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中国学者的世界认知与“学术戍边”
1
作者 张丹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3,共9页
晚清学者的“学术戍边”行为是伴随其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而次第展开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明末以来传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促使林则徐、魏源等人自觉编译近代地理学著作,部分学者的夷夏观念和中国中心观发生动摇,他们主动了解“夷情”... 晚清学者的“学术戍边”行为是伴随其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而次第展开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明末以来传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促使林则徐、魏源等人自觉编译近代地理学著作,部分学者的夷夏观念和中国中心观发生动摇,他们主动了解“夷情”开启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拉开了“学术戍边”的序幕。十九世纪初,欧洲的东方学兴起,探险家来华考察,刺激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传统学术理念,推动了中国边疆史地学向近代具有“戍边”意义的研究转型。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万国公法》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学界对于国际秩序的认知,清廷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步重视爱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并将其应用于边疆领土守卫和外交谈判的实践中。宋教仁所著的《间岛问题》成功地守卫了延边地区的领土主权,将晚清中国学者的“学术戍边”推向了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世界认知 “学术戍边” 边疆史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社、药市、信仰: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
2
作者 冯玉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 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繁盛、文社汇聚之地。尤其特别之处,吴山为城中之山。山上庙宇林立,山顶平升处有药王庙矗立,既是药商同业祭祀聚会之处,又是民众祈拜安康之所。山间有侣山堂,是张志聪、高世栻等行医讲学处,亦为后人所言钱塘医派的主要活动地。吴山之侧还有名医汇集。在山下及坊街上,诸多知名药堂、药铺开设于此。时间序列上的累积,街区空间上的汇集,体现了医、病、药之间紧密的市场和社会关联,构建起以吴山为中心的医疗社会。这一医疗社会既呈现了以医者、药商为主体的医疗行业之链,也是杭州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植并嵌合于杭州的历史进程及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它既为在地民众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也维系着医疗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的构成及其功能表明,“医疗社会”不只具有学科及认知意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也是具化可见的历史实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杭州吴山 信仰 药市 医社 区域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朝“大一统”观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金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所建,入关后尤为重视文治。在帝王的亲自干预和朝廷主导下,开设了大量史馆,形成了连续不间断的修史系统。史书文本的建构是“大一统”观指导下的文化实践活动,又从不同视角立体书写着清朝孜孜追求的“大一统”观。...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所建,入关后尤为重视文治。在帝王的亲自干预和朝廷主导下,开设了大量史馆,形成了连续不间断的修史系统。史书文本的建构是“大一统”观指导下的文化实践活动,又从不同视角立体书写着清朝孜孜追求的“大一统”观。清朝通过“明清易代”的史学表达传递出对“正统”地位的追求;开创方略体记录王朝战争史昭示帝王“武功”,刻画了清帝天下共主的形象;以一统志为核心的系列志书编纂,则是为着重书写清朝远迈前代的“大一统”疆域规模。清朝如何利用史书文本来书写“大一统”观念,是一个应当给予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大一统” 历史书写 史馆 修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四大家”的名目生成与词学演进
4
作者 贾光奔 曹明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0,共14页
作为晚近词坛的经典性名目,“晚清四大家”经由“二家”“三家”至“四家”层累而成,是传统词学内部调整而生成的产物,并与常州词派“形塑”而成的“四家”意识及四人的经典化历程相关。况周颐前期的“缺席”与后期的“登台”,与其创作... 作为晚近词坛的经典性名目,“晚清四大家”经由“二家”“三家”至“四家”层累而成,是传统词学内部调整而生成的产物,并与常州词派“形塑”而成的“四家”意识及四人的经典化历程相关。况周颐前期的“缺席”与后期的“登台”,与其创作旨趣与学术重心的转移有着紧密联系,并得益于词坛领袖朱祖谋的揄扬。在词论家不同的阐释路径下,该名目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但以派别论四家、将郑文焯置于“重拙大”理论序列,以及放大“重拙大”在况周颐乃至王鹏运词学观念中的位置,无疑会强化“共性”掩盖“个性”,甚至遮蔽词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四大家 统序 话语构建 词史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茶业的竞争与资本主义特征——《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评介
5
作者 马祯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0,共6页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史研究一直就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只出现在西方争论不休。刘仁威(Andrew B.Liu)的《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选取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商品——茶,通过分析茶叶在晚清和英属印度的种...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史研究一直就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只出现在西方争论不休。刘仁威(Andrew B.Liu)的《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选取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商品——茶,通过分析茶叶在晚清和英属印度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一方面呈现了当时中国和印度茶业如何深度参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论证了两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地方性特征,以及二者如何在竞争中走上不同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经济 晚清中国 印度 资本主义经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百年来清代医疗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23
6
作者 余新忠 陈思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28,共18页
近代中国的医史研究发展至今已近百年,研究者的学科构成和研究取向都经历了重要转变。其研究的不仅是医学理论与技术的演变,还有社会文化的变迁,研究者也不再限于医学内部,而成为以历史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界共同的关注。清代医疗史研... 近代中国的医史研究发展至今已近百年,研究者的学科构成和研究取向都经历了重要转变。其研究的不仅是医学理论与技术的演变,还有社会文化的变迁,研究者也不再限于医学内部,而成为以历史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界共同的关注。清代医疗史研究可谓是中国医史研究的一个缩影,多角度审视其流变,便可发现其存在的局限与进展的空间。本文对近百年清代医疗史研究做一概览性的梳理,力图在国际医史研究的脉络中审视其历程、特征以及意义与趋向,认为打通学科壁垒,以跨学科的视野和理念,在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创建相对独立的医史学科,无论是对医学还是历史学深入发展来说,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医疗史 学术史 医学 社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地理视角的明清时期“束水攻沙”治黄之败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崔宇 卢勇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6-211,共6页
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 to 1856 Qing dynasty,"shu shui gong sha"is the authentic theorem of water-control in lower reaches of Huang-he river,but plan was always used period of time which appeared problem... 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 to 1856 Qing dynasty,"shu shui gong sha"is the authentic theorem of water-control in lower reaches of Huang-he river,but plan was always used period of time which appeared problem and to be fail.Based History geography’s view,we can see it was resulted in land-increasing and bayou-extending from bedload which be eroded by water.In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coastline varied prodigiouss near the bayou,the bayou reached 90 km eastwardly,which elongated the riverway in lower reaches of Huang-he river in disguised form,caused the gradient minish,the water flowed slowly,the bedload deposited on riverbed,which conduced the bank bursted easily in the flood season,result flood in a high frequency.Finally,the river to be hang river,the bank difficult to be maintained,the Huang-he river be compelled to flow northly to the Bo-hai sea,the "shu shui gong sha" fai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geography Ming and qing dynasty "shu shui GONG sha" fail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方志中的苜蓿考 被引量:6
8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6-188,共13页
方志是珍贵的史料,苜蓿作为重要的物产资源被明清时期的许多方志所记载,这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苜蓿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华东、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明清时期的方志为研究重点,应用考据学原理与技术,对103个方志中... 方志是珍贵的史料,苜蓿作为重要的物产资源被明清时期的许多方志所记载,这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苜蓿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华东、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明清时期的方志为研究重点,应用考据学原理与技术,对103个方志中的苜蓿进行了考查和梳理,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华东、华北和西北都有苜蓿种植,共计15个省,98个县(府/州/厅),其中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尤为普遍。方志记载的内容广泛,例如记载了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情况,人们利用苜蓿的宿根多年生性,种植三四年沃土肥田后,耕翻可使后作产量增加,利用苜蓿的耐碱性改良土壤后再种其他作物易于成功;河北方志中记载了清代河北种植的苜蓿有2种,即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苜蓿不仅是重要的草类资源,亦是重要的蔬菜资源,苜蓿不仅作为饲草,幼嫩的枝条也被用来食用,特别是在饥年苜蓿是重要的救荒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方志 明清时期 苜蓿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兵 张毓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62,共8页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狱案,或强或弱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但真正意义上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则从清代灭亡开始。截至目前,对...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狱案,或强或弱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但真正意义上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则从清代灭亡开始。截至目前,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清亡—1948年)、发展阶段(1949-1978年)和繁荣阶段(1979年—现今)。这三个阶段的文字狱研究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出诸多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字狱 研究史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数学家使用笔算略论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迪 冯立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61-466,共6页
讨论了清代使用的各种计算手段,指出清代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中采用的计算手段和演算方法主要是笔算。介绍了清代两种不同的笔算体系:一种是由西方传入的笔算体系,另一种是中国的筹式演算体系。分析了笔算在清代数学从实用性向学术性转... 讨论了清代使用的各种计算手段,指出清代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中采用的计算手段和演算方法主要是笔算。介绍了清代两种不同的笔算体系:一种是由西方传入的笔算体系,另一种是中国的筹式演算体系。分析了笔算在清代数学从实用性向学术性转变中所起的作用,认为笔算对清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数学史 清代 笔算 数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8-191,共24页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南苜蓿 清代 栽培利用 苜蓿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天主教在陕西三边的传播 被引量:7
12
作者 汤开建 马占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59,共7页
利用《教案教务档》、《清末教案》等清宫档案资料及其他第一手材料,结合西人著作,对圣母圣心会从1874年到1914年间在陕西三边地区的传教活动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展现了圣母圣心会在陕西三边传教的概貌。
关键词 晚清 天主教 圣母圣心会 陕西三边 传教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中国医学期刊发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文梅 窦延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5-470,共6页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中国医学期刊在晚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晚清共创办医学期刊26种,在中国医学期刊史上只是一个萌芽时期,但对中国医学,尤其是西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医学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中国医学期刊在晚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晚清共创办医学期刊26种,在中国医学期刊史上只是一个萌芽时期,但对中国医学,尤其是西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医学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英文版)》是《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部分与《博医会报》合并而来,并延续了《博医会报》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期刊 科技期刊史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幕府研究述评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兵 侯冬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2-99,共8页
有清一代幕府盛行,对社会各个方面影响深远,它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清代幕府的研究,海内外学者颇为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清代幕府即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截止目前,对清代幕府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起... 有清一代幕府盛行,对社会各个方面影响深远,它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清代幕府的研究,海内外学者颇为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清代幕府即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截止目前,对清代幕府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30—1978年)和发展阶段(1979—现今),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研究特征。对清代幕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幕府 研究视野 研究史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澳门人口问题札记三则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利峰 郑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4-150,共7页
在有关明清时期澳门人口史的研究中,由于人口数据歧出不一,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本文从葡人已婚者、澳门范围的认识视角以及疍民群体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的澳门人口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能起到补苴罅漏之作用,而于澳门史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澳门 人口 札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传播 被引量:6
16
作者 万发达 李卫国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6,共4页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还引发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催生了西方体育文化的中国化。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的路径主要有:大众传播,通过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组织传播,通过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等社会组织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人际传播,通过体育竞赛这种特有形式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传教士 清末民初 西方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则徐和魏源对西方图书馆的译介 被引量:12
17
作者 程焕文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0,共4页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和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林则徐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本文全面分析了林则徐在1840年左右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以及魏源于1842年重编的《海国图志》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尤其...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和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林则徐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本文全面分析了林则徐在1840年左右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以及魏源于1842年重编的《海国图志》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史实,从而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最初流入中国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则徐 魏源 西方 图书馆史 文献翻译 《四洲志》 《海国图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被引量:37
18
作者 赵世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67,共10页
近年来不同学科对认同问题的讨论很多,但在历史学内部,较为引人注意的是与美国"新清史"有关的讨论,以及美国《近代中国》"华琛专号"引发的讨论,这些讨论是与海内外中国研究对多元性的重视及对大一统机制的探讨直接... 近年来不同学科对认同问题的讨论很多,但在历史学内部,较为引人注意的是与美国"新清史"有关的讨论,以及美国《近代中国》"华琛专号"引发的讨论,这些讨论是与海内外中国研究对多元性的重视及对大一统机制的探讨直接相关的。移民传说是讨论地域认同的一个切入点,它是16—18世纪地域认同不断扩展,也即明清国家形成的重要表征。无论是对认同问题的讨论,还是对明清国家形成的认识,都应被置于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和时空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传说 地域认同 明清国家形成 “新清史” “华琛专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学报》之前西方农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小燕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7-1112,共6页
目的廓清《农学报》(1897年)之前综合性期刊中关于近代西方农学知识的传播脉络,清理西方农学在中国引进演变的轨迹。方法通过统计分析考证和比较法,全面调查《农学报》之前晚清综合性期刊中涉及农学知识的文献。结果《东西洋考每月统记... 目的廓清《农学报》(1897年)之前综合性期刊中关于近代西方农学知识的传播脉络,清理西方农学在中国引进演变的轨迹。方法通过统计分析考证和比较法,全面调查《农学报》之前晚清综合性期刊中涉及农学知识的文献。结果《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西闻见录》和《万国公报》最早刊载了《推农务之会》《英国农器》《英国农政》《农事要策》等文,后来以《格致汇编》《时务报》《知新报》3份期刊的农学报道最为集中。结论西方传教士与中士所办综合性期刊对西方农学的报道,先于《农学报》59年即有单篇文章,后有"农事"专栏,并间接催生了之后《农学报》专业期刊的诞生,在中国农学史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期刊史 西学东渐 科学传播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万国公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被引量:37
20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63,共12页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中国哲学史 先秦哲学 宋明哲学 明清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