏感性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R1基因 jar1突变 MeJA感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突变体的创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凡 王月 +3 位作者 陈闽 刘佳 杭悦宇 孙小芹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共7页
以粳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Nipponbare’)为转基因受体,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第6至第25位碱基进行定点编辑,对突变体进行鉴定,筛选出不含T-DNA区的纯合突变体,并对该基因纯合突变体的稻瘟... 以粳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Nipponbare’)为转基因受体,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第6至第25位碱基进行定点编辑,对突变体进行鉴定,筛选出不含T-DNA区的纯合突变体,并对该基因纯合突变体的稻瘟病抗性及6个稻瘟病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获得的8株T0代阳性转基因植株中,有7株为突变体植株,包括1株杂合体和6株纯合体,突变率和纯合突变率分别为87.5%和85.7%,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置换、碱基插入和碱基缺失。通过PCR检测获得42株T1代T-DNA阴性植株,全部为纯合突变体。纯合突变体的稻瘟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接种稻瘟病菌小种CH199(Magnaporthe oryzae strain CH199)后,Pita基因编辑材料V1-38-5的T2代植株叶片病斑面积明显大于野生型‘日本晴’,平均病级为4.1±0.2,极显著(P<0.01)高于野生型‘日本晴’(3.0±0.2)。此外,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V1-38-5的T2代植株PR2和PR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接种稻瘟病菌小种CH19912 h时较低,其PR2、PR1b、PR3和E2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接种稻瘟病菌小种CH19924 h时也较低。研究结果显示: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水稻Pita基因进行定点编辑能够获得稳定遗传且更易感病的纯合突变体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水稻抗性品种选育和品质改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水稻定向分子育种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稻瘟病基因Pita CRISPR/Cas9技术 基因编辑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4家系临床和基因突变分析
20
作者 邓胜勇 田小会 +3 位作者 姚静 蒲向阳 王言覃 钟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目的 探讨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的临床和基因变异.方法 收集4个家系5例LGM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及基因检查结果,结合文献讨论LGMD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变异位点.结果 5例患者来自于4个家系,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岁3... 目的 探讨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的临床和基因变异.方法 收集4个家系5例LGM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及基因检查结果,结合文献讨论LGMD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变异位点.结果 5例患者来自于4个家系,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岁3个月~19岁.1例患者仅有不明原因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增高,其余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表现.基因检测均发现致病变异,分别是CAPN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632+4A>G,c.725dupG)和SGCB基因纯合突变(c.1 A>G)各1例,SGCG基因纯合突变3例(c.768 de 1 C和c.320 C>T),其中c.320 C>T突变是既往未见报道的新突变位点.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确诊2C型LGMD 3例,2A和2E型各1例,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 基因检测有助LGMD的诊断及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肌无力 基因突变 /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